初中生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6:3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科技论文

篇1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多,因此我国长期以来在进行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习惯于以分数为重,将一切都采用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我国初中生物教育偏重于通过考试,大部分学校都采用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以应对激烈的教育竞争.然而应试教育对于教育的本质解读过于狭隘,过于注重智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与技能,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的较大的学习负担,不但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严重的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性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这一教学观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替代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提高学生初中生物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初中教材中”生物圈“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这一章节的讲解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自主学习任务,”生物圈是什么的总称?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实验了1年多,生物圈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二、加强课堂科学提问,活跃学生课堂学习思维

由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较为紧张,再加上初中生物知识点繁多,教师与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科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导致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教师教,学生记,甚至是“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生物学习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对学生生物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当加强课堂提问,加强课堂讨论,通过课堂提问以及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活跃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材中“人体的神经调节”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课堂提问,“人体对外界信息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那么,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呢?神经元的概念是什么?神经元的结构?什么叫做神经纤维以及神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生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教学氛围较为枯燥乏味.而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对于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形成厌倦心理,造成学生对初中生物学习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创建具体的生物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的教学融入教学情境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为直观,更为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激发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网络资源等,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感官性,紧紧围绕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合理构建生物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的教学时,可以展示课件,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以及视频:一群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向学生提问“第一画面描述了怎样一个成语故事?通过观看两个画面,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尤其是通过展示“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回想起孩提时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四、增加探究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篇2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理智教育探寻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总之,初中生的理智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漫长的历程,需要每一个关注这方面教育的教师,互相交流探索,共同努力,使这一新教育行为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并能长期坚持下去。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45-02

初中语文号称初中三大主课之一,无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班主任的教学成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整体初中语文的考试中,作文在其中所占分值最大,120分的试卷中作文高达50分,几乎占据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因此,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成绩。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初中作文教学迎来好帮手――多媒体技术,它让学生通过聆听声情并茂的声音以及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多角度品味鉴赏字句,帮助学生理解字句并运用,最终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的抱怨:作文真难写;我肚子里有一大堆话要说,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作文学习堪比蜀道之难,比上青天还难;等等。通过学生的抱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初中作文教学问题良多,作文学习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伤心太平洋”。作文的写作考查了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不仅包括遣词造句,还囊括修辞叙事等能力。

在初中阶段,作文写作比小学阶段的事物描写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等文章成为学生作文练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对于抽象难理解的作文知识很难吸收和消化。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抽象的知识变为具象的展现。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除了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展现说明文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现具体的指定的事物,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叙写。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给初中语文课堂的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库存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激发仍主要依靠其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是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来源。在当前随着网络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中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似乎成为距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的事情。读书少、懒读书则使得中学生知识容量少,在写作文的时候感到言之无物。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初中作文教学,可以将一些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打在电子白板幻灯片上,让学生阅读咀嚼。在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时,教师可以以黄山为例,通过对黄山进行由远到近、由石头到云彩的解析,让学生按照某一顺序对黄山进行口述,并为之匹配相应的图片等,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学生的脑海知识,增加知识容量。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初中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爱上写作文的重要助推力之一。在教师评判学生的作文时,一项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写的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能够展现作者真情实感的作文是优秀的作文、成功的作文,反之,假如作文不能给批阅者以感情的共鸣,则会被评价为生搬硬套、内容空洞,得分也就比较低。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善于使用大量的优美的辞藻来堆砌其作文,但是文章里面的意思和情感则十分空洞。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作文写作不感兴趣,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自己所写的作文中。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讲解作文写作方法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样式展示到大屏幕上,一边讲解学生一片观看,加深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便于学生明白和理解。学生理解了作文的写作思路,那么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就会手到擒来,写作的兴趣也就越来越高。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作文写作教学中可以有效改善作文教学随意化的问题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随意化的作文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原因跟中考有很大关系。中考时对学生所写的作文不限题材,造成某些教师对中考作文规定的片面理解,因此在日常上课时很少针对教材设置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是经常挑选一些跟中考题目很类似的记叙文让学生练习。虽然这样的练习能够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学生对说明文、议论文的练习十分不到位。此外,教师疏于让学生对议论文和说明文练习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很难找到跟初中生作文相关的材料。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大量的各种素材的作文材料,选择贴合当前所讲课文的作文类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有效减少教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如在学习《羚羊木雕》后,教师寻找一些记叙文材料,让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学习《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进行说明文的练习;等等。

3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的不足之处

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原意是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抽象的作文知识,增加作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写作水平。但是在实际中,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产生一些问题,反而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能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之心 多媒体技术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媒介,是初中作文课堂的辅助工具。但是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某些教师分不清自己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身份,将多媒体技术捧上“神坛”,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有些教师在作文课上课之前,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些资料,自己也不进行任何的梳理,就带到课堂对学生进行讲解,最后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根本听不懂,谈何根据教师的要求开展作文写作呢?

学生仅仅重视多媒体形式而时常忽视上课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虽然以其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悦耳的声音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但是过于多的图片、过于逗乐古怪的动画、过于带有动感的音乐,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而是享受于多媒体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这样最终反而会对学生的作文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幻灯片的制作,内容不应过于花哨,而要切中教学实际,抓住教学重点。

随着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新的教学工具在初中课堂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趋势。教师要准确把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将多媒体技术的正能量发挥出来,为初中作文教学打造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黄荣华.关注作文教学的“过程化结果”[J].语文学习,

2011(9).

[2]胡家曙.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J].中学语文教学,

2011(8).

[3]金军华,崔平,戴建国,等.呼唤有效的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2011(7).

[4]赵青.关于写作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篇4

关键词:有效课堂;生物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24-01

一、有效课堂的概念

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只有做到了有效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继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二、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物教学也当如此。初中生物课程被很多学生看作是“副科”,从思想上对生物的学习不够重视。但生物课程是初中新开始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堂,学好初中生物课堂将为更高阶段的生物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今的生物课堂致力于大力开展互动式教学。另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初中课程的教学当中。这些功能对生物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一个不易被人理解的生物知识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让乏味的生物课变得非常有趣,让学生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当今初中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生物课堂中的问题:

1.学生缺少真正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的学生合作、探究活动,但这些活动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并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该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长此以往,合作式学习也会同“问题课堂”一样只有流于形式的表达。

2.学习仅限于课堂,缺少课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是单靠某一时间段就能够完成的任务。科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生活中也可以学习生物。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缺少潜移默化的养成,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的习惯,成为每位教师都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

3.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策略

首先,作为一名要教师,要充分展示魅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剂。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能否有效学习也与教师本身有关,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弥漫人性的温馨,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的教才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也将更有效。

教与学相辅相成,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在于教师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在课堂中能否及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发现教学设计存在问题时能否及时做出调整。追求有效,是中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其次,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时代在不停地发展,初中生物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在新课改中,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如陶行知所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不仅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更在于培养其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这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真本领。

参考文献:

[1]贺伟民.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D].河南大学,2007.

[2]金文威.中学生物学中的哲学[J].中华素质教育,2004,9:27-28.

[3]徐萍.让生物教学回归学生生活[J].素质教育

[4]卢勤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2010,(09):.

[5]王丽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J].科技资讯.2010,(27):211-212.

[6]宋兴江.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成功: 教育.2010,(07):174.

[7]李李光.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商业文化: 学术版.2010,(10):230.

[8]马梅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10,(11):36.

[9]孙振华.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学周刊.2011,(05):110.

[10]张爱枝.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法的探索[J].青海师专学报.2007,(S1):40.

[11]李温杰.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与方法[J].中华少年,2011,04:187.

[12] 诸葛进宽.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8.

篇5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脚手架”一、“脚手架”理论概述

1.“脚手架”阅读模式的特点

脚手架阅读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学习。该理论模式要求具备情境、协作、会话和学习意义四大要素。脚手架阅读教学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指导、组织、帮助和促进作用为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学习意义四大要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达成教学目的。

“脚手架”理论认为,教学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协作活动,知识不是用来教授给个人的,而是用来让学生理解并构筑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的。学生需要在构建学习经验时获得教师的支持,而不是一味地在教师的安排下去完成教师所下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该总是以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帮助、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来支撑他们的学习活动,一旦这种能力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能力了,就要把这种支架逐渐地撤离。教师要运用好脚手架教学理论,必须首先了解好该教学理论由哪些部分组成。一是要搭脚手架,教师要创设问题发生的情境,设置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学习主题。二是要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再现与现实生活类似的语言环境,有效结合学生的视听感觉和主观思考。三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探索,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提示,让学生自主去分析问题,在支架问题的创设下去探索。四是分组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出适时的引导和方向的把握,将争议明朗化,对学生学习和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评价是否达成脚手架式教学目标。

2.“脚手架”阅读模式在当今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在初中英语阅读中建构“脚手架”的目的就在于突出初中生当前英语水平和阅读文本的联系。看一个阅读模式能否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指标就是要看已有的教学方式能否突出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我国较早主张将“脚手架”理论应用到英语阅读中的是钱科英老师。他认为该理论能够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最大力度实现英语教学的“轻负担、高效率”,逐步促进学生“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所学到的新知识和新经验都是在过往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脚手架的阅读模式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新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做到互相帮助,增添英语阅读的自信心。

“脚手架”阅读模式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的另一个表现就在于英语阅读的复杂性,而初中生学习能力和经验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涉猎各种知识,来增加和储备各种综合能力,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除了辨别文字材料外,还需要动用初中生几乎所有的动力,如文学、社会、科技、音乐、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求初中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动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英语“脚手架”阅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知识构建过程,学习时必须要和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要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这种知识和能力是呈螺旋式的不断上升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阅读知识的修改和重构。它需要学生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我调节来构建“支架”,要想促进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英语阅读能力,就必须要重视“脚手架”的构建。

二、搭建初中生英语阅读过程中“脚手架”的作用

1.搭建英语阅读平台,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我们常说的英语阅读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本知识的连接,通过特定文本内容的阅读,去理解和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英语的语句章法和知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英语阅读的脚手架的大概搭建模式。一是要选择典型的英语课文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根据初中生已有的英语阅读基础,找准平台搭建的基点。二是要认真打造英语阅读课文的预习题,作为该脚手架的支点,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兴趣。三是要不断提升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自信力,走进课本阅读知识构建的世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习的进度和成效,也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认真打造于预习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使得学生阅读思路明朗,能够高度投入,提高英语课堂阅读效果。

2.做好英语阅读的“斜撑”,夯实阅读基础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引者。学生在面对英语文本时,必须借助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英语知识的把握进行感知课本内容,从而产生有别于他人的理解和感受。我们都知道,英语阅读中那些关于人物介绍的文章,目的就在于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反应社会实际。但是怎样去分析这些人物特色,从这些人物性格中怎么去观察社会实际?这些内容就是做好英语阅读的“斜撑”。这些斜撑搭好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正确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从文章定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我们可以去领略作者行文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英语阅读中收到成效。

3.铺设英语阅读的网板,营造思考氛围

英语阅读网版的铺设,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借助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英语阅读的经验去阅读,去分析文本内容:二是要求学生采取发散性思维去阅读,高于文本单词去研读,更深层次地去揣度作者的意图,明确学习目的,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找对英语阅读的途径。英语阅读的网板要如何铺建呢?首先,要对文本读准、读出情感,让学生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从文本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更丰富、形象地去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其次,网板铺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大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必要设置各种障碍,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如果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英语阅读文本中已经充分展现,教师只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而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延伸,以免适得其反。再次,初中生英语阅读的成效和阅读方法紧密相关。没有好的阅读方法,要达成良好的英语阅读成效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采用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一定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自行揣摩。阅读,重在读,只有多读文章,才能逐步找到阅读的诀窍和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改善阅读效果。英语阅读教学成效的取得,必须做好搭建脚手架的工作,为学生阅读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拓宽阅读通道。

三、初中生英语阅读过程中“脚手架”的具体搭建

1.改善和创新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从我国当前初中生课堂英语阅读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字逐句对阅读内容进行翻译讲解,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的状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认为英语阅读课程枯燥乏味,英语阅读属于机械性记忆,不需要开动脑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被忽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课堂效率低下。必须对现有英语阅读课堂进行改善和创新,认真贯彻国家素质教育要求,运用新的可行的教学模式来指导英语阅读教学。我国上海地区英语阅读模式可以推广,该地区以《牛津英语》教材和新世纪教材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要求所有在职英语教师必须参加英语口语和文化测试,致力于提高英语教师队伍英语教育的水平;并对新教材进行培训,让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初中英语阅读在低年级应偏重听说训练,而高年段应偏重阅读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英语阅读题材应该取材广泛,广泛涉猎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内容,题材形式可以是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广告、表格等。阅读应用文,对阅读理解提醒设置可以进行多样化设置,如直接性题目、理解性题目、推理性题目、归纳概括题目等,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师生教学的成果取得。

2.建立以阅读为中心的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阅读是与其它语言技能存在较大关联性的。我国学生在学习外语中由于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导致阅读成为学习外语的主要方式。我国早期那些外语学者大多是凭借大量的阅读而受益的,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包括初中英语阅读在内的英语教学多以阅读为基础,并将阅读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外语效果的重要手段。可见,英语阅读对师生在英语阅读教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首先,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听力的关系,学生英语词汇量的获得来源于阅读,将文字与英语语音联系起来,将为阅读奠定基础。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有直接关系,大量阅读使得学生能够积累大量词汇,为听力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同时诵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词汇的读音和语速,提高听力水平,可见阅读是听力的基础。其次,要正确处理阅读与口语的关系,提高口语最有效和根本的方法就是阅读更多的容易上口的阅读材料,对初中生来说,没有一定量的英语阅读是很难学好英语的,大量的英语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口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非常重要。再次,要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初中生获得英语输入,而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可见,只有大量的英语输入,才能进行英语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在教导学生写作过程中,也应引导学生模仿教材内容进行相似表达,形成语感,更好地开展写作。从上述关系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是整个英语阅读的中心和基础,做好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英语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3.促进以英语阅读为中心的教学

以英语阅读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是有自己的独特的要求的。其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要求提前预习,建立一定的支架。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由于对相关背景知识不理解而导致的阅读上存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根据文章大致内容进行推测。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困难,是由于学生对文章涉及的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宗教观念、地理位置等不太了解,造成理解困难。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阅读困难,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课前查询有关知识,以便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其二,学生自己完成整体阅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深层理解下形成新支架。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提倡从语篇的整体出发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默读的阅读方式,不查字典,通过猜测上下文,来完成阅读的相关的练习,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领略大意,达到深层理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其三,阅读后建立支架,实现评价性理解。重视语言基础,建立语言结构支架。语言知识是学生有必要建立起来的支架,如词形变化、语序的处理、句型结构的变化等。学生有了这些支架的帮助,就能对语言信息达到相应的理解,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要通过语篇主题来建立起语篇支架结构。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仿照中学语文课文的分析方式,把全文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分析出语篇的主题,告诉学生主题句往往就是段落的主题思想。建立语篇支架模式。学生对语篇体裁模式掌握得越好,在头脑中就越容易建构语篇支架模式,使得阅读理解的难度降低。

四、结论

以阅读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的脚手架,提高其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研究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深知每个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和阅读心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方法指引,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因材施教。当学生出现困难时,要适当调整上课模式增加预习功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教学,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要对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要有系统安排,精选课程内外阅读教材,巩固课内知识。

参考文献:

[1]杨通洲.有效课堂花常开[J].新课程(中旬),2011,(10).

[2]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J].现代情报,2006,(2).

[3]邓晓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0,(4).

[4]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5]钱科英.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绍兴市初中英语研修网,2012,(9).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加大新课程的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化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实验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化学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初中化学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化学实验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并颁布了相应的新课程标准,但总体而言,我国仍然还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层面,新课程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中小学没有按照国家新课改的要求优化教育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中学生进行化学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和内涵,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组和实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背离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宗旨。

2.课时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具有灵活性,改变传统机械僵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充足的备课,精心策划化学实验教学。但事实上,初中生在学习化学特别是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新的思维和想法,教师无法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解答,也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和探讨,化学课时显得格外不足,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3.教师素质问题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品格,给学生留学良好的印象,化学教师应该用自身的高贵素养感染学生,积极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改革,认真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然而,目前仍然有许多教师的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能力差,专业知识不强,缺乏创新思维,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发展与实施。

4.教学设备问题

初中化学开展实验教学必须具备完善的化学实验室和教学设备,学校要加入资金投入,保障化学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但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没有建立丰富的化学实验室,及时建设的有,也没有对学生提供充足的开放时间,学生一般只有在化学课堂上才能做实验,课余时间却没有机会进行化学实验。因此,化学教学设备的短缺极大地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列措施进行完善:

1.转变教学理念

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思想,更新理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加强自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深化,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助的友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当然,初中化学教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教学需要开展开展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做化学实验。演示实验应该清晰准确简练,根据化学教学新课标的规定开展演示实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让学生在具体的化学实验课堂上面真正学到化学知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学习书本理论。

3.注重学生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位学生着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化学实验任务,引导学生正确组合,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开展化学实验,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并允许学生自己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化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关系着我国化学教学改革,也关系着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而新课程背景下对现代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化学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胜,朱莉:解读《化学课程标准》确立化学教学原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7期。

[2]郑长龙: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一探究的化学实验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探究活动 探索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06-01

目前,我国有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材料及学术论文有许多,但是关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方法在生物教学方面的实践却很少。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展开研究,对于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

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学生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理解水平的限制,很难对教材内容做到直观化理解。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不理解,因此,很难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为此教师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理解教材信息的教学情境。

1.1 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或事物来创设教学情境

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或事物来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开发学生探究式能力的潜能。以蚂蚁为例,蚂蚁的身上长满了纤细的毛,这些毛是蚂蚁最为灵敏的感觉器官。蚂蚁通过这种细毛可以对外界环境信息进行判断,会敏锐地感知到来自外界的刺激,而且还可以通过这种毛感知气温的变化,向同伴传递信号等。一只蚂蚁发现了美味大餐后,如果自己搬运不动这个美食,他就会立即向蚂蚁老窝返回,回去搬兵。在途中遇到其他蚂蚁,他们就会相互碰头,用触角进行交流,其他蚂蚁明白了它的意思后就会一起参与到食物搬运的计划中。学生对蚂蚁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在倾听了这样的一段材料后更是兴趣盎然,让学生针对这段材料进行发问,学生的参与性特别高。学生的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就特别容易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问:“蚂蚁怎样来传递信息、蚂蚁怎样实现团结合作”等,如此就会为下一步的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

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这样会拉近学生与教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挖掘学生想象与联想的潜能,有利于学生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在此前提下提问,不易于流于肤浅,为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展开做足了准备。以蚯蚓为例,探讨蚯蚓生活特征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教师要给学生充裕地时间回顾以往经验,结合过去对蚯蚓生活特征的感知来分析蚯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蚯蚓的生存会受到湿度、光线、土壤酸碱度等因素的影响。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课堂愉悦氛围的形成。

1.3 利用实验让学生提问

初中生物课有许多实验课,这些课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良好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指导,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发问。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强力的探索兴趣,可以实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增强探究式课堂的活力。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作具体分析,适度点拨指引,提高探究课的活动效果。在探究活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绝不意味着对学生不管不问,而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如果学生通过自我思索始终探寻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会兴趣索然。反之,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终于探求到问题的答案,学生不仅会豁然开朗,而且会大大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同时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有时候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点拨,学生的潜心研究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最终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提问与点拨引导相结合。

2 针对问题提升学生的假设能力

提出假设有助于学生借助以往的经验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假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2.1 让学生运用以往经验,对问题假设

在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种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种子的组成部分,在学生愁眉不展的时候,我适时压碎了一粒种子,让学生细致观察后,进行判断推测。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言种子的成分里面有水,有的学生发言种子中含有淀粉。针对学生们的答案我及时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刚才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对问题假设,至于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试验结果出来后大家就会分晓。

2.2 在科学知识基础上假设

在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假设。学生可以应用现成的科学结论,对问题进行假设。在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时,让学生对黄化的玉米进行假设,分析这样的玉米可否存活?根据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若是能存活,说明这样的玉米仍然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因而如果这一结论成立,则说明黄化玉米内含有叶绿素。但是实际情况是黄化玉米中并不含有叶绿素,因而其能够继续存活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3 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按照科学的程序方法来进行。动手实验时,学生要熟记实验器材的名称,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的步骤。培养学生按规范正确操作实验器材的习惯。

做实验时一定要让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尊重试验的数据。对于科学的探索要具有求真的理念,要强化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意识。

在实验中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实验的本身特性就要求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的综合能力。以实验种子成分中具有无机盐一课为例,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做实验时要具体应用什么的器材,以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器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结语

初中生物探究式实验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教师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实验的目的不仅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侧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何成瑜.浅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2):57.

篇8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渔峡口镇第一、第二初级中学进行,共发问卷1021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本文所研究的学习心理是指农村初中生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等方面的影响下,对现实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教育产出的期望。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载《教育研究》,1998.6。

2刘国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若干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5。

3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载《教育研究》,19981。

4覃章成:《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农村职业高中发展研究》,载《湖北省职教学会农村职教专业委员会1997年年会论文》。

5.覃章成《农村职高生的专业需求与教学需要的问卷报告》,载《农业高教研究》,19981。

篇9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学习文言文就显得索然无味了,那么学生应该具有哪些文言素养呢?又如何获取这些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人选教材的文言作品都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文人墨客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极高的赏读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学会阅读文言文,就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素养,既可以通过文言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民族文化等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人文思想养分,又能为日后就读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文言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素养,也就“没有良好的文言根底”,学习文言文就显得索然无味了,那么学生应该具有哪些文言素养呢?又如何获取这些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学会积累,增加文言知识的储备。文言知识的积累到底要积累什么呢?应该包括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就该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要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以文本为载体,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古汉语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二要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三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四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二,学会记诵,具有敏锐的文言语感。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要真正地领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前人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炼”出来的。指导学生读背要提出要求并明确方法,读要读得准确、流利;背要背得正确、熟练。朗读训练,要注重教师或名人名家录音的范读,让学生在规范、优秀的范读中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指导背诵的方式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是角色对话、名句填空、特征记忆、学生同桌之间互背互默互改等等。通过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从中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会品味,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还应学会体味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通过品赏语句来体味文中之情,领略文中之道,领悟文中之雅,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故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就得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方能体昧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意。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要体味出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教者应指导学生以漫不经心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细细地品味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体现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之雅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如此,“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第四,学会感悟,体验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长诵不衰,是因为它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今天读来仍然能让人产生共鸣,所以让学生感悟文中美的思想光华,美的情感熏陶,美的价值所在,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否则。学习文言文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挖掘出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中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尤其对古人的思想文化,要引导学生学会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为我所用。如学《(论语)十则》,可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读《爱莲说》,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品《岳阳楼记》,感悟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诸如《干将莫邪》中父仇子报的思想行为和超越法律之上的狭义精神则不是我们所学习的,是应该摒弃的。另一方面,在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要注意结合现实进行评析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觉悟。如学习《强项令》,既要钦佩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又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去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从中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及“执法”不同。古代执法,审判、执行均由县令执行;现代执法。是由公安、检察院、法院三权分立,各司其责,从而树立起现代法制观念。

篇10

他们认为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发展,以及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世界经济、工业以及科研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令人瞩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韩国在未来10年,科学性文章和研究将有可能超越法国、日本。调查还显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国也在迅速崛起。

对亚洲、南美国家来说,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在科技论文能超越欧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欧盟(EU)科研与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提醒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10年多和中国合作,否则10年后,欧盟国家将处于被动地位。

我的这篇文章,将讨论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论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说明中国的科研正在突飞猛进。英国皇家学会觉得,除了数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质量也相当高。中国对工程技术,尤其纳米(Nano)技术的投资很大,而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则前景乐观,有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二,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近些年能发展成为科技论文的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起飞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有了财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花大本钱用以投资,科研设备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亚洲在传统上重视教育,中国、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巴西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目前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人数方面是惊人的。这些国家都着重数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久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出,如果美国要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而维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中学加强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奥巴马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美国只有三分之一初中生精通科学,高中毕业生精通科学的比例更降至五分之一。与美国对照,科学教育的相对成功,是亚洲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都在西方的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这些西方刊物上,版权也属于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说,目前科学出版方面,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最具权威性。尽管有人呼吁,中国科技出版界,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具有《科学》或《自然》档次的刊物;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比较头疼的,无论中国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值得这些国家深思的迫切问题。

第五,中国成为科技出版的大国,表示科学是国际化也是全球化。以前我们都认为所谓国际化即是向西方学习,现在国际化是趋于多元化,比如:气温、食品、水、能源等问题,都要考虑到亚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否则人类的科技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