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1:3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1

1.1幼儿教师的学习不间断

终身教育理念主要是说贯穿每个人一生过程的是教育,没有人能够在年轻时候就拥有一生享用的知识。幼儿教师面临的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以及终身教育的行动。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所有的人一样,幼儿教师获取知识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个需要学习的时代,幼儿教师想要长久的生存,必须也要经历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改善,幼儿教师的陈旧观念即将被重新确定,教育体系中将纳入“校内、校外教育;职前、职后教育”。

1.2幼儿教师建立坚实的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的发展,依靠的是所在的教学环境,通过平时工作上的互补与合作,幼儿教师可以很好地完善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进而增加教学的效率。同事之间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资源成果的共享,都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的绩效有明显的提高。

1.3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端正教学态度,同时保持与同专业人员的联系,了解全国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近况,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先进性和积极性。

1.4幼儿园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在精神上的激励与评价偏多一些。旧的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体现在评价的方法、主体及内容都比较单一,评价的最终结果对于实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想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就要建立一套幼儿园改制的相关改革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幼儿园领导独自评价模式,实行幼教老师的互评,同时也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其内容也要实现多元化。

2学前教育专业化在幼儿园和个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2.1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是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的根本

如果幼儿园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在众多幼儿园园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幼儿园发展潜在的巨大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地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假如幼儿教师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能提高,也就得不到孩子家长的认同,势必造成生源的流失。

2.2幼教老师专业化的成长是必然的

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所有教育工作者取得进步和提高的唯一途径只有不断接受教育,这不仅是今后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的一种需求。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这些新形式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3学前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3.1职业放松现象明显,敬业精神缺乏

幼教老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才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事实上职业放松的现象却尤为突出。一部分幼教老师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出现了职业放松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平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针对孩子们的世界会出现出其不意的问题,不进行自我检讨,只是凭借着经验来解决,导致幼教老师们感觉身心疲倦,没有了成就感,从而出现职业放松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3.2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完全赞同幼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也对幼教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专业的幼教老师,不但要具备关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幼儿教育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的互动技巧。由于幼教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所以幼教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师傅,同时还要担任例如促进者、护理者以及参谋等不同的角色。现在我们缺少一些有关于幼教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实践效率的机构和机制,导致许多幼教老师不仅专业知识不牢固,而且专业的技能匮乏,在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也有着严重的不足。

4结束语

篇2

    研究发现,教龄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教龄段的幼儿园教师其专业发展在工作状态、发展水平、发展意向、知识需求、发展途径五方面均存在差异,l0年教龄段的幼儿园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应根据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的不同需求和 能动作用建立分层培训体系。

    【关键词】 教龄 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一、问题提 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内涵是两个重要 的内容。

    教龄作为考察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一种主要参数,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教龄因素的影响。国外一些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教龄息息相关,feler指出,在教师发展的八个阶段中,“引导阶段”(从教后的前几年 )和‘‘生涯挫折阶段”(从教15年左右 )是职业倦怠的易发期 。近年国内有研究发现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随着教龄的增加不断提高,10年教龄和20年教龄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

    为进一步了解教龄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我们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不同教龄段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综合考察,从工作状态、发展水平、发展意向、能力需求、发展途径五个方面深入了解教龄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在六所幼儿园的教师中抽取样本 164人 ,最后获得有效被试 160人,均为女教师 ;将幼儿教师的教龄分为 6个教龄段 ,经过分析 ,l6o名样本教龄段分布为 :3年以下 l4个 ,3~5年 24个 ,5~l0年 44个 ,ll~l5年 l6个 ,16~20年 20个 ,2o年以上 38个 。

    本研究根据已有研究编制调查问卷,整个问卷分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内部一致陛信度为o.756。

    问卷数据的统计采用 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工作状态教师发展 jiaoshifazhan 一 ~~一~___讨;教龄在 10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倾向于传统的学历进修和参与课题研究的培训活动。

    四、讨论与建议

(一 )教龄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了关于教龄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重要影响的研究结论 ,同时证实 了这种影响是 比较全面的 ,涉及工作状态 、发展水平 、发展意 向、能力需求 、发展途径五个方面,表现为不同教龄段的幼儿教师在这五个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总体来说,不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定 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反映出教师专业发展随教龄的增长表现为高低波动变化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教龄在 l0年以下的教师其专业发展随着教龄的增加不断提高,教龄在 l0年以上的教师其专业发展随着教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一些 相关研 究结果较 为一致 ,andersolwanicki(1984)的研究发现,教龄在 13~24年的教师较容易表现出自我成就感的降低 ;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根据教龄来考察幼儿教师职业倦 怠的发展状况时发现 ,幼儿教师在参加工作后的 5~10年里是职业倦怠感发展的高峰 。由此可见,10年教龄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

    (二 )不同教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差异的原 因刚参加工作 的新教师工作时间短,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对工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干劲较足,为了尽快适应教学 ,乐于学习,因此 ,其专业发展比较迅速。教龄较长的教师,尤其是 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在该时期既要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强烈期待又要兼顾个人家庭生活的身心负担 ,以及最初对新工作的热情的消失和对于来自教学的、人际关系和班级幼儿的压力体验逐渐加深,从而导致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上升是分不开的畸。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时间。

    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压力有 19%来 自于各类考核、教学评比以及安排的各种活动,教师整天沉浸于繁杂的事务之中,穷于应付,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丢失了教育工作最为根本的价值,进而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是否具有工作激情是造成不同教龄段教师工作状态在工作态度 、加班意愿 、专业0a g0a xu i盎n ;{aoy0 20 {a j u n稳定性和专业发展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一个关键 因素 。

    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教师的 自我发展过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自觉对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本研究发现 ,在对 “教师专业发展 目标”选项 中,大多数教师对 自我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 ,有明确目标的教师 5~10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高,没有或不知道该怎么确定 目标的教师随教龄 的增加而增加 ,说明教龄越长越缺乏发展 目标的意识 。在对“教师发展期望”的调查 中发现,幼儿教师在这方面并没有强烈的愿望,多数教师(38.9%)倾向于 “改进教学实践”,其中 16~2o年 以上教龄的教师更倾 向于此 ,只有 13.7%的教师希望成为学科带头人。在对“日常是否有教学反思、写教学 日记和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杂志”时,10年教龄 以上教师的态度要优于 10年教龄以下的教师,表示若幼儿有需求,则会做。同时,在访谈中发现,多数教师没有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当问到“你们在教学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把他们总结出来,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而推广”时 ,幼儿教师认为 “没有这个必要 ,想要的东西网上都有,并且 自己的又超越不了别人的,何必浪费时间”。叶澜教授认为,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地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 。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鲜明地对 自身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追求决定 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 自己的理想人格 、才能和价值 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地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体现。从这一角度来说,发展自觉是造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目标 、发展状态 、发展期望差异的关键因素 。

   教师专业知识对其自身发展起着决定陛的作用。     教龄在 10年以下的幼儿教师,正处于新手阶段到熟练阶段的转变时期,这一阶段的幼儿教师精力旺盛,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对各种知识的需求量比较大。

    此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在新 的环境里学习新 的教学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使教龄在 l0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这部分教师多数是中师毕业,以前接受的教育课教师发展jla0sh1fazhan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在本研究中是通过发展 目标、发展状态、发展期望三个项目来考察的。结果显示(见表 3),在发展 目标 、发展状态两个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各个教龄段比较显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向在发展期望 、发展状态两方面均随教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并且教龄在 10年以上的教师下降速度快于教龄 l0年以下的教师。

    (四)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知识需求图 l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知识需求分析3年以下 3~5年 5~1o年 1l~16年 16~2o年 20年以上图 1显示,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对知识的需求明显不同。10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对知识的需求量比较大,并且倾向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依次为教育专业知识(26.3%)、学科专业知识(26.0%)、新课改知识(24.6%)、学科教学知识(23.8%)、课程知302520151o50识 (21.5%);教龄在 l0年以上 的幼儿教师对知识的需求比较有限,并且更倾向于理论知识,依次为教育专业知识(34.0%)、新课改知识(28.6% o(五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图2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分析3年以下 3~5年 5~10年 11~16年 16~20年 20年以上图2显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幼儿教师最 i为倾向的途径是同伴互助(占72.7%),其次是集体研 i讨、专家指导。不同教龄段比较发现,不同教龄段的 ;圜 专家指导口集体研讨一 教学反思■ 同伴互助口课题研究圜 教学评 比理伦学 习囡撰写论文一学历进修幼儿教师其专业发展的途径明显不同,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教龄在 l~10年左右的幼儿教师更倾向于能够获得实践 眭知识的方式 ,如同伴互助、集体探8 6 4 2 0 8 6 4 2 o1 1l 1,1 1 1l本研究有关工作状态的调查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加班意愿、对自身价值评估、专业稳定性、专业发展满意度五个项 目。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见表 1),不同教龄段的幼儿教师工作状态在专业稳定性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o.05o各个教龄段比较发现,在工作态度、加班意愿、专业稳定性专业发展满意度项 目中,从 5~lo年教龄段后幼儿教师工作状态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二)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表 2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分析3年以下 3~5年 5~10年 11~15年 16~20正 2o年 以上 tbtal 方差分析项 目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rl sd m ean sd sig开设 公 开课 3.86 0.38 3.83 0_39 3.68 0.84 3.13 1.13 2.29 1_38 2.39 1.42 3.22 1.17 0.000幼儿园课程熟悉 2.86 0.38 3.08 0.51 3.23 0.43 3.25 0.7l 3.11 o.6o 3.oo o-33 3.11 0.48 0.470程 度自身知识、能力与幼儿园课程改革适应程 3.14 0.69 3.17 0-39 3.32 0.48 2.63 0.74 2.oo 0.0o 1-37 0.50 2.60 0.94 0.000度使 用 多媒体 次数 2.43 0.53 2.50 o.52 2.18 o.50 2.14 0_38 2.11 0.60 1.94 o.42 2.19 0.51 0.094本研究通过考察幼儿 园教师开设公开课情况 、对幼儿园课程熟悉程度、自身知识能力与幼儿园课程改革适应程度、使用多媒体次数四方面对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表2显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开设公开课和自身知识、能力与幼儿园课程改革适应程度两个方面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各个教龄段比较来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四个方面从 5~l0年教龄段后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自身知识、能力与幼儿园课程改革适应程度方面,5~l0年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显著优于其他教龄段 。

    (三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 向表 3 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意向分析3年 以下 3~5年 5~l0年 l1~15年 16~20年 20年 以上 toml 方差分析项 目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m ean sd sig发展 目标 3.14 0.69 3.17 0.39 3.32 0.48 2.63 0.74 2.00 0.o0 1-37 0.50 2.60 0.94 0.000发展状 态 4.00 o.00 3.42 o.67 3_36 0.49 2.63 0.74 1.89 0.78 1.74 0.56 2.79 o.98 0.000发展期 望 3.43 079 2.83 0.94 2.18 1.26 1.88 0.99 3_33 o.7l 2.68 0.82 2.59 1.o9 0.0040a gdalx0eq}anjfa0y { 20{{autu教师发展 jiaoshjfazhan程知识层次较低 ,内容较少,甚至比较陈旧,急需新知识 、新能力的更新来提升 自己;另一方面这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很多新知识、新能力不是 自己所能掌握的,有56.3%的幼儿教师认为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感觉能力不足。因此,知识需求量呈下滑趋势,说明了幼儿教师知识的发展过早进入 了退缩阶段。幼儿教师对知识需求下滑这一趋势也正好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 l0年以上教龄开始下降的结论相一致。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影响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幼儿教师并不认同传统的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活动,她们认为最有效果的途径是教师集体本身的合作 、交流,并且这一现象在l~10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身上反映的最为明显,说明lo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对 自己专业发展的需求最为强烈。综上所述,对于造成不同教龄段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的因素,我们要把教师对主体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作为一个独立影响的因素来考虑 。

    (三)建议幼儿园根据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主体对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意识建立分层培训体系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其特点和专业需求有所不同,本研究证明了,不同教龄段的幼儿教师在工作状态、发展意向、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知识需求、发展途径五个方面均有差异。同时,我们的研究还表明,10年左右教龄的幼儿教师更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他们专业发展的主动陛较高,对专业支持的需求较强。由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在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时,应兼顾幼儿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建立分层培训体系。

    目前,对教师的培养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特征,如教研活动、师资培训等。这种培训因能够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的新知识一度受到教师的欢迎 ,但这种培训只能在一个较大的层面上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不能针对每一幼儿教师自身情况因材施教,教育实效较差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实行个性化培训方式,如以 “能力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澳大利亚对新教师采取导人教育,为新任教师设小型培训课;美国为新任教师配备一位辅导教师,一般是由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的教师担任。所有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针对教师的差异性,按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对教师进行个性化分层培训。

    为了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议幼儿园加强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研究,针对不同纬度不同专业发展追求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均能从培训中得到专业提升。

    本论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项 目编号:2006b220)的阶段性成果。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65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将世界文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农业、工业、电子信息化。在第一二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方式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世界的改变,而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必须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教育信息化是此阶段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的变革,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变革、融合与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微课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当前,幼儿园正需要通过利用微课这一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来强化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精细和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特点。

二、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和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对新的信息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内化的各项能力。微课的拍摄和录制过程使用了多种软件和工具,丰富和拓宽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内容加深理解,能促进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微课运用在何时何活动都需要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提高了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及活动整合能力。微课无疑是一次新潮的思想改革,其在幼儿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待于幼儿教师更多的重视和积累。

1.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

微课的主体是微视频,而制作微视频需要掌握的技能有PPT演示、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时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拍摄时灯光的设计、构图的选取声音的调试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解决。幼儿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对于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她们很容易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年长些的幼儿教师也可借助制作微课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技术。

2.提高教研能力,壮大幼儿教师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学历不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第一学历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初中学历占62.4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28.14%,仅有9.38%是大专学历。另外科研的门槛太高,且程序相对繁杂,很多幼儿教师不写论文或论文质量低,而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的微研究让每位一线幼儿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从而壮大了幼师的科研队伍。

3.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幼儿教师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微课是以某个重点、难点或某个环节设计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无法在活动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而需借助视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的活动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备教材、备孩子”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使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在选材和确定微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通过书籍、网络和各个渠道去更新观念、理解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微课资源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幼儿园微课资源少、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网上微课资源很多,但幼儿园微课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并且这仅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对微课制作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性不够强,不知该如何选择微课以及如何让微课融入幼儿园各类活动中。

2.幼儿园微课资源缺乏系统性

网络上现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十分散乱,没有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和各年龄层进行整合分类,缺乏系统性。

3.微课知识在幼儿教师中的普及性低

虽然近几年微课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来说,微课还是个较陌生的词汇即使有所耳闻,也只是对微课的表面认识,制作要领、运用方式都还不了解。

四、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笔者根据专家学者关于微课发展的问题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规划地区幼儿园微课资源的开发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学前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各年龄段和五大领域参考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幼儿园和教师系统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2.面向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微课专项培训

篇4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思潮推动了各国幼儿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促进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方略。理想的幼儿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精神、人格特质。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结构、持续专业成长、专业精神等方面提出挑战。因此,应该从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入手,提高幼儿教师文化水平,完善其素质结构。

一、教师专业化与幼儿教师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虽然想赋予教师专业性职业的地位,但并没有断言教师就是专业的地位,倡导“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由此开始,国内外学者就“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这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在于,对教师专业的性质与内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大家认同的严密的.体系。因此,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有必要从专业有别于职业的特性说起:

1984年曾荣光综合了维伦斯基(Wilen-

sky)和古德(Good)的研究,提出了七条核心

特质(专业知识范畴)和十条衍生特质(专业

服务范畴)。专业的核心特质是:(1)一套有

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2)一套与理论系统相

应的专业技术;(3)理论与技术的效能获得认

可与认证;(4)专业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

功能;(5)专业人员服务具有忘我主义;(6)专

业人员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7)专业人员的

服务公正不偏。专业的衍生特质是:(1)受过

长期的专业训练;(2)专业知识是大学中的一

门学科;(3)专业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

统;(4)有管理控制职业群体的自主权;(5)有

制裁成员权力的专业组织;(6)专业人员对当

事人有极高的权威;(7)对与其合作的群体有

支配权;(8)专业人员对职业投入感强;(9)有

一套制度化的道德守则;(10)获得社会及当

事人的信任。

由此理论来看,教师职业还不能称为一门专业,而只是“准专业”或“半专业”。但一种职业能否被称为专业是由其自身性质及发展水平决定的。教师的职业事实上具备一切专业化的特点,只是目前自身发展水平和外部条件不成熟而已。随着对教师素质的日益关注,把教师或教学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来看待,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共识。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含义的讨论尚未达成一致,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两方面来界定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和斗争的过程,前者为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为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2)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实现这种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也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静态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

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过程,教师职业在这种过程中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提升地位;又是一种目标,就是教师职业真正起成为一种专业。从过程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教育界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但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地位的提升是不可能的。只有教师个体专业化了,教师的职业才能社会化。

2、教师的专业特性

虽然目前教师职业尚未成为一个专业,但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极大可塑性和能动性的人,这决定了教师不仅具备一般专业的共性,还具有不同于医生、律师等专业的个性,具体表现在:

(1)教师除了具有专门的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实践的智慧、批判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行动和寻求变化的能力;

(2)对教师的培养方式不能只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应强调教师对实际教育情境的反思、探究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专业道德具有更强的利他性,这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更基本的专业特征;

(4)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学不仅是拥有知识技能的专业,更是一种人际关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质也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5)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专业组织的功能主要不在于市场的垄断和自身保护,而在于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的自主性主要应表现在教师有权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基本含义: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把幼儿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即确认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使幼儿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就是通过专业训练使幼儿教师达到相应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幼儿教师由普通人成长为专业人员。

全儿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以下简称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

(1)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八2)善于

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

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3)善于

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4)计

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

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5)

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

支持力量;(6)与幼儿家庭家里积极的有效

关系;(7)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

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

(8)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

可见,教师专业地位的确立取决于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而教师专业素质的获得是一个动态过程。幼儿教师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积累并反思教育经验,才能逐渐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这种完善、提高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经历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由普通人到专业人员的成长过程。

二、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舒曼认为,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的范畴分别是:一般通识教育(general liberal education)、专门的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 )、教学原则(knowledge of pedagogical principles、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了解学生之差异(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persity )、教材内容( knowledge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思想表达与沟通技巧(performanc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教育背景及基础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 and foundation)等八个方面。司奎文在《司奎文对有效教学的观点》 ( Scriven ’ s requirements ofeffective teaching, Scriven)一书中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巧、学生学习成果评量、教师专业精神与态度、其他有关学校的服务工作。

NAEYC在2001年至2003年制定了三套有关美国幼儿职业从业者的教育训练计划,三套计划均包含了五项幼儿教育从业候选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标准。标准一: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标准二:能够构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标准三:能够对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的措施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开展评估;标准四:具有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标准五:应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已不再囿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转变为与幼儿具有良好沟通、反思型的专家。例如,学者张博认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能力;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技术;高水平的活动设计能力;与幼儿进行高水平互动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对环境的设计和使用能力;对问题和幼儿进行研究的能力。

学者张元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将幼儿教师的素质总结为: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这五个方面。

庞丽娟教授也从六个方面具体地说明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对儿童和儿童发展的承诺;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专业化学习。

(二)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

上图基本概括了笔者对幼儿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想,其主要内涵如下:

1.职业知识

幼儿教师从事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幼稚状态,体现在知识、生活经验方面是一张白纸,性情上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前教育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有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特征和专业服务对象。这就使幼儿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高深的知识,不要求成为某一门学科的专家,但应当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通才,应当是音、体、美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应当成为深刻理解儿童心理的儿童教育专家。

另外,幼儿教师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但是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是支撑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幼儿教师应当具有拓展和培育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因此,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培训中要确立以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必须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要真正把小学教师培养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新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知识。

2.职业技能

从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一般教育技能是指教师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琴、唱歌、舞蹈、绘画、讲故事、观察幼儿、护理幼儿等。基本教育技能是指教育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行为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的导入技能、活动引导技能、衔接过渡技能、活动结束技能、讲解讲述技能、设疑提问技能、总结评价技能、教学媒体选择运用技能等。综合教育技能是协调运用各种基本技能的教育行为,包括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教育分析与评价技能、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技能等。这三个层面教育技能的建构,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行为结构,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

3.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由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持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构成的倾向性系统,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精神动力。

4.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括十项,分别是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性情开朗,仪态端庄、举止优雅,幽默风趣、谈笑风生,好学进取、自我成长,思考敏捷、行事果断,做事积极、有条有理,做事主动、认真负责,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待人诚恳、亲切友善。

三、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挑战

1.对幼儿教师现有文化水平的挑战

判断职业是否能够成为专业,其中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这一职业是否形成了“垄断的专业知识系统”。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甚至带有垄断性,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但目前整个学前教育界的情况是,人人都可以指挥教育,家长的要求和意图往往决定了某些幼儿园办园的方向和原则。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幼儿教育领域里缺乏较高文化水平的幼儿教师。我国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中师或中师以下学历,文化、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起点低,学生在3-4年的学习中又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专业理论课基础较窄。文化底蕴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幼儿教育话语权的转换,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2.对幼儿教师知识、技能结构的挑战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将专业化幼儿教师形象地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这说明,教师专业化思想的深入,对幼儿教师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除了+A昌做舞画操”这些一般职业技能之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活动的整体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技能等综合技能。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就是唱歌、跳舞、绘画等,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以教师的这些技能确定教师的教育水平,而在相应的幼儿教师师资的培养中也存在“艺体化”倾向。

3.对幼儿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挑战

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那种按部就班的幼儿园日常生活,而必须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开发的能力,成为一名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幼儿工作者。因此,职后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缺乏计划性,由于受到资金、时间、人员安排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平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会极少,忽视对保育员的培训。特别是民办、私立幼儿园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没有任何障,职后培训成为一大难题。

4.对幼儿教师专业精神的挑战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人,这种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艰辛的劳动。因此,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强调专业精神。然而,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精神仍有待提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幼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儿童服务的意识、缺乏学前教育为儿童个体发展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与此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也正日渐式微,殊不知,在任何时代对任何专业,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

四、改变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的建议

综上所述,改变幼儿教师现有素质结构应从幼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以及幼儿教师自我成长、发展人手,主要措施如下:

1.通过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师资队伍文化素质

通过本科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再不能沿袭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做法—仅定位于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幼教管理干部及幼教科研人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并以此构建“培养人一培养教师一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思路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幼儿教育师资的素质。

2.在幼儿教师教育中着眼于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内容的统筹

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幼儿师资培养的课程方案的制订中,应避免两种极端化倾向:偏重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偏重理论知识教育。因此,在幼儿教师教育中应重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艺术类课程四者之间的关系。

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知识内容,属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知识中一般知识,在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结构中具有特殊价值,因此应在幼儿教师教育有一定的比重。专业课程作为幼儿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体系的重心。实践教学有助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理论知识的内化、专业思想的提升,可以尝试适当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教育技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和程度,应与注意其育艺术专业的掌握程度、标准有所区别,着眼于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重点培养。

3.自律他律相结合促进幼儿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自此终身学习思潮得以形成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组织结构与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相一致,强调学前经验和学校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相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

篇5

论文摘 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长期脱节,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之间的良性关系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加快建立起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为在职幼儿教师创造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促使幼儿教师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 

加大对幼儿师资职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体现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不仅要拓展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既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方式 

1.以教师主动学习为基点的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听讲和观摩式培训,它要求培训者和学习者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共同承担责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更加强调培训者的学而不是教;它以小组研讨为主要形式,为每位培训者提供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它以每个参与者原有的经验价值为基础,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他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以实践为核心,培训者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 

2.立足园本培训 

幼儿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园本培训,变无效的在职培训为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有效培训。除正规在职教育外,幼儿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参加培训班等都是专业成长必要的途径,但这些都是一种短期行为。有时候,一期培训要花费几天时间,容易造成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偏离其原有的轨道。而有的地区在职培训缺乏成效,普遍的问题是目标模糊,采用单向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内容重复,缺乏新意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各层次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园本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方式。 

3.合理利用现代化培训技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幼儿教师专业培养,无论我们是立足园本培训或是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都必须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技术。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师工作中广泛运用的微格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我国上海等地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技术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者在某时间内教育行为的全部细节,然后由教育专家与受训者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并讨论改进方案,而后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符合行为标准为止。这一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技术有效地调动了受训者视觉、听觉与大脑的综合活动,具有直观、贴切、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反馈及时等优点,对于教师教育行为、能力的提高相当有效,应当在师资培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 

需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育专业成长体系的步伐,着重对幼儿教师职前(下转第53页)(上接第52页)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的衔接进行认真研究。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脱节,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师范教育具有终结式学历教育特征,是一种职前预备育。与在职教育双轨并行、互不相通。此做法已经被证明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有关方面加快改进幼儿师资培训体系,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级各类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与职后继续教育课程的衔接进行认真研究,使之一体化。即强调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培训课程要与教师日后发展相联系。这样建立起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为在职幼儿教师创造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等接受终生教育服务的机会,促进幼儿教师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本文以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为例,总结和分析了幼儿园实施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可有效地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论文结合实际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依靠专家引领。

关键词:

幼儿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化专业成长

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从事幼教工作近30年,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有26个年头的幼教工作者,笔者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实践证明,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笔者所在幼儿园通过省级科研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援条件

镜湖幼儿园2005年承担了省教科所重点课题《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立项后,我们积极争取外援,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束从敏老师担任科研副园长,对全园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解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时还邀请中学物理教师来园为教师们做“教师科学素养讲座”,深入浅出地将新课改理念贯穿其中,使教师们受益非浅,科学素养大大提高。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广泛查阅资料,收集文献,共同讨论学习。我园购买了大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搜集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每次教研活动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理论。同时,鼓励教师平时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查找资料,在教研活动中设立主讲人,担任主讲的老师向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理论文章,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纲要》,结合课题对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开展课题研讨会,积极上好科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和专家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我们还通过问题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三种形式,让教师们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开放对话,分享认识和体会。问题式学习是就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讨学习,如教师在科学活动课题研究中,产生了“科学活动材料如何投放?”“怎样运用记录方式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们积极查找资料,学习先进经验,并以这些问题为内容开展系列研讨课,在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分析梳理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发表见解,深入讨论,提出解决策略。及时的经验交流和实践研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互动式学习是把我们在互联网或幼教专业杂志上搜集到的最新优秀活动方案拿来,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然后上公开课,课后集体研讨,拓展思维。体验式学习是转变角色意识,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幼儿的发展出发展开实践研讨。

专家引领,全面系统、形式各异的理论学习,指导了教师的教育实践,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反思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任何课题的研究都有其预期目标。为取得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教学为主导,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叙事研究、活动设计、案例分析、中期论文等方式,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园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用内省和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能力、反思能力、实施教育的手段、引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分析评价等非常重要。当教师这些方面能力增强时,其教育技能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幼儿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有需要才会主动。教师们的反思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以我园开展上述课题为例,课题研究工作开始后,我们要求教师作观察记录。起初对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通过一次次的记录,有的教师开始发现了问题——在记录过程中有不妥当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目的所在,是她们反思内化的结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契机。于是我们与教师进行及时地沟通交流,改进记录方法,保护教师“发现问题”的智慧火花,此时教师已处于主动观察幼儿的状态,有的甚至忘记下班。科研工作对教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突飞猛进。如,每学年开展全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参赛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赛后,被评为一等奖的教师给大家上示范课,开阔大家的眼界。此外,开展“教师现场教案设计比赛”“多媒体软件制作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环境创设评比”等活动。在这样的岗位练兵过程中,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开展上述课题研究时,针对材料的投放、提问的设计、记录的运用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一课三研”。如大班科学活动“小小笔帽浮起来”,上了几轮公开课。其中对“笔帽浮起来”方法的记录、统计环节,前后进行了两次研讨课的教学,对第一节课在集体记录表上记录存在的问题深入研讨,达成共识后又进行改进后的教学,改进后的教学环节幼儿积极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幼儿的分析统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中教师认真总结宝贵经验,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其中,活动方案《小小笔帽浮起来》和论文《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记录卡的运用》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获奖并刊登在《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优秀论文和活动方案集》上。

促进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目标。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预设计划的能力、观察反思的能力、捕捉回应的能力等。而提高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反思与实践,在真实活动情景中交流对话,不断促使教师的视角和思维变得敏锐和客观,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选择与运用。

三、骨干带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载体来推进,我们首先通过园本培训的平台,要求每位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个人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教师就有了发展的动力。幼儿园制定了“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利用外出培训、专家讲座、学历进修、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让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

其次,充分发挥园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开设“园骨干教师讲坛”,请园骨干教师给大家作教学经验讲座,启迪开拓青年教师的思维。创设“师徒结对”的方法,请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配对,互相听课、讨论,骨干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策略,共同成长。通过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互相听课探讨交流备课,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教学、去总结、去提高的良好研究习惯,使他们成为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老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耐心细致地提出改进意见,手把手地传授经验,青年教师进步成长得很快。在上述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前研讨、上教研公开课、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专家点评、一课三研、同一主题大家反思实践交流等多种形式,扎实地进行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三个阶段,共计开展研讨活动22轮,公开实验教学达70余节,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近百篇,使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大大提升。在省市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四、完善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保障

(一)规范开展教研活动

每周三下午语言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周四下午计算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根据每个不同的主题创设班级环境,开展区角游戏,提前准备教具,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教学活动。对承担上述课题的成员,要求她们:1.听课前先备课——让教师有话说。要求课题组成员针对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备课中做到“行动前反思”,要求教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努力做到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形成更深层次的实践问题。在交替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对自己经历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形成理性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园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帮助教师进行反思,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2. 专家引领——让教师敢于说。课题组教师在教研时,抓住时机大胆说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讨论。研讨时专家现场点评,答疑解难,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3. 课后研讨交流——让教师愿意说。每一学期结束时,课题组开展以“我成长、我收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共同分享取得成绩的快乐。

(二)做好活动记录与资料整理工作

参加研讨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学期教师要参照教研组的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注重幼儿的发展;每次开展教学活动之后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平时注意及时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幼儿园把这些要求的落实情况与教师的考核和奖罚制度联系起来,提高了教师教研工作开展的自觉性。

(三)制定相应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 “优秀论文奖励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公开观摩活动奖励制度”“教学大奖赛优胜奖励制度”、“环境创设评比奖励制度”等,对《幼儿科学教育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每月给予一定实验津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提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通过几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我园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年来教师们有关幼儿科学活动策略的论文和科学活动方案在区、市、省、乃至全国不断获奖或发表。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资料还获得大量研究课的录像及光盘。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使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回顾几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促进了教师从工匠型向专业型的转变,由过去只重教书、不重教研变为既重教书育人又重教育科研,园内教研气氛日益浓厚,教师的课堂行为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已经改变了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模糊认识,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高、成长。

当今的幼教改革在尊重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充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了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新型发展观。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幼教改革必然需要教师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作支撑。开展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学习、领会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更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包建国.教研培训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4(6).

[3] 郝凤翎.幼儿园科研管理四步法[j].山东教育,2005(27).

[4] 乔梁.幼儿教师园本成长支持体系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6).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明确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加以原因分析并提出应对。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

篇8

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幼儿发展的前提,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深知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能否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但针对目前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陈旧、安于常态不求上进、缺乏对具体工作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师资问题,探索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通过教师的发展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革新之路,已成为我国幼儿园研究的课题。我园在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通过行动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园幼儿教师专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我园幼儿教育的质量,推动了我园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认识幼儿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对“行动研究”做出设想,主张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在研究中浸入实践者的智慧和能力。之后,美国的柯雷、英国的斯腾豪斯、埃利奥特、凯米斯等人都对行动研究做出表述,使行动研究的内涵更趋完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结合“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教师是实践者和引导者”的时代需要,笔者对“幼儿教育行动研究”做出诠释:幼儿教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现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解决不断变化、随时更新的教育实践问题,通过反思谋求变革,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革新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指导行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目的。并对其特征做出描述:①幼儿教师集实践者和研究者于一体,教师既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理论研究的心态和方法,在行动研究中实践行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②研究问题的独特性。行动研究要解决的是随时可发生的、不确定的变量问题,有着自然性、即时性、突发性的特征,这也决定了研究的结果具有非普适性,有个案的独特性;③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终结性。行动研究渗透在教学实践中,以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判断研究成功失败的标准,理论性的研究报告是对实际行动的过程总结,是附带产品;④研究方法、措施的即时调整性。行动研究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行动计划,以达到最佳地解决问题,保证高质量的行动效果,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对问题、措施持续地反思、探究、研究,力求形成最佳的解决途径。

二、深层认识行动研究对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1.提高幼儿教师保教的主体意识,激发工作热情

英国教育学家贝克汉姆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并能充分利用,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在幼儿教育中进行行动研究,教师会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融入教育中,改变原来教学的任务执行者的角色,成为幼儿教育中的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拥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激情和工作态度,唤醒和激发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主体精神和意识,确立幼儿教育是一项需要无限追求的事业的理念,增强从事幼儿保教事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打造科研型幼儿教师

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这也是幼儿教师最有效、最实在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通过处理即发性教学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行动反复反思、对照理论科学修改,力求最优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自身的行动科研能力;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共同承担课题的研究,相互合作交流探讨中升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发扬爱心,对幼儿关怀、辅导,关注幼儿的心理、思想、学习的倾向,引导幼儿追求积极向上,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从中体会到人际交往的真谛。就像我们园的教师们充满感情地说:“是园内的科研氛围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有价值,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充满青春的活力。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研究,学会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3.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健康的师格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幼儿教育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幼儿教师就是孩子的保姆,人人都可以做到。

行动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树立一种科研探究意识,并引导自己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探究中怀疑甚至颠覆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权威的错误认知,从研究者的角度审视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验证幼教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研究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个性方案,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由“教书”到“育人”,通过研究优化自己的幼儿教育职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强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健康的教师人格。我园经过一年多的行动研究,多位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理论,撰写研究报告,受到教育界领导的特别关注,并获得“幼教骨干”“科研能师”等荣誉称号,备受社会的尊重和关注,可谓“名利双收”。

三、有效保证行动研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1.加强科研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引导专业发展规划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决定出路。要实现幼儿教育新发展、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主动行动研究的三大目标,必须首先让幼儿教师在思想上明确认识到幼儿教育现今的紧迫形势,认识行动研 究对幼儿教育事业和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晰行动研究的基础知识,做好行动、研究的准备工作;再次要引导幼儿教师根据单位的发展计划、自身教学水平和奋斗目标制定出科学的自我发展计划,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我园利用假期和每周例会组织教师认识学前教育的改革形势、学习幼儿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深化教师对自身职业与儿童发展、社会进步的认知;并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和需求,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的发展规划,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前航的“灯塔”。如有位新老师就制定两年内完成从新手到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三年成长为幼教能手、科研教师,并制定了具体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一位已有25年教龄的老教师认识到不发展专业技能,就会落伍,影响未来人才的发展,为自己确立了研究课题,积极使自己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的转变。

2.制定科学的研究制度,落实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开展行动研究》中指出:制度是行动研究落实的前提条件。要使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必须制定和落实与行动研究有关的各种制度,让教师的行动研究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我园制定了行动研究的具体操作制度,让教师明晰对即发性问题的研究过程,具体操作流程为“发现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制定、实施研究计划—设计、实施行动方案—评价行动方案—修正方案、再次实施—发现新问题”的循环,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撰写研究报告;制定日志反思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服务于行动研究,记录教师对问题的观察、分析的灵感和创意、实践研究的反思,为行动研究提供生动的参考资料,保证研究工作高效进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研究行为,推进专业发展进程

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能引导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由外控转变为自控,由被动应对转变为自主积极地乐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与时俱进、自主更新”的特性。

我园的奖励政策和评职称原则就改变论资排队的陈旧做法,实施科学创新的激励机制,倾向于积极从事行动研究的幼儿教师,以此提高全园教师的竞争力、上进心,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例如我园只有两年教龄的刘晓红老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实践行动研究,撰写报告论文,取得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保教质量的同时获得全区“研究性”教师的荣誉称号。

4.积极援助行动实践,支持研究工作,保证专业成长发展

教师的行动研究活动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活动,并提供各种援助,方能促进幼儿园的持续发展。我园建立教师职责制度,规定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为教师创造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时间;对行动研究工作提供经费上的保障,在园内的经费开支中优先于课改研究,将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列入园内的总体预算,克服“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加强幼儿园教师资料室的建设,购买幼儿教育理论书籍、订阅幼儿方面的期刊,完善幼儿园的图书资料,构建我园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同时我园还定期聘请有关幼儿教育专家来园对教师的行动研究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总之,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幼儿教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树立研究者的思想,积极投身于行动研究,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结合行动,以研究为平台,实现向研究性教师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效地完成培育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文 欣.行动研究理念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4).

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 专业发展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管理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指个人和组织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本文以职业生涯管理为视角探讨"3-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其主体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着手,包括个体对专业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对个体专业发展的支持。

 从上世纪80年代伊始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展开至今,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得一定进展,对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也继续走向深入。从已有研究成果看,这类研究趋向集中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等方面。m总体来看,这类研究尚停留在经验总结与概念澄清阶段,局限于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职前教育与在职成长等微观研究,还没有突破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野。要想继续深人研究幼儿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就有必要从多学科视角进行审视与检视。本文拟立足于职业生涯管理的视角探讨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

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简介

 职业生涯指个体一生中从事职业的全部历程,包括个体所有的工作、职业、职位的外在变更和工作态度、体验的内在变更。职业生涯管理(careermanagement)属于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范畴,指个人和组织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它包括组织主动实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由个人主动进行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f21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能力、个性、情绪、价值、人性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提高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降低改变职业通道的成本,也有益于集体或组织团体的发展。 

(一)有关职业生涯管理学说

 1.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金斯伯格(eli ginzberg)首先论述了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他认为,就职业心理发展来看,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个体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3]美国著名职业管理学家施恩(edgar h. schein)则根据人生命周期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一幻想-探索阶段,进人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险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退休等九个阶段。

 2.职业性向论。_ 

美国霍普金斯矢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 john holland)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职业性向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包括个体的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对应于六种职业类型,即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开拓型和常规型。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职业锚"与"边界"论。

 "职业锚"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施恩教授在其著作《职业的有效管理》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指一个人进行职业选择时始终不会放弃的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它是个体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产生的动态结果。t}"职业锚"与"锚"的含义一样,隐喻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应锁定的目标。 "工作一家庭边界’,理论指出人们每天在工作和家庭的边界中徘徊,工作和家庭组成各自不同目的和文化的领域,相互影响,虽然工作和家庭中很多方面难以调整,但个体还是能创造出想要的平衡。 

4.主动建构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和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john krumboltz )1996年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建构理论"。t8}主动建构的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它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职业生涯的决策并主动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了解我们自身并作出各种可能性选择的过程。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涯决策;个人信念与期望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个体能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色榜样"和"良师益友"。

 (二)典型的职业生涯现象 

在以上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提到了几种典型的职业生涯现象。由于个体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和任务,其任务的胜任度、需求的满意度直接与其职业性向、职业锚相联系,导致其在职业晋升、科层管理上可能出现"职业高原""玻璃天花板效应"现象;同时在个体对价值的取舍与锁定、人生目标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感悟过程中,则可能出现"职业倦怠""职业韧性"和"生命发展彩虹"等现象。 

1.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 ) o

 这是指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其产生的原因既可能源于个体的不良因素,也可能源于组织的金字塔结构,等级越高,可提供的职位就越少。

 2.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 effect) o 

这比喻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或障碍,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特别是女性)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个体无法晋升到组织高层并非其能力或经验不及,也非不想要职位,而是组织隐性设下的一些障碍。

 3.职业倦怠(burnout)o 

这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包括情感衰竭、个性冷漠自闭、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情感衰竭指个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个性冷漠自闭指个体对工作对象、环境采取冷漠态度,行为怪僻;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职业倦怠对工作有很强的破坏力,导致工作状态恶化。

 4.职业韧性(career resilience ) o 

这是指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做出的自我调整和适应方式,并从逆境中恢复、反弹的一种能力。韧性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隐喻人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而非被动接受外力。

 5.生命发展的彩虹(life-career rainbow) o 

这是指从整体来看,个人终身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总称逐渐扩大至包含非工作或非职业活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人的生命发展紧密相连,即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实质是个人整体生活的型态和生命历程的展开。 上述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启示我们,个体职业生涯不仅是各种知识的习得、专业技术的训练、职业使命的实现过程,更重要的是个体在此旅途中人格特质的形塑、对高尚的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意义过程。

 二、从职业生涯管理视角看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研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幼儿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也有其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在结构性和规定性。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与其教书育人的一系列活动相关联的职业经历,如在幼儿园从教过程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实现教育理想等。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史就是专业发展史,而专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活史、一部生命发展史。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主体的自我发展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是主体的自我发展,其关键是主体的内省、自主、自为,并主动"自我更新",这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部环境的建构过程。教师作为人之存在,是具有独一性的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史和心理存在,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殊主体性,能意识到"我是我自身""我盼望生活,盼望体验"。(91}} o这种对超越自然生命的渴求、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探寻是职业追求中所必须的内在动力,是幼儿教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1.幼儿教师应主动保护自身专业发展的"机体"。 

"机体"表征的是一个由不同组件构成的整体,这些组件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机体的存在、成长、功能的发挥是以一个整体来完成的。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犹如"机体",是整体的、系统的发展过程,是其所构成的要素之间整体的、有机的、关联的、和谐平衡的健康发展过程。然而,当前幼儿教师背负着重重压力,出现职业倦怠现象,这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其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应当主动保护专业发展这个"机体"。

 2.幼儿教师应主动塑造自身专业发展的"性格"。

 正如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取向就是职业生涯的性格。萨拍(d.e.super)的生活/生涯彩虹理论指出:职业生涯随年龄变化而发生性格变化。每个人都在不同时期担当着一个或多个角色,每种角色的强度随时间变化,各种角色的结合和强度是个人生涯的基础。yob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也充任多种角色-公民、教师、配偶/伴侣、父母等,每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这种性格与教师个体的"职业锚"息息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教师职业中的价值观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因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应当像性格一样被不断加以塑造。

 3.幼儿教师应主动享受自身专业发展的"旅途"。 

职业像旅途,它是纵横交错的路径的汇集,它是多向、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节点,有多个发展方向,还有高原、玻璃天花板等空间维度等,mo因此,其间有苦也有乐。就像旅途中的游客,即使爬山涉水,千里迢迢,再苦再累心里始终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幸福,一种欣赏沿途风景的喜悦,一种超越自然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一种达到目的的成功感!幼儿教师要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当作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生活之旅,只要努力就能看到那美丽的风景!

 4.幼儿教师应主动规划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

 职业规划指个体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策划、准备,并对每一阶段的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好的职业规划是导向成功的里程碑,当其自觉认识并达到这些里程碑时便可获得一种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加职业幸福感。幼儿教师要把自我规划、自我反思、自主的终身学习或专业发展作为个人职业成功最有效的路径,这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的基本物质前提。 

5.幼儿教师应主动磨砺自身专业发展的韧性。 

职业韧性是一个个人化过程的结果,发展职业韧性是一个个人化的旅程。它与个体制定计划并采取步骤施行的能力有关,与个体积极看待自己和信任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有关,与个体在交际和问题解决中的能力有关,与个体的控制情绪和冲动的能力有关。yz}因此,幼儿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韧性,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增强应变能力和耐挫能力。 

要做到以上几点,最根本的是要有专业认同感、专业幸福感和事业成功感。专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包括自我形象、专业准备、工作动机、教学实践、未来展望等方面。[13j专业认同是一种自我肯定,这是发展幼儿教师的职业韧性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pad因此,享有丰盛而幸福的职业生活,成为心灵丰盈、精神富有之人,这是导向幼儿教师事业成功的动力。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得到社会支持 

除了自主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和社会责任,不能为了工作而忽略了生活,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同样,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家庭、团体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需要自主发展的内部环境,还需要支持其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家庭要支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家庭与工作是人生的两个支点。工作与家庭的和谐平衡对个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边界论"认为,无论从物理、世俗,还是从心理上看,"工作"和"家庭"都有不同的范围。ps}这说明边界和范围必须紧密配合才能达到平衡。这意味着,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以便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分担养育孩子的重任;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也要积极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采取合理分工的方式,轮流将精力投人工作和家庭。许多研究表明,职业韧性中的首要因素是在家庭内外有关怀和支持,这种关系建立了爱与信任,提供了榜样,并给予鼓励和安慰,从而有助于加强一个人的韧性。

 2.教师共同体要滋养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在共同体中,幼儿教师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创造共同的规范、价值与信念,并参与组织的决策。同时,在共同体中教师之间不仅是相识的同事,更是友好的伙伴,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密切合作,共同追求共同体的目标,由此使教师有一种归属感。因此,应该为幼儿教师参与共同体创造条件,利用共同体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 新《纲要》;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园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幼儿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理论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与理论的提升,是保证新《纲要》的贯彻实施向纵深发展新的推进策略,使幼儿园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立足园本培训、促进园本教研的发展

我园的园本教研活动在幼儿园内部进行,重新梳理各岗位职责,明晰园领导、教研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的工作要求,并制定出计划,鼓励教师理论导读、实践展示、科研研讨,大活动主持等自我挑战项目的积分制度,为教师搭建自我挑战、自我展示、自我加压、主动发展的平台。采用内部策略和外部策略进行园本培训,内部策略以培训地点是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培训主题是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培训的方式是教研组教师理论对话、师徒结队、教学实践、定量定性评价。外部策略以专家们来园对话、质疑;改变管理策略,取消统一课表,减少固定作息时间和不适当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在较大弹性空间内自主教学、开拓创新、大胆实践。

1.召开区域活动现场会

为充分发挥园本教研实验基地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每学年度,都召开园本教研座谈和经验交流会,有创新园本教研和教师园本教研两种形式,主要通过经验交流及现场观摩进行,提高了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质量。

2.师徒结对

为了提高新教师、年轻教师质量,培养骨干力量,我们采取了师徒结对帮扶方式。要求教学主任、教科研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至少与1-2名新教师、年轻教是开展师徒结对,教学帮扶活动。带教内容采用“跟岗学习,上示范课,听指导教师观摩,共同备课,QQ流平台”等形式。师徒结对,进一步增强了师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新教师和年轻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3.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

为培养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定期开展幼儿教师园本教研案例、论文征集活动。收集园本教研案例,开展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观察了解幼儿、分析研究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反思、自主研究、自主成长。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坚定科研发展目标,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进行了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及园本教材的编写。在新《纲要》精神指引下,重视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积极努力地进行深索,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优活动、撰写教学随笔与反思,教师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多名教师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二、园本教研有突破,效果显著

1.园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打破教研孤军作战的局面。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明白学习是一个共同体,营造了民主、平等、开放、合作的教研氛围,打破了一般教师没有话语权的局面,从“说”做起,创设“说”的机会,尊重“说”的权利,培植“说”的勇气,锻炼“说”的智慧。教师有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空间,园本教研才有了“研”的基础。

2.教研氛围空前浓厚

园本教研的开展,变过去关注教师的“教”为研究教师的“教”与“学”,让教师从主观内需角度接纳园本教研,践行园本教研,并努力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三、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一定问题,重公开课,轻常态教学。重“展示”轻“反思”,展示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载体,载体有了,问题却没有了,载体做得很漂亮,老师反思的时间却很短;反思往往做得很肤浅,没有去深究。重“教学型”教研,轻“研究型”、“学习型”教研。“教学型”只是把教师看作传递知识是工具,幼教工作是谋生的职业而非事业。研究型的教研如果不做,会导致教研没有深度。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学习型教研主要是帮助老师提高学习能力,引导老师去阅读。培养老师读书习惯,通过教研提出倡议,交流各幼儿园解决老师实际困难的经验,推动老师从读书中获益。

四、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新《纲要》贯彻过程中,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扎实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提供有力地支持和帮助。园本教研作为幼儿园推进课程改革发展进程的战略制高点,其重要性在大力倡导幼儿教师自我发展的今天日渐突出,它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力途径。它从了解教师、深入课堂、现场观摩、参与体验、剖析解读、方法步骤、实施策略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