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9: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科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科学论文

篇1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篇2

课改以来,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学习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与丰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增强了,学习气氛活跃了,课堂有了生机与活力。我们教师在课改中最关心的问题是向课堂要效率。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课改里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在学习同行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改前提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思考。

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讲与11相乘的速算时,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在获得与11相乘的速算技能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

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注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切活动是在人意识的调控下实现的。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有意识的、肯定的态度,就会积极地主动关注、参与。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质量,须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即通常所说的由要我学转化为我

要学。学生一旦树立了我要学的理念,就有了强大的内驱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教学双方就会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共同托起教学质量提高的太阳。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智商因素,既活跃了课堂,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篇3

从“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FOAD)概念的发展和演进,DOHaD概念与生殖系统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孕期前6周,男女两性的生殖系统在外观上是相似的,至孕7周生殖腺的形态和结构才开始显现。决定性别的关键是Y染色体短臂上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表达的决定因子(TDF)是性别决定的关键因子。缺失TDF的未分化性腺则分化成卵巢。不良的发育环境如营养不良、吸烟、内分泌干扰等将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的发育,造成远期生殖器官形态和(或)功能异常。小于胎龄儿(SGA)卵巢体积减少20%,子宫体积减少38%。此外,激素增加,发育可塑性,营养状况等与远期癌症也有一定联系。在生命早期第1000天(即从孕育开始至2岁)可改变一生,改变未来(1000days:changealife,changethefuture),此时的年龄期称为“机遇的窗口”(windowofopportunity),是影响人类未来的重要时期。男女婴童此期是关键,他(她)们本身的健康和发育也会影响和关系到其自身和其下一代。2002年,周郅隆教授在国内讲授孕期营养与子育与疾病的关系。2005年起,杨慧霞、林建华教授等也宣讲妊娠期营养对后代远期影响,以及对DOHaD等予以阐述。近十年来国内有专题讨论,逐渐引起重视。所以,研究小儿妇科学也需学习和重视DOHaD概念和学说,并指导临床实践。

2正视目前中国小儿妇科学的现况

据古书记载,中国小儿妇科学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纪的“医心方”、“卫生易简方”、“普济方”和“女科经纶”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阴炎症,月经异常,发育异常等诊疗总结。但此后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发展仍较为缓慢。国外早在1939年,匈牙利Dobszay首先从事女性儿童生殖器官生理和病理学研究;同年在布达佩斯建立小儿妇科学;1942年美国Schaufflor专门研究儿童期妇科疾病,出版了第一本“小儿妇科学”;同期捷克Peter在布拉格设立儿童妇科专科;1978年德国慕尼黑建立小儿妇科学,成为世界上小儿妇科研究和治疗中心。然而中国至今能坚持开设小儿妇科的医疗单位为数甚少,更无专科病房诊治小儿妇科疾病;小儿妇科相关检查的必要设备和器械短缺或没有;小儿妇科的专著仅见寥寥5册(1985年蔡桂茹教援主编《实用儿童与青年妇科学》,2003年和2008年杨冬梓、石一复教授主编第一版和第二版《小儿与青春期妇科学》,2006年郎景和、向阳教授主译《儿童青少年妇科学》,2011年郎景和教授主编《青少年妇科学》);中国现行教材中无小儿妇科检查的叙述和介绍,相关小儿疾病几无提及,护理学中无小儿妇科的护理内容;小儿妇科专业人员甚少;更无小儿妇科专业杂志出版,也无杂志专题增刊,仅有的杂志有关小儿妇科专题讨论虽见有几次,但阐述范围及内容尚不深透,未能满足临床需求;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尚无完全有小儿妇科的专门会议;小儿妇科在医院的归属不清,应属妇科、儿科还是妇幼保健院;临床诊治也出现推诿现象;小儿和青少年妇科年龄段划分未臻统一;凡此种种与我们人口大国,女性儿童所占比例甚高的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应加快改变现状的步伐。

3重视小儿妇科的特殊性及涉及面

小儿妇科涉及女胎在母体子宫中的生长发育,也有关于女性从幼年到青年、成年、老年一生的问题。人类的半数为妇女,而妇女中约四分之一以上处于小儿期和青春期。小儿和青春期女孩从出生至发育成熟的这个阶段是女性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心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过程。遗传、环境、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发育。此期发生的妇科疾病不仅发病时给患儿和家属带来病痛和后续损害,有的甚至会有终生的影响和后患。小儿妇科问题有其特殊性,与成年妇科问题也有连续性,但绝不是成年妇科的缩微。小儿妇科的特殊问题主要包括:生殖器官发育缺陷和畸形、有或无激素功能的良性和恶性肿瘤、发育成熟障碍及内分泌功能、炎症、生殖健康问题、损伤。小儿妇科问题也与社会,宗教等问题有关,如性、性传播疾病、少女妊娠、避孕、计划生育、性暴力、犯、割礼、法律保护、人文、文明等联系在一起。无论在小儿妇科的诊治理念、具体治疗、药物使用、手术操作、保护女童及青少年女性的卵巢内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等均应全面思考和个体化、人性化处理,切莫“一刀了之”,除近期效果外,更要注意远期效果、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在开展小儿妇科学科建设中也要重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女童的各种正常数据,包括生长发育、第二性征、不同阶段女童、女青年各生殖器大小、内分泌测定值、影像学数据和正常值,不要总是借鉴国外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的数据,应结合国情掌握中国自己的数据,更有益于对中国小儿妇科疾病的保健和防治。

4加快小儿妇科学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篇4

为了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更好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准确的采取具体措施来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了几下几点:

1.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追求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积极自主的学习。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相关教育理念的培训且自身也很少主动补充关于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老师对学生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虽然部分老师在新课改的带动下在教学环节上增加了诸如分层教学法的教学形式,但是由于老师对新课改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并没有带来突破性的提高,学生甚至开始厌烦小学数学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果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讲解的也是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严重缺乏创新性,导致没有创建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且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老师也没有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导致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成果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数学是他们系统的接受数学知识的开端,但是关于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甚至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对于低年级的基础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一些老师并没有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没有认识清楚,即便一些老师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基础良莠不齐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采取了分层教学的形式,但是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分层教学的实践意义,导致在实践过程中生搬硬套,学生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数学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新课改教学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力求为学生创建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探索数学知识。所以,在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后,应该采取科学高效的具体措施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起到了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课堂开始前,老师的导入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主要有以下两种导入形式:其一,利用故事进行导入。小学生由于还是处于孩童阶段,故事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用小故事的形式把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利用游戏进行导入。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爱动,老师可以在讲解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圆的半径,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常常认为这是一门既枯燥又难以理解的学科。但是,事实上,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具体事例都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多多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数学知识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具象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外,老师还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制作成动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呈现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争取实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后再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深入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建立反馈机制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建立反馈机制,老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堂教学之后都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更要及时纠正。同样,这样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方便学生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给予指导,有针对性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反馈机制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实现整合和生化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三、结束语

篇5

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们的家乡黄山市汇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身,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到处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宏博富丽的黄山坐落于此,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黄山大地上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与课本材料相比,这些熟悉的名胜风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津津乐道,并为之折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公园、名胜古迹、街道等地参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样既是学生自我丰富“史料”的过程,也是“书本”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又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让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并提高其创造能力。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的品德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课前让学生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搜索相关历史文化资料、信息,然后放到课上来交流、探讨、发现地方特色和风格,让学生体会历史文化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接受并传播家乡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树立自信心、自豪感,为家>!

一堂有效的品德课既要有学生积极参与,也要教师善于引导。历史文化资源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等活动,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历史,认识家乡的变化。并及时点评要点,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成为热爱祖国、立足家乡、服务社会、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建设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这一方土。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品德课程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

篇6

1.结构性强。

小学科学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的关系,不能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活动,而过分强调某一部分却忽视其他部分。

2.真实性高。

探究的问题最好是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不是纯理论上的问题。探究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质疑不等于盲目的怀疑一切,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

3.引导性强。

在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从探究的一个阶段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科学探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领悟,最后获得结果。

4.开发性大。

科学课的探究教法是一个开发性很大的教学活动,需要在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改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身要不断地进行自身反省,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只有如此才会适应学生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学习内容的探究,不至于把探究式教学变得教条化和理想化。

二、探究的类型

教学中的探究具有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两种类型。

1.开放式探究。

开放式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开展的探究活动。开放式探究要求学生对科学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探究方式比较适合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规律的定性研究和实践性的探究。

2.指导式探究。

指导式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究的过程需要在人的指导下进行,在小学科学课中,这个人当然指的就是科学老师。老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并预测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暗示和指导,使探究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指导式探究教法非常灵活、实用性强、课堂教学效率高。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学生要知道自己探究的主题是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一种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首先对象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还有些物质质量相同,体积却不同。我们都听说过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的脑筋急转弯。很多人都会想也不想的回答铁重,而事实上一斤铁和一斤棉花是一样重的。这就被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所迷惑了,棉花给人的感觉就是轻的,铁就是重的。所以在探究中要明确自己的探究对象,然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对探究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假设和猜想。如针对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猜测:蜡烛在燃烧时火焰各层的温度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外层火焰的温度是最高的,里层的温度是最低的,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实验计划。

3.制定计划。

这一阶段需要根据上一阶段的猜想和假设来进行。如验证蜡烛燃烧时外焰的温度是否最高时,可以用一根棉签平放在火焰上,3秒后取出,根据棉签哪个部分被灼烧的最严重,来判断哪层火焰的温度最高。

4.进行验证。

对上述的步骤进行具体的实行,不要只实验一次就结束,需要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5.解释和结论。

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比较、分类和整理。判断结论是否肯定了之前所做的猜想和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6.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实验中的长处和不足,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如除了通过棉签的灼烧成度来判断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温度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进行实验。

7.表达与交流。

把自己在探究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探究式教法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适应的条件。

探究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选材问题也是探究的重点。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探究式教法。怎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究?首先,选择的课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或者不太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讨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科学探究式教法的选材很重要。不合适的探究材料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2.探究需要老师的引导。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应用探究式教法的科学课上,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方向,胡乱的进行探究,那么探究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就形成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可以独立的进行探究学习,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变得独立的。

3.探究设计的合理性。

老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符合学生所思所想。题目的设计尽量结合实际、开放性强一些,尽量增加题目的探究趣味。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测和提出假设,根据假设和猜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得出结果验证我们的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在探究时学生需要鼓励。

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评价的手段支持。课堂上老师尽可能的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能满足学生好胜、爱表现的心理。能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用美的语言,是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更能促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融洽。

五、结论

篇7

小学的音乐课堂是小学生接触艺术美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整体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否优雅、美观、整齐,都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学校在音乐教室里应该摆设得更具音乐的美,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让他们从主观中爱上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魅力的教室。另外,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教学情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视频、图片、声乐、语言等多方面的条件,为学生营造不一般的音乐氛围,唤起小学生们对音乐美的追求和感悟共鸣。例如,在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课堂时,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就播放《哆啦A梦》的音乐,让学生从熟悉的旋律中感到兴奋,创设导入情景,让小学生们逐步感受到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这样以一种熟悉又新鲜的歌曲进行切入口,让他们可以在美感中体会浓厚的人情味,从而以一种童话般的梦幻中感受音乐课堂积极乐观的教学氛围。

2.动中学乐———设立课堂教学活动创造美

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烈、对事物的专注程度不高,课堂学习时容易分神,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立更多符合学生需要和教学内容的小活动来“活化”课堂,设立课堂教学活动,让小学生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感受音乐美。在活动中师生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进一步优化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个叙事性的民歌识,先用一种太真活泼的语调给学生讲述里面的故事。这是蜗牛在葡萄树刚发芽的时候要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但是黄鹂鸟却没有鼓励它,反而在旁边讥笑蜗牛。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这是一首充满着天真淳朴生活气息的歌曲,再教学生慢慢地掌握带有八分休止符的节奏符,体会蜗牛不畏艰难,执著追求目标的拼搏精神。当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后,就可以进行扮演演唱小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蜗牛和黄鹂鸟,感受二者不同的演唱情绪。

3.赏中学乐———欣赏音乐领悟美

篇8

1.教师缺乏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多年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形成了一套教学思路和教材后,就一劳永逸不求改变了。可是教材在不断更新,有的教师只要原来的教案能用,就不考虑创新,不在教学上下功夫,吃老本。教师目前的学科教材理解范式,是制约课堂教学深度的重要瓶颈。

2.重科研轻教学

在教学和科研之间也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二者合一,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但是实际落实在具体的高校和教师身上,二者之间是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就高校整体而言,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校已不具备洪堡时代大学所具有的的特点:学生少,素质好,师资雄厚,经费充足,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不是很密切。现代大学学生人数庞大,且质量参差不齐,师资有限,经费紧张。就同一教师而言,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学校过于强调科研,教师就不免顾此失彼,权衡利弊二者取其一。因此,归根结底,目前高校的职称评价机制还有很多问题。主要依赖于一些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使得“重科研”开始在教师中形成一种风气。高校应该搞科研,但对教师应该因人而异,以教学为主或者以科研为主,由教师自主选择,也可教学、科研轮流进行,使教师不至于两端分化,二者脱节。

二、以制度改革为角度的解决办法

1.导师制度与激励制度

对于生师比过高而言,既然短期内不可能大面积缩小招生数量,那么只能从制度建设入手,更好地进行管理。首先,建立导师制可以有效的缓和学生学习上无从下手的状态,导师制的好处在于,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辅导员以外接触较为频繁的对象之一,导师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上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一致,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这是导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点。并且导师与学生的比例设置要合理,指导的好坏也要与其教师评价,职称评定,奖励等挂钩,以激发指导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管理学中激励的原理来自于利益者对超额利益的追求,那么教师也有对超额利益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改革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把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直接与其收入和晋升挂钩,注重教学质量,从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改良学分制

采取淘汰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其得过且过的状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出击;考教分离,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老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成绩管理的考核管理系统,并且实时更新题库,从而杜绝学生在评教上作假或威胁教师;实行真正的选课制,这一点主要是对教师而言,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真正的学分制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权力,教师教学的实力在上一级的学生中口口相传,从而为下一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被选择的机会多,教学差的教师没有人选,无疑会给教师增加压力和动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中教学质量占得比例少原因在高校行政化上,把高校作为完全的行政机关来管理,套用行政管理模式的各种硬性指标体系,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物的过度干涉。因此,去行政化就成为了近年十分热门的话题,教授治校被越来越多的提起,这是改革的一个方面。然而不管是行政化管理还是教授治校,更需要改的是评价主体系统,首先应设置第三方评价,仅由校方或学生主体太过单一并且无约束,设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于学校之外,进行监督,更能保证评价的公平。其次是增加学者在评价中的话语权,保证他们的意见在最终评价中的分量。再次还应该完善评价后反馈体系,评价完成后应有相应的调整手段,比如发现某教师评价结果为不适合教授这门课程怎么办,是否可以给予其进修机会,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考核,如有提高则继续教授课程,如果还是不合适,则考虑转岗,所以还应设置教师流动的上下口和合理的培训制度,对于不适合这个位置的教师,是否考虑调去行政,对于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给予进修提高的机会,这对于防止人才流失也是十分有利的方法。

4.改革职称评价制度

主要是改革评价制度中科研大于教学的倾向,可以将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由教师自己选择,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不同工作重心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这里可借鉴英国的作法,擅长教学的评高级讲师,擅长科研的评副教授,虽然称号不同,但二者属同一级别。

三、结论

篇9

(一)学生对待体育课的认识不正确

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体育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到位。在小学的体育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活跃,但是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的大部分是日常的普通游戏,达不到体育课的标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认为体育课就是单纯地在“玩”,对体育课开展的真正目的认识不足。因此,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将体育课开展的真正意义告诉学生,从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正确有序参与体育课的良好习惯。体育课的意义是要让学生在放松压力的同时锻炼身体强身健体,而不是单纯地无意义玩耍。

(二)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力度不大

学校的体育课是每个学校都开设的一门学科,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力度还是较小的,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体育课被“霸占”的情况。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内容也较为单一,学校对体育课也没有过分的关注和教学上的硬性要求,使得学校体育课的质量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投入较少,体育课要想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校就必须从根本上给予体育事业以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开展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的有力进行能够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课开展不仅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还要有学校的保障才行,学校要从物质和舆论多方面推进体育课的有效推进。

(三)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调。小学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学生认识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的问题,在这样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学校体育课开展过程中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大多数是以田径类的项目为主,很少开展排球、毽球、健美操等运动,使得小学体育课开展内容较为单一,另外,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的关注程度较少,因此在体育课开设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器材,造成体育课的形式较为单一。另外,体育老师的观念也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的质量,一些体育教师把体育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安全上,这样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二、营造务真求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三基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落实效果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大都比较浅薄,认为体育课就是让自己充分利用机会好好玩,但是体育课除了让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得以放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开展体育课时要将体育课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及时有效的灌输,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度。

(二)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给予支持

为了使得学校体育课的有序开展,学校要对体育课的开展提高重视,并且给予体育课一定的支持。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使得体育课的开展不仅是局限于形式,要使得体育课充分符合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要求,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学校要给予体育教师大力的支持,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本身的特点,要认识到体育课发生意外也是能够原谅的,学校要做好教师的坚强后端,保证教师能够在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大胆教学。最后,学校也要给予体育教学一定的资金支持,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器材,完善相关的训练设备,如:配备毽球、排球、羽毛球等。另外,学校还要充分保障体育课的开展时间,不能让体育课的时间被随便占用。

(三)体育教师要创新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和方式

在体育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营造务真求实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师要创新体育课开展内容和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严格准备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活动锻炼内容,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可以采取毽球、健美操等方式,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最后,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运动量,要使得学生的运动量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要把握好运动时间和强度的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运动量要符合生理负荷,在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上要重视“学与玩”相结合,要采用中小程度的运动强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课真正营造务真求实的课堂教学。

三、结语

篇10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好奇心、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通过猜谜语、讲故事等活动,给学生创设悬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小学科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仅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实验的开展,将实验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书本中的一些抽象知识生动化、现实化与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积极评价,激发兴趣

积极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始终保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重视积极评价的运用,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都应及时做出评价,给予他们一句充满赞扬话语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从而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转变教师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