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8 06: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之所以喜欢使用这幅图,更多地是想向听众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如此地迅猛,以至于教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每每谈及这个观点,就使我想起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短篇小说家,有“美国文学之父”之谓的Washington Irving的名篇《瑞普·凡·温可尔》(Rip Van Winkle)。在这篇著作中,Washington Irving以美国式的幽默,辛辣地讽刺了美国教育发展的严重滞后和停滞不前。
不久前,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在他的博客上说,“一幅好图可胜过一千句话。焦建利老师选了一幅好图,代表了他心目中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的看法,我向他学习,也选了一幅图,代表我心目中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这两张图可以说把我们两人的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作多方面多层次的解读。”王老师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尽管在学术观点上常常各不相同,甚至有时截然相反,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我们成为好朋友。
王竹立老师用自己设计的图(如图2)回应了我选择的图。
我会意到,王竹立老师误解了我的意思,我用图1是来描述眼下(当前、现在)技术与教育二者的关系,并不代表它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关系。目前,的确如图1所示,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教育变革缓慢。不久前在宁夏、陕西等地讲学的时候,我也使用了这个图,让听众说“你从这个图里看到了什么”。不少学生解读出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尤其是自己的角度不同的时候,其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王竹立老师讲到的“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在《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一书中有专章论述。我觉得,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技术学的百年诘问(不是现在才有这个问题),也将是教育技术学的永恒话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个问题仍会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问题。在整个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中,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虽然一直困扰着教育技术学学术共同体,然而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媒之争到非显著性差异现象,教育技术学学术共同体开始反思和研究这个关乎学科命运的根本问题。”
“当然,学媒之争并未结束,托马斯·卢索尔也只是搜集、整理了有关媒体功效比较研究中以非显著性差异为结论的研究成果。在浩瀚的文献中,依然有大量的以显著性差异为结论的媒体功效比较研究文献。”
“从学习与媒体的争论,到非显著性差异现象的发现,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成果的涌现,充分展示了教育技术学学术共同体在技术与教育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主体教育
一、现代教育理念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传授知识过渡到主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实现。“应试教育”本质上是客体教育观的体现,把考试视为最终的目标,应试教育的误区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势,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兴趣丧失。“素质教育”则以主体教育观为主,把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整体,使之最大程度上促进学习者的发展。“素质教育”中包含“考试”,但“考试”是手段,是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中有“素质”发展,但这是选拔的需要和“副产品”。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使教育以人的素质智能培养为目的,知识技术的传授是基础,重在培养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学科素质和研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以及全面素质。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主体教育两者的密切关系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学习、研究、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宽的多向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本身就体现出主体教育的内涵。现代教育技术正朝着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培养与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由此建构有效体现主体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与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借助书本教材和其他媒体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就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对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传统教育模式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极大的阻碍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且自主性和积极性很差,显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出极大的改变了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性能的培养。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绕着学生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方式,非线性地组织教学信息,这和人类思维的联想特征相符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学信息非线性化的特点自由联想和选择不一样的路径,完成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培养与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保证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量投入,使教学不再受到地域和时域等因素的限制,这样使学者在学习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性格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学习时间、学习地点都可以自由安排。有利于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目标。目前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采用的是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网络技术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有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学生不再是受控制的对象,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可以同教师一起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有效的发挥了师生的主体性作用。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喝完善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小到家庭、个人。因此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课堂上或者是其他学科中,信息技术的巧妙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课程整合中,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分析信息技术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M].1997.
篇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使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从而诞生了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手段,就是利用科学技术,使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融入生活,在中小学教育中,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来体现。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一、作为学科教育,信息技术着重的是技能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能,更好的为生活和学习服务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创造和传递。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但我们决不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只能将计算机作为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的工具进行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应从信息技术的高度、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不是脱离这个前提进行学习。
生活是学生的终身课堂,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进而理解和掌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比较单调而且枯燥,但又必须了解的知识。例如,在《信息的编程加工》,我们以电视节目购物街猜物品的价格的环节导入,整节课以此为核心,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对算法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编程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将教育和生活相融合!例如:在讲“使用我的电脑”这一节,有关“文件夹和文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计算机硬盘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文件夹,文件夹中为什么还有下一级文件夹或文件?这些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此时教师打这样一个比方:全校学生都集中在操场上自由活动,你爸爸来找你,就会很不容易找到你。如果你在自己所在的班级中上课,你爸爸就会根据你所在的年级、班级、第几小组,很快地找到你的。计算机硬盘里存放了很多功能不一样的文件,我们也需要一组一组分开来保存。然后通过一张“生活事物与信息概念”的对照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清关系。
又如,在讲到Word文字处理中“绘制图形”时。教材中采用绘制一个三角形,然后经过旋转等处理组合成一个类似菱形的形状,这样学生感觉到比较枯燥。而笔者则先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标志符号,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禁烟标志等,然后简要介绍绘制图形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自选图形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各种标志的含义。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只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或者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和生活相结合,以现实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掌握的信息技术更好的生活。
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着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是技能学科,而是否掌握技能的考核方法就是作品,而一件作品的最终完成需要大家的合作。而一件作品从制作到完成,特别是网页等比较大型的作品,不是学生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技术上提供指导,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完成,需要学生自主去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耐心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自主能力不断地得到强化。要改变强迫性、指令性模式,采取积极参与模式,给学生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力。鼓励、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倡求异精神,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多思,不断生疑、质疑,在深入探索中解疑,从而获得新知,积极主动而富有创新地学习。
根据教学需要,由学生自愿或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状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并进行分工,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他们在听完老师讲课后进行操作时,在小组里边做边讲解,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介绍学习方法。其他学生遇到问题时随时向他们请教。小组遇到问题时,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交流,一方面由每个小组自主探究,大胆提出设想,敢于各种尝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及时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评议,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老师对学生自己发现或摸索出来的方法、知识、窍门予以表扬鼓励,指导其他小组掌握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这一章节,主要是要让学生将之前学习知识整合成网站的形式,并和交流。对于这样比较大型的作品,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乎不可能。因此,本章节开始,教师先展示已经做好的网站,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在网站中在使用哪种工具,一个网站的设计到应该注意哪些(比如颜色,布局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并进行分工合作,随时质疑、探讨、交流。此时,教师只是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发现、摸索出好方法、小窍门的学生或小组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导其他学生学习。虽然教师讲得较少,看上去教室里场面有些混乱,但只要学生在积极自主地学习探究,就能从中体会到自己来完成一件作品的乐趣,并从中获得与人合作的乐趣,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合作。
三、作为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又增强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进行如火如荼的在线讨论交流。实践证明,课堂讲授与适当组织讨论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辩识,而且可以使他们在这种讨论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其开拓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样的讨论,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促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例如虚拟青蛙,学生可以做非常逼真的青蛙解剖实验;虚拟诊所里,学生可以斟酌情况对不同的病情做出诊断。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 教育技术创新
如今的教育技术不仅仅是通过PPT、白板与视频开展教学。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互联网、电脑等信息化的到来,教师将这些运用到教学当中。
一、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信息素养是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
素养是指人具有良好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信息素养在素养的基础上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稳定的基础性因素。首先,教师应对充分理解信息在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资源,专心的投入到教W工作当中。其次,教师要对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有较强的重视,在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固有的教育模式,充分丰富了学生的需求,并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对零散的课时整合成主题单元设计,设计的目标以学习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学生有了新的任务后,会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教师应具有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将两种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较高,既要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实践,以便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重要程度,发掘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中找到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信心。
二、创新素质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作用
当教师为学生设计主题单元后,学生拿到问题该如何对其解决?当然学生有能力寻求一定的办法完成。但是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源、工具及达到的效果。如此,学生在有目的的自主探索以及创造性的主动完成任务。 主题资源一般以网站的形式出现,载体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这些大量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的学习中要有评价量规,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利用这种评价量规,能够有效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够对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有效的判断。上述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对社会的需求工作有更好的适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发展也不断的加快。学生在义务教育的阶段,注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受益,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能力将明显提高。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三、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信息化教育主张早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活动的技术含量, 加快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师在该模式中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具体包括了解基本知识、拥有信息文化、掌握基本技能、具有现代观念、熟悉应用方法。教师具备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途径就是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要对教师进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进行学习,对一些基本技能要进行实际训练,以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对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使得教师具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整体提高应用教育技术水平。
四、加强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并且具备网络条件,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教师合理的分配课时,让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学习更多知识,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对主题单元设计慢慢熟悉。教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因为有些家长不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杜绝孩子上网。所以教师改变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看法,进而为学生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推动学生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仕品,张剑平.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4).
[2]茹宏丽.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03).
[3]庄艳.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创新[J].教育观察,2012,(08).
[4]赵可云,李晓岩,赵国庆.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看网络课程的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
篇5
【关键词】 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区别与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一、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一)从发展历程来看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育传统技术、教育媒体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传统技术阶段是从教育技术的产生到十九世纪末。这时期的教育技术指的是教育者所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口语(演讲技能)、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等。教育媒体技术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这一时期教育技术以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为标志,主要包括: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等。教育信息技术阶段主要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第二次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第四次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我么现在所说的信息技术指的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狭义的信息技术。
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教育技术中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教育教学,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
(二)从研究领域来看
1、研究对象及范畴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所谓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就表明,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包括文科、理科、医科、农科……)的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它相当于医生“如何进行治病的能力”、律师“如何帮人打官司的能力”)。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为基础的,对各种形态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综合性技术。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但是教育技术不只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也是一种传播过程,而信息技术就是研究优化信息传播、处理的技术,所以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一个领域。
2、研究目标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标是使受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是是要使受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
3、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作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系
以教学设计和资源处理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不同,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的基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关注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即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或作为教学资源的技术。而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二)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是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方法方式的总和,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当然现在教育技术中很多研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所以也造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概念的混乱。在教育技术中关注的信息技术现在主要包括:广播卫星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等方面内容。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教学设计,不应把信息技术等同于教育技术,教育技术不只关注信息技术,其核心点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其它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总之,教育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通过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等无形技术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简单的说教育技术关注的是媒体的合理应用,而信息技术关注的是教育领域关于计算机和网路等知识的应用。教育技术比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德育教育;相辅相成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信息技术学科要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欲成才,先成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本文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1.内容更广泛
传统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在班会课上,而一堂成功的班会课总是需要有大量的材料和信息来进行某一项有效的德育教育。如果课堂上材料少,视野不够开阔,就会导致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大量的实例来说服学生,仅仅靠老师空洞的说教是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亦不容乐观了。而信息技术课堂下的德育内容在网上是很丰富的,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形式更灵活
传统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靠老师的一张嘴,但这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说教和文字,还有声音、图片、动画、影视画面等等,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去理解、去追求、去实践,以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障碍。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强化德育内容的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去搜集多方面的资料,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4.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
一个班上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文化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可能打字速度快,或者是画图水平高,或者是对电脑操作有特殊爱好等等。那么信息技术老师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如制作表格、设计贺卡、电脑绘画等等,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表现自己,找回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同时利用网络,老师给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的资料,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下的德育教育可以把德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需要进行德育教育
1.加强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的日常行为规范
当前,少部分学生对上机实践重视不够,在学校机房上机等同于在网吧打游戏。同时,在上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首先,在上机过程中,不能随便删除机器上的文件,不能在机房吃零食、乱扔垃圾和复制别人的作业,要把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有的学生上课总爱乱敲击键盘,更有极个别学生把键盘上的键交换位置,或是设置密码不让其他学生进入系统。其次,学生上机操作时特别兴奋,自觉性明显降低,不遵守操作规程、不爱护公物、大声说话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用正确的操作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循循善诱的辅导对学生进行示范,还要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好几件事情:保持正确的坐姿;按照正确的方法开、关机;下课的时候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保持自己座位周围的卫生,使整个机房随时保持一个整洁的环境。通过这些小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注重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
2.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对于互联网更是如此。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互联网一方面缩短了时空的差距,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惑,特别是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已成为蛊惑青少年走向道德堕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网络的消极作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正在侵蚀我们的下一代,改变着他们还不够成熟的身心,慢慢成为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的精神寄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值得我们去思考与警惕。所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可以在网络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如可以安装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绿坝等防护软件。
(2)建立健全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与过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和抗诱惑能力。
(3)可以采用建立心理网站、学校论坛等形式,使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进行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实时交流,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网络心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
总之,教师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要做到“三不”:即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不随便与网友约会、不破坏正常的网络秩序,让学生在浓厚的道德氛围中感受网络的好处。
3.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游戏
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轻者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重者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对待游戏。游戏只是游戏,游戏是用来给人放松心情、打发闲散时间的东西。游戏是虚幻的,不能代替我们的生活。要教育学生提高自控能力,不沉溺于虚拟时空,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
篇7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篇8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模式
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在整个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则是教学过程现代化的根本手段。教师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换,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将直接关系到教
育的新世纪改革和发展方向,关系到现代教育方法的实现。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新型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既包括一般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包括灵感、直觉等特殊的思维形式。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及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符号运算、数值计算、文字说明及同步配音解说等,形成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生动、智能的教学环境。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时”与“空”限制,能够充分利用媒体和信息的新颖性、直观性传播优势。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到建设现代教材体系,从开设现代化实验到多媒体CM软件开发、电子教案研制等,在诸多任务中最为重要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来培养创新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能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职能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二是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和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意识,既是创新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讲授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只能算作是教学改良。教师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与实验,学习的内容局限于前人发现并总结的知识,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收敛思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教科书里的知识,课堂教学只作为教学活动组成的一部分,尤其是Internet的建立、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在网上运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知识的环境,学生可以自主地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的信息,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的信息,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在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应用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模式:传统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Internet的“网络模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我国教育界当前正迅猛发展“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这些新模式代表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代表教育技术的未来。计算机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引发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涉及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教育实践经验表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成为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按照这种改革目标所形成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表现为: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一些与现实相联系的,同时又与所学课程有关的问题。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事物,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
教师让学生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或互联网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通过查询、检索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技术,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之间分组讨论。
教师可以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实际问题的、协作型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对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再设计,重点应放在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型教学模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创新教育意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者,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创新教育的主力军。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意识,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其次,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不但要能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且要具备较高的现代化教学设计水平,具有编制课件的能力。此外,除了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外,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学校可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认知理论学习讲座,邀请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课,培养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学校可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培训讲座,使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操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应用与开发,以及信息的检索查阅与处理应用技术,等等。学校还应举办课堂教学设计的普及性讲座,其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现代信息媒体的功能及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校应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掌握教学设计技巧,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媒体的长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创新教育。
(二)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协作配合,能够搞好媒体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的应用设计,从而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资源的教学效益。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合理选择线性或非线性教学设计模型,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获得教与学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益,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媒体资源,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媒体得到共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刺激和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平等、自由的教育气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
教师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一些微观、抽象、难以重复,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辉.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
[2]乌美娜.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黄建利.关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实践.电化教育研究,2001,(7).
篇9
近几年,随着国家制定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先后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形式,开展了多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已经参加了第一轮的初级培训,并参加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等级考试。我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培训者、组织者和县级辅导员,全程参与了培训工作。在与学员的接触和交流中发现,很多学员对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缺少正确认识。尤其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概念模糊不清,认识片面。甚至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混为一谈,把两种能力等同看待。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借此机会,浅析一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区别,谈谈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体会和拙见。
在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如果学员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员自然就会把眼光和学习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达不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的目的。从而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无法贯彻执行,也无法真正达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目的和要求。事实上,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二者虽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却属于不同的学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完全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受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受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让教学活动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教学效果最大化。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培训目标,这两种培训的教材内容和体系也有很大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同样道理,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会涉及不少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其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作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这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为目的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信息技术培训中涉及的教学资源、软件等设计和应用时,培训重点在于过程、方法和技术,而教育技术则在此基础上更要把重点放在对教学的影响和教学优化、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劣上。
总之,为了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致流于形式、不致成为变相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对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培训目标和培训教材内容体系等多方面作出明确的区分。认识到对二者作出明确区分的重要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概念是否清晰、目标是否明确是决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和真正达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目的和要求的重要保障之一。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后奥运”的中学体育教育该走向何方,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不断关注。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并不断注重教学技巧,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学体育教育技术的应用基础与影响
(一)中学体育教育技术的应用基础
现代中学体育对体育科学技术有继承、积累、传递、和保存的基本功能,这种功能以新兴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并对其不断进行强化与发展,使其与中学体育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现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训练与管理过程中,能够将其广泛引用,并且不断进行改善与发扬光大。此外,很多中学并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引入创新的科学技术,即便是引入了科学技术,也没有相应的教学队伍。因此,能够将科学技术引入到中学体育教育中,使其与之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定能够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对体育教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一系列变革。认志科学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影响,依靠科技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完成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体育教育事业中主要因素是人,是从事体育工作的老师和教练员,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水平,培养科技意志,运用科技能力的手段。对从事的教学、训练工作能得到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效益。在现代,体育工作者掌握体育科技知志与方法是充分发挥其职能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社会迈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长,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意志开始的转变,学校体育也相应面临各种问题,如何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将给予我们体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中学体育教育技术的应用形式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创造能力
中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师可以对此加以鼓励和制造机会,进而开展科技小制作的活动。教师可以搜集资料向学生描述高科技体育用品。比如向学生介绍自行车运动员骑用的由六家公司花三年时间研制的超级自行车;最新式的密织合成泳衣:各种各样帮助训练的网球机器人、柔道机器人,来鼓励学生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兴趣,和为未来奋斗的理想。开动脑筋,反复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收集乒乓球的器具。这种器具结构简单,设计却很巧妙,一根木柄,一个箱子,几根结实的尼龙绳,构成了一个不用弯腰便能收集一百几十个乒乓球的工具。这起中学生体育科技的成功实践活动,是和教师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分不开的。
(二)注重培养使用高科技教学的习惯
教师应该是掌握科技、指导学生运用科技的带动人。在当今电脑、录像、电视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应把这些作为改进运动队训练的手段之一。我国48公斤级举重选手张祥森的挺举动作,从发力到举起杠铃,身体重心前后移动15厘米,从俯视角度看,重心左右移动也较大。根据这一诊断提出改进意见,使挺举成绩大大提高,取得了奥运银牌。在学生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志用科技手段进行指导,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在中学生篮球队观看CBA联赛的教学中,学生得出个人运球时间70%是在一个队的组织后卫手,而接到球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本队队员是否有更好的进攻位置。从而减少了队员的盲目运球,增加了队员传球的连续性和进攻的流畅性。这种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到的宝贵经验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的科学合理方法,并且印象更加深刻。
(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断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实时综合地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迅速开发和应用,代表了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人机交互、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且具有强大的数据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情引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感知、想象、理解、应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突出重点,降低难点,增大教学密度,节省教学时间;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体育教师手中的重要教学工具。
(一)引入其他学科教学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思想出现,体育观已从生物观发展为生物、社会和心理相结合的现代体育观,这就大大增加了中学体育教育的潜在功能和长远效益。中学体育目的就不仅应是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技术出发,去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效益,尤其应注重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教育以后仍能够根据主客观条件,从而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引入健康教育教学观念
中学体育课应该在采用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多采用各种趣味娱乐性强的活动游戏、教学竞赛、教学评比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对某项体育活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产生一种渴求趋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满足他们直接体育需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体育兴趣,通过体育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强身健体。尽可能使学生从促进大众健康的角度考虑,在学习中引入技术的概念,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太大、易于开展、人人或少数人即可进行、能延续到社会适合于成年人的、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如,武术、太极拳、游泳、网球、乒乓球、舞蹈等,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有一技之长的体育项目。
(三)引入心理教育教学技巧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藏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负责。除培养学生学习知志、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取人性化教育方式,当学生有不良情绪出现时,体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多采用目光暗示,走近提醒,沉默警示,侧面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认志错误,淡化对立情绪,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动机的确定、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兴趣的培养、性格的优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患有偏执、抑郁、自卑、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四)引入师生互动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