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分析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16:1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资格证分析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国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56
1 引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增强,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是毋庸置疑的,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把好教师入职关无疑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教师资格制度,2001年在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的推动下全面实施,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时间均比较短。1825年,美国从颁布第一个教师证书法用于规范教师资格开始经过一系列的革新和进化,目前,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堪称世界上最完善的一个。[1]本文通过研究借鉴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特征,比较分析得出对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的几点有益启示。
2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历史及特征
美国堪称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源地,1825年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州级管理制度,1987年,美国成立了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教师资格认证和审查也完成了三个转换:资格标准从非专业性向专业性转换,资格的鉴定从单一考试向综合评估转换,认证程序从与师资培养脱钩向与教师教育结合的转换。[3]对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深入展开研究,得出以下三点具体特征:
2.1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申请途径多样,体系种类划分细致
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最常见有三种基本途径:第一,州教师教育机构中学习教育专业毕业后直接申请,学制4年;第二,满足申请证书在学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可直接向州教师管理机构递交申请;第三,选择性教师培养方案,即综合大学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之后,用1年时间学习教育学课程,参加教育实习,毕业后可以申请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即“4+1”学制。[4]此外,紧急教师聘任和社会杰出人士聘任这两种较为特殊的途径是满足科目教师紧缺的需求和颁发给在特殊的领域有特别声望和成就的个人。通过前三种途径申请获得普通教师资格证书,此类证书可作如下分类:
[[证书类别\&划分依据\&类别\&普通教师
资格证书\&科目\&一般教育科目证书、特殊教育证书、学校服务证书、学校管理证书等\&年级\&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等级\&初任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教师资格证书、高级教师资格证书\&]]
由此看出,美国教师资格证书体系功能十分完善。横向上,对授教的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科目的教师资格证书进行了划分;纵向上,对教师资格证的等级进行了区分,刚入职的见习教师获得初任教师资格证书,通过1-3年的培养考察后准许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有效期5-10年,期满重新认证,高级教师资格证书颁发给成绩突出的教师,一般终身有效。
2.2 美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合理性与其正规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美国有47个州在使用由美国标准化考试机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主持研发和管理的普瑞克西斯考试系列(Praxis Series),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候选人的学业技能评价、学科专业评价、课堂行为评价。他的进步之处在于增加了课堂行为评价即通过三个方面的测试考察新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一是在课堂直接观察新任教师授课;二是审查教师准备的教案、平时上课的录像带等资料;三是结构性访谈,即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谈话,对教师的素质等进行评价;[5]康奈狄格州实施的教师成长记录袋评价也特别注重评价的表现形式和过程性,科学、数学等约10个学科领域任教的教师第2年要通过成长记录袋评价,才能获得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成长记录袋中,包括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案、教学录像带、学生作品样本以及对教学情况的反思,同时还要记录两个个案学生,如何通过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评价,以满足学生的需要[6]。
2.3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与教师教育有效结合
教师教育包含教师的岗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的继续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过程,教师从获得初任教师资格证书到专业教师资格证书,最终获得高级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都离不开对教师的培养。1954年,全美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成立,负责被认证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质量保证、改善与相关专业团体的合作与协调,NCATE有严密的质量认证框架,对教师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同时NCATE与美国的大部分州政府取得合作关系,其质量认证标准纳入到州的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其合作也逐渐完善和提高州政府的教师教育评估和认证工作。
3 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通过才从真正意义上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5 年的《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的分类与适用、教师资格的条件、教师资格认定以及对违法教师的资格处罚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也推动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改革并首次提出了对试点省份中小学教师入职后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这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有效规范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但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3.1 教师资格认证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不够健全
一是教师资格证书的功能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教师资格可划分为七种,即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只针对不同学校层次和类型进行横向划分,缺乏对学校中各类人员的区分和教师发展的纵向划分,忽视了对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认定、促进和发展功能。二是有关制度的配套措施有待完善。2013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的准入条件面向综合性大学开放,拓宽了师资来源渠道,但在制度层面缺乏对综合大学学生的教育学知识的培养和教育实习的强化措施,未能有效保障该类教师的教育技能。三是相关制度的细节有待细化。我国《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这种由上而下的覆盖机制忽视了各个年龄层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同时我国部分地区教师资格滥用、学科随意融通现象也屡见不鲜,亟需相关制度的出台和细化[8]。
3.2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单一,资格考试难以考察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规定: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教师资格考试工作。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比较单一且缺乏专业化。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逐渐开放为全国统考,主要考察申请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知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等基本知识和能力;面试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主要考察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言语仪态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面试通过现场抽题的方式通过一个案列展示教学的各个环节,认证时间紧,缺乏对申请人在课堂上的真实行为进行考核,因此很难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同时,中小学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办法中也缺乏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内容。
3.3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促进教师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考核教师入职前的各种教师素质和技能,体现申请人当时的育人水平,缺乏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持续监督和保障机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进步缺乏激励。分析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中定期注册合格的条件,第三条“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完成不少于国家规定的360个培训学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等量学分”具有较明确的考核标准,但如何有效完成和保障360学时培训的质量,如何通过360学时的培训有效激励教师发展等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话题,同时,笔者始终认为教师的成长发展,育人水平的提高体现在对教师日常教学的组织和现实课堂的考核中。
4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4.1 完善教师资格认证的相关制度,完善资格证书体系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设置多种教师资格证书获得途径。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很大,城市和农村教育发展差异较大,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措施,吸引社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要为不同类型的求职者建立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多种渠道,同时也要投人力物力于加强非师范专业毕业人员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进一步细化教师资格种类,借鉴美国的教师资格证书体系,加强各级教师资格证书的定期认证,证书有其时效性及等级性;明确教师资格证书的融通性,原则上限定本级别本学科的教学,但考虑当地教育的实际需求,在师资比较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向下或者向相近学科通融。
4.2 提高资格认定标准,建构多元教师资格评鉴系统
一是提高我国教师的入职门槛。目前,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对应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教师资格学历标准,相对发达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教师资格学历标准是较低的。同时作为一个现代教师,除了较高的学历外,掌握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研究创新能力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资格认证需要增添相应内容的考核;二是丰富考试内容,完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考试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内容也相对简单。试讲和面试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仍然缺乏真实性,它可以称为一次为时很短的模拟活动,我们应合理借鉴美国的教师资格普瑞克西斯考试中的课堂行为评价,考察其在课堂教学、学生作品、教学反思等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表现。三是在教师的定期注册环节引入教学实践评价,考核其入职以来的教学实践表现,可以借鉴美国的成长记录袋评价,合格者给予定期认证,考核不合格者给予一年时间的继续学习,帮助其成功通过认证。
4.3 发挥整合理念,加强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契合与连接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教师入职后,应该更具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承担起帮助教师成长、促进教师发展的职能。教育部制定360学时培训计划、许多省市纷纷开展名师培养工程、中小学基于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期望、取向和信念在学校开展各式各类的教师培育实践活动、高校纷纷成立师资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但仍有不少研究者表示担忧,这些教师培养活动在真正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动力上显得有点力不足道。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NCATE)的做法将教师教育质量认证与教师资格的认证挂钩,将所有开展的培训活动有效整合到教师培养体系中,确立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将教师的成长体现在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中,设置等级区分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动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师资格认证质量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1][4]高福成.美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
[2]National Boardfor Professional teaehing Standards(NBPT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the National Board Certifieationroeess 1999-2000 [J]. Author, 2003.
[3]邬雨刚.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历史考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23-24.
[5]胡卓敏.美国教师资格普瑞克西斯考试系列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6):56-58.
[6]赵德成,夏靖.表现性评价在美国教师资格认定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2(35):11-15.
[7]洪成文.质量认证框架下的美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21-26.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首先,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资格要求的具体规定,结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要求来确定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多层次的,也就是针对申报者的具体情况应有不同的要求;可以是擅长理论的,也可以是擅长教学实践的。其次,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一般教师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如取得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要从事继续教育必须再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可取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书,这同样适用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只是他们录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这样才能保证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健康进行。另外,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审查学历条件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中,应重视对申请者实际能力的考核,重视对申请者思想品德的考察,以及身体条件尤其是心理健康的检查,对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也要结合年度考核测评教育教学能力。
篇3
从长远来看,走一体化道路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一体化要求必须打破单一的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以我国目前现实来看,由于语文教师专业成熟度不够,如果将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由“定向型”全部转变为“开放型”,很可能会造成语文教师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鉴于语文教师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因此它的完善要涉及制度、模式、研究体制多方面的改革。
一、语文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需要完善
政策制度是专业化进程最有力的保障,它既有评价导向作用,又有考核监督作用。进入21世纪,各国政府都充分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教育的质量,因此,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培养优秀语文教师和推进语文教师专业化。例如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接连公布了有关语文教师教育的十多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对师资培养、培训目标方式等都作了相应规定,并全面实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美国则在语文教师成长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质量保证和监督及激励体制,他们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为完善的语文教师证书制度之一。在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作为衡量学校语文教师质量和素质及其数量供需调节的标准,这一制度符合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推行的职业准入制度,尤其是实行“开放型”师资培养模式的国家对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都很严格。通过对我国现有的《语文教师资格条例》与其他国家相关制度比较,笔者认为我国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应该有以下一些改变:
(1)改进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增加测验形态,将单纯的纸笔测验与网上测验、实地教学测验相结合。纸笔测验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量化评定,而网上测验每个人的试题是随机的、快捷的,不仅考察语文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以检测其计算机与信息应用知识。实地教学测验则更能反映出被考察人参与教育教学的能力或潜力。
(2)划分语文教师资格证书种类,将入职与在职的资格鉴定加以区分,从而制定不同的测评体系和认证标准,建立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如“临时语文教师资格证”、“专家型语文教师资格证”、“终身荣誉语文教师”等等,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实用性。
(3)规定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有效年限,有效期满后要重新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进行考察。同时将所有获得语文教师资格的申请人的基本资料进行统一注册和管理,用网络或其他手段扩大语文教师专业性的影响。
随着语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健全,语文教师任用制度也将更为严格。我国现行语文教师任用制度正由分配制向聘用制逐步过渡,但还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语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对语文教师的资格、职称晋升等进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认定,保证语文教师任用的公平和公开。
二、语文教师教育模式应该有弹性
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1)职前培养。职前培养是语文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奠基阶段,首先在观念上就要保证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从“基础学科知识专家型”向“复合型学术素质人才”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安排等领域。实现这一转变,才能彻底解决“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问题。其次,培养层次和规格要逐渐上移,加强研究生教育和教育硕士培养,为提高未来语文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做准备;学制上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愿意和善于做语文教师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锻炼机会。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尝试,例如华中师大采取了一种较有新意的模式:“嫁接式”,其基本做法是让部分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两年某专业之后,可以转到另一专业学习一年半,毕业时授予后一专业的学士学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忽视师范院校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为职前教育各专业搭建一个全校性的师范大平台。所有专业必须学习四大系列的教育类课程:教育学与学科教学论、心理学与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除此之外,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课,学分修满即可获取学位。
这种富有弹性和活力的语文教师培养模式,可使师范院校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在初期阶段与普通高校看齐。在策略上,逐步地、分层次地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不仅在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也使语文教师的来源和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具有更宽的口径和更大的自主性,有利于师资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的多元化与人才的合理性分流,既在纵向上加深了学科与专业教育内涵,也在横向上拓宽了专业口径。
(2)职后培训。职后培训是对语文教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两种:技能熟练模式和反思实践模式。前者主张语文教师职业同其他专业职务一样,将专业属性置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中,其专业能力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语文教师进修课程的开设以有关语文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的知识为基础。后者则主张语文教师的专业成熟度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加以保障的,并且这种实践性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较理论知识而言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它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和传承;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知识;它是作为一种隐形知识发挥作用的。这两种模式各有长处,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形成,后者则把握住了语文教师工作的不确凿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强调对实践的创造和反思。
三、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扩大
我们通过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重实践轻理论,语文教师学术水平低下,科研能力缺乏,甚至缺乏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满足于语文教学经验。这种教育现状不仅妨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也使新语文课程实施受到阻碍,更有可能会使语文教学研究脱离语文教育共同体。而且研究表明,语文教育共同体是影响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及研究团体和语文教育研究媒体。
(1)成立专门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团体。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多数是学者的个人行为,而且学者的专业结构又极其相似,这样使研究者难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导致研究视野狭隘、缺乏创新。建议语文教师专业化结构研究人员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注意沟通和联合不同的研究力量共同研究,发挥不同知识结构研究人员的研究专长,建立由不同研究力量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注重和政府、工商界等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和配合,形成良好的研究环境,为系统研究创造条件。
系统研究的工作包括:整理收集国内外已有的语文教师专业化研究的成果;梳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学习、吸收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加强对语文教育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的融合与沟通;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及时了解和学习。
学校首先应该“请进来”,即把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请进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实际,立足于学校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发挥自身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积极构建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平等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科学地引领学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健康成长,进而引领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
(2)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正确引导。语文教育研究媒体为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提供了工作和交流的平台,实际上语文教育共同体通过语文教育研究媒体能够传播新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导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通过语文教育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等了解和把握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使本校教学研究摆脱局部性和脱离语文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危险,进而使校本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育研究媒体的引领下健康地成长。
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岗位定位;解决途径
一、职业人才要求分析
1.专业理念与师德
幼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充分了解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3~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大同时又容易受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2.专业知识
保教并重、教养结合,不仅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领域要求,同时还要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科学细致地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灵活、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保教并重、教养结合落到实处。
3.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具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的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区域活动及各种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与实施五大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激励与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价值分析
当一个人被聘为幼儿教师后,他应该体现的职业价值主要有:
(1)发现教师所授课程的价值所在。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儿逐渐形成正确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
(2)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发现孩子成长的规律,认同、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3)能掌握、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育活动,指导幼儿使用学具和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能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对社会、家庭正确地培养孩子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幼儿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幼儿教师正是通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帮助、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方法,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使幼儿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职业岗位定位研究
(一)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对2012年以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学历低、没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能力弱、转岗流动性强、工资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学历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持有的是中专毕业证,这在学前教育行业中已属于不合格学历,因此受学历限制,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私立幼儿园工作,仅有极少数的毕业生能到公办、大型的幼儿园工作。
2.没有教师资格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也达不到参加成人高考的年龄,没有大专学历,直接影响教师资格证的取得。
3.职业能力弱
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在幼儿园核心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中职学校的学生,凭着兴趣,在校能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并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由于文化底子较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弱,导致其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弱。
4.转岗流动性强
幼师毕业生与同期毕业的已经转岗的同学相比,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加之没有教师资格证,岗位竞争强,导致许多毕业生出现跳槽、转岗等现象。
(二)解决途径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练好专业技能要求的弹、唱、跳、画、讲、说,还要注重加强文化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注重加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爱幼儿、爱幼儿教育事业;注重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2.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
(1)通过学徒制,创新、改变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突破学校课程设置,将学徒的内容与幼儿园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分析讲解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讲解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到幼儿园观摩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利用假期让徒弟到幼儿园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使徒弟在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的锻炼,提高了教学、学徒的实用质量。
(2)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二年级后就要离开学校进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虽然离开学校,但学徒并没有结束。为了保证徒弟的实习效果,在徒弟进入幼儿园之前,除了让徒弟明白实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与实习的幼儿园对接,确认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幼儿园与学校的双指导,保证徒弟在岗位上既有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又有学校的师傅的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定期召开徒弟总结会,师徒间进行交流、总结、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互通信息、积累了教育和实践的经验,还培养了徒弟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拓宽多渠道就业。为了解决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要提前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努力备考、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鼓励徒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保育员上岗证、育婴师证、早期教育指导师证,有了这些证书,就业方向就不仅仅是幼儿园了,他们可以到早教中心等幼儿教育机构入职,这样就全方位、高层次地拓宽了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篇5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师素质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高、中、初级职教齐全,行业、专业基本配套的职教格局”。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我国的职教事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职教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管理以及培养,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质量问题,而教师的素质能力则是影响职教师资质量的根本因素。
一、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既要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实践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多数缺乏生产实践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实践技能水平较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就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根据相关调查,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如下:(1)教师资格尚未达标。“69.6%的教师是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只有7.49%的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大量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对岗位的要求。来自企业或毕业留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实践技能水平较高,但学历却偏低,缺乏正规大学教育和师范训练。(3)师资缺口大。截至2009年,“我国中职专任教师的缺口达36万”。
2.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问题。一是师资引进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着强烈的“普教情结”,这导致职业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的难度较大。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既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又有相关工作经历的高素质人才大多不愿来职业学校任教,形成了师资高要求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职教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传统的教师培养环节是封闭式的,完全照搬普通师范院校的经验,忽视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而培训环节又过度追求完整和全面,使得培养与培训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培训的效率不高。三是职教师资素质认定标准没有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德、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有相关工作经历,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仍按普通教师标准认定,未能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另外,在工作实践和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中,只是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数量和目标上的要求,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严格的标准。
二、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员;必须具备系统的工业和职业教育知识,并且具有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验,具有工业和商业的具体经验;技术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应当是具有大学或相当于大学的学历,职业教育教师应拥有大学学位或大学毕业证书,并且必须是由正规学院或大学授予,当然也不排除聘请一些有特殊技能和经验却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担任教师。此外,现行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也可以反映出对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目前职教师资培训的课程包括教学研究、职业技术课程、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其中,教学研究的课程包括普通教学方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评价技术、教室(车间)和图书馆技术、实习教学、教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哲学与发展;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与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实际相适应的特殊方法学;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道德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课外学习等。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师。从师范教育到职教教师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制度转型,研究职教教师教育是时展的呼唤与回应。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取向面临着三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相分裂。而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
三、国外职教师资培训的现状及趋势
国际上流行两种不同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系统。一种是职前教育,即在成为合格教师之前而接受的培训;另一种是在职教育,即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教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时采用这两种系统。一般来说,职教师资培训包括三个部分:(1)专业学习(Specialist or Content Studies);(2)职业学习(Professional Studies);(3)普通学习(General Studies)。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艺必须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其二,要通过岗位的工作实践去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艺。职业学习旨在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职业知识,二是在课堂、实验室或车间所需要的教育方法及策略。
职前培训是通过直接学习相关课程,发展职业教师能力。职前培训既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践经验。职前培训的优点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宽、责任感较强;其弱点在于,教师对相关领域缺乏实践经验。在职培训是直接对学员进行职业训练,以提高其专业能力。由于学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于“职业学习”,有时也包括“普通学习”。在职教育的优点是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确保培训紧密联系实际;其缺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使学员获得从事职教工作的全面能力。
近年来,职教师资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英国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全职教师的数量比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加了17倍,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则更为迅速。这种急剧的增长导致了教师质量的下降。英国成功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计划的全职教师不足一半,兼职教师就更少了。美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教师甚至没接受过初、中级训练。在美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作是由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院校承担;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负责,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一般性的高教机构,并非专门为培训职业技术教师而设置的。
四、我国职教师资素质拓展的路径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还要补充大批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标准是今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途径”。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专业化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发展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为“一全”“二师”“三能”和“四证”。要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特色来进行。
1.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英国的“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训练模式对我国的职教师资教育与培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三段融合”,即将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变为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所谓“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的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的社会化。
首先,职前教育旨在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职前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完成本科教育,二是完成研究生教育。在大学修读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一门或多门有关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目,毕业时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在获得大学学历的基础上,可直接申请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大学继续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时取得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交替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专业科目的深度研究,以及对教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且增加教学实践,尤其加强在职业学校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入职辅导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旨在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专业角色。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有资格接受为期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经考查合格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否则需要重回教育部门学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过程允许间断,但必须在辅导开始后的5年内完成。第三,职后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职后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受训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加薪的依据。
篇6
1UA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点
新西兰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该标准取代了原来的健康教育、体育和家政学等课程,从而使得这门课程更具综合性,因此,也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由奥克兰大学和新西兰教师委员会批准设立,学习时间为4~6年,全日制和兼读方式均可。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新西兰培养未来体育和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注册的方式可以成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除此之外,毕业生还有可能从事与户外教育、社会体育等相关职业。总体而言,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有以下3个特点:1)注重体现教育的专业性。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中,认为核心概念包括“教育”和“体育”二者,所以,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和“体育”2方面的知识;但也并非是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对学生体育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应置于整个大教育之中。具体强调4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扎根于教育背景之下;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辩证思考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反思、实践和反馈能力。2)注重满足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新西兰国家教师协会对全国所有的注册教师在职业素养和应掌握的知识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将这一标准细化为针对体育教师的标准,包括:掌握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对健康和体育教育课程有良好的专业认知并能教学环境下运用;对人体发展知识的认知;对不同文化、法律和政治背景下的教师实践文化理解;对教育实践下教师角色的认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了解;理解研究及其体育教育中的贡献和应用。3)培养学生对毛利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在奥克兰大学都非常强调学生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和满足不同种族学生的不同需求。体育教育专业特别重视与毛利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联系,要求学生认识新西兰毛利民族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位置,全面了解毛利教育,并且鼓励学生努力朝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方向发展。
2UA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特点
2.1课程结构与特点
学生如果进入奥克兰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4年共要求学习480学分(每门课程均为15学分),其中核心课程420学分,选修课程3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30学分。每个学期均学习4门课程,即每年学习8门课程,年均学习120学分。该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很少。在必修课程中,健康与体育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且呈现出逐渐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特征。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针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保证了课程的深度,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2.2课程类型与特点
在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每种类型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见表2)。
2.2.1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本知识学习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由运动技术课程和学科理论课程构成。其中,共60个学分的体育教育实践系列课程即为运动技术课程,占总学分的12.5%,主要学习田径、游泳、球类、体育游戏等科目。运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较少,且对技术的练习和熟练程度要求不高,注重对技术的概念学习。与运动技术课程相比,理论课程比例较大,占总学分的25%,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涵盖了与健康和体育教育相关的生物、物理、解剖等学科知识,而社会科学类课程则包括与健康和体育相关的文史哲相关内容。通过学科理论课程的学习,为未来体育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保证其知识体系的广度和全面性。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认为,未来体育教师被雇佣的原因并非是他们拥有专业运动员般的运动技术,而是因为他们具备相关知识的教育素养。这种理念很好地避免了因为大量的运动技术练习而带来的时间消耗及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2.2.2专业教育课程注重毛利民族教育、健康教育和户外教育
专业教育课程是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供平台和基础。从表2可知,专业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3个方面:一是毛利民族的体育教育。毛利族是新西兰最大的少数民族,奥克兰大学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比例的毛利族学生;因此,该专业专门开设了“毛利民族体育教育”的课程,主要介绍毛利族的体育文化以及如何针对毛利族开展体育教育。在该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化、等理论知识,还要参加毛利族的体育活动、舞蹈、游戏、集会等。这不仅强调了毛利文化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减少未来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时可能产生的隔阂和对其体育文化认知的缺失,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弘扬。二是强调健康教育课程。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针对健康与体育教育,这说明健康教育是专业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对健康与身体发展相关知识有明确的内容要求,包括心理健康、性特征与教育、食物与营养、身体养护和安全等[4]。通过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整合,加强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相互联系,突出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部分在中小学或社区从事健康教育工作,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方向。三是注重户外教育。新西兰被誉为“户外运动天堂”,户外教育的历史已有150多年,现已发展成为成熟的产业体系。从教育角度而言,新西兰的户外教育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户外教育设施。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门开设了户外教育教学课程,不仅包含户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安排学生参与户外露营的实践体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对于拓展新西兰的户外文化及推动和完善新西兰户外运动教育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2.3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学技能培养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也是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色,是专业性与师范性的结合[5]。该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由3种类型组成:一是教师教育理论类课程,如学习和教学评价、健康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旨在从理论角度培养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二是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包括体育教育教学法、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系列课程。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特别强调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在“体育教育教学法”课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每一种方法都有课堂模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备课与模拟上课。“健康与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则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三是教学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中小学进行见习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不同的学校担任多种教学任务。实习从大二开始至最后一年,共3门实习课程,从简单到深入,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大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2.2.4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仅需选修2门课程,且选修时间为大四第2学期。从表2提供的娱乐与休闲、教学与教练运动、健康与体育教育中的研究课题、健康教育者这4门选修课程可知,内容与体育相关,但不局限于体育教育。实际上,这4门选修课代表了体育领域的4个典型方向,即休闲体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健康教育。虽然选修课程以体育为主,且选择较少,但这对于扩大学生在体育学科其他方面的知识面很有好处,加深了学生对整个体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除了选修课程之外,该专业还设置了3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时间为大一第1学期和大三第2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跨学科选择,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没有任何限制,包括人文学科类课程、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生命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语言文学类等课程,涉及金融、科学、语言、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以社会与行为科学类课程为例,学校提供了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犯罪学等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学习通识课程,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课程学习的评价与特点
该校体育教育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评价,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比例灵活,尤其强调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课程评价方式方面,主要采用从A+到D-的等级评价。从表3可知,不同课程会用到很多评价工具,如小组作业、实践报告、课堂汇报展示、论文、课堂测试、期末考试等,平均每门课程选择2~4种。评价方式的多样选择能够从多维度有效地检验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在评价比例方面,不同年级差别较大。在大学一年级,期末考试所占比例约为60%,课堂测试为20%~40%。随着年级的增长,考试和课堂测试所占比例明显降低,课后作业、研究课题、小组汇报、论文等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不同比例的选择与学生所学课程类型密切相关,如大一主要为学科基础课程,以记忆和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为主,期末考试和课堂测试能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督促学生自主复习,故所占的比重较大。到了高年级,专业教育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增多,对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合作、交流和研究能力要求提高,而以研究课题、小组作业、论文、课题汇报等评价形式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故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部分课程到最后甚至取消了期末测试。评价方式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需要有针对地考核和评价学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较多,比如每门课的课堂学习时间约为40h,但课外学习时间约为100h,主要用于完成作业、课题、论文等。有些作业需要独立完成,如论文等,而有些则需要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研究展示,小组汇报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表达等能力。另外,每门课程都要求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表3可知,一、二年级的平均要求为10篇,三四年级为15~20篇,少数课程则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文献资料。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其阅读能力、效率和自主搜索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学生就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和文献检索的方法。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养成阅读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3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与特点
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非常注重学生开展实习活动,通过实习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学校和教学,提高教学技能。一般而言,实习主要在初高中和相关体育部门。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不同学校尝试多种教学任务,从而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胜任能力。首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方面,分布在大学4年之中,实时间为19周,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实习联络员。从表4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实习时间呈阶梯式增长,且实习中需承担的教学活动与任务也逐渐增加。比如,第1年实习活动以见习为主,教学任务较少,主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下备课并尝试教学。而到了高年级,随着教学技能与经验的增长,学生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备课的内容和难度逐渐增加,并需要独立完成教学并学会搜集课堂评价、学生表现等数据和信息。总体而言,实习时间充足且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循序渐进的增长规律。其次,在实习地点选择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实习在初中,而二年级以后则可在高中和相关体育机构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学校,如高等分或低等分学校①、混合或单性别学校、小型或大型学校、公立、综合或私立学校、多种族或单一种族学校等,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风格和文化,丰富教学经历。到了大学三年级的第2学期,学生还可以选择到体育相关机构如户外教育中心、体育行政机构、各种教育机构(如残疾人教育)和社区健康中心担任与体育或健康相关的工作。实习地点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长与兴趣,丰富工作经历,拓宽就业渠道。第三,在实习监督与评价方面,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联络员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实习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备课、教学、评价等。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旷课、事故等异常情况,指导教师会及时与大学联络员联系,保证问题随时得到解决。在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在不同年级有所区别。比如,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需要上交指导教师签字的考勤记录表、任务表和评语,自己的听课记录和自我总结;二年级则增加了小组互评,即学生被分成2人一组,互相观察实习表现与教学活动,给出反馈意见与评价。同时,实习指导教师需要直接向学校上交评价报告;到了大学三年级,在实习结束的前2周,学生需要和奥克兰大学实习联络员沟通,预约大学老师前来听课和评课,大学教师需要从教案、备课、课堂教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大学四年级的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将会获得一个实习档案,里面包含所有的评价记录以及实习的综合评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则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由此可见,该校学生的实习评价体系完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直接反馈。除了教育实习之外,学生还有机会参加户外露营实践活动和毛利民族集会。以户外露营实践活动为例,时间为3天左右,由专业教师带队前往新西兰的某些山区或森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运用户外生存技巧。而毛利民族集会一般为一周,学生可以亲身接触毛利族,了解毛利族的舞蹈、传统体育活动、等习俗。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塑造健全人格[6]。
4UA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认证情况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教师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各种途径在毕业之时均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在新西兰却不一样。新西兰的教师资格认证非常严格[7],比如,奥克兰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校和学院的规定学分后,只能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但并不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学生要想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则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申请并缴纳一定费用,协会将会对毕业生的学位证书、成绩单和个人背景进行认证,若所有条件都合格,协会将会向申请者颁发有效期为5年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从而成为临时注册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之后,毕业生才有资格被中小学聘请为体育与健康教师或实习教师。在获得临时教师资格证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他们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接受为期2年的入职指导,合格之后方可申请正式的教师资格证。在入职指导过程中,临时注册教师可以在就职或实习学校选择1名拥有正式教师资格证、有能力和意愿指导自己的老教师作为入职指导导师。在2年入职指导期间,导师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指导纲要要求为临时注册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尽快达到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临时注册教师进行评价,并保留与指导工作相关的证据。2年指导期结束后,临时注册教师需要向“新西兰教师协会”递交相关材料来证实自己已经达到了新西兰注册教师的标准。协会在证实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之后,将会授予其正式注册教师的资格证。由上述教师资格证获得程序可知,在新西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要获得正式教师资格证并非易事,整个认证过程非常严格;但这样能够督促职前体育教师或者临时注册教师认真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从临时注册教师过渡到正式注册教师,进一步规范了入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新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提升了整个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这对于塑造体育教师良好的专业形象、提升专业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结束语
篇7
本人******,男,汉,出生于19***年***月。
1、***年7月毕业于***师范学校。
2、***年7月获得***中师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合格证。特申报转为中学一级***教师。
3、19***年11月获得月计算机运用培训合格证。
4、20***年9月获得小学二级教师资格证。
5、19***年5月获得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6、20***年11月获得小学一级教师资格证。
7、20***年7月获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
8、20***年1月获得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XX—XX年)合格证。
9、20***年5月获得***继续教育登记证。
10、20***年1月获得***系专业本科学历证书。
11、20***年12月中学二级教师。
12、20***年12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资格证。
二、申报理由
从 19***年参加工作以来,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工作,团结协作,学风、教风端正。身体健康,能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好,学校及学生满意。
三、工作总结
(一). 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尚的品德修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在集体利益。在学校和教师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教学时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育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首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中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不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在切实抓好教学管理和教学调控工作的工作的同时,坚持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共同制定并实施各种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各种教学问题及解决问题方法,广泛联系教学,了解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评课,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的态度,从教学理论、教学创新和教学效果角度进行评价,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实绩
从教以来,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完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教学成果
2、撰写教学论文。20***年,论文《初中***探究式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发表在《***》,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发表在《***》,被评为“***教研成果一等奖”。
3、20***年***月获得***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师”荣誉证。
20***年***月获得***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师”荣誉证。20***年9月获得***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班主任”荣誉证。
篇8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2015年,根据南宁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南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专业性培训基地;或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2015年底,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南宁市成立了首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牵头单位申报的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是南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制约,基地发展现状滞后。本文分析了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促进基地建设的对策,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1.企业实践培训模式欠规范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针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成员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培训的机构。培训模式欠规范表现为:其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独立设计培训方案,然而,学校忽略了市场需求调研,没有征求企业的意见,容易使教师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其二,企业安排师傅带徒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熟悉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学校没有安排专人对教师培训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容易使教师陷入松散状态;其三,教师到企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上受限制,基本上只能安排在暑假,如时间过长则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2.培训内容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脱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应用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自2015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在柳州、南宁、北海三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基本包括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同时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不同等级的必要条件或必须条件。综合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虽重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但培训缺乏经验,教师缺乏努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没有将上述四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
3.基地建设缺乏评估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校企合作的又一突破口。目前,专业集团牵头单位与企业在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已起步,但仅仅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开展培训,对基地建设的培训对象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基地建设内涵理解不透彻,局限于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难以体现基地建设的价值。总之,基地建设缺乏第三方机构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管理及成效进行评估。
二、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缺乏政府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支持,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度,很难促进企业与学校真诚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的锻炼过程中学不到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缺乏政府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不能给予“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阻。
2.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感
企业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其一,个别合作企业利益为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申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却认为承担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派优秀师傅教学,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其二,个别合作企业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验,或者仅仅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即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教学理念。
3.学校和教师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
南宁市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设在企业,培训专项经费也直接下拨到企业。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合作过程中,个别职业学校缺少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既不联合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也不主动与企业共同商榷培训方案;其二,学校教师培训观念转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习惯了以往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模式,突然到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地、手把手地教,必须自己去学会动手操作,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三,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企业师傅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而不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以及职工培训上等难问题。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给予“双师型”教师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促进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减免部分税额,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资金,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2.完善基地建设的培训制度
首先,W校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建立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相融合,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制度。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教师需求调研共同商定,由企业按照职工培训制度管理学校教师,学校派专人全程管理教师,协助“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因时间限制问题,学校对在假期中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可在学术交流、专业教学观摩、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比赛和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创新基地建设的沟通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对接工作,按计划开展专业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根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校企共同搭建“双元平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提供双向服务,企业师傅传授企业新知识、新工艺、传递企业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和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4.设计基地建设的教师培训内容
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设计“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在时间安排上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依据教师职业能力开展理论授课、实训见习、企业考察、企业实训和培训考核,推动教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技能,努力考取教学所需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次,建议采用“做中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深度、严格的实践训练,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5.建立基地建设的工作评估体系
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次,建设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后要对整个基地建设进行总结验收评估。首先,根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严格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严管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对效果好、成绩显著的基地及对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继续给予基地建设的政策、经费支持;对效果差、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要限期整改,如仍不达要求的将取消其资格。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成为了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双师型”高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所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会计专业也建立了相同的目标,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是现实却是高职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建立一支“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双师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一般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双职称教师,就是指教师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又通过努力考取另外一个专业或者职业资格证,教师持双证上岗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师具备更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第二就是双素质型教师,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还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一般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双证书类型,就是教师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其他技术类型证书,并任职其他技术类职务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双能力教师,一般来讲就是这种教师不但拥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并能够对学生实践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第三就是双融合型教师,这种教师要相较于其他教师具备更高的能力,对这种教师的要求也自然最高,他们要具备双项证书,与此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双重资格能力。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型“双师型”教师要拥有最起码的三项基本能力:第一要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行业认可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第二参加过重要的会计教师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或优异成绩。第三在近5年内有过直接或间接主持或者参与的会计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且研究后的成果被实际运用并反馈实用性较好。
2.特点
一般情况下,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具备典型特点:“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教师的职业资格,还要熟悉社会的职业道德操守要求并且可以即时传授给学生,要具备将理论会计知识顺利结合实践的能力,可以洞察行业资讯并能及时传授与学生,可以系统的对会计专业以及岗位做出分析,并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与教学要求随时整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双师型”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实习情况,现阶段我国“双师型”教师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缺乏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教育的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教师很难通过实习以及能力拓展的机会提升自身的水平。再加上我国人口庞大,高职教育门槛相对较低,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都在超负荷进行工作根本无暇参与社会实践或者会计相关专业的岗位训练问题。第二进行实践培训的经费有限,政府财政拨款一般还是比较向本科院校倾斜,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培训经费的需求,这就为实践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第三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高职教师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仍旧缺乏专业科研经验以及前沿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整体来讲教师素质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第四“双师型”教师称号还未完全坐实,大多数的高职教师都是通过再次学习获得的硕士学位,专业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拥有讲师、副教授和会计师等称号,而缺乏到企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
三、“双师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采用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建立相应的财务咨询公司,通过这个平台丰富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在强化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更好的做好实践教学工作,那些可以在财税公司顺利实践的教师都可以将其称为双师型教师。
2.兼职实习,锻炼实践能力
在教学之余要多多派遣会计专业教师到那些相关专业的企业岗位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教师的感性认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成功的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高职院校会在派遣教师任职之前就下达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带着问题与任务在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要熟悉企业的企业文化、工艺流程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熟练掌握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流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式并要做到各个岗位轮流实习,以便清楚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加以总结并做到如实传授。
3.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应该走到企业一线去,详细了解岗位的需求点与工作注意事项。并与企业的会计人员共同探讨、编写会计教材和实训资料等,并将其应用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让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践知识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更具实用性与专业性,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4.积极参与各类考试,强化自身素质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内容会随着科技的变革而不断更新,开放的互联网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便捷,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权威性,作为教师只能不断地努力提升自我才能顺应这个知识变革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激励教师参加各种能力提升培训与竞争考试,在考试过程中通过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同时,可以通过取得优异的成绩树立强大的自信,并将这份自信顺延到教学工作中去,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走向上社会。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高职文凭的人才,并愿意将重任委任于他们,因为通过实践我们得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更好的实践与学习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也都很灵活。这样的成绩是跟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分不开的,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提升,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用“双师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亚楠.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3):201-202.
篇10
关键词 俄勒冈大学 教师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0072-03
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成立于1876年,是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下设7个学院,其中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小学教师的培养,以及相关教师资格认证和证书授权等工作。笔者将从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入手,探究从本科至研究生两个层面的培养方式,最后总结其培养特点,以期为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是“4+1”模式,培养K-8阶段的小学教师。在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即必须完成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后才能进入小学成为教师。因此“4+1”中的“4”代表本科生阶段的培养,而在本科生阶段又分成两个阶段,即大一和大二为第一个阶段,大三和大四为第二个阶段。在本科生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完成教育通识课程,主要给新生介绍教育的入门理论,旨在激发学生对教育的兴趣,为之后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本科生的第二个阶段主要完成教育核心课程,在第一阶段的教育入门的培训后,继续深入到教育的核心即教学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个阶段能完成有关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得到较为完善的教育科学知识。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但是不授予教师资格证书。而“4+1”中的“1”代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主要完成针对小学教师开设的具体的教育分科课程,针对小学所学的具体科目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授予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其他培训项目的准入资格。
二、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
在俄勒冈大学,主要进行教师教育培训的的院系是教育学院。下设四个系,分别是心理咨询和人类服务系,教育领导、政策及技术系,特殊教育系,教育系。而在教育学院,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主要是由教育系开设的学习项目进行,通过一个个的项目层层培养。从横向上看,一个项目和一个项目之间可以互为基础和前提;从纵向上看,一个项目内部主要分为选择该学习项目的条件、该学习项目的课程和时间安排和该学习项目修完后能获得的学历或者资格证书。
(一)本科层面
教育学院进行本科层次培养的专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基础专业,一个是音乐教育专业,小学教师方向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教育基础专业。参加教育基础专业的学习,主要是让新生认识什么是教育,理解社会和文化怎样影响教育,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1.第一个阶段(包括大一和大二)——教育入门专业(Pre-Education Major)
(1)专业概况: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开设的是教育的通识课程,向学生介绍教育哲学、教育问题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对教育的兴趣。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提供教育基础专业即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入许可。
(2)课程设置:大一必修三类课程:教育问题、生存中的教育、K-12的教学研讨会和教学实践(同时修习),共45个学分;大二必修四类课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共45个学分。每一类课程下都有小的子课程,只要修满这一类课程所要求的学分即可,对于子课程的选择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自由选择。
2.第二个阶段(包括大三和大四)——教育基础专业(Educational Foundations Major)
(1)专业概况:这个阶段开设的主要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这个阶段的学习加深了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介绍,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教育科学知识的教师。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还不能授予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为接下来研究生学习的申请提供准入资格。
(2)课程设置:由四个主要的教育核心专业课程构成,分别是教、学及其评价,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公平和机会四类课程构成。在大三学年需要修满31个学分,在春季完成课程;在大四学年需要修满33个学分,在下一个春季完成课程。
(二)研究生层面
俄勒冈小学教师培养的研究生层面主要是K-12教师教育专业承担,分为K-8阶段的学前、小学教师的培养和K-12初中、高中教师的培养。
(1)课程设置
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通识教育课程,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是对下一步学习的奠基;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科学理论的课程,主要开设教育理论的基础课程;最后一个方面是教育实践课程,在前两种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走进小学课堂观摩,并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课堂授课,将教育理论较好的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在课程设置中不,通识教育的课程共有20个学分,占整个课程安排的26%;教育科学理论的课程共有27个学分,占36%;教育实践课程共29个学分,占38%。由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通识教育的课程虽然分布较之后两种课程学分少,但是其分量依然不容忽视,基本的文化背景是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的必备条件。教育理论课程的比例和教育实践的比例不相上下,在时间的分配上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实践课程中常有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践在时间上分配了整整一个季度的时间来完成,其学分数也是所有课程中较高的一项,足以见教育学院对教育实践的重视和实施力度。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学技巧性的课程开设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虽然都是理论课程的学习,但是在课程性质上将其划分成为教育实践,在学分上比其他的理论课程的学分都要高,可以体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这类课程的开设,实际上为纯理论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架起了一座桥梁,达到了相互沟通的目的,也为学生提供了如何将教育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参考和榜样,缓解了学生长期处于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其课程设置如图所示:
(2)准入资格
1.在具体学科学习领域至少修满16个学分(除了基础数学),或者有同等的学习经历
2.通过该学科学习的考试
3.通过ORELA跨学科测试
4.学习过青少年心理学的课程(具有本科生或者硕士生水平的)
5.学习过教育文化背景的课程(于夏季或者春季开课)
6.学习过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的课程(只限于秋季或者冬季开的课程)
7.在实验学校完成3个学分的教育实习
(3)学历及其证书
完成这个专业的学习可以获得课程与教学的硕士学位,以及幼儿/小学教师或者初中/高中教师的资格证书,并获得ESOL专业学习的申请资格。
三、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教育实习
在教育学院,教育实习是一个专门的项目进行。申请这个项目的学习,必须在完成本科层面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达到要求的学分数量后才能申请,该学习项目要求学生到合作学校或者机构里,达到80~100个小时实习时间长度后,才能进行研究生层面的学习。并在研究生学习中,该项目作为配置课程,一直伴随研究生的学习完成。在研究生阶段,教育实习每个星期不少于20个小时。
四、俄勒冈大学小学教师的培养的特点分析
(一)注重教育实践训练
根据前述,教育通识课程、教育科学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的学分占方案要求的最低总学分比例分别是:26%、36%、38%,不难看出教育专业训练在整个方案中所占的学分比最高,亦可见该方案对教育实践训练非常重视。从时间安排来看,仅仅研究生中教学实习的时长就有一个学期,占整个培养方案时间的40%,密切联系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加深未来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多样性的理解,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二)注重教育通识课程的开设
在大一和大二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对未来的小学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多学科领域中让他们选择一定的通识课程,既考虑到了学科的广泛性,同时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在大学各个学院选修课程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学术视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变革离不开对一所大学课程的整体思考。
(三)注重教育学院和周边学校的合作
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还与从城市到农村的许多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以支持未来教师每个学期到这些学校见习,积累实质性的课堂现场经验。使学院有稳定持久的实习地点以保证实习质量和生源;让大学教师可以和小学教师进行更多更有意义的合作研究,也方便在职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教育学院更新知识和深造。
参考文献:
[1] UO Teach K 12 Teacher Licensure & Master's Degree in Curriculum & Teaching (C&T) . http://education.uoregon.edu , 2012-10-14
[2] Added Subject Endorsements & Author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