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22:0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生学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生学生论文

篇1

[关键词]生物学科 本科生毕业论文 实践和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28-02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连续多年扩大的情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工作,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每一所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每位指导教师认真思考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分析。笔者作为一名从事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不长时间的青年教师,结合自身指导的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时间是前提

大学期间的第八学期是本科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期,但第八学期又是本科生入学研究生面试、考试或找工作的阶段。这种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因此,时间短促是目前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的普遍原因,尤其对于实验性和探索性很强的生命科学学科来说,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让学生开始毕业论文是相对必要的。笔者指导的2010届2名本科毕业生,由于在大三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基金开放项目”,2011届被保送上研究生的1名本科生在第七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因此完成的时间相对较充足,论文水平也很好。但2012届的2名毕业生,由于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使得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仓促,最后只能撰写文献综述,且质量极差,根本没有起到预期的培养目标。鉴于以上的经历和体会,笔者组织了4名2011级的学生申请了“内蒙古大学2013年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获得批准,现在已安排他们正式进入实验室,相信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必定对他们的毕业论文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二、科研项目是依托

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指导老师将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或需要进一步验证的实验内容转化为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校级创新训练项目或毕业论文,积极指导本科生尽早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这样既可以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接受科研训练,又可以让学生准备或完成毕业论文,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笔者指导的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依据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需要对几个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的抗逆性(抗旱、耐盐性)进行基础性分析,以此为后续科研工作受体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安排了2名毕业生分别通过NaCl胁迫和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不同品种紫花苜蓿种子,比较分析NaCl胁迫和PEG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得出不同品种间的抗逆特性及差别。这样既为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进展,又将此部分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小课题,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训练了本科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也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

三、选题要适中

用于毕业论文的课题应符合毕业生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难度适宜、分量合理,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要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使其受到科学研究(设计)能力的基本训练,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或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而许多学者提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有创新,这样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要适中,兼顾新颖即可。

首先,由于多年扩招以及学生对大学校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适应能力不同,使得在校毕业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参差不齐,因此以相同难度要求他们完成毕业论文似乎不太可能实现。指导老师要和学生沟通交流,针对其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其次,作为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的一个小课题的毕业论文很难体现出新颖性和创新性,但其必定是具有学术价值的。

四、指导教师的角色

目前,在论文选题、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多数毕业生还不能够独立完成,需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定3-5个关键词,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能直接辅证拟定毕业论文题目的文献,以此为依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并由指导老师指导修改。实验的实施过程是本科生第一次真正亲自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尤其是在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实验过程中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或数据的合理分析和推理、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实验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都将会影响其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激情和安全性。因此,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都要耐心地跟踪指导,言传身教,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在跟踪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放手”,给学生留有自由实验和探索的空间,营造严谨而又宽松的环境。另外,生物学科实验本身就是探索性的工作,任何一个实验步骤在重复3次都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或结果不理想时,指导老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并认真分析原因,指导学生寻求其他可能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的过程。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因此,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严格依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的要求,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用词准确,科学、真实地表述实验结论及其学术意义。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结论,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术性论文写作时常常出现的共性是:口语化用词太多,经常使用第一人称表述;推断性结论太多,缺乏严谨性;结构、层次不清晰,缺乏逻辑性;物种拉丁名、基因和蛋白质的书写不规范,缺乏专业性等。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指导老师必须认真指导,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规范写作的习惯。

不难看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主导作用”的观点,但也有学者不完全认同此观点。笔者认为考虑的角度不同,指导老师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并亲自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研究工作的本科生,是不可能完全独立完成的,指导老师必须进行全面的指导,起主导的作用。对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的学生,指导老师只需给予引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其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因此,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是毕业论文顺利进行的保障,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白拟开展的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学术意义,消除“毕业论文肯定能通过”的消极态度,并强调解决好就业或研究生入学与毕业论文在时间上冲突的实际问题,避免“老师比学生着急”的现象。

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的同时,在实验实施或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也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培养严谨的作风。实验过程不顺利的时候,学生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急于完成工作任务而编造实验结果或篡改实验数据,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和寻求原因,或许可能发现未曾预想到的现象,提出新的科研内容或问题,这也是生物学科实验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六、结束语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任务的最后环节,是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写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任务,是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互长的教学活动。指导老师既要严格要求,全面地指导、点拨,又要“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从单纯学习过渡到实践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或增强学生的专门技能。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是一个真实的科研或专门技能工作的过程,是即将成为研究生或专门技能工作者的一次“实战”和“练兵”的经历,相信毕业论文过程中培养的基本科研素养或增强的专门技能必将影响着毕业生以后的科研或专门技能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芳萍,任志峰,赵春江.关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2).

[2] 谢吉琴.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

[3] 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红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

篇2

目前,教育部已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工作,结合高校的特点采用分段衔接模式,即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段式,形成应用型、设计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具体设定了每一阶段的明确目标,本科学士阶段重点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使其具备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工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硕士研究生阶段重在培养设计型工程师,其应具备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要求其主要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含义,工程基础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是工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在工科高校教育中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本专业隶属地方教学型大学,我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工程师,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培养具备生产操作系统的设计、运行、技术创新和项目改造的能力;具备工业产品制造、运行、营销及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实践操作能力;具备专业工程师、技术员资格,毕业后直接上岗的能力。因此,本专业在校实践教学这一环节中加强毕业设计形式,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以本专业涉及的实际工程为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设计项目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把握好毕业设计平台,使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很好地结合,实现对学生的工程基本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

二、现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结构模式存在的问题

1.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由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组成。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袭闭门式的办学模式,没有树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其次是没有设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实践环节受到校企实践基地条件的限制,使得“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高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应用型的及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技术难题的工程人才。

2.本科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主动。工科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大赛科研团队及实习基地选择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校办学常规:学校是主体,给出安排,学生是客体,按部就班的做。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没有留给学生考虑自身发展、对专业学习提升及就业方向的自主选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兴趣。

3.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存在相对短视的行为。毕业设计应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是教师拟定的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科研、设计项目的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管高校教师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的重要性,目前也有一部分教师已在实践,但要突破固有的执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或因条件有限不易尝试;或担心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科技服务项目而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其结果使得教师很少主动地将“产学研”的合作理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这些人为因素扩大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难度,也很难迅速地将“产学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先进的理论与创新思维纳入到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当中。

4.学校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一方面双方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运行成本大、费用高、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要进行深入、大力度的体制改革,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认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所需的经费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自我发展少、风险意识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而学校在教学任务饱满、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烈。

5.工程实践教育场所缺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应用型工程师,要求在本专业方向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就显现了教学型工科大学存在实践场地有限、资金匮乏等问题,大学生很难在校内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

三、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1.教学改革的目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针对本专业的特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为企业培养在工业一线生产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2.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为准绳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七个学期的学分分配为:第一学期22学分、第二学期29.5学分、第三学期30学分、第四学期22.5学分、第五学期14学分、第六学期14学分、第七学期13学分、第八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第七学期课程比较少,我们尝试在第七学期后半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同时加快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结束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进行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设计专题体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通过参与多项工程类课题,让学生对企业目前工程环节的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确立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第3~6学期也就是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参加教师工程类科研课题,承担基础科研任务,熟悉企业的管理、工艺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部分毕业设计的重点章节。大四阶段,对毕业设计做最后设计方案的修改,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日程安排,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着重强调学生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或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让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尽量的贴近实际,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质量监控。

3.教学改革的途径。①构建“平台+模块”的毕业设计课程结构体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使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毕业生的学习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企业学习。②以科技大赛为契机,注重学生科研视野的培训。毕业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家、省、市、校不同级别的工程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把毕业设计计划与大学生科技竞赛题目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科技竞赛所需的基础教育,设置相关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通过在比赛中学习的方式,开阔学生的专业科研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方案规划写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加强学生实施毕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③参加“产学研”项目研究。指导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能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师可以从工程类科研项目全局出发,以横向科研项目引领的方式,吸引优秀的卓越工程师参加课题组,在实施项目中锻炼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并使先进的科研成果能全面、客观地指导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毕业设计。④建设高水准的工程型师资队伍。毕业设计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着重强调现实的工程实施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教师常年从事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经验丰富,教师的工程设计特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⑤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是工科大学为提高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质量水平应解决的重要问题,实现高校大学生有稳定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中心场所。由于工科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殊性,侧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尝试将企业引进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或收取比较适宜的场地费用,使学校更好地开辟实习实践新环境,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建设相融合。这样可以解决企业灵活用人、用地的问题,又能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是加强工科型大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

篇3

毕业论文是检验文科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本科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环节,为规范202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时间

内容

说明

2020年10月22日—

10月30日

学生选题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2020年11月1日—11月10日

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指导教师根据撰写毕业论文要求下达任务书并要有记录

2020年11月11日—11月22日

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2020年11月23日—12月29日

各专业分别作开题报告

由学生提交毕业论文构思并经审定后确认开题

2021年1月——2021年2月

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2021年3月1—3月25日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交叉评阅

各专业中期检查组老师负责检查

2021年4月1日—4月20日

答辩资格审查阶段

交定稿后由指导教师评审打分写出意见

2021年4月21日—5月10日

毕业论文答辩

学院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评出成绩

2021年5月11日—5月19日

延期答辩和重答辩

不及格者进行重答辩

2021年5月中、下旬

毕业论文材料上交,整理

提交论文,维普系统再次

2021年5月31日

毕业论文存档整理、装订学生论文材料、总结

2021届毕业论文工作终止日

 

注:各专业可依据本专业特点对计划作微调,但毕业论文工作终止日不得后延。

 

篇4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3],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我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作者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年,实际上最后1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3.4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4.1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2]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篇5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实地调查 问题与改进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职业责任、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毕业论文是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近些年来高校毕业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何改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本文选择某高校会计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论文为样本,学生人数为533人,剔除资料不完整的部分,有效样本为523人。调查资料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意见、评阅小组意见、答辩小组评语等,逐一翻阅手工整理。针对学生设计了问卷,包括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调查、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调查、对老师指导的调查、对论文答辩的调查、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每一选项下均设置了被调查者发表已设计选项以外内容的栏目。问卷采取五级打分的方法收集整理。发放对象是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的2011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0份,有效问卷为185份,其中对教师指导、对论文答辩、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部分的有效样本为167份。为了解毕业论文组织情况,对样本大学的会计学院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三个二级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的制定与执行等,逐一整理与跟踪。

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调查与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 现行本科培养计划中,没用对学年论文、课程论文的具体安排。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未能接受论文教学的相关训练。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上述调查显示: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

( 二 )毕业论文工作流程调查 本文对样本大学4个二级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的文本整理与后期执行的跟踪,结果如下:(1)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时间节点的计划。依据会计学院对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对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将论文主要工作分为:学院动员(学生开始工作)、导师与学生见面(导师开始工作)、提交开题报告、提交初稿、提交定稿、答辩等项。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学校规定“第六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组织布置毕业论文动员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于第八学期第十二周开始”。调查对象中仅只有一个学院的启动时间符合要求,其余均在第七学期开学初,答辩时间均符合规定,实际上缩短了论文的工作总时间。样本单位的论文总工作周数分别为31、33、30、25不等。(2)毕业论文主要工作时间的计划。根据学校规定,论文从动员到答辩的全部工作时间约为32周(不包括期间的寒暑假时间)。为分析各类工作时间安排的情况,将主要工作期间分为了5段:布置论文――师生见面;师生见面――开题报告定稿;开题报告定稿――提交初稿;提交初稿――提交定稿;提交定稿――答辩。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总的工作时间均为31周,比学校规定时间缩短了1周。对2011届总时间的分布看,第2、3、4段作为指导与写作的实际可用时间(其他的时间一般是学院实施相关分配导师、检查审核、评阅、答辩组织等论文的管理工作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58%。本文同时调查了本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工作计划发现,其比例为73%、70%,对会计学院安排的合理性有所质疑。基于对初稿写作的难度的判断,样本学院对第3段安排的时间最长,且期间包括了寒假。本校有的二级学院采取的做法是“3短4长”,而非“3长4短”,两种方案如何选择还需谨慎。第1段的时间中包括学生熟悉论文写作要求,初始选题,以及学院分配老师等,样本学院的时间安排均比所调查的其他学院长(4周、5周),如何规划更合理需要商讨。(3)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执行。通过对会计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部分执行情况的调查发现:第一,时间节点的执行情况缺乏刚性。如部分学生开题报告的定稿提交时间由规定的2010.11.12,拖延到2010.12.9;而对预期不交论文者并未按原规定的处理。第二,部分工作未履行。如应由学院组织的中期检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开题报告、学术不端检测的抽样审核,以及论文成绩的最终认定等均未按要求实施。第三,部分工作程序未规范。如指导、评阅、答辩未通过的后期补答辩等程序,以及论文的归档、总结等工作缺乏不要的规范。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论文工作程序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最有效的使用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合理安排与严格执行。

( 三 )教师指导人数分配及执行统计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的调查结果见表(2),教师指导数量超过学校规定(一般不超过8人)。2009届与2010届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指导人数为12.8人,最高为21人,最低为6人。辅修学生论文指导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

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调查与分析

( 一 )教师指导方式与指导次数统计分析 以学生填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记录为依据,对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方式采用以及指导次数调查。指导次数包括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为止的期间内。指导方式分为:面谈、电话、邮件等。调查结果见表(3)、表(4)、表(5)。从调查结果看,(1)教师指导的工作量大,63.27%的教师人均指导次数在6-10次,最高为33次,平均为9次;(2)从指导次数反映的教师指导的工作量不均等,最高(33次)与最低次数(3次)差距甚大。(3)在三种指导方式中,面谈采用较广泛,电话方式相对较少。未采用面谈的为7人;未采用电邮的为31人;未采用电话的为67人。(4)上述数据来源于学生填制的手册,由于个别学生提供数据的不够准确,会影响对本问题的分析。

( 二 )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小组评阅意见调查分析 根据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的要求,将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内容要求分为:选题、研究工作、质量水平(论点、论据、论证、行文或结构、贡献与创新)、不足、结论意见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内容分为:选题、论点与论据论证、结构与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不足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答辩小组的评阅内容确定为:论文质量、论文陈述、答辩情况、结论意见四部分,另加意见书写认真情况。每项1分。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看,(1)指导教师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漏,较为完整的仅占18.29%。缺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完成论文的工作,以及论文的不足等方面。评阅意见分别有电子版与手写板两种形式,在电子版中存在复制的现象,手工版中存在书写欠整洁的问题。指导教师填写评阅意见的认真程度可见一斑,如何规范值得关注。(2)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较为完整的比例低,仅占12.06 %。绝大部分存在缺项其中缺一项的占60.70%。对于27.24%缺2项级以上的评阅意见是要重点关注的,缺项主要集中在对贡献与创新、不足的评价。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些适用于不同论文的套话,甚至直接复制等。论文的英文摘要的质量如何、附件情况等基本没有涉及,只有极少数评阅中评价了数据处理能力。(3)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填写完整的仅占5.06%,大部分答辩小组的评语属于基本符合要求,不同程度的均存在缺项。48.25%为缺项为2项及其以上,接近半数,其中12.45%的评语问题较多的。评阅填写字迹潦草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有缺项的评语首先是填写的字迹潦草、不认真。综合对导师评阅、评阅小组评阅、答辩小组评阅的调查,集中反映出,教师层面对论文指导工作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对论文指导手册的调查中还发现,对比学生与教师对论文完成总结的填写情况,教师的完成质量低于学生,这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的确存在问题。

( 三 )教师论文指导调查分析 (1)教师指导中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确看法表(7)。对与第1、2、4、5、6项所涉及的教师指导中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致的看法。只是对教师之间对论文的要求存在差异有44.16%。(2)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本选项并非反映存在的问题,只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想法。70.06%的学生持赞同意见,可以认为学生对选题是十分关注的。(3)师生交流应采用多种方式和增加次数。前面已有从学生写作层面提出了与老师沟通的建议。本部分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65.27%认为目前邮件交流是主要形式,由于实习影响了面谈的次数。部分同学还建议:学生应主动找老师,教师尽量留多种联系方式方便联系,结合邮件方式可多进行电话交流,增加面谈次数。(4)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在改进老师指导的调查中,部分同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如:指导过程中应要求更严格,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适当安排指导会,教师可以更早些与学生沟通等。

四、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 一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与分析 以学生论文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构框架的完备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参考文献的充分性。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学院的现行做法与统计分析的需要采用的分类标准见表(8)。(1)选题宽泛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上述统计是仅仅从选题的字面上的分析,但是,从中也能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选题偏离专业。表中的6份不当的选题基本属于此类。如“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管理研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合理性研究”等。二是目标宽泛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数量,如“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是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存在歧义。如“论我国物业税转实的税率设计”等。四是比较恰当的题目的比重仅占14.56%。选题中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小题细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论文结构框架的明显缺项比例低。结果分析: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论文结构合理,有明显缺项的仅占0.78%。尽管在结构完整性方面问题较少,但是13.62%的结构体例一般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3)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规范研究仍然是当前主要的方法,47.86%的学生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的应用已经有所开展。8.56%学生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规范研究的同时部分同学(27.63%)注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方法还未能在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4)图表使用有限,文字差错低少。调查结果见表(9)显示:70.43%的论文不存在文字表述的错误,且无严重错误的发生,文字表述的差错率较低;部分论文存在小的差错或偏误,占比为26.85%;7份错误严重的论文是值得关注的,占比2.72%。论文对图表并用的并不广泛,占41.25%,尤其缺乏对图的运用,仅占7.78%。16.73%的学生并未使用图表的形式,一方面是论文本身不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是学生对图表的使用不重视。(5)参考文献的运用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数量基本上在15篇左右,25篇以上仅占11.73 %,本科中还有极少数(2.81%)在5篇以下。参考外文文献的数量基本上在1-5篇,但是有37.5%的学生没有外文文献。即使标明有外文参考文献的论文中,对该文献的具体运用,也仍令人质疑。参考文献的时间基本为近5 年,在时效上还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 二 )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如表(10)所示。(1)论文写作的时间投入有限。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2)对选题及开题报告的完成现状的判断分歧不明显。对选题与开题报告给出的两项调查结果意见差异不明显。同意选项5的比例(87份)略高于不赞同的比例(65份),认为开题报告基本到位的比例(79份)略高于认为不到位的比例(71份)。(3)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所设计的8、9、10、11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至于论文是否存在借鉴引用的内容较多,被调查者各持己见。(4)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各选项的“说不清”档级的填列人数基本在30-40份,平均为35份,占比18.92%。这部分同学实际上是没有发表意见。

( 三 )毕业论文成绩调查与分析 调查样本为20009、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共523份。将论文成绩分为以下5个等级,分布情况见表(11)。基于论文的总评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评阅小组成绩、答辩小组成绩三部分组成,即:导师的评分×35%+评阅小组的评阅分×35%+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按此构成情况,对成绩构成做进一步统计分析见表(12)。成绩总体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主要集中在“良”、“中”占比为80.50%; 90分以上的论文极少,仅为0.57%。成绩构成情况统计结果表明:(1)从论文的平均成绩看,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不论是全体样本,还是分年级与分专业样本、还是分班级的样本均反映出此特点。这种现象,是否表达指导教师评分较宽,还是评阅与答辩评分较严。(2)从最高分、最低分看,仍然表现为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且在全体样本、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的样本中基本也是如此。在最低分中还看到导师未给出不及格的成绩。(3)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中分差达到20分以上的有16份,其中最高为25分。(4)随机抽取52份样本,其中24分样本(约46.15%)的评阅成绩或答辩成绩高于导师成绩,其中有两份的成绩差额分别为19分、20分。也就是说,尽管平均成绩反映出的导师成绩高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但是,从个案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论文显现出相反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调查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院管理。首先,缺乏对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相对独立性。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必须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 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现实中将毕业论文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看待, 割裂其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混淆了毕业论文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导致毕业论文写作前缺乏前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其次,缺乏对现行框架下实施方案的合理设计。现行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程序与时间节点”)的设计存在缺陷:已有的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程序不完整、部分内容缺失;已有的内容与要求不清晰等。同时,对现行规范的执行缺乏刚性,监督检查不到位,如教师平均指导人数的突破上线,疏漏对选题的审核、中期的检查、成绩的审核等环节,答辩的时间安排短,最终通过率100%等。最后,缺乏对组织实施的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以奖惩导向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学生论文成绩考核不严格、缺乏淘汰机制、通过顺利。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考核不严格、缺乏奖惩机制,教师指导优略无碍,论文教学整体效果差。对管理层的管理职责缺乏必要的考核问责机制,组织实施的管理水平不及。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根本原因。问卷调查中,学生希望加强对教师的选择加强论文管理,定期检查论文进程,建立导师淘汰、奖惩机制等。(2)教师指导。一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导致可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工作,面对一项具有极强弹性的工作,个别教师的浮躁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完成过程。问卷调查中70.06%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增加面谈次数。二是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论文的指导是一个具备明显“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选题不同,研究视角不同,选用方法不同等,使得教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还面临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但现实中,能有这样工作态度的教师的确不多。三是高质量完成指导的要求不足。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完成指导工作的质量要求。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也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因此,尽管教师指导论文数量超过上限,甚至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努力,均可按期完成任务。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指导中应严格要求。(3)学生写作。大学期间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学,学生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问卷调查中,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比例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课程学习”、轻“论文教学”的思想,对论文教学环节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主要以“如何能顺利通过”为目标,而没有过多的思考通过论文教学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在面对就业实习考研几项工作的时间冲突,从完成的顺序上,论文一定是在最后。而且,投入的时间明显不足。问卷调查中,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专业研究能力的匮乏,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匮乏。普遍存在论证资料信息整理不够,研究证据欠充分,研究结论价值单薄。个别同学在论文中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 却不求甚解。问卷调查中,对所设计的:“缺乏对所研究目标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现状的深入研究”“整理参考文献提出研究思路的能力不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够”、“缺乏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应用的训练”等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有还要求“多进行电话交流”、“尽量多留联系方式”、“学生应主动找老师”、“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安排指导会”“增加面谈次数”“教师可以更早的与学生沟通”。

( 二 )相关建议 (1)毕业论文教学切实纳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论文教学、实验教学等均是本科教学的不同形式。论文教学的最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品质素养、情报素养、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因此,论文教学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形式,论文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与此同时,本科教学又不可忽视论文教学,研究生教学又不可没有课程教学。即使在此状况下,课程教学中通常包括了以课程论文体现的论文教学,论文教学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后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科的论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论文的写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实施的目标与要求不同,论文教学一般包括: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这三类型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毕业论文教学是论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现实中实际上是忽视了甚至取消了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导致了毕业论文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文献检索专题;热点问题专题;优秀毕业论文点评专题等。部分专题以外聘教师完成。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践的专门问题课堂讲授、学生研讨;明确与落实需要完成课程论文的具体课程教学计划。增加对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文献检索、调研报告、学年论文等的要求。(2)毕业论文教学实施流程的再造。启动激励竞争机制,允许个别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超过学校的标准,也允许出现个别教师落选; 提供了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加大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前期(选题前)的指导;增加了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了论文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细化落实学院对论文的组织管理,包括: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规范夯实论文动员环节;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明确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试行院系两级答辩办法;增加论文撰写与指导过程的记录等。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奖惩机制,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制;既奖励学生,又奖励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建立优秀论文、典型论文后期的出版、推介、使用制度。完善论文总结归档工作。(3)建立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评价与最终成绩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事故认定与优秀评价等,确保论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孟梅:《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篇6

【关键词】土木专业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现状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2016教学改革基金项目(YB20160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1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贴切实际工作的大操练。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亦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4)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和难点

土木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完备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因此不同于之前的每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任务集中。通常毕业论文阶段最多安排14周(国际班为3周),除去后期的评阅、答辩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是12周,这中间还包括上半年的各种节假日(清明、五一、端午等共计3天)。

(2)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毕业前夕,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学习,面临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今本上的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恰好是毕业论文(设计)启动阶段,鉴于目前越来越大的考研竞争压力,有机会参加复试的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准备复试而无法集中精力于毕业论文(设计),至少会影响两周时间。如果在异地外校复试,还可能更长。部分学生还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同样会分散精力和时间。同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

(3)参与主体的特点。首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与主体――大学准毕业生们,经过大学本科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了。其次,同学们聪明、热情、好奇、精力旺盛、富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队伍的新分子,他们思维敏捷、不受惯性思维的禁锢,出其不意的思想火花甚至会给指导老师以有价值的启发,从而促进课题的进展和深化。

如果说前面两个特点是不利因素的话,那么学生们所具有的特点将会成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并且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潜在有力保障。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大学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圆满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几乎不允许有明显的失误和偏差,其难度可想而之。

三、我国教学及改革研究现状

土木专业是我国理工科高校的龙头专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历来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这一环节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层出不穷。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 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 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 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各高校的教育者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对本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的探索。

四、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和创新,虽然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毕业设计工作也必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探索毕业设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场持久战。只有学校、学校基层单位、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予以重视,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保证各项制度完善,才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各校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进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6年)

篇7

1.1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该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159份。试卷由教研室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试题库中抽题组卷,基本覆盖了生理学教材(朱大年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七版)十二个章节的知识,试题层次包括了解、熟悉、掌握三方面,其中了解占8%,熟悉占15%,掌握占77%。并按照教学课时数统一分配各章节知识点所占分值,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交由教务科统一安排和组织考试,采取专人监考,考生单人单桌考试。

1.2试题组成和评分方法

本次分析的期末考试试卷共69题,试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共60题,分值60分;主观题分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分值40分,满分100分。试卷评阅标准依据出题时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客观题由教务科读卡机阅读,主观题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集体阅卷,采用流水作业,由专人复核阅卷情况后统分,提交至教务科。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159份试卷中每道题的编号、得分、总分和每个学生的学号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用Excel软件的函数公式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算各题得分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本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试卷整体的信度α={k/(k-1)}×(1-∑Si2/St2)(k为试题总数目,Si2为第i题得分的方差,St2为总分的方差);客观题难度系数:P=V/W(V为该题的答对人数,W为参加测试的总人数);主观题难度系数:P=X/W(X为该题的平均得分,Y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难度系数=各题难度系数的平均值;每题的区分度:D=2(∑Hi-∑Li)/nWi(将学生考试成绩由高向低依次排列,从两端各取抽样总人数的27%,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Hi为高分组该题得分总和,∑Li为低分组该题得分总和,n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总人数,Wi为该题的满分值);试卷整体的区分度=各题区分度的平均值。

2结果

2.1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100分,平均成绩81.00,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标准差8.43分。学生成绩分布为30~49分2人,50~59分3人,60~69分11人,70~79分48人,80~89分79人,90分以上16人,由图1可见成绩呈负偏态分布。

2.2试卷质量的分析

2.2.1信度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程度,是衡量试卷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信度越高,说明试卷越能正确反映考生的程度,一般认为信度值α大于等于0.8的试卷信度非常好。本次试卷分析采用所有试题的一致性程度来计算考试的信度,本次试卷的信度为0.7920,表明本次考试成绩是可靠的,如实反映了考生的水平。

2.2.2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难度系数表示,难度系数小于0.4表明试题难度较大;难度系数在0.4~0.7表明试题难度适中;难度系数大于0.7表明试题难度偏易。通过分析,本试卷的难度系数为0.7525,表明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偏易,本试卷中试题难、中、易分值比例分别为8%、53%和39%。

3讨论

篇8

在生物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本质性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都不够,或者普遍都会存在一些偏差。首先,在以往的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对科学本质的教育,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把重点放在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者理论上,这样在学生的印象中并没有科学的实质性的概念。在教师中有一些比较一致的观点,即相同的一个实验由不同的科学家来观察会想到相同的结论,科学家也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就算是科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将来也有可能会被改变。这些教师普遍不认为细胞结构式细胞结构模型复制的,只有在实验结果和实验预测是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说实验是成功的。这些都说明教师认同科学探究式永无止境的、科学知识也并不是都是真理,同时也也说明教师对于科学探究讯在主观性的认识,没有对科学本质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现代很多学校中,实验设备缺乏,相关课程不全等导致了学生对科学本质观的认识并不深刻,也影响了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科学本质观在生物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以显性的教学方式体现科学本质观。目前的生物学教学中,科学本质观很多都是以潜藏在课程中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习惯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活动来体验科学,让学生用这种间接的方式体会到科学的本质。很多专家都表示对科学本质的学习不是隐性的,应该是显性的,教师应该得多应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用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用显性的向学生传达科学本质的观点,用清晰的话语告诉学生在所学的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本质观念,用这种直白的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现代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有明显的成效。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现科学本质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利用一些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不仅体会到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科学知识是怎么样进步的,而且能让学生学习试验方法、思想、技能和原理,从而领悟到科学本质。比如,要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除了让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和怎样控制变量、设计实验等方法,还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到的是过氧化氢分解所释放的产物”,教师是怎样得到结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的”,让学生感受在实验中观察得到的结论与直接学习理论得出来的观点是有分别的。

(三)结束语

篇9

写作及版式要求

一、论文构成部分

论文一般由论文题目、中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以及参考文献五部分组成。

(

1

)论文题目,是论文的眉目。论文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但都要以全部

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论文的主旨。

论文题目中的文字数不得多于

20

个字。

(

2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诠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文字要简练、

明确,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

200

字。

学年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目之后,

论文

正文之前。

(

3

)关键词,是能够代表或概括论文主要内容的词语,通常都是题目、主

题、摘要里含有的重要专业字眼或是在论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专业词语。另外,

关键词的个数一般在

3

5

个左右。

(

4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作者对问题的提出、

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

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

因此,

要求这一部分内

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

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

脉络清晰,

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

这些段落

即所谓逻辑段,

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

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

(分

标题或小标题)

(

5

)参考文献,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新的)文献。参考文献是

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

据,

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

查找方便,

内容准确无误。参考文献统一列在全文后部,采用顺序编码制。

二、学年论文版式的基本要求

1

、纸型:

A4

页边距:上

2.5

2.5

2.8

2.8

装订:左侧装订

页码:底端居中

2

、论文题目,字体:黑体,字号:小二号,居中。

3

、中文摘要,

“摘要:

”是中文摘要部分的引导,不可省略。首行缩进

2

汉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

2

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

距:多倍行距

1.25

4

、关键词,

“关键词:

”是关键词部分的引导,不可省略。关键词与摘要之

间空一行。

关键词一行缩进

2

个汉字;

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

2

个汉字,

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

3-5

个,黑体,小四。

5

、正文

(

1

)正文标题

正文标题数字应用:一级标题:一、

(黑体、三号,缩进

2

个汉字)

,二级标

题:

(一)

(黑体、小三号,缩进

2

个汉字)

,三级标题:

1

(宋体、小四号,缩

2

个汉字)

(

2

)正文: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每一段落首行缩进

2

个汉字,行

间距:

1.25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是参考文献部分的引导,不可省略,其缩进

2

个汉字,宋体、小四号。所引用文献另起一行,左顶格以引用顺序列明。具体示

例如下:

(

1

)专着

[

序号

]

作者

.

专着名

.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

(

2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

序号

]

作者

.

题(篇)名

.

刊名

.

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

  .

(

3

)会议论文

[

序号

]

作者

.

篇名

.

会议名

.

会址

.

开会年

.

(

4

)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

序号

]

作者

.

篇名

.

见:文集的编者

.

文集名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

(

5

)学位论文

[

序号

]

作者

.

题名:

(博

(硕)

士学位论文)

.

授学位地:

授学位单位,

授学位年

.

三、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1

、第

9

周:确定论文写作小组(每组

5-6

人)

2

、第

10

周:确定论文题目和写作提纲

3

、第

11

周—

13

周:论文写作及修改

4

、第

14

周:定稿

附件:课程论文封皮

本科课程论文

名:

号:

院:

业:

级:

篇10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核心工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2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4-03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在2012年笔者承担的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其中有1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为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阐述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及影响因素。

1 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创新是毕业论文的核心

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获取知识、组织实验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三是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传授基本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带领学生成功自主地获取信息和组织实验研究。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查阅文献,展开讨论,并勇于向老师、书本、传统理论、传统工艺质疑,敢于创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去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科研需要探索,但更感受到创新思维和成功尝试的快乐。

1.1 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风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地构筑21世纪教育模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未来。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中,在注重创新同时,从选题、拟定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分析和纠正实验结果等环节中,指导教师始终要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实验实施紧扣选题,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论文开展的过程也是团结合作的过程,要求我所指导的8个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在文献资料、实验技巧、论文撰写等方面资源共享,对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开展讨论;在时间、内容等实验安排上相互协调,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帮助。这样可保证实验进度和质量,使人力、物力、时间等达到了高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解,使得实验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在论文开始我就给每个本科生配备了1名研二的学生,在实验技巧、数据处理及外文阅读等方面给于指导,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完成和超越。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

1.2 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 传统的指导方法是以“老师说,学生记”,学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这种被动的论文(设计)指导依然是“灌输”、“接受”、“服从”,学生缺乏主动创造的参与热情,懒于思考,懒于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跟在老师后面转,不会跑题,但没有创新[1]。要真正实现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就需要改革指导方法。指导方法的改革就是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从论文选题,到方案设计,到实验研究,到论文撰写,一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适当环节给予指导与引导,让学生感受从未有的压力、责任与动力。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发现和重视了自我个性,积极调查研究,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相互讨论,综合各种信息,以及与科研合作单位、同学、老师团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主动性,达到了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样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虽然强调目标,但只是给学生以思路,提供给他们创新实验的参考资料,方案让他们摸索,阶段性听取学生实验动态的汇报,对有问题的环节及时给予指点,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方法,同时也针对实验中探索性问题提出观点,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主动找合适对象沟通。食品08-1班同学何新萍完成的毕业论文“茴香精油在番茄沙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际需求――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课题目的在于使用茴香精油替代目前常用的化学防腐剂苯钾酸钠,并制备茴香味的番茄沙司,该公司产品主要出口中亚国家,而茴香颇受中亚国家饮食喜爱。那么就涉及到茴香精油怎么稳定、缓释,多少添加量,茴香味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位同学就经常主动到企业与技术人员沟通生产过程,制定实验方案,模拟生产实际。试验中的茴香精油微胶囊制作可以借鉴相关成熟研究的作法,而货架寿命预测中动力学模型建立则是该同学的创新思维的成果。很好发挥了自己数学优势,灵活运用了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A=A0eKat ,建立了添加茴香精油的番茄沙司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并很好地用于预测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这位同学深刻感受到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而又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的意义,同时在为人处事、与人沟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飞跃,缩短了毕业后走向社会的距离。

2 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关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2]。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直采用双选制,先将题目公开由学生选择,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如果让各专业的每一位教师在毕业生选题前为本科生作一次学术报告,让本科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同时也了解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那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选题最好来自于老师科研或者企业实际需求,这样更易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2.2 本科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3]。实践证明,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知识功底(专业知识、写作及外语水平等)、能力(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生物统计等)、品行(诚信、守纪等)以及身体素质等都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直接影响。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学风好,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引领,就能够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2.3 指导教师 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师负责制,即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及其质量负责。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指导教师的科学精神、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与方法等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一特殊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另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妥善处理这个矛盾,指导教师也非常重要。因此,如图所示,教师队伍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六要素中处于核心位置[4](如图1)。正如周济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少部分教师认为讲得好成绩应该高一些。而论文答辩不是演讲比赛,也不是辩论比赛。虽然这一过程从字面上理解是“答”和“辩”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不同,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不同,所以在给成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在把握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回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志辉,丛希君,潘大伟,等. 跨学科指导工科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18.

[2]敬思群,胡红英,何爽.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3):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