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2: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篇1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横断面调查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来看,以往研究对师范院校大学生虽然有所涉及[2],但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而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基础、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非常值得关注。从使用的研究工具来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难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信效度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展开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向陕西省三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721份,有效回收问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学生146份,大二学生188份,大三学生195份,大四学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调查。本研究首先从三个小问题入手进行访谈(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参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问卷,将幸福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包含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学习满意度、经济满意度七个因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量表的试测信度为0.73,本研究的信度为0.728。使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

表1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明显接近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为3.946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2.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表2显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数、消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积极情感体验低于男生,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与王淑艳[5]、郑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极情感体验高于理科生,同样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学者王淑艳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注:■P

2.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表3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而消极情感体验是二年级最高,生活满意度方面二年级最低,同样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国内何瑛[7]、田澜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讨论

Helson认为幸福感与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与适应有关 [8]。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良性和恶性事件,使其不总是狂喜也不总是绝望,情绪系统对新事件反应的强烈程度随时间推移降低。本研究验证了以往研究中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9],并在取样上作了补充。地方师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环境及就业概率虽然让学生不很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逐渐接受与适应,他们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与一般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注:■P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师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根据Wilson1967论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威胁,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SWB相关[10]。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地方师范院校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对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较低,相应的幸福感、积极情感体验都最低。但进校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观点,缩小了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距,所以随年级的升高,幸福感随之增强。到了大四,学生对就业单位的理想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的过大差距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本研究还发现,相对其他参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经济状况更不满意。李焰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11]。主观幸福感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会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2]。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合理定位,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结论

4.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年级差异,但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

参考文献: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澜,王鑫生等.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4]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5-3,硕士论文.

[6]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

[9]陈莉娜.大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赵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篇2

论文摘要:目的考察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个人评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个人评价问卷(PEI)对68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都比较高,男女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个人评价的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有显著相关。

近年来,有关高职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主观幸福感,简称(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价[1]。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个人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作用[2-6]。本研究试图将大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因素引入高职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研究探讨,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并进一步探讨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个人评价的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加强自信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更强主观幸福感。

1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广州市3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学生,有效被试680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368人。

1.2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问卷由研究者编制,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

(2)自信水平评定: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7],作为自信水平的测查工具。该量表有6个维度: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除了这些分量表以外,还有一些条目是评定总体自信水平和有可能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共计54个条目,以4级评分。

(3)总体幸福感量表((GWB)[8],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诉,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其进行了修订。本研究只计算该量表前18个项目总分。

1.3数据处理

根据研究分析目的,将采集到的样本数据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检验、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数据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自信、主观幸福感更强。在体育运动、外表、社会相互关系、交谈、量表总分几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男生体育运动、社会相互关系、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的因子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外表及交谈因子却显著高于男生。

从表2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评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总体自信水平等几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在社会相互关系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外表、交谈、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等几个因子无显著相关。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幸福感体验,乐观、自信。男女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主观幸福感强,关于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工具、对象、样本量的不同有关。男女生被试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自我评价总体分更高,男生体育运动、社会相互关系、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的因子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体育运动、社会相互关系自我评价上更自信;而女生在外表及交谈因子却显著高于男生,女生通过人际交往、外表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自我评价自信因子有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8。自信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自身条件、学业表现、社会支持因素、客观环境等,同时也受其成长经历的影响。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自我的主观幸福感的感受有显著的相关,因此要从家庭、学校等的教育方式去探讨如何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e,1984,95:542~575.

[2]黄朝云,章军建,任善玲.高职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

[3]王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44.

[4]钱铭怡.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5]胡洁,姬人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16~17.

[6]赵欣.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007(9):66~67.

篇3

【关键词】西安体育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控制源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53-2.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西安体育学院在校本科大学生共280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各140名(大一体育专业学生,大四体育专业学生,大一非体育专业学生,大四非体育专业学生男女各35名)。发放问卷共280份,收回270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最终有效问卷257份,回收率为91.8%。其中,体育专业学生131人,非体育专业126人;男生129人,女生124人;大一131人,大四126人。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各类专著、期刊杂志、学术论文,查找对本研究有帮助和启发的资料,以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支持。心理测量法。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33项,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测试样本包括79名男性和119名女性,他们均为大学心理系一年级的学生。本量表前18项的平均分在男性为75分,在女性为71分(标准差分别为15和18分)。国内段建华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并用修订后的量表测查了362名大学生。本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和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0.91、在女性为0.95。间隔3个月后重新测查了其中的41名学生,发现重测一致性为0.85。

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该量表的编制经过可见Rotter的专题报告。这里所使用的版本含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得分范围在0(极端内控)到23(极端外控)之间。该量表为自评式量表,在15分钟内完成,最常应用于大学生,也可用于其它人群。从已经做的几次研究可以看出,I-E量表的常模不尽相同。本次测试所使用的是Owens(1966)所提供的常模,报告男性平均分为8.2,标准差为4.0,女性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3.9。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Rotter,1966),间隔一月的重测信度为0.72,两月后为0.55。D数理统计法。问卷所得数据使用SPSS for window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研究被试幸福感与控制源基本情况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比较

由表1结果分析可知,研究被试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偏高,与常模(男大学生75±15,女大学生(71±18)相比,男生差异不显著,女生极为显著(t=7.18,P=0.000<0.001);另外,大一学生的幸福感要比大四学生的幸福感强烈。这说明西安体育学院大学生整体的幸福感水平偏高,女大学生则明显高于常模。

表2 大学生控制源状况比较

由表2结果分析可知,研究被试的控制源总体得分偏高,与常模(男大学生8.2±4.0,女大学生(8.5±3.9)相比,男生、女生的差异极为显著(男生t=6.76,P=0.000<0.001;女生t=4.63,P=0.000<0.001);体育专业的学生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这说明西安体育学院大学生整体的控制源指数偏高,多为外控型。

表3 主观幸福感与控制源的相关(r)

由表3分析可知,主观幸福感与控制源在性别、年级和专业方面都呈现为负相关。其中,在女生和体育专业着两个方面相关性显著,尤其是在体育专业这一项上。而这与张雯,郑日昌2004年研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因素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大学生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均有显著正相关,不良的归因倾向对主观幸福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影响”不一致。

三、讨论与分析

篇4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归因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陕西某高校2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效问卷260份。结果:不同主观幸福感维度在归因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内归因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外归因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归因风格会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风格;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10-02

1前言

近些年来,人们对主观幸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分析,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着特定群体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2]。也有有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3]。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Weiner 的归因理论还特别强调对不同性质结果(正性或负性)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把正性结果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原因,会给人带来更高的自信与自尊;而如果把负性结果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则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自我谴责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容易导致抑郁等不良情感。由于归因行为自一个人有了思维以后几乎时刻伴随其左右,这种归因行为就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归因方式,并内化为其个性的一部分,从而对个体的情绪、心态、心理健康等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深远影响。

以往的研究在考察二者关系时,只是探查了归因风格对主观幸福感消极情感(如抑郁)的预测作用,并没有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全面考察。而且归因风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二者进一步验证,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及测量问卷

2.1 研究对象: 抽取陕西某高校大一到大四各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7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共260份,有效率为92.9%。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总体幸福感量表手册,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24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在男性为 0.91、在女性为 0.95。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手册,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共有48个条目。内部一致性 在0.58至0.80之间。

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幸福感各因子在归因风格的分布特点: 将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与归因风格各因子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不同的归因风格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情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存在明显的显著,其中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这个因子中学业内归因的平均分高于学业外归因,人际内归因的平均分均高于人际外归因。心情忧郁或愉快该因子学业内归因平均分高于学业外归因,但人际内归因平均分低于人际外归因。对因子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学业内归因平均得分低于学业外归因,人际内归因低于人际外归因。

3.3 不同主观幸福感水平大学生的归因风格分析: 按照主观幸福感量表计算总分,把得分低的27 %作为低分组,得分高的27 %作为高分组,其余为中间组,对不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归因风格在主观幸福感中分组上差异显著(P

4 讨论与分析

在研究归因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各因子的相关时,我们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发现, 学业失败的能力归因、交往失败的努力归因、交往失败的运气归因、交往成功的背景归因对个人的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但是其联合解释的变异量却很低, 说明上述归因因子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却不是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影响。同样幸福感的各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心情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或紧张不同归因风格得分也不同,同一因子得分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内控组比外控组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但在生活满意度上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外控型的大学生往往过分强调外部的背景、运气等因素,而忽视个人能力与努力的作用,容易导致过多地怨天尤人而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内控者遇到各种困难时意志力会更坚定,能以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去面的问题。

幸福感与内归因负相关,与外归因成正相关表。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或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归因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增强正性情绪体验,降低焦虑水平,增强幸福感。归因风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前人主要研究了归因倾向与主观幸福感中消极情感的关系,大多数研究结果认为,外控性与抑郁呈正相关,而内控者则体验到较低水平的消极情感。本研究得出了与此较为一致的结论,不论在高、中、低得分组中内控组的平均分均高于外控组。对于学生来说,把学业成功知觉为是由能力、努力等内部稳定的因素造成的,将会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自豪和骄傲,产生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而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等外部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人产生幸运感,但同时可能降低自尊、自信。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会挫伤学生的自尊,使他们产生自卑感,甚至引起绝望、无助和抑郁,从而产生不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因此,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等一些不可控因素时,有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保持乐观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自然辨证法通讯,2004(2):96-100.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兴高采烈、心平气和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1]。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国外许多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孤独、抑郁、焦虑等消极情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2]。由于社会支持的操作定义比较多,各有侧重。大体上有几个分类,一是总的社会支持,二是按属性划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是按支持的来源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等,四是按内容分为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辛自强从社会支持的来源和属性两个层面对大陆成年人快乐感和生活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际支持、支持的利用度对快乐感、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3]。严标宾从社会支持的来源角度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同[4]。

由于已有研究多以成年人为被试,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状况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而从社会支持的属性这一维度展开的研究尚未见到。鉴于此,本研究拟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从而为制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北京市某综合性大学学生435人,有效被试420人,其中男生205人,女生215人;大一学生241人,大三学生179人;年龄在16~24岁,平均年龄为20.2岁。

1.2测评工具

1.2.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编制,原量表共有10个项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3个维度得分之和即为社会支持总分。本研究在应用此量表时,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个别项目进行了部分修订,从而使该量表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交往状况。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高,在国内应用广泛[5]。

1.2.2总体幸福感项目采用Gallup公司的美国舆论研究所编制的用于测量总体幸福感的单题:总体上来说,我感觉自己:1-很不幸福,2-比较不幸福,3-一般,4-比较幸福,5-非常幸福,共5级评分。

1.2.3幸福感指数量表采用盖笑松修订的Campbell等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修订后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共17个题目,其中1~16题为测查情感成分的项目,均采用5等级评分(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第17题测查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采用5等级评分(1-很不满意、2-不大满意、3-一般、4-比较满意、5-非常满意)。积极情感得分为8项积极情感题目得分的平均数;消极情感得分为8项消极情感题目得分的平均数;生活满意度得分即第17题的分数。修订后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6]。

1.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处理。

2结果

2.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见表1。积极情感得分界于“有时”(3分)与“经常”(4分)间,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得分则在“偶尔”(2分)和“有时”(3分)间,说明大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较少;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得分均在“一般”(3分)以上,表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感觉比较幸福。

分别对社会支持各维度进行性别和年级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女生与男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7.52±2.48,男生6.81±2.24,t=3.07,P

分别对主观幸福感各指数进行性别和年级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女生与男生在生活满意度(女生3.52±0.87,男生3.17±0.92,t=3.96,P

2.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见表2。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总体幸福感的得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3不同社会支持水平被试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比较选择社会支持总分最高和最低27%的被试各77人,分成低社会支持和高社会支持两组,对这两组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两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各指数上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高社会支持组体验到的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要远远高于低社会支持组,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则远少于低社会支持组。

2.4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总体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表7。

3讨论

3.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丁锦红的研究发现,女生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高于男生[7]。对女生而言,她们更善于主动利用身边的支持源,向亲朋好友倾诉或求助,这与女性较男性有更外露的情感表达有很大关系。另外,传统社会观念中对男女生的社会角色期望也不一样,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生这方面的要求则相对较少,社会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大一学生较大三学生更多的利用社会支持,这可能与不同年级特点有关。程虹娟的研究表明,大一是获得社会支持最多的年级[8]。大一学生刚入大学,多方面需要适应,与父母、老师、高中同学及大学同学的联系交往较多,而且大一同学积极性比较高,参与学校和社团的活动也比较多,而大三学生则相对独立和平静,积极性也没有低年级那么高,因此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所降低,总的社会支持水平也随之降低。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平均水平来看,大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对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较高,从而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国内外对成人、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有关研究均已表明,大多数个体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也即表现为正性水平[9,10]。由此可见,这一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得以验证。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在各个群体中得出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有不少研究没有发现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11]。但也有一些研究则发现存在一些性别差异,陈丽娜的研究发现大学女生的生活满意度要高于男生[12],严标兵的研究发现在总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上女生要显著高于男生[4]。这与我们的结论较为一致。本研究发现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在生活满意程度和总体幸福感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我们推测,男女生在满意度上的差异可能与男女生的抱负水平、评价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有关。由于性别角色期望的差异,总体来说社会和家庭从小对男生的要求相对女生要高一些,这可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男生的内在目标和评价体系,导致男生对自己的要求较女生要高一些。满意度是一种认知评价,过高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男生体验到的满意度较女生相对低一些,进而在总体幸福感受上也有所体现。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存在分歧,这可能与取样和测评工具的不同有关,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研究还发现,大一学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要高于大三,这可能与大一学生刚刚从高中过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总体比较满意。而大三则是学业深化的阶段,面临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类问题,考虑较多,自我目标和要求也相对较多,因此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本研究结果提示,无论是社会支持还是主观幸福感,大学生中都存在着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差异,尤其是男生群体和高年级群体需要格外关注并加强引导。

3.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无论是个体客观拥有的支持源、主观感受到的支持,还是对支持的利用,都与幸福感的各个指数相关显著。社会支持状况良好,有良好人际交往和关系的大学生,其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对生活也比较满意,总体上说自我感觉幸福的程度也会越高。相反,社会支持状况不佳,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支持网络的大学生,则体验到的抑郁、焦虑、紧张、烦躁等消极情绪较多,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低,总体上自我评价幸福的程度会比较低。上述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从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再次验证了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严标宾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发现,客观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有显著的相关,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颇为一致;中学生对支持利用度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关显著,但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太显著,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13]。这可能与中学生从家庭和老师处得到的更多是客观的支持,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尊重和沟通,因此中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更为独立,父母、朋友对其的尊重更多,交往的对象也多是同学和朋友,主动寻求支持的意愿和机会相对更多,因此对生活也更为满意些。

本研究对不同属性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具体维度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发现,不同属性的社会支持子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子成分联系的密切程度不一。其中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而主观支持则对生活满意度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客观的支持反映了个体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规模,包括物质的直接帮助、社会网络、人际交往状况等,它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的反映了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在个体情绪的宣泄、调节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因此与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联系密切。另外,对支持的利用度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因素。不管个体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多寡,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人会主动寻求支持,有些人却拒绝别人的帮助,所以对支持的利用度则可能更为真实的反映个体与社会的互动状态。本研究发现,该维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预测个体的情绪状态。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支持维度带有更多的主观评价性。而生活满意度是个体依据自己内在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程度作的认知评价,也具有主观评价性这一特性,也许恰恰由于这两个变量具有这种内在的一致性,导致主观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更佳。

4参考文献

[1]Diener E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125(2):276-294

[2]Luo L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5):351-357

[3]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2001,33(5):442-447

[4]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3,9(4):22-28

[5]肖水源.社会支持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42-46

[6]盖笑松.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人格因素的研究

[7]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1:114-116

[8]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88-91

[9]Diener E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575

[10]Huebner ES, Drane W, Valois RF. Levels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00,21(3):281-292

[11]郑雪.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1,21(4):46-50

[12]陈丽娜,张建新.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222-224

篇6

大学生幸福教育存在问题管理应用建议在现实生活中,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如何更好地把握幸福,更好地延续幸福,是当下社会探讨的一个热点。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的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当代社会的整体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关于大学生幸福教育环节的剖析

在大学生幸福教育开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幸福的含义,从而满足当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培养的需要。大学生的幸福及其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教育环节及其幸福环节的剖析,更容易进行大学生幸福概念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经验得知,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但是深入到幸福的含义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幸福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的。

通过对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以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同样的教育过程的开展,也是一个人心理状态转变的过程中,实现与当前社会生活状态的协调,这又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产经营环节。通过对教育模式的探讨,可以得知,大学生的培养经过了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我们日常所说的教育是对人的学校教育培养模式的应用。广义上的教育是从社会整体角度上,进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应用,并且其应用过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从而满足当下的大学生教育的应用需要。大学时代是人生的转折点,是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的开始。目前,我们更加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再以获得知识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优劣。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这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教育的体验。在日常大学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学生的各种知识的补给,从而确保学生的自身良好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化,实现大学生对于幸福感的体验。

就教育自身的性质来说,它是实现人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当然所谓的人的价值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泛的,我们日常所说的人的幸福感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教育的一个环节,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通过对价值教育模块的开展,可以深层次的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其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体现教育的真正的幸福价值含义。在教育工程中,通过对教育者自身幸福指数的分析,让教育者更加明确教育过程中的所谓的幸福,进行幸福含义的传递、幸福价值观的传递,以引领当下的大学生教育,实现其生活环节、学习环节的协调,实现其更好的幸福体验。目前高校的幸福教育仍是存在不少问题,学校对于学生的幸福教育不够重视,在当前的高校中,很少有关于幸福教育的课程安排。目前来说,很多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难以就大学生的幸福感问题展开规划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政治教化模式的应用,这和当今的市场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进行学生家庭教育环节、社会教育环节的分析,这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但是在高校教育中,往往忽视了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导的模式。

在目前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明确好幸福这个定义的定义,也要进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从而满足当下的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确保其德行的不断完善,实现其幸福定义的深刻了解。在当今拜金主义横行的今天,如何进行更好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过大的扩大金钱的作用。有的学生认为知识就是为了金钱,甚至认为金钱的作用要大于知识的作用。在这种极端自利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是很难进行良好的幸福感的体验的,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正确价值感的确立,有些大学生在日常受教育过程中,常常存在错误的思考模式,比如认为“幸福是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别人没关系”。

二、大学生幸福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更好地进行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展开学生的幸福关注热点的剖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当下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其课程更加注重于大学生的自身人才结构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为学校争得更高的荣誉,这样模式的教育体系是不利于学生的良好的幸福指数的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育价值这个核心理念的剖析,要进行大学生的幸福话题的深入探讨,并且针对其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展开研究,做好相关的课堂演讲、教育讲座等模式的开展,当然上述工作的开展,要符合高校目前的学习环境。这对大学生的幸福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引起各个校领导的重视。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某些不良方面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的体验也是有一定阻碍的。文化对于个人品格的塑造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文化的塑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在该过程中,对人的幸福感体验的影响也是日益积累的。

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性格特质。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相对于普通家庭长大的孩子,具备更高的消极情绪,在一些经常发生暴力事件的家庭,其孩子的自身不良情绪也是比较多的,当然了,在日常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也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是带着父母的期望来上大学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大学生在这些不断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当代大学生就是在我们这种应试教育国情下成长起来的,其被父母给予厚望。有些大学生也因为这种期望的印象,才努力学习,进入大学,希望对自己的父母进行报答,在这种应用环节中,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自身学习情况是非常担心的,因为毕竟他们担负着父母的期望。他们在不堪重负的同时,还要背上“愧对父母”的思想包袱。再加上有些大学生承受能力较差,在多方压力下很容易产生累、厌世、轻生的念头,更不要说产生幸福感了。

三、结语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校教育模式中,要针对其价值观念教育,展开探究,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欣欣.当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2.

[2]尚明翠.大学生幸福教育:内涵、因素及路径[D].广西师范学院,2012.

[3]荣昭俊.大学生幸福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摘 要:智商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标准,情商更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情商在大学生成长中超过智商的地位,尤其在面对挫折、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心理危机层出不穷。因此,从提升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巩固耐挫力等三方面着手,致力于创建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以培育更多高情商与高智商兼有的人才。

关键词:情商;情商教育;幸福力;抗压力;耐挫力

智商,作为衡量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代名词,成为众人追逐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其说,智商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标准,情商更是评价一个人做人能力的重要参数,情商是一个人把握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提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心理学家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生活怡然快乐,抗压性强。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人才储备,情商在大学生成长中超过智商的地位,尤其在面对挫折、紧张、恐惧等情绪时,心理危机层出不穷。因此,创建关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探究其创新模式的构建,从幸福力、抗压力、及耐挫力等三方面出发,形成其相互关联的循环链体系。

一、 提升幸福力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知名学府,2005年,哈佛大学的讲师塔尔·班夏哈为学生开设的幸福选修课,成为哈佛选修人数最多的一门课,幸福这个概念已然成为一门学问,从而延伸了幸福感,幸福力的理念发展。塔尔·班夏哈对幸福感这一理念做出了完整的阐释,“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对于增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幸福力这一追求而言,如何获得更多的创造力从而构建创新框架,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满足自身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创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大学生更为追求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究其心理,尊重的需求体现在,自我尊重,自信,自身成就的认可,对他人的尊重,以及被他人所尊重。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为此,大学生往往充满憧憬,满怀理想,实现抱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开启幸福力

每个人对于成功和失败来说,有着极为明显的对立态度,大学生亦然。没有经过失败而成功者,少了失败的经验和面对失败的勇气,经过锤炼的幸福会拥有更为稳定和扎实的基础。大学生身处学习的升华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之外,应该更多地去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和谐人际关系,参加情商教育讲座及课程,参与情商训练营等情商社会实践,以此不断提升自我情商,开启幸福力。

二、增强抗压力

身处竞争激烈的时代,压力的增长程度必然持续上升。面对压力,情商偏高的人往往懂得释怀从而调整自身,情商偏低的人往往觉得活得很辛苦,因为他们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观念中,在比较权衡的天平上,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产生自卑感、害怕感和缺失感,从而逐步失去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增强抗压力是情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抗压力直接影响到个人今后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一)学会有效自我减压

压力感的产生与外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我解脱;自我调适;提升自我,对于大学生的情商教育来说,是有效减压的三步骤。自我解脱,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达到自我解放,在自身减压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因人制宜,审时度势,确定合理目标可行。自我调适,需要有直面压力的勇气,及时调整心态。压力感的产生,源于问题的存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才能够完善地进行自我调适。大学生可以在平日多参加体育锻炼、社团文娱活动等,加强个人修养,陶冶性情。提升自我,是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修炼自身的过程。

(二)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压力意味危机,潜在蕴藏机会,面对压力,应积极根据脉络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即使身处逆境,压力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动力,其中多角度考虑问题在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再者,从心理上应该忽视压力的存在性,而将其视为正面的驱动力,驱使自身发挥潜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说过,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人类还有96%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可见,当人的潜力发挥极致的时候,压力转化为动力则恰逢时机。

三、巩固耐挫力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耐挫力和抗压力同属一个门类,其实不然,耐挫力为抗压力更深层次的心理力量转化。面对挫折,大多人会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从主观意识解读,会认为挫折逃避之后就会随之消失,如此而后,耐挫力就变得越来越弱。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未来栋梁,将来面对的挫折会更多。但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挫折心理会产生挫败感,随之自身的上进心会减弱,消极的态度也会随之上升,从而逐步放弃自我。

(一)建立健康心理

耐挫力的减弱和缺失,心理危机的案例则会层出不穷,因而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教育之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心理健康涉及情绪调控、冲动控制、自我激励等方面。大学生大多容易遇事冲动,情绪多变。情绪调控,是建立健康心理的基础。逐步培养自身处事不惊的态度,理性做出决定、处理事务。同时,冲动控制也是建立健康心理过程的重要一环,大学生情绪波动较快,感性胜于理性,对于此现象,冲动控制可以分为以下流程逐步得到缓解:平复情绪;分析脉络;做出抉择。平复情绪是整个冲动控制过程的首要关键,根据情绪的波动走向,往往开始的情绪会持续上升,经过冷静平复之后,感性的思维逐步减弱,进入第二个理性的分析过程。分析脉络是理清事务思路的核心,采用发散性思维拓展思路,更为完整总结事务发展总路线。面对选择,不会选择,成为了抉择过程当中的困扰。理性权衡故为重要,但坚定自身的抉择也是不断成长的必经驿站。

(二)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失败可以培养耐挫折度,经历过挫折的成功,到达彼岸的幸福才更弥足珍贵。罗伯特·清琦说过:“人生最有害的词汇是‘明天’,用这个词汇最多的是穷人、不成功的人、不健康的人。我从未看过明天。在我身上只有今天,今天是胜利者的词汇,明天是失败者的词汇。”其实,失败与成功比邻而居,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的心态打败。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并非对手,而是自己。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唯有积极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才能拥有高情商去迎面接受挑战。

四 、结束语

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栋梁,不仅需要有高智商的拥有,更需要有高情商的支撑。情商水平高的人社交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生活怡然快乐,抗压性强。通过提升幸福力、增强抗压力、巩固耐挫力等三方面,创建关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突破传统情商教育模式,三力循环链体系的情商教育创新模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体现得更为人性化、情感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美)塔尔·班夏哈.更快乐:哈佛最受欢迎的一堂课.天下杂志,2012.

篇8

关键词: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35-02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格外关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1)主观性,以自己设定的评价标准为准则,依赖于自己内在的主观体验,而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建立的评价标准;(2)相对稳定性,主要测量个体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而非其短期的表现,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个体对其生活质量整体性的评估,是个体衡量生活质量的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1]。

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研究生也失去了以往的优势。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及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群体面临的来自学习、生活、工作中各方面的压力也在增加,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主观幸福感是个体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本研究通过调查影响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了解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以便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法

(一)被试

被试选取了湖南省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四所高校的440名在读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90.9%。其中男生186人,女生214人;独生子女143人,非独生子女274人;有工作经验180人,无工作经验220人;硕一222人,硕二97人,硕三81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41人,一般310人,较差49人。

(二)研究工具

1.研究生个人情况基本调查表。该量表包括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工作经验、家庭经济状况

可能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的人口学变量。

2.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采用苗元江自编《综合幸福感问卷》(MHQ)中的主观幸福感模块,包括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量表,该问卷采用7级计分。问卷的Cronbach a系数在0.6742~0.91056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6603~0.8835之间,说明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现状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得分(84.90±13.95)分,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2.11±5.84)分,正性情感得分为(27.98±6.80)分,负性情感得分为(34.82±5.38)分。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7级计分方式,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三个维度的中间值为20分、24分、24分,主观幸福感中间值为68分。从得分来看,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均值为84.90分,标准差比较大,这说明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大;生活满意度得分稍高于均值,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的得分均比较高。

(二)基于性别、独生与否、是否有工作经验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

表1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女研究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研究生;研究生是否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研究生高于非独生子女;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P<0.05)。

(三)基于年级、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检验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

表2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研一>研三>研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其均值大小排序为:一般>较好>较差。

三、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分析与讨论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比较高,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多、负性情感少,这与侯瑞鹤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这是由于研究生是相对特殊的一个群体,研究生有大学毕业直接读研的、有结婚后或参加工作后来继续读研的,相比大学生群体来说,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偏大,他们拥有大学本科的学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工作经验。在读研期间,研究生群体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他们有能够很好地自我调适及应对压力的能力,他们的整体生活状态都不错,能够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比较高。

(二)不同研究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分析与讨论

在性别上,男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正负性情感上得分都显著低于女研究生,这主要是因为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男性赋予了更多责任,对男性的期望值要高于女性,男性理想抱负比较大,他们在读研期间承受的压力也大于女性,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女性。其次,女性比较感性,情感体验比较丰富,而男性不太善于倾诉,情绪不易宣泄,负性情感体验较多。

独生子女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研究生从小就是家人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在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人都围着他们打转,他们拥有家人所有的爱,父母为其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而非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和兄弟姐妹共享父母的爱,其父母抚养两个及以上孩子长大,家庭经济负担也相对大些,因此独生子女研究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都比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多,生活满意度高,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

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各个维度上得分高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正性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没有进入社会,感受不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没有工作上的压力,他们认为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的期望值比较高。而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清楚自身的发展方向也知道社会就业形势,能够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在校期间对自我要求严格,承受的压力大,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来说要低。

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按其均值排序为:研一>研三>研二,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一刚刚入校,主要任务是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相对来说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少,对生活的满意度高;研三则主要是完成毕业论文及面临就业问题;而研二一年的学习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不但要完成学校规定发表的小论文数量,还要完成大论文的选题、开题及中期考核,这给研究生带来了很大压力,则研二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最低。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一般得分最高,较差得分最低,这与王淑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上不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较好、较差的研究生之间没有很大的差距,整体幸福感水平高。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研究生,经济生活上过得非常节俭,由于学校的补贴不多,大部分研究生边学习边做兼职赚钱,压力很大,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低。

四、结论

第一,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多、负性情感少。

第二,男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正负性情感上得分都显著低于女研究生;无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在正性情感维度上显著高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按其均值排序为:研一>研三>研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一般得分最高,较差得分最低。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

95(2):542-575.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侯瑞鹤,文书锋,俞国良,樊召锋.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焦虑情绪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6):479-

篇9

论文摘要:对当前女研 究生的群体特点进行 了研究和概括,从积极和 消极 两个方面分析了四大 因素 。即就业的期望与压力、婚恋的期望与压力、学业的期望与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期望与压力对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阐述了女研究生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并提出了当代女研 究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四项策略,即确立积极的 自我认知体系和 自我评价体 系、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培养现代女性意识,建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特征以及在朋友、长辈、相关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人并不是幸福和快乐的被动接受者,相反,人是可以主动的,有意识地去创造幸福和快乐的。女研究生这一特殊的群体,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其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她们身为女性,拥有着令人羡慕的高学历,在东方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自由、独立、开放的新思潮的双重影响和冲击下,其主观幸福感的获得相对与其他人群具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 

1 影响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1就业所带来的期望与压力

在当‘学历社会”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与较好的就业前景直接挂钩,拥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女性们对于 自身的就业前景,相对于大学本科时期,有更高的期望及更强的自信心,加之社会对于其所获学历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使得女研究生们在自身就业期望与个人价值方面相对于本科时期,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感;然而另一方面,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扩招工作的进展以及不容乐观的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再加上女研究生在毕业时,正处于女性结婚和生育的高峰年龄,用人单位因此对其具有的性别歧视,使得女研究生的就业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上海市曾经针对全市所有高校的女研究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就业难”成为女研究生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2]。社会对于女研究生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逐步降低,使得就业问题成为女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1.2 婚恋所带来 的期望与压力 

女研究生的择偶标准不仅与一般青年女性、女大学生有较大的差异。与男研究生相比也有较大的区别。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调研部曾围绕“爱情·婚姻·性”这一主题,对上海市5所知名高校的662名在校女研究生 (包括女硕士生和女博士生1进行了有关女研究生情感现状的随机调查翻。调查表明,90%以上的女研究生在“真心爱自己”、“品德”、“性格”、“发展潜力”和“工作能力”上选择了较高的要求。她们更看重对方的内涵,重才不重财,更具长远眼光。女研究生属于高学历、高职业、高情感要求的新一代女性,她们不恪守传统的“男高女低”的择偶标准,不刻意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学历、社会地位,比较容易摆脱世俗的偏见。她们比一般女性更具平等意识,不一定要找与自己学历相当或比自己学历高的男性。她们 自身拥有着良好的条件使得其具备了独立并获得较好境遇的可能性不再依附对方或是通过婚姻改变 自己的经济状况和逃避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希望通过两个人的共同努力来谋求发展。由此可见,女研究生的择偶观更为成熟和自信,这些都无疑提升了女研究生的情感生活质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从而提升了其主观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女研究生大多属于大龄女青年,处于对情感需要较为强烈的时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女性,她们对于自己的择偶对象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而正处于婚恋关键期的她们,交际的范围较为狭窄,过高的择偶期望值与狭小的人际关系网产生矛盾。而其内心强烈的感情需要,以及“女大当婚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势必会引发其内心强烈的冲突。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女性独特的心理结构使得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于男研究生。 

1.3 学业所带来的期望与压力 

通过激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生成为社会认可的佼佼者,她们无论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意志力、对自身的要求以及研究能力等,都得到了普遍承认。在研究生学习深造期间,每一个研究生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具有相当的自信心,并对自身学业的提升空间具有较高的期望。她们关注的问题更加社会化,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在其研究领域有所创新和贡献。这些因素均可以提升研究生对其自身的认可度,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树立积极的学业目标,从而有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获得;而另一方面,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课程的掌握程度,知识的理解程度已不再是衡量成绩优异的唯一标准,她们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比如,完成课题,写专著等。对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研工作和已经成为研究生学业压力的来源之一。女研究生在具有一定心理优越感的同时,往往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甚至力求完美。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女性的承受能力普遍比男性弱,并存在着比男性更高的焦虑倾向。因此,学业上的困难和小挫折,就很可能给女研究生们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使她们的主观幸福感降低。

1.4 人际交往所带来的期望与压力 

在一次对华中地区某高校进行的调查中目,针对该校 520名女硕士研究生,采用分层抽样结合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寝室为单位,以年级为分层标准(结合该校实际,从三年级到一年级按照 1:1.5-.2的比例),共抽取寝室 63个,发放问卷 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为 92.8%。问卷中测量了女硕士生在有苦恼需要倾诉或者有重大事情需要找人商量时的选择对象,结果表明,女硕士生商量问题或倾诉苦恼的对象最多的四位分别为男友或配偶(1oo.0%)、好朋友 (51)、父母46.2蚴和自己独自决定(42.3%)。由此可知,有男友或已经结婚的女硕士研究生首选的讨论对象是自己的男友或配偶。其次,在对该题的回答时42.3%的女硕士生选择了大多数情况下 自己独立决定。这一数据说明,女研究生无论从年龄、阅历方面都相对成熟一些,较高的学历使她们的自我认可程度和自信心不断提高。有着较强的独立意识的她们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的依赖心理相对减小。面对问题时她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敢于根据判断自己做出决定,她们更容易排除一些外界的干扰而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目标,因此人际关系方面的种种问题对女研究生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相对的在减小。然而受女性心理特质的影响,女研究生对人际关系较男研究生来说。更为敏感,她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为含蓄,情绪易于波动。另外,与导师的关系是女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面临的另一主要人际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自卑的受挫心理,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2 提升当前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2.1 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体系和自我评价体系

现在许多女研究生不能正确的认识 自己和评价 自己,对 自己认识不够全面,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导致盲目乐观 自大或消极自卑,从而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女研究生应当不断加深对自己的把握,确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体系和自我评价体系川。首先要能够积极地悦纳自己,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读研究生的意义;其次要能够正确地认同他人,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还要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需要,也能够实事求是的接受现实的挑战和考验。从而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2.2 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 

所谓合适的目标,一方面是指目标的选择不能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这样才能使趋向目标的进展高于期望标准,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是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个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个人的需要。对于女研究生来说,其面临的问题如继续深造、工作、婚姻、生育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而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要有不同的人生目标,因此女研究生应该根据自身的追求和所处的状态,为自己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从而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2.3 培养现代女性意识 。建立 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特征 

作为高素质的新一代知识女性,女研究生更应该努力克服传统观念下女性严重的依赖心理和自卑心理,树立健康的家庭观念、事业观念和男女平等观念,学会独立的面对社会的挑战,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女研究生只有在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基础上,才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创造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2.4 在朋友、长辈、相关专业机构的帮助下 。增强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 

女研究生的倾诉愿望较为强烈,认识能力和领悟能力也比较强,在 自身产生疑惑和问题的时候,应主动寻求长辈、朋友或相关专业机构的帮助,在他们的引导下,调整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现 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曾强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2.5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必修),举行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知识,并着重进行以培养和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研究生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和调控能力,保持情绪稳定、积极调动良好情绪、化解不良清绪;改变对某些事件非理性的不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学会运用积极的成熟的理性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困境;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利用可能获得的最大限度的社会支持,并提高对情感支持的主观体验,以促进个人的心身健康。让研究生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压力,认识到压力的正常性和普遍性,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2.6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 

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定期检测嘲:在校园网上建立心理咨询主页,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这既有利于为当事人保密,又有利于研究生消除顾虑,真实详尽地陈述内心的困惑和问题;坚持学生自愿求助与咨询人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做好咨询和指导,逐步曾强心理调控能力,提高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广东社会科学学院学报’2007,17(2):33—36. 

[2]郑霞.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oo8(6):28-29. 

[3]李平菊.在校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研究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25(1):30-31. 

[4]谭命知,李桂平.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探析硼.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1):94-96. 

[5]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o7(4):61—64. 

[6]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  .吉林大学,20o6.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积极心理学;特殊群体;教育

引言

新时期下如何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高校的稳定,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创建。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承受来自经济、学业、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大量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主观幸福感较低、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比较消极[1]、处理问题比较极端等,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2-3],其理论也影响到了心理辅导和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助于强化高校心理教育的积极价值取向,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能将给高校带来活力与动力,对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对目前心理教育取向中存在的局限进行重视和反思,高校心理健康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

本文探讨辅导员对特殊群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积极心理学家发现,通过培养个体的创造力、乐观、爱的能力等积极人格品质,都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4]。

1 .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1.1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学校读书期间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或者基本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的学生。这类学生有些是因为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家庭经济收入受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种情况的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情况可能好转,学生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会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而缓解;有些困难学生是因为家庭成员长期患有疾病、家长下岗或家中在读大学生较多,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情况不会发生根本性好转,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易缓解。

1.2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绩点分排名靠后,考试不及格,受到学业警示的学生。有些学生因为积欠学分较多影响到升级甚至毕业证、学位证获取。学业压力给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如不对这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与主流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型特殊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基础太差,虽然很努力,但考试总是不及格。二是基础差且主观不努力,考试成绩不理想。三是基础较好,但由于大学填报志愿不如意等原因,未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有严重的厌学心理,学习上自暴自弃[5]。

1.3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

心理困惑的学生只要是指从小受到过打击或者生长环境造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缺陷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易解开的心结,造成了自卑、消极、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这些心理困惑或逐渐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时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生存。

1.4 其他特殊群体学生

其他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除上述三种情况外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学生。如家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造成了家庭亲人的去世、家庭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或者突然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给本来正常的学生心理造成了打击,造成一定的恶劣后果。这也是辅导员亟需要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学生。

2.引导方法与策略

2.1 以良好的态度来给学生灌输积极思想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么样能让学生接受你所运用的积极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能感受并认可到你对他的良好态度。首先,要以诚相对。俗话说的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让学生诚恳的打开心扉,辅导员自己要说真话,方能引起学生的信任感和共鸣,从而使他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第二,要以理服人。理是包括了理论和道理,不能光有一些古板的理论,而让学生觉得没啥道理,这样不能使人心悦诚服,造成表面服而内心还是不服的误区。第三,要谦和待人。谦虚的态度使学生更容易亲近,互相接受。辅导员必须放下架子,以对等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态度自居。最后,要以情动人。卓有成效的辅导员影响学生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感情之上,辅导员对学生投入感情,学生自然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增加自信,以一种感恩的态度来回报你的付出。

2.2 把握好教育时机,运用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要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积极”,不能讽刺、排斥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接近他、感化他,而且必须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第一,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二,学生有进步时;第三,学生有异常表现时;第四,学生伤病时;第五,学生受到批评后[6]。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 积极心理学对于提高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势主要在于培养积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培养积极人格品质三方面。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认知方式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与应对方式、情绪、自尊、主观幸福感等都存在一定联系,通过培养个体积极的认知方式, 能够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全面提高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了24 条积极人格特质,着重培养特殊群体学生的感恩、欣赏和赞美、爱和被爱的能力、勇气、快乐与幸福、宽恕等几条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独特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的眼光看待个体,这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非病人”角色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现状是可以在将来得到改变的,积极心理辅导不但能帮学生接纳现实,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发现优势,树立生活理想,不断成长。

3.讨论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状况都在相应发生变化。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的工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7]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辅导员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辅导能有效改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降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 23-58

[2]Kennon M. Sheldon and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 -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6

[3]Fredrickson BL.Cultivating research on positive emotion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00.3

[4]任俊. 积极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16

[5]王玲.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才智, 2010,(23)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