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14:2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试题结构分析。
此套试题有县教育局统一命题,乡中心学校统一组织测查。试题共有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40分);阅读(30分);习作(30分)。新老结合,无怪题难题出现,注重测查基础知识,但也不缺乏能力选拔题的出现。试题可以说是完美无暇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扎实基础知识的习惯,又选拔学生阅读能力。
二、本班情况分析。
五年级(13)班共有学生人数31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16人,结合四年级升上了的成绩而言,有7名优生,4名差生,中等生寥寥几人,实属两头长,而中间细的班级。
本人自接这个班以来,结合本班的特点,进行了多次教改实验,在上学期的期末统测中已略见成效,这学期本人也不敢有半点怠慢,在原有的基础上竭力完善和提高。
三、本班统测情况分析。
本班有共31人,实考31人,总分 分,平均分 分,优生
人,优生率 ,差生 人,差生率 ,合格 人,合格率 ,最高分 分,最低分 分。
根据学生具体的答题情况,总结概括共存有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古诗拿不准春季和夏季。
2、书写古诗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3、看拼音书写汉字,写不出汉字或书写错别字成了普扁现象。
4、书房的对联选择不正确的学生较多。
5、指明点金不懂专懂的格言不知道。
6、阅读丢分较多,主要原因是识字能了较差,读不懂短文的内容。
7、习作主要是书写混乱、错别字通篇。
四、补救方案。
1、扎实基础,一课一练。
2、每月进行一次测查,提高答题速度,能力。
3、每天抽一定时间进行阅读。
4、严格书写,规范钢笔字。
5、创办班级作文专刊,成立编辑委员会。
篇2
刘彩霞
本学期我代九三、九四两个班的语文,中考平均成绩为:九三班101.4分,在全局排名第九。九四班101.84分,全校语文最高成绩九三班黄倩同学119分,第二李丽117分,平均分和其他学校相比,不是十分理想,下面我就一学期来,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两个班级,我都是中途接上的。九三班,八年级第二学期李正玮老师请假,学校安排我接代这个班的语文课。九四班,王校长来了之后做了调整,接替高洁老师的课。
(一)九三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变动频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没有紧迫感,学习自觉性较差。最大的问题是不交作业,逼急了就抄作业。在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功夫,具体如下:
(1)抓抄作业的学生。早上到校那段时间抄作业的人多,指定班长负责抓抄作业的学生,被抓到的,第二天早上站在讲台上抓其他抄作业的人,被抓到的接替前一个。执行了两天,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抓不到抄作业的人了。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只是早上到校这段时间没有了。
(2)成立语文学习小组,组长检查并收交作业,给课代表提供不交作业的名单,课代表交给老师,有老师处理,如扣德育分、课堂上点名批评、课下做思想工作等。
2.背课文慢,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的寥寥无几。在提问检查背诵方面浪费了不少时间。
3.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学习自觉、主动的少,女生好于男生。不学习、不交作业的多。如张涛、詹培琛、杜生贵、于腾飞等,从不交作业。后面复习时,早上到校迟,杜生贵还经常不上课。
4.字写得认不出来的多,如朱宏亮、何翔霖、詹培琛、石瑞、杜生贵、于腾飞、张涛、张晓海等,字迹潦草,奇形怪状,影响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
可喜的是,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李正玮老师代课时,一直高于同行班其他班级,我接上之后,也一直保持这一良好势头。
(二)九四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收不上来。全班31人,作文收的最好的时候能收上18本。练习册十来本,由于收不上,五一后再没收过作业,在抽查时多数学生没完成作业。
2.好学生少,差学生多。尽管是补习生,但学习自觉性也差,课文背诵总有部分学生完不成任务。一部分男生上课说话,不学习。
3.对语文复习不重视。由于是补习生,从接上这个班,就着手复习,先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之后是八年级上下册,最后是七年级上下册,同时穿插复习《中考通》。《中考指导》,八套卷子全部复习完,另外还印发了中学生必备50首古诗词、2009年各省古诗词默写汇编等,作为老师,我尽心尽力了,但部分学生并不领情,有厌烦情绪。不过中考成绩还算可以。
二、复习工作
九四班是补习班,复习工作做得扎实,按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的顺序,复习了课本。现代文,重点复习了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古诗词是复习的重点。复习课本时,同时做《语文中考通》。之后做《语文中考指导》,还给学生印了一些2009年各省中考古诗词默写。后几周又第二轮复习了九年级上下册文言文,初中六册书中的古诗词。冲刺阶段,做了几套卷子。总的感觉,九四班复习的比较扎实,按计划圆满前完成了复习任务,没有什么遗憾。
九三班,有所欠缺。由于时间不足(第一次摸底考试结束开始复习的),课本的复习,走马观花的复习了文言文、古诗词。《中考通》做完了,《中考指导》中的现代文阅读没做,8套卷子最后几天紧赶慢赶做完了。文言文、古诗词背诵默写本计划再复习第二遍,可时间不足,后面两天临近考试,学生情绪不稳定,没有心思学了,没有完成预定计划,有点遗憾。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衔接
通过具体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无可非议的,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即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桥,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低年级侧重搭了启蒙桥。在入学之初,注意为儿童创设了学习语文的情境,让儿童在语言环境中学好汉语拼音,打好识字和写字的基础,利用汉语拼音工具,提早读书,同时早读书为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架起了桥梁。中年级一直是学生低凹段,语文教学一方面在注意丰富学生词汇的同时,加强句段训练,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独立默读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读书方法。从三下开始以读写训练为重点,从多方面拓宽道路,铺好了过渡桥。高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统一起来,以阅读为基础,读写有机结合,同时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自己读书,自己会作文,在实践中培养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初步的创造精神,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
到了初中以后,尤其在七年级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七年级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到七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的衔接是基础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特别是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的眼里,初中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增加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走,加上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初中生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走了弯路,出现滑坡。所以说,认真抓好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非常必要,很有意义。
传统闭卷考试对检验学生的知识量,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技巧运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等是有益盼,但是很难综合考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这种评价方法下,学生高分低能、按部就班,缺乏创新精神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应该对传统闭卷考试进行改革,使考核方式和考试形式多样化。增加小论文、小设计、小制作、现场操作、抽查实验、分组测试、口试、计算机测试等考核方式。考试形式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既可以场内完成,也可以场外完成。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既要能考查知识,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因教师、课程、学生制宜。教师有命题、选择考试形式和评定成绩的权利。
篇4
关键词:预习;主动;笔记;整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42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会有许多不同,例如:知识难易的差别不小。小学与初中的知识梯度不是斜坡式的,而是阶梯式的。初中更要求学生研究和琢磨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七年级新生要尽快、顺利地适应初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
一、预习做标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非常重要。初中课程知识量比小学相比,明显增大。预习可以提前把握重点,避免学习中知识点的遗漏。同时,预习要讲究方法,应掌握三个要点:首先是提前熟悉课程内容;然后是“做标记”,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中重点关注;最后可以尝试做一些课后习题。
二、主动式听课,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初中生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追求主动式的听课方式,把握好两个原则:分清主次和做好笔记。
一些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周边的事物所吸引,记笔记也是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一节课教师会传授大量的知识,总会有没能融汇吸收之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写也是一种加深记忆的方法。初中教材中的知识点较多,学生要学会自己分清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做到有所侧重。同时,做笔记要有技巧,记住教师反复强调和课堂上不能立即掌握的内容,以便课后问教师或课后消化掌握。照本宣科地将所有东西都记下来的方法不可取,这样既没有突出重点,同时也会感觉很累。课堂笔记也不是记过就算了,课下也要将自己的笔记全部梳理一遍。并在下阶段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不断翻开前一段的笔记来看,会有更深的印象。
三、自主整理课本的知识框架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知识点会骤然增加,许多孩子会不适应,这时需要孩子自主梳理、整理每一阶段知识点的内容框架。这个工作教师会做,但孩子更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每学完一章、一个单元,都要及时整理出该章、该单元的知识框架,既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找出被自己遗落的知识点,又能锻炼孩子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建立错题本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还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学习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但一些孩子总会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原因就是缺乏自我反省、总结的过程。每个学生每科都应建立一个错题本,记录下自己做错的题,将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同时写出来,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错题本不是做过了便结束了,还要经常翻开来看。要做到同一个错误不要出现第二次,这样,考试的时候才能保证会做的题目不失分或少失分。
五、及时做好课后复习
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初中教材连贯性较强,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复习的作用就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全部梳理一遍,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做练习题。通过课后作业、考试试卷中的习题,学生可以发现或暴露出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回过头重新学习、巩固,做到查缺补漏。
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问题,“不会就问”固然是一个好习惯,但也并非绝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一个思路,只有自己亲自弄懂想透,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不一定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因此,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充分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争取自己把它解出来,这才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但是如果自己实在解不出,再向别人请教,请教时尤其要注意别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得到答案。
六、积累阅读,记录感悟
在七年级、八年级学习还不是特别繁忙的阶段,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多读些课外书,同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知识拓展、充实见解、开阔视野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过程。读书的过程便是语文素材积累的过程,多读书、读好书,对今后初高中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好的收获。
篇5
一、端正思想,渗透情感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变得比较随意,特别到九年级。随着科目的增加,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是无暇顾及。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整合学生已学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学生和老师都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九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因素。为此,在教学方面,我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不板着面孔授课。师生是“朋友型”的良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探究学习语文的良方良法,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广泛汲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友爱、坚强”的性格。
二、精讲少练,降低难度,自主学习
九年级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时期。在这一年里,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全面复习。题海战术,以考促学,可以找出不足,加强复习。学生的练习多了,有些问题就不易理解、接受、补充和巩固;做题难了消耗的时间精力太多,成效不是很显著。另外,学生水平不同,各种各样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学生。单纯讲题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试题的难度适中,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学生才会梳理思路,总结要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使他们有信心,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我们把知识教给学生,这些知识是死的,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比如:古诗文,文言文的理解记忆。综合复习时,还是花费课堂上的时间来整体复习,对记住的学生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对没记住的学生来讲,也是难以一蹴而就就能掌握啊。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让学生自主去学,效率肯定高,收获一定大。
三、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九年级语文教学也许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一般说来,在教学中教师所放弃的,是学生已基本了解的或不必掌握的;教师所致力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并对学生当下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师做出必要的放弃后,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教师需要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举一反三去复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学生活动 有效学习
首先说明一下,标题中的“生动”是让学生动起来。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传统课堂教学那种“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的“闷课”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套用一句广告词“学生动,才是真的动”。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真的动起来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摸索出了几条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动
环境熏陶人的情志,氛围影响人的行动。设若初中语文课堂教师死守“师道尊严”,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权威,传道的“圣人”;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规规矩矩听讲的“书生”。那课堂必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然,气氛沉闷。课堂气氛关键要靠教师去创设。因此,我非常重视七年级学生入校的第一堂课,课前备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表情,课上尽量展示亲和的一面,多一点微笑,多一些鼓励,让刚从小学进入中学的学生看到亲切温和的教师形象,为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打下基础。在以后的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多发言,多交流,指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善表达、不爱发言的学生,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错误用包容之心去对待,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指导。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己的课堂,可以放心大胆地同老师对话,与同学交流;可以自由地放飞自己的思想,激活自己的思维,敢说敢动,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智慧的乐园。
二、注重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会动
初中语文课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体验过程方法,感悟情感态度。但这些活动必须要紧扣学习目标,运用正确的方法,达到提升语文素质的目的。要防范学生借活动之名,干些偏离学习目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诸如做小动作、说闲话等无益之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处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有序、有效的状态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课堂活动中给予学习目标的引导和活动方法的指导,将学生课堂活动始终掌控在完成学习目标、开展有效学习的范围内。
我在教《口技》阅读第一节课时,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诵读课文是重点,整体感知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是关键,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口译,便能理解口技表演者演绎的三个场景故事内容,体会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含义和富于变幻的拟声词,欣赏到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然后指导学生去读,去感知,去欣赏。读时,我让学生采取听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法,主动参与朗读课文的活动。再通过让学生看注释、查资料口译课文,讲述口技表演具体内容,整体感知课文描述的三个场景的生动情景,从而欣赏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让学生在有序有效的活动中完成课堂学习目标任务,学会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方法,达到“活动有方向,课堂有活力”的效果。
三、 做到口动、手动、脑动,张弛有度,让学生乐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外乎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阅读,学会交流,学会写作。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学生动口读或说、动手做、动脑思。但是,这“三动”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情状态、任务需要灵活运用,穿行。如课堂上让学生读一段时间后,可以让他们用心听老师的讲解或与同学交流;动手写画之后,可以让他们再动口说;动口说之后,还要让他们动脑思考,静心探究。这样换着口味变着方式让学生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上课疲劳,打消他们偷懒贪玩的念头,丰富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任务驱动下,激活全身动力,愉悦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同时,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三动”还要兼顾学年段学生好动的特点,有侧重点地激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在不同的学年段好动的特点各不相同。七年级学生大多喜欢动口说,动口读,课堂上往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而随着学年段的升高,到九年级则喜欢动手做,动脑思,课堂上踊跃发言的学生少了,他们更喜欢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因此,在开展语文活动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学年段好动的特点,更多地采用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真正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7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我们的 教育 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研究性学习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研究性学习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在教学方法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各种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新课改以来,新教材中"研究性学习单元"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研究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那么她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喧宾守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 总结 、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 艺术 ,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重视准备工作。
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结果,而对课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上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资料一剪一贴就算了事。有些必须走出课堂、学校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 自然 "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而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却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3、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4、必须使语文研究性学习既生动活泼,又真实有效。
研究性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5、确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评价的理念。
篇8
七年级学生因为刚从小学步入中学,在学习方面尚在不断摸索、逐步适应的过程。小学学习期间,课程较少,难度较小,学生基本处于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要让学生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特点,就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何使学生的语文预习到位且卓有成效呢?
1、制订预习计划
要求学生制订一套周密的、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既要立足长远,又要着眼于课前,使预习规范化,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务必保证预习的时间、预习的效率、预习的质量,突出一个“恒”字,坚持不懈,预习到底,绝不可抓抓放放,松松紧紧,那是不可能养成好的预习习惯的。制订预习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我强制到自觉自愿地预习。
2、明确预习内容
学生预习语文,觉得似难又易,似易又难,甚至有时会觉得没有什么可预习的。这是由于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内容庞杂,但无论如何“庞杂”,都是以具体的课文为例子的。课文是由字、词、句、段构成“篇”,其中又涵盖了有关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知识,把握了语文学科的这些特点,预习起来就不会无从下手了。学生在预习前,教师应明确预习内容,讲求大小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即先整体了解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再具体到每篇课文,并紧密结合预习题、课文注解、思考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解决生字生词,完成课后习题,提前背诵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等。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和文章的内容,试着自己分析总结,提出见解,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3、指导预习方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预习方法多种多样,但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3.1、不可忽视“读”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比较喜欢“一目十行”,了解大概,但却影响了预习效果。正确的方法应是:一默读,二朗读,三精读。通过“三读”,可使学生感受课文的音韵美和语音法则,还能使学生掌握精美的词汇和句式;不仅能从整体上体会语言在具体情形下的特殊意义,还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不仅能领悟语言的规律性和连贯性,还能揣摩作者的思路和情感;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3.2、做好“画、查、注”
俗话说:“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预习课文时,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就会发现生字词,此刻不是跳过去不管,而是随时勾画出来。要会抓关键句,不该一带而过,而应做上标记,勾画出生字词,借助字、词典及相关的辅助工具书认真查阅,并及时将有关字词的音、形、义批注在课本或笔记本上;在关键句处做标记,就可细细琢磨,并将自己的理解简洁地概括出来,便于把握全文。
3.3、制作预习卡
要求学生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相关知识列成表,制成卡,进行比较阅读,并将本单元即将学习的课文拟出阅读提纲(包括层次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学习借鉴)等。另外,预习卡要适当留出空白,以便上课时把教师讲述的内容补充进去,或修改预习内容中的不足。同时可将自己的思路同教师的进行比较,看教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以便不断改进预习方法。
4、落实预习效果
学生能否认真对待预习,预习效果如何,重在“落实”上。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也就不会重视。为了落实预习效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语文的习惯,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生自查。每预习一课后,都要进行严格的预习检查,目的是为了了解预习情况,提高学生预习效率。
第二,学生互查。学生在相互检查中,发现预习中的问题,并相互交流,相互进行纠正,保证预习质量。
篇9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资源流长文化的承载体。因此,在新形势下,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教学、育人,也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2006年,素质教育在我县全面铺开,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教师都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针对各班情况,有创造性地教学,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方式。语文教材运用,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转变教学观念。1、地位转变。在过去,教师的教学常常以自身为主导,即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缺乏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新时代的教育,是学生为主体学习的主人,即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要创设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以自学为主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并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们的创造力。2、方法转变。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阅读量大大增加,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老方法,课课必讲,并讲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时间,同时不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语文课程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安排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固有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必须有选择性地讲,突出重要的内容,挑选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点,精讲、细讲,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学习七年级上《羚羊木雕》一课时,就可以只从写作特点上入手,展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他的一切全由学生自行解决,形成学生的一种探究性学习,这样增强了学习语文的欲望。3、目标转变。语文能力着重表现为内隐的智慧与创造。要让学生在语言的操作中,利用自己的智力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达到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眼、耳、手、口、脑等各种器官充分运用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习也就有了主动性和自觉性。如果单独训练,特别是作文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在教学中,例如在上七年级上《皇帝的新装》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着重采取了分角色朗读和写作训练。分角色朗读,能使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不再用老师去做过多的分析。写作训练里留的问题是:“游行举行完毕,皇帝做了什么?”请续写。学生在写作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而也不至于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怕惧感,相反是快乐作文,试想这样下去,语文又何愁学不好呢?
(2)语文教材的使用要富有创造性。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计划过于单一,忽视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培养。而教师一本教材在手,只讲授教材内容就行了吗?我认为不然,我们对语文教材的使用必须要富有创造性。1.引题要富有创造性。课文教材中每课前面有了引言部分,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引题。新课的引题是分析课文的前奏,此“曲”唱好,特为引“生”入胜。这就要求老师巧妙设计导语。导语应如磁石,深深吸住学生,要像垂锤,重重撞击学生心灵的燧石;要像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的心扉――如在讲授《桃花源记》中:“同学们,很多人都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有这样一位诗人却倾心于淳美的田园风光,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作。”讲到这里,教师再转话题:“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这样自然导入新课,从而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妙。2.“练习”要富有创造性。“练”是学生将知识运用实践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方法之一。因而,练应以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创造性地设置练习。3.“总结”要富有创造性。总结是通过回顾概括,总结课堂实践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并加以深化理解和巩固。如《背影》中,当学生还沉浸在父子情深的这种人情关的时候,学生背诵起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令人荡气回肠,再起波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科学、合理、创造性的使用现行教材,使学生掌握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出新世纪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篇10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 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新课标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到很高的地位,说明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理解这个新概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搜集、筛选、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并获得参与、体验的享受,学会与同学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它也是一种多元知识的整合,不仅是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学习,还可以综合历史、地理、生物、美术甚至音乐知识,融会贯通。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及社会大课堂三种途径,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优化语文学习流程、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依托本学科知识,其次以实践为重要形式,再次必须运用合作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活动自由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例如教材中安排的《寻觅春天的足迹》、《探索宇宙的奥秘》、《走上辩论台》等综合学习内容,学生就通过观察、合作、搜集信息,整合学科知识,共同研究分析、共同参与完成。活动本身提高了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水平,也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研究兴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课程有什么特点呢?它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特点,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活动,提倡跨学科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七年级下册《马的世界》这一课,就是通过寻找马匹观察,网上、阅览室、博物馆查资料,培养学生组织、协调、口头交际、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马、绘画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的分析鉴赏,提高读写水平和艺术修养。综合性语文学习课程是跨学科,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课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教学流程,还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语文课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不可将综合性学习课程上成素材展示、素材积累课。
新课标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课,能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优化信息的能力,但如果教学流程侧重于对众多知识、资料的积累与掌握,就不能达到语文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课时,前期安排学生搜集、掌握了解月球知识,视频资料、民间传说、谚语、相关诗文等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知识抢答,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热闹非凡。但课后反思这次活动最大收获是:获得了月亮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但语文学科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弱化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让老师不知语文教学知识的边界在哪里?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语文素养,用“语文素养”似乎比“语文能力”更丰富周全,但是在扩大视野的同时,语文也失去了核心,语文学习没有了边界。例如《乘着音乐的翅膀》需要师生共同学习音乐史、音乐流派、音乐家、乐器等音乐意识方面的知识,尤其教师需要恶补这些知识,了解掌握大概。《戏曲大舞台》,教师易把重点放在戏曲知识的传授、花脸、服饰欣赏,各地区戏种唱腔的欣赏方面,将语文课变成了民族戏曲艺术学习课,没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什么这样?老师怕考试的指挥棒指向这些知识,结果综合实践课得到的是收获浅薄的“广”和无序的“多”,综合性学习应有边界,应重点体现语言文化,而非成为拓宽各门类知识的大集合课堂。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备课、上课有别于阅读和写作教学,它应有一套完整的活动体系。
1.明确的活动目标。无论知识范围如何广博,活动内容如何新颖,教师一定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整体训练”当做综合性学习的主线。
2.拟订活动方案。方案中注明活动主题、时间、活动目的、活动具体步骤和预期达到的成果等,便于顺利操作,及时修改。
3.过程实施及记录。由于语文综合性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有时一个主题需要几周时间完成。例如《走进小说天地》这项活动,活动前期小说知识、小说流派,重点书目的收集整理;中期阅读小说提出的要求;后期课本剧的编演、故事会的召开、改写、续写小说等活动的展开,不能随心所欲,既需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价值观的引导,更需要将各环节记录、整理、了解失与得。记录好每一阶段学生策划、组织、协调等合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并时时给予正面鼓励、表扬等形式的评价,及时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
4.做好课后评价。每项活动的,都应在课堂上展示出学生的学习、合作、探究的成果并给予高度的肯定,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创造性。如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完成学习活动后,班上就有几个孩子希望“研究”中国“龙”的世界,看看中国龙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还要将分析研究的成果发表在学校网站里。这些都得益于从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肯定,树立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及时总结反思。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该活动进行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利于吸取经验,扬长避短,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总之,综合性学习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是新型的教学形态,与传统教学有一定区别,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条主线,就不会失去目标,教学过程就会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遵和.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简约化理解[J].安徽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