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3 21:5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

篇1

高职教育的特色可以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与普通高校相比,其办学模式“特”在哪里。(这个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俞仲文院长已有专文作了深刻、有独创见解的全面论述。详见深职院1998年第3期院报)。另一是与中等职教相比,高职教育究竟高在何处。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如何与中职教育合理衔接;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的智能结构、职业综合素质及其培养途径;如何确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招生制度,确定高职入学考试标准等一系列问题。高职人才是一种类型十分广泛的人才群体。有的属于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智能型应用人才,有的属于操作技能很强的高级技艺型人才,有的属于职业综合能力宽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不同类型的高职人才,其智能、素质结构、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回答高职教育究竟高在何处,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对不同类型高职人才的智能、素质结构作出基本分析之后,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

一、职业(岗位)技术中科学含量是区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标尺”

按学历进行界定,高职教育属高等教育范畴,教育对象必须是受完高中阶段教育或具有相当于高中程度的学力;学习年限至少2?3年;毕业时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证书。一般地说,学历与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最为密切,故高职与中职最明显的差异是文化程度。但实际上文化程度并不能作为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唯一标尺(或主要依据)。因为在职业教育中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所掌握的程度。这种技能和能力虽也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但他们自身有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提高发展过程,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锻炼,才能从初级到中级,再达到高级。那么能否用职业技能和能力作为区分中职和高职的唯一标尺或主要依据呢?我们认为,这也是不确切的。因为中职与高职是教育层次上的区别,而不是人才规格、级别上的高低。譬如,有些手工工艺领域的高级技工,他们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靠自己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反复琢磨、锻炼成长起来的。故无须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予以培养。

笔者认为,区分中职与高职的标尺应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中的科技文化的含量和水平。当就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必须以大专以上的科学文化为基础时,则就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技术学原理告诉我们:现代技术与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按技术中科学知识含量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各类专业技术大致上可划分为:技艺(手工技术)??技能??技术??科技(理论技术)??高科技(高新理论技术)五个层次。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实践的方法体系,每项专业技术又可分解为生产经验、科技知识、技术实体(工具)和技术管理四个要素。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其四个要素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技术层次愈高,科技知识和技术管理要素的比例愈高,相应的技术实体也愈复杂。要掌握这些科技知识,操纵这些高新技术实体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技术层次愈低,生产经验要素的比例愈高,相应的技术实体愈简单。生产经验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积累;操作较简单的技术工具靠的是精湛的手艺,需要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经反复实践,才能做到熟能生巧。由于各行、各业、各工种、岗位的技术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化技术系统,它往往是由多项技术、多层次技术渗透、交叉、复合而成的,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故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项目要不停地更新、变化和提高。而职业教育层次的定位则要以职业岗位专业技术的类型和层次(科技含量和水平)为主要依据。

转贴于

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简史告诉我们:高职教育一般都起步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新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工业的技术全面改造,再加上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工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化,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所以迫切需要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及管理、经营、服务人才。现实还告诉我们,高职教育是与知识经济(或称高技术经济)同步向前发展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它要求加快提高普及教育的层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对职业学校教育而言,则要在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职业能力不仅能满足现实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而且还能适应今后转岗及广泛就业的需要。不仅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心智能力和现代社会通用技能(外语、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等)的培养。可以预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必将蓬勃地发展起来。

二、高职教育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教育的“高”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即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实现型人才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高中、中专培养的中级实现型人才。对于实现型人才而言,其实现能力是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戴士弘先生撰文(“谈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介绍,“高级实现能力”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2)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3)较好的智力素质。(4)较好的社会素质。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 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38-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职业人才的重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学校加强管理,不断改进和更新,这样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有所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上面,本科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都没有考虑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仅仅只是简单的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同时也没有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新组织结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职业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非常的重要。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训场所,所以也不能建立一个合理组织结构。

2.单一管理与综合服务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单一管理和综合服务的问题。严格的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的,学校提供设施、设备、环境、方法等,向学生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是接受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服务过程的结果。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这需要学校的管理必须由单一管理转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3.管理缺乏一定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缺乏特色,这是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的问题。管理的特色必须建立学校定位的基础上。因为高职培养的是职业人才,所以动手操作能力比理论知识更加重要。一些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建立有特色的管理体系,甚至只是一味的模仿普通本科的管理方式。

4.管理方式陈旧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学校的管理都是以管理者为重,管理者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惩罚学生。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长期下去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

5.专业设置不合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渐的增大,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而且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3%,很多农村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职院校设置了很多有关于第三产业的专业,专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但是专业结构非常不合理,因为第一产业比例过低,农业专业非常少。此外,个别专业规模过小,学校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随意设置专业。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对策

1.将专业技能作为核心需求

在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需要对社会和企业进行调查,并且实施科学的论证,将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联系起来。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结构,确定课程。此外,在管理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要遵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式,建立合理的培养准则。在建立国家职业技能这方面,必须要适当的借鉴国外的经验。

2.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校要大力的建设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资格,比如文科教师可以考工艺师、审计师、律师等,理科教师可以考工程师、建筑师等。另外还要为学校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培训的内容除了有高职课程方面的知识,还有教师的专业素质。最后,要使教师们参加和高职类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全面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重视实践和操作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型人才,所以实践和操作非常重要。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可以和校外的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内进行实训。同时还可以和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对学生进行培训,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在学生进行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

4.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在平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使他们了解就业政策。除了要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活动当中,还要耐心的解答学生的疑问。而且学校还可以开设就业指导室,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业需求,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创业,和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好的条件。

5.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要突出特色,满足市场需要。首先要将社会需求作为导向,根据地方或者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此外还要重视对专业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的分析,不能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悖。对于一些冷门专业,要通过提供就业优惠、降低学费等方法来使之升温。另外还要建立校内实训的场所,投入一部分硬件设备、设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6.搭架人才供需平台

为了帮助学校和学生掌握市场信息,相关部门需要搭建人才供需平台。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地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人才进行预测,建立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信息中介等的综合信息平台,保证信息的通畅。同时也需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也能够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情况,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性复合人才

近年来,职业院校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践操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获得很多荣誉。

一、树立为社会服务意识,紧贴企业生产发展

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国家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互联网、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有应用型的复合人才日益加剧,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就必须紧紧围服务社会这个宗旨,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当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需要改革创新,因该紧跟市场、服务市场。要牢固树立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观念,适应体制转换对学校带来的影响,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跟市场、适应市场,积极为企业提供合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

近几年来,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也不断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存量和优势,着眼于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相接合,“传、帮、带”,教学上下结合的立体办学模式,以及质量求稳,发展求活的策略,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种层次的技术型和实用型技能人才。

1.对准岗位设专业,加强需求调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深入到各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通过在不同企业工作的学生反馈所学专业技能与岗位适应度等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社会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设专业的目标,要紧跟市场合理灵活开设专业的模式。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录取成绩、性格差异较大等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也作较大突破,除了采用常规教学外,还大胆尝试新媒体教学、行为引导新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法。校内实习基地方面,尝试性的使用灵活的互教互学的“师徒制”方法,使学生优势互补,并要求学生带着生产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参加实习学习,学员们学以致用,解决了许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让毕业生都能找到合适自己岗位的工作。

3.增加设备投入,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的实习条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它必须要以不断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解决好技能培训、实习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也捉襟见肘。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忽视职业教育的真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条件、加强岗位能力培养。不断的更新教学设备硬件及软件,使实训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职教团队

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使培养对象获得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习得,除了要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外,还必须要有过硬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的硬件可以通过用钱在短时间内买到,而过硬的教师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开阔教师眼界。要加强和国内外大型企“校企”联合办学,在合作期间,要培养大量的教师。为了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持稳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国内外(职业教育较好的)合作机构,把教师们送去各大型企业培训、进修,到国外培训。使他们开阔了眼界、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距离。

2.积极参加各种大赛,促进教师提高水平。提高教师的技能,每年都要主办各种不同的职工技能大赛。这既是我们了解企业需求的好机会,又是我们要求教师提高技能的好时机。

3.积极参与企业实习,提升教师技能水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是以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积极安排教师参与企业实习,如参与企业的数控机床改造、见习企业的工段长、车间主任、现场工艺员等,使教师们在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指导学生必要的技能。

4.对专业教师进行“双师型资格”、“双师等级”资格认定。学校要开展名师工程建设,坚持每学期评出名师,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在师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教研能力、协作精神、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以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训质量。

篇4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年会综述

孟凡华 程 宇

>> 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创新 建设创新型城市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模式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思想与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的理念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应对举措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研究 小议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会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图学教学创新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1.

Abstract On October 24-25, 2015, the 2015 annual conference of n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incipals joint meeting was held in Wuhan of Hubei. More 900 principals from 40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tend the meeting. The participants, centered on the topics of “action, innovation, crossing” , jointly probe how to develop and innovat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of "made in China 2025”,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 and ” One Belt And One Road”.

篇5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科研现状和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内涵,其次,通过平衡计分卡评价法和可拓学的实践教学绩效实证评价两个角度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研究,希望能够在相关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绩效;评价;维度

一、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的科研现状

平价教育绩效,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高校普遍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兮析与测量组织或系统行为以及绩效的手段提供了一种绩效指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等构成了高等学校的教育绩效评价,是有关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绩效评价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分配高等教育经费和资源、、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评价高校办学状况的重要手段。国内对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成熟的绩效评估方法,并包括了绩效评价的目的、原则、内容等,针对高校教育资源。国内对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没有针对高职教育园区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绩效评价体系,鲜有学者系统地提出对高职教育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都基于高等学校这个微观层次。

二、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内涵

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与成果影响所反映的绩效进行全方位评定的过程就是高等教育评价。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利于高等学校坚持科学定位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是对传统评估方式和类型的补充和完善,绩效评价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办学过程和产出等进行综合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绩效评价与普通高等教育在绩效评价上存在着差别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可以归结为运用绩效评价结果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绩效的活动过程,提出绩效改进方案和措施、划分绩效等级、对高等职业教育职能所产生的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价,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包含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教育质量、教育能力和教育效率等方面的绩效评价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其手段是综合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系统科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

三、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基于平衡计分卡评价法为视角

在高职教育园区高职教育绩效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法建立高职教育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以学习与发展、内部流程、学生和利益相关者、财务等四个维度进行平衡计分卡评价法。

(一)学习与发展的维度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运用新思路、新技术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手段。并且,强调学习与发展是战略目标实现的根本动力,将组织是否具有持续发展力和创新力作为绩效评价的潜在因素。学习和成长维度涵盖三个方面,第一,构建开放学习平台。增进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全方位和多元化培养师生的能力和兴趣,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第二,组织建设。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建立长效考核、监管机制,制定一套完备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第三,教职员工的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做好工作计划、沟通、协调和服务,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管理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教、取得的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师和科研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进修发表学术专著或者学术论文等作为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

(二)内部流程的维度

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战略目标的内部流程,把改善内部流程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绩效最有力的驱动因素和流程支撑,实现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法这种绩效评价工具。对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绩效评价,在内部流程层面,有三个方面内容。首先,实施“双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第二开展校企合作。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开展工学结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第三,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提高学科建设和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三)学生和利益相关的维度

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包括家长、企业和社会公众等)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客户的两个层次。一方面,用人单位、家长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学生就业情况和学校知名度等都是衡量的重要指标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考试通过率、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等都是衡量的重要指标,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引入,是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就业需求,提高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认可,从实际出发,是充分分析了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家长、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

(四)财务维度

捐赠收入、其他单位的资助、学生缴纳的学费和委培单位的委培费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拨款和教育经费投入等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收入。为了杜绝浪费现象发生,合理规划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收入和支出,制定合理的财务指标对高等职业教育财务状况进行有序监督和管理。从营利性教育收入、控制成本和共享资源、政策性拨款和教育经费投入等三个方面对财务目标从进行评价。政策性拨款和教育经费投入在财务目标的评价指标中起着关键作用,用于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收人来源。W生缴纳的学费和委培单位承担的委培费需要合理使用,要进行成本核算,是教育成本的补充。在控制成本和共享资源方面,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共享教育资源,适当降低教学成,对教学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源、实训基地等硬件和软件的投入要进行成本控制。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经费资助,拿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鼓励教师、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改善办学条件,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资金支持办学,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高等职业教育绩效评价――基于可拓学的实践教学绩效实证评价视角

(一)创新

高素质的形成,实践是根本、思考是关键、学习是基础,同时还应当注重创新能力的造就,创新精神的培养。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根本。大学生在校的创新素质的重点指向具有三个方面,第一,将知识重新组合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二对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第三学生创新意识。

(二)智育

智育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这一过程是任何说教和灌输都不能替代的。实践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实践教学是获得默会知识的唯一手段,实践便于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实践教学是学生了解职业和了解自己与职业的匹配度的最直接和最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心智技能依靠实践教学内化和升华,操作技能是通过实践教学柬完成的,感知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实践教学加以实现的,人们通常把技能划分为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学生理性的、正确的职业态度形成的必经过程,可能会因为了解而进一步增强对职业的热爱,可能学生会因为了解而要求改弦更张,对自己是否适合这一类职业和这类职业是否有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有切身体会。

(三)德育

首先,实践教学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其次,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感性的题材,使思想政治工作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2012,(7):1821

[2][美]罗伯特・卡普兰.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刘俊勇,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模式;改革;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15-02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观念就是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以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突出职业特征、贴近实际应用为原则,针对课程性质开放性地选择考核内容和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而传统的考试形式存在着考试观念落后、考试制度僵化、考试方式和成绩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规律,改革考试模式和考试方式,对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

考试内容仍普遍强调对知识型内容的考查。表现为基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比例过大,客观性试题和解题技巧所占比例过高;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用技能考核不够,对专业必要的素养,如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等综合性考核严重缺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抑制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禁锢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

(二)考试方式单一

一般来讲,不同性质的课程其教学目的与考试内容要求不同,考试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简单硬性地套用统一的考试方式,根本不可能满足不同课程的考试需求,也不可能充分发挥考试的效能,达不到考试目的。闭卷考试方式的特点是在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借助于任何资料,完全凭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完成试卷内容,应该说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考试方式。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要求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闭卷考试方式不完全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的需求。第一,以知识应用能力为主体的课程考核不一定都要建立在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核,涉及知识面较宽,专业性强,要求学生通过有限课时的学习记住所有知识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固定的考试时间内(一般为2个小时)要求学生以闭卷方式完成试卷,事实上只能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知识基本应用的考核。考试题型大多是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少量的基本应用题。考试内容大部分是书本内容的复制,学生所完成的答卷也大多是书本知识的再现。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已经被异化为知识记忆考核,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以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考核需求。第二,由于是闭卷考试方式,而且期末考试课程较多,时间相对集中,成绩评定又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势必给学生划定课程复习范围,给出复习重点,这本身就扭曲了考试的功能,助长了学生平时放松学习、期末集中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在备考期间,由于负担重,心理压力大,难免有少数学生滋生作弊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闭卷考试方式的弊端,运用正确的考试方式,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与作用。

(三)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评定课程学习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比例过大,会导致学生淡化学习过程,平时学习松散,用功不够,期末考试期间突击备考,高度紧张,疲于应付;无论是从课程学习质量与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学习精神方面看,还是从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形成以及学生自身健康方面看,都是不利的。因此,削弱期末考试分量,加强平时考核比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身心健康。

(四)机械、死板的考试工作规定本身剥夺了教师在考试环节的自

机械、死板的考试工作规定使得教师不再是实施考试的主体,在考试中仅仅是例行考试的工具。教师没有了自,必然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考试成为例行公事。考试是指挥棒,对教学有直接的牵动作用。考试制度中规定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至于课程教学是否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能否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考虑的问题,已经被如何适应考试的规定要求、如何提高考试成绩、如何获得较高的及格率等功利意识所取代。

课程考试新模式研究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确定考试模式,对课程分类进行考试模式改革,并制定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

(一)总体设想

考试模式必须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课程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特色。建立分类指导的考试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使考试不仅在多样性的考试方式支撑下具体实施,还有科学层面的考评体系予以指导,切实发挥考试的评定和诊断功能。

(二)分类指导的课程考试考核体系构想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经济学研究的范围,通常是指企业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宣传等一系列方法,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长期效用的建立过程。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品牌已渗入到各个领域,国内市场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与竞争阶段――品牌竞争时代。

教育品牌是从企业品牌中引申出来的概念,是学校的名称、标志、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培养教育消费者的各要素(师资、校园文化、教学设施等)的总合。教育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若能发挥作用,就会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形成品牌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是指高等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或特色,通过优秀人才,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经济效益,使学校及其特色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学校的品牌是其社会地位的反映,是在创建发展过程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高职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从教育规律出发,从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的意义

教育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在高校办学自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迅猛的发展势头,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愈来愈激烈。高职院校只有打响自己的品牌,确立该品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形成品牌效应,才能赢得教育发展的无形资产。

教育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目前高职教育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规模的扩张是学校赖以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伴随规模扩张,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品牌战略通过高职院校对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专业水平和师资水平的全面建设和提升,可以避免高职教育发展中质量与效益的失衡,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品牌战略是激发高职院校全面加强质量建设的动力。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生命,高职院校品牌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毕业生质量、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高职院校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必然具有高质量的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丰硕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从而产生高质量的“产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育品牌战略是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独特优势,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所培养的人才直接与财富的创造相连接。它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育体系的欠缺,是一种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高职教育具备树立自身品牌的必要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的实施

品牌意识的强化是实施教育品牌战略的前提。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观念的更新。高职院校必须在精神文化中注入“品牌”意识,将其凝聚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树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观念,掀起创建学校品牌的高峰,以自己的特色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

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建设是实施教育品牌战略的关键。实施品牌战略,要有一批体现学校主题精神的品牌教师。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专业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的“双元制”世界闻名,培养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都源于德国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

篇8

对于专门课中的主干课程适当综合化就是把原来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重新调整内容与框架,构成一门新的课程。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原大专的《晶闸管交流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系统》三门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删节、补充后,综合为一门课程,即《直流调速技术》。

一、为什么要实行课程综合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也就是说能将常规的成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具有一定的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一定的横向扩展能力,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专业实践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比例达1:1左右。实践课的加强,会使专门课的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将相关的两门或两课程综合为《轧钢工艺及设备》后,在不降低原有理论深度且引进了部分新内容的前提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节约了48课时;钢铁冶金专业将《钢铁冶金原理》和《物理化学》综合为《钢铁冶炼技术》,节约了62课时;有色金属冶炼专业将《重金属冶炼》、《轻金属冶炼》、《稀有金属冶炼》、《有色冶金原理》四门课程内容按工艺流程进行重组,综合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三门课程,使之更利于专业实践能力的

培养。

二、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综合化不是学科型教材简单地加加减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地重新组合,并引进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新知识。课程综合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培养目标为主线,按职业能力结构调整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适度地多设接口。

三、如何实施综合课的教学

实施综合课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编制一个能满足课程要求的教学大纲

在编写专门课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综合课大纲上。每门综合课教学大纲应组织三到五人的编写小组,由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执笔,其他则为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编写小组在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确定该课程的功能与框架,由执笔者写出课程基本要求,并据此写出课程教学大纲初稿。每次审稿,必须由审稿者签署书面意见,作为执笔者修改的依据。我校的综合课教学大纲巳经由湘钢、株冶、601厂、23冶等企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审稿,并已修改定稿。

2.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编教材或讲义

目前综合课教材还是以“选”为主,逐步向“编”过渡。有些课程难以选到合适的教材,须由任课教师写出讲义,并打印给学生作为教材,如钢铁冶金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技术专业、冶金机械专业都编写了部分综合课讲义。大部分选用的教材,难以达到综合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教研室组织人员写出补充讲义。从试行情况看,写补充讲义以完善现有教材的不足,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3.对任课教师必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综合课内容面广、量大,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综合课的教学质量要由“双师型”教师队伍来保证。因此,任课教应多下实验室、实训室锻炼自己。我校已采取了有关措施,鼓励教师下实践教学现场,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要派到生产现场进行锻炼。此外,还应聘请有关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来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4.必须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综合化属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内容改变了必须有新方法与之适应,包括教的方法与考核的方法。对于专门课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做法,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可实行厂校联合,工厂、企业除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设备外,还可派出有关技术人员与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查。

5.应成立学生助教小组

综合课是主干专业理论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直流调速技术》涉及到SCR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以及SCR元件的使用调试和控制系统的接线、测试、波形分析、故障检修等操作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负担,切实保证课程要求的职业能力准确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自愿原则,每门综合课均可在班级内挑选几名成绩优秀、热情高的学生组成课外助教小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助教小组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成为课内外教学活动的辅导力量,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导。学生助教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学生成绩单的特长栏内。如实用电工技术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经教师强化训练后,既可参与理论教学课外辅导,又可帮助实验室、实训室检修仪表、准备实验等,还可让他们在实验课或实训课中协助老师参与指导。

篇9

一、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不利因素

1. 中、高职管理脱节

由于政多出门、条块分割、相互独立、相互脱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不甚了解、很少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出现了“教”、“考”差距过大、培养目标不一致等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

2. 培养目标不对接

由于对高职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中职对高职认识不足。中职认为其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对象的实用性,认为中职生就是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象普通高中那样严格管理,狠抓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培养对象的创造性和继续受教育能力。中职学生中也存在“上高职不如早就业、早上岗、早挣钱”的思想,对继续深造和终身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继续深造的内在动力,从而也导致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对接。

3. 专业设置的不平衡

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共性都是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势变化相同步。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招生滑坡,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各种热门专业,有些学校还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新增各种名目的新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总数已达几百种。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教范畴,受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等因素限制,加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现设的专业有限,这就造成了中职毕业生想报考高职却苦于没有相同专业可报,如美容美发、幼师、保安等中职专业,从而造成了中、高职专业不相符。

4.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脱节与无序现象

由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处于条块分割、权限分散的状态,使得所属学校在课程设置标准上形成很大分歧,同一专业不同的学校则采用不同的课程、教材。文化基础课方面,中职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忽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普通高专的思维惯性作用下,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专业基础课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重复现象。这是由于目前中职教材,大多是压缩型的高校教材,内容重复率往往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有不少学科,中高职采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专业技能课方面,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并不“高”,甚至有不如中职的“倒挂”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中、高职院校无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要求,培养目标中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比较含糊。

二、 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对策

1. 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沟通

政府应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对职业教育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在教学的各项管理上协调各方面矛盾,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紧跟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政府在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其次,政府大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世界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消除人们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的错误观念。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鼓励人们自觉自愿接受职业教育,调动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中、高等职业教育顺利衔接奠定理论基础。再次,政府应改革招生办法,加大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力度,必须突出中职毕业生作为高职生源的重要地位。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口单招”比例应达到10%以上,并保持一定增长。这既体现了职教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的中高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又拓宽了中职毕业生的深造路径。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合的格局。

2. 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实现两者对接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机能性、基层性等特点。但两者也存在差异,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等教育特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大的专业理论和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充分体现“双目标性”,即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另一方面应该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升学做好准备,而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对接。

3. 规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广泛地职业调查、职业岗位分析,依靠地方和行业,规范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制订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但总体要求应该与高职教育目录能够有机地衔接。

4. 切实做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1) 彻底改革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的三段式结构,即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尽早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其次,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巢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 实行学分衔接

中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建立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的学分制,能按市场需求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满足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学生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同一院系自由选课,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专业、跨院系选课。当然,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等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3) 高等职业院校应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实施分别教育

在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后,各高职院校将形成两大主力生源,即普高生源与中职生源。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的学分要求要有明显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的知识,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5. 职业资格取证的衔接

篇10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同质性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15-06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等工程教育归属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普通专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致于大家关注的仅仅是二者各自的办学特色,较少关注它们的相通之处。由于工程与技术具有同源性,“工程和技术是不分家的,技术的起源就是工程的起源”[1],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哲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培养模式和师资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同质性。分析其同质性旨在促进二者互相借鉴、共享资源和有效沟通衔接,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一、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质性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同质性

近些年,学术界曾就“同质性”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对“同质性”本身的解读尚少,大多对此采取不证自明的态度。实际上,对“同质性”的科学合理解读是行文的关键和重要前提。“性”即属性,意指这是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一般而言,“‘性’也就是‘质’,一种属性之所以是它自己而不是另一种属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特殊规定的‘质’。属性之不同,也就是它们的‘质’不同”[2]。单从属性视角分析,世间之物,其属性只有和自身是同质的,不同属性之间便无同质性可言。这与研究的初衷相背离。本文探究需从对“实体”的研究着眼,只有涉及实体,“同质性”和“异质性”这对范畴才有意义。实体即个别事物,“任何个别事物身上都杂有各种属性,如果此一事物具有某一属性而彼一事物亦有这一属性,可以说这两个事物具有‘同质性’,即具有一种或几种相同的属性;反之,如果此一事物具有某一属性而彼一事物没有,那么可以说这两个事物具有‘异质性’”[3]。当然,同质性并不意味着实体之间完全一样,而是说实体之间某些相同的规定其“质”的属性,也即逻辑同质性。正因为不同实体间存在着“逻辑同质性”,才可将某一实体的经验用于另一实体,方可从某一实体的发展状态预测另一实体的发展趋势。

(二)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指通过高等院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技术技能学习和综合知识学习为重要内容来培养未来从事工程师职业的专业教育[4]。19世纪20年代,随着工业发展及大生产的到来,人们认识到迫切需要一批既懂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的“工程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应运而生。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工程师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主要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高等职业教育源自技术的发展,是随着技术的高移而产生的。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承担工程的规划设计,而且需要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工程师既要解决规划设计问题,又要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还要从事管理工作,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唯一的途径是将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进行分离,这样才能各有专攻,各安其位。此外,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任务技术含量增加,原来由一般的技术工人来承担工作任务已经不切实际,而改由技术人员担任。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

尽管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和表现形式并不一致,且隶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但从各自的起源来看,二者具有同源性。高等工程教育隶属于工程学科,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技术学科,从工程学科的起源来看,工程学科的前身就是技术学科。在工程项目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工程大部分是技术的集成,工程领域中产生的问题也大部分是技术问题,其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师的过程中大部分借助技术学科的知识和方法[5]。随着现代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工程领域需解决的问题除技术问题外,还包括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问题、成本和效益问题,于此之境,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才产生分野。虽然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出现分离,但其同源性存在,使得“任何技术都不能游离于作为过程的工程实践,任何工程都不能摆脱作为活动手段的技术。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工程是技术的载体”[6]。由此可见,技术与工程间关系密切,人们通常把技术与工程两个词联结在一起,称之为“工程技术”。

二、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表征

工程与技术的同源性及二者的密切联系,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质性,同质性主要表征在哲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

(一)哲学基础: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自提出后,其思想风靡全球,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主义哲学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行动优于教条,注重“做中学”的教育原则,并在长期的发展完善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哲学,其核心思想之一在于实用即真理,有效即有用。美国实用主义大师威廉・詹姆斯甚至提出“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论断,成为整个实用主义最典型的观点。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曾指出,19世纪前美国高等教育主要受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左右,20世纪之后的高等教育则主要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主导。这种哲学理念转变体现的是工程教育的发展改革和职业教育的繁荣复兴。20世纪初,哈佛劳伦斯工学院的衰微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崛起直到斯坦福谱写硅谷传奇,这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彰显了美国工程教育回归实用主义哲学的应然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工程教育与实用主义哲学间微妙却极其重要的复杂关系。这一微妙关系也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美国职业教育一直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最典型的是社区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强调学生实践性技能的掌握和服务社区发展能力的提高,这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满足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及实现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与实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理念与观点高度吻合。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无不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不断发展,因此,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必然需要秉承实用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理念。

(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情境化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遵循教育本质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通过创设和营造具有真实学习情境和浓厚学习氛围的物理环境,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学具有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等特点,“强调教学活动的全程性、真实性、整体性,强调物化的或仿真的‘境’对学生的动机激励,通过物理场与心理场的自激而产生谐振,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势,是心理场与物理场的融合,更多地具有行动导向的特征”[7]。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界备受关注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是情境化教学的重要学理支撑。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过程着重在于创建“实习场”[8],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与今后在校外所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以此,为工程科学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教学)提供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应用情境的工程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高等工程教育“学习场”创设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与完整的经验,学术经验与之相关的身份回归到融合的状态,使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认识到知识的实践效用和利用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者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加隐含于学习者自身的默会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实施中极为关注“工作情境”,努力重构工作世界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实现工作场所学习,从而消解当前制度化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对立关系,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工作情境”创设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是职业知识、技能赖以存在的“情境”,关键亦在于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的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和从事的实践活动能够在未来职场中得以灵活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情境所创设的工作场所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形态的知识,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职业学习的价值发生“异化”。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究其根本,这是由两种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三)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性

首先,高等工程教育的属性决定其需要注重实践性。高等工程教育是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背景和在工程创新实践中能够整合各种知识与能力的工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服务的主体是社会,这一社会属性决定其必需具备实践性的特质。其次,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性是其目标达成的重要选择。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学科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必须在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过程中才能掌握,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现有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能力也只能在反复实践训练中获得。同时,“加强实验环节和工程技术训练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素质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9]。这些都证明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训练,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自然是工程教育的题中之义。如“英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便是在各种学习环节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独立或合作的课题研究中提高”[10]。尽管现阶段一些工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训练,但工程教育回归实践不仅是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更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如,生物工程、计算机工程、纳米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工程领域不仅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注重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工程教育强调让学生懂得做什么、怎么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更加强调面向工程一线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点与高等职业教育不谋而合。

尽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属于比高等工程教育低一个层次的专科教育,但其同样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服务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对所学习相关技术技能的动手应用能力。其根本是要凸显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并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都特别重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尤其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提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路径,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实践性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二者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同质性。

(四)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校企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运营方式的主体,“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人”,着重于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企”生产的对象大多是“产品”,更关注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获得,校企合作将充分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从知识衍生角度看,产、学、研是不同的知识运行形式,“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研”是创新知识、革新技能,“产”是应用知识和技能[11]。产学研结合实现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创造更多价值和高质量产品,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服务。与其他教育结构或类型相比,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和工程实践,更需要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工程建设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起源发展讲,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同质性。就高等工程教育而言,其起源于工业革命之后,是在工程人才急需的情景下产生的,在其产生之初就蕴含了校企合作的实践和思想。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逐步发展完善,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合作范围也逐渐扩展,产学结合也逐渐向产学研结合迈进。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现代职业教育的雏形――学徒制也暗藏着产学合作的思想,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更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从本质特性讲,高等工程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和实践性,这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需要到工程建设一线进行更多的实践和调研,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遂成为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样具有专门性和实践性,处于相同国情下,各方面发展状况亦是如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随之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可见,两者的同质性绝非偶然。

当然,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选择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一方面,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与国家产业发展结构息息相关,产业发展结构是影响两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芬兰的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就是为了适应其以高科技为龙头的产业结构转型。同时,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师和技师的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特征。对高等工程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可有效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财力人力等,以保障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产学研合作可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结合起来,把企业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学校,不仅保证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同时也为高校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对产业界而言,通过产学合作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但为企业带来利润,还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五)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独特概念。所谓“双师型”教师或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对工程实践有足够了解和经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或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教师。这一类型教师的培养和来源,可以通过派到企业挂职锻炼和从企业行业招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企业人士等方式来实现。此外,通过聘请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是弥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

“双师型”教师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工程师资队伍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样价值取向。“高等工程教育横跨工程和教育这两大系统,教育的实践性和工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12],这意味着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掌握高等工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理论教学,而且也需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指导学生工程训练的能力,因此,“工程教育与工程技术大学一样,都要造就一支有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3]。

三、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意蕴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对当下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沟通衔接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资源共享

高等工程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体系,有许多其他类型教育难以赶超的教育资源,如优质的师资资源,高等工程教育的师资大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无论是在专业的精专,还是在综合知识的储备及科研能力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和财政因素的影响,师资数量和质量都与高等工程教育不能相提并论。鉴于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二者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许多方面是相似或相通的,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部分核心课程可由工科大学教师担任,部分项目或课题可以积极邀请工科大学教师参与或主持,提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而很多工科大学工程项目却为试验场所有限所困,使工程或项目的进度受到限制,同样由于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高等工程院校可以利用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场所。对于那些实训条件有限的高等职业院校,工科院校也可在寒暑假等时间段将其试验场所供职业院校使用,让实训基地发挥其最大功能。当然,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还可相互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其他资源,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以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二)有利于互相借鉴

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曾积累了诸多意义深远的经验,产生了许多很好的做法。这些经验和成果可以在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间交流借鉴,从而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教育目标。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在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这一模式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切实从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工程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体现了创新、合作、突破的教育思想。由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基于对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与重视的基础上,因此,这一经验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当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熟经验还有很多,如课程开发模式上的跨国合作,课程设置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另一方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诸多经验可供高等工程教育借鉴,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即职业教育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且以项目、任务、范例、案例、设备、实验、厂家等作为课程的实现形式,从而提高技术技能训练的针对性。这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教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三)有利于衔接贯通

我国教育体系由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组成。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可互相衔接和贯通,以实现教育层次的提高和教育深度的拓展。高等工程教育是一种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存的教育类型,不仅在其内部可以衔接和贯通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而且还可以从外部衔接其他类型的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相比,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多是专科层次教育,也是一种终端教育,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然而现实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依旧怀揣着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梦想,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断层性,他们只能一直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稳定性较差的工作。从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性的视角出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高一层次的学习路径是当前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高等工程教育因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同质性,且自身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层次,可以招收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优秀学生,不仅部分解决了教育层次衔接问题,实现教育终身化,也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峰.哲学视域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3]徐长福.论人性的逻辑异质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5):80-87.

[4]朱高峰.关于当前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1-2.

[5]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徐涵,杨科举.论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基于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1(10):53-56.

[7]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8.

[8]孔垂谦.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去工程化”困境与“情境化”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38-40.

[9]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5-8.

[10]叶飞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41-46.

[1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12]赵韩强,等. 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6):81-82.

[13]欧阳文. 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3-76.

Exploration on Homogeneity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NG Xi-hai1,2, WANG Zhong-ch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2. Nan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