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问题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切都离不开有文化、掌握技术、懂得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于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又归结到了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和提高上。通过对当前农村教育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加以改进,从而逐步建立和形成农村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机制。
一、农村教育的概况
在我国,农村教育一直是国民教育的重点。但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并没有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农村所需的建设人才空前短缺,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农村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
(二)在教育观念上仍受到旧时代的影响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跳农门,成为吃皇粮的人。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能否上大学还是个未知数,如今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更抑制他们的求学热情,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大部分家长视为是奢侈的,孩子们能早点为家庭分担重任最实在。因此初中一毕业或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对于女孩子更是认为读书无用,识几个字就回家种田或早早嫁人改变家中境况。
(三)农村各级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普遍较差
现在很多偏远农村地区,能保证一人一桌一凳的条件都比较难,在许多新闻中,我们依然还能看到几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问教室上课,一个教师轮流教授全校学生的情形。因此,农村人口能够学习到新知识的机会很少,由于没钱,农民多数挣扎在“活着”的层面,谈文化消费那就太奢侈了。
(四)农村教育一直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就师资素质而言,“双师型”的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教师对农科教结合、校企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农村的基础教育阶段,偏远学校的民办教师一直是主力,受过专f-JN练的师范学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地方工作。而民办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继续教育条件都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将就着当老师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质量。
二、对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自1986年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农村教育就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90年代的“六配套”工程,是对农村教育一次大的促进。但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不但没有同城市拉近差距,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呢?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农村教育发展减速的外部原因
我国教育总投资的不足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减缓,从而使农村教育产生了两个问题:
1.由于教育投资不足,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下滑。
2.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足,导致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教育的质量。
(二)农村教育发展减缓的内部原因
1.农村教育的管理上还不完善。由于农村每个自然村都要求有小学,而生源却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办学规模过小,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从而造成管理上的分散,组织配备极为散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难以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难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很多是由于教学成绩较好而被提的,因此造成很多学校领导缺乏必需的管理知识。
2.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缺乏应有的培训机制。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提高机会.有的七八十年代师范毕业的教师其知识结构还是七八十年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何能满足现在学生的求知欲望呢?更不要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通过对现今的农村教育的分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上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立法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所以制定专门的《农村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法》,以制度或法律的形式界定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及各级政府投入的责任,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农村教育优先发展也是必要的。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坚定不移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而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承担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
(三)加强农村教育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农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除了资金投入的差距,最主要的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城乡教师的素质、待遇之间的差距。收入低、工资被拖欠、工作量大、负担重、没有学习培训机会、默默奉献,是农村教师的写照。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政府也应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一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教师的收人。二是保证农村教师进得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同时缺编,造成队伍结构失衡,缺少外语、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学历要求上可适当放宽;在评比条件上,不一定要与城镇教师完全相同。在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评出的名、特、优和高级教师,应当从批准之日起,规定在本校工作不少于一定时间方可流动。城镇学校也可考虑教师是否到有到当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来缩短或延长其评聘高级职称和名、特、优教师的年限。
(四)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改善农村各级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教育的投入
篇2
一、经济落后,学生基础差
受农村经济落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教育方面。在一些中大城市里,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甚至连幼儿园也增设了英语课,到处都是各种英语辅导班,许多孩子五六岁就能流利地使用一些日常基础用语。而农村小学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课时少,随意性强,教师教学水平低,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差。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还有许多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开设英语课,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时甚至连二十六个字母都不会。而且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多,各科压力大,时间也不够分配,学习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二、新教材容量大,内容偏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对于一个甚至连自己的县城也没去过的农村孩子来说相当遥远,例如pizza、online等等,学生对这些词汇毫不熟悉,无从理解。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成了主要的表演者,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反过来更加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另外,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了以往教材的好几倍, 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就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
三、师资力量匮乏
硬件的改善是有形的、快速的和显而易见的,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是缓慢的、隐形的、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致关重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外语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的示范者,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5个因素和1个公式”。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质量;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条件;5.教师的素质。1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乘积则越大,教学质量则越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的农村学校都存在着缺少英语教师或者英语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是一人上几门学科。
在资源设备方面,农村小学教学方法、资源、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乡村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除了学校发给的课本外,很难再获得其他的学习资源。然而中学所学的知识难度与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没有一定的参考资料予以辅助学习,成绩将难以提高,特别是有着大量的语法、词组与搭配的英语科目。另外,目前只有极少学校建有语音室和电教平台,部分学校有录音机、VCD机、电视机等电教设备,但与教材相关的配套材料缺乏。英语教师上课基本上还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即一本书、一支粉笔,最多加一台录音机。而这种“满堂灌、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 本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四、缺乏口语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农村中学在英语学习和使用中,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习特需要一定的母语环境,由于缺乏英语氛围,平时无法接触到广播、电视、电影中的英语场景和片段,更加无法接触到外国人,农村学生对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相当陌生的。学生每学期一般只能接触英语口语练习两到三次就相当的幸运 ,每次交流的时间也很短,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除了课堂,学生基本上听不到英语,学了英语没处交流。语言学习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进步迟缓。更不用说组织英语角及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晚会、英语短剧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了。由于缺乏英语氛围,平时无法接触到广播、电视、电影中的英语场景和片段,更加无法接触到外国人,农村学生对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相当陌生的。
五、以应试为目的,交际功能淡化
大多数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都有着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无心学习。有许多学生都只为拿一个初中毕业证,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也无所谓学得如何。加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每个学校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他们只重视学生的考分如何,教师也因重视英语知识的灌输,常常忽略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也无暇顾及学生在学习英语后的实际使用。这使得许多学生成为了中式英语的传播者、做题的机器,只会纸上谈兵,而根本无法把所学英语用于交际之中。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注重源语文化的学习。
由于存在上述的原因, 新课改的实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矛盾,要保障英语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应多站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还需考虑到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困难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
篇3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就难以回避新农村教育改革的三大问题。功能“定位”。是新农村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结构“调整”问题,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个性“演化”,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的基础工程,是关系作为“后发展”的农村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步人现代化历程的根基所在:而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就必须解决好以下三大问题。
一、功能“定位”是首要问题
直面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格局,探讨农村教育应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理依据,使区域农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回归到引领并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轨道上来,这是新农村教育建设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姓城不姓农”的传统格局
传统农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由于国家一统性的传统定位机制的影响,使得农村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向城市教育输送“半成品”的教育“材料”。农村教育的最大目标变成了让自己最优秀的子弟离开农村,为城市服务;农民的最大愿望是一家人省吃俭用,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社会。这样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被,使得农村社会难以获得发展壮大自己所必需的教育营养。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农民已经习惯了教育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如此历史传承中造成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逐渐丧失了与当地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对话、互动的功能,农村教育的本体地位日渐消融,独立自主能力不断萎缩。形成的最大障碍是:其历史惯性在现实中仍有巨大张力,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格局,至今仍未彻底改变。农村教育培养出不为农村社会服务的人,对农村教育而言这是最大的浪费。
(二)“应然定位”的学理依据
“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论题,整体而言应该具有公理特性即不证自明性,具体而言则主要具有以下学理依据:
“区域性”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要尽力避免传统区域开发过分城市中心化倾向,确立农村社会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要尽力避免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确立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然功能定位。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这个系统的发展序列上应该姓“农”。
“后发性”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早发式的地区(如城市),在发展中占据了先手之利,使后发者(如农村)无法重复其先走过的路。这就使得农村教育既要跟踪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主流(不能闭门造车):更要研究他们所以如此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特别是在本地区特有条件、状况下,如何达标的特有机制与具体条件(不能照抄照搬)。农村教育在自我发展形式上必须姓“农”。“可持续性”发展理论要求我们,不要厚此薄彼,要走共同富裕、发展的道路,以求得区域间发展的公平性。作为体现社会整体意志的国家和上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加大向落后地区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缩小区域性差异;地方政府更要加大力度,以缩小城乡、工农差异,从而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教育受道德与政策的扶助而可持续姓“农”。
“互动性”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农村社会,农村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农村社会要确立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仅仅是立足现有条件办教育,而是创造条件立足未来发展教育。农村教育在“社会——教育”互动层面上被规定姓“农”。
(三)“回归本位”的现实态势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农村社会,具有典型的“后发展式”特点,要想跨越式地步人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没有高经济价值的物质资源去开发且人均量太低,无法选择类似“石油输出、西气东运”以带动经济腾飞的模式;又因缺乏工业化的雄厚基础和小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有力拉动,缺乏组织管理农业面向大市场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管理资源,也无法靠贷款和大量引进外资以高投入赢得高速度,所以只有走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弥补以上不足的道路。然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人口多而素质差。如此,历史留给区域农村社会惟一可行的发展之路,就是农村社会必须依靠农村教育、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建立起主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农村教育体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农民大国。自八十年代农民从农村旧体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便开始走向自我解放、发展的道路。他们强烈呼唤能够重塑现代意义上的新型农民,解除套在自己头上的素质低的精神枷锁:能够以自身的高素质赢得农业的高效益,以自我的现代化达成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以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们渴望改变不成体系、弱小而又相互隔离的农村“职教”和“成教”,以及于己无益却要给予巨大投入的农村“基教”。
农村儿童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将是未来农村社会的新型农民。所以,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希望自己既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现代农村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为城镇发展服务,更为农村发展服务;最后,以自身未来新型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去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这大概是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教”)最根本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方向,更是农村儿童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必然要求。
二、结构“调整”是核心问题
有什么样的应然功能定位,就需要相适应的内在结构来实现这种功能。农村教育回归到了“主动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定位,必然需要我们在反思批判既有农村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创建农村教育和谐融通的新“三元结构”,这是关系新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反思失衡封闭的传统结构
我国农村教育是由“基教、职成、成教”三要素构成的“三元”结构,而传统的农村“三教”结构要素本身存在着不平衡性,要素之间存在着封闭性。
“基教”是农村教育“三元”结构中的基础要素,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它得到了超常规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历史地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主角和主导方面。“职教”承担着打造和提升农村教育为区域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它应该是农村教育“三元”结构中的主体要素: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产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人才市场还在发育之中,它现实地成为农村教育中发展水平最低的要素。“成教”肩负着培养农民新素质与打造农民新形象的现实职责,它应该是农村教育“三元”结构中的关键要素,但由于我国农村“基教”与“职教”的整体水平不高,更缺乏一个建立在“立足农村人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终身幸福”范畴之上的规范有效的发展机制,它只能成为农村教育结构中的薄弱要素。如此,我国区域农村教育的三要素存在明显的发育不良,造成其“三元”结构的失衡倾向,难以形成“三足鼎立”的整合优势。
从横向结构联系看,三要素相互封闭,缺乏开放沟通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人为界限,影响了农村教育结构的优化与整体效能的发挥。由于“基教”的基本功能定位是跳出农村而非为了农村,所以现实农村教育中占绝对优势的“基教”呈现相对封闭的大一统趋势,与“职教、成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职教、成教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互动,多属于“定位”不当、历史欠帐、相互补偿等因素造成的无序行为,不是恪守本分、各尽其职基础上的自觉的合作、互助、共享、共建。如此,农村“三教”三驾马车各行其道,不能在共同定位于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这个总目标的前提下分工合作。
从纵向序列角度看,三要素在立足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于发展变化的农村社会,打通在时间上的界限,构建前后衔接过渡、传承接力的纵向教育系统上。存在相互割离的间断性现象。对农村教育而言,“基教”是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即初中毕业后),相当部分需要回农村就业、创业的农村学生,因缺乏连续的初中后职业教育,他们只能在没有岗前培训、职前教育的情况下,直接上岗就业;升入高中的那部分学生毕业后,除少数接受高等教育的以外,相当一部分也是由于缺乏连续的高中后职业教育,而在缺乏应有职业技能和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到农村就业、创业。在这里。“基教”和“职教”出现脱节与间断现象。与“基教”连接的“职教”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成教”的基础,然而因为缺乏这个环节,使得农村“成教”成为“职教”的补偿教育,成了位置后移了的职教,而不能实施自身意义的继续教育,更不能行使自己终身教育的应然功能。同时由于成教的“成人性”特点。也难以真正落实作为职前教育的职教目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双难”、“双误”现象。
(二)创建和谐融通的新型结构
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基础上的“扬弃”,它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新形态与容纳旧我的新格局。农村教育的新发展,同样需要创造出自己的新结构形态,并在新格局里“推陈出新”。
在“区域农村教育为区域农村社会发展服务”这个总的应然性本体功能定位的规定下,我们确立的农村“三教”各自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是:其一,农村基础教育,它应是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为当地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是以学术性学力养成为主、职业性资格准备为辅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价值取向是:既要把农家子弟培养成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代型人才,又要把他们培养成作为新农村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代型农民。其二,农村职业教育,它应是直接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的职业资格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资格准备、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学术性学力养成为辅的TVET。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价值取向是:把广大的农民(特别是未来的农民)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开发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三,农村成人教育,它应是直接服务于农村工作者的实际需要的继续性、回归性的教育。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岗位适应、致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性教育,也是促进其自我完善与生活幸福为目的的终身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价值取向是:把广大的农村工作者(特别是农民)培养成有文化、能致富、会生活的发展型人才。
实施农村“三教”综合改革。创建和谐融通的新农村教育“三元”结构,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一,在社会实控层面上,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必然通过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来实施对教育改革的有效控制。譬如,通过“教育立法”体制,改变“三教”综合改革中“无法可依、施控不力”的现象;通过“教育督导”制度,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其二,在教育回应层面上,建立有效的对话沟通机制。通过教育督导室的“督政”功能,体现教育的权利和意志:通过建立专业性的社会中介组织。为改革提供科学公正的有效信息:通过建立高效灵敏的反馈机制,及时获得教育产品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其三,在教育结构层面上,建立系统的内部整改机制。通过“教育规划”,使农村教育要享有和区域城市教育对等的地位、平等的发展权:通过“教育结构”改革,建立起不是“脱离、偏离、被动、滞后”,而是“融通、对话、主动适应、自觉服务”的新农村教育体系。其四,在教育配套改革层面上。建立相应体制系统。通过改革“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办学和个人办学,使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并建立“联办、共建、交流、合作”的统筹机制:通过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引进竞争机制,讲求产出效益,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可试行校长选举制和教师招聘制,并形成双向制约机制等。
三、个性“演化”是根本问题
在区域农村社会系统中发展着的农村教育,在与区域农村社会协调互动中发展着自己的主体力量,张扬着自我的创造个性;并以此自觉主动而又超前性地顺应和改造社会,书写自己的“性情”人生。这是农村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自然显现,也是涉及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
(一),‘双层级”协调互动
区域农村教育与区域农村社会的“协调互动”,包括宏观的“社会与教育”和微观的“功能与结构”双层级互动形式。
社会本身是个发展着的系统,教育是这个系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的要素,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上,教育与社会结成不同的结构关系,教育首先被社会历史性所规定。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决定教育的应然“定位”,教育功能定位又决定自身要具备的相应结构;丰十会发展变化了,由其决定的教育功能定位也要发生变化与之适应,教育结构也要相应调整而与功能变化适应。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越来越“依靠”教育来发展自己,教育由社会的边缘逐步变成核心,由跟在后面被动适应,转为走在前面主动适应。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育功能定位的立足点,不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更应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被动进行结构性调整,而是主动变革以发挥其功能。同时社会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仅仪是立足现有条件办教育,而是创造条件立足未来发展教育。如此,教育与社会结成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
由教育与社会协调互动所规定的是教育应然性的功能定位和应然性的结构调整,它与教育现实的结构和由之决定的现实的教育功能之间存在差距,有时差距很大。这便要求我们进入教育系统内部,考察其现实的教育结构如何,由其决定的教育功能水平怎样;又要跳出圈外,分析应然定位如何引起已有功能定位变化,以此带来旧有教育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起与应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结构,从而又引起教育功能的改变。如此,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应然定位,通过已有功能定位、已有教育结构的中介变化,便与应然结构定位、应然教育功能之间,成功实现了协调互动。
(二)“两特性”自我表现
“协调互动”关系中教育的自主性问题,则涉及“教育存在的自主规定性”与“教育发展的主动适应性”两大教育特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虽然农村教育的“生成”来自其“上位”系统的需要,它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也不能脱离“条块”网络系统和自身生态系统的制约和帮助,但它一经存在就具有了天然的本体性地位,它要重新自我规定其应在的位置,主动承担其应负的职责,并有效地作用于所属系统。它体现为教育克服了依附性而“不等、不靠、不要”,具有了独立意志和自主能力。它自我规定自己姓“农”。为区域农村社会服务,而不再笼统的姓“围”、无奈的姓“城”,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
所谓主动适应性是说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教育,不但具有以“教育市场”为中介自动纠偏的反馈机制,而且具有根据变化了的社会需求去有效适应的能动纠偏的“前馈”回路,以保证在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过程,周期长而滞后特点明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相应的社会需求便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就使得普通的反馈机制纠偏的作用和时效大受影响。因此我们引入“前馈”(feedforward)的概念,为了保证前馈效果,需要在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和应然定位之间加上“外前馈”机制。以不断检与矫正功能定位因需要变化而产生的滞后性偏差;在应然定位和应然教育结构之间设置“内前馈”机制,以保证结构主动适应功能定位的变化。进一步,还需将前馈职能“实体化”,以充分发挥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能动性。
(三)“五维度”个性演化
社会教育“协调互动”历史进程中的教育个性的演化,蕴涵着“本体、主体、中介、意识、实践”五个层面的合和融通,它是双边互动中教育个性的具体张扬。:
1、本体层面。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因子互动契合的程度。这是标志教育生态系统状态和进化水平的层面,也是考察教育生态状况的本真视角。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诸因子互动的契合度,决定教育系统生态的和谐性,而和谐性的教育生态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主体层面。政府、社会、个人强化自身发展并参与、支持教育发展的力度,与教育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并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力度。这是标志教育生态系统由自在状态转为自为状态的层面。“力度”表明社会主体具有的自主发展的程度。具体而言,指政府、社会、个人加强自身发展并参与支持教育的发展,这说明社会进化到(人们也意识到)开始依靠教育发展自身,社会教育化亦即“学习化社会”将要降临的阶段:而教育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并主动服务于社会,则说明教育已发展到超前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教育中心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两趋势的融通、两力度的融合将重塑本体层面新型的“教育——社会”结构。
3、中介层面。作为教育与社会协调互动中介的农村教育市场发育的程度。这是标志作为教育生态系统进化限制因子的市场调控机制形成的层面。只有农村教育市场充分而健全的发育,才能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对社会的供给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中介机制,而使之在对立统一中进入协同进化的轨道。
篇4
(一)农村经济落后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悬殊,导致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同时留下大量的留守儿童。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也为教育带来了严重问题,大部分农村的教育基础投入非常少,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质量不高。
(二)户籍制度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身份存在很大差异,农民工要将子女留在城市接受教育需要花费更多财力,这种城市、农村户口上的不公平待遇,让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学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局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盲区。目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大多是隔代教育,监护人多为祖父母。祖父母一般对孩子过于溺爱,缺乏必要的心灵沟通和社会道德教育。加上农村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农村家庭错误地认为学习无用,只有打工才能挣钱。同时,农村的教育质量较低,毕业后学生失业率较高,这也是导致家长不愿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原因。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逐渐消除城乡原有的二元结构,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政府要建立促进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统一发展。政府要从相应政策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推动农村贫困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保证农村劳动力能够在附近区域就业,逐渐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二)改革户籍制度
通过对传统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逐渐消除城乡存在的隔离制度,有效保证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相关政府部门还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落实配套措施,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保证,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监督工作,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相关政策和制度真正落实,避免城市对农村子女存在歧视以及各种乱收费现象。
(三)重视家庭教育
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家庭教育。首先,村委会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具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组织探访,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活动,给与其更多关爱。其次,提倡留守儿童的父母履行监护职责,让其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鼓励他们与子女长期保持沟通、联系和交流。另外,在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时代,还可利用各种媒体、电视、网络等形式,宣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以及有效措施,推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逐渐完善。
(四)注重对监护人的指导
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正确指导,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施力度。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下长辈履行对儿童的监护责任,监护人具有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此,组织监护人的指导及培训工作十分必要。只有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五)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应开展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设置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情况,对他们进行家访,了解其具体情况。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缺乏家庭关怀,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儿童教育的引导者,更应该像亲人一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
三、结语
篇5
(一)留守初中生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之后,很多孩子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与监督,家务负担也占用了他们一定的学习时间。
(二)留守初中生缺少学习辅导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初中生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初中生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初中生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留守初中生的学习监督状况不佳
留守初中生父母外出后,部分留守初中生学习态度变差,学习兴趣减弱,家庭学习辅导与监督的不力,导致留守初中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欠佳,学业成绩下降。留守初中生学业上出现的这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解决,必将影响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所以,留守初中生的学业问题已经上升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点
政府保障与完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是解决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点,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应从“以县为主”转变“以国为主”,加强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使农村义务教育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现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阶段。从农村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免费,正是补偿政策的最好体现。从2005 年开始,免除国家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到2007 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该合理均衡配置课程资源,特别是优质课程资源。当教育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时,接受教育成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生活方式存在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最适宜的教育和课程资源也就成为政府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
(二)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首先,应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整个家庭发展的,是以孩子的美好前途为代价的。应鼓励一人外出,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尽量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尚可,至少父母一方可以留在家中)。其次,要明确监护权中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感。对被监护人进行教育是监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以儿童利益优先,以儿童能健康成长优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状况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爱,隔辈教育的种种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正常发育,造成许多儿童的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但却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难以承受挫折、心理稳定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应积极引导,严加管束,与监护人配合,“全方位关心照顾孩子,要让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的留守儿童,应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刻苦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创造条件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变留守儿童封闭忧郁的心理状态。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家庭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制度、人口素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当今时代社会变迁与城市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较为普遍的特殊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现状、及对其应采取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农村青年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社会有关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关注。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焦点聚集在广大的农村,聚集在农村基础教育上,以人文关怀之真心,以教育者的责任感,来研究和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有着广阔的研究背景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农村 义务教育 问题 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多种挑战。
1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在经历了结构调整之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经费短缺。根据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短缺,具体表现为经费收支矛盾突出、公用经费和建设性支出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1.1 经费投入来源减少,入不敷出。我国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费,实行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可是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所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并未得以落实。虽然政府财政拨款力度有所加大,但学校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从2006年至2010年,被调查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平均分别为82.1万、104万、121.4万元、123.7万、135.2万,而支出总额平均分别是96.6万、115.5万、132.6万、136.1万、149.9万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收支存在很大缺口,入不敷出。(见表1)
表1 教育经费收支变化情况表 单位:万元
1.1.2 公用经费匮乏,危及学校正常运转。公用经费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据估算,一所学校要维持正常教育,公用经费至少应达到生均80~110元。而据调查,被调查学校在2005年以前,公用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基本不做安排,虽然2008年预算内有了公用经费,可是其所占比例平均仅为5.29%,生均公用经费仅为30元。此后几年虽然投入的公用经费比例有所提高,但还是远低于维持正常教育的最低水平。(见表2)
表2 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单位:万元
1.2 教学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尚无法全面地评价被调查学校的教育质量,但仅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辍学和转学等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出其教育质量的高低。
1.2.1 教育教学设施简陋。由于缺乏资金进行必要的教育设施投入,大部分被调查学校没有图书馆,就连基本的自然科学实验设施、体育设施都相当缺乏。在自然科学实验中,由于仪器有限,只能有少数学生动手操作,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当作看客与听客。虽然部分被调查学校配有多媒体设备,但教师从来不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只有在上计算机课时才能接触到计算机。
1.2.2 学生流失异常严重。据对被调查学校学生流失情况的跟踪调查,即连续调查被调查学校同一届学生3年的在校生记录来看。2007年,被调查学校平均招收的学生为480人,到第二学年初为400人,到第三学年初为305人,而到毕业时,平均仅有260人,就是说3年内平均共流失了220人,占入学学生的比例为45.9%(见表3)。学生流失造成被调查学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缩水。(见表4)
表3 学生平均流失情况调查表
(此处,学生流失包括了学生转学与辍学)
表4 平均发展规模
不仅新生的入学人数在逐年下降,而且到高年级后流失、辍学的现象也很严重。尤其是2007年以来,每到寒暑假期,都会有大量学生流失。
1.3 师资力量薄弱。
1.3.1 教师缺编现象突出。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大量涌入城里,教师紧缺,被调查学校的师资普遍存在缺编现象,在学科配制上不够合理。如图1所示,从对350名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教师相对充足,而其它学科教师相对缺乏。虽然学校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却没有专职教师任教,致使该课程无法按照课程标准正常教学。
图1 各学科师资分布情况
1.3.2 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硬件的投入。这些学校硬件和市区相差无几,但学生择校现象仍然不能杜绝。事实上,择校就是择名校、择名师。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缺少的就是真正能在本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名师。例如开封郊区一所中学,学校精心培养出来的8名骨干教师,2010年暑假就有7人被调入市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名师引领。
1.3.3 在岗教师学历偏低。随着骨干教师逐渐向市区学校中流失,被调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下滑。如图2和图3所示,从对350名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学历达标率低。52.9%的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或以下,47.1%为大专,没有普通本科毕业的教师。虽然现学历中61.8%达到本科,仅有5.9%为中专或以下,可是82.4%的教师是通过自考或函授的方式获得现学历的。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这两种培养方式并不是十分理想。
图2 第一学历情况 图3 现学历情况
1.3.4 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由于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加之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科研活动流于形式,不少学校没有科研课题。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95%的教师缺乏独立科研能力,只有评职称时才去考虑撰写论文。科研能力普遍较差,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
篇7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常见现象有:
1.学习成绩滑坡。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完成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等现象。
2.心理问题突出。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
3.安全隐患趋多。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出现心理障碍,自身行为失控;三是留守儿童独自在家里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的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4.留守儿童存在行为缺陷。(1)纪律散漫,不听祖辈教导。(2)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5.价值扭曲。(1)好逸恶劳。(2)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3)“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6.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1)经常不洗脸、不洗澡。(2)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3)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
第一,从心理着手,矫正农村留守儿童扭曲的心理。
1.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的留守儿童,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
2.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
3.对留守儿童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
二,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1.教师要深入到留守儿童当中去,到留守儿童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留守儿童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2.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4.教师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
5.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使情感得以抒发。
6.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除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不正确的思想。
三、积极推进家庭教育
第一,想办法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认识 。目前,许多外出务工者在认识上有明显误区:有的认为,为子女储备教育资金是最为重要的;有的认为,其子女没有明显偏离社会的行为,不需要父母在身边,等等。这样,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席”,使孩子在思想、道德、情感、品行、心理等诸多方面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所以,父母应尽量增加与子女的联系,多倾听子女的心声,细细体会子女内心、情感的变化,强化联系的纽带,配合学校教育。
第二,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尽可能营造较为完整的家庭结构。调研结果证明,结构完整的家庭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实施有效的家庭思想教育。在结构完整的家庭里,儿童所得到的教育是健全的,反之则否。但是,“无论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都可能给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的儿童带来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使孩子角色认识、结构伴侣、职责承担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导致越轨行为”。因此,父母在外出前,要合理选择熟悉孩子、有爱心的、能给孩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让留守儿童获得一定程度的“父母”之爱,有一定的家庭归属感。
第三,临时监护人应明确自己的责任,转变教育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他们过多重视孩子的吃、穿及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和品行关注很少,很难谈得上有意识的思想教育。本人在调查中发现,各种类型的监护人都存在着教养不当的问题,普遍重养不重教,放任及溺爱现象非常严重。临时监护人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监护责任,这监护责任不仅包括对孩子的养育,还包括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四、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第一,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第二,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一定比例的生活老师和校医。
第三,要不断加大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的基金扶助。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既可以照顾到自己孩子,又能够创收。
第五,要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和保障机制,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
篇8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现状问题
1.认识不足
因我国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智育和美育的比例严重失衡,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眼中主、副科的分别极为明显,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我国升学考试没有美术的考核,所以,重视美术成绩的学生很少,学生也很难高度重视美术课,促使美术变成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在农村学校中美术的系统教学无法得以正常开展,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培养不出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2.家长对美术教育漠不关心
农村地区由于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美术教育未能有所深刻的认识,并非所有人都具备美术教育理念。很多农村家长对美术教学都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在家长眼中,美术属于“不务正业”,就是学生感兴趣,但家长也难以理解并支持,所以,当学习轻视美术教育时家长都选择默许。农村的家长在对待教育方面,认为只有文化课学得够好,学生才能一跃成为人上人,而画画不可能让学生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在这种实用功利性极强的情况下,农村家长多是不关心美术教育。
3.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农村美术教师多为大中专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在他们走进美术课堂时,发现自己所学的美术技能、技巧很难适应当前的中小学生,便常以主观意识要求学生,无法系统深刻地认知新教材,训练学生也常以专业人员训练模式,结果造成美术教育的成效不佳。此外,在布置美术作业方面也是毫无新意可讲,也无展示的机会和地方,因此刺激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上在考核美术教学时,多以美术专业院校招考形式,而忽视了美术学科基础性较强及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事实,造成师生过度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无心进行鉴赏、手工等教学,进而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改进对策
1.转变家长思想观念
上述提到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开展难的因素之一即家长思想观念问题,所以美术教学质量要有效提高,需从家长方面着手,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其他相关形式,对家长进行美育的宣传,让家长深刻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明白在素质教育中美育所占的比例,并让他们了解到在基础教育中美术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学科之一。借由多方面的宣传教育,促进家长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加大支持美术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充足的学具,确保农村美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从而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引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篇9
一、课题学校情况简述
1.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
该小学从“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着手,探讨合理运用卫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性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课题组的全体教师通过对课例深入分析、反思,找到了教师在运用卫星资源中存在的弊病:首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目标过于笼统分散,应集中到点上);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适时选取有效的教学资源;第三,资源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课题组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途径:分析与掌握教学目标+分析与处理卫星资源+分析与服从学生特征。通过对以上课例的研究分析,课题组教师达成共识:即在每一个课例中,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课题组教师重新制定了卫星教学资源应用的策略。余光宏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分析了卫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对象,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水平。目标明确之后,教学设计很快完成了。余光宏老师在这堂课一开始时并不是急着播放课件,而是先用猜谜语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件。观看过程中一边学生看,一边让学生认真听:把学生引入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同时,把课件应用到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中,学生通过边看课件、边读课文、边听老师讲解,很容易理解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生长过程,体会到小蝌蚪找妈妈的急切心情和心理变化,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该校课题组基本采用以上的研究方式,通过循环的“教学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不断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螺旋上升,从而达到预期的课题研究目标。
2.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
该校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形成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课题研究前期,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光盘当电影看、全课件式上课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校开展了多次教师培训,让教师们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研究后期,该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认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们感受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好处,使用起来方便、轻松、高效。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该校教师参加了校内和校外17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广泛收集资源,认真“整理”资源,并提倡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然后把开发的资源存入资源库,让所有的教师共享。课题组通过举行课堂教学应用大赛,及时发现课堂中出现的优点及不足,通过研讨交流,完善应用方法理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形成了符合该校实际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们能较好地将远程教育资源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效指导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
二、分析比较课题学校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所学校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农村中小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开阔学生眼界。下面比较分析以上两校开展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
1.研究内容
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主要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该校将这一课题分解为三个子目标:l.卫星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卫星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这样的划分有针对性,便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点上人手,降低了研究的难度,使研究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但是从该校的研究报告中并未完整、清晰地反映出这三个子目标的具体研究情况,使我们无法从清晰的研究过程中看到研究的实效,不失为一个缺憾。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是“卫星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应用方法和案例研究”,内容涉及到整个语文学科,覆盖面大,难度也增大了。但是该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使得教师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语丈学科涉及到许多内容,不仅有文化知识的教学,更有文学素养、人文品质的培育,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能将课题有针对性地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也更强,也便于总结和推广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两个学校都做得不够细致。
2.研究方法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两所学校基本上都主要采用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为辅,使研究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效果也很明显。两校都在研究前期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本校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运用对比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研究具有较强针对性。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在课题前期准备工作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方面做得更扎实、反映出的结果就是该校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的奖励更多一些。同时在研究中两校教师都很好地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研究过程
在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整合结构的规律中,两校都经历了研究设计、具体实施、经验总结三个阶段,其中经验总结也穿插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但是在研究报告中,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只以余光宏老师的教学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对其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没有进行翔实说明,使研究成果显得单薄了一些。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中心小学以颜丽老师的阅读教学为例进行阐述,内容翔实,但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说明的不够详细具体,无法使我们看到整个语文教学在课题研究的总体研究情况。这是该校在研究报告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4.研究成果
通过近三年研究,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中心小学经过课题研究,明晰了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模式环境下,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出卫星教学资源运用的原则;探索出一条卫星教学资源应用途径;构建了卫星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组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很多教师优秀论文获得各种奖项;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汇编了教学光盘、卫星接收教学资源、典型课例课件、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等,为语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交流、为学生学习互动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的积极性、制作课件、设备操作的能力普遍提高;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探究意识;有效地培养和形成了一支新型的,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探索并形成了适合该校学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激励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
篇10
>>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实施现状与初步探索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相关问题浅析 浅谈如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有效实施及对策 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与营养改善计划之间的矛盾与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管理 日本供餐教育对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示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思考 浅谈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大石山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分析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现状 广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现状与问题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意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4-06.
[2]学生营养餐急需建立监管机制[N].潇湘晨报,2012-04-09.
[3][5]任旭红,金莅颖.对比日本小学生营养午餐浅析我国小学生营养餐推广中遇到的问题[J].中国公共卫生,20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