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扶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21:2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扶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扶贫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Gap of wealth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

LI Junheng

(Dongg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that ga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College students' inequality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it also related to a series of real and pressing issues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mental health, moral character and so on. So to deal with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inpoint its coping measures is extremely meaningful.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measures

1 大学生贫富差距引发的问题

(1)心理问题。贫富分化使得一部分贫困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由于贫困大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他们中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后,就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的缺陷就表现出来,如沉郁、压抑、焦虑、自我封闭、心理失衡、对事物过度敏感、心理脆弱、戒备心理很强、不善于与人交往、过于自尊与过于自卑等。当有些外界不利因素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在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并激化时,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2)价值观问题。功利化的价值观充斥着大学校园,过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造成学生价值观上的差异。特别在校园贫富差距加大的背景下,在校学生思想价值上的差异也在不断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贫富分层的直接影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在一个校园内,由不同经济基础所导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上的差异是正常的,本应有利于学校思想的大融合。然而当某部分学生的消费生活、穿着等生活方式的过于奢华,让其它部分学生对于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的追求之上。

(3)学校管理问题。贫富差距导致校方对学生的管理面临难题。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已经严重地冲击着校园,对可塑性很强、正在学习知识的学生的价值观、人身观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阻隔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交流,同时也使校方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难题。首先是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之间在思想观念和消费方式上的差距。从大学生自然形成的一些小群体看,虽然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核心,但大背景还是以经济、家庭环境条件为区分,金钱成为一条鸿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经济因素上看不起贫困学生,但却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更有些素质不高的,觉得自己天生就比贫困学生优越,与贫困学生相处时往往表现出鄙夷的态度。再则,大学生的贫富差距使得铜臭味侵蚀着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表现在大学生中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互相攀比带来的种种不良消费行为,如经常请客吃饭,不符合大学生身份的高价服饰、高档汽车消费等等。

2 造成高校贫富分化的原因

2.1 个人原因

先赋因素(家庭背景)、后致因素(个人能力、进取心、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社会分层会对大学生生活态度的影响,在贫困大学生身上显得尤其严重,他们都认为高等教育是改变命运、改变自身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专家经过调研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主要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消极型、激愤不满型和积极融入社会型。在这三种生活态度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由于校园贫富差距过大,一时接受不了而萌发自杀念头;一些学生觉得现实不公平,觉得农村的孩子若是考不上大学,整个家庭就没希望了,整个人生就没出路了;但若能积极面对社会,积极生活,他们就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得自身的社会阶层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2.2家庭原因――直接原因

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背景来自家庭,在一个尚未有能力独立生活的学生来说家庭所能供给的生活费就是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来源,所以家庭条件的好坏是造成高校贫富分化现象的直接原因。

2.3 社会原因――根本原因

(1)城乡差距:由于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市从农村汲取了几十年的财富,致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次突破一万元,大学(下转第51页)(上接第22页)的贫富差距现象可以说是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影,城乡贫富差距缩小,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也必然缩小。

(2)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农村教育经费“三点式”的筹措方式,使农村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为了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他们不得不保证一个子女的就读而牺牲其他子女的前途。

(3)“高等教育产业化”理念:使传统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为主的子女们,在高等教育高收费面前,难以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那样与干部或私营业主的子弟们凭分数公平竞争,弱势群体家庭中的有才华的儿女们只有望校门而叹息。

(4)户籍制度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向城市的向上流动,一些农村家庭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尽力让自己的儿女上大学,摆脱农村的阴影,但是一个大学生学费等于一个农村家庭的年收入,让这样的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3 高校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负担问题,要积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能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立体混合式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补、减、勤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完成学业。如,设立贫困生奖学金等。

其次,针对贫困生心理压力以及心理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与疏通,对贫困生的异常情绪与行为给予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使他们实现科学的自我定位。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他(她)们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压力,正确认识自己,使他们将贫穷作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在磨难中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坚毅、开朗与成熟。另一方面,开展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建立贫困大学生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调试和跟踪辅导;选择适合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拓展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如: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最后,还要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互助活动。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互助小组等。

最后,针对贫富差距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实施内涵跳跃发展攻略,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待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的恋爱观、消费观以及消费行为呈健康态势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挖掘校内勤工助学资源,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鼓励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多交流、多沟通,以让人更能了解贫困生的生活,也让贫困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排除自卑情绪。学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更要充满爱心、耐心和关心,利用好“三心”做好贫困生的辅导工作,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起平等和谐透明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谢更兴.论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

[2]汪冀澧.谈中国贫富差距[J].现代商业,2010(26) .

[3]王正向.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理性思考[J].华章,2010(24).

[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篇2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徐州剪纸与装饰画教学 文化安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废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地域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公益诉讼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行政法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扶贫开发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及其保护 基于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群众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探析 多元主体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 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 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唐卡的游客感知和态度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陕北剪纸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金源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来源同上.

④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第38页.

参考文献:

[1]门泽琪.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J].2012.

篇3

论文摘 要: 碛口古镇是山西省的旅游扶贫实验区,通过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研究、发动 群众等方法,碛口的旅游扶贫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还存在产品开发、 客源开发、资源保护、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碛口旅游扶贫的实验对旅游扶贫工作有着较 大的借鉴意义。

一、探讨碛口旅游扶贫的意义

我国很多贫困地区都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在贫困地区很 多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和保护,当地群众守着宝藏过穷日子。在目前旅游开 发的大潮中,各地也要设法开发这些资源,以达到保护和利用资源、脱贫致富的目的。在有 资源条件的贫困地区,如何发展旅游、造福群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碛口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百大濒 危文化遗址之一,开发潜力大,保护的任务也很重。2001年,碛口成为山西省的第一个旅游 扶贫实验区,几年来,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值 得注意的问题,对碛口旅游扶贫工作进行研究与总结,对山西省乃至于全国贫困地区的旅游 扶贫工作都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碛口旅游扶贫的背景

碛口古镇位于晋陕大峡谷中段,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境内,湫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历史 上曾经是晋商重要的水旱码头,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从清代乾隆朝到20世纪30年代末的200多年是碛口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碛口被 称为晋陕大峡谷黄河沿岸的第一镇 ,也称晋西第一镇。在黄河水运走向衰落之后,碛口基 本上处于一种封闭、贫困的状态,几十年来,古镇的基本形态没有太多改变。碛口古镇在风 貌上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商贸集镇的特色,另一方面体现了晋西北的地方传统特色,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体古建筑保存数量大、质量高,整体集镇保存较完整。碛口古镇的风貌特色主要 表现在其群体性上,并以此为基础表现出它的其他特点。全镇现在还有400多座大小院落都 是原来的商行或店铺。长长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镇上成片的古建筑群共同营造了浓郁的古 镇文化氛围。

2.碛口古镇是古代北方集镇的代表,突出体现了集镇的商贸功能。碛口古镇的主街沿 河随地势而建,一些店铺出门便是码头,货物运输十分方便。货栈、骆驼店、骡马店、商铺 、钱庄、当铺在建筑上各具特色。古镇上各种行当齐全,并且还有商会、税局等管理部门, 形成了完整的集镇商业体系。

3.碛口古镇是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山地建筑群。碛口古镇面山背河,随势而建。窑洞 是当地基本的建筑形式,一般的房屋底层都是用砖券成的“箍窑”,二层大多是硬山顶的木 构房屋。由于院落大多依山而建,有许多建筑都是下屋窑洞的窑顶便是上层院落的院子,层 层叠叠,非常壮观。

碛口古镇还有几处庙宇建筑,其中最为壮观的是黑龙庙,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现为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碛口的民俗分为商业习俗和生活习俗两个部分,也是碛口文化遗产的重 要组成部分。

碛口古镇紧邻黄河的第二大激流区——大同碛,滩险流急,景象壮观,古镇附近的黄 河水雕、冯家会土林等都是地质奇观。古镇东面的西湾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南面的李 家山村被称为“立体交融式”建筑的代表。

碛口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古镇周边及黄河上游沿岸均无大 的工矿企业,环境污染程度很低。水文及地质原生态形态显著,黄土地貌的各种形态几乎在 这里都可以找到。碛口镇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和湫水河,地下水的储存与补给条件差,地下 水贫乏。区内植被覆盖率较低,自然植被稀少,以枣树为主要林木,水土流失较严重。

由于耕地面积少,粮食产量低,水旱灾害频繁,碛口多数劳动力靠外出打工、经商、 从事手工业维持生活,红枣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目前年人均收入600元左右,属 国家级贫困区。

碛口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文化遗存到自然景观都有很好的基础,从保护传统文化、 利用资源的角度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而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使旅游开发的必要 性、紧迫性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也给旅游开发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碛口旅游扶贫的措施与效果

1.以文化活动为核心的软开发。

2001年以来,碛口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活动。碛口民间文化节、国际摄影节、古村镇 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等都很引人注目。此外,从2001年开始,碛口每年一次的红枣节也吸 引了大量游客。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碛口曾多次作为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外景地。2003 年,中央电视台在碛口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延安颂》,该剧播出后,使碛口的风貌得以 较完整地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在临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碛口古镇还完成了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镇等多项申报工作,申报促进了碛口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并且大大提高了碛口在国 内外的知名度。

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频繁的新闻事件,近年来碛口成了各级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对 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碛口古镇先后在省级以上的报纸、杂志被报道150余次 ,其中大型专题报道50余篇。碛口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曾被报道80余次,其中专题报道20多次 ,黄河电视台《民生全记录》栏目还为碛口做了长达12集的专题系列片在黄金时段播出;从 2000年12月开始,中央电视台确定碛口的李家山村为联系村,对普通村民李秋生一家将进行 5~10年的跟踪报道。现在在网络上可以轻松地查阅大量与碛口相关的信息。

频繁的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学者和当地群众了解碛口的价值,对碛口的保护与发展有很 大促进意义。以碛口为外景地的影视作品增加了碛口的知名度,当地群众通过为剧组提供劳 务、担任群众演员等增加了收入。大量的媒体报道使外界更多的人知道碛口、了解碛口,起 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基础设施建设。

碛口的各项基础设施都较为薄弱,近年来,碛口镇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外界支 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建成的湫水河堤坝工程使古镇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碛口古街巷原来都被淤泥 、尘土覆盖,经发动群众清理后,大部分地段又恢复了原貌,古镇的古风古韵得以更好的展 现。2003年建成了旅游接待中心,使碛口作为一个旅游区有了服务接待的基地和场所。为重 点建筑制作了旅游景点国标简介牌,既方便了游客,也有利于保护。随着离石与太原高速公 路的开通和沿黄河公路的拓展延伸,碛口的对外交通也有了一定改善,2005年,湫水河上建 起一座石拱桥,大大方便了游客和当地群众。

3.古镇文化的挖掘与研究。

碛口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他们分别从建筑学、民俗学、社 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角度对碛口展开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果。2004年,清华大学 教授陈志华出版了全面研究碛口的专著《古镇碛口》;2005年,当地学者王洪廷出版了内容 翔实、形式新颖的《碛口志》。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设立了以碛口为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研 究,不断有关于碛口的。碛口目前已成为是众多艺术家、高校师生采风、实习的基 地,这也促使对碛口古镇的文化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对碛口的文化研究工作保护、发掘、整理了大量有关碛口的第一手资料,对碛口文化 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探索,为碛口的旅游开发打下了文化基础。

4.群众教育与发动。 临县政府编制了《碛口镇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并分发到每一位居民手中,当地群众 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碛口古镇的价值,开始自觉地保护和利用古镇的文化遗产。老房子不 再被随意拆毁重建,古式家具也不再轻易卖给文物贩子。由于从事旅游服务业产生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长兴店、黄河宾馆等旅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古镇的个体旅店已增加至14家 ,个体商店及其他服务性店铺数量也有较大增长。据山西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进行的问卷调 查显示,碛口96%的居民希望碛口的旅游业能够发展壮大,90%的居民对旅游者抱有欢迎友善 的态度,在碛口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已经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碛口的旅游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游客人数快速上升,旅游收入也明显增 加。2007 年的“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每天接待游客均达到2000人以上;2007 年春节,来自广州、北京等地的100多位游客在碛口度过了富有民俗特色的新年。碛口镇两 家较大的个体旅店长兴店和黄河宾馆2007年全年收入都超过了50000元。这些数字与成熟的 旅游区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但碛口旅游区硬件投入非常有限,处于不是十分有利的交通区 位,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四、碛口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问题。

碛口旅游的软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果,古镇知名度越来越高,但与之相应的产品和客源 的开发没有及时跟进,使碛口的旅游未能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碛口有黄河第二碛、黄河水雕、黄土梯田、黄土林等自然景观,有九曲黄河阵、伞头 秧歌等民间文化,在碛口可以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观光旅游、以民俗风情为基 础的村落旅游、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农业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既有良好的资源基础 ,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碛口在开发的过程中偏重于强调碛口的古代建筑、晋商文化等,这 些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周边区域的旅游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积极开拓思路,突出自身特色 ,避免盲目跟风,充分发挥多种旅游资源的作用,多角度开发适应市场的旅游产品是碛口的 当务之急。

2.客源开发问题。

目前碛口的旅游者主要是专家、学者、大学生等,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形成了一种停 留在精英层面的文化旅游,尚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大众旅游。碛口组织过几次旅游推介活动, 但效果并不明显。至今碛口还没有进入旅行社组织的旅游线路之中,除了当地邀请的专家、 学者外,所有的旅游者都是自助游,由于当地交通、住宿、通讯、商务等条件都还比较落后 ,一般的旅游者不愿意在没有旅行社组织的情况下前往。鼓励旅行社积极参与客源组织是碛 口旅游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

此外,高校实习的学生往往在旅游淡季来碛口,并且停留时间较长,他们是碛口目前最 稳定、最重要的客源之一。但是,对高校的宣传工作却基本是仅仅依靠几家个体旅店来零散 地进行的。在整体旅游区的层面上,对高校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扩大实习学生客 源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3.资源保护问题。

碛口的旅游资源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资金缺乏,碛口镇区和李家山、西湾等古 村落中有很多民居、庙宇处于濒危状态,一些老房子已经倒塌。碛口被联合国列入百大濒危 遗址,其警示意义远远大于荣誉价值。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外,建设性破坏也是一项重 要因素。碛口的旅游接待中心和其附近古镇唯一的公厕,处于古镇中部,黄河岸边,体量、 造型、色彩均与古镇传统风貌格格不入,成了古镇的一大败笔。在修建沿黄公路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一些罕见的自然奇观遭到了破坏。

4.利益分配问题。

碛口的旅游开发使一部分群众受了益,但这种受益并不普遍。在碛口镇区,旅游者的 到来使旅店、商店等经营者得到了实惠,由于镇区商业发达,人流较密集,所以旅游开发的 受益者相对较多。而在碛口附近的李家山、西湾等古村落旅游者很少留宿和购物,当地群众 较少因旅游开发而获益,反而受到了更多的打扰,造成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使少数群众对旅 游者产生了厌烦情绪。随着碛口知名度的提高,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妥善处理投资者与当 地群众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如果处理不当,由于受益不均衡引发的各种矛盾将成为碛 口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五、碛口旅游扶贫的借鉴意义

碛口几年的旅游扶贫实践对旅游扶贫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旅游的软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相对较少,开发效果显著,在缺乏 开发资金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软开发的地位更为重要,通过文化活动能获得明显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由于经济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时,容易忽视自身特色而 盲目照搬他人的东西。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更需要在开发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自身的旅 游产品、旅游客源有准确的定位,尤其是要抓住特色求发展。

3.对为数不多的资金要科学使用,首先保证对资源的保护,以维护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依照旅游开发的需要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尤其是要科学设计, 杜绝浪费和建设性破坏。

4.旅游扶贫要十分注重其扶贫效应,其目标是致力于贫困人口的发展,使当地贫困人 口利益最大化,不能是旅游发展了,当地群众还是贫困依旧。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应当是一 个引导群众致富的过程,旅游开发要使大多数的当地人受益,这样才能达到开发的目的,这 样的开发才有后劲。地方政府要引导群众保护旅游资源,积极参与旅游相关行业。对碛口这 样刚刚起步的旅游区来说,尽快开始收门票,使广大群众能从中分红获利是化解矛盾、保障 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之,旅游扶贫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要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 同时促进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振兴。旅游扶贫也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旅 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开发中要以当地贫困人口的利益为核心,兼顾政府、投资 者、旅游者等多方的利益。

[本文为2004年山西省教育厅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碛口旅游扶贫实验区模式研究”(编 号0405201)的系列论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古镇碛口【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孙丽萍.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3.李秋香.中国村居【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4.师振亚.旅游开发的软与硬【N】.中国旅游报,2004.2.18

篇4

论文关键词:喀斯特地区,资源性企业,政府扶贫,模式研究

背景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桂、黔、滇等省区分布甚广。中国960万km的土地上,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了124万km,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其中贵州省喀斯特面积达到了13万km,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8%。贵州省发育喀斯特的基岩之广、厚度之大、相对面积比之高,又比较集中连片,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土石之间粘合力差,暴雨之下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更是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速度,从而导致了石漠化速度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多,有苗、布依、土家、仡佬等49个,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5%,有些少数民族不通汉语,同时受到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有限,先进的耕作方式和种植技术难以被他们采用,这对当地扶贫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然而,政府的扶贫模式往往具有普遍性,对贵州喀斯特地区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定位不准确导致了扶贫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部分地区经过多年的扶贫但仍然没有实现真正脱贫。

但是,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05种,矿床、矿点3000多处。以矿产资源的开采为依托的矿业经济一直都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矿产资源的开发会给这些社区带来发展机遇,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条件的改善、增加就业机会等;扶贫开发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单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展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当地的资源性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让其参与社区的扶贫工作,势必会对当地的扶贫发展带来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本文以贵州J矿社区发展为例,分析了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的优点,以期对喀斯特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新思路。

1、研究区概况

J矿社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境内,属贞丰县沙坪乡管辖地区,该社区地理位置处于河谷低海拔地带,海拔在350~760米之间,据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19.2℃,月平均最高气温29.9℃(6~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6.2℃(1~2月)。年蒸发量1350mm,年降水量1357mm,雨量多集中在5~8月份,冬春季节严重干旱。

社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总共耕地面积为1220.7公顷,主要的农作物有玉米、水稻、黄豆、小麦等,人均收入为795元,低于同年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该社区所包括的三个行政村属于贵州省重点贫困一类村、二类村。社区80%的耕地属于坡耕地,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单位产出低,粗放型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2、J矿社区贫困原因分析

图1J矿社区贫困问题树

Figure1TheproblemofpovertytreeofJminecommunity

2.1落后的教育

表12007年J矿社区人口文化程度统计

Table1ThepopulationstatisticsofeducationofJminecommunityin2007

比较对象

文化程度

人数(人)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该县同年平均文化水平(%)

小学及以下

1967

62

42.34

初中

429

14

12.35

高中及以上

25

0.8

1.89

2.5亟待开发的生计

生计指人们为了谋生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质和社会的资源)以及所从事的活动。J矿社区居民过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单一的农业生产,采矿征地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发展农业的空间缩小,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在农业生产上失去了生产资料,而一时又难以找到其他增加收入的途径,J矿只能解决少部分农民的就业,当地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少,导致农民的生存压力增大;因此,他们的生计亟待开发。

3、J矿参与政府扶贫的缘由和目标

3.1合作的缘由

3.1.1政府的要求。政府在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进行扶贫开发,但是光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期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快扶贫进程,促进贫困地区早点脱贫。

3.1.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资源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本优势,大力支持当地社区的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与艺术、环境保护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关系,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积极的协助政府扶贫工作。

3.1.3社区的需求。J矿社区居民以前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开矿以后,社区居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特别是失地的农民生活更加困难,他们迫切需要抓住机遇,利用企业征地补偿和扶持的大好机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J矿参与政府扶贫促进当地社区发展有五大领域方面的目标

3.2.1教育。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包括新修教学楼、购买图书、硬化操场,向民办教师提供生活补贴提高他们教学的积极性,确保社区儿童获得基本的教育机会,使得社区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2.2生计。J矿社区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采矿后他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依靠农业生产已经难以维持生计,那么J矿有义务参与政府的扶贫工作帮助社区村民提高他们的收入,培养他们的创收技能。

3.2.3健康和卫生。改善社区的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包括修建卫生室、配备卫生服务人员、购买医疗器材等,J矿社区发展部与县扶贫办、卫生局合作,邀请县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J矿ISOS的工作人员对社区村民进行孕妇产保健、儿童免疫、传染疾病预防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村民的卫生意识。

3.2.4水环境道路。确保社区居民有干净的饮用水,拓宽并且硬化社区的入户道路,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增强同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联系,获得发展的机遇。

3.2.5能力建设。为了提高社区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由企业出资,政府组织协调社区的部分村民到外地学习板栗种植与管理技术;同时,对在J矿打工的社区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后考核合格者被聘用为正式工人,这些措施不同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的自信心。

4、J矿与政府合作以发展项目为载体的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图3J矿、县、乡、村、组参与式扶贫项目组织模式

Figure3PovertyalleviationprojectorganizationmodeofparticipatoryofJmine,county,groupandcommunity

4.1各方投入

4.1.1政府投入。贞丰县人民政府以县扶贫办为牵头单位,协调参与扶贫项目的各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省扶贫办和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与社区的村民小组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共同计划、实施、检测和评估项目。在J矿社区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制定了有利于推动项目实施的政策,激发了社区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参与和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证。

4.1.2企业投入。J矿内部成立了社区发展部,聘请了具有社区发展经验及其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担任领导,负责社区发展项目的规划以及各级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同时,J矿员工还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对社区的教育、卫生等进行帮扶;J矿是当地社区扶贫发展主要的经济支柱,为社区发展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见表2)。

表2截至2009年底J矿向社区资金投入情况统计

Table2TheJmineprovidemoneytocommunityofstatisticsattheendof2009

社区发展项目

投资金额(万元)

社区发展项目

投资金额(万元)

磺厂搬迁、孔方新村建设、公厕建设等

37.8

2008年发展与贫困培训及先进社区访问项目

5.595

供水工程

18.8

烂泥沟至洛凡河便道修建项目

1.72

道路建设

1920

金山村道路维修改造

10

村民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兴义学校建设

1430

2009年教育促进项目

11.7872

校舍建设工程(金山小学围墙、操场平整、新建廷上小学)

24

2009年社区卫生健康项目

5.3

道路绿化工程

127.8

烂泥沟入户道路硬化项目

12

助学活动(失学儿童赞助、书包、文具)

1.7

河北遵化板栗参观培训

1.8

其它各类捐赠

30.2

金山村变压器改造项目

5

土地复垦项目

360

井下操作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2.36325

烂泥沟和廷上教育促进项目

9.6

烂泥沟村马铃薯种植项目

3

通过以上方法,掌握了J矿社区村民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特别是社区妇女群体的需求)、目前希望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宣传了参与式管理理念和方法。

4.3项目的确立

J矿社区发展项目的确立运用了“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认为,调研的过程不只是专家搜集数据的过程,也是外来者向当地人学习的过程,更是促进农民参与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农民完全参与了,外来的专家才能了解到真实、全面的情况;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当地的发展,而发展是当地人自己的事情,归根到底,该方法的过程是把发展的决定权还给当地人的过程。通过访谈、重点农户走访、实地观察、村民画图等形象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广泛征求社区村民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汇总确定扶贫项目,力求做到家喻户晓、贫困优先、群众自愿、相对均等、全局平衡的项目分配原则。例如,在J矿社区入户道路硬化项目的确立过程中,社区发展部的工作人员召集村民代表,让他们拿出玉米粒来摆,他们觉得那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玉米粒就放的多一点,那些问题可以稍后解决,玉米粒放的少一点,后来经过统计发现村民急需解决的是道路问题。

4.4项目的实施和管理

J矿社区扶贫项目确定后,在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的推动下,J矿社区发展部与社区村民代表进行交流,把社区项目实施工作任务细化、量化、明确任务到具体的农户,并且对已经确立的发展合作项目做了SWOT分析(见表3),确保项目圆满完成,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3J矿社区发展合作项目SWOT分析

Table3DevelopmentcooperationofprojectsanalysisofSWOTofJminecommunity

项目内容

优势

劣势

机会

风险

教育综合项目

村民有积极性;投工投劳热情高涨

缺乏足够的建设资金;村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重视对孩子教育方面的投资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政府部门的支持

————

生计领域

村民积极参与;认真接受培训

村民受传统耕作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板栗、马铃薯等种植的新技术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政府部门积极支持

板栗、马铃薯等作物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发生旱灾村民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卫生健康领域

村民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培训人员所讲的卫生方面知识

村民养成不好的卫生习惯,一时难以改掉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修建了卫生室;县卫生局的支持

————

水环境道路项目

村民积极参与;投工投劳

资金缺乏;社区交通不方便,沙子、水泥等建设材料难以运入

借助公司的扶贫资金拓宽和硬化入户道路;政府部门的支持

————

能力建设

村民参与意识强;有积极性

由于村民的文化程度低,对培训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

通过培训能够掌握新的技术,比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

蔬菜种植、养殖等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投入,如果经营不善,或者市场价格波动都有可能导致亏本

5、贵州J矿社区发展的启示

J矿社区发展是喀斯特地区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的首例,还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该经验可为喀斯特地区资源性企业参与政府扶贫发展提供新思路。

5.1J矿内部成立了社区发展部参与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解决了政府扶贫部门人力资源不足、项目管理难以深入等问题;在各种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以社区受益村民为中心,运用的方法灵活多样,提高了扶贫的效率和社区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促进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2在发展项目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将管理和监督分开,通过提高贫困村民在扶贫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培养社区干部的组织能力;J矿社区发展部负责项目的实施,政府部门和社区村民负责监督,做到扶贫资金专款专用,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5.3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模式通常情况下很难到达贫困群体中最贫困的人口,为穷人设计的项目也往往发生目标群体偏离,“扶富不扶贫”,据统计,目前扶贫资金只有35.3%覆盖到贫困户,扶贫资金不能够落实到贫困户,扶贫效果也不理想。J矿社区的扶贫发展采取了参与式的方法和理念,充分尊重社区村民的意愿,赋予他们参与项目决策的权力和参与项目管理的机会,通过给社区村民发言权、决策权,培养了他们自信,自强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社区发展的综合能力。在政府部门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在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社区村民利用自己的传统知识、技能和经验为社区的发展做出最终的决策。

5.4以往政府决断型的项目选择机制在项目的管理上难以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贫困民众参与。J矿社区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不定期召开社区村民大会和代表座谈会,参考他们的意见改变项目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机制。同时,让社区村民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了解项目资金的开资、物资的投入和使用情况,增强了项目实施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拉近政府部门和社区村民的关系,推动社区扶贫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伍光和,田连恕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06~207.

2 高贵龙,熊康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4:1~2.

3 刘家彦.中国贵州生态环境[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12:12~13.

4 李伟.国人生计问题:源于中国人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另类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45~47.

5 任晓冬,杨秀美.NGO参与政府扶贫的项目管理分析—以贵州雷山县乌东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增刊),2009,12:47~52.

6 郭瑞香,蒋爱群,何晓军.参与式理论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在澳援项目中的应用[J].河北水利,2004,9:10~11.

7 杨从明,任晓冬.参与式发展—贵州的探索与实践[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205~206.

8 叶方.参与式发展理念对我国社会主要新农村建设公众参与的启示[J].新农村建设,2004,5:88~90.

篇5

【关键词】 小额农业贷款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败坏

Abstrac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mall agricultural loan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所谓小额农业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在一定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抵押和担保的贷款,是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和政府扶农政策的综合结果。

1.小额农业贷款的作用

小额农业贷款之所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得到推广,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试点小额农业贷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小额农业贷款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以2001—2006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小额农业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假设:gdp=α+βx+μ 其中:gdp代表第一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α代表常数项;β代表小额农业贷款的系数;μ代表随机干扰项。表一为2001-2006的国民第一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小额农业贷款的数量。

表一

注:此表引自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思考(王娜).

利用Eviws软件回归的结果如下:

gdp=8441.368+1.15x

小额农业贷款的系数为1.15,p值为0.02,可决系数r2为0.778说明拟合的效果比较好。说明小额农业贷款对第一产业的的影响是显著的。

1.2小额农业贷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

小额农业贷款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在我国小额农业贷款主要是用于发展经济作物,以增加农民的农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小额农业贷款是用于微型工商业,增加了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

1.3小额农业贷款推动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

小额农业贷款推动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由于信息收集成本过高,正规商业银行和农户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以贫困农户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这些因素限制了农村信贷市场的供给。但是实践表明,农户为了从事生产活动对贷款有较大的需求。这造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供求失衡,小额农业贷款的出现缓解了这一矛盾。对没有抵押的贫困农户提供小额农业贷款,使他们有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缓解了贫困。小额农业贷款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在中国从无到有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实践表明,小额农业贷款这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极大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

1.4小额农业贷款实现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双赢

小额农业贷款实现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民的双赢。在我国农户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博弈中存在着农户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矛盾。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村信用社很难充分掌握农户的经济情况,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农村信用社不大愿意将贷款发放给农民,所以出现了农户的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问题。制为农户和农村信用社构建了信息平台,有利于双方信息的显示。小额农业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进而解决了农户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小额农业贷款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它通过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级,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向农户提供贷款,较好的解决了农户抵押不足的问题。小额农业贷款中形成的信用评定机”的问题。小额农业贷款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盈利的双赢局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1.5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随着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农户信用档案的逐步完善,农民有了自己的信用等级。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户的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激励,一方面农户会尽量保持较高的信用等级以便获得等多的信用额度;另一方面农户违约也会给自己带来相应的成本即信用等级下降,信用等级的下降意味着下次贷款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农户会增强自己的信用观念。小额农业贷款使农村的信用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2.小额农业贷款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是推广小额农业贷款的主体,然而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不足、结构期限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1)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不足,支农力度有限;(2)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业贷款额度和期限不合理;(3)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较高,挫伤了农户的贷款积极性

人民银行作为一个政府机构有很强的扶农意识,同时在对农业贷款方面颁布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但是其行政性很强、管理不够科学,已经不大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贷款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人民银行对小额农业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管;(2)人民银行在支农贷款的政策方面存在着问题。

地方政府在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重用,地方政府作用发挥得好会促进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反之则会阻碍其推广。地方政府在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中存在职能错位的问题。(1)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经济环境不理想制约着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2) 政府服务不完善影响着小额农业贷款作用的发挥(3)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积极性不高。

农户是小额农业贷款的直接受益人,应该积极主动取得小额农业贷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农户自身素质的局限,客观上制约着小额农业贷款的健康发展。(1)农户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着小额农业贷款的推广(2)农户信用观念不牢固,影响小额农业贷款本息的回收。

3.改进小额农业贷款管理的对策措施

本文从小额农业贷款管理所涉及的农村信用社、人民银行、地方政府和农户四个方面探讨了小额农业贷款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农村信用社作为小额农业贷款推广的主体,需要改革已有的不合理贷款期限和完善贷款利率层次。

人民银行作为小额农业贷款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加强对小额农业贷款的监督管理、落实国家的支农再贷款政策。

地方经济环境、政府服务的好坏对小额农业贷款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改善地方经济环境、改进政府服务,以便为小额农业贷款推广创造更良好的政策条件。

农户作为小额农业贷款的最终受益者,关系到小额农业贷款作用正常的发挥。农户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对小额农业贷款做出正确的认识。同时农户应该树立牢固的信用观念,按时还本付息。

参考文献:

[1]薛玉华.农户小额贷款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农业大学经管学院,2007.

篇6

同志们、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贫困大学生救助金发放仪式,帮助今年*名经济困难家庭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这一爱心善举,充满温情,传递着正能量。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不畏生活艰辛,在逆境中奋进,在奋斗中成才的学子们表示祝贺!向长期以来,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的各级慈善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十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今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确保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开通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奖励基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绿色通道”。另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我省全面实施“十三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举措的落地生根,必将标志着一个多元化、体系化、制度化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将为顺利推进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也必将会为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帮助。县委、县政府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优良传统,把**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项民生工程做好,让贫困学生得实惠,让广大群众满意。

一直以来,县慈善组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积极开展各类募捐活动,已连续*年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共支出*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人,为贫困学生家庭缓解了困难,为我县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说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张**茶,一张金丝峡,还有一张就是**教育这棵常青树。**教育高考上线万人比连续*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人民创造了教育奇迹。今年,我县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绩,在参考人数持续减少的情况下,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全市前茅。全县*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人,上线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9.7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876人,上线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0.68个百分点;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达71人,居全市七县区之首。这些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莘莘学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广大教育战线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广大家长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爱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参加贫困大学生资助金发放仪式的机会,我就资助大学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同志们,爱心助学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使捐资助学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要及时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为更多的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担当和负责。

小善举、大爱心,筹资善款,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是关注民生,服务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实际举措,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对于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要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全面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要做好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工作,切实为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项资金管理好、发到真正贫困的学生手里,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发扬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资助贫困大学生,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入学。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放飞一个希望。你们的一份关爱,将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次善举,将激起更多人对党、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献出一点爱,每一位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就会变为现实。我们真诚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各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一片真情和关怀。同时,希望各级党政组织、事企业单位、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家要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给慈善事业注入经济实力,壮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帮助。

三是资助大学生是一项社会公益工程,需要广大贫困学生的秉承和传递。

篇7

[论文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社会主义荣辱观

怎样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呢?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找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的载体,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战略的需要。2009年7月17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要求高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作出规定,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的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志愿服务活动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

以大学生为主要力量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十七年的发展,已经由行动之初的清扫雪障、为旅客送温暖等做“好人好事”的简单生活服务和公益服务项目,发展成为现在的服务品牌化、管理项目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主要涉及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大型活动、应急救援、环境保护、海外服务六大领域。青年志愿服务总是围绕社会发展的主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把社会事务中的大事和难事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活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有效载体。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当前高校深入贯彻中发[2004]16号文件,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途径,具体表现为:

(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组织推动发展的一项崇高的事业,是高校共青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着眼于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补充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完善,深入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深入城市社区的每个角落,深入工矿企业,送去温暖关爱、送去科学技术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和模式更具特色和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他们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累计已有2.68亿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志愿服务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纵观倡导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总是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动力着眼于国家发展大计中的大事难事,着手于自身力所能及的事:从清洁环境卫生、回收废旧、义务植树、交通协管、扶贫助困、敬老助残、政策法规宣讲、科学知识普及等,到下乡扶贫、扫盲、支教、支农、支医、支商等。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团号召,奋力投身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需要,哪里有落后,哪里有艰苦,哪里就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光荣,以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为耻辱的道德情感,全面阐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嚣尘上,其结果就是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分离,虽然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这种荣辱难分,善恶美丑难辨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导,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无论思想上进后进,人人只要愿意皆可成为志愿者。大学生一般都是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具有志愿性质的大学生社团的号召、组织、指导下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这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觉得更有正式、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及荣誉感,也是大学生向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现方式。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广西11所高校的600名学生志愿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9.8%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自己“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87.7%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83.4%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可见,动员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以以行纠偏、以情固行的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方式。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接受、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四)志愿服务知行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大学生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

组织和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教育课堂,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得以相互结合的有效方式。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既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使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满足了大学生成长阶段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又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在服务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刻体验服务社会和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愉悦之情的同时,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竖起了一面公平、道义、爱心的旗帜,引领着社会风尚。志愿服务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践行课堂学到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道德知识,并感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进而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外化为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达到道德教育“两个转化”的目的。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9.9%的被调查志愿者明确表示毕业后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6.9%表示视具体情况而定。

可见,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载体,参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受、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

二、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正确处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关系问题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活动,是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丰富完善的需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既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性,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融进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从而促进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通过项目创新、主体创新、形式创新、领域创新,使现代志愿服务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而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新的道德精神理念丰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也得到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完善。并且逐渐培育了将中华传统美德、西方慈善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合在一起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志愿文化,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了新的精神因子和信心动力。

篇8

关键词 侨乡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五邑大学位于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省江门市。目前有370多万五邑籍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乡大地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一百多年来,中外文化在五邑大地上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岭南文化为主、以外来文化为辅的侨乡文化。侨乡优秀文化特征可归纳为: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扶贫助困、捐资办学的“义”文化,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和睦相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搏”文化。①五邑侨乡丰沃的文化土壤为学校利用优秀侨乡文化,探索加强大学生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校对不同年级在实施侨乡文化育人过程中设定了不同的教育重点:一年级重点抓“系侨情”, 二年级重点抓“学侨史”, 三年级重点抓“知侨心”, 四年级重点抓“懂侨务”、“建侨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着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1 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的目标与思路

(1)目标: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的侨乡优秀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为目标,培养邑大学子具有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的侨乡文化特质。

(2)思路:充分利用侨乡文化资源,把以爱国爱乡、开放兼容、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侨乡文化精髓,融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建立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

2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2.1 加强学术研究,为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学校从创办之初就开展了对侨乡文化和华侨华人历史的挖掘与研究。先后成立了“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和“侨乡文化研究所”。2006年广东省社科联设立的 “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落户我校。2008年,省教育厅在学校设立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学校组建了一支由教授和博士为主的侨乡文化研究团队,始终将侨乡文化研究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的首席专家张国雄教授就是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张国雄、梅伟强、谭金花等专家学者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为广东省第一个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9年6月,在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我校张国雄教授及其专家团队撰写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荣获一等奖。尤其是近几年来,侨乡文化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五邑大学的专家学者在碉楼与村落、陈白沙心学、侨乡电影人、银信、五邑华侨与、五邑文学、侨乡教育、侨乡建筑、侨乡妇女与儿童、铁路文化、侨乡社会等领域都有涉及,出版了二十多部学术研究专著,发表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2012年有关“银信”方面的研究成果参加了亚太区记忆遗产申报。经过20多年对侨乡文化的发掘、研究与弘扬,学校逐渐构建起侨乡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使潜在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大大增强了五邑侨乡的文化影响力,也为我校构建侨乡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基本构架

2.2.1 育人体系外在的物质基础——重思源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强化“侨”的概念

五邑大学从建立到发展,都与“侨”有极大的渊源与联系。福建海峡电视台曾在五邑大学拍了一部纪录片《刻着名字的楼》,讲述了五邑大学建校的过程和华侨对学校的支持与关怀。如今,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一座座铭刻捐赠者姓名的楼宇,以及镌刻在楼宇内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学韵味的纪念碑记,彰显着海内外乡亲捐资办学的义举,表达出侨乡人心胸开阔、爱国爱乡的情感,营造了具有浓郁侨乡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围。

2.2.2 育人体系内在的文化主体——将侨乡文化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1)由学校组织编写出系列辅助教材,努力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从2007年起,五邑大学出版了一系列辅助教材,即《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五邑魂——五邑人与五邑文化精神》、《侨情侨务:侨务工作与政策法规》和《江门五邑海外商业巨子经营之道》,使学生从历史学、管理学、法学和人物文学的学科角度了解侨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侨乡人物的成就和侨务法规。

(2)在全校开设了华侨史概况、五邑风俗、岭南文化地理等选修课程,使学生领悟侨乡文化的背景、特征和精髓,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华侨资源,邀请校内外的学者作了一系列关于侨乡文化的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侨乡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

(3)在相关学院开设侨乡特色课程。文学院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讲授明代大儒陈白沙的诗歌、开设古代戏曲研究介绍粤剧,开设方言与文化分析五邑侨乡方言的特点、还在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中介绍五邑侨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地理变迁等,利用五邑侨乡黎民伟等一大批著名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进行讲授;艺术系课程群的教学则融入了侨乡都市风情,侨乡民间工艺,侨乡艺术家及侨乡建筑的艺术特色。

(4)带领学生实地考察,零距离接触侨乡独特文化。对五邑地理、村落、街市,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五邑侨乡的风俗民情分类进行详细讲述,利用侨乡文化资源进行各种课堂以外的实践,帮助学生更感性化地贴近五邑侨乡。

(5)延展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传承侨乡优秀文化。陆续编写了《侨乡历史文化读本》作为普及侨乡文化知识的通俗读本;编写《院士精神—五邑籍院士小传》和《五邑侨乡文化经典选读》等一系列读物集中展现侨乡文化精髓。

2.2.3 育人体系内涵的外延——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到丰富的课外学习实践

(1)学生科研立项经费向侨乡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倾斜。学校组织学生走进侨乡开展田野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的优秀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在学报上发表或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并结集出版了《广东侨乡历史文化调查集》,内容涉及江门五邑侨乡的婚姻现象、音乐戏剧、传统工艺、民俗活动、建筑特点、商业活动、侨务法规等。

(2)组织学生参与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配合和协助我校专家进行村史、碉楼史的专项调查,为专家的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3)学生社团积极参与江门市有关部门的侨乡文化活动,在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接受侨乡文化的熏陶。积极参与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日报》开展的“侨乡文化观潮”和 “城市记忆”大型采访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2.4 全面营造具有浓郁侨乡文化品味的育人氛围——将侨乡文化精华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围绕侨乡文化育人开展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1)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建立爱心社、励志社、爱心助学金等,注重用慈善、博爱的侨乡文化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

(2)设立“功德厅”,充分展示海内外乡亲鼎力支持学校建设的感人事迹,安排新生参观“功德厅”,用乡亲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慈善文化、博爱精神,给予青年学生以直观的教育。

(3)利用重大纪念活动,表达我校师生对海内外乡亲的感恩之情,宣传弘扬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如:2008年12月29日学校举办了“五邑大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暨感恩侨乡文艺晚会”;2010年五邑大学25周年校庆之时又隆重举行了感恩侨乡授荣仪式暨建校25周年庆典。学校首次颁发杰出贡献功德勋章,授予19人杰出贡献勋章、32人功德勋章、11个单位功德金牌,以彰显五邑大学开拓者、创业者的贡献,铭记捐赠者、慈善者的功德;

(4)在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都产生了一批打上侨乡文化烙印的优秀作品。如:我校团委组围绕展现侨乡人民和侨乡学子发奋图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创作了《榕树精神》、《禾雀花开的季节》、《鼓舞青春》和《守望》等多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广东省大学生舞蹈比赛屡获佳绩,尤其是2011年创作的《守望》获得广东省第六届校园文化节舞蹈大赛业余组二等奖和最佳创编奖, 2012年获江门市第十届“五个一工程”舞蹈类精神文明奖。

3 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主要成果

在侨乡优秀文化的熏陶下,邑大学子身上逐渐具有了博爱、感恩、通达、兼容、和气、创新、务实的侨乡文化特质。②

(1)邑大学子由侨乡文化的爱国爱乡升华到爱党爱社会主义。仅去年我校共有94人次的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科技类比赛奖,11人次的学生党员获省级以上文体类比赛奖;在学生评优中,有662名学生党员获得各类奖学金,有164名学生党员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有142名学生党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2)学校重视学生诚信教育,积极营造诚信文化,连续9年学生的贷款违约率为0。

(3)学校重视对学生责任心、爱心的培养。侨乡文化中扶贫助困、捐资办学的精神时刻激励着邑大学子以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7年来,共为社会服务831642.5小时。学生爱心组织举办的“手拉手”活动11年来风雨无阻,一直坚持下来,共有560个班级参加,共资助贫困小学生520人,累计金额约117000元。我校大学生近四年共有2072人参加义务献血,总量达435730毫升。在“爱·大家”首届珠江公益节“双千一百”评议活动中,我校“关爱计生特困家庭先天心脏病儿童活动”、“邑大红十字爱“心”团队”等11个项目、6支队伍分别获得了“千个公益项目”和“千家公益社团(团队)”的好成绩。同学们在服务侨乡的实践中砥砺了意志,培养了慈善仁爱之心。

(4)学校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在江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期间、在亚运火炬在江门传递期间、在侨乡旅游节及嘉年华的开幕式、大巡游、“群星闪耀江门情”闭幕式晚会等大型活动中都出现了众多五邑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身影。此外,他们还深入到当地的敬老院、医院等开展志愿者服务。如红十字会组建 “邑大暖风团队”,作为第一批“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社会实践服务团队”之一,他们每周定期组织35名志愿者到第三人民医院老人精神科及精神康复科进行志愿者服务工作。

(5)学校重视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近两届“挑战杯”大学广东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作品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优胜杯,在全国的比赛中也获得优秀组织奖;在第十一届的“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以及三等奖5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的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在“瑞派杯”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中获得了四个铜奖和两银奖的成绩。在建行“e路通”首届海峡两岸/第四届大陆地区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得了13个奖项,其中“两广赛区一等奖”就有三项。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了广东赛区的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在第四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上获得了三等奖1项。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4 用侨乡优秀文化育人的经验和心得

(1)作为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引领文化进步;(2)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3)坚持第一课堂为德育主渠道,完善现代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全面开辟第二课堂,突出实践环节的教育作用。经过20多年的建设,侨乡文化特色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职员工的奋斗业绩里,在2万多毕业校友的创业足迹中,都有侨乡文化的影子,都闪烁着邑大精神的光芒。

注:此论文获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注释

篇9

摘 要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开县为例证分析了扶贫供给农村公共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开县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还不足,农村公共品的增加由于与产业结合的不够好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据此,提出当前的关键是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当地产业的结合,响应农民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农村公共品 农民收入 影响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理论评述

1.关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有效性的研究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一直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主要从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效率以及如何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不足等问题入手。林毅夫(1999)认为,政府应当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品投入,通过发动“新农村运动”,既可以刺激内需,又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吴孔凡(2006)认为农民对已有的公共品评价不高。由于在公共品决策中农民受益主体的没有参与使有限的公共资源难以生产出符合农民真实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张应良、王钊(2006)通过制度逻辑分析的视角得出,只有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并建立对应的实施机制,才能保证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有效。贺雪峰(2009)认为当前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品不足问题的方法,一是充分发挥农村的民主,让农民表达自己利益;二是强化村社集体的力量。

2.关于农村公共品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

关于农村公共品与农村收入关系的研究近些年来才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王国华(2004)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提出必须关注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公共品体系。郑英宁、郭江(2007)认为农村的教育及医疗卫生水平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却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陈东(2008)、唐国华(2009)提出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短缺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唐国华(2009)还并不是所有公共品的供给具有相同的效应。鄢奋(2010)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农村公共品得出的结论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品筹资方式增加了福建农民的负担,而其筹资方式的改革增加了福建农民的收入。

由现有文献看出,学者对我国公共品与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增加农村的公共品,减轻农民的负担,目前对农村公共品与农村当地的产业发展联系的研究尚少,尤其是对于贫困的地区公共品的供给如何通过产业传导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理论分析

由经济理论和现实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农民收入的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1.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对农民批收入的影响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公共品充足的供给会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有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有利于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减轻负担。发达的交通网络、及时的技能培训等有助于农民掌握多方面的信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稳步增收;农村公共品充足的供给会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2.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反作用

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会伴随着对农村公共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农民收入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下一步投资的欲望,投资欲望的增加必然会增加对公共品的需求;农民收入的增加会促使公共品的供给多样化。

按照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假设: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增加会给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正面的效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数据的选取与实证分析检验

1.变量的说明及数据的来源

研究样本是重庆开县,开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和市级扶贫的重点对象,本文采集的是从2001-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被解释变量选定为开县不同年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解释变量为开县的行政村公共品供给情况。解释变量具体设定为行政村通公路比例(WT)、通电比例(LT)、通电话比例(PT)、通广播电视比例(TT)、有卫生室比例(HT),其他相关变量假定为不变并放入随机扰动项μt。

数据及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实地调研数据,由重庆市开县扶贫办提供,部分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及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等官方网站。

2.模型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根据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的理论关系的分析,并借鉴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建立模型:

lnYt=β0+β1lnWT+β2lnLt+β3lnPT+β4lnTT+β5lnHT+μt

其中Yt表示t年的农村人均纯收入,Wt、Lt、PT、TT、HT分别表示行政村t年的通公路比例、通电比例、通电话比例、通广播电视比例、有卫生室的比例,μt表示随即扰动项。β0,β1,β2,β3,β4,β5是有待估计的回归参数,其中β1,β2,β3,β4,β5作为弹性系数,分别表示的公路、电、电话、广播电视、卫生室的改善对农民收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模型,并运用Eviews软件的OLS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然后对模型进行检验,采用首先运用T检验与F检验进行参数的检验,其次就是计量经济的检验,主要包括多重共线性、自相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就是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检验的结果。

3.估计结果与检验

运用Eviews5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LNYT = -17845.18+ 165.89LNWT105.3LNLT + 98.17LNPT +385.02LNTT - 317.31LNHT ①

(-9.54) (1.91) (-2.42)(2.58 )(4.61)(-9.16)

R2=0.994491 DW=2.782371 F=108.3049 T=9,(2001-2009)

以上估计结果显示,R2=0.994491,调整的R2=0.985308可决系数较高,F检验值108.3049,说明模型整体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高,总体显著性也比较好。

(1)多重共线性检验

通过OLS估计结果看出,模型解释变量的T检验基本上是显著的,所以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不严重,不会对模型的解释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2)序列相关性检验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就是模型的随机干扰项相互独立或不相关。如果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成为存在序列相关性。从上面的检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模型DW为2.782371,从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测随机误差项存在负的序列相关,但是从模型的总体显著性可以看出序列相关性不是很严重,不需要进行修正。

(3)格兰杰因果检验

用EVIEWS5统计软件分别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F的所有统计值都大于0.05,即F检验通过了,所以接受被解释变量LNYT不是解释变量LNWT、LNLT、LNPT、LNTT、LNHT的格兰杰原因,也接受解释变量LNWT、LNLT、LNPT、LNTT、LNHT不是被解释变量LNYT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1.结果分析

从以上估计可以看出,模型的解释能力比较强,这说明了开县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对当地农民的增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又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开县农村公共品供给不是当地农民增收的Granger原因,同时农民增收也不是农村公共品增加的Granger原因。由此,虽然近年来开县只是单纯的公共品的增加,并没有和农民的增收产生协调互动的关系。

进一步挖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但是现阶段公共品的供给首先满足的是当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基本人权需要等,如道路的修建、不断改善的医疗保健水平,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力较弱,造血功能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农民的增收。

2.政策建议

(1)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政策倾斜力度

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政策,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财政政策。还须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由依靠农民自身解决向以国家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平的国民待遇。

(2)重点深化对贫困区的公共品供给的扶持

地区越落后,其农村公共品的正外部性越小,落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无法形成产业的集聚。所以政府应给予更多持续性的支持和补贴,加大对该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充分发挥出公共品的经济传导功能,使公共品供给的增加能很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3)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农民需求导向型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

当前,开县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效率不高,并且与农民需求不相吻合。虽然整个开县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其供给数量和类型基本上是由上级政府或基层组织来决定,农民的需求没有及时地得到响应。所以政府要充分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出发,发掘农村公共品的增加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4)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村公共品要逐渐实现多元化供给

开县基层组织和村级组织提供公共品的能力较差,农村公共品供给渠道较为单一,供给模式比较僵硬,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形成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农民“三管齐下”的共同投入的新模式。政府逐渐退出公共品供给主体地位,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同时,逐步采用一定的社会奖励或经济奖励的方式引导与当地资源及产业相关的企业入主提供公共品。一方面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又促使企业下一次的投资,实现公共品供给的多元化。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市软科学项目(CSTC,2009CE9016)资助。

参考文献:

[1]刘明明.安徽省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硕士论文.2010.

[2]陈万龙.促进农民增收的公共品供给政策研究.博士论文.2008.

[3]鄢奋.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福建省为例.东南学术.2010(3).

[4]王国华.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

[6]唐国华.农村公共品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7]陈万龙.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民增收关联分析.经济分析.2008(6).

[8]郑英宁,郭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科技导报.2007(2).

篇10

一、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与主战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的真实案例,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二是贯彻建构主义,始终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从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第一,要精心设计案例。设计的案例应来自实践,如利用媒体公开报道的具体实例;然后,系统地设计案例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点,明确一个案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使其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应注意针对案例的问题应该有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二,案例教学应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即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的讲授中,教师配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适时在有关章节中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中应培育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要将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查阅资料、寻找答案。第四,案例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可采取学生发言、老师点评的形式,或提交分析报告,或分组和分角色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系统、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组员间的合作共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会计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模拟、仿真的企业资料,营造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模拟处理各种仿真会计事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了解企业一般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同步实验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课程同步实验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习、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管理会计课程设计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训则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ERP沙盘实验等。

(二)安排会计实验遵循的原则 在安排上述实验教学时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首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递进设置,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成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初级会计学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会计手工模拟实习,加强传统手工技能训练。在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进程中适时穿插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培训,把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计算机运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和建立财务模型方面的水平。在所有的专业课程学完后则进行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如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ERP沙盘实验等,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验岗位的全面性。会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群,由会计主管、出纳员、制单员、记账员等若干个岗位组成,各岗位的操作技能有所差异。有些会计实验是在学生分组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中,各组中每个学生只担任某个岗位,其他岗位的操作技能就没有机会得到训练。所以,在分岗实验过程中,应安排学生进行岗位轮换,让其掌握各种会计岗位的职责、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各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关系,了解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并从整体上把握业务发生后所有岗位人员是如何分工合作来完成相关业务处理的,以适应实际工作中不同财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不同要求。

最后,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一些实验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学生才能掌握,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等。如果实验的地点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由于实验室资源是有限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就得不到充足的练习,实验效果就不理想。所以,这类实验的教学资源应实现网上全天候开放。即在教学计划安排做某实验的时间段内,实验室的服务器保证24小时开机,由管理员预先设置好学生用户名和密码,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做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还是模拟会计实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时间有限。在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大学中,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当充裕,第二课堂必然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巩固、提高,还能挖掘与发现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 会计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围绕会计专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让会计专业知识得以有效运用。如,“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大赛旨在帮助在校学生认识财会实践技能,督促在校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于巩固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动手的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则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使学生所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活动中,会计预测、财务分析、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估等财会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财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平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养成合作、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其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研究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课外研究小组,参与教师所承担的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或项目。通过安排学生参与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社会调研、设计和讨论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所学的知识,训练其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

最后,组织各种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专题讲座。高校可邀请会计、财务、审计等业界名人,如知名的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学者等讲学,介绍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及国内会计改革的动态以及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等。这些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更适用,激发学生关注会计实务的兴趣,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奠定基础。

四、完善校外实践体系

(一)校外实践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会计实验室内,由于缺乏真实的会计环境,大部分模拟实验都是基于相同的数据资料,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而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涉及到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况且,校内模拟实验很难涵盖企业实务中遇到的诸如重组、合并、关联方交易判断、外币业务及外币报表折算等问题。不论校内的实验做得多么细致、多么完整,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代替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所以,要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离不开校外实践活动。

(二)校外实践体系的构成与安排 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践体系包括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些校外实践活动应结合年级特点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步推进,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锻炼社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全面素质。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为了防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可以采取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即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每个大学生社会实践队配备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及时地指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大一寒假进行,为期一周比较恰当。

会计专业的认知实习是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高校学生大多数是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缺乏工作经验,对会计工作没有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真正接触会计实务,包括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设置和使用,企业的记账程序等,并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知实习的对象最好选择会计岗位健全、会计资料齐全、会计核算程序规范的企业。认知实习应在学生学完了《初级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之后进行。鉴于《初级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一般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所以会计专业的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暑期进行,为期两周比较恰当。

业务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结合起来,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掌握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业务实习,学生应学会设账、建账;会对企业的基本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能够根据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等。业务实习应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暑期进行,为期一个月比较恰当。

所有高校的毕业实习基本上都在学生大四寒假及开学一个月内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围绕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毕业实习,以便在实践中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为顺利完成毕业论好准备;还有一种是学生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实习,在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如果学生将来打算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毕业实习;如果学生的就业单位已经确定,那么他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便提前熟悉就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为实现毕业与工作的无缝链接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会计工作很重要,涉及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接受会计实习生。即使有些企业接收了,由于担心账务处理出现错误,也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从事的都是非会计岗位工作,很难实现专业对口。甚至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实习资源,自己无法联系到适合的实习单位,导致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尤其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使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形式 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让企业从实习基地中获益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利用其具有智力资源和专门职业人才的优势,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协助企业解决财会工作甚至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难题,指导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工作的水平;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方法带到企业中,并能够承担一部分企业的具体工作,可部分缓解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压力。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则需要定期接受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的会计问题,同时提供会计岗位给学生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又使学校和学生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最终使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校应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规范,会计制度健全、账簿资料齐全,专业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对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并能够接纳较多学生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尽量做到企业规模和涉及的行业必须多样化,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千差万别的会计业务,丰富学生就业所需的会计从业经验。

二是由教师创建财务公司。高校会计专业中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他们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财务公司,从事记账、申报纳税、代办公司注册、代办工商年检、代办验资、税务筹划等业务。这些经营活动几乎涵盖了会计专业的全部实践课程。财务公司的业务拓展交给1-2名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学生和其他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则在创建者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的具体业务操作。这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而且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三是以校内财务资源为基础构建校内实习基地。高校财务处及附属实体作为高校机构的一部分,有责任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财务处及附属实体的财务部门,既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会计岗位健全和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又有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财务工作人员还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完全有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以校内财务资源为基础构建校内实习基地完全具有可行性,是对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

六、引入毕业论文联合指导

(一)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研究活动虽然同为科研活动,但它不只是培养个别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环节得以强化,可以在传统的由本校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引入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即邀请企事业单位中业务水平较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第二指导教师,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联合指导。而且通过实施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还能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既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丰富了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的实施过程中,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撰写均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毕业论文的题目除了由本校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热点、难点等问题确定,还有部分题目则是由第二指导老师提供:即首先由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选题提交给高校的财会院系;再由财会院系组织教师从中挑选既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又能起到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题目,向学生公布;最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可加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并有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过程中,高校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对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逻辑性、理论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指导;企事业单位中的财会人员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则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法规政策、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生产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上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以及学生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