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人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2: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与人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40-01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人的熏陶有利于人们人文素质的涵育。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呢?笔者认为当前加强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探讨。
一、学生维度:丰富人文意识,砥砺人文能力,激发人文精神
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人文素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音乐不仅仅是乐理、乐器等的组合,而是人精神世界的宣泄,是人“灵魂的出口”。无论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声乐课程、器乐演奏课程和合唱课程,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师都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掘音乐作品中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比如在学习《高山流水》的民族器乐演奏课上,在要求音准、节奏与技法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会领悟“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的意境,感悟古人的开阔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体会对自然的热爱,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融入关于器乐史、音乐史的相关知识,了解历史、社会、文化、音乐、懂得珍惜与传承。[1]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人文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人文能力。比如在合唱课程中,教师通过排练合唱节目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净化,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再次,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次。在音乐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比如在学习音乐鉴赏课时,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以唐代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为依托,通过琴曲演绎灵动的春江流水,用图景展现柔和的海上初升明月,完美展现诗的空灵清雅境界,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以及音乐旋律的配合,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唯美的画面,从而了解到作品中刻画的景象之清幽以及诗人对于人生的叹息。[2]高校学生通过不断欣赏此类音乐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品位,最终有利于个人人文素质的日益完善。
二、教师维度:更新观念,整合内容,变革方法,优化队伍
首先,就更新观念来说,就是要使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高校音乐教师必须意识到音乐课不仅是音乐技能课,而且是素质涵养课;音乐教师不仅是技能之师,更是育人之师。
其次,整合内容,就是要优化音乐教学的整体结构。学者郑琳在《强化人文素质培养功能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中指出,首先,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将音乐课程与其他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加强音乐知识与其他人文知识的贯通,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专业课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其次,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3]笔者还认为,需要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适当地安排音乐课的课时,决不能忽视音乐课。
再次,变革方法主要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而展开。一方面,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使课堂更加立体、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教育方法应尽量避免单一刻板,尤其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要注意通过间接、潜隐、渗透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优化教师队伍,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一支人文素养高的音乐教师队伍,就很难在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高校应提高音乐教师准入门槛,通过多种公平公正的选拔考试,让更多音乐专业知识扎实、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充实到高校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在校音乐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在职培训开辟各种“绿色通道”,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2]于静.试论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09(3).
篇2
音乐情感一直以来是国外音乐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这也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该学派促使了现代音乐心理学的萌发。我国音乐心理学起步较晚,在这之前的研究重点偏向于从专业性的音乐角度进行思辨性质的分析,而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理论略显空泛。在音乐心理学引入我国后,音乐情感的研究更多地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紧密地结合,展现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对国内关于音乐情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乐情感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对音乐情感的定义
音乐情感是人与音乐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种人类感情因素的心理过程(刘涛,2006),这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与音乐实践活动有关的情绪、心境、偏好、趣味和态度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模糊量。
扬州大学的周新叶在《音乐情感剖析》(2005)中提到,“音乐情感”应等同于“音乐的情感”,它既包括由音响直接引发的情感成分,同时也包含主体对社会生活内容联系思考而产生的情感成分,是两个源头合成的一股流。
(二)音乐情感的特征
结合音乐理论、音乐心理学、艺术情感学的研究,刘涛(2006)总结了音乐情感在信息的表现、传递与认知行为过程有一些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主观性、层次性、客观性、模糊性、整体性、运动性、观照性、选择性等;甘露则认为音乐情感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和易感性的特征,她是从音乐存在的意义的层面出发的。
音乐情感自身的复杂特点给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或许不能让研究者从只言片语中推出结论,也不能从部分得知整体,流动的音符所带来的情感是复杂的,这就给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多个学科联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涉足的领域也较为广阔,但不难总结出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实证性的研究和思辨性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学会前主席布鲁斯特·史密斯曾概括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两种方法(模式),分别是因果模式和阐释模式。前者历来都是立足于外部来看待行为着的人,沿袭的是物理与生物领域的各种自然科学方法;而阐释模式则从来都是从内部来看待人,即在情感、意义和价值的领域中研究人,强调人的特殊性。
根据刘沛的阐述,使用因果模式使音乐与情感的研究大受限制,因为基于该模式的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孤立的,外部的,听刺激能够对情感行为产生一种直接因果式的影响。可惜的是,事实证明,这种假设在各种验证和考验面前遥遥欲坠。“实验音乐心理学者逐渐认识到,实验设计对变量的严格控制,获得的少量的音乐心理定量研究结果非常有限。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量化研究获得充分的积累,情形依然如此。有时相同的研究课题,由于变量、被试及测量工具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阐释模式在这时便显现了必要性。
音乐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中间介入了人脑对声学属性的排列组合,对音乐符号的加工过程,因此,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需要将因果模式和阐释模式相结合,将因果模式的手段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根基。有了实证研究的支持,经验性的分析将能够走得更远,正所谓根深而叶茂,对于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会导致研究局面的营养不良。
二、音乐情感的研究成果探讨
(一)音乐情感的认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根据蒋存梅所阐述的斯洛博达的观点:认知阶段是情感阶段的先行,没有认知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情感。张前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也持相似观点。张前认为,人们从音乐中所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音响;音乐的一切表现内容都要由音响引发,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综上所述,要研究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对中间的认知过程的深入探讨是至关重要的。国外学者塞拉芬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般认知过程发展的理论建构,主要以实验法作为研究方法,但因为被试为欧美人种,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应于我们东方人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实验依据,尽管如此,塞拉芬的研究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即探寻中国被试对音乐情感的认知的过程和发展水平,这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中可以说还是近乎空白的一块,有待于开拓。
另一方面,对音乐情感的认知在我国已经受到了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关注。由于认知心理学以大脑中的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犹如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采用精密仪器,通过对大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测试,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即得出音乐能激感的论据。因此通过认知心理学研究音乐就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
根据有关学者的最新研究,音乐活动对大脑心理具有诸多复杂影响,如对青少年大脑“认知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有显著影响,对皮质慢电位、神经细胞与分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感觉皮层、联合皮层和前额叶新皮层的生理心理性发育,并使它们之间的双向交互式连接获得较早和致密的结构性塑造。
综上所述,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贡献的确不可小觑,但是,这里有两点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电脑是人脑思维的产物,它只能根据人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实验、推理,人脑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当测试完毕后,人脑中可能又有新的思维信息,用电脑固定的程序或人工智能等纯逻辑化的工具来测试人脑认知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过于主观?第二,就音乐认知科学的实验效能及其解释力和预见力价值而言,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时间欣赏同一首乐曲时,如果欣赏者的感受不同,两次测试的结果可以反映出来,如果欣赏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话,测试结果会不会也完全相同?这些问题涉及人脑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涉及电脑及还原性实证结果如何与人类的艺术心理、审美创造性体验和思维相互贯通并耦合互补等复杂内容,因而有待更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二)音乐情感的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人的心理机能及其复杂心理结构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性活动。不同的个体,以及不同个体在社会上的身份定位、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要求等,而造成的不同的社会认知,不同的文化经验、社会背景、结构、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体,社会阶层中不同的群体,对于音乐的情感、情感的认知是否都是有差异的呢?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群体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差异,当二者相互作用时,结果是相互抑制,还是相互包容,还是产生叠加效果?这些问题向我们呈现了面对“音乐情感”的不同视角: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情感认知进行研究。
将音乐情感的研究范围缩小到特定的群体,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是较少的。邢红梅的《聆听音乐与大学生情感的联系》(2007)对大学生这个处于人生特定阶段的特定的群体的音乐情感进行了分析。作者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大量的大学生进行了在聆听音乐时情感的反应的访谈调查。该文章细致分析了大学生的音乐情感,但也引发了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音乐如何被使用?聆听者如何在聆听活动中建构自我身份,进行各种不同的情感陈述?个体如何在社会情境中以音乐为中介体验和创造情感,以便自己更好地成为一种社会规律化的存在?这些问题仍旧值得深入去探讨。另外,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仅仅使用访谈法略显单薄,如果能够结合上实证研究的实验和数据支持,或许能够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在相关文献中,国内相关实验论文的数量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的实证研究仅仅是集中在个别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方面。显然,国外在实证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比国内要雄厚,但是,国外实验研究的被试都是白人或黑人,他们的数据结果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被试的情况,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随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趋于实证化、科学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收到的论文以及会上宣读的论文都显示了这一趋势。重视应用性研究,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学者明显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国际会议(ACII2005)共录用论文118篇,然而,音乐情感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热潮。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在我国正在逐渐萌发,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个集中研究音乐情感的队伍的联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与国际接轨,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乐情感的认知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初具规模,这将使情感的识别、表达和转化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进音乐情感的深入研究。
篇3
分享是博爱的基础,不与他人分享感受的人注定孤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会与人分享。分享的世界是美好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二分享议论文800字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二分享议论文800字1“一份快乐如果乘以十三亿,就是更大的快乐。一份悲伤如果除以十三亿,就是渺小的悲伤。这就是分享的真谛!”这是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的。
分享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可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与人分享。记得有一天,爸爸买来了一个美味的大蛋糕给我。我正准备邀请我的朋友来吃。我心里想:“这么美味的蛋糕如果分给别人吃,那我自己就吃得很少。我还是不邀请我的朋友。”于是,我自己独自品尝这个蛋糕,细细品尝着这蛋糕的每一种味道。可这个蛋糕却不如以前的好吃,甚至可以说是没味道。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说:“自己吃能吃出味道来吗?”再说,你一个人吃得完吗?蛋糕就是因为分享而变得美味的。”
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我突然醒悟。我不和朋友分享蛋糕,缺少了欢声笑语,而且自己特别孤独,最终我又能得到什么呢?人的一生,就要学会分享。孤独是最难以忍受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和别人分享呢?假如我们和别人分享快乐,我们将会得到双倍快乐;假如我们和别人分享悲伤,那我们的忧伤将会减轻。
分享不在乎多与少。哪怕是和别人分享一块面包,那也是莫大的快乐。生活中,处处充满分享。我们可以把上学路上的奇闻分享给大家,可以分享我们成功后的喜悦,也可以分享我们所做的梦……只要把我们所拥有的,所知道的分享给别人,那么你得到的将会比分享出去的更多。
假如有人不愿意去分享。那么,他的人生一定很失败,没有意义。即使你获得惊人的成绩,你那兴奋的心情却又不愿意和别人分享,那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分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分享的快乐,不吝啬自己拥有的。让人生因为分享而精彩,因为分享而变得绚丽多彩。
高二分享议论文800字2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常教导我:“孩子,你要懂得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分享会使人快乐。”而我总是幼稚地问妈妈:“妈妈,什么叫分享呀?”妈妈就会拿出两个苹果,把一个给我,一个留给自己,对我说:“你看,妈妈有两个苹果,一个给你,一个给我,这就叫分享。”“哦,这就叫分享,我明白了。”我咯咯笑着,吃起苹果来,其实,当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理解分享的意义,只觉得有苹果吃很高兴。
等我再大些,妈妈又告诉我:“分享是开心的,当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时,和别人分享你的烦心事,你的烦恼会减少一半;分享是快乐的,当你获得荣誉或受表扬时,和别人一起分享,你将会更加开心;分享是……”
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玩,他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玩具枪,只见他轻轻一按玩具枪的按钮,玩具枪就快速转动了起来,还会发出声音。我很渴望能够玩玩这个玩具枪,就向他借,谁知,他却摇摇头说:“我这个玩具枪很贵的,你弄坏了,弄丢了,怎么办呢?”我说:“我会很小心的,不会弄坏的。”他想了一会儿,摇摇头说:“不行,不行,你向别人借去吧。”说完,便把玩具枪塞进了口袋里,转身走了。我只好眼巴巴地,极其失望地看着他的背影。“太小气了,不就是一个玩具枪吗,我要让爸爸买个更豪华的,更厉害的,也不给你玩。”
不久,我们又在一起玩耍时,我带来了一些好吃的零食。我一边玩着一边吃,只见他不时地用眼角看我的零食,还不时吞咽唾沫。过了一会儿,他好像鼓足了勇气,面向我说:“给我一些零食,行吗?”我刚要给她,但想起了他上次对我的态度,就又把手缩了回来。看到他伸出的小手,尴尬地放在那里,我心中有些不忍。转念一想,他也是怕我把他喜爱的玩具弄坏呀,那也是很正常的反应,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把零食分给了他。看到他开心吃零食的样子,我高兴极了。
正当我们兴高采烈地玩着,津津有味地吃着零食时,他突然停了下来,好像想起了什么,有些不好意思地问我:“你……你不生我的气吗?那天,我……”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故意摆了一个搞笑的动作,夸张地说:“本大人有大量,才不会生你的呢!”说后,我们俩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高二分享议论文800字3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人生就学会分享,在分享的同时感受那种欢乐,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铸造的,所以,知音与你分享的不只是感觉,还有向往。钟子期既死,伯牙亦无心苟活于世。于是摔琴自弃。分享,却也如此凄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清辉遍洒胸臆,量这些大小杯儿怎能盛得起?是离愁,还是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思岂是一个人的事,在千里之外,有人与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苦后便是甜,分享后便是快乐。寂寞的酝酿,思念的醇香。东坡的思念,系在千里之外的孤坟,而孤坟内的思念,却充盈在世间。别担心一人承受,随时都有人与你分享……
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拥有时却毫不在意。于是李煜叹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国重游,无限江山。当李煜独自凭栏,独自感伤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分享他的悲凉。那会是谁呢?他的国家在风中沉睡,他要向风儿寄托他的哀思,向雨儿倾诉他的悲苦。淅淅沥沥的一场春雨,帮他分享了一切痛苦。春雨纷纷,笼走一切哀伤。原来有时分享的不只有快乐,还有苦痛。
执着的追求需要不懈的努力,而阿炳却在独自守着那份感觉。那同样是在追求,对音乐以美的无限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分享他的快乐,那就是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赏。二胡用它的颤悠悠的音拨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轻轻一捻,便生出无限情愫。那对美的欣赏,如果美单单只存在于世,而无人欣赏无人分享,那将会如枯萎的花,一瓣一瓣凋谢,落了一地的哀伤。分享美的一切,便是对生活的信仰。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快乐的分享,痛苦的承担。在你与人分享的时候,就肩负着一份重任。让他更快乐,让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你的心灵。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鼓起勇气,让我分享你的生命!
高二分享议论文800字4分享,就像一股清泉流进我的心胸,让人感到清凉与舒适;分享,就像冬日里的一束阳光,让人觉得倍感温暖;分享,就像一盏明灯,时时刻刻照亮着我的心田,分享,就像……总之,分享是一种快乐,带给我们无限乐趣,温暖。
说起分享这两个词,就引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有一次,妈妈在生日时送给我一套十二生肖的雕塑,我爱不释手,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凶猛的老虎,它用一双铜铃般的眼睛对视着你,张着大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伸出爪子,那架势,仿佛要向你扑来似的,使人一下子感到矜持,恐惧。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兔子了,它的那双长耳朵,短尾巴是那样可爱。这时,我突然想起下午邻居——凯凯,要来我家玩,“千万不能让他知道啊,他毛手毛脚的,肯定会被他敲坏的,我新买的十二生肖的雕塑,我那么喜欢,坏了可不好。”我边想着边把它藏好了。
“咚咚咚”突然想起了敲门声,原来是凯凯来了,他一手抱着一副棋,笑嘻嘻地向我走来,说:“张芊芊,我来了,我一个人在家呆着无聊,想和你来分享分享快乐,特意带一副棋子来。”我点了点头,同时心中又有了几分惭愧,脸一下子唰——的红了,心里不是那么平静,心中嘀咕着:“老师常教育我们不能太自私,有快乐就要和大家一起分享,连凯凯都知道分享快乐,而我却藏着,我到底要不要拿出来呢?”我犹豫不决,不拿出来太自私,拿出来又怕他弄坏了,毕竟也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最后,我还是决定拿出来,凯凯眼睛猛地一亮,直勾勾地盯着每一个生肖,大声说:“哇噻,好多啊,太精致了,十二生肖吔。”对我羡慕的眼神,之后,他再也忍不住了,干脆伸手摸了,他东看看,西看看,手指久久地在上面摸索着,始终不肯放下。我有些不忍心他这么喜欢,想了又想,决定送他一个,他激动地拿起一个,高兴地笑了笑,眼里充满了对我无尽的感激,屋里笑声不断……
我的心中洋溢着说不出的快乐,这就是分享带给我的快乐。
从这以后,我更加深刻地学到了分享的重要性,我明白了分享才会是的快乐。
高二分享议论文800字5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每当你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告诉朋友听后,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爽快了。其实与人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在用心传递着彼此之间的感情。
分享是一种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每当你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告诉朋友听后,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爽快了。其实与人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在用心传递着彼此之间的感情。
学校举办了一个捐书活动,每个同学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捐献出来,给更多的同学看到。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我们班的同学才一天时间,捐出的书就已经“堆积如山”了,把那个抄书名的男同学忙得团团转。当然我也不例外,我也把自己喜欢的四本书捐给了学校,可见我们班的同学多有爱心呀!
后来,我们还在中队活动时开了好书推荐会,每个被抽到的同学,都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到讲台上,把这本书的内容,有趣的部分和感动人心的情结,简单的介绍一下,让大家对这本书更加的理解,如果喜欢看还可以找这位同学接来看看。而且,同学向我借书,我也很乐意与她分享我的好书。这就是分享乐趣。
有一个关于特雷莎修女的故事: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消息,有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东西吃,所以她修女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修女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修女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并且你们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只回答了一句话:“他们也没有东西吃。”
这个故事中的母亲,给了我们“分享”的度的诠释,因为她的回答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底色,并且让我们懂得了:分享是生命的一种快乐与幸福。
通过分享自己的东西,你与他人之间的冰墙会渐渐消融,能使人感受到分享的乐趣之大。如果什么都不与人分享,把自己封闭在“密室”里,个人的内心就只能是一个封闭而孤独的空间,无法与他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而每一种人生的快乐与痛苦都需要与他人分享才能让它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篇4
写意花鸟画作为文人画艺术中最具灵性和文人精神特质的画科,它浓缩和涵盖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思想,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是历代文人寄托理想、抒感、展现抱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画审美理想与审美品格的精髓所在。
一、“乐山乐水”的赤子情怀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可谓与生俱来、绵延久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册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风得意,官高位显的文人大家,还是壮志难酬,吟啸山林的寒士布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梦想和精神归宿,那就是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到自然中过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中国文人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特殊眷恋几近痴迷,它既反映了文人在政治与仕途的困顿中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心灵本性,又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清高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山水无言,真意自现”,寄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壮美与兴衰,体味人生哲理,不仅是文人功成名就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归宿,更是抚平心理创伤、怡情养性的灵丹妙药。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鱼,无不以其天然之趣、勃勃生机给文人墨客带来生命的惊喜与人生感怀,成为他们抒感、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和寄托无限遐思的理想化身。
二、独立高标的人格境界
中国文人受儒道禅思想的浸染,历来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儒家“君子”人格和道家“顺道”、“适然”等思想的渗透下,历代文人以立德、修身为立世之本,将高尚的品德看做是人生的第一修为。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书画艺术,也成为画家寄意人生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清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儒家画论亦讲究“汰俗、养性、明理”,认为大凡“美”的事物,惟有以明净的人性品格入画,才能深切摇动观者的心灵,而技艺犹在末节。中国画美学对画家人品与境界的要求,使画家的人格品行、修养意趣与作品互融互生,画品的高下以画家的人格修养为基础,而人品则通过作品的立意与笔墨意境来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正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立高标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中国画艺术,而最终使其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上升到诠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主题。在写意花鸟画艺术中,画家在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枯木松石、荷花小鸟等具有崇高品格与个性的形象入画,这些形象不仅是自然与笔墨意趣的体现,更隐含着画家深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梅花傲霜凌雪,不畏严寒,自古以来就是坚贞不屈独守贞正的象征;竹子清雅脱俗,虚心有节,从而成为画家气节与人品的体现。此外,兰的淡远,松的坚韧,荷的纯洁,无不以其品格之美,成为历代画家笔下表达高尚志趣与品格的重要题材。王冕以“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而名垂画史,文同以墨竹独得高标境界和清远意蕴而流传千古。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也因其赋予的人格之美,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与个性魅力。
三、刚柔相济的傲骨柔情
1、文人风骨
文人的气节与傲骨与生俱来,成为文人书画艺术中最动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抒情寄意为特征的写意花鸟画,更成为文人风骨与个性的绝佳体现:功名利禄面前,王冕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自喻;世迁之际,郑燮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竹明志。在朝代变迁、国破家亡之际,身怀民族大义的遗民画家纷纷退隐山林,以书画寄恨以表达对故国的忠贞。元代画家郑思肖宋亡后“坐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作品常以露根兰入画,以抒发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其诗更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贞不屈、不事新朝的爱国之情。明末代王孙朱耷,明亡后弃世出家,将一腔忧愤宣泄于尺幅之间,其笔下小鸟皆白眼示人,于倔强冷峻中透露出对新朝的抗拒和不屈精神。此外,更有倪云林的秋江寒树,李方膺的疾风劲竹……历代画家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崇高气节,融入了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笔墨世界,极大促进了画品、诗品和人品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和审美品格。
2、士子情怀
文人是强大的,文人又是敏感多情的,春花秋月,朝露夕阳,自然界中的瞬息变迁无不牵动着文人的情思,引发出不尽的感慨和情感共鸣。正因如此,才有了多情的诗句、隽永的文人画和灵动的音乐。文人细腻敏感的精神特质,亦如春风细雨,点点融入了写意花鸟画笔墨意境之中,使画家笔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从朱耷笔下“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惨伤之痛,到徐渭“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沉郁凄凉,再到唐寅“山空寂静人声绝”的闲适淡然,文人画家敏感而丰富的情怀可知、可触、可感。正是这种情感与笔墨意境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四、寂寞孤独的心路历程
“人生读书忧患始”。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终生都在寻寻觅觅中前行,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为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人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将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却矛盾重重,真正凭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从而一展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却空有满腹才华而入仕无门,在孤高自守中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即使是成功入仕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也常常因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屡遭贬黜……壮志难酬,知音无觅,文人的寂寞、悲哀与孤独唱响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与书画作品。
在文人笔下,一朵静美的花、一片萧瑟的叶,一只寂寥的秋虫都被赋予了清高的生命个性,成为画家寂寞人生的知己和情感寄托。“孤独”也被赋予了脱略凡俗、清高自守的人格含义,成为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孤独”之境,多以大面积的虚空入画,笔墨极为精简。画中或一石危立,或数枝横斜,小鸟虫鱼亦多神情寂寥,无依无傍,营造出一种天荒地老、旷世孤独的意境。在历意花鸟大家中,善于以“孤独”入境的画家尤属朱耷,其代表作品《孤鸟图》、《鳜鱼》等,无不以简到极致的笔墨和撼人心魄的孤独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印象。在《孤鸟图》中,一枝枯枝横斜入画,枯枝尽头,惟有一鸟垂头缩颈独立苍茫,此外空无一物。朱耷笔下这种“孤”到奇绝的意境,实际上是画家暮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画家对一生孤独命运的深邃思考……中国文人正是以笔墨写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宣泄着对人生命运的抗争与情感困惑,在困顿中坚守,在失望中抗争,在得意时自省,寂寞、孤独又执着。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2.周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3.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杨苗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性与文化根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6.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篇5
论文内容摘要:高等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经历了从教材理论传授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两个阶段,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艺术理论教学必然面临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论与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文献集成阅读体系,增强学术性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导向,从而促进专业学习与创作。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国家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第二构成部分,选择近现代的曲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如梅兰芳论艺术、吴冠中论抽象美、傅抱石论中国画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文字举例,“我虽然很早认识白石先生,但跟他学画却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记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来闲谈,白石先生一见面就说:‘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白石先生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他的小虫画得那样细致生动,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纸外的样子。但是,他下笔准确的程度是惊人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段文字选自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节细致生动地记录了他与陈师曾、金拱北、陈半丁、齐白石等画家的交往与学画的经历。这适合美术类青年学子沉心静气地体会戏曲与国画界的颠峰人物相互促进的往事,深入体会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创作。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篇6
作者简介:游驰飞(1973- ),男,汉,江苏阜宁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摘 要:“生活世界”是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哲学理论。在“生活世界”理论的推动下以及当代哲学发展的趋势中,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追寻生活对教育的意义,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焦点。本文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和音乐教育中的生活世界的缺失为切入点来探讨音乐教育中的生活世界的建构。
关键词:生活世界;音乐教育;科学理性;音乐艺术;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Musical Educ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Horizon of "Life World"
YOU Chi-fei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针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科学、哲学危机而提出的理论。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是与科学世界相对应的。事实上,科学世界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针对科学危机,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人类的科学事业应增加人的内容,用人文精神去弥合理智和情感的割裂。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也反映出这种危机,即在教育中过分强调科学化、理性化,而忽视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教学研究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必将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一、生活世界的意蕴
针对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困境与危机,现代西方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人都对生活世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要由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其晚年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首先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一般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世界”,他认为:“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指出了欧洲科学的危机表现在科学丧失了周围生活世界。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的、知觉的、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第二种是作为特殊世界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第三种是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2]
胡塞尔之后的许多思想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如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维斯根斯坦的“生活形式”、赫勒的“日常生活”以及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等等都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相关阐述。哲学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粹客观的自然世界,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理念世界。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观的重要观点,“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3]
“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彰显了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即从近代的科学世界转向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关照下,“当代哲学不再寻求事物的普遍原理和科学解释,而是追问人生意义,寻求科学在内的一切文化形式的统一基础,从生活的角度理解人及世界。”[4]
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新世纪之初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音乐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认为音乐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音乐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这些教育理论的推动下以及当代哲学发展的趋势中,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追寻生活对教育的意义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焦点。
二、当代音乐教育中“生活世界”的缺失
(一)重“科学理性”认知,轻生活体验
近代以来,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哲学主要彰显的是一种主体性理性的思维,而科学理性是其重要表现。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就已注意到科学理性世界的弊端。尼采指出“科学的严格分工,使充当教育者的人,只有极专门、极狭窄的知识,学生也只能学习到这门专业的技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工匠打下基础。”“学校研究更多的是科学而不是人生,它只在一味地培养学生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人被异化为工作的机器,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创造欲望,人生变得实用功利,因此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5]
科学理性思维在西方的音乐发展轨迹中可以管窥出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用数学方法研究乐律,他首先计算出“五度相生律”,世称“毕律”。18世纪,近代功能和声理论的奠基人,法国的拉莫对和声的论述就是基于音乐数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之上的,他指出:“音乐是被建立起规则来的科学,这些规则一定产生于某些显而易见的原则中,而这些规则如没有数学的帮助就不会被我们所明白。”[6]随着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神的崇拜逐渐让位于科学理性,科学理性思维也逐步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也认为,惟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这些理论观点都对近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20世纪初,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随着科学理性思潮的深入人心,人们愈来愈崇尚西方的科学理性,音乐及其教育发展亦是如此。由于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肇始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然深受西方科学理性思维的束缚,它不仅影响了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重技术训练,轻精神世界的建构
我国音乐教育从近代初创以来,就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早期的“学堂乐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带着浓厚的西方音乐教育的痕迹。正如管建华教授所说:“西方音乐技术成了科学文化知识观的象征,它一直指导着中国的音乐学院及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们把学习技术控制的层面作为全部的学习目的。”[7]毫无疑问,技术的训练在音乐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音乐技术对于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音乐教育中绝不能将各种音乐技术训练作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如果用音乐技能作为衡量音乐教育的唯一标准,进而在技能至上的思想指导下忽视审美主体(音乐教育的对象),压抑审美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际上也就扼杀了音乐教育。”[8]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如忽视对人的精神的建构,单纯强调对基本技术的训练,必将会造成“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结果。
目前,这种注重技术理性的音乐学习而遮蔽人的生活世界的音乐教育已经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关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凸显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意蕴,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音乐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
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许多人就将其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学习方能得到功名利禄。事实上,在当今各类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出现了淡化教育功能的价值性,突出工具性的现象,即把教育作为达到某种世俗目标的手段或途径。比如为了在考级中取得好的成绩,在国际或国内音乐比赛中获奖。
当代中国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被财富、现代机器物质化。音乐教育中过于强调的科学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正在不断地削弱人的本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教育逐渐成了实现经济目的的工具,音乐教育和文化生活不再是提升人的价值,而是满足个人物质享受和获取名利的手段。
三、走向“生活世界”音乐教育的建构
音乐艺术属于人文学科,它表达的是人类的生活世界与情感世界。在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思想进步的大潮下,我们必须站在“音乐与人”、“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社会”的高度上研究和探索音乐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回归音乐艺术的本质,打破技能至上、科学理性至上的思想观念,让音乐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一)音乐与人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联。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教育为主,音乐教育完全融入在直观、整体的生活世界之中,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生动而形象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音乐教育情形。“原始自然形态的音乐教育是在相互呼喊和模仿中产生的。它一诞生,立刻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和相互交际的需要,直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9]著名乐评人金兆钧在其著作《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中强调:“音乐中凝结的历史是最真实的历史。”[10]其实历史记载的就是生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记载和传承着人类的灿烂文明。
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高度赞扬《欢乐颂》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胡塞尔将这样的人文主义视作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典理性精神在18世纪的再现。“那时学风蔚然,人们对教育方式以及一切社会、政治和人生存在的形式进行热诚的哲学变革,这些使得这个一再遭到诽谤的启蒙时代令人钦佩。我们在席勒―贝多芬的辉煌的《欢乐颂》中能找到这种精神不朽的证据。”[11]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即人格的最终完善是在于音乐。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人文属性,从人的生活世界角度出发,用人文精神去弥合物质与精神、理智和情感的割裂,回归我们生活世界中早已存在的音乐文化传统,这对于人类的生存与未来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音乐与文化
音乐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其实,无论是音乐还是教育都属于人类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1.弘扬民族音乐
音乐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一门艺术。民族音乐体现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渗透着民族的音乐思维,凝聚着民族的文化传统。我国幅员辽阔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的差异为华夏各族的民族音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56个民族拥有风格各异的音乐文化,各地也都拥有各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民族音乐,将会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确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互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且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样,教育也必然要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我们当代的音乐教育应加强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它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开拓他们的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增进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音乐与社会
音乐不仅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努力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作用。现代生活中,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舞蹈、健身等)、背景音乐(休闲、影视节目等)都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代音乐教育应让学生去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而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忽视音乐艺术的人文属性。在探索音乐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要努力打破科学理性与人文之间的隔阂,建构生活体验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因此,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整齐划一,要有校本课程,增设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们以科学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来教授音乐、学习音乐,使音乐逐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世界,努力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死记硬背的音乐知识。因为学生的一切体验和发展只能在生活世界中发生和发展。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积极探索音乐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努力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以及合作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其对人生和世界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生活世界”理论管窥当前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会使中国音乐教育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对建构一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4.
[2]张庆熊.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9-12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4]王攀峰.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6):78.
[5]吴光远,肖娟娟.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86-87.
[6]福比尼著,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58.
[7]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8]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9]马东风.音乐教育史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8.
篇7
【摘要题】师范教育
【英文摘要】Itisofvitalsignificancethatthe&nb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随着高速发展的资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戏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影视、网络进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用相当便捷的方式与方法,在艺术中随时汲取灵感。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所获得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综合艺术素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缺之不可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程全方位地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现代影视、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展现手段,从而使学生学会体验与感悟艺术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享受艺术美的手段与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传输,而是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要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艺术学习环境。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交互,形成综合艺术的能力。并将这种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兴趣,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由于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所以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是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是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二
我国高师现有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的过于细化。同时,也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定位过早或专业技能单极拔高的普遍现象。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始终鲜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素质综合与相互兼容。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教学,有些可以说是对专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型“克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众所周知,一个正常走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之后,无论如何是很难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承担不了如此重任,也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况且音乐家是不可能批量培养的,那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高师音乐专业其首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未来的艺术教育家。
面对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展开了。特别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现今高师音乐专业日趋显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尽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面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必将大步推进高师相关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呼唤。
三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与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须将现有各科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实行真正有机地综合。切实地从艺术学的角度,全方位进行通识性的学科贯通。众所周知,除科学之外,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既具有直觉、感性、整体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照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应摆脱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必须主动自觉地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应将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与键盘的学习加以紧密地结合,在键盘普修课中,加大理论和声的含量。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的技能教学中,造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本显枯燥的技能练习变得有趣和鲜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通过理论与技能的贯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进一步地造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另外,作为艺术的传播者,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也是急需充实的一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专业传统的学养型课程,已经突显出其在人文学习上滞后与单极化的一面。所以,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应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过小论文撰写的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的中外音乐史课程的基础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专业人才。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设为单独一门课程,这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明确提出了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科综合之路,教学的内容皆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核心。明确将艺术课程界定为涵盖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部分。针对这样的巨大变革,高师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的专业学科教学,从理念更新到学科之间的合理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四科综合之路,必须由基础教育的母体——高师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始启动。
同时,高师音乐专业的教学,应在坚持传统的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走出技术学习重于一切的误区,合理调整学科结构,更进一步地明确技能学习的目标与层面,增设相关的文艺理论课程,尤其必须尽快增设通俗性的中外戏剧比较、中外画论解读、审美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听赏、中外美术作品赏析等讲座或阶段性课程的实施,来提升学生的听觉审美和视觉审美的能力。因为,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对中小学生实行人文关怀,意图通过艺术史和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接受世界各种文化是如何通过艺术而形成的,培养正确地价值观。艺术课程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批评和欣赏,使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源泉接通,艺术应视为人类的精神家园。艺术课程通过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来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创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所有这些都将对高师艺术类专业教育产生深远地影响和彻底地革新。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母体的高师教育,必将更进一步地反思自身的专业结构,高师艺术类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高师艺术类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发展方向,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使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步入良性转道。
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国家义务教育新一轮改革中极具特色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亮点。随着高速发展的资讯时代的到来,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戏院等,而是更大程度地借助于大众传媒,通过影视、网络进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用相当便捷的方式与方法,在艺术中随时汲取灵感。同时又可以及时地将所获得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综合艺术素质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缺之不可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明艺术课程在建立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智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艺术课程全方位地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现代影视、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展现手段,从而使学生学会体验与感悟艺术的魅力,掌握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得享受艺术美的手段与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叠加,而是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传输,而是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课程明确提出要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与互补的艺术学习环境。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相互沟通与交互,形成综合艺术的能力。并将这种学习环境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兴趣,促进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从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再现生活、如何表达情感等角度入手,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由于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所以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是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是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二
我国高师现有的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它在很大程序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突显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的过于细化。同时,也在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上,存在着定位过早或专业技能单极拔高的普遍现象。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始终鲜有自身的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素质综合与相互兼容。因此,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科教学,有些可以说是对专业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型“克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众所周知,一个正常走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之后,无论如何是很难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演奏家或演唱家的。高师音乐专业不仅承担不了如此重任,也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任务。况且音乐家是不可能批量培养的,那毕竟是少数人的事业。高师音乐专业其首要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大批合格的、未来的艺术教育家。
面对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展开了。特别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现今高师音乐专业日趋显露出它僵化扭曲的一面。尽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师音乐专业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面对《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基础艺术教育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兼具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方面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态势,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挑战,可以说在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必将大步推进高师相关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呼唤。
三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思想与观念的更新,首要的是必须将现有各科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实行真正有机地综合。切实地从艺术学的角度,全方位进行通识性的学科贯通。众所周知,除科学之外,艺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艺术既具有直觉、感性、整体的思维方式,又是人类表达情感、思考人生、观照现实、追求理想的重要方式。鉴于此,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尤应摆脱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必须主动自觉地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来提升自身的修养,以便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比如,应将传统的《和声学》教学与键盘的学习加以紧密地结合,在键盘普修课中,加大理论和声的含量。将初级和声理论有机地引入到键盘的技能教学中,造就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本显枯燥的技能练习变得有趣和鲜活起来。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起高师音乐专业的特色,通过理论与技能的贯通;才能真正建立起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更进一步地造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另外,作为艺术的传播者,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也是急需充实的一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面对这样的目标,高师音乐专业传统的学养型课程,已经突显出其在人文学习上滞后与单极化的一面。所以,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应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此外,通过小论文撰写的形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传统的中外音乐史课程的基础上,也急需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课标需求的专业人才。
尤为重要的是,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艺术设为单独一门课程,这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它明确提出了走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四科综合之路,教学的内容皆以人类文化中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为核心。明确将艺术课程界定为涵盖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个部分。针对这样的巨大变革,高师艺术类专业(音乐、美术)的专业学科教学,从理念更新到学科之间的合理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四科综合之路,必须由基础教育的母体——高师艺术类专业教学开始启动。
篇8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9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是看此人的综合素质。从孩提时起,我国的教育制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们很少关注学生们的个人兴趣爱好,更不用说把文学修养与人生结合在一起思考。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们看重的仍然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们的文学视野和对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在钢琴教学中,有部分学生们不理解歌词的内涵,看不懂歌词本身所代表的含义,这足以说明提高和加强文学修养是很有必要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规定是传统文学修养课程的基本要求。加强文学修养是从大学生们的人格成长,明确的目标出发,而不是简略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文学修养的首要任务是需要开设一些有针对性地实施的人格教育的课程。通过学习文学课程,不仅可以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把学生们培养出健康的人格。经过学习我国优良人文品格作品,不仅能传承,还能弘扬我国民族精神。“文学修养”提倡引用文学来培育和滋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文学修养并不是单纯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门课程,也不是让学生们了解它的过去和古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格内涵。而是在钢琴教学中,通过教师们的讲解能让学生们与古人的世界实现沟通和对话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打破时间的隔阂,尽量带动学生们将自己融入进去,要想在钢琴教学中提高和加强文学修养,在解读经典作品是,做到联系实际,尽量做到与古人对话,能看懂古人的心思,方能理解文学修养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让人格以及品位全方位的提高。
2、在钢琴教学中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判断听众是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音乐家,如果是一个文学家,他有可能不会唱或者是演奏出这么悦耳动听的音乐,但是文学家却能把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听出来。然而一个音乐家要想做到创造和演奏出生动悦耳以及能打动观众的曲子,该演奏者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演奏出具有人文精神和真实情感的音乐。本小节主要是阐述钢琴教学与文学修养的培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足以说明了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学修养的必要性。音乐和文学从产生与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就拿中国的文艺史来说,音乐和文学是很早就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文字记录的《诗经》时代,早期艺术的特征是诗歌和音乐以及舞蹈三位一体的。音乐和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传统的《诗经》和《楚辞》以及戏曲这些作品里。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罗曼•罗兰说:“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在生活上,音乐被人们称为是他们的好朋友,不开心的时候聆听音乐,能让人的心灵净化,在情感上音乐能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和修身正己。这足以说明音乐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作用,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以音乐为职业。当然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对人格、气质的培养和形成起主导作用。
3、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作用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歌词创作和音乐创作是两个艺术门类完全不同的过程。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对于演唱者表现和演唱水准的标准,吐字一定要清晰,语调要求均匀,表达的情感一定要准确。钢琴演奏者要想做到以上说的演奏能力,必须对作品的熟悉和把握。演奏者在钢琴演奏过程中,不仅要对旋律和音乐织体熟悉,而且还要对诗词以及谱必须熟悉,能准确的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语境。通过演奏,可以得知演唱者的文学修养的程度。比如说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家舒曼,她是一位被世界人士称为是文学诗歌最典型的人物,而且是最具有文学修养的人。在音乐界被称为是最富有幻想的卓越音乐诗人和具有高尚的艺术理想。关于诗歌音乐本身的音乐性,他是高度重视的,对诗歌的意境也是具有独特的理解能力,这足以证明舒曼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舒曼根据歌词的内容、情绪结合语调,编制出自己独特的钢琴演奏旋律。所以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们对歌词和钢琴伴奏有所了解和熟悉。而且要求对同时期的文学诗歌都要有所了解和认识,同时做到让学生们结合实际情况体会歌词的内涵。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文学与音乐联系在一起,需要从歌曲的意境与氛围中,把音乐旋律的内涵、结构、节奏、音调、韵律结合在一起,还有就是需要精美的伴奏。在这样的钢琴演奏过程中,表明一个审美世界需要丰富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只有对作品深入细致理解,才能表达整体情感。在钢琴教学中,要求学生们不仅要具有语感,还要富有乐感。同时要求学生们对文学作品深入的理解,尽量联系实际情况,让自己与歌曲融会贯通,这是钢琴演奏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当然在钢琴教学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们对歌词的表面含义的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们做到对歌词的意境的理解。通过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同样要求表演者对作品准确细致的把握,要求钢琴演奏者从作品的表现基调,时代风格等多方面联系在一起,做到诗情、曲情、声情、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评价钢琴教学的标准,做到两点相结合:一是要仔细体会音乐中的文学性方面;二是同时理解诗词文学中的音乐性方面。通过运用两点相结合,演奏者能完整演奏一首好曲子,在演奏过程中,达到声与情相结合。这就是在钢琴教学中必须加强文学修养的必要性。
4、文学修养对钢琴教学的影响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性水平和文学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将文学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结合在一起。通过在钢琴教学学习过程中,从钢琴的演奏技能和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对声乐学习与表演实践活动起到主导作用。俗话说一个人的气质可以通过钢琴的学习培养和锻炼出来。在钢琴教学中,培养一个良好的气质和内在的精神品格的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这种内在的品格培养与钢琴教学中要求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原则是相互联系的。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基本要求是钢琴表演和实践作用。毋庸置疑的是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的修养,对钢琴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文学修养比较高的学生在钢琴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能生动准确的演奏,而且也比较容易打动观众的心。相反文学修养比较差得的学生们,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相对于枯燥无味。在钢琴教学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为钢琴的实践演奏提供宽广的视野。当然我们在从事钢琴演唱实践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制约。在钢琴教学过程中,一个博学广识的过程就是文学修养的加强。在钢琴教学中,要想做到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内在动力,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的加深同样能扩展拓宽我们的声乐视野。
5、钢琴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修养的两点措施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学修养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是获取灵感和动力,提倡多读文学艺术作品。据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凡是在从事音乐艺术的成功人士,他们不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关于音乐的二度创作提供依据和灵感的是文学,这表明文学对音乐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作曲家们为了获得灵感,常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蓝本,同样创造出跟文学名著一样伟大的音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家不仅从本国的文学和音乐中汲取营养,而且还从外国的文学和音乐中提取养分。比如一些伟大的外国作家:维吉尔和歌德以及莎士比亚都是法国有影响力的诗人,同时也是法国的音乐家(柏辽兹的《浮士德的责罚》、《罗密欧与朱丽叶》、《特洛伊人》)的影响人物。在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培养,必须多读文学艺术作品。第二点是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多看名人传记。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都是可以选择的。如果一个人的选择不同,那么他的人生也将意味着不同。当然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他对人生态度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教育家告诉我们:人们都向往追求高尚的品格和树立积极乐观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我们人类必须跟上社会的步伐,做一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社会中做一个有用的人,不仅表现在家庭中,最主要的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就很难创作出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在社会中容易受到权力和地位以及金钱的诱惑。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须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其主导作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艺术,然而在钢琴教学中文化修养起主导性作用。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要想感悟成功之道,汲取有益成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必须多读一些艺术大师的传记,从他们的人生奋斗中领悟,这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故艺术家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学修养。
6、钢琴教学中加强文学修养的不足与建议
篇10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途径
论文摘要: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课程本身的枯燥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由此,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而情感教育的运用,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同时还能全身心融入到音乐的情感世界中。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真实情感,同时还能使其在感受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学习中。因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什么
“情感教育”这一概念,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表述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由此可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针对目前教育中重视认知、理性,忽视情感的状况而提出来的,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教育方式是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能够深刻、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帮助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情感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能提升大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实施情感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发展自身的人文价值。此外,音乐活动中的创作、表演、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伴随着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过程。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将人们大脑中的表象记忆激活,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再现这一形象,从中寻求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准确地投入进去,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三、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途径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教育充分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其融入的过程,主要有以下途径:
1.借助媒介,创境生情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其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的情境中,从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顺利地抒发出来。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音乐中“摸不到、看不见”的情感,以动画、图片或录像等片段,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其真切感受并产生一定的心灵共鸣,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亲身实践,入境生情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融入,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只有学生亲身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体会到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才能从根本上对其认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充分地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中。最后,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还应对学生的音乐情感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其能够正确明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便今后准确地把握和再现这种情感。
3.激发兴趣,以趣生情
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存在的情感因素往往比较强烈,而理性因素相对较弱,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随性”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学生的兴趣,使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起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指导,使其能够从根本上对音乐情感认可,从而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做好铺垫。
4.欣赏名作,以美育情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美育的辅助,而在音乐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美育的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具体水平,选取情感高尚、内容丰富、性质健康音律优美的作品,根据不同的题材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使其领略到多种音乐的不同情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音乐鉴赏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课堂质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教育充分地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以使其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伍婷婷. 论情感教育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2010,(2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