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4 04: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

篇1

1高考补习现象

开始先提供两则新闻:文水中学今年高考取得历史性飞跃。一是达线人数在前年440(文中、二中总和)、原创:去年640的基础上,今年达到724,是孝义全县达线人数的总和。去年全吕梁达线人数比上年增加500人,其中文水中学增加200人,今年全吕梁比上年增加200人,其中文水中学增加84人,均是吕梁增数的80%。二是有两名考生总分为吕梁第一第二的好成绩,并进入全省前五名,为全省第四第五名,这是文水高考成绩的历史性。(中国教育发展网)

文水中学今年高考呈现5大亮点:高考达线总数723人,创历史新高;达线总人数比去年增加83人,增长幅度全吕梁市第一;达重点线295人,比去年增加50人,高分段人数优势明显,理科600分以上17人;尖子生全省榜上有名,学生张佼以666分、郭朝辉以661分的成绩,位居全省理科第四、第五名;文理科双赢,吕梁市理科前20名,文水中学占7名;文科前20名,文水中学占9名突破,填补了吕梁历史上无人进入全省前五名的空白。(《山西日报》)

事实真的那么乐观吗?补习生成为不少学校的高考增长点,极富弹性和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般的县城中学,补习班的达线率通常在40%左右,而应届高三一般只有20%左右。多数学校的补习班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少数“高考大户”更是急剧膨胀,动辄办十几个补习班,上千学生,超过了应届高三的人数。班容量更是惊人,出现了超百人的大型班,老师讲课时需要戴“胸麦”。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高四”。而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高四也是中学的一个正常阶段。补习班的迅速膨胀导致整个高中教学领域的“生态系统”开始失衡,教学重心出现位移,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严重影响了应届生的教学质量,并且必然产生“应届不行靠补班”的恶性循环,促使教育周期不自觉地延长。这难道不是高中教育的一个怪圈?大量的达线生选择复读,对高校正常的招生秩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不少省市复读的达线生是以“万”来计算的。据了解,文水中学近年来高考成绩突出,原因何在?一部分应届生当年几乎不走为着考个更好的学校,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很大,有对学生前途的考虑但就没有一点点私心吗?

这一批学生自动放弃录取。这样,学校一部分招生名额就浪费了。也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升学机会,而他们对应届学生的冲击更大,我们的高考秩序发生了混乱,也使得部分学校盲目跟风“专升本”教学质量,学生就业很多问题得不到保证导致整个教育领域的“生态系统”开始失衡。

2高考后经济现象高考前后与考试相关的商品都很热销,什么健脑丸、营养品都成了抢手货,这种现象被称为“高考经济”。现在高考过了好一段时间了,“后高考经济”又来了,学生们喜欢的it、数码产品出现了热销。家长对寒窗苦读的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本无可厚非。但是,奖励什么家长们还是应该好好思考一番。在掏腰包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跟风。而作为考上大学的学子们,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在物质上少些攀比和奢侈。但也有许多考生却为上学费用而担忧。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批国有企业工人下岗,这批人的子女大多正处就读初高中和大学年龄段。下岗职工和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家庭,每月拿到的生活费只够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销,如果他们的就业和再就业失败,他们的子女也都面临着无力缴纳学费的难题。这是人大代表提出的一个失学原因,那么处于农村的贫困孩子他们的情况会好吗?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居民收入的日益增加,中学生消费中“攀比现象”、“浪费现象”很普遍。为了帮助中学生克服盲目攀比,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山东文登市埠口中学各班级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合理消费”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能联系自己身边的“进网吧”、“穿名牌”、“同学间互赠贵重礼物”等现象进行讨论,很多同学在谈话中表示:中学生花父母的钱不能心安理得,今后应该变追逐时髦消费为合理消费,中学生还应该继续发扬勤俭节约传统,不随波逐流、盲目攀比。

3非法中介服务教育部强调,严禁在录取工作中对考生进行同录取与否挂钩的任何收费行为。严禁任何教育部门为普通高校在计划外招收学生;严禁以“扩招费”、“赞助费”、“定向费”、“跨地区建设费”等名义向学生乱收费。严禁任何高校委托“中介机构”招生。全国高招工作仅由各地省级招办和招生的高校组织实施,任何所谓的“中介机构”的参与都是违规的。保守招生工作秘密,不准擅自以任何形式向外界泄露属于工作秘密的情况,严禁以索取报酬为目的向考生或任何中介人透露录取过程中的信息。对违反招生政策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查处以索取报酬为目的的“中介人”,并按其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教育部早就对招生工作中的保密和严肃性作了规定但还有人以各种名义表示可以让考生上满意的院校。就此有关部门做出了措施:一是严禁任何高校委托中介或个人进行招生乱收费,严禁高校以调整计划为由向考生乱收费;二是坚决禁止并严厉打击体制外的招生录取,原创:严禁未经广西招生考试院批准擅自组织生源和擅自寄发录取通知书,严禁高校和定向单位利用定向就业招生政策指定生源录取;三是治理中介诈骗活动,严禁任何高校委托“中介”进行招生活动,高校将协同公安部门查处中介人员以招生为名的诈骗活动。如此防范还有人顶风冒险,任何中介机构和个人均不得参与招生录取。凡以高校招生委托、定向培养单位等名义进行的所谓代办、代录、计划外招生行为,都是非法的、无效的。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成人高校的招生都要经过省招办,而自学考试则只要报名就可考试。中介有自己的利益驱使,而家长学生也有他们的想法,用钱买学可是“望子成龙”的下策。只有真真实实的上一旦才后悔莫急。

4高考后教师走穴跳槽现象

教师是高考之后的又一热门焦点,他们为考生作了铺路石但也为他们提供了高升的途径。教师作为功臣被各民办中学请去代课,或调到条件好的学校,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也使的教育出现了漏洞:个别学校师资短缺,个别学校学生流失......

教师走穴之风请停止吧!

总结

篇2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应用文写作 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工作、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引起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行仿真学习和训练,进而掌握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能够在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中创设鲜活可感的写作情境,在写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将极大地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1 情境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1.1 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创设写作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呆板、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情境教学是一种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认识活动差异性而实施的教学模式,应用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语言平实浅显,学生一般不喜欢读和写。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再现应用文的运用环境,使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逐渐转换和强化,引导其进入具体的写作情境,就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下,以实践主体的角色做出一系列策略性的反应和创造,从而进入积极的实践写作状态,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同时又能使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

1.2 在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创设写作情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旨在为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奠定必要的人文根基,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导航,更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德、树人和就业导向作用,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所以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不仅仅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承担着提升学生各种应用文体写作能力的任务,而且承担着进一步培养学生与社会实践及职业活动相关的交往沟通等能力、事务处理等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任。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创设写作情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具体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其应用写作能力,而且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且在具体的贴近社会实际的情境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各项任务,还有利于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2 情境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应用文写作课程普遍课时少,内容多,缺乏实践学习的机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开动脑筋,积极寻找情境创设的突破口。

2.1 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常会出现学生写作没有材料的现象。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找取典型案例,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同时,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也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在讲条据写作的时候,赶上学校新学期开学发放班级备品、发放新教材,或者赶上有学生请事假、病假;在讲申请书的时候,正好有的学生要申请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或者刚好要写入党申请;在讲祝词的时候,可以先做调查,哪个学生的长辈要过生日了,或者学校、班级近期要有重要的活动或者会议等,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典型事例来创设符合社会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扮演指定的行为角色,通过学生的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生活情境下进行应用写作,完成角色任务。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对各种应用文体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

2.2 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利用应用写作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课堂内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设计好和社会工作情境相近的教学情境,作为推动学生进入情境的教学条件和学习背景。

比如在应用文写作“应聘书”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教专业模拟招聘会,陈述相关专业部门的招聘意向,然后请一组学生代表模拟用人单位写招聘启事,另外一组学生根据招聘启事和自身情况来写简历、应聘信。并且围绕这项活动内容在班级进一步展开模拟招聘演练。

再如讲“合同”的时候,教师设计若干合同谈判内容,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合同谈判中的“甲方”、“乙方”,然后根据合同的要素进行“模拟合同谈判”,学生谈判往往会非常热烈,合同文稿很快就会拟就。

进行这些模拟工作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锻炼了语言、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在课堂演练之后,教师也能够比较好地侦察到每个学生的长短处,这更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训练学生通过这种自我体验,充分发掘出自身的潜质潜能,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2.3 把课堂向社会延伸,创设应用写作的真实情境。社会生活是应用写作的源泉,归根到底,应用写作活动都因客观生活的需要而派生,事物管理、人际交流的需要是应用写作最直接的根源,因此,教师应积极寻找有效途径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写作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写出符合社会生活需要的应用文来。

2.3.1 可以带学生到工厂企业去采访,学校也可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利用节假R或集中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与应用写作有关的活动。比如在讲“调查报告”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分别设计若干调查题目,如对于汽车维修专业,选择的调查题目有“2012年我校教师汽车维修情况调查”、“长春市4s店服务状况调查”、“2012年净月区汽车维修行维修业务情况调查”等,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组内成员明确任务分工,然后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按照“实际调查――资料汇总――资料分析――形成文稿或ppt――进行汇报交流――师生评价”这样的程序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对学生调查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讲“消息”的时候,要求学生走出校门,自己去进行采访,挖掘消息题材,进行消息的写作。在讲“海报”的时候,举办“我来为您设计海报”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分组到校园周边寻找合作商家,并根据商家的要求,免费为其量身制作海报。

2.3.2 把应用写作与学生个人的生活、学习、社会交往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如果把应用写作与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密切结合起来,学生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而且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比如事务性文书“计划”以及“总结”两种文体的写作,就可以分别安排到学期初和学期末,学期初布置“计划”的写作,要求学生结合个人学习和生活来写,“计划”的制定要求做到难易适度、切实可行、具体明确,并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完成计划的目标,然后根据计划完成的情况,在学期末进行“总结”的写作,找出成绩、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

3 应用文情境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创设情境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其实践性的特征得到加强,但是如果因为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而忽略或者弱化了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那反而会妨碍学生实践写作能力的提升。特别对于一些学生比较陌生、写作难度比较大的应用文体更是如此。比如“请示”的写作,学生就必须把“行政公文格式”这一内容消化好,才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请示;对于“调查报告”的写作,学生必须掌握进行调查的方式方法,归纳、整理、分析材料的方法以及行文的基本格式,才可能写出合乎规范的调查报告。

3.2 创设情境要有“放”有“收”。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教学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写作实践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评点,指出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点评,并且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或者互评。这样教师就能够掌控情境教学的效果,做到有“放”有“收”,收放相宜。

参考文献:

[1]黄振强.论情境教学在应用写作中的建构[J].柳州师专学报,2010,6.

[2]单侠.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探索[J].高校语文,2011,06.

篇3

【关键词】捕捉素材;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辟活动;提高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思品课堂才能焕发生活气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那么如何让思品课堂焕发生活气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捕捉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沟通学生和知识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但是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知识可以为教材中的知识提供必要的补充。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亲身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生活中各种有益的素材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密切结合。例如,在“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遇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2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学生学习氛围

我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没有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更应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如在教学“美好人生我选择”一课时,我拿走课桌,把椅子围成半圆形,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为学生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一次访谈节目,班长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说所思,谈所想,诉所忧,议所惑,课堂中弥漫着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3增辟生活化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生活实践既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等,又包括学生模拟的活动,如辩论、模拟练习、举办展览、设计壁报、调查报告、广告设计以及假设情景练习等,这都是学生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形象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调查,自己动手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以及直接参与一些以学习为目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如我们在学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时, 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调查活动: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一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当同学们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到课堂上交流时,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气氛异常热烈。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企业厂长的书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对于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4

本人就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几方面对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作了一系列的梳理,现总结体会如下:

一、联系认知水平,正视现实生活,使教学目标生活化

很多初中生在接受德育要求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先人为主的道德认知。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冲突,造成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目标生活化就是指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方向的目标体系,是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枢纽。目标生活化的操作程序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依照现实生活的道德准则,在分析教学材料中,努力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一课时,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思想上对“学习是苦乐交织的”,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因此,我把“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列为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同时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孩子所受的来自老师、父母、社会的学习压力确实挺重,所以又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学习压力”的知识目标。

二、优化教材内容,活化教学素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容全体学生灵活互动地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选择。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改换。教材中安排的有些内容不一定适合每个学校或班级,在生活中可能有更好的内容,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对这些教材作些改换,选出最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2.增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增添自己的特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删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作合理的组合、增减。如在教学《学习新天地》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重组。确定了“学海任我游”的教学主题,先是学生自己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再由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法困惑的问题以及学生中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使教学活动生活化

1.课前准备生活化。道德来自于生活实践,然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关道德的感性积累是无意的。思想品德课的课前准备,就是要驱使这种无意转化为有意。如在上《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校园里树木的树叶,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从而得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2.课堂教学生活化。道德认识是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深化的,思想品德课应注重活动性、实践性教学,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诗歌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动态”教学。

3.课后延伸生活化。课后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使课后作业由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这样也就扩大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空间。如学完《成长不烦恼》一课后,让学生对父母、老师等长辈进行一次真情来访,让他们回忆一下当年进入青春期时,喜悦与烦恼同行的真实感受,撰写一份来访报告。

四、尊重学生发展,优化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评价“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采取多种评价形成,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项化。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应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如调查报告等)的评价。在评价中,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生活各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通过评价内容的多项化,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2.评价主体多元化。“生活化”评价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它要求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师是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更应该参与其中。对学生的评价分别来自教师、家长、学生,甚至包括街道社区成员等多方面,从而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指导性和说服力。

篇5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改变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联系学生生活,优化作业内容

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参与式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认姓氏字和牌匾字等,与生活实践接轨。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2.结合教材视域,设计专题性作业。

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香港,美丽的明珠》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

3.利用教材载体,设计运用性作业。

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自己作连环画《我家乡的四季》,并附上解说词。

二、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形式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身心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形式,如,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读一读,课前查阅资料、历史背景等,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三、注重主题整合,优化作业目标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态度。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因人而异、因类而异的弹性作业要求,有针对性地通过作业的批语、谈话、打电话,写信等多种形式来暗示、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生和优秀生,使得优者更优,学困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从而对作业充满信心,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感到自尊,使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需要,享受作业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实施生活化的作业,通过综合性的作业活动,使学生的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发展。作业还可以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广告设计等一系列围绕主题进行整合加工的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

篇6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我们现在的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

一、热点渗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热点知识。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如,近年被持续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进行食品添加剂相关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收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材料知识,并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关注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毒大米等,强化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让学生加强对食品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在进行二氧化硫相关内容教学时,结合近年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和负面影响,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些生活实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探索问题背后的实质和原因,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其进一步探究新知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化学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化学思维,调动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我们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化学生活案例,如果引入学生熟知的案例,从学生的兴趣点导课,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在学习原电池时,用假牙作为问题切入点。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的一集作为引入,为什么把两种不同的消毒液混在一起,会置人于死地?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思维。

三、借助生活经验,化难为易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是师生共同运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很多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如果借助于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得出需要的理论,提取涵盖的化学知识,完全可以将繁难的化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苹果,一个是刚削好的,另一个是削好后放置了半个小时的,可以看到两个苹果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放置半个小时的苹果颜色变得很深,这是因为被氧化了,这就是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逐步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认识它的本质,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充满了化学知识。例如,菜刀、锄头在潮湿的空气中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有的铁制容器(如水龙头)要镀铬?若是镀金会怎么样?冰箱异味怎样除去?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时应该怎样应对?

学生学习化学的真正目的是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化学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运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处处有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化学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开展社会调查,拓展教学形式,增强探究能力

我们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把大自然、社会生活搬入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到附近的农村、工厂、风景区等地参观、调查,指导学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尽高中生的一份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内外收集到的各种有用信息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篇7

目前,由于受客观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思想品德学科的地位在农村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一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放任教学责任而无所作为的借口。一线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教学尝试,以便更好地适应本地区孩子们真实的需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在课堂教学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变教为导,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学习。学生懂的教师不多讲,通过看书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少讲,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思考。在实践中,我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学。

第一步:上课前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知识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这一过程十分关键。

第二步: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同时以学案的方式出示思考题,有填空、问答、讨论题,这也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测。

第三步: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讲精练。

二、丰富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从学生实践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知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结合本地区实际,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经过报学校、教研组批准,我指导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当地社区、少管所、环保部门。然后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感想等。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自尊自强》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我组织学生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做了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在教《我与国家和社会》一节中,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我带领班级学生考察了社区内残障人群在生活上的主要困难。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想法,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改善残障人士基本生活的建设性意见。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2.组织学生参与旁听公判大会,在活动中普及法制教育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区人员流动复杂,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在活动中普及法制教育,学校每年与当地法庭挂钩,在我校进行模拟审判活动。作为政治教师,我提前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活动结束写感想,带着任务去参与旁听,这种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法制环境之中,在严肃威严的氛围中耳闻目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与教育。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观摩胜过几堂课堂教学,将在学生的认知上留下深刻的印迹。

3.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教师必须设置生活实践题目,让学生在动手中内化知识,形成能力。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人口资源与环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我给学生布置了实践题目。要求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拍摄自己家乡附近的环境,并将图片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在同学们的照片中,风呼啸着卷起漫天风沙、浑浊的渭河水怒吼着冲击着堤坝、城市里拥挤不堪的人群和车流、村口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树杈上挂着的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图片直观形象,教师无需多言,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情境,对当今的环境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人口资源与环境一定要协调发展,并在课堂上纷纷表态,决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热爱家园。这些实践活动易于操作,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植入本土文化,注入乡土气息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结合当地和学科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丰富且珍贵的乡土资源进入课堂教学的视野。乡土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它需要教师主动去寻找、选择和运用。特别是通过教师主导的活动来实现开发和利用。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我指导学生进行了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本地的传统艺术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采访拍照、查阅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然后围绕调查内容写实践心得。如,九年级第三课《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课后我让学生收集自己家里改革开放前衣食住行用的一些实物图片,通过今昔对比,同学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体会到改革开放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些做法打破了文本与生活的壁垒,让文本教学与乡土生活相对接,引领学生沐浴着乡土阳光回归到最自然的社会生活中。

篇8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现今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现今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现今我国小学作文教学过于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操作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大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曾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必先求“真”。

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1抓观察,丰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每天主动将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每周交流。通过观察、记录、交流,学生们不但占有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写作素材,而且切实感受到了时时处处有生活,自主观察、体验、思考、感悟、表达生活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

2.2抓体验,丰富情感积累。我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亲历体验、角色体验、换位体验等机会,引导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去观察万物的兴替,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调查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自然有所提升。

2.3抓致用,丰富方法积累。坚持学以致用,结合阅读教学、日常观察、社会实践、习作教学等教给学生一些精要有用的方法技巧(如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积累方法、写作方法及习作修改方法等),提高学生观察、积累、笔述、修改的能力和质量。

2.4加强校班文化建设。校园、班级文化氛围越浓厚,各类活动形式越多样,学生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自我表达的需求就越强烈。写作一旦成为内在需求,则学生从中体会到的必定是酣畅淋漓的快乐。我们高度重视适时激发和捕捉学生的习作需求,引导学生为“需要”作文,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意识。

2.4.1开展各类活动,满足练笔需求。(1)文娱活动。如参加文娱活动后,写活动过程。(2)班队活动。如召开主题班队会时,面向全班征集主持稿。(3)征文活动。(4)实践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5)公益活动。如为发起某项公益活动写倡议书。(6)演讲活动。如竞选班委前写演讲稿。(7)读书活动,如写读后感。

2.4.2针对即时事件,捕捉需求。即时事件中往往蕴涵着极佳的练笔契机,我们十分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求实验班教师真正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地留意季节时令变化、密切关注时事及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开发、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将练笔需求显性化。

3.鼓励学生思维创新

有的老师在上作文课时,经常强调怎样开头、如何结尾,这样教学也许学生能得高分,但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其实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时,我让学生写一写现代诗歌。当我读着学生交上来的诗歌时,不禁大吃一惊,他们写的诗歌不乏精彩之作,有的充满童真,有的想象丰富。由此看来,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大的,所以教作文,引导为主,帮助审题,指导写人记事文章的基本写法,至于到底如何写,还是让学生们自己思考。

4.将“独角戏”引为“大合唱”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差不多教师一讲到底,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应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作文课,教师也应“沉”下去,让学生“浮”上来。教师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命题,然后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表达,畅所欲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自主拟题,共同参与,教师要多从儿童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确定习作内容,多角度地启发学生选材立意,多方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如一次习作内容:爱护学习用品,学生就拟了《铅笔、橡皮和小刀》、《桌椅对话》、《字典公公的故事》、《书包里的悄悄话》。这样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写。

5.体验家庭生活做到有感而发

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洗衣服、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

有位学生在日记《洗衣服》中这样写道:“……衣服漂洗干净了,我把它拧干,然后晾在衣架上。一阵微风吹过,衣服在翩翩起舞,好像在说:小主人,你真棒!谢谢你……”读着学生这一段作文,深感学生的语言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实感。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劳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篇9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新策略、新观念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教学方法越来越优,教学过程越来越新,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能力素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笔者多年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注重了解、掌握学生的情感爱好、接受能力、思想脉搏,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催生情感、改进方法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才能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关键词 思想品德;激发兴趣;改进方法;能力素质;实践思考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从提升学生能力素质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成长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提升能力,催生情感,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在发散学生思维层次,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功能与效用,注重放大学科在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挖掘学科的内在,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为人,学会做事、明辨是非、提升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用自身的言行举止,见识谈吐,影响和带动学生投身各种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使自身的履职能力不断提高,教学风格得到彰显,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渊博的知识、得体的举止、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习的良师,让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把多媒体、游戏等引进思品教学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形象,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身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成效。如,笔者在教学“成长在社会”内容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注重了解一下当地的住房条件、饮食结构、交通工具和医疗条件等物质文明方面的改善和变化,了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在学业进修、技术培训、上网浏览、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等精神文明方面的提高和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体验“成长在社会”,感悟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学问,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改进方法,优化过程,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爱好,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整合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学生自身潜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为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感知实际和学习实际,采取“问题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互动,不断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达到“情感投入,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如,笔者在教学“笑对生活”内容时,为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挫折的含义是什么?挫折发生时有哪些表现?引起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挫折对人的双重影响是什么?如何战胜挫折?等问题,在学生初步掌握挫折的含义、挫折的原因、挫折的双重影响、战胜挫折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体验、感情和反思,对学生通过努力一时没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讲解,让学生弄懂挫折的来龙去脉,学会战胜挫折的方面,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树立自信,勇于担当,提升能力,提高素质。

三、衔接现实,联系实践,在放大效用中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成长为学会学习,懂得生活,学会做人,懂得处事,学会生存,懂得提高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衍接现实中体验感受所学的理论知识,用所学的思品知识辨别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分清是非,生成能力。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品学情,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知识,接受和感悟思想是多元化的。笔者在教学中,当教学到一个章节时,面对学生最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笔者在教学“情系祖国”内容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我结合当前我国在外交方面表现的大国外交策略,为学生讲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理解“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报国热情,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人格,让学生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同时,教师要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等方法检验所学的知识,拓宽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渠道,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篇10

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参与式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认姓氏字和牌匾字等,与生活实践接轨。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语文园地四鼓励学生认牌匾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沟通了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2、结合教材视域,设计专题性作业。

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香港,美丽的明珠》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经典古诗文,在班上举办诗文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查找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搜集本地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3、利用教材载体,设计运用性作业。

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自己作连环画《我家乡的四季》,并附上解说词。

4、结合学生自身,设计自主性作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并允许学生超前学习教学进度以后的教材。并通过展示性的“暗示”评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二、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形式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身心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形式,如,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读一读,课前查阅资料、历史背景等,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三、注重主题整合,优化作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