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0:1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青年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青年论文

篇1

泾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信用良好的农村青年推出“接力贷”“富农卡”等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村创业青年长期性、灵活性的信贷需求。为了帮助农村青年成功创业,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专门建立了定期问卷调查和回访的长效工作机制,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工作质量。自2014年以来,共回访信用示范户100多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多个。为了有效满足农村青年创业者多样化的支付需求,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手机支付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等自助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ATM机等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了搭建起农村青年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交流创业经验,促进银农合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举办了全市首届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对涉及农村青年创业的金融优惠政策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各金融机构对各自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流程做了全面细致的推介,农村创业青年代表结合各自的创业经历作了经验交流。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将围绕不同主题,每年举办一次。

二、争取政策扶持,构建考核体系

为推动实现农村青年创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率”,增加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努力,向当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争取到了财政贴息、减免税收、利率优惠等15项扶持政策,推动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实行“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农村青年拿到所需创业资金。为强力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纳入地方金融生态示范县、乡考核范围,推动共青团固原市委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纳入到共青团工作考核范围,进行季度考核、半年通报和年终排名;当地人民银行按照金融机构在农村青年创业工作中支持度和贡献率,对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同时,综合考核各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中的贷款额度、利率、贷款条件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动态调整支农再贷款额度,向重点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的信用社倾斜。

固原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依托评选出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加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互惠共赢的双赢格局。截至2014年11月,固原市四县一区已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县域覆盖面达100%,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200户,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合作组织10家,共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农村组织信用示范合作组织贷款5000多万元,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减免利息支出250多万元,累计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1.8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4600多户。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全力推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政策助农”的工作目标,使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固原市广大农村青年已把参与信用示范户创建作为走向创业致富的桥梁“,青年要致富、信用来铺路”的理念已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成才的重要法宝。固原市农村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的开展,还大大调动了农村青年创业热情,有效扭转了农村青年一无项目、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只得选择外出打工的局面。“农村青年+征信+项目+信贷”的这一融资扶贫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拉近了基层央行、金融机构和农村青年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基层央行服务青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篇2

一、师德方面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6.教科研活动2005年7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2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8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期个人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09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数学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即将结题

篇3

譬如,在2008年、2009年夏天,她选择回到老家河南,而非留在北京写可以用来评职称的论文。作为一个学者,那段时间她感受到学术的无用,她试图用回家这个最传统的方式,找到一个人可堪凭借的精神内核。她拿着一支只能录三个小时的录音笔,跟村里的老人们聊这些年村庄的变化。这里很多老房子都接近倒塌,她家老屋的前面起码已经倒塌了十五所,有的只剩灶台;同时村子里新起了很多房子,但几乎每把锁上都生着锈。打工潮改变了这个村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丢弃了老屋,用挣来的钱建起新居,努力装修得富丽堂皇,但一年中他们在这里还住不到一个月,大部分时间他们住在打工城市的城中村里,连最爱洁净的青年也不愿意收拾出租屋,那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不是家。

她把在家乡的见闻、感触写成了《中国在梁庄》,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之后她决定花更多的时间、走访更多城市,见见那些离开梁庄、在不同城市打工的乡亲。在西安,她的老乡们以骑三轮车为生,他们必须小心提防“黑狗子”抢车,而当厄运降临,他们也只能花价值车辆四分之一的价钱请“托儿”来赎出车;为了尊严他们常打群架,冷漠地说着伤势,在村庄,他们本是善良、内向的人。在南阳,她看到一位历经波折、成为一名算命先生的老乡,他的“学说”混杂了易经、风水、常识、道德甚至思想,生活清贫,但他脸上有一种淡然、超脱的光芒;在青岛,她混进了电镀厂,感受到空气里浓郁的金属气息,她从小的朋友小柱,因为在此打工而咳血身亡。她还去了厦门、呼和浩特等地,找到了51个梁庄打工者的故事,它们最终成为她的第二本书,《出梁庄记》。

当许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想要去除掉自己的乡村背景时,在北京已经买房、结婚生子的梁鸿,却在试图重新与乡村建立连接。她说自己的性格似乎还停留在20岁出头那几年,尤其是那段在乡下小学教书的日子,那段时光在后来成为她精神的源泉。她这样描述铭刻脑中的一个场景:雨后,她打着赤脚站在田地里,天空那壮丽、迅疾的色彩就在眼前,灰色的大地,清晰、辽阔、寂寞、安静,她和天空长时间相互对望,灵魂相连。

为什么要写“梁庄”

让自己得到自由

为什么写“梁庄”,它也不是学术论文,不能为评职称带来什么,但是我觉得要回去,就走了。但因为随心而做,最终也得到了回报。说到底,我的根依然还是在农村,那里能够给我给养。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愿意想特别现实的东西,不太愿意被束缚起来,尽可能保持一种自由状态。我的经验是,即使不被实际的东西束缚,最终你也不会失去什么。

塑造真实的乡村

在中国语境,乡村是落后的象征,它不是一个客观的词语,而是一个落后的带有扭曲的形象。一个农村男孩可能找不到老婆,因为城市姑娘一听说他来自乡村想到的就是影视剧里表现的,婆婆要来住、各种亲戚要钱。大众传播使身在乡村的年轻人只想把它与自身隔离开来,努力显得现代、时尚,这是很拧巴的问题。

篇4

论文关键词:路遥,青年形象,艺术个性

路遥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用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的作家。在其短暂的四十二个生命历程中,他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贡献了高加林、刘巧珍、马建强、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一大批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塑造较为成功的往往是青年形象,特别是当代农村青年形象。究其原因,一是路遥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人和事比较熟悉。他说:“我只能在我自己生活和认识所达到的范围内努力”,“我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在大山田野里长大;又从那里走出来,先到小县城,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农村我是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而我最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另外,路遥的小说具有某些自传体的特征。他所写的人与事,很多就是他的亲身经历。路遥在世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四十二个春秋,其人生经历中最丰富的部分莫过于青年时代。这也是路遥能够成功塑造出一些青年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

我个人认为,路遥笔下的青年形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理想型(或叫唯美型),这类人物以城市姑娘为主,田晓霞、吴亚玲的形象最具代表性。她们是男主人公心中的“女神”,是东方的“维纳斯”,是激励男主人公不断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力量源泉。她们一般外表美丽大方,性格热情开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饿得两眼昏花、四肢乏力,根本无心顾及学习,是吴亚玲顶着同学们的误解与偏见,想方设法帮助他度过难关,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而《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在孙少平成长的过程中,更是扮演了多重角色:老乡、同学、朋友、旅伴、恋人。孙少平困难时,晓霞来了;孤单时,晓霞来了;迷茫时,晓霞来了。即使田晓霞最后因公殉职,但她对孙少平的影响却永远也不会消失,必将激励他好好活下去,他们的友谊与爱情已经成为孙少平心中最美好的回忆。第二类青年可称谓奋斗型,此类形象以高家林、孙少平最突出。他们渴望从农村进入城市,由农民变成“公家人”、城里人。特别是高家林那种离开乡土、到城市生活的愿望就更迫切,但高家林的奋斗却以失败而告终。而孙少平却较为幸运,经过一番磨难,最终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算是端上了“铁饭碗”。这两个青年人的形象之所以典型,是因为他们走过的道路正代表着中国亿万农村青年(即农民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部分农村青年靠奋斗最终融入城市,变成“城市人”、“公家人”;但大部分农村青年却当起“农民工”,在城市打拼一番,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或是在城市站不住脚,最后又不得不回到农村。第三类青年属于现实型。这类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或小学毕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虽有自己的理想,但缺乏远大的志向;虽然想干一番事业,但想法更加务实。只希望改变眼下的生活,追求当下的幸福,而不是像高家林、孙少平那样,希望改变所谓的“身份”、“地位”,成为“城市人”、“公家人”。这类人物,如《人生》中的巧珍,《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安等。刘巧珍自己是个文盲,却一心想嫁给一个识字人,好好在高家村生活,关心的只是“母猪又下了几个猪仔”这样的事。而孙少安也不像孙少平,一心想到城里去谋事,他只想在双水村干一番事业,改变眼下艰难的生活。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他更趋理性,认为和“公家人”田润叶生活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于是就从山西讨来一个秀莲,简简单单结了婚。然后和秀莲同甘苦,共患难,在家乡盖起了新房,办起了砖厂,当上农民企业家。第四类青年可称作庸俗型。他们绝非“坏人”、“恶人”(在路遥的小说中,是找不到“坏人”、“恶人”的),但他们身上一般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污点,一旦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就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周文明,在马建强最困难的时候,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嘲笑、侮辱、戏弄他,这种行为是自私的,不道德的,但他最后和马建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平凡的世界》中的王满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总想投机取巧发家致富,最后,当看到自己满头白发时,才意识到自己不知已荒废了多少美好时光,终于改过自新。

篇5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创新

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是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格局中,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点,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为此,笔者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和体现数理分析的特色,为“三农”行业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竞争力和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活动。

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经济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9月,于2009年6月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大的专业方向。三年来,专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扎实有效地展开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1.着力科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结合,突显数理经济分析特色

经济学专业建设立足于当前经济热点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以“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经济理论与实践统一,着力农村一线调查和数据获取,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数量分析的能力。如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研究中,特别强调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社会调查能力,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第一阶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白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一般商品波动和农产品波动的共性与个性;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在学院资料室和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动态,把握当前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探寻我们在进行“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中的突破点;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的预调查发现和修正设计中与实际不符合的地方,通过团队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确定调查问卷;第四阶段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带领学生从事农村的一线调查,让学生掌握农民和农村干部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认知、预期和建议,使学生具备对基层经济现象的强感性认知;第五阶段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和描述性统计,并与数量经济学团队密切协作,使学生掌握Eviews的软件使用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计量实证的回归分析;第六阶段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波动”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专题论文,并通过课堂讨论,提升报告和论文的内涵和深度,争取在专业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第七阶段将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形成简洁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为调查地区和相关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切实服务于基层和整个社会。

2.着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数理经济分析思维

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数理经济思维这一核心目标和特色,经济学系对专业教学计划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改革和修订。一是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设社会调查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改变数量经济学单一上机实习模块,将上机实习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书本练习和模拟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了解计量软件及操作的基本性能,对思考问题进行模拟设计;其次对自己设计的模块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采集,掌握数据的采用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和对数据基本特征的把握;第三是再回到实验室,将模拟模块付诸实践,做好数理经济学的分析。三是改革激励机制,引导数理经济分析思维创新。经济学专业为体现自己的特色,重点对通过英语六级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给予奖励,特别对学生发表的数理经济方面论文,利用模型解决“三农”、企业和政府实际问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给予相应的资助。

3.着力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强化数理经济分析技能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是训练学生将一般知识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有效结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为此经济学专业在两年的实施中着力于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数理经济分析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一是精炼教学团队,增加提高学生数理经济分析技能的新课程。根据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组建了由教授领衔,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形成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特色领域,促进了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的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为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基础性技能,新设置了行为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数学课程。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材编写和研究,探索经济学专业特色的经济学系列教材。目前组织和撰写了本科生、研究生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体现数理分析特色的专业教材。三是依托创新实验班,大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数理经济分析技能。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实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设了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组织了学生假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性数量模型设计与应用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开辟实习教学基地,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平台。近两年以来,经济学专业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新开辟了“望城工业园示范区”的实习基地和“湖南御邦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基地。利用这些实习基地,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以理论经济热点、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特色为主题的专业实习和统计计量分析,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理性分析和数理经济分析的技能,确保学生实习任务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完成。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绩效

1.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研究特色与成绩显著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确定以后,结合经济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学院领导深谋远虑,精心规划和指导,采取多项积极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经济学科与专业建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业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团队领衔人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作用。三年来,专业教师的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在高层次,高级别课题申报和高等级成果奖励获取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12项,横向课题2项;年在研项目科研经费60万元以上。出版专著3部,1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项,校级奖3项。 转贴于  2.经济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经济学省级特色专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划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管理规范、工作扎实,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来,在过级及证书方面:2006级经济学创新班全部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有16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53.3%,其中500分以上的有7人;1名学生通过雅思考试,3名学生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4名学生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7名学生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以上证书。07级创新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人数为26人,通过率为86.7%;9人获得机动车辆驾驶证,12人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6人获得普通话等级认证,1人获得证券从业资格证,1人获得银行从业资格证。08级经济创新班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27人,六级一次性通过17人,并有7名学生的分数在550分以上;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100%,其中还有6名学生通过了计算机国家二级。09级创新班,目前湖南省计算机二级过级率为80.95%,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80%。

在保研、考研和公务员方面:2006级经济学专业共有14人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研究生,其中1人被英国利兹大学录取,3名学生进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2007级经济学专业共有9人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研究生。

在科研与创新方面:2006级有6名学生参与导师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研究,有7名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3名学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有8名学生被评为“优秀”;2007级目前有多名学生在《当代经济》等杂志共发表了4篇论文,在 《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了10篇报道,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6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2009级主持校团委创新课题2项,教务处创新课题1项,省级创新课题1项。

3.重视目标管理和过程,专业教学研究成果丰富

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修订规范教学管理文件,通过教务处的学生评教系统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2009-2011年,经济学特色专业取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立项5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省级创新实验项目2项。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研究生“西方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也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突出

基于学校特色和本专业建设需要,我们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成果显著:一是主持研究了多项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研课题。近年来,专业教师围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安全体制政策、现代农业建设、湖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富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决策者制定湖南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是积极创建产学研基地建设。如在怀化等地区开展农科教相结合研究与实践,在醴陵市进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湘大集团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策划,创建了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等,为当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又先后在长沙、浏阳、望城、宁乡等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服务、“双百”工程建设。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与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为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引领市场经济下农户经济和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发展出谋划策。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

1.加强经济学专业平台建设,精炼教学团队

继续加强现有经济学专业平台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加强科研方向的凝练,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项目及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横向项目的立项,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提高CSSCI、EI等的收录数和引用率;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教学团队的精炼,带动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实现经济学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学特色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精品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扎根基层、奉献自我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培育其专业责任感,鼓励教师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和企业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开展学术型实践调查和研究,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以科研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加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建设力度,实施“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工程”,以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群。

3.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性实践

本科阶段适宜开展的研究型学习活动有:专业研讨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目前已开设了专业研讨课、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下阶段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省部共建特色实验室和我院优势师资力量,开设实验室科研探究性课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获得技能的增长和知识的构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篇6

随着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学校教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扩张也是惊人的。特别是农村中学,建校时间短,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师资引进招聘数量更大。于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工作。

一、农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的制约性因素

1.农村中学能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优秀老教师少。大多数农村初级中学成立于1986年中小学分设之际,当时合格的中学教师十分稀少。尽管后来绝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合格学历甚至高学历,但至今仍有若干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存在。由于农村教学条件艰苦,难有教学成就,所以很多优秀教师自然流向城市,使本来就先天不足、底子极薄的农村优秀师资更是凤毛麟角,给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2.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专业进修机会少。就目前来看,城区学校师资超编现象普遍存在,而农村中学基本还处在缺编状态。因此,农村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花在自主专业进修与学习上的时间精力都偏少。又由于信息、交通、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学校教师,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3.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压力偏小,内驱力不足。这一点主要在于农村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档次低,示范的负效应不容忽视。这当然不能责怪农村老教师们不求上进,水平低。而是由于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如城市,农村孩子学习能力远不如城市孩子,使教师们有许多工作花在本应该由家长管的事务上。农村学校教学学术氛围普遍不浓,青年教师处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很容易懈怠。

二、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具体措施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抓紧抓实。在积极参与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新手上路,“拔苗助长”

最近几年,农村中学招聘的新教师都是大学本科以上专业对口的教师,他们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但毕竟是新手上路,教学实践经验与教学理论运用还是空白。为使他们能有超常规的进步与发展,可以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

1.压担子。让上岗一两年的新教师担任九年级毕业班中考科目教学任务;让上岗一两年的教师担任年级级长、教研组长、校团委干部等职;这些“拔苗助长”的措施,让新教师挑起重担,他们就必须全力以赴,努力提高。也使他们得到了更多锻炼的机会,从而更快地脱颖而出。

2.结对子。新教师的成长少不了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师徒结对帮教活动是一个好方法。从备课指导、听课指导、作业指导,以及汇报课指导等全方位介入。优秀的区市县级骨干教师成为师徒结对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当然,新教师的培养更需要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的努力。

3.查本子。仅依靠师徒结对等形式培养新教师显然是不够的。学校领导必须直接过问,经常关心。不仅经常查查新教师的备课本、批改的作业本等,还可以让他们把阅读教育书籍的摘录、领悟、与实际的联系等写下来,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感受记下来,定期查看这个本子,与新教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温理论,转化能力。

(二)教学评比,“引人入胜”

开展各类教学评比是培养青年教师,促进其专业成长的重要方法。教学设计评比、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教学案例评比、教学故事评比、教育论文评比等等。这些也为青年教师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吸引青年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

1.教学竞赛全面观照。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青年教师同伴互助发展的基本途径。全校性的每学期一轮的课堂大比武,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以螺旋式上升的既定轨道,让青年教师重视练好教学基本功,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微观把握,也重视教学反思,理论学习,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选拔人才鲶鱼效应。学校一旦重视从年轻教师中选拔中层干部,年轻人就会有目标,有希望,有追求。因此,在不违背民意的前提下,在教学业务评比中,适时推出一些新人,给人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感觉,使青年教师队伍有效激活,给更多的青年教师有一种他行我也行的感觉。他的钻研劲就会越来越足,钻研力越来越强,教学力也就会越来越强。

(三)融入社区,“入乡随俗”

农村中学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照顾,补充了很多的“特岗”老师,这些老师有好一部分都是外籍的,让这一部分教师尽快适应本地生活环境,了解本地民风民俗,以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1.学习方言。教书育人,最需语言的沟通与交流,与学生可以用普通话,但若学生讲方言,教师听不懂,是一种遗憾;与家长交流,很多家长不习惯用普通话交流,有些场合讲普通话显得太严肃,讲方言可能更显得尊重与亲切、随和而融洽。

2.鼓励家访。家访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重要方式。通过家访,还能了解学生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从而找到许多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问题探讨

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长期努力。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与探讨。

篇7

论文关键词 城镇化 民族 婚俗 变迁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当地人们的生活面貌变化是联动发展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广西城镇化率由36.24%增长到41.8%。但受交通、区域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广西各地城设进程不同。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凤山县三地,分别以瑶族、侗族、壮族为当地主要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三地城镇化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少数民族婚恋观念、婚俗面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一、 恭城、三江、凤山三地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概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县辖3个镇、6个乡。围绕“富裕生态家园”的城镇化建设思路,在2012年度中,新增城镇就业331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48人;地区生产总值达58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6473元。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县辖3个镇、12个乡。围绕创办”广西优秀旅游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为思路发展新农村城镇化建设。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6亿元,增长8.1%;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53元。

凤山县隶属于广西河池市,壮族人口约占全县人口总数40%,县辖1个镇、7个乡、3个民族乡。主要围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发展乡镇经济。2012年凤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3亿元,同比增长0.75%; 入1.01亿元,同比增长0.12%。农民人均纯收入3922元。

二、恭城瑶族、三江侗族、凤山壮族传统婚俗概况及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迁

(一)恭城瑶族传统婚俗概况及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迁

1.恭城瑶族传统婚俗概况

(1) 择偶习俗。自古瑶族有“王摇子孙之女,不许嫁与白姓为婚”之说。瑶族内部通婚通常仅限于本民族内部或同一个支架体系当中。

(2)恋爱特点。瑶族青年男女,拥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完全父母包办之情况仅有少数发生。缔结婚姻前,瑶族男女多数以参加对歌、抢花猫、爬楼、抢花带、吃同年等活动寻找自己心仪对象。

(3)婚俗及家庭生活。瑶族婚姻缔结程序纷繁复杂:男女结为百年之好通常经历恋爱、订亲、迎娶、举行婚礼等等过程,婚姻订立方式主要表现在男方送一些猪肉、生姜、炒米到女方家煮油茶,称“定煮茶”。成亲过后,男子在家对财产,生活和教育拥有绝对支配权,女子家庭地位较低,要负责日常生产和家庭劳务等活动。

2.城镇化进程中恭城瑶族的婚俗变迁

(1)逐步扩大对法律的接受及适用。瑶族青年男女缔结婚姻开始接受采用婚姻登记形式,包办婚姻等违法法律的现象逐渐弱化。

(2)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度增大。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男女婚配的自由度有了很大改善,本族内男女可随自我意愿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并可与外族通婚。姑表婚逐渐废除。

(3)婚俗奢靡之风弱化。过去婚礼主办方承办婚礼需支付高额的费用,甚至生活拮据以保证婚礼的场面盛大之风气改观,为结婚需要支出的费用大大降低。

(4)妇女家庭地位提升。由于对婚姻法及婚姻新风尚的接受,瑶族妇女杂家中逐渐拥有同男子相同的权利,开始较多参与对家庭财产的支配,家庭生活安排等。

(二)三江侗族传统婚俗概况及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迁

1.三江侗族传统婚俗概况

(1)择偶习俗。自古以来,侗族有“侗家不娶苗家亲,通婚不互通本族”之说法,意思为侗族人只跟侗族人结婚,即民族内部,家族外部联姻。

(2)恋爱特点。侗族青年的择偶及恋爱方式有“行歌坐夜、月也”等。夜幕临近时,青年男子拿着各种侗族乐器相约到临近寨子女子家门前坐坐,寻找合意恋人。

(3)婚俗及家庭生活。订亲主要以有媒婆说亲为主,自主定亲、换“档”等方式则有“私定终身”之嫌。侗族男女到了十五六岁,父母便会托媒人为子女寻找相守对象。另外,侗族男女青年恋爱谈成熟时期,为表心意双方交换信物,约见家长,商量订婚日期接着举行婚礼。在结亲时,“偷亲、抢亲”等婚俗,则为提高出嫁女地位之用意。

2.城镇化进程中三江侗族的婚俗变迁

(1)突破“门户”观念,婚姻自主为主流。门当户对之观念逐步退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侗族男女以对歌合意作为择偶主流。

(2)通婚范围扩大,早婚现象渐行渐少。随着侗族地区民众与外界交流的加大,族里长辈对于与外族通婚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对于未成年人的身心保护意识增强,也让“早婚”现象从人们的传统观渐消失。

(3)婚俗程序简化,婚恋特点弱化。说亲、订婚等婚姻必经程序已经不多见,为举办婚礼举家负债的情形已不再被崇尚。传统的婚恋特点弱化,取而代之呈现着与汉族文化日益融合的婚恋方式。

(4)法律意识增强。由于文化意识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也随之增强,在婚姻缔结及结束的方式上开始倾向选择法定形式。

(三)凤山壮族传统婚俗概况及城镇化进程中发生的变迁

1.凤山壮族传统婚俗概况

(1)择偶习俗。 壮族在族群通婚问题上虽然没有明显的禁忌,但婚姻被视为“门当户对”的象征,只有家庭财产相当的青年男女才有缔结婚姻的可能,且普遍早婚。

(2)恋爱特点。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有对山歌、抛绣球的形式。无论在墟集闹市或是山间田野,都可成为对歌场所。对歌过程中,姑娘可将绣球抛给相中的男子。

(3)婚俗及家庭生活。在壮族的婚俗中,男方一般需支付大量的彩礼作为迎娶新娘的诚意。男子年至十几岁,父母便会请媒人帮忙物色对象,若男女“合命”,男方将请媒人将礼物带至女方家“订。

2.城镇化进程中凤山壮族的婚俗变迁

(1)逐步接受婚恋自由。人们将包办婚姻制度予以废除,,青年男女开始拥有一定程度的婚恋自由,选择结婚对象的意愿得到尊重。

(2)提倡男女平等新观念。曾经属于家庭定位最低层的妇女,被提倡拥有同男性平等权利与自由,不再奉行“男尊女卑”的思想。

(3)渐渐接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随着农村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在凤山地区的实施,当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意识到生育与家庭富裕之间的关系,不再提倡早婚多育、亲上加亲婚俗传统。

(四)三地婚俗变迁状况对比

从上述内容可反映出,城镇化进程越快的地方,婚恋自由度越大,传统婚俗破除的程度越高。但同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民俗婚俗的变迁也有相似规律,主要体现在通婚范围方面、婚恋自由面、家庭成员地位平等理念方面以及法律意识提升方面较过去有了进步及改观,反映了广西地域社会变化对本地区人们生活影响趋同。

三、 农村城镇化进程与民族婚俗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民族婚俗变迁所起的作用

民族地区固有的传统婚俗正在发生改变。究其原因,发现农村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重要影响,具体体现为:

1.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地区,开始从农耕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农村工业发展,使当地劳动力部分转向村镇工业,让人们不再以务农作为经济主要来源。但村吸纳劳动力有限,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适婚年龄人口减少,当地举办婚礼场次随之变少,婚俗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不再被看重。

2.与外界沟通渠道增多

由于农村城镇化及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农村地区与外界交流困难的局面。使得原本孤立或远居的民族山村与外界有了联系的纽带,外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影传统观念。城市中的婚恋观念也在各种渠道的文化传媒传播中逐渐被当地的青年们所认可。

3.民俗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商贸产品等方式壮大民族地区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工作方向之一。其中以婚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因市场经济中旅游策略及品牌建立的需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民俗特色相结合,变发展,使得这些千百年来延续的婚俗不再拘泥于传统繁琐的程序,而更接近于现代生活的价值理念。

4.思想观念的更新

城镇化不止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的变化,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地涌入农村生活领域。对现代婚礼形式的倾向淡化了传统婚俗意识,体面、潮流的城市婚礼理念是民族青年们在自我意识中融入城市概现,也是城镇化进程对当地民众思想影响上收获的结果。

(二)民族婚俗变迁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民族婚俗变迁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方式、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法制建设

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中,民间法作为约定俗成的规矩得到推崇。而婚俗的变迁使得人们从婚恋的角度逐步接受法律规范,有利于民间法向制定法在民族地区的过渡及适用,促进农村地区设发展。

2.促进民族间进一步的交流及融合

婚俗变迁的特点之一就是民族间通婚自由枷锁的打开,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从而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营造良氛围。

3.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篇8

论文关键词 婚姻 包办婚姻 事实婚 早婚 权利义务

一、父母包办婚姻以及事实婚依然存在

关于婚姻这个词,估计没有一个人感觉到陌生的,不仅如此,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拜金主义盛行,“婚姻”被当代好多人以及媒体炒作成为是一座坟墓,但我更赞同钱钟书老先生所写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在这个普遍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里,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科技日益发达,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因此人们更希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所以,不论时代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人们始终离不开繁衍后代这一永恒的话题,因此,婚姻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原始的桥梁。

结婚,又称婚姻关系的成立,是指男女双方依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建立夫妻关系的双方民事法律关系行为。我国婚姻法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这些婚姻制度在我国城市地区得到很好的实施,但是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之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村民的思想保守、陈旧或者教育水平低,使得我国婚姻法中规定的婚姻自由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根本无法得到认同。农村地区的父母包办婚姻以及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以及现象并未消除。这些原因都让农村的男女青年无法追求自己的婚姻,只能听命于父母的。我国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婚姻的权利,但是在农村地区,受到文化水平以及封建思想的影响,这些婚姻制度并未得到落实,农村的一些男女青年不能追求自己婚姻的权利,这是多么的悲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是不可取的,这是时代落后的产物,我们应该帮助农村地区人们提高对婚姻法的认识。

上文是关于农村地区的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另一个方面,事实婚在农村地区也是非常常见的。所谓“婚姻”在法律上必须进行登记,所以我国实行登记结婚。我国《婚姻法》第八条明确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机关进行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实质条件和形式要件的予以登记,发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宣告婚姻关系的成立,也就是“婚姻”。但是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结婚只是体现在聘礼和喜宴上,甚至有些就是拍婚纱照,拍完婚纱照或者喜宴结束的时候,男女双方就成了乡邻以及亲朋好友眼中的夫妻。在我的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好多人都只是在结婚是办一场热闹的喜宴,或者男方给女方送聘礼。等到宴席结束的时候,新婚的男女双方也不去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就这样过日子。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自己没有违反我国《婚姻法》得相关规定。这样类似的例子,在农村非常普遍,这其中好多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在此就不赘述,下文有例子。在未学婚姻法之前,我也感觉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合乎法律规定,但是自从接触法律以及婚姻法之后,才感到《婚姻法》中规定的“婚姻自由”、“结婚登记”等制度在农村地区都变成了空谈,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这些事实婚以及父母包办婚姻的发生看似是因为农村村民思想落后造成的,其实它也从侧面发映出一个问题农村婚姻登记工作的不完善,存在着巨大问题。自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以来,虽然完善了我国婚姻法的登记制度,规范了婚姻登记工作,提高了大多数农村婚龄男女的法律意识,但是笔者认为在乡村婚姻登记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笔者通过这次的走访调查发现近年来乡村的婚姻登记逐渐呈现“三多”的趋势:一是先“结婚”后登记的多,大多数的人只是到了为孩子入户口或者土地的调整才不得已后补办结婚证。二是结婚不登记的多,这就是笔者上文中提到的事实婚,可能是因为年龄不够或者其它原因不去进行登记。三是不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这个例子笔者下文会提到。这些都是乡村婚姻中存在着的,不仅是因为村民的思想落后或保守原因造成的,更大一部分反映出我国乡村婚姻登记工作的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早婚现象严重

笔者在这次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农村好多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女青年都已经结婚甚至生孩子,在他们中大多数只有17或者18岁,这是让笔者感到非常震惊的。因为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以鼓励。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此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提倡少生优生,这也符合我国婚姻法中规定晚婚晚育的制度。在农村地区,好多男孩女孩教育程度都不太高,有些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辍学出去务工。因此这也造成了许多没有到法定年龄的孩子就结婚甚至生子。在农村,他们年龄不够,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结婚”。这种情况就是男女双方的年龄不够,就先办酒席,不登记,年龄什么时候满足了再去登记。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好多孩子都在17到19岁甚至还有15岁左右的结婚生孩子,虽然有些家长可能知道自己的子女的年龄不够,但也不加以劝阻,这与我国婚姻法中的相关规定相违背。年龄不够就结婚、结婚不进行登记等情况在农村非常常见。

农村的这些做法都使我国婚姻法中的规定成为了一纸空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婚姻法在农村地区实行存在着重大的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乡村婚姻法的登记工作不完善,乡村婚姻登记机关对此宣传的力度不够。笔者认为如果乡村的婚姻登记机关加大对新修订的婚姻法宣传力度,认真对婚姻进行登记,上文中存在的问题想必会减少很多。

三、离婚后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财产分配不均的问题

所谓离婚,顾名思义就是指已婚的男女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其它原因而解除婚姻关系。我国《婚姻法》第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存在,村民思想落后、保守,使他们感觉到离婚是一件不光彩甚至丢人的一件事。男方倒还好,女方只要听到男方提出离婚,她们会忍气吞声为了孩子还会和丈夫凑合过下去,也不愿意和男方离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以及工作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会让他们产生烦躁甚至抑郁的情绪,因此离婚不是可避免的,所以这势必会造成一个又一个的家庭的悲剧。但是只要二人离了婚,最终遭受伤害的还是孩子,他们承受不了父母离婚带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或者阴影。离婚后,孩子的归属以及抚养问题就成了农村居民婚后最严重的误区。他们纷纷认为在办理离婚时,孩子选择跟了对方,以后孩子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荒谬了。因为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亲子与监护关系不会改变;离婚后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当负担必要的抚养费(应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等);不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有权探望子女即所谓的探望权。由此可以看见,二人即使离婚后,孩子还是由二人共同抚养的。农村地区那种离婚后不让父或母见孩子一面或者不要一分钱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做法是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的。

农村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离婚的权利义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来,这还是有情可原,但是关于婚后财产的分配更让人匪夷所思。在此简单的举个例子。我家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丈夫开出租车,妻子在家带孩子上学,而人育有一女,并拥有一栋楼房,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是幸福美满的。但是有一日夫妻二人却在家大打出手,原来是丈夫在开车期间认识一个年轻的女子与其同居并已怀孕,妻子一时受不了,才和丈夫打了起来。最后二人不得不离婚,最让我惊讶的是妻子居然什么也没要,只因为婆婆的一句话:嫁来这么长时间了,没有赚一分钱,连个男孩都没有生出来,还好意思要钱。最后结果就是这个妻子什么也没有带走,更可气的是婆婆居然不让她见自己的孩子。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关系包括法定共有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任何一方所得财产,原则上均属于夫妻共同所有;法定个人财产主要是个人的婚前财产;约定财产即夫妻二人共同约定的。上述例子中夫妻二人的共同财产以及约定财产虽然无法确认,但是至少汽车楼房等财产是夫妻二人共同拥有,离婚时肯定要平均分配,再有在这个例子中丈夫而且还是过错方,妻子最后什么也没有,这与我国婚姻法相关规定相违背。在农村地区,这种例子非常多,对于他们而言离婚是丢人的,至于财产之类的更不会去争取,她们宁愿自己受气也不要让别人看自己的笑话,所以双方都会选择“私了”,最后致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

在农村地区“父母包办婚姻”、“事实婚”、“早婚”以及“离婚后权利义务及财产分配不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在21世纪的今天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它却经常发生在我的身旁,对此笔者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1.加大对适婚的男女青年的姻法教育。婚姻法具有针对性,一般针对的是适婚的男女青年,应该在他们中间加大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地的民政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把关,要为发展和谐的婚姻而努力奋斗。加强居民对自己所享有的在婚姻中的权利以及应负担的义务,引导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并积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让更多的居民养成良好的婚姻观以及家庭责任感。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这些情况的发生归根到底是因为接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仅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更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孩子的文化程度,如果二者相互配合,我相信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调查走访过程中,不仅发现自己的法律素养亟待提高,更重要的是发现农村地区不但是在经济上落后,而且居民的思想还是那么保守落后,这让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感慨颇多。我的家乡是中国众多农村之一,面对农村的法治如此落后,一方面我们国家要努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是关键。

篇9

给了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

身正为范”从业准则,本人奉守“德高为师。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以思想者姿态施教”工作准则,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个性化处理,总是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

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11月。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欢迎。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分”由“管”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课题研究方面。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篇10

这是位于嘉南平原上只有一千七百多人的小村落,在宝岛地图上偏西南角的典型偏乡。2001年土沟农村的一群年轻人,看到了家园如同其它农村同样破落的问题,乃于2002年以协力互助精神成立了“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开始共思,并以具体行动重振家乡。而土沟最后一头老牛,很自然就成为协会推动小区工作的精神符号,让村民藉此追忆早年荣景,且将三百多头水牛在土沟农村辛勤耕种形象,转化提升为小区团结意识与文化“隐喻”,也从中以此“勤奋”之水牛精神重建农民之自我认同与尊严感。缘此,整个土沟农村之小区营造的意象与灵魂,即是水牛精神了。

十一年前,几位台南艺术大学的研究生,以土沟农村为现场教室,进行田野调查与行动研究,步入了土沟,并与“土沟农村文化营造协会”开始了一场迄今仍不解缘的美丽邂逅,共同协力推动农村公共事务与美学的建构,也成立了“优雅农夫”工作室,以“在地”心情“住进”土沟小区,从而真实地了解农村现场的颓败、卑微、弱势和无力,并开始接触农民,体察农业的困窘,也渐渐与农民熟识和培养出“革命情感”,期能携手突破农村局限,也能共同探寻农村新愿景。

透过长时间与密集的互动、沟通与交流,这群研究生最终得到了农民的接纳,成为“自家人”,从早先误解这些年轻人只是来农村玩玩、写写报告或论文,满足了所求就会“抛弃”农村,到后来真心认同、肯定与信任外来青年的历程,其实就是从“外地人”,到成为“在地人”的自然转化,此种“转化”代表着青年理想与老旧农村的相互“搓揉”过程,当然不会只是形式的硬件操作,其内涵反而是一种生活气氛的酝酿。

置身在村内,可以见到每一件作品背后都隐藏着村民的故事,土沟村民的生活哲学相较于都市繁忙紧张的生活步调,更显现出陶渊明般“悠然见南山”的理想生活趣味。散步其中,有时会有既梦幻又真实夹杂的感受,很难想象,在仍有猪粪味的农村,竟然有如此多的老农深信自己朴素的手工艺品与农产品,是值得大家珍藏的“美术品”,而许多青年从各地涌入,带来的嬉笑与活泼气息,也是夕阳农村所欢迎的,一时之间,世代间竟也如许相融相契,新与旧也就没有隔阂了,显得是似乎一切本来就应该如此展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