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友情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5: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友情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以为春节期间,大学生们该是吃喝玩乐,相当尽兴,可在微博上“找工作、投简历,写论文”诸如此类与过年并没多大联系的关键词,却频频出现在大学生的“状态”中。
“这是我在大学期间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不能像以前那么过。”小蔡在自己的微博中写道。“走亲访友,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我的求职打算”。小蔡决定,春节随父母拜年期间,将自己精心制作的求职简历附在拜年礼物中,拜年的同时由父母顺便托亲朋好友们关照一下,帮他谋个好差事。“其实我也不愿这样,毕竟大过年的上门求人找工作,脸上挂不住啊!”他感叹道。
给舅舅拜年,谋得实习生岗位
马凯(化名)是宁波人,现在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四学生,尽管在年前已经跑了多场招聘会,马凯仍没有找到心仪工作。“现在要找工作不难,但要谋一份好工作还真不容易。”马凯无奈地告诉记者,“放假回家,妈妈说托熟人想想办法,带我去拜年,其实是投简历。”
昨天,马凯就在妈妈陪同下到一位远房舅舅家中拜年。舅舅在宁波一家大型的房地产公司中当主管。马凯说:“爸妈说房地产公司收入待遇都不错,所以想托舅舅想想办法。”
舅舅告诉马凯,现在公司正在裁人,直接签合同就业可能性不大,但给外甥安排了一个实习岗位,可以先在公司里呆着,有一定的实习工资。虽然没能找到正式工作,但能在大公司里实习,对马凯来说也是个机会,先在这边多积累些实践经验,最好能创些业绩,以后找工作就是资本。“舅舅还告诉我,现在找工作,英语是第一要求,所以我正利用春节提高自己的英语对话能力。”
“现在都提倡争取人脉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其实亲戚朋友就是一条很好的人脉,有亲情友情的前提在,可信度也比较高。”面对小蔡和马凯这样的拜年方式,不少大学生都表示赞同,浙江财经学院的小刘说:以前没注意到,通过这次拜访才发现,原来亲戚和父母的朋友中竟有不少是企业骨干和老员工。大四学生小陶说:“中国人过年过到正月十五,我准备在此之前再多走些亲友家,多说几句新年好,说不定明年我的工作能就此搞定!”
狂翻英文报纸,准备毕业论文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拖延;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23-02
科技的高速发展塑造出一个以竞争为导向、紧迫时间感的社会,大学生中的拖延行为将成为其个人良好教育形成的阻碍力。大学业群体中拖延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80%~95%的大学生报告自己有学业拖延的行为,近75%的学生表明自己有拖拉的倾向;50%认为拖延行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自从Solomon和Rothblum(1984)开始关注学业拖延现象以来,学业拖延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学业拖延指学业任务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差距,外在表现为时间的不合理利用。学业拖延的不同程度给当事者造成心理功能失常或产生不适应行为等严重影响。长期的学业拖延会妨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懈怠易成为学习心理障碍,导致低学业表现,增加学生的压力感,终而影响个体健康[。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尝试对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国内大学生学业拖延研究的现状
1、对大学生学业拖延总体状况的评价
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在学业拖延的内隐和外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业拖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沈烈敏(2002)自行设计懈怠心理测试题来研究学生懈怠心理与学业不良的关系后发现,高学习懈怠倾向者,友情学习年限越高越易导致学业不良、随学习年限增长,学习懈怠易成为学习心理障碍。晏碧华,邹泓(2008)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大学生学业拖延(延迟)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将推迟完成学业任务的时间来规避学业失败行为。
赵婉黎(2007)在其编制的大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的研究中得出,男性在延迟行动、计划性不足上的拖延程度大于女性。这与Else-Quest等元分析结果一致。胡春宝(2008)的拖延研究中得到女生的学业拖延倾向高于男生。
2、影响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因素
当前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比如,张红梅,张志杰等人用Tuckman拖延量表中文版对大学生拖延倾向、拖延动机和拖延归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时间管理行为、自尊和自我效能和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特别是与某些人格特征(自尊,自我效能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由于拖延所导致的时间压力,拖延者承受更大焦虑,并且对自我产生怀疑、不自信,导致较低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康婧等研究了大五人格对学业拖延的影响,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与学业拖延间存在相关,特别是责任心中“自律性”与拖沓行为呈正相关。当前研究普遍倾向于人格因素中的责任心对个体的影响,因为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树立学生适当处事方式和规划时间的方法,可以达到缓解他们任务完成时的焦虑感减少拖延现。
3、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干预
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业拖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相应的干预实验并不多,占多数的评论都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提出对策。眼下更多的是需要对该领域的实证干预研究,例如行为研究、团体心理辅导等。
二、大学生学业拖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学业拖延的评估指标问题
根据国内外当前的研究文献对学业拖延的概念性定义,学业拖延是个体的认知(intention)和实际行为(behavior)的分歧(Steel,2003),个体多次感受到因学业任务的延迟完成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个人的学业拖延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倾向,另一个是行为,进而总结起来,心理学一般将个体的学业拖延操作性定义为两方面:一是外显行为(如学习成绩,行为问题等),二是内隐问题(如焦虑,主观幸福感等)
参照学业拖延的上述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某个点或某些方面,由于缺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的总体把握,直接导致的问题是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描述和解释既不全面,也不充分,很难为教育干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因此,日后的研究应同时注意从外显行为和内隐问题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状进行评估。目前,在心理学中,对个体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的评估已经开发出许多规范化的量表可以供使用,针对当前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研究多在定量研究,对于研究结果更多的是教师德育教育干预,未来可多尝试通过学校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后续相应的干预实验性研究。
2、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者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Barbara A.Fritzsche等报告了学业拖延(上接023页)行为和学生写作成绩之间的研究发现,延迟完成写作练习训练的学生会对论文的写作产生焦虑,他们会因不满意论文质量而延缓论文的完成时间,同时学业拖延程度高的学生在有写作信息反馈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由此他们提出了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干预学业拖延的建议。
Mayer在1946年曾谈到学习拖延行为会影响学生情绪,虽然导致焦虑的因素很多,但是长期的拖延行为可能会诱发焦虑感。有研究发现,有些学业拖延的学生在整个学期中容易沉浸在焦虑情绪中,拖延者压力感会随着学期时间的推移不断递增,即整个学期的压力感高于开学初和学期中段,拖延者即使是完成学业考试但他们依然会感受到较高的焦虑感。高压力、焦虑感引发个体自我怀疑,长期拖延会带来个体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学业拖延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影响,但目前为止关于生理健康的研究很少,亟待深入。
3、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个体差异问题
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男女指标上的人口学变量研究表现出,Piers,Steel发现男性拖延程度稍高于女性(r=-.09,K=37),赵婉黎在其编制的大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的研究中得出,男性在延迟行动、计划性不足上的拖延程度大于女性。Else-Quest等元分析得出,女孩在控制性上的得分高于男孩,而胡春宝对研究生拖延研究中得到女生的学业拖延倾向高于男生。今后的研究应将研究影响因素扩展到个体水平、家庭以外的其他变量,并构建出相应的理论解释模型。
4、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研究涉及问题
国内外对学业拖延的前因、结果变量都得到一些数据支持,但对学业拖延现象的研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寻,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将为我们的研究和教育干预提供方向。已有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如上述人口学变量中性别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男女在拖延感受性是否有差异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争议。在研究范围上学业拖延是否会出现学科的差异,国外的拖延涉及到的学科包含写作,数学学习,而国内在这块的研究较欠缺,即使是特质性拖延的学生也有可能出现学科上的不同,探寻此类问题的原因对学业拖延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教育情境复杂多变,研究方法可以多多考虑在量表研究的基础上辅以观察、现场访谈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学业拖延心理研究中还应增加情境因素,如不同的任务压力是否会带来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变化。
从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当前研究者对学业拖延者人格特征以及因学业拖延而面临的困境等心理困惑冲突,国内对学业拖延者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这是个未来研究急需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沈烈敏. 学习中投机与懈怠心理对学业不良的影响研究[J]. 心理科学,2002 6 746 747
[2] 晏碧华,邹泓.学业情境中回避失败的成因及教育干预[J] 江苏高教,2008 1 56 86
篇3
(一)
本论文在xxx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法、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本人影响深远。不仅使本人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本人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本次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所以在此,再次对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三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三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三年寒窗,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愈加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所培养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和广阔视野。很庆幸这三年来我遇到了如此多的良师益友,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热心的照顾,让我在一个充满温馨的环境中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感恩之情难以用言语量度,谨以最朴实的话语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他们,报答他们!爸妈,我爱你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二)
感谢我的导师###教授,他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而你开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快的融入我们这个新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赴M国的C平平安安,留守复旦的快快乐乐,挥师北上的G顺顺利利,也愿离开我们寝室的开开心心。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三)
本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方案论证到具体设计和调试,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四年的本科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在此向####大学,###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
(四)
踉踉跄跄地忙碌了两个月,我的毕业设计课题也终将告一段落。点击运行,也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虚荣的成就感在没人的时候也总会冒上心头。但由于能力和时间的关系,总是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功能不全、外观粗糙、底层代码的不合理……数不胜数。可是,我又会有点自恋式地安慰自己:做一件事情,不必过于在乎最终的结果,可贵的是过程中的收获。以此语言来安抚我尚没平复的心。
毕业设计,也许是我大学生涯交上的最后一个作业了。想籍次机会感谢四年以来给我帮助的所有老师、同学,你们的友谊是我人生的财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的毕业指导老师###老师,虽然我们是在开始毕设时才认识,但她却能以一位长辈的风范来容谅我的无知和冲动,给我不厌其烦的指导。在此,特向她道声谢谢。
大学生活即将匆匆忙忙地过去,但我却能无悔地说:“我曾经来过。”大学四年,但它给我的影响却不能用时间来衡量,这四年以来,经历过的所有事,所有人,都将是我以后生活回味的一部分,是我为人处事的指南针。就要离开学校,走上工作的岗位了,这是我人生历程的又一个起点,在这里祝福大学里跟我风雨同舟的朋友们,一路走好,未来总会是绚烂缤纷。(蓦然回首)
(五)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我终于完成了《##########》的论文。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从对博客一无所知,对ASP,ADO等相关技术很不了解的状态,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从中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博客这一新兴的出版方式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在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我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
然我的论文作品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可以自豪的说,这里面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的劳动。当看着自己的程序,自己成天相伴的系统能够健康的运行,真是莫大的幸福和欣慰。我相信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都会化为甜美的甘泉。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六)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三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老师、###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系统能够及时开发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七)
两年前,我怀着对##大一如往昔的深爱、向往与期待重新踏入校园。两年后,“文以治国、工以立国、商以富国”的信念,让我必须满怀使命、挺起胸膛的说:“我们,以及我们正在把握和即将把握的企业,理应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脊梁。”
两年充实的生活告诉我,民族需要掌握先进理念、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具体环境的实战先锋;也告诉我,只有不断经历考验、挫折、甚至失败,才能逼近我们最终的理想。生于斯时,长于斯境,唯有以双倍的努力、十倍的耐心、百倍的豪情和千倍的执着来完成原赋的使命。
在此,首先要对我的恩师——###教授,致以最深的感谢。在我懵懂时,他用振聋发聩的棒喝让我警醒;在我迷失时,他用循循善诱的教诲抹去我心头的尘埃;在我痛苦时,他的精神力量让我在心底始终拥有支撑。生有吾父,教有吾师,幸甚。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大姐怀着她那伟大的母性,无比耐心、无私无求的给予我持续的帮助,没有她,论文无法顺利完成。
也要感谢##师兄,他同五年前一样的真诚与宽厚,在最后时刻对文章的指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我的同窗、朋友们,老李、老赵、##、##、###、###……是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实际的援助,帮我渡过了一处处的难关。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和女友,他们期待的目光、未来的责任和时时可以寻求的慰藉,是我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教育 信息系统
一、引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安全需要是人类的重要需要之一”。国际21世纪委员会在《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和求得生存,学会安全进入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安全地做人、做事,增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因此,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大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各高校陆续对安全教育开始重视,但是存在学生多,老师少,课时少,问题多,交流少,理论多,操作少等问题,部分开设安全教育的高校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不能够很好的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全国高校至今还没有一门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安全教育课程,更没有规范的、科学的信息系统适合于安全教育。
二、设计思路
论文针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结合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系统进行设计。
该系统首先要将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知识系统化,形成教学模式信息系统,使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其次,设计专项信息网络模块,提高学习主动性,如在线练习、知识搜选、安全技能模拟训练等。最后,设计在线讨论及留言模块,充分考虑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分析及系统设计
(一)系统体系结构分析设计
本系统采用B/S 体系结构, 以web 服务器( IIS) 为前台和ACCESS数据库为后台。ACCESS 数据库用于存取指标体系、评估材料、用户等所有与此评估系统有关的全部信息。用户通过Internet 浏览器访问IIS 服务器上的ASP 文件,ASP 脚本程序通过OLEDB 驱动程序与ACCESS 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 访问评估数据库。
(二)前台功能分析设计
(1)在登陆的页面提供注册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得的帐号和密码,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到系统进行处理,在系统里判断数据库里是否有此用户。如果有该用户就进行用户判别。是管理员就跳到后台,普通用户就跳到在线学习教学系统首页。如果没有该用户就提示没有该用户。如果用户输入的密码不正确就提示密码不正确。
(2)用户可以从个人资料中修改用户的密码。主页提供用户新闻浏览、在线学习、在线练习等主要功能。在线教程模块有搜索功能,便于用户查看相关的学习教程。用户可以在主页的论坛中与其他用户交流。也可以通过留言与其他用户和管理远交流。
(三)后台功能分析设计
(1)浏览网站:因为在登陆页登陆时,如果是管理员帐号就自动跳到后台。故增加此功能提供管理员查看网站。
(2)用户管理:可以查看整个系统所有用户。为保护用户资料,管理员也无法查看用户资料,但提供删除用户功能,并且提供管理员添加帐户的功能。
(3)新闻管理、教程管理、试题管理都设有查看现有信息,并提供添加、删除、修改功能。
(4)留言管理:提供查看留言、删除留言功能。
(5)网址管理:管理友情链接中的网址,可供添加、删除功能。
(6)退出系统:退出后台管理系统,并返回到登陆页。
(四)系统总流程图
该系统是用户注册、登陆、参加在线学习,以及管理员进行教程录入、修改、删除管理用户的ASP信息系统。它应该具有开放性、方便性和灵活性。管理员不仅可以轻松地向网站添加、修改和查询学习质料,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简易的BBS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根据需求分析,在线学习系统的结构图。
四、结束语
安全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教师通过网络把安全知识信息传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连网的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接受信息。同时,系统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友好的人机工作界面,确保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友好性、信息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安全知识的形象性和系统性,提高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推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使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化、规范化,提高学生法律、法规、自我保护意识及综合素质,达到高校安全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吉林市:东北师范大学,2005,12.
篇5
【关键词】辅导员;教育实践;反思;进步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然而“高校辅导员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工作?”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思常新的课题。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要做好学生工作,首先必须具备反思的精神,只有学会反思,才能不断矫正错误,不断探索和前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辅导员工作往往会陷入各种误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更应该时刻发扬反思精神,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创新管理。
一、反思总结: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常见误区
经过我多年的不断反思总结,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陷入以下误区:
1.职业精神有所弱化。
一般来说,“从事职业易,恪守职业精神难”,这一点对于多年从事高校辅专职导员的老师来说亦是如此。长期从事专职辅导员的老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由于倦怠感的存在,她们对工作会逐渐失去主动性,从而致使态度不积极,缺乏责任心。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心里,部分辅导员对待自己的工作会出现不常深入宿舍、较少参与班级活动、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不够耐心等现象。更有辅导员耐不住金钱诱惑,私吞、挪用学生的奖助学金、班费 ,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精神。
2、角色定位不太清晰。
根据不同层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多地以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出现,这是我们的工作方针。然而也正由于辅导员工作涉及的范围太广,使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定位模糊,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角色定位变得不太清晰,因此就会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不稳定的现象。比如,有些辅导员只将目前的工作作为跳板,一旦有机会继续深造,便坚决脱离辅导员队伍。他们抱着这样的心里,有些转到教学或行政岗位,另外一些则以教学或行政工作为主,以辅导员本职工作为辅。
3、科研意识不强。
个别辅导员不重视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由此导致对大学生的专业引导不足,尤其是面临专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等发展性问题时,个别辅导员往往较难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地指导。除此之外,如果辅导员不擅长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归类整理,很容易淹没在复杂、琐碎的日常事物中,这样就很难安排出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最终造成这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不能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的后果。
4、为管理而管理。
所谓“为管理而管理”,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一味坚持“管理高于一切,纪律高于一切”的原则,他们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做顺民,他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避免学生出问题。由于这一指导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具体做法上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即:简单的说教和严厉的惩罚。例如不允许学生对学校宿舍管理制度有异议,不允许对课程设置与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有质疑,对同学中出现的摩擦与问题处理简单化,不认真分析深层原因,不讲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这种状态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不是以感情作为维系二者关系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关系演变为纯粹的、毫无情感基础的上下级行政管理关系。
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大致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反思中进步
1、坚持制度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在许多场合都喜欢自我表现,思想超前。正是因为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不能再因循传统的死抓硬管模式,而应将制度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因而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并积极加以正确引导,着重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主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参与学校活动建设的热情。
2.加强学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一个普遍真理。那么精细化管理则更加强调注重细节。要知道“学生管理无小事,但事事能育人”。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具体到每一个动作。工作中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每一个漏洞都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学生工作中的安全教育问题,一定要利用集中班会进行教育强调,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假期安全友情提醒、安全教育月、辅导员工作网、班级QQ群和微信等载体进行经常强调,反复提醒学生。在所有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做精做细做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3、明确角色定位,热爱本职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即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虽然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辛苦,精神压力大,工作成果难以体现,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热爱这份工作,认认真真去做工作,我们也会因辅导员工作而感到骄傲、自豪。辅导员是做人的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青年大学生,虽然工作过程中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多数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灵活、充满爱心、懂得感恩、进取心强,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治病”是为了“救人”,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以满腔的热情、真心关爱帮助,他们都能接受和认可,并以实际行动和感恩的心态来回报辅导员、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4、提升科研综合素质。
辅导员多做科学研究,对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多做研究能够锻炼辅导员的组织协调和语言沟通能力。加强科研论文的写作,能提高辅导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能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为辅导员进行科研创造条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探讨和研究,为辅导员提供学习、进修和科研的条件。此外,还可以在科研课题申报、评定上有所倾斜,可以有专项经费支持、组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组织科研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传帮带”活动,积极引导辅导员顺利上路,从构思、选题写作等方面给予实际的指导,同时要保证辅导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5、强化计算机网络知识和网络使用技巧的学习。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多数学生都进入了网民的行列。因而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了解大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及时和大学生进行联动和沟通,尽可能地涉猎同大学生兴趣爱好相关的,并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种知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与学生打成一片,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大学生沟通。使思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在健康的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大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要学会使用 QQ,智能手机、学会开设辅导员博客、留言板、讨论区等栏目,通过网上信息系统,使得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位,精简办公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6、正确对待挫折,培育健康人格。
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会受到干扰,遭到挫折,感到失意,不能正确对待挫折,这往往可能产生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反应、心理反应。作为辅导员,要认清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自我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方式,创造和利用业余休闲机会放松自己。如在周末打打球、爬爬山、跑跑步,通过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
切实加强辅导员反思机制的建立,各大高校应该为辅导员进行反思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同时辅导员也要坚持反思与进步的理论,努力提高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及工作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钱凤元.从事职业易,恪守职业精神难.经济日报,2013-08-04
[2]钟思琴.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3]马宁.新时期学生工作创新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月
篇6
致谢一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论文写到致谢了.
首先要感谢上帝,感谢佛祖释迦牟尼,感谢真主阿拉,感谢宇宙之间所有的神,冥冥之中,有你们的帮助,我才能顺利毕业.
其次要感谢我的导师某某教授,感谢你给我选择了如此垃圾的课题,让我差点毕业不了.毕业论文上我真的不想写你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良好的科研素质,优秀的科研水平,一丝不苟的为师之道,没办法面子上的事情.三年里你没有给我任何有意义的指导,还差点让我走进死胡同.每当我有问题想你请教时,你总告诉我去图书馆.感谢你锻炼了我自学的能力,提高了我的忍耐能力.毕业了,真心的想对你说,以后别在带学生了.
感谢我的同学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三年时光.没办法你们的论文提到了我的名字,礼尚往来,只好写上你们的名字.
感谢某某编辑部的混蛋编辑,虽然你们让我9易其稿,使我饱受摧残和折磨,最后还是接收了我的文章,让我得以顺利毕业.
感谢我年届花甲的父母,三年来他们虽在期待中备受煎熬,仍不忘给我以支持和鼓励,感谢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这才是我想写的.呵呵
致谢二
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经历了找工作的焦灼、写论文的煎熬之后,感觉好像一切都尘埃落定,想起了那句伤感的歌词:“Timetosaygoodbye.”即将给自己的学生时代和校园生活划上一个分号,之所以说它是分号,是因为我对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还有无比的怀念,对单纯美好的校园生活还有无比的向往。这只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路口,并不是终点,我始终相信青春不会散场,坚信有一天会重返校园,以学生或老师的身份去延续这种快乐和幸福。
??感谢我的母校北师大尤其是艺术与传媒学院所有的老师们,在这片净土读书七载,无形中塑造了我生命的气质、生活的方式,也练就了我乐观的心态和一颗感恩的心。尊敬的导师周星先生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都是我生活上和学术上的引路人,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踏实做人、勤奋做事,做出一番成绩来回报他对我的恩惠。在导师周星先生的带领下,十二钗燃烧的那些友情岁月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物。宿舍同学的互帮互助和深厚友谊更是赐予了我研究生生活不可磨灭的记忆,毕业前夕的寝室夜谈更是成为了研究生宿舍生活的美好回忆。在这三年中,我收获快乐并且成长:中间夹杂的参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累并快乐着”,那段忙碌的岁月在最后关头虽然我是以在工作中不幸摔伤而收场,但那些日子,与各地评委老师们和学生评委们结识的情谊成为了我人生路上的美丽点缀。当然,还有在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组委会的实习,更是让我感受在高压的工作下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及工作被认可和受到赞赏的成就感。
??这个论文选题对于我的意义在于它引导我用研究生期间所学的研究方法对一个我喜欢的行业进行摸索和研究,透过现象去挖掘和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本科时候酷爱电影但阴差阳错的撰写了电视栏目生存策略研究的论文,研究生期间攻读电影学影视文化传播专业却选择了社会学领域的休闲文化空间研究,我的大胆尝试和决定还在于导师周星先生对我在学术上的鼓励与宽容,再次对他深表感谢。
??在毕业前最后的时光,仍旧要感谢我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十分重要的师姐师兄、师弟师妹们,以及我结识的朋友们。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指点,同时也是我生活中一起同行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信任、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与帮助。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
Intergration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Qin
(Xiamen Xingcai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24)
AbstractThanksgiving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work, attention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gratitude is a priority to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people power.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Thanksgiv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that they can face life in a healthy state of mind and good character, is essential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augh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thanksgiving education
1 和谐社会呼唤感恩教育
“和谐”指的是合乎逻辑或规律的状态,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搭配、协调、协同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时展的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高校教育应为和谐社会培养有着报恩之心的遵守社会伦理规范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高校的道德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课堂上、字面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的则少而又少。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教育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为此,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与生活德育密切结合的感恩教育,成为必要。而且它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感恩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更应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但近年来,常有媒体曝光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的付出和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缺乏感恩意识,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感恩意识缺失现象,正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暗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加关注的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自我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成为家庭关注的重心,享受了父母太多的爱与给予。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上了大学仍然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只懂得一味地索取,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2 学校感恩教育的忽略
目前高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而忽略了让大学生掌握“感恩”这门处事哲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大学生考入大学后,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就是就业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天津市滨海频道“今日开庭”栏目曾经报道:一名考上研究生的贫困生,将长期资助他求学的恩人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这名贫困大学生没有一句感恩的话,而是“出口成章”,句句字字都是攻击、辱骂他恩人的话。这样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在强调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学生的这种漠视亲情、友情和恩情的自私自利漠的行为,与高校德育教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感恩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几乎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真空地带”,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问题。
2.3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受市场经济下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功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有回报才奉献”、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地方、边远山区和基层,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大环境导致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3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感恩,让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在思政课教学中设置感恩教育的课程,充实感恩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能够报恩于行。
3.1 设置感恩教育课程,充实感恩教育内容
高校从事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位大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生活,让大学生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课堂教学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承受者与创造者,如果不对感恩文化的内容和意义有透彻、全面的了解,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将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应在思政课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增设感恩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或一部分必修内容。必要的课程学习,能够使大学生对感恩文化的内容和意义有较系统、较深刻的了解,增强其传承感恩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感恩教育发挥实效。
3.2 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搭建家、校共同教育的桥梁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真实地反应出当今思想品德教育客观上存在一个盲区,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力图达到却没有达到的一个区域。这个教育盲区的存在,虽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从教育方法和渠道角度来看,小学和中学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社会转型及应试教育条件下没有达到接轨和延续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突破这一教育盲区,就必须找出一条能够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路子。因此,调动家长与我们共同教育学生,成为我们面临新情况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新课题。我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的教学中积极探索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方法。
3.3 拓宽感恩教育途径,增强实效性
高校感恩教育应打破课堂理论教学这一单一的途径,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政教育特点的感恩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可以利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载体,结合21世纪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校”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感恩教育途径。可以利用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系统地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当中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如我校开展“感恩社会”、“感恩母校”、 “感恩老师”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使他们认识到,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母校、老师和同学,感恩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戚哲民.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解决路径
从古至今,考试都是衡量所学知R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检测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应试,更要依托考试,汲取知识、巩固知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一个手段,把考试当作是一个提高知识层面、提升能力的过程。
考试作弊,破坏了正常的考试秩序,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这种风气一旦蔓延,将成为一颗毒瘤,很难剔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15年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0人(其中52%为在校或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
因此,研究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及其解决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受到动机的调节与支配。动机的产生条件有两个: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即诱因。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
(一)大学生作弊的内在条件
1.侥幸心理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弊心理。绝大多数作弊学生从小就知道作弊是一种违纪行为,但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不断尝试。
2.过关心理
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考试前都会给出考试的范围、重点,造成一部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认为上课不需要听讲,只要期末将老师给出的题目背熟就可以及格,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产生一种“分不在高,合格就行”的过关心理。长期下去,这部分学生逃课严重,学习主动性下降,知识积累欠缺,只能通过作弊来取得考试的合格。
3.从众心理
大部分考生对考场环境不熟的情况下,都不敢实施作弊。但当看到个别考生实施作弊却未被发现,而且还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吃亏的心理,随之模仿这种不良的行为,加入到作弊的队伍中。
4.嫉妒心理
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一般都是老师同学们眼中的优等生。他们在中学期间就有强烈的优越感,当他们上大学后,看到自己的优等生地位开始动摇,自己很努力,却还是无法取得超越他们,就会产生嫉妒。得高分成为这些学生考试的直接目标,希望通过作弊行为,将他们眼中的对手比下去。
5.虚荣心理
获得奖学金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精神上的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也意味着其在大学期间评优评先、比赛、入党、竞选工作职位等方面拥有强硬的资本,在走出校园后能找到一份别人眼中的好工作。急功近利的这部分好学生就会因此而铤而走险。
6.逆反心理
对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的部分学生来说,终于可以摆脱父母的控制和束缚,做自己随心所欲的事情。随之产生逆反的心理,越是规章制度里的准则越要破坏,并以此为荣。因此,这部分学生以作弊为荣,并将它作为炫耀的资本,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聪明。
7.强化心理
考生一旦作弊成功,而且取得较高的分数,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并运用到以后的考试中,甚至手段越来越娴熟,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8.友情心理
这种心理常体现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在考场中,当有差生希望得到他们答题的答案,为了不被班上同学孤立、稳固同学之间的友谊,他们帮助差生作弊,无视考场规则。
9.功利心理
有些学生觉得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并不能广泛运用到社会中,因此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取英语四六级、考取各类专业证书、考取雅思托福、考研等;有些学生家庭情况不好,需要白天出外兼职赚学费和生活费,导致经常缺勤;还有些学生逃课谈恋爱......这些学生都没有将精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作弊成为他们考试及格的重要法码。
(二)大学生作弊的诱因
1.不良的校园风气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与班杜拉的相互决定论均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中有重要作用。如果校园风气好,鲜有作弊现象,会降低学生的作弊动机。但是如果屡有作弊现象发生,学生作弊后未被监考老师发现,甚至有个别学生作弊被发现后未受到惩罚,不影响毕业证、学位证的获得资格,作弊学生的行为得到强化,更加肆无忌惮,作弊“成功”的案例就会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导致大学生的心理畸形发展,侥幸心理就会凸显,校园内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的频率激增,坏风气逐渐蔓延。
2.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强调科研水平。教师评职称、进修、晋升等都要考察其科研水平,导致教师重科研、轻视教学。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无创新,与实际脱节,片面强调理论,忽视课外实践。教学方式刻板,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考评制度单一,方法落后。这些外在的原因,都会促使学生产生作弊动机。
3.不健全的考试机制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考试前都会给出考试的范围、重点,造成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只要考试时将老师给出的题型、重点背熟就可以及格,即便记忆不牢固也没关系,作弊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4.熟视无睹的监考氛围
一般来说,作弊学生都比较害怕与监考老师有眼神接触,因而,监考老师在考场能轻而易举地定位作弊学生。但是大多数监考老师发现作弊学生后,都没办法给自己定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不给他留下人生的污点,还是应该站在学校的角度制止违纪行为,严厉惩罚?老师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样,慢慢助长了学生作弊的趋势。
5.片面的社会评价体系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优劣往往与考试分数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绝大多数人对学霸情有独钟。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片面重视应聘者的学历、证书、获奖情况等,名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时备受青睐。使学历、证书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门槛。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采取违纪的手段,来获得更好的机会。
二、大学生作弊的解决路径
处理大学生考试作弊,除了分析学生自身的因素外,还要立足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教育的大环境背景,这样才能体现高校教育管理的全面性。
(一)加强考试考场管理
1.建立完善的考场规章制度
将考场规章制度列入《学生手册》,规范学生的考场行为,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进行《学生手册》内容考试,强化学生的制度意识。
2.构建执行主体责任机制
统一监考标准,形成规范文件,做到有章可循。召开监考培训工作会议,明确监考工作目标和要求。确定责任领导、实行领导牵头负责,责任单位协助落实。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监考老师的职责,提高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3.营造严肃的考风考纪氛围
在考试前,监考老师务必做好清理考场物品和检查考生资格的工作,宣读考场须知,使学生重温考试作弊的相关惩罚。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须忠于职守,加强考试巡查,维持考场秩序,营造公平的考试氛围,改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考态度,一旦发现作弊倾向,要及时提醒学生作弊的危害,若作弊证据充分,要及时严肃处理。以正考风、校风。
4.安排科学灵活的考场
控制考场考生人数,按高考的标准,每30人一间考场,两位监考老师,保持考生间距。将过去提前公布考场和座位号的方式,改为提前1-2小时公布,可以预防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如:提前到考场座位抄写答案),大大降低学生作弊的几率。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回报。端正学习态度、考试态度,杜绝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与行为,教育学生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以优秀的自己来迎接社会的挑战,做社会的精英、佼佼者。
2.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现今社会,诚信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助学贷款系统也与个人信用记录挂钩,一旦发现学生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金额,学生将遭遇信用危机,伴随职业生涯。一些学术论文一旦发现抄袭也将追究其责任。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在学生个人档案中建立诚信档案,将作弊行为如实写入\信档案,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作弊现象。
(三)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许多高校过分重视期末考试,忽视了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和作业完成程度的考核。高校可以从实际出发,改变以往一考定总评的局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将日常表现、作业、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各方面因素纳入学生的考核体系中,从而发挥学生的综合素质,降低作弊行为。
(四)改变陈旧的考试考核方法
1.减少考题中记忆性题目的数量,增加案例分析题、材料式问答题等开放性主观题,考察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创新的题目,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淡化闭卷考试,增加多种形式的考试,如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进行实结课堂展示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课外知识的积累,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除了自身的原因,客观条件也不能忽视。如何预防与杜绝作弊现象是当下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且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处罚仅仅是一个手段,如何通过处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校管理者反思自己的不足,才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的方向。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立德育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考试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诚实、奋发的品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问题。
参考文献
[1]迟成勇.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6):86-91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沉迷网游 思想根源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LU Hangbo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and college dormitories speed upgrade of the network,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into the college life, some of the students suffer poor self-control, the paper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indulge hazards into the titl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laying online games to attract college students own factor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roots of college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role-playing online gam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 in online games; ideological roots
1 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危害
众所周知,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会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1)学习上,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上课积极性,占据学生大量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2)生活上,当角色扮演类网游成瘾的大学生回到现实中时,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现象。长期沉溺于网络的学生与现实班级逐渐隔绝,人际关系狭窄,友情淡漠,对班级事务关注极少,孤独感强。(3)思想上,角色扮演类网游由于其虚拟性,没有现实社会中严格的社会规范,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很多不良行为,游戏中常会通过暴力输出来解决问题,使得大学生会误以为通过暴力输出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合理的。角色扮演类网游中对于善恶、义务、正义、邪恶等相关观念的判断标准与现实生活中大众的评判标准存在很大差异,长期沉溺于角色扮演类网游之中,大学生会逐渐认同游戏中宣扬的观念,潜意识中将游戏中的弱肉强食以及内容视为合理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会被逐渐同化,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长此对大学生正确道德意识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
2 角色扮演类网游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原因
(1)游戏宣传渠道多元化。自《征途》将游戏广告搬上中央台之后,各大角色扮演类网游纷纷效仿,《轩辕传奇》更是先下血本拍成连续剧热播,同时宣传同名网游,吸引广大观众。游戏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主页、报纸、游戏杂志、彩信、邮箱、论坛、QQ弹窗等方式扩大宣传,使大学生无处可逃,同学间的相互宣传邀请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游戏代言人明星化。以最近被热炒的《武魂》为例,网易花重金邀请范冰冰,吸引了广大的范粉入军《武魂》,在大学生中追星族很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心中的偶像,爱屋及乌,偶像代言的游戏肯定愿意去玩。(3)游戏角色丰富化。自韩版《传奇》风靡全国而后又衰败之后,角色扮演类网游中设计的游戏角色已经从之前三种职业演化为如今的五种职业,十大分支,分别为战士(或称为野蛮人、和尚等),近程物理攻击,分支为防御型和攻击型;弓手(或称为猎人、影月等),远程物理攻击,分支为陷阱型和攻击型;法师(或称为玄冰等),远程法系攻击,分支为分身型和暴击型;道士(或称为蜀山等),近程法系攻击,分支为八卦型和攻击型;天仙(或称为蝶花等),远程法系攻击,分支为回血型和施毒型。众多角色的特色设计为各种不同人格的学生提供了符合自己兴趣的选择可能,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定的技能、团队合作功能,缺一不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4)游戏画面精美化。伴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成熟,2D画面的游戏已经随《传奇》远去,3D版角色扮演类网游为广大玩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画面流畅精美,能精美到游戏人物水中的倒影、行走过程中路边小草的摆动、各种技能施放特效、时装及装备炫彩特效等,满足了大学生对环境及衣物装备的视觉要求。(5)游戏世界生活化。游戏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体系,包含了基本的经融系统、家族帮会系统、好友系统,还有内置的聊天工具(包括文字、语音)。玩家在此不仅可以找到朋友一起打怪升级、物品交换,更能找异性朋友网聊定情、结婚生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探索期,面对虚拟社会体系中美好的生活愿景诱惑,很难做出理智的抵挡,在现实生活中一直被抑制的与异性的交往冲动在游戏中得到了巨大的释放。
3 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的思想根源
(1)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最大的思想根源是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没有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学习之外,同学们开始关注自身其他能力的发展,与学生会干事、主要班干不同,沉迷网游的大学生往往没有担任任何社会职务,也没有其他文体爱好,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不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方式,而在游戏世界中,只要多花点时间,外加一定的金钱投入即可在家族、帮会、副本团体中得到一定的威信、地位,结识很多朋友一起实现游戏中的共同目标。(2)自我同一性的体现。在实现生活中,大学生的为人处世往往戴着各种面具,无法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同学老师面前。虚拟的游戏世界不受各类道德、法律的约束,大家起点一致、不需学识能力,大学生生尽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通过游戏角色来体现。喜欢辅助的学生可选择天仙等职业,为整个团队加血加防;喜欢暴力输出的同学可选择法师等职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杀伤力来达到;喜欢躲在暗处偷袭的同学可选择弓箭手等职业,隐身后搞突然袭击。每一位学生可在各类职业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游戏中实现同一性。(3)现实生活压力的释放及逃避。当学生面对来自家庭、同学、学习上的压力时,若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类网游,学生可通过击杀怪物或玩家、倒卖东西、开启宝箱等方式来获得刺激感,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释放,会暂时忘记生活中所有的烦恼,完全进入游戏世界的生活模式,一旦关上电脑,早已疲惫不堪,匆匆进食后便会呼呼睡去。若醒来还是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学生往往又会进入游戏来逃避这种压力,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能自拔。(4)其他不良心理因素。虽然相对于其他沉迷玩家群体来说,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比例较低,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对物质的虚荣心、孤独感。游戏世界中有很多环节设计可体现一个人的地位、能力,包括排行榜、称号、身上的装备、宝石、时装、战骑、宠物、自身修为、灵魂等。装备类道具通过物品的稀有程度及强化等级来体现,修为灵魂通过等级来体现,每一项、每一级均有特殊的展示效果,其他玩家可随时观看。一些学生追求装备、修为的排行榜,一些学生追求时装的独一无二,一些学生追求财富的拥有量等,这些学生活在别人的世界中,通过别人羡慕的目光来达到满足感,跟现实生活中的炫富一样。同时,很容易理解一个孤独感强的学生沉迷在网游的社交体系中。
总之,大学生沉迷于角色扮演类网游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在对此类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其所沉迷的网游类型特色、游戏角色、游戏中日常活动规律,走进学生的游戏世界来了解学生本人的性格,再结合学生家境、亲友支持系统,学习情况量身定制引导计划,并配备监督,才能彻底解救学生,使其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基金项目:针对大学生沉迷角色扮演类网游的思想根源特质研究。项目编号2012B007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赵丹丹.网络游戏者的人格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宅居”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9
Psychological State Analysis of Students' "Residence" Phenomenon
CAI Xiaolian, ZHOU Yihui, CAO Dan, WANG Cha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s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state , "the residence" reasons and so on ,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udy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residence". We put forward the main measur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stay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family, college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esidence"; psychology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宅居”一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尤为被人关注的则是大学生“宅居”现象的普及。“宅”字最早起源于日本,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现今,很多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都对此有从社会人文角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心理学方面,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深层次解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分别从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现状调查和应对策略来剖析大学生“宅居”现象,以期得出更加完善的结论。经过本小组的分析研究,认为引起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心理状况和原因:惰性心理、从众心理、心理压力、沉迷于自身爱好、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信任感缺失、自我封闭。基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可以从学生个人、家庭和学校这几个方面入手,改善目前的“宅居”状况。本文希望通过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心理方面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疏导,自信的面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从而有效改善目前大学生“宅居”现象。
1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宅”这个词出自 1980 年代的日本,写作“御宅”(おたく),它的出现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意指“贵府上”。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①但是对于“宅”这一概念,国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宅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网络紧密相连的。在郭秀荣等人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一文中,将宅定义为:“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直至如今,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②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首先他们知识水平较高,易接受新事物,但是同样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易受外界干扰。其次,高校是一种集体化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具有相对自由的空间,缺少了一直以来家长、老师的约束,容易造成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沉溺于自己的喜好中不可自拔。最后,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使用电子通讯设备的频率也非常高,所以及其容易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种种看来,大学生“宅居”现象悄然兴起实属必然。而面对这逐步发展壮大的“宅居”一族,笔者在对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做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之后,对于“宅居”这个问题有了较好的把握和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对大学生“宅居”有了新的定义:大学生“宅居”现象主要是指大学生较长时间处于宿舍环境中,表现在沉迷于某一特定的兴趣或爱好,与外界缺少联系和交流,或只通过虚拟网络与外界联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终处于虚构的网络世界中不可自拔的一类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1.2 前人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在此前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蒋玉娟在《大学生蜗居现象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从主客观两个角度探索“宅居”形成的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陈艳艳、曾佑伟在《大学生“御宅族”的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一文中,从人本主义角度为切入点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郑碧强和张叶云在《大学生“宅"生活热的冷思考――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一文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宅”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生活的原因。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宅”门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潘万里在《当代大学生宅居现象探析》一文中,从新媒体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宅居”现象,并且做出了客观清晰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宅居”现象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释。笔者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探究大学生“宅居”的心理状况,并力图从心理层次找出解决之道,引导大学生走出宿舍,度过一个充实有趣的大学生活。
2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现状分析
2.1 心理状况
近年来,大学生宅居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走下网络、走出宿舍,整日整日地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宅居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如焦躁、失眠、抑郁、社交焦虑等。经调查,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沉迷于自身爱好。大学生宅居群体的爱好大多与ACG(漫画、动画、游戏)相关,他们过分沉溺二次元的世界,只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在网络上交流,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展开,他们总是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生存的价值。
(2)对网络产生依赖性。大学生宅居群体通常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很强的依赖性,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满足,却逃避现实中的真实世界。他们一段时间不接触网络就会很难受,例如虽然没有人联系他们,但他们一直会下意识地去看手机,否则便容易产生焦虑、急躁等表现。
(3)信任感的缺失。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发展人际信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直接的影响。③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变得缺乏信任感,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失望,这就会造成当代大学生企图通过网络途径寻求慰藉,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狭隘。
(4)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理想和对未来的准确定位,难以激发自身的斗志,从而缺乏追求与目标,于是就会创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并企图从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逃避的消极方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和爱情方面容易遭遇挫折,这时候很多大学生把在现实世界不能实现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④
(5)自我封闭。从大学生宅居群体的心理状况来说,这里的自我封闭指的是其对自我心理进行孤立,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直面交流。一部分人是不屑与他人交往,而另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状态。⑤
2.2 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宅居群体“宅”的原因是由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整机制引起的。在上述的宅居大学生基本心理状况中可以看出,宅居大学生的行为大多与社会期待不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因此他们就会借助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来解除自己的焦虑感。
(1)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指个体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宅居”群体平时生活普遍都较为懒散,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除了上课时间,其他时间都没有自己的安排,整日里无所事事。大学生“宅居”群体一旦产生了惰性心理,在想要进行奋斗时,反而更提不起精神,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他们就会渐渐丧失斗志,变得愈来愈“宅”。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受到群体中人们行为的影响,进而在个体的判断以及认识等中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相符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群体,他们都渴望能够融入集体,去体会群体中的友情与爱情。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及榜样对于人形成复杂行为的重要性。群体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大学生想要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群体,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在消极榜样的作用下,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错把“宅居”当成时尚,并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
(3)逃避心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身子女的一代,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缺乏斗志,往往都面临着学业重、就业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极其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中受到挫败。当现实与理想相悖,他们为了寻求自我安慰,获得心理的满足,便及易选择逃避压力。大学生“宅居”群体会把从来自外界的压力在内心进行释放,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以及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种新型的自闭方式。
3 应对策略
3.1 个人层面
(1)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方式。古语有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为此,我们本身应有一种创新转变的意识,合理安排作息,转变生活才式,保持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和互动。“宅居”的大学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宿舍,时间及行程安排等都相对充裕,几乎一切时间都需要靠自我支配管理。如果在家里或宿舍,经常面对互联网不能自拔,废寝忘食,就会导致自己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造成自己的生物钟紊乱,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有极大的损伤,使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即使“宅”在家中或是呆在宿舍,也要尽可能合理地组织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表,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预留固定的外出活动时间,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适当情况下可以用代币疗法敦促自己坚持。
(2)塑造健康人格,加强自我认同感。互联网再强大,也只是导致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外因,当代大学“宅居”现象形成的最本质原因其实是内因。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陷入“宅居”状况就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感,故而持续迷于互联网来逃避现实生活,希望在虚拟中找寻认可与安慰,找寻所谓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其实是不健全的。因此,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和加强自我认同感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宅居”的重要举措之一。所以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应鼓励“宅男”、“宅女”多接触真实的社会,摆脱网络,走近新环境,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与满足感,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不断加强自我价值与存在的认同。
3.2 家庭层面
(1)加强家庭沟通,化解代沟冲突。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营造一个安乐舒服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心与关心。同时,父母需要密切地关注子女的身心变化,学会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并正确地教育、引导他们解决这些烦恼。因而,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是满足他们安全的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但是现实家庭生活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关系紧张、充斥矛盾,孩子找不到可以诉说的对象与情感依托,故而才会一直借助不真实的互联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样一来,“宅居”的大学生继续依赖互联网,厌烦人际交往,与家人的关系也日益冷淡,但其实多数也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冲突,故而与家人交流贫乏和困难,久而久之就更加沉默,⑥甚至于同坐一桌吃饭也会对家人视而不见。
(2)家长上行下效,凡事身体力行。父母的榜样作用,其实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就像孩子青春时期,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听话,殊不知这正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孩子反复无常的后果。就像“曾子杀猪”的故事一样,曾子之妻因为孩子表现好,一时高兴,或者说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从而达成某项目标,轻易许下了物质奖励,但最后却因为忘了或其它种种原因而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这其实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故而作为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类比到“宅居”问题,很多父母可能本身就比较宅,工作之余没有太多社交活动,整日捧着个iPad或是手机沉迷于网络,这样孩子又因为模仿能力很强,也是更加宅了。故而,家长以身作则走出“宅居”有时候可能会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3.3 高校层面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心理疏导。以人为本最早是由罗杰斯和马斯洛在人本主义中提出来的。而在我国高校中,坚持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宅居”的大学生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充裕,加之校园里他们真正有兴趣投入的活动很少,如此不断恶性循环,长久地沉迷于互联网世界和宿舍中而不能自拔。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又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疏导互联网和危机干预机制,比如科技、文体等社团活动,这样一来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不仅情操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而且其个性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提供互动平台,培养交际能力。改变大学生“宅居”现象,就是要加强对“宅居”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与引导,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他们安排丰富的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使他们逐渐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走下互联网,走出宿舍,走上操场。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或户外运动时,不仅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有利于鼓励他们用真诚、包容的正确态度来对待他人与社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满足尊重的需要。比如举办文艺晚会、辩论赛、营销大赛等活动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协作能力,让大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精神给他们生活带来的愉悦感,从而摆脱空虚的“宅居”生活。
本文系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1117010Z)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章渊博.日本漫画与御宅文化.硕士学位论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8.
② 王申.御宅现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6).
③ 于洋.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心理解析.辽宁师专学报,2003(3):65-67.
④ 李智,顾正虎.高校“御宅族”心理探析及其“出宅”.文教资料,2010(6):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