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6 18: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企业管理

篇1

1、工商企业管理主修课程有: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概论、财务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财务管理学、企业经营战略概论、质量管理学、西方经济学。

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这一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经过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应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有广泛的知识。熟悉各类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能够胜任企业管理工作。

3、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中的一个大类。这个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很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且世界市场日益开放,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工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仍处于落后阶段,对风险的掌握和分析不够明确,管理的力度也相对匮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风险的把握能力不强

工商企业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很大,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去准确分析市场,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风险危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很多工商企业在管理中都没有针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缺乏具体的规范往往会导致流程混乱,工作失误,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3.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既懂管理又能够科学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少。工商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大多不知道如何避免风险,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为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就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利用。

1.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就要让企业内部的全体人员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危害,了解规避风险的重要意义。对此,工商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内部所有人员都认识到有效管理与自身的紧密关系,从而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风险评估过程,完善信息系统

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众多,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成功规避的。对此,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进行风险预防,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具体来说,要规避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风险采取具体的对策。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企业在规避风险的时候,还要将信息化系统引入其中,对风险发生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并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先进设备准确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正确决策。

3.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成功规避风险,就要健全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此,工商企业要完善建立内部的风险规避政策,细化管理内容,落实责任制,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让他们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并在员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工商企业的风险问题,加强对其认识,并明确如何实行正确科学的管理来规避风险。企业也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多与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外聘请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篇3

导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试自我介绍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是某某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班上是生活委员,积极配合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在寝室是寝室长,寝室氛围也很好,曾获得“最佳文明寝室”。在学习上,我全力学好每门专业课程,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坚实,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余时间,我报了自学考试,现已通过了十门,并且获得了“助理物流师”以及“英语四级证书”和计算机二级证书”。通过做兼职和实习,也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性格开朗,自信热情,做事脚踏实地、做事稳重、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富有时间观念,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及企业忠诚度。待人真诚,喜欢交际。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可能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但是我的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我相信如果我应聘上,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好。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提升策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逐步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在管理中也碰到了新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1]。企业如果想在行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企业管理实施改革,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企业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下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水平还需提升

现阶段,不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限制了企业已有的盈利形式,以至于阻碍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2]。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并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对于企业所具有的重要性,造成企业在管理方式上过于粗放。虽然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却并未对企业本身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只是照搬其他的企业管理方式,最终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

(二)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不明确

企业战略定位就是企业在身处市场中对自己和外在环境的辨别与意识[3]。企业对于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做好市场的分布与目标客户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但部分企业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并未对市场做细致的调查,分不清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定位与目标客户,相应的产品也缺少竞争能力,造成去在市场竞争期间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假如企业任由这种情况的不断发展,就会对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有很大的冲击。

(三)企业缺少工商管理相关的培训

当下,社会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大部分企业在经营上都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其中就和企业缺少对应的工商管理培训是分不开的[4]。通常来说,大部分企业所进行的培训工作,都是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培训工作一般都是针对生产或是销售的人员,并未对企业管理层的员工做相应的培训。部分企业就算对管理层员工实施培训,然而参加的员工也并没有太过关注于培训,也没有意识到管理培训对企业未来发展与自己提升具有的重要性,造成大部分都是走个过场。

二、新时期下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措施

(一)完善工商企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

为了让企业在较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提升企业具有的风险意识,同时应该创建完善工商企业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在以往的工商企业管理方式中,并未给企业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而是和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融合到一起[5]。这样在工作内容上产生重叠的情况,会让所有部门间出现“踢皮球”的现象,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程度上财产损失。为了转变以往工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提升企业管理所具有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就自身在发展进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建立风险管理的部门,同时让专业的人才去管理,避免出现工作表面主义的现象[6]。企业还应该把风险管理部门中工作者具体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的成果,放到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之中,针对表现良好的员工,不只要对其进行精神上的肯定,还要对其做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这样来提升员工具有的责任意识,保障工商企业落实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在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企业应该对员工的工作做细致的分工。为了让工商企业的管理更加高效,企业能够把该部门分成风险的检查小组、风险问题的处理小组与风险问题的评价小组等。借助合理的分工,能够提升企业实际的工作效率,也能够让企业实时发现经营期间所存在的隐患。同时快速给出对应的措施,将企业的损失最小化,最后使得工商企业获得长久的发展。

(二)提升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

在新时期环境下,工商企业在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在具体发展期间,担负着很大的风险。为了面对企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风险,企业领导应该建立风险的意识。企业领导是企业中的决策者,不只具有很高的威信,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7]。因此企业领导提升对风险意识的关注程度,这样能够让企业提出的决策变得更为合理,又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员工,从而让企业中所有员工的风险意识获得提升。但唯有企业员工都具有风险意识,领导者才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风险有一定的认知,同时探索出防范风险的措施。提升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的掌控能力,还可以体现在企业对运转期间的财务情况实施进一步的了解,同时确保拥有一些应急资金。企业还应保障企业分析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企业生产的后续阶段,尽可能防止没有必要的风险。对于企业内的各层管理人员或是普通员工,开展企业风险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了尽量减少企业发展期间面临的风险,还应该依据群众具有的力量[8]。此外,即使企业的管理者会对普通员工产生一些影响,然而这样的影响范畴与效果还是非常有限的,难以顾及所有员工。因此企业应定期给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在提升风险意识的同时,学会更多处理企业风险的措施,为企业更好躲避风险添加一些保障。

(三)增强企业管理人员所具有的能力

提升工商企业的管理效率是一项主要的基础,也是具备一支有优质且能力过硬的工商管理人才队伍。为了培育更加优质的管理队伍,工商企业需要就这两点开始着手。其一,企业应该强化工商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工商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或是录用的过程里,需要意识到招聘的标准。也就是要具有足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与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假如是企业的员工,仅仅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远远不够,难以完成企业管理这个工作。所以责任心是落实好工作的一项主要前提,针对管理类型的企业而言,更是这样。而假如企业员工只具备很强的岗位责任心,但不具备理论与实践相关的能力,也是不可以的[9]。这种员工即使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但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难看出,工商企业在对工作人员实施招聘的环节中,需要确保应聘到合适的员工,进而为工商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兼顾的人才,还要确保应聘的员工,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工商企业在给员工完成招聘之后,还要给员工定期式的培训。大部分企业觉得对与员工实施培训,并不是必须落实的。但在实际招聘期间,挑选部分对企业有帮助,或是具有一定领导才能的人才,不要假公济私,损害工商企业中管理具有的有效性与公平性。此外,企业还应摆正管理干部的学习态度,提升其具有的学习意识,为普通员工做好带头工作,激起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摆正学习态度,提升培训学习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商企业管理具有的有效性对国家经济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进行实际经营管理时,如果想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在设计经营计划时结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工商企业应该持续学习与借鉴国内外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同时依据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与优化,给企业管理的创新注入观念与思路。企业管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对于员工的培育,重视管理人才的挑选,更好地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保障工商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东.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探讨[J].经营管理者,2020(05):56-57.

[2]彭程.试论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提升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10):22-23.

[3]彭菲菲.“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效性提升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445.

[4]聂贵洪.关于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6):107+109.

[5]付伟.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3):38-39.

[6]袁文玲.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方法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02):29+31.

[7]蒋辉.新时期背景下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5):248.

[8]杜方.试论新时期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有效性的策略[J].纳税,2018,12(27):232-233.

篇5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启跃.工商管理驱动下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J].企业技术开发,2013(35):140-141.

[2]林海松.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管理观察,2015(12):69-70.

[3]任瑞全,张合振.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浅析[J].前沿,2012(24):103-104.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困境;对策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职财经类学生开放性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13-ZJ-129);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科研项目(编号:GZJG1212919);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科研项目(编号:DDJG1311903)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3日

一、前言

建立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企业第一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基层管理人员为目标。该专业的实践技能课程环节多,内容广泛,既要求了解“工”的运作,又要求了解“商”的运营;在技能要求上强调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满足以上要求,必须有合作企业的参与才能较好地达到效果。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涉及到多个主体――制造型企业、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学校。此处从主体的角度,列出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学生走进企业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实习的方式差异很大。理工类的许多专业,适于在实验室和工厂实习,如金工实习、化学实验等,很多高校的理工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习基地体系;但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有些专业甚至是最近几年才把实习提上议事日程,实习基础薄弱,而且需要分散实习,校企合作岗位不足。制造型企业往往认为,学生的实践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的资源,所以制造型企业对校企合作往往不会有太多的热心。如果学生实践人数较多,制造型企业非常担心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二)教师走进企业难。一般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不重视进行管理和经营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发展方面的规划,而有研发需求和研发实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业则往往会认为高职院校层次太低,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抱有怀疑;另一方面,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一般要求校方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去,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为担心商业秘密泄露,企业往往不会安排校方师生专职岗位,更不让触及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企业走进学校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请部分企业经历的人员来上课,学生也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加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种外聘往往难以成行。学校希望聘请的一般是对企业运作了解较为全面的资深、高学历管理人员,而这些管理人员在制造型企业都具有较高职位和较高薪酬,一般会因为学校课时费太低、课程安排计划性太强以及相关教学材料准备太过繁琐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学校兼职。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适宜的校企合作岗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导向”是校企合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经验表明,凡是与当地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基本上“零距离”,办学方向就明确,人才特色就突出,企业包括制造型企业与之的合作就紧密,校企合作呈现良性互动。要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而导致不很受制造型企业欢迎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联系学生实习实训,对实践中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挖掘,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进行校企合作适宜岗位挖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就制造型企业而言,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人员,典型岗位有:生产督导员、采购员/采购计划员、库存分析师、生产控制员、生产分析师、质量管理员。与制造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可以重点在以上岗位中开展。企业每学期可以对表中的岗位预留一定的顶岗实习人数,以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进入企业实训。

(二)搭建枢纽,通过枢纽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从本意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愿意同包括各类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业开展以上岗位的合作,然而由于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数非常有限,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适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要寻求一个合作的枢纽,搭建一个平台,将零散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岗位需求进行集中管理,扩大校企合作的宽度。枢纽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影响,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台。平台作用从宏观上体现为:第一,通过多个平台,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为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平台,企业将参与学校的学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规格能够满足企业要求。

寻求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宽度,最终目的是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适宜作为枢纽的机构可以是一些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是人才招聘网站,尤其是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四大组成部分(即行政、企业、事业、民间组织)之一。

(三)三导师协调,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恰当的合作企业难寻、实习地点相对分散、较长时间的基层实习岗位过程、需要通过多个岗位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特点,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经常会出现。这可以通过实施三导师协调制来解决。三导师协调制是指给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由这三类老师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实习过程中会出现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问题,能找到负责管理的人,有人去关心、管理学生;从学校的角度看,则是通过“三导师”协调管理制度把学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使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及监控都有效开展起来。从制造型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四)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把企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企入校”共建校内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是由职业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与行业及企业进行联合,在校内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学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领,实现教学与企业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引企人校”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象”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来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同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相同,在市场体制环境中,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就是保证校企合作双方较高的积极性。

高职高专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的合作,关键在于寻找双方的利益平衡点,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各种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相关基础文件。这些相关基础文件可以包括: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规划、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等等;二是制定新的考核评价标准。让制造型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中来。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制造型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标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鸭珠.“引企入校”共建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篇7

关键词:四化两型;高职:校发展战略背景

一、“四化两型”的含义及其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一)“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 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二、“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二)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一)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二)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四、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在“四化两型”的背景的影响下,做好专业的战略发展工作,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院校的市场竞争力,使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以理念领跑,以创新实践求发展,建设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长久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篇9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本管理;思想价值

现代化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十分注重践行“人本管理”这种全新的理念,“人本管理”意味着企业在管理和运作中不能将员工仅仅看做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机器,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地激发起来,使企业的运作被“激活”起来,促成企业效益的提高。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体现

在现代工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切经济活动的展开都要以人员管理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是为人来提供服务。这就是对“人本管理”的最简单概括。具体地说,“人本管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人”当做企业的第一要素并尊重员工的基本权益

在这个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不少企业似乎把“效益”当成了企业运作的第一要素。而企业的员工不过是给企业创造效益的机器而已。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世界》,就是对这种落后管理模式的典型写照。其结果是,企业的在运作中缺乏对员工基本权益的尊重,或强迫员工无休止加班,使员工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或制订一些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如有的企业规定员工上班期间如厕必须进行登记,有的企业规定员工吃饭不得超过20分钟等。这种苛刻而充满高压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如同是一座“监狱”。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的效益似乎会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员工长期身处于这种高压的管理制度下,其身心健康受损,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二)崇尚超越

不少企业受到社会上“枪打出头鸟”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在运作当中充满妒才忌能的氛围,对于业绩出色、工作中敢为人先的员工极尽打击排挤之所能,导致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被束手束脚,不敢超越。但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却要求营造崇尚超越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放开手脚尽情超越。在超越中求发展,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变革。事实上,只有企业崇尚超越,鼓励超越,企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三)鼓励创新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因循守旧,把员工“管死”,认为员工不过是执行企业决策的一个“零部件”而已,要求员工处处循规蹈矩,造成员工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在企业管理中鼓励创新,采取恰当的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

(四)对人才给予相应的尊重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只有对人才给予了相应的尊重,为了他们提供等价的待遇,才能激发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才以最大的热情为企业的运营效力。所以“人本管理”强调尊重人才,并正确地使用人才。

(五)创造合适的机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还要求把企业的决策理解为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自家”的事。事实上,在企业进行决策时,管理层常常会“当局者迷”,而企业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由于常年处在企业运作的第一线,对企业运作中的许多具体情况比管理层了解地更为透彻。所以,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多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在决策上做到了集思广益,企业的决策才能够得到优化,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失误。一些企业在决策机制上过于“一言堂”,排斥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参与,这看上去是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却增加了决策的风险性。

(六)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赋予他们最大的自主空间。尤其是要充分地调动中层经理人员的管理创意,不要把权力过于集中于企业管理层。

(七)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员工,还体现在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模式上面。伴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地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二、人本管理在工商企业中进行运用时应注意的地方

(一)正确地看待人才和使用人才

前面说过,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极其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强调对人才的正确使用。

1.在对人才的使用上不要过分拘泥于常规

企业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尤其要避免受到论资排辈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那些的确才华出众,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发挥出较大作用的员工,即使资历较浅,也应当委以重任,把他们放在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特长的舞台上。此外还要给予人才一定的宽容度,记住“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于那些有着小缺点的人才不要一味地压制,而是要大胆使用,并创造出助其扬长避短的机制,让其长处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挥。

2.给予人才以等价的待遇

合适的待遇是促使人才不断地发挥出其潜能的动力。我们不能光要马跑而不让马吃草。要知道你给了人才三分的待遇,或许他创造出的就是十分的价值。对于工商企业来讲,要设立人才专款基金,对于那些确实业绩突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才,要适当地拔高其待遇,让其在岗位上更加安心地工作。

(二)企业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本身就意味着以人为本。这一点也应当体现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之中。要把员工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们看作一部工作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正当权益,尊重他们正当的生理需求,并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不要把他们限制地过死。

(三)要有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创新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是死水一潭,缺乏发展的活力。所以,企业要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比如,企业管理层可以就企业运作中的一些重难点,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意方案的搜集。在企业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上,也应该鼓励员工采取不同的创意方案,锐意创新。企业在对员工的考核机制上,也应当把创新能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

“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在企业决策上做到集思广益,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在决策方面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

比如,企业在对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应当首先通过中层经理人员,将决策的内容通报给员工,对全体员工的意见进行充分搜集。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采纳员工的意见,必要时可邀请员工代表列席会议。

结束语

“人本管理”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管理充分注重“人”的因素,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正当权益,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创新的活水注入企业的运作当中,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凤强.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15):151-154.

[2]霍婧媛,刘佳楠.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10(10):112-115.

篇10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