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室内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3:3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室内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室内论文

篇1

(一)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个性与人格逐渐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据教育部社政司2000年3-4月份的调查显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并支持党的方针、政策,理性看待国家问题,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社会化不够、生活社会化不足、技能社会化不强。即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强,政治鉴别力弱、对国情、民情和社会缺乏实际深入的了解;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致使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由于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不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实践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找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进而完善自我价值取向,锻炼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健康发展。

(二)服务社会大众和提高自身能力

从高中到大学,是从“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的过程,从大学到求职,是“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的过程。现在社会需求的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大学生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中,能够使其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接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能够培养一定的吃苦耐劳和踏实奉献的精神。这样,大学生在就业面对现实问题时,就能积极调整思路,选择应对策略,使社会实践达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三)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高校的教学内容严谨,但相对滞后.与社会的创新性需求存在差异,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需要不断形成对接,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同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创新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能将社会需求与教学内容进一步整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从大学生自身到学生家长,从高校到社会,对社会实践都缺乏深刻的认识,制约了社会实践的深入发展。首先,大学生认识不到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或为了奖励或为了应付学校,并不将其作为职业锻炼的机会;其次,家长缺乏长远的考虑,一般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让儿女们接触社会、走进社会;第三,很多高校的管理者认为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殊不知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第四,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部门虽然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具体措施不多,资金投入也有限。

(二)社会实践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真正被纳入教学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各高校团委缺乏教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缺乏必要的课程计划、大纲和考评体系。其次,各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再次,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以实践报告、接收单位评语和实践论文进行考评,缺乏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缺少系统的社会实践档案,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评选等挂钩,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薄弱

据了解,现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随意性和临时性大,通常有个实践活动,就找一部分人参加,针对性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不相符合,不能很好体现大学生的人才优势和特点。缺乏固定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服务地,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够了解,数量不多的实践基地也存在不能将大学生放到实践主置的问题,不能将单位发展与大学生这一资源联系起来,使大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融合,使基地化建设的薄弱在影响社会实践实效性上尤为突出。

(四)社会实践指导队伍建设不够

很多高校将社会实践单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仅仅依据学校特点有选择性开展,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指导,是影响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调研,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多为辅导员和党政干部,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技术型指导比例甚少。各高校或缺乏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或培训不够系统,多数都是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践,已经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基本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指导,都是临时指定人员。由此,脱离了专业教师的优势资源的高校社会实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育人理念,营造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

社会实践保障支持环境欠缺、高校自身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和高等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属于是精英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模式,但没有发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作为高校,应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从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向注重学生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的培养过渡,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加大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氛围,探索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理顺管理机制,提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保障

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以教育部门、高校为主,需要按照“合理定位、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强化效能、双向受益”的原则,形成由政府教育部门主管、高校主办、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需要广泛汲取典型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有效整合本地区社会资源,建立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供求关系。进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类型上精心设计,探索出学生兴趣所在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实践岗位的调配、专业教师的人员安排、实践学生的生活保障和其他事宜。对社会实践的程序、操作规程、安全保险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安全制度保障。

(三)健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规范社会实践的内容与要求、保障措施和奖惩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着“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简便可行”的考核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目标体系,尽可能量化考核指标,最大限度减少主观随意性,确保考核目标科学合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相挂钩,规定实践学时和学分,制定大学生各学习阶段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建立全程督导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能够促进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效果。实践中,采用指导教师实时督导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最大限度运用于实际,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服务社会;实践后,采用高校和接收单位双向考核的机制,对学生社会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可以设立实践学分制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发展

篇2

一、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思想和理念,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素养的室内装饰设计人才和装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规范装饰行业市场,提高室内设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界面组织处理及材料、施工、工艺、照明、色彩、织物、家具、绿化等内容以及室内设计施工图和效果图的学习和绘制。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最新的材料、施工工艺及国内外流行设计风格,并能够运用施工图和表现图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准确表达出来。在本课程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观、考察和市场调研,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三视图的绘制、效果图的绘制以及室内模型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室内家庭装修的步骤和程序

二、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为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宗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制教学、实践教学、事实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一)项目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著名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领域引用项目活动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整体提高,对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体现个性差异、培养操作技能、生存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均有较大的作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项目教学活动分为三个大阶段:即活动的开始、展开和结束。首先安排学生与老师开展项目的探讨,思索如何立项、立什么项、如何解决项目问题?要求学生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并沿着这个思路前进,在过程中随时准备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自主解决问题。其次是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氛围。在实践过程中尽量与企业的生产接轨,老师积极参与到项目小组的设计贯彻、工作进行和工艺讨论和指导之中。活动结束后,要有明确的项目考评和总结。

(二)课堂搬进工地。国家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本系的实训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实地测量,绘图,把课堂从学校搬进企业,在实地训练中应用理论知识,围绕实际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实际工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启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闭合式、开放式教学共存。校外专家、资深设计师作为外聘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交流,形式有主讲、答疑、现场会、多媒体讲座、国外专家交流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即有讲授课,又有研讨课,还有现场课。灵活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习互动性的建立。

(四)竞赛法。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室内设计大赛的真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设计潜能。

(五)答辩、交流式。对学生课程设计的指导,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首先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思路与设计创新,再由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或是提问。在答辩的过程中,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考核了同学的专业知识面,使同学认识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

(五)事实课堂教育。联系往届事业有成的毕业生,到班级进行交流,谈自己毕业后的事业、为人处世、以及成功的案例等,使学生明白在学校学好专业、学会做人、培养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六)“实战课堂”。“实战课堂”是大学生的实践课堂。通过对外的技术服务,促进专业教学与同学实践的能力。有课程指导老师带队,组织同学进行社会公益服务,在新交付小区设摊位,为居民免费提供装修设计咨询服务和设计平面方案。

三、关于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机房、多媒体教室,设备先进,网络发达,利用教师终端控制系统,使课堂教学得到有利的保障;制作多媒体课件,上传到建筑室内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供教师上课选用和学生下载;在室内设计课教学指导中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措施,给学生定制相关的实际工程设计,并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实践参观,在工程指导中使学生能进行实践设计;设置对外的学习市场化窗口――设计事务所,学生可以在跟老师结对设计实际工程中学到实践知识,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直观的实习场地;通过设计沙龙、参观、推荐公司实习等形式进行教学。

四、关于室内设计课的考核

(一)室内设计课的理论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学生要想设计出高水平的设计方案是不可能的。因此,室内设计课要注重大学生对室内设计理论的掌握。这部分考核可以占总分数40%。

(二)具体项目设计。在室内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大学生要设计一份高水平的项目设计作业。具体设计项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确定。这部分考核可以占总分数40%。

篇3

题目公布后要上网查阅资料及大量文献,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选定1道题目.题目选定后,再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模型.有些问题还要处理大量数据,如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本科组B题是“艾滋病疗法的评价及疗效预测”,给出了5000多组数据,如果靠手动处理如此之多的数据,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有些问题则需要做数学实验进行模拟,如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本科组B题是“乘公交,看奥运”,共给出了800多条公交线路[4],模型建立后要进行模拟实验,否则无法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我校每年从5月份开始做数学建模竞赛的报名、组织工作.学生的参赛热情很高,每年都有200多人报名.而我校每年参加正式比赛的规模仅为12队计36人,故需要进行选拔以择优录取.选拔的模式也是按照正式比赛的模式进行:给定题目,3d后提交论文.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及选拨的需要,必须有场地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并且不受干扰.同时,在实验室内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而这些在普通教室内是不可能实现.凡此种种,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是完全有必要的.

2数学建模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在数学建模实验室中收集一些数学模型、概率、统计、优化、运筹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书籍和历年竞赛的一些获奖论文.数学建模竞赛是一种开放式的竞赛,竞赛过程中除了上网查阅文献资料外,还要参考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在实验室中陈列这些资料便于学生取阅.历年的获奖论文无论在创新性还是在规范性方面都做的比较好,培训和竞赛过程中这些资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和较好的启发性.计算机是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在选拔前学生人数众多,不可能做到每人一台机器,但我们要确保正式竞赛期间每个参赛队员都有计算机使用.应该经常检查机器的损毁情况,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运行,特别是保证正式竞赛期间计算机的完好.定期对计算机的硬件进行更新,并有专人管理数学建模实验室,正式竞赛期间禁止非参赛人员进出.建设通畅的网络.竞赛开始后需从数学建模官网下载竞赛试题,竞赛期间也需要大量查阅资料,竞赛结束后要通过网络上传论文,故此数学建模实验室的网络更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数学建模实验室机房供电的稳定性.突然停电会造成数据的丢失,既浪费了参赛队员的精力和时间,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不利于竞赛的顺利进行.所以要保障好特别是正式竞赛期间实验室的供电稳定.另外,数学建模实验室中还应配备多媒体,这样便于培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演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数学建模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纵观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试题,题型以优化、概率统计、运筹、图论、数据分析居多,解决这些问题往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或实验模拟.这些工作都需要靠软件来完成.所以在软件建设方面应配置常用的一些数学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做到及时更新,并在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1)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选派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建模竞赛的各种全国性的培训,与建模竞赛活动开展较好、取得优异成绩的高校做好指导教师的经验交流工作,加强指导教师的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2)Matlab:用于数值计算、数据模拟、绘制图像.进行数据拟合、函数逼近、数值积分与微分、矩阵计算、方程及方程组的求解、求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作图等.(3)SPSS:用于处理、分析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假设检验(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其它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因子分析、可靠性分析等.(4)Lingo/Lindo:用于求解线性及非线性规划问题.Lingo/Lindo可以用于求解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线性和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以及代数方程求根,还可以提供与其它数据文件(如文本文件、EXCEL电子表格文件、数据库文件等)的接口,易于方便地输入、求解和分析大规模最优化问题.(5)Word:用于文字、公式、图像的编辑、表格的制作及论文的写作和排版.(6)Excel:用于处理数据及数据的排序、选取.可以进行批处理数据、数据筛选、数据排序、数据统计、创建图表等.

4结语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环境读者,文明素质

 

环境,《现代汉语词典》的两个解释,一是指周围的地方,二是指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是围绕个体周围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客观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及从事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环境的状况或状态对人的文明素质和行为方式的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上广为流传也被成功学者广为宣扬的“环境决定人”理论,从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到现在我们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都深深体现了这一点。

图书馆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图书馆一方面要优化物质环境,如提供清新高雅的读书环境,涵养学生性情、提升其心灵境界;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优化人文环境,提高馆员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一、读者素质不文明的表现

(一)破坏阅览环境

有些读者进入图书馆后无视图书馆墙上张贴的规章制度和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在阅览室内大声谈笑,随意接听手机;在阅览室内随意吃零食,破坏阅读环境影响他人;自修结束后草稿纸等垃圾随意丢在书桌上或扔在地上;开始全开架方式服务后,读者乱拿乱放,错架、乱架现象十分严重。

(二)语言举止失当

对管理员的提醒教育不理不睬,顶撞工作人员,不尊重工作人员;咨询问题时对工作人员言语随意,没有称呼,很不礼貌,工作人员答复后也不道谢扭身就走。论文大全。

(三)撕扯、偷窃图书

这是最严重的不文明行为。有的读者把认为有用的文献信息,直截了当地从图书中撕下来;有的破坏书刊中的防盗磁条,将书“安全”偷走;有的将书刊从阅览室窗户扔到窗外,然后出去偷走。

二、读者素质不文明的环境因素

(一)馆内室内布局、设施不尽合理,不够人性化

某些图书馆没有专门可供读者吃东西的地方,如读者一天都在馆里学习,饿了就只能在阅览室内解决“吃饭”问题从而破坏阅读环境了;阅览室内垃圾箱较少或摆放不合理,读者就极有可能随地乱扔垃圾;阅览室内没有提供读者放置阅后的图书的地方,错架、乱架率就会提升;馆内的复印服务不到位,价格比馆外昂贵或提供复印的地点离阅览室较远,就会增加读者撕扯图书的可能……

(二)馆内缺乏文化氛围

一些图书馆只是单纯提供文献资料,如电子阅览室内就只是电脑,阅览室内就只是图书,没有标示牌,没有醒目标语,更不要说其他装饰品和花草等绿化了。馆内缺乏文化氛围,对读者文明素质起不到暗示、引导作用。

(三)馆员素质不高,制度不合理

馆员形象不好,工作态度不好,素质不高,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不合理,也会无形中增加读者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率。

三、高校图书馆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主要读者群就是在校的大学生。图书馆是他们的第二课堂,是他们提升自我的主要场所。因此,图书馆环境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大全。

(一)物质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必须要重视优美整洁高尚的环境建设,在建设中注意“寓情于物、寓情于景、寓教育于景物”。馆内室内布局、设施也要合理,要人性化,这样,读者的文明素质才会理所当然地提高。

1、图书馆内部布局、设施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图书馆内部布局、设施如设置得合理和人性化,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中,读者的不文明行为自然会大为减少。

在图书馆服务场所的布局中,由于服务功能的不同,有相对的“热闹区”,也有相对的“安静区”,如“视听室”、“报告厅”等属于“动区”,而“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等则属于“静区”。为了让读者有一个相对适宜的阅读活动环境,一般要求把“动区”安排在远离“静区”的地方,使动静分离,互不干扰。读者在“热闹区”可适当“放开话语”,在“安静区”则要绝对安静,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服务场所的设置理念应始终坚持:要将书库、阅览室规划成读者的场所,而不仅仅是陈列图书资料的地方。有些读者一天都泡在馆里学习,在馆内完全禁止读者吃食物是不人性化的,也是不现实的。“堵不如疏”,我们不妨在远离阅览室的地方设置一个“读者休息厅”,读者可以在里面吃东西,喝水,打电话等。对于读者在阅览室吃东西,我们不是单纯地禁止,而是把他们引导到“休息厅”里。做到想读者所想,备读者所需,作为“回报”,读者也会“还”我们一个清新干净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内的设施中,考虑如下设施的设置与摆放,对读者文明素质的提高也大有帮助:

①指示牌的设置:图书馆布局览表应设置在入口当眼处,内容简洁、温馨的指示牌应随处可见,为读者提供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地点、服务时间、服务方式、使用方法、规章制度等信息。在馆内各通道口标明服务指向,在各库室入口醒目位置张贴本室服务项目、注意事项、特别规定、使用方法等指示性标识,在书刊架上突出标明分类、要求等简要信息,读者对资源和服务能一目了然,对规定了然于心,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口头引导与解释的工作量,更会大大减少读者有意无意的不文明行为。

②书架的设置:书库要有流畅的通道;书架之间距离不宜太窄,避免压迫感;书架高度的要适合,不能太高,还要多备若干书踏供有需要的读者使用,这样可方便读者取书与把书归回原位,减少乱架错架率。将的最上层及最底层空置或少摆放图书,在中间的几层多摆放图书,方便读者取阅。可在书架旁摆设若干书车,供读者放置阅后但不想外借的的图书;也可参照香港某些图书馆的做法,空出每列书架的最低一层,让读者可以把从此列抽出来的但又不想或不懂归回原位的图书放在那里。这样人性化的设计可大大减少错架率,也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管理。

③工作人员服务台的设置:应该安排在既不影响读者活动、又便于随时回答咨询、提供服务的位置:第一,服务台应低矮、实用,这样可拉近了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消除了读者对工作人员的隔离感;第二,要整洁。杂乱无章的台给人以馆员工作效率不高的感觉;第三,为了缓解读者待办手续时的不耐烦,可以利用装饰品进行点缀。

④复印设备的设置:一般应该安排在离阅览室较近的地方。另外,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在各阅览室的门口处放置自助复印机。复印价格的设定不应比馆外复印服务的高,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读者时间和金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书刊,减少撕扯、偷窃图书现象。

⑤其他设施的设置:外形美观、实用的垃圾箱应广泛分布在阅览室,特别是读者自修区的角落里,方便读者丢弃废纸、垃圾,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利于保持阅览室的干净整齐;联机书目检索应遍布馆内,让读者能根据索书号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减少乱找书,乱放书现象。

2、图书馆内部装饰、绿化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在装饰方面,可在图书馆的大厅、走廊和各阅览室的壁墙上悬挂名人名言、风景画及本校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巨幅照片,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陶冶,对读者的文明素质起到暗示、引导作用;室内适度种植绿色植物不仅可以美化室内环境,还可以营造和谐氛围,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舒缓人们的情绪,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二)人文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图书馆的人文环境主要是指馆员素质环境和制度建设环境等。它们对提高读者的文明素质同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 馆员素质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首先,馆员必须有爱岗敬业、主动服务精神;其次,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当好读者的信息员和导航员;第三,馆员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既做学生读者的良师益友,又要成为精神文明的楷模;第四,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所展现的团队精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加上现代化管理手段快捷方便,成为学生学习情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内学习,在与工作人员的接触中,都会受其影响和熏陶。论文大全。

2、制度建设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的影响

好的制度具有教育职能。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保障工作目标的实现。例如,有的图书馆规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读者把资料带出馆外复印(包括馆内复印机坏了的情况下)。这增加了读者在急需时铤而走险,撕、割甚至偷带出馆的可能性。如果规定借资料出馆复印时押扣学生证、借书证等有效证件,登记在册,并限定在半个工作日内归还,这样既可满足读者复印资料的要求,又能保证资料的完好。科学合理的制度在具有规范、约束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学生会在自觉执行制度受到启迪与感染,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四、结语

总之,良好的图书馆环境对读者文明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优美的环境则给他们以舒畅高雅的享受,令他们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感受到文明、道德对心灵的洗礼,培养良好的文明素质。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图书馆要优化物质环境,优化人文环境,更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明. 读者不良行为的图书馆自身原因分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2):71-73

2、 王志丽.高校图书馆环境设计与读者心理效应浅谈【J】.华北科技学院,2003,(3):121-124

3、 董桂云 李会林.高校图书馆环境文化浅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11-112

4、 孙娇梅.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环境因素对读者的影响【J】.重庆图情研究,2008,(2):49-50

5、韦柳燕 陈岚. 浅论图书馆环境的人性化设计【J】.中国市场,2007,(52):198-199

6、 张淑田. 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2):67-68

篇5

关键词: 学生;体育消费;特征

引言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健身娱乐与休闲的个人支出,它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表演的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以及为参与或观赏运动竞征赛而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和入场券等。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长。为此,探析他们自身独有的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育消费作为人们增进身心健康、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手接受。而在我国对体育消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以大学生体育消费为研究对象的更是不多。另一方面吧,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的界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体育消费的动机、体育消费的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曲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消费进行研究,主要从他们的体育消费动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起能够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及高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曲靖师范学院的男女大学生共150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并在现场直接回收。(男生共收回79份,女生收回71份。)总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100%。

1.2.2文献资料法

首先查找翻阅社会学、统计学、体育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体育消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接着按照目前的研究思路,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需要调整研究思路和选择材料,进行资料的初步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pss16.0 统计软件,对收集、整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2.1.1大学体育消费的内容

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及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实物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如衣服裤子等)、运动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体育保健品、体育邮票、体育彩票等;体育信息消费包括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以及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门票,还包括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体育劳务消费包括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的会费、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的学费、前往体育健身场馆的门票费用等。调查结果表明(表1),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

2.1.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促进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观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排在前五位的是:强体健身(60.84%);满足兴趣爱好(52.68%);丰富业余文化生活(38.45%);愉悦身心(33.01%)和扩大交往(24.58%)(见表2)。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全面,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花钱玩体育”、“花钱买健康”的现代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2.1.4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消费项目及场所的选择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消费项目的选择是与个人对体育兴趣爱好、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项目的程度不同,对所消费的程度也不同。在消费项目的选择上,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女生排在前3位的是:健美操、乒乓球和游泳;总体倾向于室内项目的选择。(见表3)

2.3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

2.3.1小部分学生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随意性强,他们既想很好地使用手中的钱,又想自由一些来支配,但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往往影响了支配的自由度。在调查的学生中,30.3%的男生认为自己能理性的有计划的体育消费,而女生只有20.1%,19.61%的女生认为自己易受打折、广告、促销等的影响?而男生只有8.33%。这可以反映出,在体育消费方面,大部分男生比女生更为理性?

2.3.2价格与质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虽然大学生渴望自由地消费,但由于其掌握的资金有限,因而在消费中首先会考虑到价格,而质量也是他们不会忽略的一大因素。在质量相当时,大学生更愿意多花钱购买名牌,17.26%的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髦新潮、个性化,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对名牌的一种追慕心理?

2.3.3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宽容态度

在调查中,3.1%的学生赞成超前消费,其中非常赞成的8%。另外,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9.2%学生偶尔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10.71%的学生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只有20%的学生从来没有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由此可见,超前消费是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之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

3.1.2曲靖师范学院学生具有体育消费的愿望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体育兴趣爱好、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主动参与意识和和现代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薄弱。大部分学生选择去免费场所,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场地。很少有学生选择收费的体育场地参加锻炼。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在体育服装上。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不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

3.1.3曲靖师范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观念男女生有一定的区别。

体育消费观念、就业形势等条件的制约,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存在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享受型、文化型的非实物性体育消费为辅;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但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2建议

3.2.1合理正确的选择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消费

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促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学校在安排教学上要真正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倡的“三个自主”原则。

3.2.2提供和加强硬件设施的改善

要积极开展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活动,便于学生参加;长远观点来看,要不断开拓适合不同层次体育消费的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不断缩小他们之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差异,为其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应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的投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育消费对于高等学校的影响,改变观念,采取积极和理性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体育活动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努力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推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场所,进而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和体育消费水平。

3.2.3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价格和质量要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倡导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适度消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加大体育消费的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朱建宇.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3]张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4]佐伯聪夫.面向成熟社会的体育革新[C1].林显鹏译.德国科隆国际体育科学研讨论文集.1995

[5]胡晓风.体育大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10.

[6]熊斗寅.体育文选[M].京华出版社.1996.32—37.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67—176.

篇6

[摘 要]根据“广西工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校图书馆对残疾大学生的影响与帮助很大,但是他们利用图书馆主要以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服务为主,对现代图书馆服务知之甚少,包括了解与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等。因此图书馆应从观念、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等方面着手,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优良的现代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信息服务;图书馆;问卷调查

1 研究与目的

通过调查,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了解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概况,揭示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方式以及图书馆对他们的影响与帮助等情况;2)了解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的差异,为高校图书馆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借鉴;3)了解网络时代图书馆在残疾大学生中的地位和影响;4)通过残疾大学生们对图书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广西工学院图书馆应该首要解决和重点改进的工作内容。

2 调查对象

2.1 调查表的设计

在广西工学院就读的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一同上课,共同学习与生活。这些残疾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生活能自理的肢体残疾者。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分为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馆对自身的影响与帮助以及对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等内容。

2.2 调查对象

笔者于2008年4—12月陆续对广西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机械先进与制造10个专业的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共获得样本208份,回收率为100%。

2.3 调查方法

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笔者主要采用了判断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非随机抽样方法来选择被调查者。首先在教室、食堂或在校园某一路途中偶遇某一残疾大学生,然后跟随其到宿舍,最后将这个残疾大学生和同一宿舍里的身体健全的大学生确定为调查对象。问卷当面发放、当面填写、当面回收,以保证较高的回收率。在做问卷的同时,对所有被调查的残疾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他们对图书馆利用的认识与建议。问卷内容包括六个部分:被调查者的年级、专业等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馆服务对被调查者的影响;被调查者对图书馆的物理环境满意度;其他情况。回收问卷后,运用专业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进行制表、统计、检验与制图。

3 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

这一部分调查共设计了17个问题。主要从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图书馆对自身的影响与帮助、对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其他等方面来了解残疾大学生与身体健全的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状况。

3.1 利用图书馆的目的

问卷的1~3题主要是了解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当问卷第1题问读者是否需要图书馆提供关于就业的咨询与信息时,身体健全的学生中有16.7%表示不需要,而残疾学生100%表示需要。此问题说明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更渴望得到所有方面包括图书馆的就业信息帮助。问卷第2题调查大学生们到图书馆借阅最多的图书类型。调查显示,这个方面两类大学生一致,到图书馆借阅的大部分是专业图书与人文素质类图书(见表1)。

问卷第3题调查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主要目的。调查显示,两类大学生在这个方面差异性不大。

3.2 利用图书馆的方式

问卷的第4、5题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方式。问卷第4题调查读者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利用的还是图书、期刊以及网络(见表2)。

问卷第5题调查读者利用图书馆各种服务的频率。调查显示,利用图书馆服务最多的还是传统图书的借阅与新到期刊的阅览,并且两类大学生在这点上差别不大。[LL]图1 身体健全的大学生与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

各种服务的比较

3.3 图书馆对读者的影响与帮助

问卷第6—9题,主要是了解图书馆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帮助。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感觉图书馆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是比较大的,残疾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率更高。大学生感觉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对自己学习的帮助作用一般(见表3)。

两类大学生都认为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很有必要(见表4)。

问卷第9题调查图书馆开设免费电子资源培训讲座的必要性。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或有一些帮助(见表5)。

3.4 大学生对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

问卷的第10—12题,主要是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广西工学院图书馆的感知与评价。第10题调查读者对图书馆纸质资源的总体评价。调查显示,两类大学生的差别很大,残疾学生利用图书馆纸质资源更多,而身体健全的大学生要求更高,他们对图书馆纸质资源不满意率远高于非常满意率(见表6)。

问卷第11题调查大学生对图书馆查找文献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全的大学生有些从未在图书馆内找过书,不满意率比残疾大学生高得多。这说明残疾大学生的求知愿望更强,根本原因是认识到学业是决定他们今后生活出路的关键因素(见表7)。

问卷第12题调查读者对广西工学院图书馆的馆舍环境与阅览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满意度都较高(见表8)。

问卷第13题主要是了解当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网络搜索(见表9)。

问卷的第14题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方面,认为自己最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什么。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需要学习多方面的内容(见表10)。

4.1 拓宽残疾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思路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大学生在利用信息资源上有明显的心理和知识障碍,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解决问题时信息源非常单一,除了图书馆的纸刊就是搜索引擎。他们不了解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标准与专利数据库等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更不了解BBS、IM(即时通讯)、Tagging(标签)、RSS、博客等网络信息源,而自尊心又特别强,拒绝身边人的帮助,但碰到问题时却非常有毅力,一定要解决问题,决不放弃。因此图书馆应该针对残疾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内容包括数据库的培训、搜索引擎的利用、信息检索比赛、音像资料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图书馆知识利用讲座等,引导残疾大学生解决问题,加深拓宽对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理解。

调查结果还显示,图书馆对残疾大学生的帮助特别大。特别是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资源,如为残疾大学生建立档案,从大一进校起对这些残疾大学生进行跟踪,为他们提供专业学习、职业定位、就业选择等信息上的支持。

4.2 为残疾大学生构建适宜的阅读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能给残疾大学生带来强烈的满足感。图书馆可以在环境布置上,充分利用太阳光、自然风、室外绿地、室内盆景等让残疾大学生在图书馆内享受与外界环境亲密接触的愉悦;可以根据颜色对残疾人心理的暗示,通过室内装潢来营造舒适的内部环境。图书馆还可以进行无障碍建筑建设或对其原有的建筑进行无障碍化的改建,馆内一定要配备电梯,新报刊阅览室设在低楼层;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拐杖、轮椅、残疾人翻页设备、残疾人专用书车等辅助设备;设置残疾大学生专用书架;提供电话、开水等设施。使残疾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放松。

4.3 针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大学生借阅最多的是专业与人文素质类书刊。图书馆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需求进行重点门类文献资源的建设。主要内容为:1)政治历史。包括时事、社会焦点、军事、人物传记、历史知识等;2)心理保健。包括心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自我调控、自我健身、瑜伽等;3)经济法律。包括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条例等;4)文学艺术。包括文学作品、书法、绘画、音乐、摄影、棋艺、戏剧等,着重为励志类;5)励志类人物传记。此类人物传记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信息源的载体上,首选纸质书刊,其次是一些音像资料、电子书、光盘等。另外,要提供无障碍的网络信息资源,使残疾大学生能够畅通无阻地体验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乐趣。

4.4 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信息资源利用的培训与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残疾大学生非常渴望学习有关信息检索的知识。图书馆应针对这一特点开展工作,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1)制定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计划。图书馆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不同的来源背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身体残疾程度等情况制定不同的利用图书馆资源计划。2)编制推荐书目。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和兴趣,对阅读文献进行选择性的推荐,对文献题名、作者生平、内容梗概、中心思想、阅读价值编制目录进行简要介绍,以指导残疾大学生自学。3)开展个性化咨询。普通高校的残疾大学生一般数量是很少的,图书馆员可以与残疾大学生读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不断地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给予长期指导。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利用方法的培训。图书馆要对馆藏分布、排架方法、目录设置、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等进行介绍,让残疾大学生读者能尽快熟悉图书馆。2)利用设备的培训。对图书馆设备(如磁带转换数字格式设备、检索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以便残疾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得到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资源。3)网络技术的培训。主要包括网络数据库的利用、虚拟参考咨询方式、博客的使用方法、RSS的利用、IM与Tagging的使用等各种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技术。[1]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创新能力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当下应用型高校已经把创新项目的实践工作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题和研究,以本科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科研素养。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的家用报警器项目,探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经验。

1 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提出

目前Arduino是比较成熟的单片机平台,接口众多,各种配件较为齐全,开发调试和部署都非常方便。已经出现非常多的使用arduino来作为智能家居开发基础设备的应用,家用报警器就是其中一个应用价值比较大的切入点。近年来Andoid智能手机平台也是比较成熟的智能终端开发开放平台,android手机上的应用开发数不胜数,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信息技术的一大热点,越来越多的传统业务和传统应用开始迁移上手机平台,并且出现了很多突破性的技术应用 。

指导老师与学生多次讨论、查阅资料后,选择成本低廉、开放性好的arduino作为主力开发平台,加上外购若干传感器设备,再配合目前最为热门的智能手机应用开发,一个智能家用报警器的初步设计方案就成型了。

另外,arduino单片机模块连接WiFi模块,并可通过android智能手机客户端查看当前室内环境的相关数据。利用arduino单片机及android手机,以极低成本方式实现家居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环境数据异常时的自动报警。

2 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环节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需要合理安排计划进度、人力分配,各个成员的分工配合,不同技术方向上的知识准备和攻关。在本项目中,学生会用到很多专业知识,比如arduino原理、C语言、android系统平台、Java语言和数字式传感器的原理等,对于团队中一些还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努力研究。

作为一个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除了设计上的创新考虑,在具体项目运作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项目管理要求。一个具体的实际动手团队项目,对每个学生而言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不同起点的学生怎么分工、协作,怎么充分利用每个人的特长,如何分工研究项目的关键技术,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操作问题。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做到了紧张有序,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此外,实施环节中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注意事项。比如,购买项目设备往往需要事先仔细确认各项技术参数是否准确,部分关键组件开发还需要有备份方案,有些开发上的技术风险需要尽可能有第二手准备,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对项目整体预算的控制能力。这些方面都需要指导老师做一定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一起顺利实施整个项目。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比较注重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领导能力和合作精神。

3 科研训练计划的思考

智能家用报警器项目涉及到arduino开发、android手机开发、各种数字传感器开发等知识和技能,利用arduino和android手机实现智能家用报警器,且成本极为低廉,是一次非常好的创新实践机会。指导老师把握住了整个项目的整体方向和技术路线,特别是技术风险,此外还有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把控,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和努力下,团队共同完成了报警器的制作,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整个项目从预研、立项、设计到实施,在学校里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这对于在校本科生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实践机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实践使学生真实地体会了科学研究的苦辛与快乐,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主动对问题的好奇、探究以及对未知的执着追求精神。对于教师来说,也可加强教师和本科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促进高校教师科研指导队伍的建设。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有可能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立项难度就显得有些大。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尚未接触足够多的专业技术课程,知识面和动手能力上略显不足。本项目中要进行android开发,需要学生已经具备面向对象编程、软件工程、java开发、手机开源操作系统的知识基础,以及针对arduino的开发,也需要单片机原理和C语言的基础知识,对于大部分新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创新团队组建时要考虑新生和老生搭配。

其次,对于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相对而言,写作科技论文和项目研究报告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个优秀项目的结题并不能只考虑产品的物理实现,还要考虑如何完整地总结项目研究过程和演示项目成果。这次创新项目中普遍发现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以及演示项目成果的能力,后续也需要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

4 结语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和重要环节。通过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机会,大学生能够尽早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培养了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科研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海霞,郭培红.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篇8

关键词:团队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52-02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1]。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其宗旨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2]。但是,在以昆虫学为试点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却发现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的效果明显,其根本原因归结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中的学生缺乏合作精神,未能很好地以团队形式进行任务分工和管理,从而没有通过实施项目达到发挥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此,本文以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根据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团队合作的问题,剖析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大学生缺失团队协作能力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大学生以1990年后为主,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这一代人往往缺少团队合作的意识,大力张扬自己的个性,主张独立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更加膨胀。由于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相对发展,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更加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主动性。

1.2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以考试升学为目标,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而不是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具有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教学方式的填鸭式等特点,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提高,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利于青少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那些经历过应试教育而考入大学的学生,思维模式已经定型,难以很快适应团队协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这部分学生以独立学习为主,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欠缺。

2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途径

2.1 加强教育 在以昆虫学为试点的项目教学法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团队协作重要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具有好奇、竞争意识强等心理特征,在思考问题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追求个人成才,但是在自我教育上还存在着不足,例如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追求完美等等。他们需要有人来引导和加强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思维习惯。在项目教学法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教育方案,并进行不定期的督促和检查。例如,以介绍其他团队协作的成功案例作为教育内容,该团队成员以“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为学习目标展开研究,不仅发表了科技论文,还在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成功案例的介绍,鼓励学生的团队协作行为,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促进学生以团队协作为模式来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加强教育,指导他们在团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只有达到团队成员和睦相处、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共同奋斗的效果,才能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去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2.2 因材施教 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这是现阶段倡导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4]。首先,在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探讨和总结出使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的相应对策。根据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并适时进行恰当的评价。例如,在以“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互益素”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小组中:有的学生善于进行任务分工和管理,可以安排这样的学生做组长;有的学生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可以安排这类学生做户外调研;有的学生喜欢做实验、分析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可以安排他们做室内研究工作。其次,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培养[5]。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和将来不同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例如,园林专业和动植物检疫专业都有昆虫学这门专业课程,园林专业学习昆虫学主要是针对园林害虫防治,而动植物检疫专业学习昆虫学则是检疫有害生物。这两个专业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其发展方向亦有很大差别。因此,对这两个专业的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在项目教学法对昆虫学课程的应用过程中的设计方案是不同的。只有做到使每个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能力特长的发挥很好地相结合,其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更加实际有效。

3 结语

本文针对项目研究中如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问题,首先分析了缺失团队协作能力的两点主要原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接着提出了加强教育、因材施教这两个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途径。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使现代大学生能以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科研创新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项目研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得主观能动性。通过团队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并锻炼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穆丹,吴甘霖,吴彦,等.项目教学法在昆虫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159-160.

[2]姜永成,华秀萍,颜兵兵,等.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方法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7:29-30.

[3]卢现祥,唐静芳,罗小芳.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6):5-12.

[4]曹启富,张宗胜,黄智勤,等.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73-77.

篇9

关键词:农科专业;教学实践;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12-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等农业专门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但多年来农科专业的传统教育理念所形成的轻实践教学体制、陈旧的实践教学内容、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限制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改革创新现有的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把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一、改革专业课程实习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基本操作技能

课程实验与实习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农学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拓展到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根据农学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布置有差异的实验,以组织组内、组间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学;加大实验室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力度,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验证性、观察性实验时间的安排与理论讲授进度对应,以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学生基本操作的技能,增强其学农的兴趣;考虑到农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在作物生长季节的田间进行,针对农作物栽培周期较长,受环境影响大的特点,学生完成实验的时间要相应延长。此外,还可通过教学录像,规范基本操作,通过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二、重视专业实习,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

专业实习是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多数农学专业生产实习主要采取直接参加科研生产的方式进行,实习形式过于单一,结果导致学生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实践与创新潜能;另外,专业生产实习投入不足使学生能够进行生产实习的场所和时间都受到限制,对学生管理疏松,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加强专业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在实习期间,要现场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实习教学大纲应当明确具体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指标和成绩评定等事项,实习时严格按照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并认真按规定考评;加大生产实习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季节均能得到实习锻炼的机会;并且要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应全程教学,严格管理,深入学生实习场所,及时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速度;为了保障生产实习的连续性,学校应当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实习基地,供本校农科专业学生实习,也可以与当地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对口的实习基地,使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且同时也给学生的就业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三、严格毕业实习,培养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毕业实习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强调专业实践与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农科专业毕业实习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实行时间长达7~8个月,鼓励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各层次社会人物沟通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过渡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农学专业学生实多是通过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完成其毕业论文,实习开始前,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指出将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同学生一起完成选题工作;题目选好后,让学生多方查找文献资料预先了解相关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实习开始前就能对自己的实习目的、过程、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做好实习动员,认真向学生讲述实习的目的、要求、安排、考核的办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实习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随时检查督促学生实习日记、数据记录等相关实习资料,鼓励学生对所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与分析,尝试开始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指导教师要认真开展试验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确保课题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实习质量,通过毕业实习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就业和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培养科技写作能力

农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大多以大田作物为研究对象,季节性强,试验周期长,而且只做一季试验,没有年际间的重复,试验结果受环境条件影响,所以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过程特别重要,要反复强调数据采集应当仔细、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处理,使学生明白不但关系到教师课题的完成质量,也与毕业论文质量直接相关,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不仅与论文选题、设计方案、数据质量等好坏有关外,还与老师的悉心指导关系密切。实践经验证明,科研训练与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为获取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采取师生互愿的原则,学生围绕着导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等研究工作并实地实施,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查阅大量文献,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参与试验项目的取样、测定,室内分析等研究工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作为初涉科研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写科研论文是很难的,因此教师要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反复修改,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提高写作水平,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五、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除了正常的课程与专业实习外,可以通过学校、学院和企业等单位提供资金、技术等配套支持,多渠道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或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申请,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独立完成,教师只在关键技术和过程上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以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形式辅导学生的时候,形成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也能矫正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这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更合理的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还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农业相关生产单位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修订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对最后的实习结果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科研与创新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六、建设全面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指导实习的教师应具备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等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不断主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社会上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专家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鼓励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教师在科研工作和指导学生实习时共同合作,形成有团队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起合理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保护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教师重视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总之,农科专业是一个与生产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及在工作后的发展潜力。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实习的每个实践机会,转变观念,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军,杨红,张桂权.关于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8).

[2]康涛,彭泉开,孙荣玲.农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3]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16(2).

[4]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5,25(5).

[5]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1]4号文件附件.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重点教学研究项目资助: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篇10

论文关键词: 摄影 素质教育 作用

论文摘 要: 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根据高校摄影课的特点,本文重点探究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