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8: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科研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管理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换,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可能出现散失、断裂,也可能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所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员的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渐进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大有高下,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比如,有一定自主创新的科研、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在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归因,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上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差异度也可能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一)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心,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科问题,比如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难有保证。
(二)科研制度上对于科研文化的思维缺失
从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看,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笼统、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连续性较弱;教育科研交流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教育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三)评价政策上对于教科研绩效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应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了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仅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二)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义。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协调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一定与该课题相符,由其它学校流动过来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培养研究梯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现实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无序、散乱的状态,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三)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篇2
【关键词】语文 课堂 争论 途径
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论;有争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论,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体创造的潜在意识。
1.课堂争论的教学价值
1.1 课堂争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能引起争论说明学生已经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个性,如果老师适当进行引导,就能带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
1.2 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的争论往往从浅显的感性认识开始,争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1.3 课堂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争论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敏捷,常有妙语出口。学生语文论文既要寻找对方言语中的不当之处,又要找准契机,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可见,争论为语言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1.4 课堂争论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争论时为了驳倒对方,必然要找出有利的论据。因此,就要努力寻找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提到的方面,引发了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2.课堂争论的主要途径
2.1 抓住题眼进行争论。学生会对课文内容许多地方提出质疑,教师应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推出来引导争论。如学课文《一枚金币》的时候,同学们当读到父亲将那枚金币投入火炉里时,许多同学都举手发言,觉得父亲教育儿子没错,但不应该毁坏钱币。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进行争论。一部分同学持“父亲做法错误”的观点,另一部分同学不同意。“父亲做法错误”论者的理由不说自明:毁坏钱币是触犯法律的,教育儿子也不能犯法。不同意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 父亲每次将金币投入火炉里,是为了让儿子彻底明白,只有自己通过辛勤劳动挣来的钱,才会使自己珍惜的!虽然父亲做法有些极端,但对儿子起到了根本作用。这样的争论做到了从文本到人本的提升,立足于创造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2 提出异议进行争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课堂上切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怎么办?我认为,鼓励加对话是教师值得采取的好方法。如课文《瑞雪图》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下雪的景色,作者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在教学这段课文时,教师问学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学生说,从“鹅毛般的雪花”、“一会儿就白了”、“雪花簌簌地往下落”、“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等词句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但此时也有学生提出了他们的异议。他们认为,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不能说与雪下得大有必然的关系,因为是枯枝本身就不太结实,就是不下雪,雪不积在枯枝上,枯枝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有断的可能,怎么能从枯枝的断看出雪下得大呢?面对这种局面,教师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进行争论。在学生阐述过程中,及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积”字。经过争论,两派意见统一。用争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
2.3 逆向求异进行争论。“逆向求异”是对现成结论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众,敢于反其道而思之。我们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对各种事物功能的固定认识,清除思维上的定势负面效应,克服思想上的思考惰性,破除传统上的因袭理念,引导他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如《落花生》的点睛之笔:“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在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写法的匠心所在之后,引导学生作逆向性思考:“做一个既讲体面又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有什么不好?”学生间进行争论。这样反思能赋予文章以新的意义,在理解与借鉴上会有所突破。
3.课堂争论的有效策略
实际教学中,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嘲笑,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课堂争论的心理阴影。因此保护学生课堂争论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
3.1 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给学生一种感觉:语文课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教师还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进行争论的期望传达给每个学生。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3.2 要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因素。鼓励学生学会合作,既要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他人。
如果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冷眼旁观、窃窃私语,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有几个同学能顺利、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篇3
创新是恒久不变的话题,是获得一定有效结果的行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传承和延续,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现代科学教学模式的一种追从。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氛围;自主探究;生活情境;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培旺 单位:固原市原州区西关小学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4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增效减负 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所以,老师必须使课堂实现增效减负,针对这一目标,老师要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和课程的有效结合,进而使小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但是对于现阶段的教学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增效减负方面做得还有不足之处,许多老师在备课时也是很详细,但是课堂中总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缺少激励学生的教学活动。因此,老师还是要多研究怎样做到增效减负的课堂教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究。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学校教学重点还是在成绩上面,小学生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考试的筛选,只有分数能够达到一个标杆,才可以顺利的进入到下个层次的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环境,大部分小学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老师教学的成功也从学生上升到升学率。但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虽然改变了很大,教学模式和升学的模式却没有进行任何改变。因此,现阶段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还是以升学率为主。
假如一个学校的升学率过低,那么这个学校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并且家长们也是非常看重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校。因此,如果一个学校的升学率过低,学校的名望也不高,学生、家长和老师便不会选择这个学校,也就出现了学校对老师不断施压,老师不断给学生施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使升学率得到提升。而这些手段便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压力过大的现象,也导致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方略
1.老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那么老师需要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要重视升学率,但是也要从科学的角度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而使升学率逐渐提高。增效减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进行加强对自我的锻炼。当然在这个一过程中,老师要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努力学习,逐渐进步。另外还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重视班级整体的发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得到发展。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研究、敢于挑战的创新思维能力。
2.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
现在课堂中仍然存在老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解,只要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就可以,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是否能够接受,也没有把学生当做主体地位。因此,老师要改变这个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比如在学习《一株紫丁香》时,引导学生先阅读一遍课文,然后引导小学生学会质疑,读完课文之后你们的小脑袋里有没有小问号,初步读这篇文章表达的了什么感情呢?这时便刺激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进而会认真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到老师辛勤奋劳动的真挚情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理。这样不仅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伟大时,更能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相处的更加融洽,增加了学习探究语文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有思考的意识
一个优秀的学生具备的品质便是要会提问、会思考和会创新,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有思考的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或者讲解,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善于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长时间进行正确的引导,便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显著提高,自然也有很善于思考的意识。比如在学习《窗前的气球》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便是运用“可爱的”和“高兴地”造句子,但是能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会陷入造句子的困境中,等待老师和同学帮助他,这时老师要和其他学生一样先鼓励他,让他认真思考“可爱的”和“高兴地”的意思是什么,回忆以往学过的课文都是以怎样形式运用这两个词语造句子,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能够唤起这部分学生的思考意识,进而造出简单的句子,这样一步一步的不断思考,便能够由原来的简单句子向优美句子发展,成功的唤起了学生的思考意识,逐渐养成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的增效减负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效减负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便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无压力的学习,更能够节省学习时间,把更多的学习时间放到创新上面,达到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概论”课 文、理工科 差异性教学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为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概论”课教育,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又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概论”课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较大的突破,但关于“概论”课教学理论研究中,对于“概论”课教学的一般性理论探讨较多,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怎样进行“概论”课教学的模式探讨较少,根据“05新方案”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五门缩减为两门,同时课时减少,而“概论”课教学内容乃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不分本专科统一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设置和安排的,教材也是统编的。而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素质差异是很大的,对教师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很高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理工科学生日常实训时间多的特殊性,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活化教材成为各高职院校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为此,四川省教育厅特委托四川几所高职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四川省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专题研究。该研究虽然在院校属性和教学内容上有针对性,但所有专题的教案、课件、案例,以及实践、作业等运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差异性,致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至今还没有出现大家所期盼的效果。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状况和认识,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对文、理工科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
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概论”课应实行文、理工科差异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授课学时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多数是直接走向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且其每学期实训时间比文科专业学生要长,以本学期教学班级为例:机电专业实训时间是4周,而英语专业实训时间只有1周,两个专业授课学时相差达6个学时,如果教学计划针对所有专业,就会出现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不完,或者有些专业“概论”课内容讲完了,而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还大量剩余的现象。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撑了”的现象,根据文、理工科授课学时的差异要制订差异性的教学计划。
2.掌握程度的差异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层次,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差异很大,在“概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有这种感受:上文科专业学生的课比较顺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常常只要老师提到上句,学生能快速回答下句,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常常在老师的一再提示下仍然很迷茫,不知怎样回答问题,课堂死气沉沉,老师经常感觉很疲惫和挫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科专业学生大多经历高中文科政治、历史的强化培训,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比较好,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大多是理科生源,高中时对政治、历史不重视,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得也比较差,致使文、理工科专业使用案会出现:理论性太强,知识性太弱,理工科专业学生认为太难,听不懂;理论性太弱,知识性太强,文科专业学生认为太简单,在重复高中的东西。所以根据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必须编写差异性教案。
3.学科专业的差异
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所以所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基本以市场和社会为导向,但专业不同,对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了解和关注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同。文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社会动态和社会现象等宏观方向,理工科专业学生趋向关注本行业状态和本专业技术动态等微观方向,加上大一基础专业学习中,文科专业学生会更多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则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从而对文化素质的培养不足。造成的结果是:“概论”课使用社会案例,文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理工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概论”课使用理工专业案例,理工科专业学生比较感兴趣,而文科专业学生不太感兴趣。为了使各专业学生感兴趣,必须差异性选择案例。
4.领导重视的差异
高职院校各系部领导的任命,虽然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很高,但基本上是各系部领导由本系部专业相关毕业的领导担任。文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文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多,比较熟悉,也比较重视,而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大多理工科专业毕业,对“概论”课了解比较少,比较不熟悉,也相对不太重视。文、理工科专业系部领导重视的差异会导致本专业辅导员和学生重视的差异,因此要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必须使这门课与其专业紧密结合,不同的专业使用不同课件、布置不同的作业,能使其领导了解这门课,觉得学习这门课对本专业有用,从而重视这门课,最终使学生重视这门课,喜欢这门课。
三、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差异性教学的对策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高职院校“概论”课文、理工科学生差异教学势在必行,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差异性教学?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学计划差异制订
由上面的分析及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了解到文、理工科授课学时存在差异,以本校为例,文科与理工科专业授课学时相差6学时左右,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根据各专业教学进程表和各专业的特性,由本专业“概论”课任课老师制订教学计划,不能所有专业使用学计划。
2.教案差异编写
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要求教案必须差异编写。文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高,一般知识性问题都有所了解,点到为止即可,所以文科专业教案可加强理论方面的阐述,特别是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较低,一般历史性问题和社会性问题都不甚了解,知识性问题也有所欠缺,所以理工科专业教案要加强历史、社会和知识方面的阐述,特别是基本文化素质方面的讲解。
3.课件差异制作
课件教学已经是当前理论教学的主要手段,课件制作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必需技能。“概论”课课件教学成为主流,但不管按章节的传统讲课还是当前热门的专题讲课,课件模板和制作风格都是一样的,没有文、理工科专业的差异,而现实是文科专业学生想象思维比较丰富,跳跃性思维较强;理工科专业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喜欢按某种顺序、规则想问题,掌握内容。因此,“概论”课课件制作时文科专业要多用图片、动画等引发想象的内容,而理工科专业要多用图表、数字和序号等直观的内容,这样比较符合各专业的思维方式,便于了解内容,理解所学知识。
4.内容差异讲授
课堂讲授是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有些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些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使学生喜欢“概论”课,提高课堂讲授的针对性是关键,对文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相关案例,把政治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既要避免重复以前的内容,又要使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找到理论根据;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应该多结合历史事实和专业方面的案例,把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理解当前国家的现状和政策,把自己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5.作业差异布置
课堂讲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课后作业的布置对考核内容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至关重要,但高职院校“概论”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一直都不够重视,也没有统一要求。本课题组从课题组教师的经验出发,认为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布置课后作业,而且文、理工科专业要差异布置:文科专业学生要多动、多调查、多制作,把所学内容运用于实践中;理工科专业学生要多想、多思考、多总结。把实践中的体验升华成理论,这样才能使各专业学生和领导觉得“概论”课与本专业、本人有紧密联系,有实用性,从而重视“概论”课,喜欢“概论”课,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6.考试形式与内容的差异
基于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对“概论”课相关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以及教师对他们讲授上的差异,我们认为,期末考试时,文、理工科专业学生在考试形式与内容上也应有所差异。文科生可以半开半闭,闭卷部分,侧重于基本理论;开卷部分,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材料分析。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全部采取开卷的形式,主要考查他们在开卷的情况下,对“概论”课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与熟悉程度。
参考文献:
[1]单春晓.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建设的进一步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意义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式,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需求,在传统教学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旨在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水平,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就变得十分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整个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则是以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为主,除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对于课程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运用科学合理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探讨,总结出以下三点完善措施。
1.提高教学课程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学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提高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动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计教学方案。如,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还可以通过场景的设置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另外,还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师生应当共同发展,而不应当只是教师在控制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展示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2.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当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应当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其制定应当在符合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完善和修改。例如,教材的修订会影响数学教学的进度,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还不能与教学计划冲突。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完善措施。
篇8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效果教育观念改革
引言
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一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就给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如何才能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特点、行知能力,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真正把大纲的要求落到实处呢?作为一个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第一线工作了十几个年头的工作者,我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
一、转变观念,树立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是青少年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假如我们的教育观念没有相应的转变,依然把目光盯在单纯传授知识上,把及格率和优秀率看作教育质量的唯一衡量尺度,就跳不出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所以要搞好德育教学,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新的转变,要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由单纯的知识讲授转变成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去思索、去分析,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就算了的状态,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水平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型的新一代人才。
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一块黑板加粉笔,老师一人包场的“满堂灌”,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个体教育、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等诸多弊端。因此要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得改革这种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现在学校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和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2.1注重联系实际: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事例来分析,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例如:在《哲学基础知识》里,在讲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列举社会中一些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达到犯罪的界限,而是由于思想上对自己的放纵,以为小小的贪一点、偷一点并没什么了不起而逐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的事实来加以说明,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愿意听讲,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时,把生产力比喻成脚,而生产关系则比喻成鞋子,用脚和鞋子的关系来形象的说明,使学生易于理解该原理。
2.2改变“满堂灌”,重视学生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间,属于活泼好动且爱表现自我的阶段,为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很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在下一节课由学生各自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这样可使他们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让学生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市场去进行商品的价格调查,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再通过老师的评讲来理解价格规律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又比如采用演讲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所学的原理,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而提出改正方法。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评议。这些做法,使许多同学说:“以往觉得很枯燥的德育课不枯燥了,而且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
2.3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改变传统德育课教学不现代化的状况以往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很少与现代化教学设施相联系,这也制约了德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所以德育课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也必须要现代化。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视听觉效果;通过播放电教片,使学生更形象地、更直观地感受其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如在讲解有关企业的知识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关于海尔集团发展史的电影《首席执行官》,学生看完后,都感触很深,认为从片子里他们不但对企业的管理、改革和发展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还认为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严格的管理和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了在学校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这种效果,我个人觉得比光靠老师一味强调加强纪律性、讲大道理要有效的多。
此外,还可开展“户外教学”,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在社会生活中感悟道德,践履道德,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改革评价制度,由单纯的考试分数改革为综合评价分
篇9
【关键词】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教学研究
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做好的工作,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改进工作、完善自我。“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现时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研究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推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从教基本能力和促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科研能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劣是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点”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若不突破此瓶颈,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含金量”将遭到质疑。
我校语文组教师通过对保定25个县及市区乡校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从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科研经历、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自我评价、语文教师的科研活动形式与科研方法、语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困惑与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影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起步与发展的原因,从中找到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保定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当前对于小学教师能否参与教育科研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部分小学教师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教育科研是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的事,小学教师无须也无法开展教育科研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市场;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无须开展科研也能搞好教学。
2.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缺乏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学校财政支持、资料占有程度、科研方法掌握程度、科研经验、科研时间。
二、解决对策
从培训者的角度看,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需求有所不同,各项培训计划从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普及与提高培训、应急培训、专题培训等培训形式,分层要求,按需施训,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作为培育机构,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着以点带面、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原则,利用继续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时机,制定专题,普及科研知识。首先,为学员精心准备培训资料和培训教材。在资料和教材的准备上,既考虑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又特别注意到科研能力与方法方面的教材优先充分提供。在课程的开设上,还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使学员开阔视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聘请教育方法论专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另外专家授课时还言传身教,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自己在平时思考到的科研课题供学员参考。
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农村小学教师通过教学自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客体来考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调节。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这种对语文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就具备了一种自我监控能力,能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它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还可以锻炼学员思考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是教学研究的开始。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学员的教学观摩课展开。一节观摩课上完后,及时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客观的总结讨论。这对学员的进步会很有好处,同时还能把一些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碰撞出问题研究的火花。还可以通过指导学员写教后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一个教师应养成写教后记的好习惯,这不仅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积累资料,为以后的教育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会教育科研方法使学员逐步掌握各种教育科研方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做课题的实践中由易到难逐步完成。通过开题报告的撰写,查找大量资料,学会文献查找法;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反思教学行为,学会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及有关教学情况的调查,学会调查法;通过教育试验的具体开展,学会实验研究法。而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学员的研究水平逐步从直觉观察水平提升到探索原因水平,再提升到迁移推广水平,最后达到理论研究水平。
篇10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兴起和发展,人文性在语言教学中的制衡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人文”这个词。《易经》被认为是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文献,《易・责》中讲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则源于拉丁文humanus,古罗马人为了指称那些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人而创造了这个词,以此表示与“野蛮人”相反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因而,“人文”这个词具有“教化教养”的意思。而人文性,即是指对人之为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人之为人的宣扬,重点突出的是人自身的存在,是内含了人文性的张扬的。所以,当站在英语教育的立场上来审视人文教育时,文化教育的推广就是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当从大学英语改革来理解人文性时,人文性不仅要着重突出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值的尊重、认同与重视,并将以“人”为主体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培养其个性的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启发式教学,着力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重要的人文学科,虽然其人文性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框架支撑的摸索阶段,但是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端倪。
2.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掀起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扭转了1985年由国家教委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体现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应试导向。《教学要求》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近几年教学研究范式也由工具论逐渐走向本体论,更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不再是为了寻找某些本质、规律,并为这些本质、规律做出证明,而是要真正面对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人文课程,如何架构基于人文性的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如何回归其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些必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近十年以来,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大量涌现,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4年(《教学要求(试行)》颁布)至2012的期刊进行搜索,主题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章共有6858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547篇。这些论著大都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所占文献总量比重最大,如夏纪梅(2006)著的《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束定芳和华维芬(2009)主编的《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等。这说明大学英语界已经普遍关注到理论研究和教学法流派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导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论都是借鉴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从人文性文化视角来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还比较少。从1995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教学、语言和文化的探讨,陈彩霞(2010)的《强化教师修养,提升业务水平――从〈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探讨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培养,范琳、刘振前(2005)的《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一文提出了教材中文化内涵的挖掘策略,冬梅(2010)的《英语教学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且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说明该研究在理论方面尚处于利用和借鉴阶段,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正在摸索将人文性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将其转化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方法。而针对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人文性的研究就更无人提及。
3.研究意义
我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技术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悬殊甚大,学生生源不同,学生语言基础差距明显;很多云南地方高校都是师范性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同时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强本申硕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解决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将“人文性”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何培养、巩固、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何合理设计网络教学模式,消除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对英语课业和教师的情感屏障;如何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人文价值,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标准,最终体现《教学要求》中倡导的人文性原则,推动素质教育,展现人文精神,这些对于云南地方高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0年6月,曲靖师范学院通过云南省教育厅审核,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示范点”,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进入改革示范点的地方高校。该校率先全面展开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到第二课堂都开始了大胆的尝试。及时探讨、总结该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同级别的地方院校提供宝贵的借鉴。
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从上世纪开始,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理性文化进行解构,由此,人文主义文化逐渐代替技术理性文化的权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工具理性是其学科建立的根基,但其自身必须有明确的文化取向。但是目前我国学者多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对人文取向的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可以深层次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进一步研究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问题。
4.研究内容
(1)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构的维度有多种,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人文性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构建,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2)如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发掘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传统班级授课制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步调、运用一种教材、执行统一课程进行学习的;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主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人为本,弹性安排教学内容的进度和课程设置,并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
(3)如何适时把握教学的细微环节,渗透人文思想。提升教师个人人文修养,展现人格特质;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复杂的人文感悟和思辨逻辑推理;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建立以学生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4)如何科学设计自主学习,彰显人文关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任务,研究自主学习与学生语言水平,特别是听力和口语技巧,交流技巧,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资源库建设。
(5)如何有效实施评估手段,展现人文精神。评估方式如果主要依靠终结性评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要体现评估过程的动态性、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内容的全面化及评估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评估的公平性。
(6)如何积极丰富第二课堂,营造人文氛围。如何多渠道、多形式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第二课堂,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如何以英语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如何主动关心教师心理,体现人文情怀。教师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空前的:学分制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压力,网络技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压力,教师内心想要提升个人素质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工作量之间矛盾的压力等,如何帮助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样是大学英语教改中人文性探讨的范畴。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遵循这样的技术路线:查阅文献和对现实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思批判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人文性倾向证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的科学性建构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因此,本研究从文献梳理开始进行,切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与现状考察,梳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倾向的科学性。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进行实录、行动研究等手段深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和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估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渗透的问题。最后,研究成果进行终结,提出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后续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积淀,结合实际教学实践,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采用综合的方法体系,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答案。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拟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搜集资料、整理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梳理和分析文献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找到本课题的立足点,形成研究的基本观点。调查法主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和座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资料和数据,以确定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行动研究法是针对教学实际活动,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或方案。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曲靖师范学院这个典型对象的具体研究,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某些共性特征。
6.结语
本研究拟从剖析人文性的思想内涵入手,归纳社会主导文化价值理路演进的基本要求,阐明教学人文性范式的转换,从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价值诉求,然后分阶段展开调研并及时提出阶段性改革调整,使大学英语教改的人文性价值诉求更好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评价体系的健全等各主要教学环节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展具备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刘述先.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朱希祥.当代文化的哲学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土福祥等编.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8]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夏纪梅.现代外语课堂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4]Cohen,A.D,Language Learning[M].Boston:Heinle & Heinle Publisher,1990.
[15]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6]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