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0 23: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计算机系成立以系主任为首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教务处强化宏观管理,贯彻落实学院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关规范化文件。计算机系专门制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大纲》,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计算机专业严抓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设计分解为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指导、论文评审、答辩五个过程和开题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成果验收三个监控节点。
2.1五个过程控制
(1)选题审题过程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选题能够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提前一个学期准备毕业设计课题,由专业教研室和系部进行两级审核,对其性质、难度、分量及综合训练等情况进行把关。以保证所选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的课题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课题是工程技术类或软件开发类课题,且多数面向企业,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任务书下达过程确定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依据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提交教研室严格把关和审核后下达给学生。指导教师向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毕业设计。毕业生在此阶段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开发平台,需要提交的技术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等。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该阶段毕业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任务书的计划进行课题的研发。期间要求每位教导教师每周与毕业生至少辅导二次,学生可采用电话、Email以及见面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沟通,向指导教师咨询相关技术问题。所有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并辅导学生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运行。
(4)论文评审过程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在毕业答辩前15天提交研究成果和论文初稿,由指导教师进行预审,对设计成果和论文初稿提出整改和完善意见。指导教师从论文格式到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相关的软件系统做最后的验收、测试,并根据学生论文完成质量给出成绩。通过指导教师审核的学生论文,由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指定教师互评,并根据完成质量给出互评成绩。
(5)答辩过程审核通过的毕业生可参加答辩,答辩按时间顺序分为:公开组观摩答辩、正式答辩、补答辩。其中观摩答辩是对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观摩答辩,使学生熟悉规范的毕业答辩过程。答辩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最终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
2.2三个监控节点
(1)开题报告与开题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组织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完成开题。该监控节点不仅要求学生给出书面开题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教研室组织的开题报告会上介绍和展示,教师着重就其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把关,然后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对不符合要求者要求限期修改,重新开题。设置该监控节点的目的在于监控学生课题调研、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完成情况。
(2)中期检查在学院规定的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对毕业生前半阶段的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包括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如何,评估学生能否正常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否需要调整,对一些差生要制订帮扶措施。
(3)设计成果验收在学生毕业答辩前,由答辩小组组织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最后的验收,主要从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运行界面和功能模块进行验收。
三、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严格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纪律组织体系,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督导组专家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后及时与指导教师和有关部门反馈,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和有效进行。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本专业实现系主任-指导教师-互评教师三级审查制度。还通过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对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和阶段的质量要求和任务完成的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并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督导。特别是对毕业生提交的计算机专业的设计文档和程序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由各审核人签字确认。
四、网络平台管理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跟踪和电子文档的规范化管理,本专业基于B/S架构、平台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系统具有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题信息管理、选题管理、过程跟踪、文档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系统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得到应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毕业设计交流和管理的平台。系统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维护、学生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进度、讨论区留言等功能;教师模块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维护、上报课题、查看学生进度、管理成绩等;管理员模块包括公共、审核课题、上报成绩、设置权限、文档归档等。
五、结束语
篇2
目前,电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可分三种类型,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其中,必修课和限选课的数量是:大专14门次,专科起点的本科12门次。
任何课程的教材内容与该学科最新进展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一点在计算机科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早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Dos操作系统,而社会上广泛应用的是新一代的Windows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是Dos下的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而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几乎全是Windows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学用严重脱节。目前,计算机科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情况依然很突出。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因其办学规模大、数量多,对教材的可读性要求高、大规模更新困难,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
举例来说,专科14门次课程中,直接涉及编程语言的仅有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且只涉及c一语言,而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语言(如JAVA、VBscript、JAVAscript等和数据库管理语言SQL等)却很少涉及。又如“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也只涉及其基本理论,而目前应用较多的为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网络数据库操作技术却很少涉及。另外,教材对目前常用的三种主要方法,RDS方法、ASP和PHP方法基本不介绍。
相比较而言,作为以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由于是“作坊式”的教学方法,故比较灵活。但是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其特点是远程的、教学分离的,是“工厂化”的,采取这种机动的补充方式相对困难。
二、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原则
为解决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与既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矛盾,填平“供需鸿沟”,远程开放教育中最易嵌入、最易见效的措施就是:改造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图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此,毕业设计工作可确定以下指导原则。
(1)及时适应原则根据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计算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居首位的应是使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2)开放创新原则计算机专业领域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鼓励学生突破旧的系统,尝试别人没有想或没有做过的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总的指导原则。
(3)辅导加互助讨论原则计算机毕业论文辅导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分组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的情况是否充分,小组是否有事实上的学术带头人,是小组成员设计水平好否的关键。
三、采取的综合措施
(1)专家高水准的讲座领路毕业设计期间,学校应组织包括外单位的专家在内的高水准的教师,甚至分工负责,针对学生需补充的专业知识作若干次高水准的讲座。讲座采用启发式,高度浓缩,有讲义、有多媒体的具体实例演示,并开出参考书目由学生自学。
(2)实用课题引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应是新颖的、实用的,能切合目前社会计算机应用的热点。指导教师如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好的选题,教务部门应不授权其向学生推荐。
(3)小组学习模式为加强自学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相近学生应组成小组。指导教师应为每一小组安排几名活跃的“小老师”,同一小组的学生安排统一的讨论时间、统一的上机时间。
(4)规范的教务管理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不会自然地产生与形成,需要严格的教务管理来实现。我校通过设计使用四个规范的表格,落实严格的教务管理。
在筹备毕业设计工作的上一个学期末,对有关教师下发第一个表格——“毕业设计辅导工作申请表”,其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实施的技术方案、已完成的研究工作、需配备的硬件、软件环境和指定的有关参考书等。
开学后,教师将收到两个表格,一是“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登记表”,登记开题报告成绩、期中检查成绩、小组讨论成绩、毕业论文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总的评分由以上诸项加权综合而成。另一个表格是“毕业设计工作进程安排表”。该表注明毕业设计过程中,各讲座的内容与举办时间,开题报告上交时间,中期检查时间,小组讨论时间,毕业论文初稿上交和举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等,以让教师和学员尽早知道毕业设计总的进程和安排。
最后一个表格是毕业论文登记表,这个表格由上级电大统一印制下发。除上,我校教务部门把历届的优秀毕业设计加以编辑,刻成光盘,本在校园网上推介。这对鼓励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篇3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篇4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是考查学生程序设计及系统开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1],可以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检验,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综合水平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然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下滑严重[2],教师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很多高校把毕业设计改革的焦点放在毕业设计是否应该存在和废除问题上。如何加强和改革大学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找出问题的根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是当务之急。
2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8年来主要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认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指导教师及学校所提供的环境及管理方式均有关联。
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1)科研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选题盲目,设计目标不明确。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3-4],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及如何去查阅系统设计所需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也不知如何有效地阅读及参考相应的资料,甚至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系统设计工具及开发语言等更专业性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总是按照规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否换个角度去做”,不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
在多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应用学过的理论和知识点,如无法规范地画出软件设计流程图,论文中流程图画得五花八门。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流得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做软件系统开发时缺乏有效的设计,基本上就是学习了开发环境的使用,熟悉了部分代码开发工具如JAVA、VC++等,就开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完成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再按软件开发流程来介绍毕业设计课题或项目的开发过程。由此画出的流程图基本上就是功能图,而学生对功能图的描述比较随意,所以画出的流程图极不规范。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毕设过程中对数据库的设计也是非常随意,不知数据的规范化,无法运用数据之间的联系,一般也就是设计简单的独立的几张数据表,然后运用开发环境对其进行简单的增、删、改操作,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专业能力。
学生选题时,通常根据学院教师上传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参考,由于高校系统开放的选题时间有限,加上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最后只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教师来选定毕设课题,这种毫无目的的选题方式必然会给毕业设计带来很大的被动与压力。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熟悉使用开发环境的工作中,而对于软件项目开发的其他过程,如项目调研、项目系统设计等环节不重视,甚至不考虑,设计目标不明确。这样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包括论文写作、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达不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
2)论文写作程序混乱,抄袭严重。论文写作程序首先是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并掌握相关基础后撰写开题报告,之后进行项目设计,待设计结束后完成毕设初稿并修改定稿。但笔者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部分学生总是在毕设最后阶段将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一起上交,也就是说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书写时间是一致的,这也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并没有掌握毕设的基本流程。且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如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这些毕设课题,在参考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系统的实现方法,甚至可以在网上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学生把界面稍微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大篇幅地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论文。
3)就业压力大,投入时间少。当前高校扩招严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成了毕业生严重的心里负担,各招聘单位每年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大范围地招聘,这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就业机会,于是他们对各种招聘会跃跃欲试,基本都忙碌于各招聘会之间。除此之外,毕设时间与各高校考研初试、复试时间也相互重合,如此一来,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
2.2 指导教师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根据学科性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型课题,体现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性,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第二类是工程应用型课题,培养学生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及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但每一年学院毕业设计选题内容大多是相似或相同的,部分指导教师也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非常薄弱,于是在自己所负责的教研及科研项目中也很少让学生参与;负责毕设相关指导任务的各位教师,大部分又同时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这样一来,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就不是很充沛。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很不理想。
2.3 毕设实验设备不足,没有良好的实习基地
学院的毕设实验平台设备少,学生多,且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毕设管理人员很难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欠缺,这些都直接导致毕设学生计算机系统开发平台运用能力差。且有些实验设备比较简单,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乏综合设计实验的探索性分析。
2.4 毕业设计开设时间不合理,模式单一,管理不到位
绝大部分高校均将毕设时间安排在本科生教学计划的第八学期,而这样的时间安排恰好又与就业、考研冲突,学生对毕设投入的精力少;且毕业论文基本上还停留在如何教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模式上,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课题根本不感兴趣,毕业论文质量差,论文模式单一无创新。由于答辩人数众多且答辩时间短,毕业论文答辩工作也难以高质量地完成,答辩基本上停留在基本形式上,毕设监督的力度缺乏,无明确的考核标准,约束力度小。
3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笔者根据以上分析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改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几点参考建议。
3.1 更改毕业设计教学时间
我国高校的毕业设计工作大多数在第八学期完成,而毕业设计恰恰又是综合性及层次性最高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很难用一个学期完成。国外的一些大学将毕业设计实践安排在整个大学就读期间完成[3,5],以学分制为主,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可到工厂、企业等各处实习,并最终上交毕业报告。可借鉴并参考国外的经验,提前开设毕设相关指导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让学生掌握毕设的相关程序和写作格式等,有充分的时间和基础准备毕业设计论文。
3.2 认真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及分配任务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题要注重理论教学性、研究创新性和生产实用性,大学生往往对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爱好,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笔者调差显示,学生愿意选择应用性课题的主动性显著地高于其他类型的选题,这就反应出毕设论文选题应该最大可能地接近生产及生活实际。作为指导教师,选题要透射出教学实质,既要重点强调原有知识,承上启下,又要注重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及一致性,这样可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吸收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得到提升。指导教师在毕设任务分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所以教师对于选题的准备要具有层次性,按课题的难易度合理地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工。若将较为简单的选题分配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前完成毕设内容,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水平;若将较难的课题分配给能力较差学生,则会使学生感到极大的压力,觉得设计不知从何做起,指导教师碰到如此情形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指导,使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毕设拘泥于形式,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合理地安排课题分工,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实际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自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学院可为专业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或到软件企业进行培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学院也可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从两个方面共同增强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能力。
3.4 积极加强与企业及实习基地的合作,寻求更好的毕设指导方式
当代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较为实际,既要求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若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或培训的经历,在工作中会遭受很大的压力且难以满足工作性质需要,往往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而学生又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两难状况。
学校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的教学。现在的企业和实习基地针对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可提出具体实训的培训方式。企业和实习基地可以项目开发环境的熟练使用为目的,对程序代码的使用为方式,培训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实习基地偏重应用,对软件开发的相关思想、方法、理论的指导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虽然能熟练地操作开发环境,运用相关的代码,但是很难独立地做出完整的项目。
学院可根据上述具体情况积极探讨与企业和实习基地的合作,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习基地为辅,将毕业设计的课题实施过程的指导工作交由企业和实习基地,并进行相应的成绩考核。而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及论文的指导工作则由本院指导教师继续承担,也进行相应的考核,最后可将两部分考核成绩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总成绩。这样,学生既可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训,又可在特定的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
3.5 加强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监督力度
学院可考虑成立专门的毕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毕设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毕设教学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监督毕设的整体过程。并以各系教研室为单位进一步成立毕设指导小组,负责毕设教学内容的具体执行。
学院还可在毕业设计期间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组织毕业设计前的动员工作并组织参加毕业设计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毕业设计要求的文件、学生完成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题讨论及任务分配,这样学生可以熟悉课题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要求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合理安排好毕业实习;到毕设中期阶段,学院应组织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检查,及时了解并检查各课题任务完成进度,积极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答辩时应成立答辩委员会,采取指导教师现场回避等原则。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对于部分较差者可实行“二次答辩”,以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
4 结束语
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才能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可大大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促进能力的培养及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毕设的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外实训基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弱、对论文的规范性要求及课题的科学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今后的毕业设计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参考文献
[1]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2]温艳冬.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3]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4]王玉锋,刘保旨,李雪梅,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77-79.
篇5
在刚去的头三天里,我真的是不想干这份工作。但是我心中有一个念头就是不管怎样,既然已经找到了工作,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干下去,好好做事,人生总得有第一次嘛!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我就开始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倒茶,如何点菜,嘴巴也开始会说些客套话了。
慢慢地我开始能接受这份工作。在这个月里,小湖南的员工们由开始的冷眼变成了热情和宽容。我真的感谢他们,使他们让我知道了生活的苦与累,是他们给了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我虽然能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社会实践,但我还是有很多地方感到不满意。比如说,客人问服务员哪一种菜是用什么做成的,其中又放了什么配料,我总是一头雾水地乱说一通,有时候有的客人总是很为难服务员。通常地,给客人倒茶是我们的职责,但是当我们倒茶时,他偏要喝白开水,作为服务员的我们必须以客人为主。
在去的第一周里,酒店里因没有经理管,那些老员工总是欺负我们这些新员工,因为刚刚去什么都不懂啊。然后,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学着做。最后来了个刘经理,刘经理对我们新员工还是蛮体谅的,总是很有耐心地叫我们怎么做,每一个细节、所要说的每一句话,都慢慢地教了我,每天早上他都要我们所有员工记一遍小湖南的标语:“嘴里甜一点,脑筋活一点,行动快一点,效率高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度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说话轻一点,微笑露一点。”再次便教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服务员要必须记住五声原则:第一看到客人进门要有迎声;第二客人叫喊要有应声;第三服务不周要有歉声;第四客人帮自己的忙要有谢声;第五客人出门要有送声。同时,在厨师们给我们菜谱培训时,我也非常认真地记了下来了。现在,那本菜谱我基本上能背的下来了。
再回首,只觉得刚去的时候,自己像个傻瓜一样,笨手笨脚的,不是把客人的口杯给弄倒就是撞到客人,不是不小心把打火机弄到客人的菜中,就是把客人的菜弄倒。然而,通过一个月的实践和刘经理教导,我真的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因为我真的看到了我一直在进步着。我真的很感谢小湖南里的所有员工们,是他们一步一步地教会了我,是他们一句一句地提醒了我,是他们一手一脚地把我扶过来的……这期间我也受过不少的委屈,流下了无数次心酸的泪。可是,我还是不停地鼓励自己,这一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自己学会了东西,有过了一次、两次的经验就行了。但是当他们指责我,责骂我时,尤其是在刚刚去的前一周里我不能容忍的就顶了几句,后来慢慢地熟练了,跟他们的关系就慢慢地越来越好了。但是,慢慢地我也适应了那种生活,没有他们的责骂,我犯的错就会越来越多。然而,作为一名服务员,不受苦受累,不受委屈是假的服务员,我认为这种苦与累就是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吧!
篇6
一、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相关课程的现状
二、现代教育的新型特点,计算机音乐及制作的发展概况
三、计算机音乐制作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及发展构想
音乐的相关课程,由幼儿特点所决定,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占了很大比例。传统的音乐相关课程多为声乐、钢琴、乐理及音乐欣赏等等,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改革和发展在继续着,但现行的课程总无法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高速发展的科技给新型的教学带来的冲击,这样一来,学生的教育对象,那些孩子们,也就无法体会到新知识,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没有给孩子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在可惜!
现代教育的思路既注重个性化,又强调全面发展。然而笼统的教育无法创造出个性的人才,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注重个体,又何来创造性呢?当然,这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教育事业服务。计算机是二十一世纪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很多领域,对教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音乐教育原本是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教学方式及使用的工具都由来已久,虽然也有发展与更新,但变化不大,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音乐,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以其简便、易操作的特性已成为现代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计算机音乐制作是主要以电脑为控制中心、以MIDI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为控制手段和信息交流语言、以合成器、采样器等电子乐器为音频终端的一种音乐制作方式。计算机音乐技术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真实感性、生动活泼,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每个时期都有科技带来的新鲜产物,有创造力的人总会拿来为己所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所在的领域充满生机,甚至滋生出新的领域。
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有必要吗?作用大吗?可行吗?如何建设呢?以前的教育由于教育的条件所限,学生的书本理论多,但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死读书的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了。而现代社会所应运而生的产物,如电脑等,将能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条件。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能从音乐的角度,以电脑为载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其对事物的认识,这不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吗?其实,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最早是在非常专业的音乐院校才能开设,对音乐制作的要求很高,且传播的途径很窄,因此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然而近几年,网络流行音乐的兴起让更多热爱音乐的人创造出了很多极具个性的音乐,传统的音乐理念受到了强烈冲击,更多非专业人士进入到了专业的音乐领域,并在强大的热情推动下改变着音乐的发展模式,而在这种大环境下,音乐课程占很大比重的学前教育专业,其实也能运用这种较先进的工具,来加强自身的专业建设,使其发展更具有时代性、创造性。
说到这儿,有些对计算机音乐制作不熟悉的人会问:“想法很好,但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会不会很高?”如果是从事专业的计算机音乐制作,对硬件要求当然是很高,甚至需要配备专业录音棚:如PC电脑、调音台、合成器、采样器、MIDI及音视频同步接口、模数转换器、话筒放大器、话筒、效果器等等,费用也相当惊人,但那是专业的配置,对于非专业建设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投入,同时也没有必要。其实,一台中等配置的PC,MIDI键盘(USB接口)、耳机、踏板,有这些硬件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制作软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机音乐制作了。
那么究竟专业院校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中的哪些内容能“为我所用”呢?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有以下几方面是学习的重点:
1.能用电脑软件如TT作曲家、Encore等软件制作专业的简谱或五线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制作过程能强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制作出的谱面美观而专业,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为教育对象——祖国的花朵们提供标准的学习资料,而不再是随意地书写,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有着深远的意义。
2.能运用专业的伴奏软件如Band?鄄in?鄄box等为歌曲伴奏。以前的歌曲伴奏由于条件的限制,仅限于钢、风琴伴奏,学生接触音乐途径单调,音乐效果单一,很难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的真正涵义,而动用交响乐队又很不现实。而专业的伴奏软件能让学生眼界开阔,主动丰富自身音乐知识,培养其钻研精神,最大意义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为其今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打下了基础。
篇7
[关键词]Ant 计算机 毕业设计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性质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训练的重要阶段,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
二、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分为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和基础研究型毕业设计两种类型,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类型。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设计实现来讲述设计实现思路及过程,这要求学生需提前部署好自己的软件作品,而答辩时所用计算机一般而言是由答辩单位提供的,只具备软件的运行环境并不负责安装相应的集成开发工具,而学生平时主要是利用集成开发工具来进行开发,一旦脱离了开发工具往往不知所措,这就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宗旨。
三、Ant在软件开发型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Ant是一款软件项目构建工具软件,能够让我们采用定制的方式对开发出来的项目进行编译、打包和测试,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可以脱离具体的开发工具来进行,这非常适合在毕业答辩时缺少开发工具的情况下进行应急处理。下面利用一个Java类毕业设计项目为例简述Ant的具体应用。
1.安装Ant软件
到Ant的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版的Ant二进制版本,它是一个扩展名为zip的文件,本文使用的是Ant 1.8版。下载后解压到某个文件夹中,例如c:\\ant_1.8,并创建一个名为ANT_HOME的环境变量,变量值设为刚才解压到的目的文件夹名,本例中即为c:\\ant_1.8(后面用%ANT_HOME%指代该文件夹),同时将%ANT_HOME%/bin文件夹加入到Path环境变量中。以上步骤需要提前安装配置好JDK环境后再进行,JDK环境安装配置在这里略过。
2.创建构建文件
构建文件相当于一个计划书,整个构建活动是严格按照构建文件的内容来进行的,所以构建文件的创建是整个构建活动的核心。构建文件是XML类型的,这不仅是因为该类型是一种通用的描述语言,更主要的是Java中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操作XML类型文件的API。创建的构建文件最好命名为build.xml,并将该文件放入工程所在文件夹中。下面阐述一下构建文件的书写规则。
首先,在构建文件中创建一个工程标签用来标识该构建项目,例如本文中构建的项目名称是TankWar ,则创建标签,其中name属性代表的就是项目名称;default指的是要执行的目标名称,所谓的目标就是要完成的任务,在这里任务名为compile,这个任务的定义在后面会有说明;basedir代表工程的根文件夹,一般设为.即当前文件夹即可。
其次,定义属性标签,定义属性其实就是定义在构建文件中要使用的变量,例如该项目要构建的项目源码位于src文件夹中,构建后的文件保存到build/class文件夹中,这时我们就可以定义“src.dir”和“build.class”两个属性变量来指代这两个文件夹,以后假设更改了文件夹名只需修改属性名即可,对应的标签如下所示:
上面${ }中括起来的是已定义的属性名,该使用方式相当于引用变量。
然后创建目标标签,目标即我们要执行的具体任务,一个工程中可以包含多个任务。假设我们执行三项任务分别是创建文件夹、清除文件夹中已有内容及编译源代码,则定义的标签如下所示:
创建文件夹
清除文件夹中已有内容
编译源代码
//name属性所指明的任务即是前面工程标签中default属性的设定值,depends属性指明一种依赖关系,表示此任务必须等待第一个任务完成后才能进行。
3.运行Ant
在命令提示符下输入ant,系统将自动执行build.xml构建文件并完成构建文件中所定义的任务。
篇8
摘 要:在分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认证的目的和条件、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本地化以
>>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 面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改革方案 基于协同创新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浅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工学结合”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软件类课程教学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材的研究与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及规避策略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研究与应用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 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研讨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开放的研究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研究 应用型本科提高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中国工程教育协会. 认证标准、程序和数据[EB/OL]. [2016-11-28]. http://.cn/index.php.
[4] 王观玉, 石云x. 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4): 97-102.
[5] 曹伟, 李峰, 周书仁, 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6, 39(2).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实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除此之外,许多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专业相关技术的计算机专业工程师。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
综合分析,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工作数年,以及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3.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 ]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934-02
Several Considerations of Influencing Computer-speciality Student Employ Ratio
YANG Gang
(Department ofComputer,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3, China)
Abstract: It mainly studied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common university computer-speciality student employ ratio from current objective environment, commo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ts students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author shows many new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ome questions.
Key words: common university; computer speciality; employ
1 引言
目前,一般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话题。在许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中,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已经大大饱和,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当然,高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还是很吃香,比如说在珠海的软件企业有200多家,需要搞研发的高层次人才;深圳的高科技产业日趋发达,也同样需要大批的具有研发能力和高水平而且有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在一般本科院校的层次上几乎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如何提高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 客观环境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初,全国共有505所学校开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近30万人,同其它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均居国内第一[2]。由此可知每年全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而我国IT行业虽然以较快的速度在发展,但是相比国外同行业而言还显得比较缓慢,对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有限。再加之大多数比较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都把眼光投向名牌大学、211院校、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及本专业高学历人才,相比之下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倍受冷落。就一个省而言,省城高校林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众多,位于非省城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省城很难有竞争力,即使应聘也很少有单位感兴趣。而大多数单位一般只到省城招聘人才,到位于地方的一般院校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很少。这样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处境相当尴尬。
3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情况分析及对策
3.1 学院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投资较大的专业,特别是一些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巨大,如西安某个高校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投资达100多万。而一般本科院校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一些院校重点的二级学院的发展上面,难以抽出资金对一些实力较弱的、建立时间不长的系进行较大的投资。
学院决策者对怎样发展计算机系考虑不周,在本校政策上给的支持不够。学院每年都要化大笔金钱用来购买一些办公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中其中有大部分可以自己研制,而不需要购买。如果把这些任务交给计算机系,让相关教师组成课题小组,带领一批学的较好的学生参加,这样不仅增加教师收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而且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更早的适应社会工作需求[3]。这毫无疑问对学校、计算机系和学生都是有益处的。
3.2 不合乎自身实际的学院个别政策的消极影响
地方院校的一些不太合乎实际情况的政策给这些实力较弱的系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一些地方院校早在前几年收回所有二级学院和系进行成人教育、社会专业培训的权力,而专门设置本校所谓的成人教育学院,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防止二级学院、系建立小金库而穷了学院,其二是统一学校教学秩序。但是实际上学院收回这些下属单位的权利后却没有办好成人教育。原因之一是校办成人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还得从各个下属教学单位而来,还得依靠各个下属教学单位的支持,显然这些下属单位无利可图,因而对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支持不尽力;其二成人教育学院对外界企、事业单位的情况了解很少,不可能对每个专业涉及的某些单位进行了解、沟通。相比之下,各个下属单位对各自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了解颇深。比如本校计算机系早在前几年当系上有社会专业培训的权利时就同渭南供电局、汉中邮电局建立长久的职工计算机培训关系,这样一方面增加系上收入,使系上有资金搞好自身建设;另一方面增加计算机系和社会单位的交往,提高知名度,促进计算机系和外界的相互了解。学校政策变化后,这些联系也慢慢消失了。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断绝了二级学院、系和外界企、事业单位联系的直接渠道,使他们互相不了解,即外界企、事业单位不了解计算机系学生的专业素质情况,系上也不了解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这个政策所附带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本校成人教育的衰退,而其它外地院校在本地成人教育的兴起,但给他们上课的大多数人还是本校计算机系教师。
3.3 计算机基础课部的划分问题
令一般本科学院管理者一个头痛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课部是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下属实体存在还是应该把它归入计算机系。计算机基础课部主要承担全学院各个二级学院、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课程及其相应的实验课。把计算机基础课部归入计算机系更是一个不合理的决择,因为计算机系自身力量比较薄弱,没有建设好,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去做,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服务其它二级学院和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精兵简政”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建议应该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部的教师化整为零,归入学校的所有下属教学单位。实际上所有下属教学单位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机房,也有能力自己完成简单的计算机文化课的教学工作。
3.4 后勤支持
计算机学生常常需要用电脑,但是学院每个工作日对学生宿舍供电的时间是早晨6点半到8点,下午4点到晚上11点。因此在早晨8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中,学生即使自己有计算机,也没有办法上机学习,这种情况即使在毕业生后期搞毕业设计时也是这样,因此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系学生的学习步伐。建议学院有关领导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白天供电的时间。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
3.5 计算机系主要领导的稳定性
系上主要领导不应该更换太过于频繁,否则使领导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系上情况了解,从而影响决策。系上主要领导一定要承担本系课程,这样他们才能了解本系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计算机系情况分析及对策
4.1 师资情况
对大多数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而言,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是随着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火爆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计算机系建立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是十分雄厚。对本校而言,到2007年12月为止,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研究生5人和大批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因此实力比较薄弱。建议系上应该鼓励青年教师攻读较高的学位,并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4]。
4.2 资金投入
由于系上没有经济来源,因此只有靠学校拨款进行系上的实验室建设、添加设备等活动。而学校资金常常紧张,系上的建设便一拖再拖。因此系上应该增强自身创收能力,这样才有资金建设自己。
系上的创收可以通过学校许可的成人教育、社会培训的方式进行,同时作为计算机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应该同社会相关单位进行广泛交流、协作。根据这些单位的需要,开发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软件,如常用的网站、管理系统、自动排课系统、CAD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教师生产实践水平,而且也带动了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5],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3 资深专家参与教学活动
计算机系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同外界接触较少,因此生产实践能力较差。系上应该聘请软件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计算机方面的资深专家从事一定的教学活动或定期向学生作专题报告,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具体需求,了解本专业各个方向的发展动态以及新技术、新动向等。从而既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又使自己学习朝着某个社会需要的目标前进。从而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本地区有许多机床厂、102基地企业、军工企业、核工业企业等,他们当中不乏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计算机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发展自己的计算机教育,向这些单位介绍自己,同这些单位建立长久合作关系,了解这些单位的需求,为这些单位培养人才,从而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
4.4 系教研室设施建设
一般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设落后,教研室不能保证教师的基本办公条件,当教研室教师集中办公时,常常发生教师没有地方改作业的情况,或者教师办公时没有水喝,这样久而久之使教师讨厌工作场所,常常出现上课见人,下课走人的情况,不愿在教研室久待。这个问题教研室主任和系领导都应该关注。
4.5 实验室开放
计算机系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对本系学生延长上机时间,给他们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同时要加强机房管理,防止部分学生利用机房条件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加班应该在发放一定的津贴,使他们劳有所值。
5 计算机系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5.1 学生素质
前几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少数低素质学生常常不上课,不交纳作业和实验报告,甚至无故不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学习风气,建议对长期不参加学校正常学习活动的学生,而且屡教不改者,应该坚决清除,勒令退学。
5.2 对用人单位需求认识不到位
绝大多数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没有认识到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2]。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企业中。他们入校后不知道本专业就业的严峻性,只满足学校所开设课程的学习,没有抽出时间对计算机专业的某一方向进行主动地、比较深入的自主学习,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难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
计算机专业不同与现在的机械专业、电子专业、电气专业、土木工程与建筑专业的毕业生,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只要在校好好学习所开设的课程,积极参加学校的实验、实践活动,那么在毕业时单凭本专业的所学知识就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单位。计算机专业不是这样,大多数比较好的企业不是需要本专业的毕业生,而是需要对本专业相关领域有较深学习的毕业生。因此单凭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和实践活动是达不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自觉地就本专业某个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如就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图形图像处理等方向的某个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如果能利用空余时间通过相关培训考取一些计算机行业的认证(如思科认证、微软认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应聘成功率。
5.3 学习设备
在实验方面,一般本科院校没有实力搞一些比较先进的实验室,特别对硬件实验器材的资金投入很有限,因此学生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体现在编程方面。调试程序需要电脑,但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大多数不太富裕,能够给孩子买电脑的家庭不多(据在本校计算机专业几个班级统计结果:一个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自己没有电脑),因此实践是一个问题,这样间接地影响了学生水平的提高。只要系上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5.4 就业压力
在大四第一学期,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经过许多次应聘过程中碰壁后,常常对前途充满忧虑,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没有兴趣,常常缺课。据笔者本学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一个30个学生的班级中,在12月中旬时,上课时在席的学生只有极少部分。据粗略统计:到12月中旬时,本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签约人数每班级只有5个左右,这个签约人数相当于本校一些其它专业如电气、电信、机械班级中签约的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同专业的就业率的差距如此之大,令人不寒而栗。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工作者应该组织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本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的就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毕业生签约时间段为本年12月份到下一年7月份之间,从而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
6 结束语
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影响本系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身价值感和切身经济利益,会影响计算机系的招生计划,进而影响系、学院的建设,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笔者撰写此文旨在希望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搞好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巨同尧.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当前就业工作的几点体会[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覃事太,袁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变化趋势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