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语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4: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教学语文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教学语文论文

篇1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完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教学流程

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篇2

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学生。教师的“讲”要讲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尽量做到少而精,让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讨论、多动笔。如采取自学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不是一个由全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凭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自学。另外,我们还可以设立讨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讨论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气氛,挖掘课文中丰富的内涵,例如《阿Q正传》一课,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以“阿Q精神在现今的社会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题展开辩论,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查阅资料,以及通过网络查询“鲁迅研究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并与师生之间纵向交流相互交织,构成立体型信息传递。讨论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做到有的放矢

优化课堂教学的主动因素之一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据报道:1998年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介绍这次竞赛试题的背景,并接受选手们的提问。当时外国参赛选手纷纷提问,但获得金牌的中国选手却始终没有提问题,这除了语言原因,主要就是中国选手不想或不知如何提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上的不足。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欢迎学生突发奇想。教师的问,不宜问尽,有的问题应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去问,哪怕是极细小的闪光点,也应及时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精于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问要问得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动力,回答的愿望。如短篇小说《项链》,按照传统的观点,人们总是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为爱慕虚荣导致悲惨命运的这么一个女子形象。因此,为了启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开讲之前,先提供学生几段材料:

女主人公十年的悲惨遭遇,坏好事,“由于劳动”,“没走上堕落之路”,成为一个“好主妇”。

——茅盾《在部队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虽然十年辛苦之后,她的外表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她那希图凭借色相向上爬的腐朽思想丝毫没有变化,他始终没有认识到她的灾难的真正原因。

——董星南《〈项链〉主题》

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本身对玛蒂尔德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分析,说出对主人公的看法。结果,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鉴赏作品时能放开思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让学生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优化学生的“练”

篇3

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案,领略科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谁选择了他们》一课时,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链和淘汰法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宏观的表象下面因为微小的联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改变正是由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和优胜劣汰。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发表进化论演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生物界的认可,认为其违反了遗传学。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结合孟德尔定律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用科学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史实,能促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激励人们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渗透科学史中,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如,在讲到《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会使溶液颜色变蓝;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色,并且由无味变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变化又含有化学变化的启发性实验,让大家在脑海常识和新知识的碰撞中引发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大发现”的课后作业中,学生果然开动脑筋,通过学习和查资料解释了铁为什么会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为什么就会产生气泡、酒精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等等科学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渗透科学史实中,应采取非单一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个性,尊重学生的眼光,欣赏其独到新颖的呈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科学史渗透中,领略科研方法

小学生由于经验积累和知识层面的限制,不能进行独自的研究,然而为了培育未来的科学家,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幼小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如,在《宇宙》一课中,我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只凭感官认知承认“天圆地方说”,这是人们认知不足的一大误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以实际行动探索太空,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让全世界一片哗然,为人们重新认识天地、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998年,美国“月球勘测者”通过光谱仪探测氢原子发现月球上存在水等等。在本课的导入过程中,选取科学史上的关键发现和发明,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温科学家当时的想法,体验了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中的想法和方法,展现了科学史的特有魅力,在推进科学和人类发展的进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篇4

(一)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随着各学科之间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对于各个学科的设定逐渐趋于模糊,进行不同学科知识的广泛渗透已近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重点,所以,在初中课堂进行科学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多个学科的不同知识渗透到实际的教师过程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变化模式,增强学生的发生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授水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动植物的生命与水的关系、地球水循环、水的物理特征与化学性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角度分析,展示物理、化学、生物与自然环境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模式,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断的变通

对于初中生而言,思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的例题,根据学生不同思维方式,进行习题的讲解,同时贯穿各种解题的方法,教师在变通的同时教会学生进行解题时的变通,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数学课堂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给学生设定问题,比如角的换算、求值、各角度之间的比较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要给与学生以肯定,让学生勇于回答问题。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孔子为例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孔子的观点讲解引出一些与之相同或者相反的人物的观点,这样做首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其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科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以发挥学生能够性为目的

目前,在新教材的编写中,立意的出发点就是将探究与实验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掌握了用科学和实践的方法以便获得和验证所需知识的途径。采用了先进的启发式的教育引导,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让学生沉浸在游戏般的动手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其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意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材填鸭式的灌输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教育中多年的掣肘与顽疾。实验这个独特的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体系中重新焕发出光彩,也恢复了其本来的初衷与真正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中心

篇5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进行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体系,学生以聆听者、旁观者的身份听讲、获取知识。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尽量理解重点、难点,下课及时、认真地梳理、复习,力求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此模式具有信息量大、充分体现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因为是全程输入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身份而凸显出种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未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的参与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沉闷;(2)学生对老师有强烈的依赖,在听课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较为随意,未提前对知识进行有效的预习,对学习内容的框架缺乏了解,习惯于等着老师讲,老师讲多少就听多少,没有讲的内容就忽略,不明白的问题直接跳过,不愿也不会主动展开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愿及能力;(3)学生易形成思维定式,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讲授,互动较少,学生没有与老师的思维形成共振,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的思维定式,缺乏质疑的勇气和批判性思维;(4)老师面对众多学生,进行大班理论集体授课,缺乏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环节,无从把握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程度,无法兼顾不同学习资质的学生的个性化要求[3,4]。综上所述,“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医学教育者们所期待的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2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地相互交流、探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老师的引导,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自觉性选择性的学习,使其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建立创新性思维。参与式教学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良[2,5]。参与式教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外许多院校的课程中实施,并因其突出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形式多样,方法丰富,具有可行性[2,12]。参与式教育教学法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即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在学生小讲课后进行分组合作,根据小讲课的相关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实践练习,最后对结果进行相互评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真正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掌握所讲内容。另一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的元素,如:小专题介绍、快速反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教与学习等,灵活应用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自然法、合作学习法、功能意念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6-8];(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团队学习所取得的效果要优于学生单独学所取得的成效。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或协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因此强调成员之间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形成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意识、互助习惯,共享团队成员的知识,扩充个人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11];(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许多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总结、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综合实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拓宽视野,实现学习个体化和个性化[12]。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指定的题目,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有比较宽松的发挥空间,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爱好自我拓展,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老师讲授的内容。

3参与式教学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效

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保障《内科学》教学质量,基于参与式教学的先进理念与实践优势,我们在教学中构建并应用了学生“自主课前展示”环节,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66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学生在教师授课前展示对本节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成果,以PPT为载体,展示语言为中文、英语或中英结合的双语模式,展示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前置补偿,对本章节内容中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2)新课预习,预先熟悉、梳理本章节内容,并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概括介绍,提出不理解、有困惑的内容;(3)知识融合,横向联系相关知识体系,将本章节内容与曾经学习过的有相似特点、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疾病作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归纳及融会贯通。每位学生均需参与展示,以团队(2-3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对照组学生不做展示,相同时间内学习相关知识。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理论考核等主观、客观评价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课前展示内容详实、具体,条理较清晰,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做了初步梳理总结,展示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在其后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良好,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准确度较高。学生们普遍认同“课前展示”在理论授课之前的承上启下、有效衔接作用,在复习巩固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预习新课,有效融合基础与临床的相关知识,对新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展示的过程中初步梳理、概括了重点概念和知识点,提出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使得在其后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演讲技巧、课件制作等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照组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习时比较随意,时间利用不够高效,有开小差及做其他事情的情况。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参与感较弱,互动较少,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准确度不高。在最终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对主观题的回答明显优于对照组,选择题得分也较对照组同学有所提高。

4对参与式教学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出人文和专业素质协调发展、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备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出专业知识牢固的医学生,更是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要求,要逐渐训练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缜密的临床思维、善于沟通交流,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的医生,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13-15]。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学生“自主课前展示”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和平台。加强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参与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从被动的聆听者、旁观者变为课堂的有机整体。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习过程就成为其自我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强化快速学习能力,在锻炼思维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课前展示除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知识梳理总结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外,还对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等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前展示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点评,有效地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并对不同资质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具体了解。

篇6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篇7

在教育目标制定上,第一重视幼儿情感态度,其次是幼儿兴趣及能力培养。改变以往首先以掌握知识为第一,其次才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及培养什么兴趣或什么品质。如《春天来了》(观察活动)的活动目标具体包括:

(1)培养幼儿关心爱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交流;

(2)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

(3)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环境的丰富知识经验。重视情感态度培养,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多少重要,应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愉悦,兴趣得到尊重。

1.积极情感态度的核心是

有好奇和探究热情,并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好奇心在幼儿身上体现更明显,他们对不熟悉的事物乐于尝试和摆弄,在探索中,通过手与物体的接触,认识了解世界,积累经验,并建构他们的认知框架。实例1:幼儿通过观察金鱼,产生了“鱼在水中睡觉吗?它是睁着眼睛睡觉还是闭着眼睛睡觉?”的想法。科学精神包括创造精神、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同意见。通过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从小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能与同伴合作、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幼儿不受干扰,敢于对自己的操作做结论,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科学方法的核心是

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幼儿学习“过程”而不只是重视“结果”。在活动中,尝试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答案,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和能力。实例2:在“小滚筒进山洞”科学活动中,幼儿感到很好奇,经过反复尝试、探究,发现滚筒两端口径一样大,从坡上滚下就会直行进入山洞;滚筒两端口径一大一小,就会向口径小的一端拐弯,不能进入山洞,那么,如何使滚筒两端口径变成一样大小,直行进入山洞?教师提供了布条、毛线、胶带、废纸杯等工具让幼儿探究、操作。有的幼儿将纸杯、小滚筒口对口,底部对底部粘住,有的将小口径缠绕上布条、毛线比以前变大,有的将口径大的一端用剪刀剪开变小,使滚筒两端口径变成一样大小。幼儿通过反复的动手、动脑实验,小滚筒直行进入了山洞,使幼儿体验到了发现的愉悦和成功的感受。

3.知识经验的核心是

获得有关周围事物的认识及其相关经验,并有使用它的倾向。实例3:大班实验活动“有趣的转动”,幼儿将在“调皮的风”中已获得的风力的大小、风力的方向的经验,运用到这个问题的探究上,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知识经验的习得与应用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科学方法,知识经验形成统一。其中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关键,科学方法是保证,知识经验的获得是基础。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对幼儿现在与将来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是幼儿终生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

二、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教育内容

对幼儿来说,科学思维的第一步是感官观察,充分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周围环境中的一些有生命的事物更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关注身边动、植物开始引导,好奇心促使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投入极大的精力和热情,会感到惊讶、疑惑,就产生了探索奥秘、刨根问底的要求,表现出的特征有:1.情绪异常兴奋、专注;2.自言自语;3.积极与同伴交流、讨论;4.求助于教师。例如:户外活动时,有位幼儿发现花坛边上有一只七星瓢虫,兴奋的看着它,自言自语道:一二三四五六七,他的行为,引来了很多小朋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它吃什么?它怎样睡觉?……而当他们遇到不明白问题,就问老师,幼儿获得了所想知道问题答案,学会了有目地的观察事物,描述所感兴趣的发现。从引发幼儿讨论的观察兴趣入手,引导幼儿养成稳定的注意力,把探索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变化、疑问和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教师及时捕捉、随机引导,使幼儿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心。幼儿期是情感体验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性要求开始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师对孩子的亲近,尊重与理解,接纳与欣赏,都是幼儿所渴望的,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有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先决条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依据,它不仅能使幼儿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而获取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之具有主动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精神。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无意性、情绪性的作用很大。有趣、新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或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在注意其教育性、可操作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趣味性,使之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牢牢把握住激发幼儿兴趣这一主旋律,对活动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而灵活的选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孩子在活动中形成耐心、坚强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创设宽松、发现、探索的环境及注重“教育过程”

篇8

①滁州醉翁亭: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②湖南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③九江琵琶亭: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④黄州赤壁: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⑤成都社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2、与课文相关的名人颂对联辑录

①颂孔子: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②颂屈原: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③颂诸葛亮: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

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④颂韩愈: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⑤颂范仲淹: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⑥颂文天祥: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⑦颂文天祥:

宰相状元余事之;

文章义节两兼之。

⑧颂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⑨颂项羽: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⑩颂司马迁: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11)颂陶渊明: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2)颂汤显祖:

玉茗堂中传蝶梦;

临川集上插芳馨。

(13)颂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14)颂李白: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15)颂杜甫: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

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16)颂白居易: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7)颂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

平沙无处可招魂。

(18)颂陆游: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9)颂岳飞: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0)颂鲁迅:

篇9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内容、只是、文化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图片、声音、文字、音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更直观地、更有效的将知识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选择,更好的清理学习障碍。老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用意,学生自然就会喜欢老师,喜欢老师使用的各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是的名篇,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朗读而去领悟文中意境的话,会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如果学生没有见到过北国冬天的风光,对北国的美景就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创设情景,提高兴趣,实现互动,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以图像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同学们前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就会踊跃参与其中,再引导让他们通过北国的冬天的美景,走进的内心,感受他的伟大抱负。这样的课堂气氛,学生学的愉快,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让学生肯定教师的价值。

二、创建思维环境,促进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敢于发言

教师担负着主导的责任,也是教学的活动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简单来说,当学生遇到学习阻碍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辅导,授之于渔,教会他们怎么去学;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当学生在理解过程中过于钻死胡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自然会尊重老师,喜欢老师。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使其他们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可以同教师同台交流,甚至指挥教学,教师要保持尊重真理和科学的态度,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从而使教学更有效、更有理。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可以更好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融入到课文的角色当中去。例如,学习《变色龙》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所描述的人物有个深刻的认识,根据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普洛诃尔、独眼鬼、叙述人、人群里的人的角色,让学生相互评价、自己评价,看谁扮演的最好。直观的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活动平台,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一定程度的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课文的最深层次涵义。

篇10

[论文摘要]在语文课程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中,我们有些教育者、有些教育方法也走进了某种误区。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方法让人热血沸腾。语文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科学、准确、新颖和精彩。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警示我们:任何一种事物的改革都不免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足,似乎语文课改也没有逃越此“预言”,在语文课程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中,我们有些教育者、我们的有

些教育方法也走进了某种误区。

一、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很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们在老师精彩的导言后,立刻机械地前后桌围成方阵,指指点点、评评议议,质疑声、发问声、讨论声,声声入耳,热闹非凡,而教者呢?此刻只成了点名者、旁观者、叫好者。不适时收放,不伺机而导,不就误而纠,不升华而结。我认为这恰恰曲解了“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因其以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的中心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堵塞了课的升格途径;以所谓的“张扬个性”掩盖了问题答案的客观标准;以学生的频繁“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热热闹闹的一堂课由于失去了“主心骨”而难免浅薄、无序。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教者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对学生的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适应”新课改,有的老师将更多的心思关注于课的形式,力求以“标新立异”来“包装”并不深刻的教学内容,而且目前此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说“小组讨论”,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很多人却把它冠上“合作学习”的标签,于是在语文课上它几乎成了“主打”、“风景”。其实,不少“讨论”表面看来是轰轰烈烈,而实际是空空洞洞。我当然并不是否定这一学习形式,而关键是看有些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否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讨论题,无论是教师提出来还是学生提出来,它或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者具有一定的新颖度、或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必须都要成为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点燃文本的亮点。如果教者们仅把形式当作形式,那将会后患无穷。

三、注重拓展、迁移,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

很多教者认为不“拓展”、不“迁移”就不足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于是每堂课必有“拓展”“迁移”这一档“节目”,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内外互联”式的强化训练,以显示课的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其不知,如此不分课型的、硬性的“涉外”活动,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而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走马观花”。我想:“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尊重文本、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有适当的外延。真正有效的拓展训练必须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坚实基础之上。”

四、架空了“人文性”,忽视了知识结构的构建

随着语文课改的进行,“人本”、“人文”、“个性”等词语不断升温。诚然,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无可厚非,但有的教者却误把“人文性”作为全部语文课堂教学的统帅,于是或美其名曰“培养情感、追求价值”,对教学内容自做多情地拔高分析,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美其名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教学内容为由头,进而切换成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上成了口头作文课或时政讲评课,真让人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为何要将而者割裂开来呢?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作为语文工具内涵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科学合理地构建于语文的教学课堂,那么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人文性也会“潜滋暗长”,也会水到渠成。

五、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干扰了语文课堂教学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增长教学实效,可以增强直观效果,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但不少教者却把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当作一种时尚、一种装饰来追求,特别是公开课,录音机、投影仪、放像机等轻重“武器”一齐上阵的架势已司空见惯,本来是用心良苦,结果往往流于形式,与预期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当然,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洪流中,类似上述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我想既然是改革,失误就在所难免。我们首先应该为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拍手称赞,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仍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走稳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当认真思索的问题。我想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的结尾一句话似乎能给所有致力于语文改革者以参考:“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们所要到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