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4 05: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

篇1

一、党群口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的调查摸底工作认真开展

自此项工作开始后,我们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今年4月初,在综合楼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宣读了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对我县机构改革前调查摸底所需填报的各种表格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明确了报送的程序和时间。随后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党群口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调查摸底的内容是:各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的划分情况及每个人的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工作类别、学历、职称等详细信息。通过调查摸底,我县党群口和乡镇要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共有25个(党群口12个单位、乡镇13个单位),共计272人。其中,党群口90人,乡镇182人。目前,我县的调查摸底工作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待市人事局对我县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审批后,分步开展各项工作。

二、2008年考录到我县的6名乡镇公务员和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分配安置工作圆满完成

经过去年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体检、公示、录用、初任培训等程序,我县共考录了6名乡镇公务员和3名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今年年初按照运组通字(2008)3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分配原则、分配办法和拟分配名单,通过与各相关乡镇负责人沟通联系,经部务会研究决定后,我们及时将这9名同志分别介绍到了相关乡镇。同时,我们和县人事局、财政局协调联系,工资福利一律从2008年12月份执行。在对他们的管理上,我们采取与各相关乡镇负责人联系、不定期调查走访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百分比考核细则和新录用公务员管理“八法”要求自己,成效明显。

三、党群口2004年6月30日前进入机关工作人员和公安局副科级以上人员公务员的登记工作接近尾声

公务员登记工作是一项战线较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人人关注的工作。由于今年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科日常工作比较繁重,任务多,此项工作一直处于搁置的状态,直到今年6月初,接市委组织部通知,此项工作才被再次正式启动。我们在去年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又再一次把所有材料复查了一遍,经过我们连续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多次到市委组织部同相关审查人对所报送的资料进行反复审查,最终确定了73人(党群口36人,公安局37人)。截至目前,此项工作已到收尾阶段,预计到7月底全部完成。

四、党群口第一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的过渡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在去年我县党群口第一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申报及审批工作完成后,今年6月,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组织党群口符合参照条件的10个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参照公务员法登记前的过渡考试。我们接到通知后立即行动,组织实施,对符合过渡条件的人员进行填表、统计、审查、汇总,最后经市委组织部审核后,我县符合参加过渡考试条件的人员共有70人,其中28人免试,42人参加过渡考试。目前,这42名同志已全部参加过渡考试且考试成绩合格,待下一步接市委组织部通知后进行参照登记。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估计登记工作从今年8月份开始。

五、党群口第二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申报工作有序进行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第二批参照的范围是党群所属事业单位,在今年年初我们与县编办联系,对党群口符合此次申报条件的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审核,共上报了10个单位。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摸底统计阶段,我们又与市委组织部多次联系,“打探消息”。目前,第二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申报资料已全部报送到省委组织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组织过渡考试,并对其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参照公务员法登记。

六、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扎实开展

为进一步完善干部档案的内容,建立健全干部档案的基本信息,今年以来,首先,我们结合我县近两年来干部大面积调整的实际,与县人事局、教育局联系,对我县近两年来新提拔的副科级干部的档案进行了移交,共移交档案120余本。同时对所移交的档案进行了整理、编号、入档,并对短缺资料进行了补充;其次,还对离退休干部的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聘干和职工档案的基本信息未建立的实际,我们对这些人员的出生日期、入党时间、工作时间、工作单位等个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登记,并将信息全部录入了微机,建立了职工和聘干档案信息库。

七、干部调配、干部离退休和出国政审等工作稳步推进

1、干部调配工作继续完善干部调配审批一卡制,由具体承办人填写调动审批卡,科长、分管副部长、部长签字后方可办理相关调动手续。目前,已办理行政任命手续25余人次。

2、在干部退休的办理上,按照通过查阅干部档案、与各有关单位人事干部联系等方式,及时掌握了我部所管理的将要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共为23名到龄的干部下发了到龄通知单,办理退休手续15人次。

3、在因公、因私出国(境)政审工作上,我们严格政审程序,对需出国(境)人员的资料严格审查,由科长、分管副部长、部长签字后,出具政审报告,今年以来,共为3人出具了出国(境)政审报告。

此外,在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科室还重点参与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就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进行分批培训。自2009年3月初,全县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召开后,我们分8期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村两委主干、大学生村官共计1431人进行了分批培训。在培训前,通过制定科学发展观培训预案,对培训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明确到人;培训中,通过一天两签到、两点名等方式,确保了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培训后,通过对所有参训人员的笔记进行展评和评优,组织结业考试的方式,让参训人员找到了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是组织我县4名同志参加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工作。在接到市委学习实践领导组办公室通知后,部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安排,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我们立刻行动,制定预赛培训预案,对培训的时间安排、学习内容、培训场所、工作人员职责等进行了详细安排,同时为参赛人员搜集各种复习资料,邀请专业老师为他们进行讲解、辅导,对他们进行了为期8天的预赛前封闭培训。全市共有32支代表队参加预赛,预赛结束后,有6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我县荣获了全市第2名的成绩。决赛前,结合预赛培训的经验,制定了决赛培训预案,对培训事项进行了安排,同时及时与市委组织部联系、获取最新的复习范围,准备抢答设备,邀请指导老师和陪练,对参赛人员进行了为期7天的封闭式培训和赛前模拟演练,决赛结束后,我县获得了三等奖。此外,根据高部长的要求,在预赛和决赛培训过程中和参赛时,我们为参赛人员做好了一切后勤保障服务,为参赛人员消除了后顾之忧。

三是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工作。根据试点单位(东镇党委、东镇西街村)性质的不同,为开展好此项工作,我们试点指导组经常深入到试点单位,按照实施细则对各阶段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进行督察指导。与此同时,我们经常与试点单位沟通,及时掌握试点单位活动的开展情况,共同探讨如何开展活动的方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6月24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振亮一行来到东镇西街村调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情况,陈振亮部长对我县及试点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我们正在对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为即将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科室的同志还积极参加了部里的各项中心工作。如:鲁迅读书写作组的各项活动、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调研活动、七一红歌颂活动、七一表彰活动、2009年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的笔试和面试工作、调整干部时的考察工作等,科室同志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篇2

一、大力开展“以城带乡帮扶工程”,推动城乡妇女统筹发展一是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工作深入开展。组织了“以城带乡征文活动”,下发了争当“先进巾帼帮扶工作队”的意见,激发了城市妇女组织做好工作、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调研,跟踪督导推进。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对这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8月,与市驻村工作考核组一道深入到有关县(市)区驻村点调研“以城带乡帮扶工程”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存在不足。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工作影响力。市、县两级妇联分别组建和完善了科技、法律、卫生、文化、女企业家五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据统计,全市共有巾帼志愿者500余名,为广大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科技、文化、法律、卫生等方面服务30余场次,发放药品、书籍等物品价值8000余元,受益群众达20000余人次。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我市370个城市妇女组织与354个村妇代会结成帮扶对子,市县两级妇联共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34期,培训机关妇委会主任769人次。通过结对帮扶,加强了村妇代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妇联基层组织。城市妇女组织在帮扶工作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我市县(市)区直妇女组织由原来的352个增长到361个。初步实现了城乡妇女组织有效对接,统筹发展。

二、抓好机遇,促进女干部参政。以20*年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为契机,积极向党委、组织部门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推荐优秀女干部,换届后,我市五县(市)四区党政班子中至少各配备有1名以上女领导干部,四大班子中女干部达到38人。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一、联合举办培训班。20*年6月14-26日,市妇联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第十期优秀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组织我市33名优秀中青年女干部赴青岛兰德培训中心学习。丰富的授课内容、灵活的培训方式使女干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工作思路,交流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二、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女干部调训任务。11月份,组织、推荐我市7名女领导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妇联举办的*省第十八期女领导干部培训班,并为学员涉外培训办理了相关的外事和政审手续。三、制定培训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20*—2010年*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20*—2010年*省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加强妇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妇联干部队伍,制定下发了《20*—2010年*市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四、创新手段,强化服务,作好联谊工作

根据我市女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年初我们及时对女领导干部协会执行会长进行调整,对会员进行了补充。2月份,举办“女领导干部健身运动会”,以比赛的方式达到了使女领导干部锻炼身体,交流沟通的目的;“三八”节期间召开了女领导干部年会,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为我市240余名女干部做了“营养、环境与健康”专题知识讲座,丰富了大家的知识面,提高了生活质量。开展女领导干部“卓越女性领导力”征文,组织女领导干部专题学习考察活动,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女领导干部的生活,增强她们的群体意识。积极与派联系,促进党派建妇女组织工作。

篇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陆续展开了治道变革运动。正如欧文·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所说,“公共行政的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如今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而且是在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所进行的改革”。(注: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对此,西方学者常用“再造政府”、“政府重建”、“治道变革”等词汇来形容当代激进的政府改革运动,同时断言改革“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的方向性调整”。促使政府开展治道变革的动因,是其试图摆脱由于官僚制的羁绊导致的国家行政能力低下所引发的普遍的社会生活困境:高失业及高通货膨胀并存,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福利国家政策的破灭,以及政治合法性危机等等。面对这样的危机,约翰·基恩评论道:“福利国家所引起的问题和意想不到的后果,已经超出了它现在通过管理手段所能解决的范围。”(注: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因此,那个曾经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生活组织原则的官僚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批判;而在此基础上的对于新的政府组织模式的吁求成为了必然。

米歇尔·克罗齐在《官僚制现象》中指出,“大多数学者把官僚制组织看作是现代世界理性的化身,并因此而认为它高于所有其他类型的人类组织”。究其原因,在于官僚制是一种客观的,基于指挥—服从关系所建立的层级组织,并由经过严格培训的公职人员承担各项组织职能。政府依靠这种非人格化的组织模式,以及机械化的、精打细算的技术手段,承担了资本主义初期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职能。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乐观。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传统的僵化的、层级制的官僚制组织模式则逐步与之不相适应。据此,克罗齐在《官僚制现象》中转而对官僚制又这样评论道:“另一方面,许多作家,常常是同一批人,则把官僚制看作是一种利维坦,准备把人类置入牢笼”。形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基于单一权力中心、经职员化训练的公务员、以及等级制组织等原则构建的官僚制组织在当代陷入机构膨胀、职能扩张、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的困境。基于这样的背景,探索新的组织方式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现今,对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而言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机制层出不穷,而政府治理理念的变革无疑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所提出的政府管理新理念,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合体:在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定位上,新理念表现为在对“政府失灵”认识的基础上的政府战线的“全方位退却”和市场价值的回归,表现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表现为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在政府管理的价值选择上,新理念包括市场主导、顾客至上、服务意识、结果为本、民主参与等;在政府管理机制方面,新理念包括民营化与竞争机制的引入、从等级到协作的分权化政府、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公共服务设计和提供中的公民参与、结果控制而非过程控制、以人为本和以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等;在政府改革的战略方面,新理念被概括为“核心战略、结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和文化战略”。这一多层次的政府管理新理念的集合体,展示了西方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或“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归根结底,实现政府管理理念根本变革的关键,正在于构架起新的组织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从而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根本革新。

在此背景下,林登提出了“无缝隙政府”模式来实现对传统公共部门的重建。对于“无缝隙组织”的涵义,林登这样解释道:

“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形态。对于那些和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和事物来说,无缝隙组织提供了一种流畅的、真正的不费气力的经验。无缝隙组织的顾客与服务提供者直接接触;两者之间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或者是诸多遁词。顾客的等候时间大大缩短。无缝隙组织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无缝隙组织的一切都是“整体的、全盘的”,它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对职员还是对最终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可以看出,以顾客为导向的“无缝隙政府”正是试图以低成本、高效率、面对面、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公民对于公共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在全球范围掀起的新公共管理革命中,重建无缝隙组织,创建无缝隙政府,在行政发展和政府改革中正显现出蓬勃生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的形成,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无缝隙建构也正在悄然兴起。虽然我们尚未引入使用“无缝隙政府”这一概念,但是“无缝隙政府”的组织模式实际上已经融入了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中。同时,尽管我们的行政机构在实行无缝隙重建时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源于西方的“无缝隙政府”概念,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中仍然具有普适性。因此,借鉴“无缝隙政府”理念,在我们结合本国、本地实际进行政府改革的过程中必将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

二、玉环经验

浙江省玉环县在政府改革中创立了全程办事制并进行了有力和有效的实施。这实际上正是以“无缝隙政府”模式改革行政机构的一次有益尝试。

玉环县是全国十三个海岛县之一。人口46万,陆域面积378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玉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名列前茅。1978年到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7910万元增加到100.11亿元,增长39倍,财政收入从847万元增加到10.02亿元,增长117倍。2002年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职工平均工资189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51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7.9%和6.7%,分别是1978年的38倍和64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玉环县已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初级市场经济的转变,并步入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中期的转变。但是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的政府运行模式已越来越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府效率”问题被急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又以来自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的呼声为最高。

就玉环县政府的审批制度而言,截止2000年10月,全县散布在各级各部门的审批、审核、核准、备案项目共987项。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时间长,出现了一个部门内部之间层层审批,科员批了中层批、中层批了分管领导批、分管领导批了主要领导批,审批一个项目要上下跑多个科室,还不一定能够办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普遍,个别单位及一些经办人员人为增加环节,给企业群众制造麻烦。审批期限遥遥无期,一个建设项目从技改立项、土地报批、规划、环评到投资建设少则几个月,长的甚至拖上年余,这种“马拉松式”的审批程序,致使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过长,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机遇和生产,给日常的投资、经营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地恶化了当地的投资环境,一些本地企业甚至出现了外迁苗头。

玉环县委、县政府认识到: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为各类经济组织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适应玉环新一轮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痛下决心,积极探索构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新管理模式,于是,他们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推行全程办事制,并先后两次进行了审批制度的改革。

“为民服务中心”于2000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心”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常务副县长兼任“中心”主任。由20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全程办事室组成,设业务窗口43个,配备窗口工作人员119名,关系不转,性质不变,业务上接受原单位指导,工作上接受“中心”和派出单位的双重领导。“中心”业务窗口主要办理生产性、经营性项目审批,办理基础设施使用权审批和各类经济组织、城乡居民申请的有关证照等等,办理由20个职能部门授权的268个项目。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心”工作,完善为民办事制度,2001年6月,县政府创立了“全程办事制”,并在全县各乡镇和部门推行。其具体做法是:设立全程办事制协调中心,与为民服务中心合署办公,负责全县全程办事制的指导、协调、组织和督促等工作。所谓“全程办事”,即各部门、乡镇和工业园区确定全程员负责申办事项的服务。员接收事项后,按照规定对办理过程进行跟踪办理,全程负责事项的交办,复核和监督,并负责同申办人联系,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程办事制协调中心窗口的项目办理,推行“一站式”服务,实行“五制”办理,即对简易事项实行即收即办的直接办理制;对一般事项实行承诺办理、按时办结的承诺办理制;对特殊事项由为民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会审或踏勘,并作出决定的联合办理制;对上报事项由窗口在承诺时限内办好上报材料的负责办理制;对控制事项实行明确答复的明确答复制。窗口受理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遇申报材料不齐全情况,窗口必须一次性书面告知补办事项。

为了配合为民服务中心的工作和全程办事制的有效实施,县政府又于2000年10月和2002年3月先后进行了两次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大量削减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等项目,各种项目从原来的987项裁减至582项,取消了405项,占总项目数的41.03%。截止2002年底,为民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项173871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9.86%。

从以上对玉环县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和为民办事体制改革的考察可见,其改革的目标,正是要创建一个综合性的行政审批机构,以此提高审批服务的质量。而这一行政机构改革正类似林登的“无缝隙政府”的公共部门重建范畴。为实现这一目标,玉环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审批机构的设置上,他们对传统的行政审批机构进行了重组,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跨职能的独立部门——“为民服务中心”,由其统一行使原先其他审批部门分别行使的审批权,以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审批内容和程序上,他们大批量削减审批项目,以简化办事程序;在审批服务的提供方式上,他们推行全程办事制,并建立员队伍,全过程、全方位为民提供服务;在机构的人员配备上,他们的“为民服务中心”由常务副县长亲自挂帅当主任,在审批制度改革中,县长亲任组长。通过上述诸多措施,玉环县政府正努力提高其在行政审批项目上的服务质量。但是,玉环县的这一改革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有的乡镇、部门没有依据全程办事制来提供相应的行政审批服务,而仅仅将其看成搞形式、走过场,消极应付;甚至是虽然经二轮审批制度的改革,办事环节、程序仍然繁复、透明度仍然不高,同样存在互相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那么,像我们这样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无缝隙重建”呢?

三、无缝隙重建的可行性

林登指出:“无缝隙组织是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由此可见,用“无缝隙组织”模式重建政府部门正是为了满足在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中,公民对于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需求。这种公共服务尤其体现在服务的多样性、便利性上。而这对于依靠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运营的政府而言,是无法提供的。结合玉环县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玉环县政府正是为满足公民对于高效、便利、快速的行政审批服务的需求,才开展了政府行政审批机构的改革。玉环经验证明了“无缝隙组织”模式在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当然,在玉环的经验中,由于行政改革的路径依赖性(例如改革配套制度的制约、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等等原因,它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总结玉环经验,探索“无缝隙重逢”的可行性途径,其重要的经验教训有如下几点:

1.以“无缝隙政府”重建打破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为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作组织结构上的保证。

长期以来,西方政府行政机构的组织模式就是马克斯·韦伯所描述的官僚制。随着资本主义和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官僚制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批判。打破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建立适应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后官僚制行政模式”,既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又是当代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的自觉目标。官僚制模式的突出特征包括公共服务的垄断供给、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级与层级制、规则为本与过程控制、专门化、非人格化等等。这种组织模式适应“烟囱林立”的“大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对政府管理的需求相去甚远。比如,官僚制组织的一大弊端就是机构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随着机构的不断膨胀,管理层次越来越多,机构也变得越来越僵化。在全球化竞争的条件下,政府的行政能力已成为确立国家竞争优势的一个核心因素,官僚制组织那种金字塔式的垂直的、僵化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为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使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的官僚制组织模式进行革新,构架起新的政府组织模式。而实现政府部门重建的关键是在对政府机构重新分类基础上的机构重组。套用林登的话来说,就是拆除政府内部的“柏林墙”,建立职能交叉的团队。玉环经验也表明了“无缝隙组织”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官僚制行政模式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玉环经验中存在的问题正证明“无缝隙重建”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比如对于条块分割依然存在,办事环节、程序仍然繁复,透明度仍然不高,甚至出现“两头办”的现象,大刀阔斧地撤并职能部门的一部分中层机构是一条可以试行的方法。林登在《无缝隙政府》中这样评说道,“根据世界各国行政机构重组和重建的实践,重建尤其要求改变中级管理层,这也是对变革抵触最多的地方”。(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215页。)同时,因为政府部门对现有的工作分工太细,职能部门划分太多,因而造成组织内部存在着过多喜好控制别人的中层管理者。这些冗余人员是现行政府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面对组织中存在的“中梗阻”和“”疾患,可行的途径就是撤并中层,扁平化组织。就玉环而言,可以借组建“为民服务中心”这一契机,对职能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重新划分和撤并,如把涉及审批部门的权责划并为审批权、执法监督权和辅助决策权三项职能,中层机构也相应地撤并为审批股(室)、执法监督股(室)、办公室(负调查研究、信息处理以及后勤保障等事项)。在机构重组的基础上,将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权限一律归并到为民服务中心,而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则是行政执法监督以及本部门重大事项的计划与决策。通过部门重建,使之既有利于实现审批事项的“一条龙”办理服务,也有效地杜绝目前一些审批部门一批了事、监督不力、流于形式的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以跨职能团队以及“通才”型公务员向公民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

玉环县政府通过设立为民服务中心,推行全程办事制,实现了林登所说的,“通过清除内部障碍、组建职能交叉的团队、为顾客提供一步到位的信息和服务”。(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5页。)

当然,全程制能否有效推行,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组建跨(多)职能团队,并培训出“通才”型全程员来提供相应的服务。跨职能团队的组建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跨职能团队的组建,公共部门得以打破旧有的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因而,职能交叉的团队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能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更大的职责。就玉环县而言,其通过机构的撤并,就是为了组建这种职能交叉的团队,来提供“无缝隙”的服务。这也是对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的回应。

在科学地设计好跨职能团队后,我们必须着手培训出“通才”型全程员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因为多职能团队把重点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投入或产出上);他们对客户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他们强调的是适应面广泛的、多面手的角色。而由于“陈旧的分工体制”造就了政府部门诸多的“专家”,因此如何让一线员工从“专家”转变为具有多种技能的“通才”,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就玉环县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言,探索出相应的公共人力资源培训方案,对全程办事员进行科学地培训、监督、评估、激励,是使“为民服务中心”这一制度设计能否产生实效的关键。

3.通过“自组织文化”的创建来规制“规则迷宫”解制后的组织行为。

当代社会是一个顾客导向型的社会,它将顾客区分为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而传统公共机构在对待内、外顾客时,显然陷入了“规则迷宫”之中。在改革前的玉环县,对外部顾客而言,众多的行政审批项目、繁琐的审批手续、长期审批等待,使得公众对于行政审批服务难以满意。同样,对内部顾客来说,“公共行政规则约束的本质,使它在许多领域行动缓慢、缺乏弹性。公务员制度本身变成了规则的迷宫,它被设计成防止公务员滥用权力、确保更公平的雇用政策、避免政府职位私相授受及政治剥削的体系。”(注:参看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公共机构在面对公民对公共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时,就显得反应迟缓,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公民的要求。不单外部顾客对此颇有微辞,就是在公共机构内部,规则与规则的目标群体之间的抵触情绪也不断滋长,导致了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梅因茨在谈到“统治失效与治理能力问题”时曾经这样描述它:“目标群抵制限制他们行为的规范时有发生。现在,规范干预加强或越来越坚决主张自主都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抵制。很明显,管理规范已经不能激发那些依靠个人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行为。”(注: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面对效率低下的公共机构,林登的“无缝隙政府”模式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革新之路。在我们这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将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参与者也当作顾客的一部分。在政府活动中,要使外部顾客满意,首先需要使内部顾客——国家公务员感到满意。因为作为内部顾客的国家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部顾客的满意度。无法想象一个连内部顾客——国家公务员——都不能满意的政府,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给外部顾客。为此,行政机构的内部规则约束必须要充分体现对国家公务员的尊重与信任。

为此,依照“无缝隙政府”管理的要求,在规则解制后,对于公务员的行为规制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团队”。正如林登所说,“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同样也表现在私人部门)使用自我管理的团队。自我管理的团队在将高层管理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基础上自我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工作。它们首要关注的是外部顾客的需求,而不是内部官僚的需求”(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5页。)。自我管理团队通过最大限度地裁撤了中层管理监督机构及人员,减少公共机构的冗余度,激发起公职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内外顾客的满意度。

4.信息化为公共部门的“无缝隙重建”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通过跨职能部门的创建和部门内部跨职能团队的组建,职能壁垒将被有效地清除。一旦职能壁垒被消除,管理人员就需要基础结构来支持“随时随地”的无缝隙服务。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政府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提供了现实的技术前景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政务”将真正成为无缝隙的政府。在这里,顾客无须亲自前往公共服务机构,而只需通过电脑终端即可随时获得政府提供的一揽子服务。

“传统的行政模式是伴随着羽毛笔和其后的打字机技术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注: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0页。)。那么,现今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力地推进了政府组织模式的转变。通过交互的网络,政府部门可以迅捷、廉价、高效地收集到各种信息,并通过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系统,将相关信息分发到相应部门,由其及时地对于顾客需求作出反应。正是基于这一快速的信息传递通路,传统官僚制结构中的中间阶层将被削减,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组织模式。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目的都是为了带来一场办公室革命,但是如果组织机构没有进行无缝隙重建,则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长期宣告的由计算机带来的办公室革命从未发生,主要原因是我们试图把效率低下的、分散的工作程序自动化。我们如果将笨拙的、呆滞的组织机构自动化,可能做错误的事情也会更快。“几乎所有的重建方案都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包括当地的网络、客户/服务器计算机系统、图形用户界面、电子成像等。但是,只有工作重新设计以后,技术才能发挥作用。”(注: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第100页。)

由上可见,当传统的官僚制组织在当代以顾客为导向的社会中普遍陷入困境时,依据林登的“无缝隙政府”概念,对传统政府机构进行重建是可行的。通过重建,传统政府机构中的条块化分割的机构模式被扁平化为跨职能的团队。同时,取代原先科层制结构中的公务员的是将承担起多样化职能的“通才型”人员。他们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满足顾客对公共服务的速度、多样性、质量和便利等方面的要求。

四、余论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来说是问题与成绩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市场经济的这个大潮中,把握好规划原则,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真正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1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总称。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先把规划做好,是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的重点。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把关、申报和管理规划成果的质量。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城市规划管理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行政管理工作。

2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要实践城市规划工作,使城市在实践城市规划中能使其城市功能与其物质性设施之间总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城市规划管理作用就是为了使城市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表现为:

2.1使城市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规模、发展阶段和水平等,对城市的要求也不同;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得当的城市规划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推动。城市规划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能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发展。

2.2使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社会的发展。

社会由不同的人群和利益群体所组成,城市规划管理使城市建设能更好的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去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及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

2.3不断优化城市各项功能,令城市保持动态平衡。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伴随除旧更新,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建筑量的增加,需要与各类公共市政设施的建设相匹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城市物质财富与城市人文文化同样重要,不能积累了物质财富而丢掉了人文灵魂。这一切一切都要通过做好城市规划管理来加以解决。

3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城市只有在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指导下,城市才能健康发展,并促进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良好发展。现在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经历着非常坎坷的历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3.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的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是纷繁复杂的,管理权限一直处于被严重肢解、分割的状态。导致了城市规划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成了各个行政实体的自主行为,城市的整体规划被彻底的瓦解了。同时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

3.2城市规划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政府由于过度注重城市的经济收入,将大部分财力投向了大收益的工业项目,却忽视公共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超宽马路、超大商业化时代广场,一味的注重本城形象工程,忽略主次干道与支路的比例,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拥堵。同时,由于城市和镇村的各自为政,土地利用散乱无序,土地开发呈粗放式经营状态,土地利用率低,也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日益严重。

3.3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我国决策是少数人的决策,很多城市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决策主体的错位, 因为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4城市规划管理的解决措施

对于城市规划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找出解决的方法,使城市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4.1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

因为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一个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能使它有效的发挥作用。一个好的机制,必须要有群众的参与监督,要有社会基础,因此,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公众参与的体制,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落实好审批工作,做到“谁审批,谁负责”,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及时公示、听证等制度,让广大群众对规划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广大群众真正“当家作主”。

4.2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建立规划委员会,实现科学有效的城市区域管治。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共同决策或参与决策规划事务,实现对城市的科学治理。委员会由政府设立,由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组成,总人数为单数,其中非公务员人数应多于公务员人数,应是城市规划的决策机构,要体现了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上级政府应该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对规划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的法律法规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能防止由于权力集中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

4.3科学合理地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来指导,要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生态的现代适居城市。城市规划工作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并且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做到城市的舒适的功能。

5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有赖于科学、合法、合理的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态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找出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冯现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一、加快创建法治政府工作体系建设

(一)建立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的建设法治政府7个方面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市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二)开展创建依法行政示范点活动。确定2-3个区(市)县或乡镇(街道)为依法行政示范点,各区(市)县政府要选择1-2个乡镇(街道)作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三)进一步规范乡镇依法行政。围绕**试验区建设,梳理乡镇政府职责权限,明确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任务和要求,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权向乡镇基层延伸的有效办法。

(四)健全学法制度。一是各区(市)县政府要建立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和集中培训制度,切实保障学法的时间和效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力度。

二、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一)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部门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职能边界不清等问题,推进政府部门职责的法定化、规范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体现本级政府功能特点的政府机构。

(二)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三是规范依附于行政审批的前置审查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四是清理企业年检(年审)审批事项,规范企业年检(年审)需提交的审批资料。

(三)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程序,编制完成部门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推进行政权力规范、高效运行。

(四)强化诚信政府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市诚信政府建设若干意见》、《**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对外签订合同管理办法》,坚持合同法律审查制度,完善重大合同备案制度,对全市行政机关对外签订的合同及履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对体制和长效机制,提升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是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应当进行听证。二是健全重大决策听取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等制度。

(二)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价制度。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行政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三)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市国家公务员行政过错行为处分暂行规定》、《**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

(一)围绕试验区建设开展政府立法工作。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件,拟制定政府规章11件,拟加强调研论证项目43件,为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供法制保障。

(二)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一是制定并实施《关于开展政府立法后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立法后评估的对象、内容、标准、方式、程序、评估结果和评估效力等内容。二是选择2件政府规章进行立法后评估工作试点,制作评估报告,逐步推进立法后评估工作。

(三)继续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英译工作。组织有关科研机构把政府规章及重要规范性文件翻译成英文参考文本,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四)清理规范性文件。一是对现行有效的市政府、市政府部门及各区(市)县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并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二是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五、规范行政执法

(一)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一是继续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三是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规范行政执法机构编制管理,逐步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二)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一是完善行政处罚程序和重大行政处罚听证制度,逐步推行说理性行政执法文书。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投诉处理流程,加强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的处理,维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三)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83号)要求,推进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范工作,并将细化、量化后的行政处罚标准向社会公布。

(四)加强灾后重建依法行政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行政争议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41号),确保灾后重建工作依法实施。

(五)严格行政执法人员队伍管理。一是切实加强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对按照法律、法规规定使用省政府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以外的其它执法证件的,应及时报本级政府法制部门备案。二是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证件公示制度,将本地区各部门行政执法人员按规定应当持有的执法证件的名称和颁发机关向社会公告,接受行政相对人监督。三是坚持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四是逐步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化管理系统。

(六)强化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培训制度。行政执法人员每年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天。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一)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一是完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和公示制度。二是继续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三是健全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评议考核。

(二)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一是拓宽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渠道,探索建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请审查规范性文件机制。二是严格报备制度,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应在规范性文件公布后15日内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备案,市政府法制办要坚持严格审查,切实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三)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一是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监督、化解行政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畅通复议渠道。在行政复议案件多的部门建立行政复议专门受理窗口。二是完善行政复议相关制度,拟订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标准,开展行政复议案卷评查工作。三是对各区(市)县政府落实行政复议机构、专职人员和经费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四是坚持行政复议机构与法院行政诉讼审判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五是继续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六是认真落实法院行政审判开庭前、审理中、审理后向行政机关发出的“一案三建议”。

七、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一)完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二)推进社区群众自治建设。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建设法治政府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促进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社会氛围的形成。

八、完善考核奖惩机制

(一)加强领导。各区(市)县政府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切实担负起本地区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职责。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研究推进依法行政的措施,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各区(市)县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增加其在政府工作目标考评中的分值比重,建立法治政府建设量化考评体系;建立依法行政考核结果与公务员考核、奖惩挂钩的考核制度,对经考核评定为依法行政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进行表彰奖励。

(三)坚持政府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各区(市)县政府要坚持落实政府依法行政报告制度,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报告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市政府各部门要向市政府报告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四)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工作责任。强化行政问责,对违法行政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篇6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呈现出不断深化、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及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这项工作开展不平衡,行政审批数量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个别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实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为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构建作风整顿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尽快实现“四个跨越”,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

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优质服务、规范高效、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特点,展示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范例。各级人民政府务必把认识统一到省政府的决策上来,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作风整顿建设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明确政务服务中心为同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务服务行政机构,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办事认真、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充实政务服务中心领导班子;要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展示政府为民服务形象的窗口,建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地点,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运行经费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本部门、本系统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对窗口充分授权,增强窗口办事能力,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窗口工作人员,把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作为联系基层和群众、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重要场所,定期研究解决窗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审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关键是要转变职能,建立规范、高效、便捷、透明的行政审批运行方式,为群众服好务,为企业服好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省审改办要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20**〕22号)要求,依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对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次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一律调整,能下放的一律下放。

(一)各地、各部门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二)对虽有法定依据,但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三)对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予以取消或调整。其中,可由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自律管理的,一律交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四)对通过质量认证、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五)对一个审批事项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必须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调整,其他部门和环节相应取消。

(六)对下级行政机关可以实施的,必须按照方便当事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下放管理层级。凡由下级行政机关作实质性审查,上级行政机关只是作程序性批准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到下级行政机关。

(七)凡规定为备案审查的,一律不得搞成变相的行政审批,备案必须当场办结。清理结果6月底前报省政府审定公布。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以省政府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为基础开展清理工作。各地清理结果由市(州)人民政府初审汇总后报省审改办,由省审改办牵头,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全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数量、申报材料、收费“四统一”的要求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清理工作要在今年9月底以前完成。

凡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起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有特殊情况不进政务服务中心的,省级部门的项目要经省政府同意,市、县级部门的项目要在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后由本级政府决定。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各部门一律不得再在原单位受理和办理,各部门也不得擅自将审批事项从政务服务中心撤离。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下级政府集中受理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制定办事指南,实行法律依据、办事程序、申请条件、申报材料、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投诉渠道“七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承诺时限应在政务服务大厅显著位置公布。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必须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收费标准直接在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窗口缴纳。禁止一切乱收费、搭车收费。行政审批事项较少和发生数量较少的部门,经政务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可以纳入综合窗口统一管理。

为方便办事群众,节约行政成本,已经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地方,部门不得再另设办事大厅或分中心;已经设立的,应限期归并。确实不宜归并的,应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三、大力创新,建立便民高效服务机制

政务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制创新的产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各地、各部门要以便民、高效为核心,从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在构建新机制、新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与“一站式”服务相协调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各部门要尽可能地把行政审批职能调整到一个内设机构,成建制进政务服务中心,使行政审批的重心和实体性职权向窗口转移。要通过向窗口充分授权,实行部门领导定期到窗口现场办公、行政审批首席代表、联网办理等途径,使窗口既受又理,增强窗口办事能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要建立完善机关和窗口、机关内部行政审批事项高效运转机制,分解落实办理流程及时限。审批权在省级以上部门的项目,省级部门必须明确本机关及下级机关的审核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布。对所有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会同法制、审改等部门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不需要现场勘查、专家论证、技术检验检测,只进行形式要件审查且申报材料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项目,部门应授权窗口当场办结,实行即来即办,即收即办。对不能当场办结的项目,要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项目,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其他部门支持配合,实行联合办理。政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必要时由同级政府组织协调。

要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延长服务链,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努力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根据便民服务的要求将流动人口婚育证、外出人员务工证、农民建房证、零星树木砍伐证、结婚证、老年证、身份证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证照办理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整合服务职能,对相关证照的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上级政务服务中心应加强指导;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流动服务、下乡服务等方式,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村民委员会、社区应设置便民服务代办员。代办员要按照“三少一多”(让群众少进一次城,少进一道门,少找一次人,多献一份爱心)的要求,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国有资源(资产)“招拍挂”、政府新闻、政策咨询、重大决策听证会、房产登记、跨辖区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群众最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必须按照“公开、便民、高效、规范”的方式运行,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地在政务服务中心进行。

四、落实责任,建立作风整顿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检验和展示本地、本部门作风整顿成效的重要窗口,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努力克服行政权力越位、错位、移位、缺位现象,严肃惩治“顶门杠”、“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

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和《**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93号)的有关规定。在政务服务中心派驻监察机构,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授权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的,要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对项目和收费应进不进、两头受理、吃拿卡要、搞弄虚作假以及擅自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擅自增加行政审批条件和申报材料、擅自将项目和人员撤出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采取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当地政府应对该部门班子实行问责谈话,仍不改正的,对该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做出组织处理并给予纪律处分。

各级法制部门要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实施的指导和检查。省政府法制办要定期清理公布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以及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办理的方案。各级人事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培养、锻炼优秀公务员的基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行政审批管理、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事项管理、网络建设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政务服务中心的编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在保障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经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政务服务中心的投入;要设立政务服务专项事业费,用于解决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级目标督查部门要会同政务服务中心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和《**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9号令)的贯彻落实,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政务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弘扬先进,唱响主旋律,积极营造全省良好发展环境,展示和维护党委、政府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良好形象。

篇7

(一)落实政策、创新思路,就业创业稳步开展。围绕“创新创业”和“质量就业”主题,不断探索就业创业新思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截止6月底,全区共促进2142名户籍失业人员就业和多形式就业,比去年同期增加80%;“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3%,远低于3%的控制线。一是严格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区相关部门核拨7000万元就业专项资金,保证就业专项资金支付到位。严把政策落实质量关,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审核制,上半年新认定就业困难人员903人,累计有7424人享受各类就业补贴。失业登记及失业金申领业务落实到位,上半年全区户籍人员办理失业登记2000人,异地务工人员办理失业登记5417人。二是推动实施创新创业“龙翔”工程。在去年硅谷动力电子商务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挂牌的基础上,上半年在坂田创意文化产业园、华夏动漫园、李朗软件园3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行揭牌仪式,其余孵化基地建设也正在推进。组建了52名创新创业导师和8名创新创业特聘导师团队,对高校毕业生开展面对面创业指导。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服务网络作用,设立179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免费查询库,依托街道“创新创业加油站”,从项目选择、资金筹措、经营方式等多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开展__区创新创业先锋人物评选活动,将刘毅龙等8人评选为我区第一届创新创业先锋人物,在全区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通报表彰。三是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创业)观教育力度,上半年共举办5场户籍青年就业观教育座谈会,组织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800多人次参加。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将全区241人列为就业援助对象,共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133户,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176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政策人数169人。

(二)完善机制、强化服务,人才工作成效明显。按照“强政策、搭平台、建机制、优服务”的总体思路,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分层分类开展人才“引、育、用、留”服务,人才工作逐步向高端化、国际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是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上半年组织开展3场“优才中国行”活动,3月份成功举行2014__“优才之春”大型人才交流会,共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加,精心组织50个创新创业项目,达成意向5253人;4月与6月组织区内100多家重点企业分赴厦门、贵阳招才引智,达成意向1028人。严把人才引进入口关,采取“信函核实、组织约谈、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相关情况审核,上半年办理引进人才共2014人,其中办理市外干部调入293人,接收毕业生663人,办理招调工1058人。另外,上半年办理7名留学回国人员引进业务,为我区医疗卫生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0人)。二是人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开展“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区”专题研究,为推动创建“人力资源强区”打下坚实基础。开展人才预警体系研究,构建人才预警信息系统,选取建立800家企业人才信息采集观测点,及时掌握相关的人才供需及动态数据。主动走访区内重点企业和部分产业创新园区,了解企业人才现状,宣传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优惠政策。优化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人才服务,筹备建立中国南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设立182设计产业园人力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并开始运营,实现人才服务与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无缝对接。强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开展2014年享受国务院和__市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全区共推荐24名专家学者参与选拔。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校企联谊”等品牌项目,上半年累计举办153场公益性招聘会,服务企业2.3万家,接待求职人员20.9万人次,为企业招聘技工和普工6.4万人;组织8场“校企联谊”活动,服务区内250家重点企业及省内外130家技术院校,签订合作意向协议270份。三是技能人才培养不断加强。开展技能人才基础调研,和市人社局、市职工教育与职业培训协会开展合作,研究出台职业培训政策,打造全市“职业培训示范区”。强化民间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服务,引导机构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上半年审批成立新机构2家,同意筹设3家,完成1.4万人次技能培训,技能鉴定750人次,有效缓解

技术工人短缺难题。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包括首饰设计师、家庭母婴护理员、动画绘制员、模具工4项个人项目,以及1个叉车司机街道团体赛项目,竞赛活动已于5月16日正式启动。 (三)探索改革、规范管理,人事工作有序进行。针对公职人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坚持规范管理,大力推进公职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按照程序办事,完成公务员个人年度考核审核备案、政府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机关非公务员人员年度考核、超职数配备干部情况核查等工作,公职人员选调、交流、晋升、任免、出国(境)政审、学历审核、职称管理、安置、工资晋升、住房补贴等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聘员管理综合改革,以聘员管理综合改革列入今年区重点工作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减员、增薪、提效”的工作思路,上半年在南湾街道、人力资源局等单位开展先期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聘员管理综合改革工作部署会,现正分系统、分类别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三是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针对前期考核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并出台了《__区公务员考核办法(试行)》的补充规定,使考核的评价指标更加具体化、方法形式更加科学化、层次类别更加多样化、结果运用更加刚性化。四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选取__区骨科医院作为首次试点改革单位,通过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为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五是继续深入推进公职人员诚信档案建设工作,根据前期试点工作情况,进一步通知明确相关事项,指导和督促各单位有序开展诚信档案建设工作。

(四)统筹联动、周密防控,劳动关系亮点突出。坚持以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城区为龙头,紧扣预防、监管、调解、仲裁四大环节,强化基础性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劳资环境。1-6月份,全区处理劳资纠纷案件3620宗,同比下降5%;处理30人以上群体性劳资纠纷44宗,, 同比下降21.43%(按照市局统计口径要求报送的数据是14宗);受理劳动6616宗,同比下降3.33%,占全市劳动的比重为13.5%;处理劳动仲裁案件3097件,同比下降5.32%。一是突出源头预防。继续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重大劳资纠纷风险评估机制,推动全区重大劳资纠纷预警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打造立体式、全方位的“普法网”,上半年制作《法在身边》电台节目12期,组织户外普法7场次,制作普法宣传栏4期,走访企业19家,发放宣传资料48.5万份。二是抓好隐患排查。全面开展劳资隐患排查整治,依法、从快处理劳资纠纷,先后牵头开展了全区劳资纠纷排查整治“百日行动”、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有毒有害企业大检查等专项行动,其中“百日行动”自4月份开始,截止目前已掌握全区企业名录11386家,排查“红黄绿”企业11837家,查找隐患773宗,成功化解隐患718宗。三是构建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重点推进以行政、人民、仲裁、司法调解“四位一体、多方共建”的劳动争议大调解体系,健全区、街、社区、企业四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把绝大部分劳动争议化解于萌芽、消化在基层。完善调委会运行机制,目前全区8个街道、103个社区、1889家企业以及5家行业协会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306个基层调解组织实现标准化建设,近8成劳动争议案件以调解方式解决,受到国家人社部、省市人社部门的高度关注。4月29日,__市政法委在我区召开全市劳动争议调解与劳资纠纷化解工作__现场会,全市推广劳资纠纷预防调解“__模式”。继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社工综合服务站试点工作,上半年成立全国首家原住民社区股份公司“和谐劳动关系社工综合服务站”,并被国家民政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四是创新方式方法。大力推广横岗街道化解处置群体性劳资纠纷“四个到底”模式,切实提高基层组织处置群体性劳资纠纷的能力。充分发挥“信任的访问QQ群”作用,分析形势、在线解答问题、督促办案进度,案件领导接访、包案处理、督查督办、回访机制和网上得到较好落实。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要素式办案模式改革,将绩效考核机制与督查督办相结合,全区仲裁效能、质量实现大幅提升,上半年全区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累计结案率达80.82%。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只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才能更好地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处理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稳又快发展。

(二)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是政府自身改革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县、镇政府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坚持依法行政,有助于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依法行政工作,从制度上规范行政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府管理,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办事,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切实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完善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和专题法制讲座制度。每年至少安排4次领导干部集体学法讲座,县政府常务会议及时学习新颁布、修订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制讲座、法律培训、集体学习和自学等形式,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熟练掌握公共行政法律知识,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按照普法规划要求,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培训制度,强化对行政机关学法用法活动的指导和考核。各镇、各部门要制定年度学法计划,建立行政办公会议学法制度和专题法制讲座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做到学法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

(四)强化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考查。对拟任命为镇政府及县政府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在任职前考察时,要考查其是否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培训情况和学习成绩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行政执法证件后,方可上岗执法。完善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机制,逐步建立公务员法律培训考试档案,把公务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评。

三、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

(五)健全依法行政决策制度。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决定土地、森林、水流、矿藏、山岭、荒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可能产生污染或其它公害的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市场准入和行业垄断经营项目以及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避免盲目决策,杜绝个人擅自决策。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的行政决策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听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并作风险评估。县人民政府在作出重大事项决策前加强与县政协的民主协商,并依法提请县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备案。各镇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必须按规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或备案。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均要向社会公布,进行听证或者公开征求意见。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在决策前应组织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论证。举行听证时,对参加听证人员的合理建议和意见要吸收采纳,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及时告知听证代表,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七)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县、镇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应当经过本级政府和部门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确保重大行政决策主体、内容、程序合法。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和结果,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均要向社会公开。

(八)加强政府性合同审查。建立健全政府法制机构参与审核本级政府对外签订合同制度。县政府对外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和行政合同,必须经过县政府法制办和法律顾问的审查,重大事项应当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各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对外签订的合同,应当经过本单位的法制机构和法律顾问的审查;政府性投资合同标的在100万以上和招商引资合同标的在5000万以上的,必须事先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查,并在合同签订后5日内向县政府法制办备案。

(九)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县、镇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在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应当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重大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对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未经集体讨论做出决策的,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给予处分。对依法应当做出决策而不做出决策,、贻误工作的行为,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四、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

(十)严格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程序。各级各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要按照《*县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县政府令第23号)等有关规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得违法创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得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义务。制定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应当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并由制定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未经听取意见、合法性审查并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不得施行。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十一)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严格执行《*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监督办法》(省政府令第196号),规范性文件应当自之日起15日内按相关规定报送备案。县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对发现县政府所属部门和镇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超越法定权限、合法不合理、违反法定程序等,要坚决予以纠正。对逃避监管、有件不备的,要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十二)建立规范性文件异议处理制度。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对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的异议申请,由本级法制机构及时受理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异议申请人。

(十三)建立规范性文件评估和定期清理汇编制度。规范性文件施行后,执行机关要定期将实施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由制定机关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制定机关要每隔两年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清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等上位法规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清理后要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未列入继续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不得作为以后行政管理的依据,并按期整理汇编,以便更好地学习、贯彻、执行。对有施行期限的规范性文件,到期前制定机关未作出重新确认的,该规范性文件自动废止。

五、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十四)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县政府法制办要尽快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省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办法》(省政府令第192号)等有关规定,拟订我县城市管理领域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按有关程序报批后,力争2009年底前实施。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我县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执法体制,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管理、执法扰民等问题。

(十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行相对集中许可权制度。建立以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完善审批制度、提高服务效能为主要内容的新机制。健全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一个窗口对外、行政法律文书格式化、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办理时限等作出公开承诺。健全审批权力与责任挂钩的机制,完善行政服务大厅的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行事前定标准、事中重指导、事后严督查的行政管理方式,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十六)建立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制度。实行执法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化。依据有关规定对全县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进行全面清理、确认,将合法的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执法权限和范围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持证执法、亮证执法、文明执法,没有取得执法资格和执法证件未经定期审验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以清理聘用合同工、临时工履行行政执法职责为重点,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对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要坚决调离行政执法岗位;对无证执法、证件超期使用、越权执法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十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切实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实体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有裁量权的行政机关,要抓紧组织对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有裁量幅度的条款进行梳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行政裁量权予以细化,能够量化的予以量化,并将细化、量化的行政裁量标准予以公布执行。对上位法暂时没有具体规定,又需要规范的行政事务,要善于运用合同方式管理行政事务。建立行政监督检查记录制度,县政府法制办、县监察局要定期不定期地牵头组织开展行政监督检查,加大暗访力度,并就监督检查的内容、依据、方式、人员、目的、时间等进行记录。

(十八)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行政机关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彻底杜绝行政执法与福利挂钩。严格实行行政赔偿制度,认真执行《国家赔偿费用管理办法》关于赔偿费用拨付的规定。行政执法经费、行政赔偿费用和行政工作经费要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十九)严格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行使职权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的考核评议。法制、监察、人事等部门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而实施行政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予以处理。

六、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十)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全面正确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保障基层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不得要求群众自治组织承担依法应当由政府及其部门履行的职责。

(二十一)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管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现有隶属于行政机关的检测、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经济类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逐步在人事、经费、资产等方面与所属行政机关彻底脱钩。加强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监管,对其违法经营活动要依法处理。

七、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二十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充分认识并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监督、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改进复议案件审理方式。综合运用书面审查、实地调查、听证、和解、调解等手段办理案件,提高和解率和调解率,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依法公正作出复议决定,该撤销、变更或责令履行的,坚决予以撤销、变更或责令履行。健全行政复议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定期培训行政复议工作人员,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保障行政复议办案条件,不断提升行政复议工作能力。

(二十三)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行政机关必须有专人具体承办行政应诉工作。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强化行政首长依法行政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提倡其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确因不能出庭应诉的,分管负责人必须出庭应诉。行政机关要支持、配合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积极主动地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二十四)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归档制度,提高案卷制作质量。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公开通报案卷评查结果,纠正评查中发现的重大执法违法行为。通过执法案卷评查,促进执法机关加强执法案卷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十五)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相关制度,除应当保密外,要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提高政府机关工作透明度。

(二十六)主动接受各类监督。各镇、各部门在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监督的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的制度和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的权利。对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曝光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应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监督,对违反财经纪律和违法违纪的,要坚决依法决查处。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二十七)实行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加大对各镇、各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考核,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合理设置依法行政考核的分值。要将依法行政考核结果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挂钩,对不依法行政,导致本单位发生严重违法行政案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十八)加大依法行政典型的培育力度。在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开展较好的镇和部门中确定依法行政示范点,总结、交流、推广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二十九)建立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各镇、各部门要于每年*月底前,将本地区、本部门本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进展情况、主要成效、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报送县政府法制办汇总后报告县政府。对县人民政府的改进意见,要自觉接受并认真整改,及时反馈整改情况。

篇9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丰富而庞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总体上看,主要涉及到政府职能、机构设置、政府管理和政府监督等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问题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必须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2.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3.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4.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要着力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二)政府机构改革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政府是中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的乡镇机构改革。2004年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的试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一项根本措施。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思考和明确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

对于乡镇政府的机构设置不能有太高要求,就是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不要增加。可以减,不能增,控制住规模。乡镇事业站所改革问题,七站八所,主要强调的是分类管理。要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2.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已经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三)关于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和建设法治政府等问题

1.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决策是政府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正确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政府决策必须坚持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坚持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五项制度:一是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二是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三是重大决策的事项听证和公示制度,四是重大决策的事项专家咨询评估制度,五是决策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通过健全有效的制度,确保各项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确保各项决策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保各项决策真正落到实处。

2.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创新,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治理商业贿赂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抵御商业贿赂渗透到政府系统。要按照“巩固成果、防止反弹,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措施配套、深入推进”的总体要求,把取消、调整和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落实到位,尤其要切实加强后续监管工作;对保留的项目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确保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落到实处。

3.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巩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客观要求。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着力把握好两点:一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职能,健全各项制度,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从体制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二是加强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制,要明确各级行政首长作为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纲要各项要求的具体职责;健全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决策权限,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程序,确保依法决策;认真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坚决依法受理行政复议,坚决撤销或变更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决定;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及时修订或废止不符合备案要求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4.关于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是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我们必须着眼于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当前,要重点把握并研究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明确绩效评估的具体内容,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绩效评估标准。二是坚持把群众公认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原则,同时处理好上级评估、同级党委和人大评估、政府自己评估与群众评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公务员个人绩效评估中行政领导与群众评议之间的关系。三是努力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有效性,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与行政问责制和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升降去留、奖励惩戒和改进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政风。

5.关于施政理念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善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善于在基层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发展的规律;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认真吸取过去的好做法、好经验。同时,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认真研究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加强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关系。长期以来,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政府机构改革等同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念要广泛得多得多。往往一谈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考虑的就是撤并机构、精减人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政府机构改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把机构改革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另一方面,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深入研究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3.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的联结点和交汇点,必然触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触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也会关系到广大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抓住机遇、大胆推进,又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既要确保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又要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4.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国情的关系。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把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优秀的文化和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和行政管理的经验学到手。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不加思考的照抄照搬。对外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和做法,我们要认真地进行分析,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照单全收。关键是要下决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分析多思考。归根结底,必须立足当代国情,立足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篇10

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依法行政一系列文件和省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安排安排2011年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我市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刚才,市法制办金星副主任总结了去年全市工作情况,安排安排了今年依法行政工作,泸县和住建局分别交流了工作经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肯定成果。

市依法行政工作依照国务院、省政府的总体要求,2010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狠抓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力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显著成果。一是法治政府创建取得阶段性效果。全市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行政决策能力和水平不时提高,政府常务会前学法、公务员学法等制度得到落实,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体制更加健全。二是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不时深化。公安、工商、质监、国税、住建5个示范单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提高执法效能、规范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增强队伍素质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三是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得到有效加强。通过落实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实施细则》和备案《实施方法》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范了笼统行政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了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法制统一。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加大。决策公开、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办事公开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信息公开数量上升、内容增加,更加及时、全面和准确。五是行政调解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建立了行政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行政调解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了行政调解工作,积极有效化解了一大批行政争议纠纷和民事纠纷。六是依法行政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时深入,行政执法方式不时创新,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政府涉法事务料理质量提高,行政复议工作和政府法制机构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市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在全省政府法制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交流,2010年。局部行政执法制部门和法制机构人员被评为了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市依法行政工作可以说是可圈可点、也可喜可贺。对大家为此所付出艰辛努力并取得的工作效果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肯定成果、总结经验的同时,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市依法行政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单薄环节,尤其是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示在建设法治政府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依法行政观念和意识还有待全面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仍然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考核工作仍然单薄,等等。这是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这是继《纲要》决定》后又一个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措施,对于我市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又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机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压力和新要求、新机遇的挑战,务必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高度动身,切实提高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我市依法行政工作。

为着力抓好市政府《2011年依法行政工作布置》贯彻落实,依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工作思路。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一)扎实抓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落实。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对行政决策提出了依法、科学、民主的总体要求和机制建设五个程序的具体要求。扎扎实实抓好落实,严格保证行政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深入推进市县区创建法治政府活动。市县区全面开展创建法治政府活动。查漏补缺,巩固创建效果,提升创建质量。要建立依法行政的动力长效机制,以落实行政决策规范化、公共服务规范化、行政规范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化解争议规范化和保证措施六个方面的要求为内容,积极推动创建活动的开展。

(三)深化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活动。市政府在去年确定5个示范单位开展了深化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活动。效果明显。市住建局在这次会议作了经验交流,其他4个部门也作了书面资料交流,为市级部门开展深化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活动提供了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市级各部门认真学习借鉴,结合实际,制定好本部门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增强队伍素质,不时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四)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基础工作。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也是建设阳光政府、廉洁政府的内在要求。市级部门开展清理执法依据、执法职能和执法责任工作,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基础。市级各部门务必要抓好这项工作,认真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明确执法主体和责任,切实解决执什么法、谁来执法和执法不对怎么办等问题。

(五)加快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行政复议作为法律设定的政府化解行政争议的一项制度。将严重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此,省政府制定了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对行政复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市行政复议工作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一定要抓住机遇,下大功夫抓好落实,通过实实在努力,规定时间内完成好各项具体工作指标任务,加快我市的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行政层级监督、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