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27 12: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美术 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事实上,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低落,同样,也困扰着教师,尤其是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没有哪位教师应该给学生设计,去解决美术欣赏中的这一难题。那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好每堂美术欣赏课呢?

一、在欣赏与创作中徘徊的美术教育

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有赖于学生的艺术实践,只有当学生接触到某一类艺术后才能感知到其中的奥妙,反之学生绘画技法的提高也有赖于学生艺术眼光或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眼高与手高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们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许多课例中已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课就在作品欣赏与学生技法练习或创作之中徘徊。这样的结果是:欣赏教学不能到位,技法教学无法深入,创作活动也无法尽兴,两头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按教学目标及内容来看,许多老师本来是两堂课的目标现在集中到一节课来上了,任务当然无法完成。如一定要把两个内容放在一节完成的话,只有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欣赏内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创作与交流。

二、现代媒体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教具

篇2

一、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我在讲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国画的特点与技法,介绍《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外出参观

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

利用好地区的博物馆和文化资源,参观文物,同学们被祖国如此悠久的历史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四、举办展览

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我举办了一次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临本,内容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批、镜心、手卷、册页等。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民族自豪感。

五、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功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一周一节的美术课堂,我会充满激情地想尽办法使我的课堂活跃起来。但由于条件所致,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进行实践的机会很少。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错位。

其实,实践的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道,认真做一张招贴画远比空谈一套理论更能掌握设计的精髓。但是如何将这样的理念变为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措施?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接近社会的必要”。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要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参加小区板报设计、小区美化劳动等。在社会实践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动手、互动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实践会让人发现很多在教学中不会显现的问题,而学生从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是无法估量的。

2、在美术鉴赏课中尝试社会模拟化教学。学生没有步入社会,他们对社会中的事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同时也会对一些现象表现出茫然。所以,尝试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社会模拟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上设计课时,我让学生分工来模拟设计公司,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分工和角色。通过模拟,学生不但掌握了设计的相关知识,而且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好地施展了他们的才能。

篇3

一、以直接感知为主的美术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美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真实、直接感受,充分体现了美术学科教学以视觉教育为中心的特点。

1.演示法。美术教学的一些技法要借助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对教师的制作、绘画过程在大脑中形成一系列的表象活动,加深印象,深刻理解。演示的种类,按教学媒体分为:实物、模型的展示;范画、范例的绘制;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等。按教学内容分为:绘画、艺术设计的绘制步骤演示和工具性能及技法特点演示等。按教学时间分为:有计划演示与随意性演示。前者是事先科学安排工具材料,按顺序进行演示;后者是教师临时发现问题,予以示范表演予以解决问题。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课前应充分准备,周密组织,备齐演示工具,安排好演示顺序。二是范画、范例应精选,不但图像要清晰、色彩鲜明、造型美观,放置的位置、大小和角度也应适宜。三是教师的示范应注意身体的位置与角度的变化,如演示中应不断变换身体与范画、范例的角度,使教室内的全部学生均可看到演示过程。四是不管演示绘制的全过程,还是绘制的局部技法提示,都要突出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

2.参观法。通过对美术作品、艺术遗迹、自然美景的观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其获得生动、具体的美术观念和知识,使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运用参观法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应到现场考察,作好安排,对学生作动员,应讲明参观目的,交代观赏重点。二是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和讲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现场讨论;学生要收集相关资料和作记录。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扩大艺术眼界,提高审美修养。三是学生回校后要总结参观内容,并进行讨论;还应让学生借助资料,凭记忆完成件(幅)美术作业。

3.比较法。采用此方法要注意教学内容具有可比性,对象应具体、明确,在比较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提高技能。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明确比较的目的,使学生按比较要求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如比较中国画、版画、油画、水彩画等,能使学生直观、快捷获得这些画种的艺术特点与特色。二是明确比较方法。主要有整体与局部的比较,形象特征的比较,艺术表现及美术创作方法与风格、再现与表现等的比较等。三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形象化或理解性的比较能力。

二、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绘制实践活动,形成、巩固、完善相应技能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使眼、脑、手的协调,提高与发展美术的创造能力与审美素养。辅导练习是一种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辅导练习法是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把学过的美术知识运用于实际绘制的过程中,以巩固和完善技能技巧的方法。技能是靠大量的练习而成的行为方式,是相应行为概念化的结果。因此,学生的美术技能只有通过多次实践练习形成。

运用辅导练习法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练习目的和作业要求,交代作画或制作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进行练习与创造。通过精心的活动程序设计与指导,调动学生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美术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调动他们实践积极性,培养动眼、动脑、动手的实际绘制能力。通过从简到难、从静到动的观察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敏锐的感知力及形象记忆力,感受美的能力;应通过绘制训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应通过作业训练效果的及时总结、反馈,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评价的自学能力与良好习惯。通过及时比较,提高技能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如速写的训练,描绘对象轮廓的线条可反复试画,在与对象的反复比较、检查中获得造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意志力。

三、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境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按教学的内容创设艺术氛围,让学生体验其艺术美的魅力,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一定审美能力的方法。

1.欣赏法。欣赏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美术价值后产生的积极反应和审美愉悦感。欣赏法是欣赏作品的审美特质。美术作品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所拥有的独特审美特质,主要表现在造型、色彩和线条的美感上;欣赏作品因不同的美术种类而各具的特殊美。因使用不同材料和工具的多种因素,使不同美术作品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 运用欣赏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材料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启发,唤起学生的欣赏兴趣。二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作品的展示营造浓厚的美术氛围,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其更好的体会美术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三是树立正确欣赏态度和多角度欣赏方法。通过大量欣赏,可强化学生的艺术眼光,使他们在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和境界,获得健康的艺术享受。应使学生学会从社会、文化等多种角度立体考察作品,防止简单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30-01

根据美学的原理及小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利用他们对事物的直观感知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小学生亲身感知过的、经历过的,有亲切感、有趣味性的题材教学,引导小学生对所教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让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大胆、创新地用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材呢?

一、了解小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多的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思维表现特点。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有密切的关系,而美术教育又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儿童认识世界过程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小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一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人,又在人边上画一个圆,他将这幅画解释为自己在拍皮球,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的老师会认识到这个解释对于处于绘画象征期的儿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体验,在语言上她会不断地肯定小学生成绩,并说你真棒,你是最好的,她会与这个学生共同分享新创造的快乐。若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教师对小学生表现创造性的特点,不从儿童的绘画经验出发,只是从自己对美术表现的理解出发,去纠正学生画中的“错误”,那么学生就会对画画变得兴致索然。

又如小学生开始画圆,让他们说出老师画的圆是什么东西,有人会说成是泡泡、鸡蛋、乒乓球、饼干、皮球、苹果,草草一笔可以任意想象。这时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回答,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用游戏的口吻对小学生说,老师来变魔术,使这些圆变成另外一些东西,他们就睁大好奇的双眼,看老师表演,老师就在圆形上再添上几笔,就变成了眼镜、太阳、手表、小钟、甲虫、鸡、鸭、猫、狗等等,小朋友个个都表现出新奇的目光,从这种目光看出小孩子跃跃欲试的迫切心理,激起了他们对绘画创造的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的小学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小孩子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说认为简单的哄孩子们玩。孩子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造。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小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小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致学生没有兴致,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比如,针对由于动作慢,画不快而急得哭的小朋友,我就多安慰,或者手把手地教他们画。例如有一次,在教画稿子时(用涂染法画)不肯动笔的小朋友终于动起笔涂了几片树叶,但是涂得不好,我仍然表扬她说:“这几个你涂得很好,如果能像这样一点一点往外涂,你一定会画得更好。”她听了我的话舒展了肩头使劲地点点头,开心地提笔画起来。许多例子说明,表扬和鼓励确实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此外,还可以经常给一点小小的奖励。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使用文字、语言、动作等表达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为了教学的直观,教师会借助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来演示和阐述所讲内容。但我们知道,这些教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课件则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因此,美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丰富的网络资源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每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美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85-01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美教”、“音教”的美育理念,认为艺术美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精神愉悦,而且可以快乐地学习知识,提高道德修养。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更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使他们在最终走上社会岗位的时候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是因为学生在这个感知过程中,还有一定的无疑性、情绪性,知觉的选择性还较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应该从下面几点出发,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整体观察,认识三维空间

绘画是在平面的图纸上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初学绘画的人对物体的高度、宽度比较敏感,对物体的深度却不太在意,在他们头脑中没有体积观念,因此指导学生立体观察,通过对物体全方位的观察、分析,加之对透视学的学习实践,学生就会逐步克服平时养成的平面意识,认识三维空间,形成体积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表现规律

在观察物体时,必须把感觉与理论结合贯穿起来,才能抓住规律。例如学生在学习素描时只会背"三大面、五调子"是不够的,必须指导他们在实际中去发现,去寻找这个规律,才能体会出理论的实际意义。

3、对比观察,协调画面

在绘画中,从观察认识到画面表现处处都存在着对比,如长短对比,角度对比,方圆对比,冷暖、色相、明度对比等,因此认识物体的多种对比关系,在作画时重视指导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整体观察画面的能力,提高学生作画水平。

二、培养学生课堂的独立思维

有许多老师可能会觉得:美术课是要让学生多多模仿某个作品或者写实,做出几幅自己的画,课堂教学可以顺利进行就可以了。其实,高质量的美术课程并非如此,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本课的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1、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课堂的独立思维

美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创造独立的艺术作品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完成的个人作品大部分是临摹其他人的,学生会在课程中习惯模仿他人的思维模式。因此,当给出新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自我创作时,学生会有“画不出来”和“太难”的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还是打算照抄课本。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长期模仿,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所以,如果学生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会成为一个墨守成规人。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同学们自己去想办法表现,然后把每个人的作品一一摆出来让大家评价优点和问题所在,用启发式和类比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的脑筋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塑造每个人不同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自己创作,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用加法方式补充构图,使意境更完美充实;用夸张变形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就产生了非常好的独立创造的效果,全班几十人的个人作品,丰富多彩,富有个性。

2、鼓励学生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是十分需要独立的勇气的,也需要课堂教师的气氛烘托。在学生的课题作品创造活动中,有不少学生担心自己的作品太过特殊,让同学们起哄,也担心老师的不认可。因此,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要有创造意识的同时,就要求老师多多赞扬不墨守成规的学生,尤其在评判作业时,要多多优评有独到之处的作品。并非最干净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在学习变体美术字时,在进行了一些知识铺垫后,我用“电、歪、球”等字做引子,叫学生自己创造变体美术字然后上黑板演示,其他同学评议。大家本来还有些不好意思,我叫了几位胆子较大的学生上台,给予积极评价然后指出不足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上台修改。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杰出之作。通过这次教学,非常好的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锻炼。

三、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形势下中职美术教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兴趣浓厚的学生,那是没法说,但对于不爱好者来说,强迫他学习自然达不到效果,培养其学习兴趣成了教学的关键。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46-01

高中美术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方面的一些基本的技巧,还需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美术作品,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此外,通过老师分析鉴赏作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在高中教学阶段中,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为高考做准备,美术教学的时间相应减少。然而,学习美术不只是训练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据研究,学习美术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通过训练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及和对比,对形状的区分和对色彩的分辨,可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有利于他们其他方面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也有助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有关机构应重视美术教育,协助美术老师的教学工作便,协助老师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激励学生学习美术,促进美术教育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美术素质,增加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美术老师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创造愉悦的美术课堂

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也大,所以美术老师需要改进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轻松地去学习美术,提升审美能力 。据研究,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老师所授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继而学生对美术课充满期待,可以有效提高授课效果,让学生学会美术技巧,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美术老师的授课方法对课堂气氛影响重大,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老师授课要饱含热情;同时,还需和善易亲近,和颜悦色,让学生感到亲切,增加对美术课的喜爱,提高学习热情和信心。同时,老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理解和关爱;尽量不要和学生争论,有分歧要多交流,相互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注重美术课程的学习,并且和老师相处融洽,视老师为良师益友。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美术教学与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有效地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需要的教学效果。美术老师要依据美术课程的特点,运用学生喜欢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协助学生更佳地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具体体现在,美术老师授课时,可以提前将上课内容通知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上课时把自己的理解讲述出来,老师在依据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和扩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能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经历。此外,美术老师还可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并把握不同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此外,美术老教师给学生展示美术作品时,还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搭配上相关联的音像或音乐资料,让学生更全方位为地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多元化美术课堂,还可以避免只有老师讲解的传统式教学的单调枯燥味,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美术老师教学时,要坚持尝试与创新,丰富和改善教学方式,增加美术课堂的多元化和趣味性,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和美术鉴赏能力。

三、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学生学习美术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少,进行美术技能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所以,美术老师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美术实践机会。

1、在课堂教学,老师要给学生练习留出一部分时间,结合上课所讲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通过练习,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自由想象和创新,依据自身的理解创作和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创作和实践时,老师可适当地播放一些经典轻音乐,辅助学生创作,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融入到创作环境里去,有助于学生进行创作,帮助学生创造出满意的作品。

2、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过程时,老师要不断的给学生指导与激励,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信心,坚持对美术的学习。与此同时,由于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可以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和思维拓展,有助于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让学生更善于发现美和展现美。通过美术实践,还能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重和心理压力,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个人品位等。

3、此外,教师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时,要处理好美术学习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高中时期的学习时间相对紧张,所以美术实践不能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以免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尤其不能影响对语数外等重要学科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或心理压力比较大时,也可通过画漫画等简单的创作来释放和缓解学习和心理压力,调节自己的状态,进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各门课程。

总之,美术老师需要从创造轻松愉悦的美术课堂、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增加学生美术实践机会等方面努力,提升美术课堂的授课效率,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效探索

摘 要: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笔者对课堂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实效探索,将课堂的一些环节变通。本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让好美术课、完成完整、优秀的美术作业为目标,进行探索改革。

关键词:探索 有效 美术课堂 课堂作业

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和理论体系。对于初中的教学现状来说,美术课堂是“小课堂” ,即没有中考的压力,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受到学生的重视,只是部分美术爱好者的施展天地。如何将“小课堂”做到精彩,我想是应该更好的将教学对象的范围最大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课堂设计的一些小环节,从最小最基础的点来实践与体验,让课堂变得实效。我想这也是所有初中美术老师的共同愿望。起初这个想法的出现,与我个人对教学的要求有关,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完成我的教学目标,交上较为理想的美术作业,让美术学科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一丝亮丽的风景线。这个目标,也是我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在艰难地探索之中。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课堂上的一些颇为有效的做法。

一、课堂中的小练习

这个案例是《扬起想象的风帆》。这节课我将作业练习设定为科幻绘画。一般我不会在长篇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而是在中间部分穿插一个练习。这个练习是很有目的性的。在本节课,这个练习安排的时间是在提到想象力的时候,先以激发的语言暗示学生自己充满想象力,然后提到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之门,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提到“看看你有没有想象力之类的话语“,因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要肯定的告诉学生,你是有想象力的,是要通过我来把它引出来,给学生以强大的暗示。就一棵树来说,你可以把它变成一棵不一样的树,你想象中的树,无论是卡通树、变异树、树人都可以。这个练习时间是五到八分钟。学生果然创作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树(图1)。在练习过程中,时间设定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画得越完整,这棵树即将得到的发挥就就越受局限。做完这个练习后,我再对一些作品进行讲解,从多方面启发你所画的树可以联想一些实际的功能。最后让学生通过刚才想象的树或完善或拓展。例如这个《自由旅行树》的作业(图2),学生通过他的树根、树干与树枝像管道一样的特征,构思了一个时间地点的管道,最后又联系了多拉A梦的任意门,完成了这个科幻绘画的设计草稿。其实,在我们学生接到老师指令后去完成作业时,由于作业范围太大,大都会感到很茫然,无处下手。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圈定一定的范围,学生反而觉得比较容易去实施了。很明显,画一只想象的鞋子比画未来宇宙对学生来说更容易下手。

图1:树的练习 图2:《自由旅行树》

课程中间的练习,我认为有几点好处:第一可以将一些走神的学生拉回来,让他们及时的跟进教师的目标。第二,作业一步步的递进,可以让学生在心理觉得由浅入深难度降低。第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找到切入点,创作的范围具体化,而不是茫然的创作。第四,老师可以根据这个班完成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最终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间穿插小练习的方法,我在很多课程中都运用过,例如画漫画卡通画是穿插人物的表情,在《新伙伴》中穿插衣褶的描绘等等。

二、缩小的课堂作业

在前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水平一直处于理想状态。但是一学期下来,我发现我错了。翻开学生的图画本,虽然该教的课程教完了,但是作业基本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我认为美术课的教学应该重视美术作业的呈现,我想我是否该换个思路呢?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又让学生在保持兴趣的状态下完成作业,于是我想到了缩小课堂作业的方法。在《海风海潮渔歌》这节课,我将课堂练习目标定得很小:画种:纸版画。这是因为我校学生数量太多,木刻、胶版这些方法都不太适合。内容:海洋鱼类。工具:美工刀(学校配备),彩色卡纸(学生自备)。作业尺寸是:10*10厘米。课堂中讲解简单要领,将步骤事先拍好照片做成课件(图3),我的教学课件非常详细,包括卡纸裁的多大、怎样起稿、如何用刀、用刀时的手势。并在练习时分小组示范指导。作业效果很明显(图4),下课时收刀子,很多学生都说老师,我马上就刻完了,不想交刀子。学生在马上见到曙光的时候,那种坚持做完的态度是很难拒绝的。

图3:演示步骤课件

图4:《海风海潮渔歌》课堂作业

三、课堂中的“小资料”

两年前我承担了学校的对外公开课任务。在课程选择时,我尝试上一节欣赏课。上好一节美术欣赏课,需要让学生课前搜集很多资料。但是在课下能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却非常少,资料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在选定上《千姿百态的圆雕》这一课时,我考虑了很多:我怎样做才能让初中学生在欣赏课程中真正学习到知识,运用正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且能做到自主的欣赏、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有独到的见解。通过知识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运用导学资料,生成发展性的课堂,完成教学目标。我仿照其他的学科,例如语数英等学科,设计了这个导学资料(图5)。我的导学资料分为这样几个内容:雕塑的功能: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他们各自的分类特点,几件雕塑作品的简介、形容雕塑作品的词汇、材料说明。这里面得到最大争议的是形容雕塑作品的词汇,很多听过我的课的老师对这个做法有不同意见,因为这样会让学生的知识受到限制。我的这个做法是学来的,不是我的原创。在我大学时有一位教中国美术史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让我们赏析一些国画精品。作为大学生,知识积累已经超过十年,按理说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面对一幅画作是,我们还是觉得自己的语言那么苍白无力。于是这名老师就将一些变现中国画的词汇写在黑板上,供我们参考。现在我还能记起一些词汇,是我们在课本和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我想这就是学科中的专项词汇吧。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觉得这名老师的做法可圈可点,因为,他让我实实在在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如今,我也延续了他的教学方 法。我不否认学生自己有一些词汇积累,但是我想利用这种方法来充实他们固有的知识,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一定的基底。

图5:《千姿百态的圆雕》导学参考

除了为学生准备词汇以外,导学资料中没有直接体现问题答案,而是通过知识的概括,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作出判断,从而达到较深的记忆,解决课堂所涉及到的问题。我觉得导学资料有这样的好处。理论上讲,它实现了课堂的三个“转变”:由课堂的被动性转变为课堂的主动性;由课堂的静态性转变为课堂的动态性;由课堂的接受性转变为课堂的体验性。实践上来说,学生面对问题可以有所依据,积极主动的寻找答案,学生之间比速度,比准确性,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将教学环节缩小化,不需要太多的准备时间,只需一问一答,就轻松解决了很多烦恼。当然他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老师设置的导学案知识是否精准,是否会因为导学参考而限定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会让学生变得很懒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考证和提升了。

(四)教学的“小”目标

在初中第十五册教材上,《奇妙的水墨世界》占据了一个单元的内容。中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想通过几节课教学生画好国画应该不太可能。所以,我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的“小一点”,让学生站在基础的层面上,扎实学习。这节我是通过四个课时来完成的(图6)。对于学生来说,四个课时上同一个内容真的很烦。但是对于老师来说,让学生准备一大堆画具,只画一节半节课,又似乎不忍。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坚持上4节课。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我的症结是:为了教而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定的太大,学生画不出来,最基础的东西把握不到,以致渐渐失去画画的信心。于是,我在课堂中省去了很多的环节,改小目标。第一节课,认识中国画,中国画的分类、工具材料,以讲解为主。第二节课,笔墨练习:用笔、用墨的方法。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我都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三个练习结束,本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第三课,画荷花。荷花的作品只进行少量的欣赏几张,重点放在讲解绘画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本节课完成一张荷花作业。到了第四节课,大多数的学生开始产生厌倦。我将这节课称为:玩水墨。讲解简单的几个水墨制作技巧,让学生大胆的体验水墨的特性。在这节课中,才感觉到学习的内容到了部分,学生一直都便显得很兴奋。这节课除去讲解与示范和最后清理的时间,学生真正的练习时间只有十几分钟,但这十几分钟是最锻炼学生创造力的时间。而且在这节课我有一个自己的课外延伸,叫作业小展示。我利用废弃的书法纸和卡纸等材料,将学生一些比较好的水墨探索作业装裱一下,做成书签,很吸引学生的眼球。

图6:《奇妙的水墨世界》课堂掠影

(五)突出的“小”元素

在美术课堂的训练中,线条练习始终贯穿我的课堂。我认为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在画线时,我强调粗边缘线增加清晰度和空间感,这样能更明确地定义出一幅作品中的各种形状。好的线条使物体更突出,更增强了他们的修饰中心。因此,我专门的进行了线条的训练,让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从基础抓起。在初一年级,我安排了适合初中生特点的线描练习作业《线描花瓶》(图7)。在这练习中我综合了一些动漫绘画的先天训练方法,对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会更高一些,例如:线条的徒手训练。开始可以先在作业本上,用铅笔勾画各种线条。如:直线、弧线、圆线等等,反复练习铅笔线条的粗细匀称、挺直、流畅、逐步做到挥笔自如。还有线条的衔接训练。在一根直线、弧线或圆线的末端,再衔接一根延续的线条,尽量使线条与线条的衔接处的不露痕迹。前后线条要用笔一致,有一气呵成之感。在初二年级上学期,一部分学生的线条使用已经不错了。在《图形联想创意》这一课中,学生的作业能做到准、挺、匀、活。我对这样的优秀作业有一个小奖励。我会给每一个在创意和用线表现突出的学生发一张彩色的纸,让他们将自己的作业画下来,作为期末考试的作业(图8),给予高分。对此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到了初二下学期,大多数学生已经对线条能够自如的控制并表现出来,画面感得到很大的提升(图9)。

图7:《线描花瓶》学生作业

图8:《鞋子的联想》学生课堂作业

图9:《点与线的魅力》学生课堂作业

篇8

一、课本“步骤图”的再加工

在课本中,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多步骤画所占的位置都很小,具体的细节根本就模糊不清,在过程的描述上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启发指导学生最形象具体的作画方法却正是步骤画,那么这就给学生作画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如果教师在课前,早有自己再加工的步骤图的话那就既直观又简练,事半功倍了。方法就是把作画的方法步骤的范画放大绘制好,到讲课时依次张挂,边挂边讲,比如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学生可以跟随老师的范画步骤慢慢感受,慢慢体会国画的意境。这比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书本枯燥无味的语言讲授课本中的步骤要有意思的多,学主有更直观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所要学的新内容。

二、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时的启示性范画

命题画、想象画、设计创作中的启示性范画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画的重要方法,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作品,设计创作范画,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及技法详细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成新的思维,让学生逐步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比如在上初一课程中的吉祥物的设计这一课中,我就把每一次奥运会的吉祥物的形象在课前绘制在纸上,上课时一一展示,并让学生做比较,说特点,然后由学生选出最可爱最想画的一个,在黑板上具体示范做画的过程,再出命题让学生为学校的艺术节设计一个吉祥物,这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也让学生与教师有很好的课堂交流。

三、范画的对比效果在教学中也是不错的方法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素描教学;方法研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尤其重要,不仅能满足他们对美术世界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学美术的兴趣,这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这就带给老师更加严峻的考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平常单纯地接受一些画画的技法已经不能满足对现在教育的要求,还有就是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在中高考中除了文体艺术类学生要考试美术,大部分学生不考美术,于是好多人不重视美术的学习,这就造成了老师也不会好好教,学生也不好好学的现象。下面我们对小学美术素描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共同学习如何教好每一个学生。

一、素描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是一个单独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来说,素描教学指的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素描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的过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的素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空间、比例和透视等方面的科学与严谨性。然后当今素描教学却更加注重学生对直观感受的培养。这就让中西教育在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目标有了相当大的差别。小学的素描基础教学就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一些工具和材料把自己所想象的和对事物的兴趣都放到其中的一个行为活动,它不但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也有所提高。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会发挥他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其实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多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可能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们可以用绘画来展现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素描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每个人都重视起来,我们才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小学美术基础素描教学方法

如今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现在太多的学生只是会学习,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造成一些学生学“傻”了的现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像在战场之上一个统帅的指挥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就是课堂之上的统帅,老师的授课可以决定一节课是否讲授成功。作为美术老师首先要掌握基础素描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45分钟时间虽短,但是其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学问,上课之前的引导,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转移,课堂中的互动,还有最后对课程的评价,每一步都需要经过老师精心设计。

三、做好课堂评价与课后辅导

现在的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大部分都是应付,包括学生和老师,比如,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不会真正地思考,有的学生看其他学生都学会了,但是自己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学会了,出于应付就直接过去了。还有就是老师,有的老师就想着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把自己的备案传授给学生即可,然后给学生留点作业,也不会对自己的课堂做出评价和课后反思,不会关注学生真正掌握多少,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你的面前时,你是否会对这个作品做出全面的评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美术作品的好坏是没有一个固定标准的,如果老师都不关注学生,学生就不会知道自己的作品价值所在,就不会对素描产生热爱,老师首先要从专业上给学生做出点评,比如,这个作品的线条、色彩画面和布局等,另外,还要从其他方面做出点评,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意义,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才会根据老师的点评去改进自己的作品。还有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这样才有助于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相互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美术素描基础教学方法探讨告一段落,总的来说,老师首先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有耐心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和自己的学生一块学习,共同进步,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美术学;透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217-01

让・利奥塔尔在《论绘画原理和准则》中提到:“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艺术家们利用错觉,使我们将图画当成真实,而他们所借助的魔法之一就是透视法,通过制造“虚伪”而更深一层的表达了“真实”的效力。

一、《透视》学科的地位

透视学是艺术类院校的传统学科,它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美术原理和一切美术创作的基石之一,也是传统美术的核心技艺。自20世纪初随着西方美术教学体系传播到我国,它就成为我国美术院校重要的基础教学课程之一。透视在绘画、设计中起着支配调节画面中所有物体关系的作用,使画面的各要素产生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纵深感。它也是人类对视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伴随着绘画、建筑、科学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体现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关系。

二、透视的原理

我们都知道,客观物体在自然空间会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而一旦反映到我们的眼中,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和原来的大小比例有所不同了,我们平时见到的一些成语,如一手遮天、一叶障目等就是这个道理。透视的过程则体现了自然空间、视觉空间、画面空间三个层面空间形态的演绎过程,透视学将这种客观存在认定为正常“视觉”,而非“错觉”,并从原理上解析出了其间演变的因果关系和规则。所以,透视这门课程就是阐述按照人类视觉习惯标准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形体图像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透视图象形成的原理和作图法,从而掌握透视学法则在绘画和设计表现中的运用。

三、透视教学中常见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已经不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透视学科在教学中长期采用的传统授课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艺术创作环境需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课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方面

《透视》是一门相对来说较为理性的学科,跟数学、几何等学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的。它需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再根据此规律绘制出精细的透视图。通常在绘制透视图时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对空间进行准确的表达,这对于偏重于形象感性思维表达的艺术学生来说确实是件较有难度的事情。

(二)学生方面

现在的美术生很多是为了考学而临时加入艺考,本身的文化课水平较低,尤其是理科成绩普遍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偏低,对理性科学和抽象数据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而透视课程恰恰是偏重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学生普遍认为透视理论枯燥难懂,透视图绘制步骤繁琐,对透视课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技法理论课的作用小于专业课,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专业技法的学习中,忽视了基础技法理论课的学习与掌握。

(三)教师方面

教授透视课程的教师,多数是从事美术技法教学的老师兼任,他们本身对透视学科的研究不够透彻,虽然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对于偏重抽象思维的透视课,需要有大量的相关理论作支撑。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按部就班,仅仅依赖书本内容,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课程设置方面

多数院校将透视课程安排在大二,作为一门技法理论课程来开设,而在课时安排上通常较短(二十多到三十多课时不等),其中理论部分的讲授又占大部分,学生实践运用的时间分配普遍较少,这就使一些学生很难全面掌握透视学的本质,不能真正理解透视概念和理论。而由于缺少足够的实践训练,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际景物与透视理论相结合,产生了“学不会”的结果。

除此之外,教学条件、教材的选择、教学互动的频率、作业是否定期检查等因素在透视课程教学中也在影响和制约着授课效果,处理的不好也会变成透视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四、透视教学方法

针对透视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来加以改善。

(一)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反应,透视课上完后不知道有什么用,这就是对该课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所以,首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开设透视课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1.要培养解决物体视觉形态变化与画面空间层次推移的问题;2. “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它在绘画学习中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比较重视专业技能课,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各个经典画作入手分析透视涉及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以经典图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过程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教室、宿舍、手机、电脑等,通过对这些物品形体的绘制,将原本相对枯燥的透视原理转换成漂亮的艺术作品,透视原理得到了加深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最大地提高,学生会充满自豪感、成就感,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改变。

(二)增加实践比例,临摹写生交错进行

由于透视涉及的知识点很多,通常理论讲授部分要占用大量课时比例,这样就使学生练习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边讲解,边运用,采用逐步展开、层层深入,临摹与写生交错进行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一方面根据书上的图例,按步骤带领学生绘制透视效果图,并临摹一些优秀透视图;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写生,及时将各种透视原理运用于实践,将实际景物与透视理论相结合。透视的练习对象无处不在,可以就地取材,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把问题消化在每节课中,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透视问题的信心。课下给学生适当布置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将实践的时间比例增加。

在开始其他专业技能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将透视原理运用进去。如在素描静物课的练习中,根据视平线的高低来定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的远近关系来定物体的大小、虚实。其他技能课程亦如此。通过大量练习后,学生在面对绘画对象时自然会产生透视的概念。

(三)转变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实践是重要的美术学习方式,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成长。所以在透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布置不同作业),小组成员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比如,可以让同一个宿舍的学生为一组,选取不同角度,将宿舍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图分别画出。

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所以在讲授完某种透视后,用多媒体课件选取部分学生作业、经典作品、典型错误等图例,先让学生来分析优、缺点,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讲解。每一阶段的图例分析都可以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自己、发现自己和展示自己。

另外,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改善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材等方面也将有助于透视课程的教学。

五、结语

总之,通过改革以往的透视课程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充分感受到透视学的魅力,使他们对透视课不再具有抵触心理。而对美术学专业透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将会对透视课程改革与实践寻找一条适合艺术类学生学习的新路,对提高透视课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创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永利,殷金山.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志炜.谈美术中透视学的教学要点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8,(05).

[3]杨松崧.浅谈透视教学的改革新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