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05:1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技术学

篇1

关于教育技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典型的定义来自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包括:媒体—工具论(AECT’70)、手段—方法论(AECT’72)、理论—实践论(AECT’94)、绩效—创新论(AECT’05)等。虽然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变化,但是从各种定义可以看出:(1)教育技术支持和优化教学,最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2)教育技术围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3)教育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方法、工具和技能[1]。因此,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教育技术要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即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物化的技术),尤其包括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中的新技术。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与教的互动”等三个方面。从“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取向:用“技术”来(部分地)“代替”教师进行教学。从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机开始,到5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程序教学机器,教育界出现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3]。尽管现在这股浪潮早已平息下去,但“教学机器”却大大影响了教育界,并成为CAI/CAL(计算机辅助教学/学习)的雏形。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CAI/CAL软件开发一直被计算机界与教育技术界认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比较“有水平”的一类研究工作。这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

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表明:一项技术(或者一种工具)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如何使用,而不是技术本身。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看,也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由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于全球。直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有效,人们开始反思学习理论与技术应用方式,试图用B-Learning来实行“回归”,即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混合学习”(BlendedLearning)就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或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4]。

学与教的观念在变,学与教的环境与方式也在变,教师从为课堂教学“备课”,到为学生“自学”而“备资源”,再到运用多种方式来实施“教学”,这虽然不是一种必然变化路径,但也是一种普遍发展趋势。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的分析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显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额外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杂。那么,能否利用新技术来(部分)支持教师的“额外工作”呢?更进一步说,新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否(显著)提高其效果、效益或效率呢?

本文将介绍与此相关的四个关键技术: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教学自动测评技术与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前三种技术主要关注教育的微观层面,即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互动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后者关注教育的宏观层面:把教育看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研究,从数量与模型角度研究和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随着知识科学领域的兴起与知识工程等的进一步发展,这四项关键技术可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为广大教师与教育研究者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教育学领域中其它学科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设计仍然是少数教学设计专家的“专利”,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应用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究其原因,首先教学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包括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比较复杂、“通用”模式在各种教学情况下的不适应等;其次“设计”的工作量过于繁杂(如内容分析阶段的ABCD方法就是一项复杂的“机械”劳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观背景下,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因此,若能让计算机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机械劳动”,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学与教的过程和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InstructionalDesign或Automating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AID)是指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5]。“教学设计自动化”更为贴切的提法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的教学设计”(ComputerAided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CAID)。

从1984年梅瑞尔首次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吸引了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的参与[5],如:Tennyson、Spector等,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从1984年到9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自动化发展十分迅速,并产生了大量著作和产品原型,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教学设计自动化大多以别的面貌出现,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教学设计自动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5][6][7][8][9]:(1)提供集成写作工具。如WebCT、WebCL等各大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都集成了写作工具,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简化了过程。(2)提供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例如,梅瑞尔等人研究与开发的IDExpert就是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人员提供的信息,提出关于课程组织、内容结构、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建议。(3)提供教学设计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辟了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但是却抑制了教学设计开发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咨询系统更注重发挥教学设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Duchastel提出的教学设计咨询系统原型IDAW-InstructionalDesignAdvancedWorkbench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基础开发平台,支持不限制设计者情况下的认知任务的教学设计。(4)提供教学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学习研究协会(InstituteforResearchonLearning)开发的IDE(InstructionalDesignEnvironment)系统。(5)提供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如Paquetteetal(1994)在Duchastel的Workbench基础上推出的名为AGD的绩校支持系统,DesignersEdge(Chapman,1995)和tructionalDesignWare等。另外,教学设计自动化技术一个最直接的应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模板。WebQue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提供了多套方便适用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只需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生成WebQuest教学网站,大大降低了教学设计的难度。

教学设计自动化的更进一步发展要求它具备更高的“自动化”,这需要积极借助自然语言理解和信息检索领域的成果。例如,我们有理由要求教学设计自动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抽取文章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成一定的可视化图表,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并在人工校对后,生成可用的演示文稿。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抽取领域的实体抽取技术和关系抽取技术。

三、教学互动分析技术

教学的互动本质说认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界很早就关注到:应从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入手解析教育教学现象,探讨互动与学生发展及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课堂情境中师生互动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微观研究[11],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析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行为。

教学互动分析技术是一种适合从微观上探索行为规律和性质,综合运用结构性观察、描述性观察、访谈、内容分析、话语分析、定量数据处理等多种方法的研究技术,通常用于互动过程规律、互动特征、教学结构的发现以及教与学现象的评估。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Flander’sInteractionAnalysisSystem,FIAS)为代表[12]。该分析技术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1)一套描述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仅用于言语交互,不包括非言语交互)的编码系统;(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3)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弗兰德编码系统把课堂上的语言交互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沉寂或混乱(无有效语言活动)三类共10种情况。按照弗兰德分析技术的规定,在课堂观察中,每3秒钟取样一次,对每个3秒钟的课堂语言活动都按编码系统规定的意义赋予一个编码码号,作为观察记录。这样,一堂课大约记录800—1000个编码,它们表达着课堂上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每个事件占有一个小的时间片断,这些事件先后接续,连接成一个时间序列,表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行为模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记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是通过分析矩阵来实现的。从弗兰德的课堂教学互动分析技术可以看出,教学互动分析强调结构化、定量化,有利于从大量微观的信息中挖掘意义。

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教学互动的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媒体为中介的交互成为远程环境下学与教再度整合的关键,因此教学互动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应用互动分析的相关技术,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技术环境的交互性、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行为、社会性互动对远程学习的影响等系列研究问题,从而为远程环境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源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互动的重视,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简称CSCL)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认为互动是协同建构意义的形式,尤其注重言语所扮演的“社会情境角色”[13]。

目前在CSCL领域中,互动分析技术主要集中在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成员个体和小组整体的知识结构变化;(2)小组内社交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的形成;(3)协同知识建构过程的互动结构;(4)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水平和认知加工水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智能交互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保证高质量的意义协商、相互教导和小组协作。

目前教学互动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交互言语的分析,即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或discourseanalysis)。许多与语言相关的理论成为互动分析的基础,其中尤以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的作用最为显著。

虽然会话分析技术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但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会话分析,并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情境中应用会话分析,却是一类较新的研究领域。面对面的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表现(包括身体姿势、语调、表情等)均可被录像保存供分析者作反复而细致的分析。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互记录(包括文本信息、语音信息、与系统软件的交互行为序列)也可被保存。这些交互数据的分析可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来实现,包括德国Altasti公司产品(支持文本、声音、视频格式的定性内容分析)、澳大利亚QSR公司产品NUD*IST、CATPAC(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确定文本中词句的关联性)、Transana(方便标注视频录像信息,建立解释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关联)、希腊的Agna(社交网络分析软件)等。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编码后的交互信息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因此就出现了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互动分析工具。如:日本OsakaUniversity的AkikoInaba等人开发了专门支持CSCL中互动模式(比如认知学徒模式)辨识的分析工具;美国匹兹堡大学AmySoller等人利用结构化的句首自动识别聊天室内的互动文本,并利用互动模型的匹配来判断互动的有效性。

四、教学自动测评技术

计算机辅助评价(Computer-AssistedAssessment,简称CAA)是一个应用面比较普及的领域。教学自动测评是CAA的核心内容和研究前沿之一,其基本流程是:把问题和任务通过计算机终端传给学生,学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设备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给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或半自动判断答案并记录分数。CAA可在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等三类评价中均可得到有效应用;既可以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4]。CAA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题库与组卷;(2)测试环境与自动阅卷;(3)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负责管理测评结果,按要求生成各种报表以及对题目进行分析。

目前,CAA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5]:(1)客观测试:测试题的答案从预先定义好的有限个问题答案中选择或比较,计算机对考题答案的评分不需要任何的主观因素参与,客观测试主要用于评估知识覆盖型和事实记忆型为主的课程;(2)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指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精选试题组成的题库支持下,按照一定的规则并根据被试的反应选取试题,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3)基于Internet的远程考试与评价。客观测试和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的相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已相当成熟,能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层面的评价问题。其热点及前沿课题主要有两方面:(1)主观题的测评问题及其自动化,例如,对自由文本答案的计算机测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2)技能性非客观题的测评。

五、教育系统仿真技术

建模与仿真,是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16]。仿真技术有各类不同的方向和分支,如虚拟仿真技术、全过程动态仿真技术、三维仿真技术、三维实体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等。在人文社会领域,仿真技术同样有其用武之地,如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港口工程、制造过程管理、物资供应等系统中已经开始应用仿真技术。经济、交通、地理信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也纷纷应用仿真技术来促进本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复杂系统、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成为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研究的热点。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可信度是建模与仿真科学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学术界正试图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校验、验证和确认(VerificationValidation&Accreditation,VV&A)技术理论体系。复杂系统可以定义为是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系统。复杂系统涉及到耗散结构、涨落、熵、灰箱、混沌、自组织、非平衡、非线性、开放、有序等许多概念,它们对研究复杂系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教育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松散结合性、非线性与非均衡性等特征。从微观层面上看,学校甚至是一个课堂也可视作复杂系统,另外,也存在多种维度和多种粒度上的教育复杂系统,比如,有人就讨论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复杂性[17]。从复杂系统视野对教育系统的研究目前才刚刚开始,也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使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的几乎还是空白。

运用复杂科学的管理熵与耗散结构理论,可以揭示复杂的教育组织结构演化以及管理决策临界点的内在矛盾运动和规律;运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指导教育组织系统的科学组织与决策,建立科学的教育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再造和提高教育组织效能[18]。

六、结语

目前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最快的时期。首先,除师范院校外,大批的理工类院校也开始开设教育技术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其次,一大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在不同程度的加盟到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从不同视角开展相关研究;第三,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日益得到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同行的认同,实践领域在日益拓广,应用效果明显提高。

但是,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叉学科,依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教育技术学科面临教育类学科与信息类学科的双重压力,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得到两类学科同行们的认同;其次,教育技术学科的学者因为各自背景的差异,对于学科及相关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很好地形成“科学共同体”,尤其缺乏研究方法的相对一致性与共同理解;第三,近几年内新增了大量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全国本科生大面积扩招和激励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加上毕业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其学术与专业声誉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篇2

 

职业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在教育技术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事教学一线的职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比如,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课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1.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喜欢搞面子工程,认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的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职业学校干脆就取消了黑板的设置,有时候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所以大家都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用扫描图片来展示挂图、插图和模型,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易做的学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只有视觉冲击力,缺乏多种感觉的刺激,很显然不利于提高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亲手实践能力。

 

2.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载体,课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一些优课评比的过程中,大家都想制作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来为自己加分,但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课务较多,计算机水平不高等限制。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然后对此进行修修改改,所以会受到别人课件设计思想的限制,不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想法添加到课件中去,往往会造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帮助我们的教师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3.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我们的课堂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的教学形式就一定是“新颖”的。所以往往会出现我们的教师片面的追求课件的动画、图片、声音以及版面背景等的精美设计,反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久了,必将会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实,我们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怎样设计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最主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1.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虽然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采用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我们学校在评价教师上课的时候,关于课件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非常大,所以有时候会让一些老师本来非常精心准备的课件没有得到认可,这必将会让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样就不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健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价朝着良性方向的发展。

 

2.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们所有教师的青睐,比如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网络课堂等,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必须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分的相关培训,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虽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想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较好地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努力地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缺点,在制作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所以,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都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因为只有充满教师个性和人格魅力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教学的硬件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资金的投入,而教育技术教学建设的软件则主要依靠我们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加工和转化,这就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中,我们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的能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提出了崭新的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对提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上要学会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此同时,要注重结合本专业和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会设置合理的信息传授架构,在我们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而适宜的的信息内容,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达到不同的课对我们职业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我们学校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从事职业学校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我们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我们的学生加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当前,我校教师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水平相对于前几年,虽然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另外许多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和运用效果等方面关注还不够。因此在教育技术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

 

尽管我们说,教育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并不是说我们所要上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要使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灵活地掌握我们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合理地加以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技术发挥最大功效,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技术的适处应用

 

尽管教育技术提供的“形象”优势有助于理性思维,但也不能总是借助着“形象”的拐杖去引领思维,那样抽象思维能力也就确立不起来,所以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权衡使用相应的技术,这肯定是我们以后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教育技术的适量应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过分依赖于教育技术,更不应把人机交互作为教学全过程唯一的交流形式。我们要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控制教育技术使用的量,保证教育技术利用的质,只有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所以说:虽然我们积极提倡使用教育技术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课都必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需要来适量地应用教育技术。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外,还是要加强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往往反映了教师面对教育技术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素养反映了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及网络的应用操作能力。教育技术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日常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当前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教师在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正视目前在职业学校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努力地去克服这些问题。其次我们教师要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从而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最后,我们要学会从适时、适处、适量几个方面来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一定会有很大地提高。

篇3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逻辑起点 本质特征

1 什么是“逻辑起点”

1.1 逻辑起点的定义[1][2]

所谓逻辑起点是指“科学结构的起始范畴,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点含义:

首先,逻辑起点是一个范畴。所谓范畴,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因而,逻辑起点只能是思维的起点,而不能是“存在”的起点。

其次,逻辑起点作为一个范畴是个初始范畴,是一个学科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通常我们要构建一个理论体系,就是要寻找其科学的开端,即确定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确定了这个最基本的范畴,才能推演出一个范畴体系。

1.2 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3]

第一,逻辑起点应是构成理论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

第二,逻辑起点应对整个理论体系对象进行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并以此作为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以上是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曾为逻辑起点提出的3条质的规定性,他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这3条规定性的范畴才能作为逻辑起点。

2 有关不同的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辨析

我的导师陈晓慧教授曾就何克抗教授在第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作的报告――《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进行了专题讲解和分析。此后,我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有必要清楚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源头”;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更应该明确本专业的逻辑起点。于是我对“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国外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认识可分为两大学派:[4]

一是媒体起点派――美国的印第安那大学;

二是学习起点派――美国心理学家加涅。

但由于只是在桑新民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一文中提及,而并没有他们两派的著述明确阐述,所以,本文不做讨论。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认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下面将列出所收集到的目前我国学者有关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十一种观点:(以下都是明确论及逻辑起点的观点,并有证可查)

2.1 以传播为逻辑起点

较早地明确提出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学者是章伟民、曹揆申,他们认为“传播是教育技术这一特殊领域的初始对象”。其理由有两点:

1)曾经作为教育技术新事物出现的直观教学、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和电化教育等,都是以传播为逻辑起点的;

2)1977年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出版的《教育技术的定义》一书指出:“传播对教育技术的导向性质改变了该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

应该承认,传播理论的确曾经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建构起过重要作用,但把“传播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把逻辑起点“抽象过度”的一种表现。“传播”更有可能是传播学或教育传播学的逻辑起点。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该从其自身的教育技术活动和现象中进行抽象,而不能混同于其他学科的逻辑起点。

2.2 以“如何教育”为逻辑起点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恰恰产生在第一次教育实践实施之前。因为,赋有理性的人类总会是在教育实践之前,先思考我该‘如何教育’。广义技术定位下的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如何教育’或‘怎样教育’,这样的一个逻辑起点,是符合技术的本质的。”

这个观点的提出也违背了“逻辑起点不能抽象过度”的原则。“如何教育”是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应该研究的问题,如果把它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看起来似乎做到了与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源”,但难免有超越教育技术学本学科研究范围的错误发生。

2.3 以借助媒体的学习为逻辑起点(戴尔的“经验之塔”可以认为是以“借助媒体的学习”为逻辑起点的产物。)

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桑新民在《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中较系统地讨论了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问题。他认为教育技术学看重探索媒体与学习、教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系,应该以“借助媒体的学习”作为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另外,他指出,不同学派对逻辑起点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唯一的、静止不变的逻辑起点。

这种观点是从教育与技术的汇合处出发去寻找逻辑起点的,这种思路值得肯定,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问题:借助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如孔子的书籍当时在很多国家流传并被广泛学习,书籍可以被视为一种媒体,那如此一来,我们岂不是可以认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同步诞生了的么?但事实恰恰相反。所以,这个观点违背了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的第二条,即“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

3 笔者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认识

本人认为讨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不仅要严格遵循“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界定,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教育技术学的特有本质――即“以技术手段或技术方法更好的优化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因此,我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具体论证如下:

1)“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是构成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单位。它就好比是教育技术学这个“有机体”的最小“细胞单位”,由它可以“组织”成教育技术学中的其他内容,并可以用来说明和解释其他概念、范畴、规律等等。(这一点符合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第一条)

2)整个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特征就是“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来优化教学”,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把“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而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矛盾就是如何用技术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而早期的利用机器的程序教学和现在的绩效技术不都体现了这一点么?(这一点符合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第二条)

3)教育技术学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把幻灯机、摄影机等视觉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视觉教育也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的新的教育方法,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把“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看成是教育技术学产生和发展的起始点。(这一点符合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的第三条)

4)“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起点论充分表达了“技术”的涵盖范畴,同时,把教育和教学的上位关系也表明了(这样就不会把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扩大或缩小了),所以,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没有抽象过度,也没有抽象不足。

5)“借助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的教学”起点论是对以往理论成果的“统合”,同时也对教育技术学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然要不断地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解决教学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

参考文献:

[1]郑旭东.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结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4,(8):23.

[2]瞿葆奎,俞立森.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1986,(11):37.

篇4

1.1.第一,有些教师过于依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应用,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也逐步明显和加深,尽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有着众多的优势,但是如果教师应用不当,如何过度的依赖,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把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变成音频、视频的播放场地。随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越来越少,这就导致课堂气氛过于热闹,而小学生也只顾观看多媒体材料,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1.2.其次,小学数学教师不能精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把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尽管每年都有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但是只是简单的技术培训并不能让小学数学教师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还需要多多练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成为当代教育专家和数学教师必须要探究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方法的研究

2.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教师对信息设备的操作,在课堂上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演示所开发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复杂的教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突破“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这一教学重点,设计计算机辅助课件,显示大、中、小三个圆的周长分别展开,成为三条长短不同的线段,三条直径分别去测量各自的周长后都剩余一小截并闪动。这个动态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新知识,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只有学生对知识学习充满兴趣,才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数学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兴趣比较简单:好奇心强、多动、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新奇、不断变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而结合数学教学的国过程,我们不能只把激发学生其兴趣点放在教学开始之前的导语部分,把他们的注意力从课堂之外吸引到课堂之内,吸引到数学教学内容上。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兴趣,时不时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手段,以便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在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吸取学生的有意注意,让他们持续保持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多用一些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把一些复杂的知识分解开来,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来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但减轻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2.3.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用信息技术。

无论任何技术的使用都要符合接受者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使用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他们的思维特点,这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它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在低年级阶段,好奇、好动,没有自制能力,思维形式都是直观思维;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数学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充满动感,具有童趣,直观展示,同时还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互动性,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这样一方面消耗了学生多余的精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参与,让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3.结语

篇5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挥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价值、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要转变传统的重视购买忽视管理与维护的认识,强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理念,规范管理。首先,要规范教育技术装备的采购,形成完备的体制,严格监管教育技术装备的资金投入与使用。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经费使用与采购进行科学的管理,尽最大力量防范风险发生,完善教育技术装备的采买流程,形成初审、立项、采买、审计结账的流程。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在学校中,教育技术装备种类繁多,涉及多门学科,需有专门的机构对教育技术装备进行管理,以保证其规范的管理与合理的使用。学校可以建立由校领导直接领导的管理机构,且配备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实现分层的逐级管理。最后,要形成完善的教育技术设备的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和监督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创造设备管理的良好氛围。以实现教育技术设备的有效使用为目标,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维护,提高装备的管理质量与水平,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

二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

传统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主要采用手工做账的手段,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信息更新速度缓慢,不能保证管理的水平与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要求,要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装备的管理水平。因此,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室与实验室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进行远程的监督与控制,全面掌握教育技术装备的参数设置与运行状态。采用信息化的网络手段可以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关进行定时控制,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保证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此外,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利用网络管理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与管理进行及时的了解,保证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最大化,且有效的组织与协调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等,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促进教育技术装备资源的共享,保证良好的运行效率

目前各校的教育技术装备较完备,但只有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共享,充分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价值,才能充分发挥装备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保证学生享有较高质量与水平的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装备,保证教育技术装备的良好运行效率。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教育技术装备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组织,在学校内部实现装备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组联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装备资源的共享,以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充分利用本校具备的教育技术装备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促使教师全面掌握技术装备的运用与操作,提高教师使用技术装备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效率。

四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教育技术设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对装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技术设备更加现代化,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逐渐呈现出综合化、集成化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对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提高装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队伍的建设,配备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负责设备的配置、管理、使用以及维护等,构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稳定的装备管理队伍。其次,学校要采用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促使相关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与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及时更新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保证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提高管理人员的装备管理能力,以满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要求。最后,要完善与管理人员相关的制度,保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利益。实行装备管理的岗位任期制度,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落实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人员的基本待遇,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提供与教师相同的聘任、评优、升职以及职称评定的机会,充分激发装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结束语

篇6

“人的发展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在建立教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作为逻辑起点的“人的发展”与教育学对人的作用是一致的。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发展。最后,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人性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笔者认为人性即非善也非恶,只有无明,心理学应研究的主题应该是如何依靠教育去除人的无明,因为人性具有可塑性,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还有教育的需要性,人始终向着更高阶段发展,而在这些阶段中又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也即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综上所述,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符合逻辑起点的四个规定。

二、视觉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利用视知觉可以大大的促进多媒体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媒体教育技术起源于视觉教育,人们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工业技术的产品幻灯机、投影机等呈现视觉影像辅助学习,同时视觉教育使用了建立在教育心理学基础上新的教育方法。再者,由于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教育的工业技术的限定以及其灵活性的制约,因此,要解决人机矛盾,就必须要求个人在学会的过程中自觉自主的来进行规范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现阶段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更加地趋向完整。尽管现在的机已经是智能化的计算机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但基本的矛盾关系没变。第三,它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就像生物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而不是化学元素一样,借助工业技术的学习是多媒体教育技术学的最基本的单位,不能再往前追溯。最后,它也是完善整体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最本质的基础部分。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这个控制隐藏在教育最优化和提高教学效率的背后,这个控制在早期的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今天的绩效技术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教学设计的步骤为什么那么详细那么严格?从上述可知,多媒体的教育技术体系的完整是需要对工业技术等进行控制的,这也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逻辑学的起点等问题,是离不开对视觉教育等在内的多媒体的、多方位的教育技术体系的研讨的。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 教学改革

引言

教育技术学科从产生至今,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系统发展阶段等一系列快速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学科。从1963年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定义至今,教育技术的定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本文采用文献搜集法,主要分析从1977年至今的教育技术定义,探讨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影响。

一、从77、94和05定义谈教育技术近三十年的变化和发展

1970年以后,教育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技术理论的提高,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对比1977年、1994年、2005年这三年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教育技术定义对比

(一)从研究范畴上来看

1977年的教育技术是以对问题的分析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为研究内容,而在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范畴更加的细化,将1977年定义中的“实施”,拆分为两个“开发”、“应用”,因为这个时候教育技术领域内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就要求教育技术的研究者不仅可以按照原来的设计,实施某一种方案,更要求我们可以按照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去开发,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

20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熟,时代提出了重新思考教育技术的含义的要求。教育技术的范畴从5个(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evaluation)转化为3个(creating,using, managing):Creating替代了design,development这两个范畴;“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使用”(using);“管理”(management)转化为“管理”(managing);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 using,managing三个范畴中。在processes and resources前加了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设计、开发演化为了创设,评价不再被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更加强调了教育技术的实践特征[1]。

(二)从研究对象上来看

在20世纪60年代大众传播理论被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学,出现了教育传播学(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所以77年定义的研究内容是整个人类的学习。70年代以后,计算机又作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最高级的教学机器受到了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了70年代以后现代教育技术一个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所以94年定义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资源[2]。在05年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技术过程和资源。更改后的定义了促进公众对该领域的接受度,向外界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为什么这个领域值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在这个新定义中,也表明我们致力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适当的过程”和“更好的”促进学习。

(三)从目的上来看

在77年的定义中,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94年的定义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而05年定义的目的则是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体现了对人类绩效的关注。

研究目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教育技术研究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从原来的只把教育媒介作为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为研究教师(传者)、学生(受者)和整个教育传播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更加注重对各种媒体的综合利用和对学习过程的研究。随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不仅仅关注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如何才能提高绩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所以研究目的和重点发生了转移。

二、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规律和趋势

从上文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领域及其专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一)启示

1.教育技术关注焦点的转移

现代教育技术从19世纪末期到今天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关注硬件软件建设发展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早期的教育技术只关注硬件设备的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应用到教学当中的实用性,而现在我们所开发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为了满足教学者的要求,提高绩效是我们著重考虑的问题。(2)从关注教师运用技术做什么,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什么,学习者学的效果怎么样。现在的关注点更加注重于效果。(3)关注结果(有效性),对结果负责;(4)从学习使用技术,到适合运用技术。也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2.加强创新研究

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要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学科独特的贡献。而要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性研究,都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技术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很注重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性研究的创新,包括理论研究,吸纳最新的学习方法等。另一方面就是应用性研究,包括多媒体技术的提高,网络的进步发展,如何结合最新的技术去促进绩效的提高。

3.建设中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我国的教育现状和英美国家还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可以生搬硬套外国的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结合现阶段中国具体的教育国情来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教育技术的定义[4]。并且发挥教育技术协会在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协会对该学科的促进作用,加强各高校之间,协会与协会之间,高校与协会之间的学术交流。

(二)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未来的现代教育技术将会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化及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1.网络化

当今对世界教育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就是迅速发展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兴起,信息传递的形式、速度、距离、范围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计算机通讯网开办网上教育。许多大学的教育科研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社会提供了多种学科、多种形式的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学位和证书,创办了各种“虚拟大学”。这种模式大大增加了学习者学习的灵活性、自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大大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学习能力强、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材。

2.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的信息实时交流的一种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处理信息的多维性,即能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在时空四维空间中,自由展现各种动态图像;多媒体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能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信息融合,创作出图文并茂、声像皆备的教学软件[5]。此外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的结合,既可以用于一般教学,又可以用于个别化教学,还可以用于远程教学。

3.智能化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是研究如何以人造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拟人类智能活动能力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将构成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及智能化教师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智能化教学系统是以认识科学为理论基础,综合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新兴教育技术。

由于该教学系统具有适用面广、教学效果好、方法灵活、便于因材施教、适合于个别教学等优点,发展十分迅速。

4.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可概括为如下四种模式;

(1)基于常规教学媒体(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言实验室等)的“常规模式”。

(2)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

(3)基于Internet 的“网络模式”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

其中,常规模式仍是当前在广大中小学中主要和大量使用的模式,多媒体模式和网络模式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要追求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应考虑是否适应学习目的,考虑以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不能盲目追求高档和先进。

总之,从教育技术诞生至今的近百年中,教育技术的定义,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范畴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等势必还会发生不断地变化。探讨教育技术发展的规律及趋势应是我们教育技术人一直关注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得到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职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支持。项目编号:08XSYK313。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论“信息技术”本质[J].情报杂志,2008(7);

[2]陈俊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5);

[3]范兆雄.论课程文化发展的客观标准[J].教育研究,2004(6);

篇8

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奇、爱动,注意力时间短、不能持久坚持学习,因此会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媒体为教学的手段制作数学教学课件,这样不仅把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且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为数学教学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从而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集信息于图、文、声、动、色为一体,以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展示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追求数学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的美感,调动了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授“四舍五入”这一课时,我利用flas,将舍去或进一的部分用动画播放,还可以将所学内容编成动画课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相关内容的故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不仅教会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将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的谈话中复习了旧的内容,而且也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动静知识结合的形成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不仅是提高知识与能力,而且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结合,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数学知识与生活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师生情感、教学态度、学习价值观,注重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结合。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态的图片与静态的数学概念或公式相互转化,使单板、乏味的数学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将数学规律的解读和训练清晰而形象地突示出来,在动和静的互动下,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更高兴趣地探索数学的奥秘。如在教授“旋转与平移”这一节时,运用现代教育的媒体资源,先在屏幕上设置动态的物体,然后通过物置的转移,使静的物体产生动的概念,将静的物体通过动态的旋转和平移,用不同的颜色标志物体移动的路线和旋转点,使学生先观察后说出旋转和平移的概念,然后教师再以动态的图片呈现出正确的概念,这样给不仅给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概念。利用信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动静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教学的内容要求必须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大胆猜测、相互交流。在教学形式上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以满足教学多样化,学习生活化的教学需求。对媒体技术用运到数学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手法,以新颖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学习情景和模拟出的现实的生活情景。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呈示文字、图像等,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优化策略;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形式。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展技术教育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发展时间较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校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教育技术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性质模糊

现阶段,很多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设了技术教育学相关的专业。然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明确专业的性质,导致教师很难把握教学重难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设备不全面

教育技术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因此,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备,并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然而,现阶段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计算机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导致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课。

3.师资建设不完善

由于教育技术学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教师专业性不强,同时学生对新专业也不够重视,导致学校在开设教育技术学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另外,一些学校为了能够尽快开展教育技术课程体系,从其他学校借鉴教育经验后,直接应用于教学中,忽视了专业性能,使其不能满足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二、教育技术学教学优化策略

教育技术学是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现代教育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的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教育技术学是针对师范院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现阶段,学校为了提高师范学生的专业素质,开设了很多课程。但是,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别。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进行适当的调整,满足所有专业的学习需要。例如:针对语文教育专业开展教育技术时,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图像、视频等教学设备使用能力的培养;针对数学专业学生,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中,应根据专业的特征,综合发展具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时,应根据不同专业性质,进行侧重教学。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技术学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在教学技术课程中,必须尊重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教学课程中,教师应按照1:2的比例分配课堂时间,即将课堂的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实践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课程重点,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3.增强横向联系

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知识。针对这类学生,可以让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制作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课件,并将这些课件应用于教学实习中。这种实践方式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还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讲解自己制作的课件。使学生学生从他评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建设特色课程

教育技术课程由基础课程和试验课程共同组成,对学生时间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然而,现代高校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应当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逐渐完善教学条件,树立本校的特色专业,可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需求。

5.改革评价制度

大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综合得分。然而,教育技术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考核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改善评价机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反思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不同,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吸收课堂重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可以听取学生的教学意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际。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育技术学教学优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实现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的转变。因此,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这一教育模式在仍然发展缓慢。对此,很多学校开始通过课设教育技术课程,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步伐,使高校教育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第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学习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增长。然而,学校的专业课程开设逐渐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校开始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不断培养创新性人才,利用专业发展的优势,缓解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矛盾。第三,促进学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开始改革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学进入高校课程建设体系,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学校在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时,应明确课程开设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间的差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春玲.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12.

[2]桑新民.郑旭东.凝聚学科智慧引领专业创新――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科学基础研究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篇10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具备以媒体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等为核心的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引申出来的项目设计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理论发展与创新,以及前沿应用的实践研究的有生力量。

一、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见习和实习三个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存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从国内各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看出,实践实验教学总学时在教学大纲中的体现非常有限。

2.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缺乏系统性。

从本科教学计划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依附理论课的教学,没有独立与理论课程之外的实验教学,而且实验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依据理论课程的开设体系来确定,实验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体系结构不完整,同时开设比例远远低于理论教学。

3.见习形式单一,见习操作体系未理顺。

学生的实践教学同样依附理论教学,通过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除了大纲中规定的实习之外,并没有明确的见习内容,学生的见习主要是依附某门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听教师的讲课和座谈为主,形式较单一,加上见习时间有限,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见习效果往往并不显著,缺乏有效的操作规范。

4.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实验室、实习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从目前的实验室配备情况来看,实验室整体设备有待加强,缺乏必要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学科教师自行联系,主要是通过和任课教师的个人联系达到见习的目的,未能实践真正意义上的见习,对于见习学校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见习过程中学生的见习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欠科学。

实践教学是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重要环节,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在本科教学大纲中,未出台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没有完整的实践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的考核没有落到实处。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1.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背景下,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却陷入困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创新培养的所有理念得到落实,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必然依赖他们在教与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和感悟。要搞好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工作,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

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设置偏少,实践教学一般占总学时的20%左右,而国外高校一般为35%左右;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转变观念,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下工夫。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改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教学思路,重新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深化和延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使实践教学为培养合格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服务,确立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2.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开展基础创新活动。

实验教学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知识体系是进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首先应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要系统地考虑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有的专业实验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使一些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开设,许多原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内容,也应整合到相应的独立实验课程之中,减少实验内容的重复,使实验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其次,应加强实验内容的改革。目前的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所以改革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能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创造性实验,同时加大开放实验数量,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优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必然之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和环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采取各种措施,根据各个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拓展实习基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实习锻炼。

从课堂内的实验扩展到课堂外的校内基地实训,再扩展到校外基地实习,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扩展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是单纯的实践,而是在做中学,通过做,理解所学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化所学的知识;通过做,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荣瑞芬,闫文杰.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

[2]曹冬岩.对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4).

[3]侯清麟,肖文兴.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5).

[4]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2).

[5]林贤进.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