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02: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上语文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七上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预习;主动;笔记;整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42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会有许多不同,例如:知识难易的差别不小。小学与初中的知识梯度不是斜坡式的,而是阶梯式的。初中更要求学生研究和琢磨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七年级新生要尽快、顺利地适应初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

一、预习做标记

对于初中生来说,预习非常重要。初中课程知识量比小学相比,明显增大。预习可以提前把握重点,避免学习中知识点的遗漏。同时,预习要讲究方法,应掌握三个要点:首先是提前熟悉课程内容;然后是“做标记”,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标记,以便在课堂中重点关注;最后可以尝试做一些课后习题。

二、主动式听课,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初中生课堂上的学习更应该追求主动式的听课方式,把握好两个原则:分清主次和做好笔记。

一些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周边的事物所吸引,记笔记也是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一节课教师会传授大量的知识,总会有没能融汇吸收之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写写也是一种加深记忆的方法。初中教材中的知识点较多,学生要学会自己分清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做到有所侧重。同时,做笔记要有技巧,记住教师反复强调和课堂上不能立即掌握的内容,以便课后问教师或课后消化掌握。照本宣科地将所有东西都记下来的方法不可取,这样既没有突出重点,同时也会感觉很累。课堂笔记也不是记过就算了,课下也要将自己的笔记全部梳理一遍。并在下阶段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不断翻开前一段的笔记来看,会有更深的印象。

三、自主整理课本的知识框架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知识点会骤然增加,许多孩子会不适应,这时需要孩子自主梳理、整理每一阶段知识点的内容框架。这个工作教师会做,但孩子更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每学完一章、一个单元,都要及时整理出该章、该单元的知识框架,既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找出被自己遗落的知识点,又能锻炼孩子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建立错题本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还是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学习中出现错误不可避免,但一些孩子总会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原因就是缺乏自我反省、总结的过程。每个学生每科都应建立一个错题本,记录下自己做错的题,将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同时写出来,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错题本不是做过了便结束了,还要经常翻开来看。要做到同一个错误不要出现第二次,这样,考试的时候才能保证会做的题目不失分或少失分。

五、及时做好课后复习

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初中教材连贯性较强,各个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复习的作用就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全部梳理一遍,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做练习题。通过课后作业、考试试卷中的习题,学生可以发现或暴露出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回过头重新学习、巩固,做到查缺补漏。

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问题,“不会就问”固然是一个好习惯,但也并非绝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一个思路,只有自己亲自弄懂想透,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不一定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因此,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充分挖掘自己的思维潜能,争取自己把它解出来,这才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但是如果自己实在解不出,再向别人请教,请教时尤其要注意别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得到答案。

六、积累阅读,记录感悟

在七年级、八年级学习还不是特别繁忙的阶段,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多读些课外书,同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知识拓展、充实见解、开阔视野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过程。读书的过程便是语文素材积累的过程,多读书、读好书,对今后初高中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好的收获。

篇2

这种复习模式以知识点为“链”,从课内和课外选取相关同质材料实施训练,其特点是:知识点集中,系统性强;打破了平时的单元及单课式教学方式;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组合,使学生具有新鲜感。

下面,仅以初中古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复习课教学为例,谈谈在“新课标”指引下的初中古诗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运用。根据教学实际,在以上教学流程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确立目标――情景导入――知识回顾――自主复习――考点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教学小结。

一、确立目标

复习目标是复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考纲是试卷命题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和应用考纲,并以考试目标为凭借,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的目标。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要依据复习内容所在年级、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还要注意复习内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注重复习内容选材的典型性.也就是既要注意到训练材料对知识点的涵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寻求规律,掌握方法,培养能力。这一命题思路,引导我们复习时,把能力训练和培养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情量导入

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

如在复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结合多媒体播放一张杨柳轻抚,皓月当空的画面,配以《寒鸦戏水》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又采用以下的导语设计:天上一轮明月,阅尽了古今变迁、人事纷扰,也承载着世间诉下尽的豪情和离别,坡心寄明月,把自然、神话,人生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今天我们复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音,画,文的和谐应用,创设一种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回顾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上的回顾、总结和提高。课堂上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对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梳理,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结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类,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其学会复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也发展智力。要注意的是:回顾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去忆“知”、忆”律”、忆“法”,调动学生已有的储备,便于熟练运用已有的积累;要有机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顾,务使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能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

四、自主复习

复习时教师要立足课本,引导、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以查漏补缺,融会贯通,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领会、巩固提高,使获得的基本技能进―步熟练。这一环节不仅是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前提,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考点探究

复习课教学必须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为主,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复习教学还应重视信息反馈,使学生强化知识点,调整思维方式,改进复习方法。近年来,语文中考命题要求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就是要重视诵读那些短小、易懂的古代诗词,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提相关知识.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

根据中考备考试题新、全、活,覆盖面广,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题量大,对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突出重点、渗透考点。练的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当然训练也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六,拓展延伸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本学科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根据以上要求和复习课的特点,拓展延伸的环节首先应做到:选材精当。选取的阅读素材要紧密结合所在单元的课文内容特点,选择好同题材、同体裁,包括与课文内容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文章进行横向拓展。

篇3

一、重视“引言”

引言在每一节课上都会有。引言的作用是对本课中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概括,简明扼要概括的同时,还将课本中与上一课之间有机的联系进行点拨。引言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透彻合理地掌握。

二、熟读标题

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标题的掌握也就意味着我们统领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将各种标题进行串联,知识点被系统全面地统领起来,学生能够条理性地进行叙述,与此同时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三、区别字体

在教材编写上,教材体例分为四部分:正文、专家点评、探究材料、相关链接。正文作为重点是其他三个教材的延伸,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全面地对文章进行把握。

四、划出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要和关键的内容做标记。

五、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要带着问题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语文的阅读,这样会使得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遇到的问题合理地分析,运用知识的前后联系求解答案,使思维得到发散。

六、易混归类

在知识点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往往也是考点在设计时经常出现或涉及的,这些知识的考查形式会通过选择题和辨析题得以体现。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并主动归纳总结,必要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七、联系教材提供的材料

专家在编写政治教材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在教材中引用了一些材料、漫画、语录、名言警句等。这些材料无论过时与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理解教材起到帮助的作用,教材正文要同材料进行紧密的联系、认真的分析、合理的想象,教材不断被学生所熟悉,印象的加深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八、重视课后小结

篇4

一 钻研教材

我们现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整合性加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思想,教材分单元编写,每个单元的课文、“导语”到“语文园地”都围绕一定的专题;主题体现时代意识,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导学特色明显,易于学生接受;体现开放融合,注重延伸渗透。新教材所选课文内容丰富,涵盖深广,或文质兼美,或借景抒情,或饱含真谛……这样的教材怎能不吸引我们静下心来反复研读?于永正老师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当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时,你会发现每一遍都有新感受,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书常读常新。”不知不觉中,你品读课文能力提高了;教学“题眼”或文眼抓准了;教学重、难点突出了,……于是,你惊喜地发现,自己能抛开教案书,独自备课了。例如:我在上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时,当我反复研读文本后,我觉得可以抛开教参,利用今年广西地区大旱,上网查询了一些旱情照片(土地、植物、动物、人们),制成课件,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们生活在江南水乡,对水的珍贵,认识还不够深刻,通过广西的真实画面,给孩子们带来情感震撼。)果然,孩子们看完图片后,脸色凝重,特别的安静。我适机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一个小女孩在极度口渴的情况下,意外拥有了一罐水,她自己却一口也没喝,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七颗钻石》中去寻找答案。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大声朗读起课文来。

二 加强交流

现在提倡集体备课,可在农村小学,一般一个年级仅有一个班,仅有一个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就成了一个口号而已。但我们农村小学教师不集体备课,就意味着不交流吗?不是的。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或新知识点,我们就会交流交流,甚至引发辩论。在交流辩论中 ,我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水平。去年的辩论仍令我记忆犹新。当时,有位同事说:“偏旁大于部首。”而我却说:“部首大于偏旁。”那位同事的依据是同步训练中的一段有关偏旁与部首的解说。我的依据是点、横、撇、捺都是部首,却不是偏旁。我们俩各执一词,辩论得还挺激烈,谁也没说服谁。虽说争辩没有结果,但勾起了我的探究欲望。放学后,我翻开那本同步训练,仔细地读了那段话,发现是自己错了:偏旁真的大于部首。偏旁是指构成汉字合体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如:明——日+月;规——夫+见。部首是指在编写字典时,把具有相同表意偏旁(形旁)的字归为一部,并将这偏旁放在该部的开头,作为一部之首,这个偏旁就叫部首。部首是在偏旁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来的。这时,这位同事正好走回来拿东西。我真诚地对她说:“是我弄错了。”我感谢去年的那场争辩,让我对这个知识点记忆犹新。

三 总结反思

有人说:“写十年教案成不了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名师。”这句话深刻反应出写反思的必要性。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开始在教学批改时、在教学后总结、反思,确实有不少好处。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的同步训练第一题是叫孩子们给“一”字加上声调。题目是这样的:yi一阵风 yi一首歌 yi 一会儿 yi 一幅画 yi一场雨 yi一头牛

批改这道题,让我很头疼。我只能一边读一边改。我问办公室的同事,这个“一”的变调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掌握。有位同事说:“就是靠读,约定俗成的。”我继续批改这道题。读着读着,我发现了“一”的变调规律:看“一”后面的字的声调,当后面的字是去声时,“一”读阳平(第二声);当“一”后面的字是阴、阳、上这三声时,“一”读去声(第四声)。我又自己举了几个例子,证明了我的归纳是正确的,我非常高兴。紧接着,我又陷入了矛盾中:是让孩子们充分读熟呢?还是把规律教给他们?教规律会不会太难理解?熟读的话,下次重新搭配,孩子们又傻眼了。思量片刻,我决定教给他们规律。他们理解了“一”变调的规律,就算再怎么随意搭配,也能应付自如了。

上课铃响了,我抱着同步训练走上了讲台。我把题目抄在黑板上,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起了“一”变调的规律。为了测试孩子们是否听懂,我又编了几个“一”的搭配,让他们再做。我惊喜地发现:我是对的,大多数孩子都做对了。事实证明: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比让他们死记硬背要有效多了!

之后,我看书又看到了这一知识点。书上归纳的与我总结的大致无二。这更坚信了我的想法:教学能力在实践、反思、学习中,将会不断提高。

篇5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教学 特殊学生 综合能力

一、课前备课要做到课本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课前备课是每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详细、周密的备课,确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所不同的是,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但对语文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逐一验证、演练、推敲。要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出与这个知识点相对应的实例在机上演示,以使得这些枯燥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为避免学生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外,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选取语文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精心备课是培养学生会应用多媒体持续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课堂演示图文并茂的CAI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聋生由于听力损伤,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抽象思维发展较正常学生滞后,而形象思维能力则较强。此外,聋生视觉敏锐,眼睛是他们接触和了解周围事物的主要器官,因此聋生更需要特别的支持和吸引,而直观、生动、有趣的语文CAI课件恰好对学生的缺陷起到了很好的补偿作用,唤起了他们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施个别化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针对聋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习难度大的学生,我“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反复示范,耐心指导他们一次次地重复练习。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我在练习中适当增加难度,扩大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一些独立操作差的学生,我找些简单的趣味性和使用性较强的事例,让他们在练习中产生兴趣。个别化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了学习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不断地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让他们乐学、好学

“以兴趣激发学生,以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总是希望及时得到老师的评价,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非常重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我做到:既要关注聋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聋生语文多媒体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成就感,乐学、好学。

五、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拓展、延伸语文教学内容

在教授新课时,我并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最新的语文多媒体教学发展动态的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意的补充。我主要通过报章、杂志和网络等提供的相关信息技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意识到语文知识的广博性,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快速性,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由于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可结合学生的生理听力缺陷的特点,在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浓缩为三拳,设计动画,一拳重过一拳,三拳致人死命,情节惊心动魄,充分展示鲁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优生起到“领头军”的作用

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聋生的学习中尤为重要。譬我班的李明同学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他不仅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而且平时经常积极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提高语文知识,取得优秀的成绩,李明同学和我一起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班同学都取得了优异的考试成绩。

七、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取人之长,补人之短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师;策略

虽然在经济技术上我们国家已经稳步发展,但是教育方式上与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小学语文课堂的质量高低受到关注的原因。基于这点,我们更应该绞尽脑汁寻找一种合适的策略来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上课前阅读课文

在语文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将要教学的文章阅读几遍,画出感兴趣的语句。在这种动嘴、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会更加容易认知和感知文章。随着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对课文阅读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当中。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疑问的语句,给学生设置悬

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较为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学生也更愿意投身于语文学习中。

三、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充满欢快的学习环境,因为学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才能积极地在课堂中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限制他们在课堂中的行为动作,但是绝不可以局限学生的思维想象,要让他们大胆地想象,在课堂积极发言,这对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有帮助。而且,对于学生大胆合理的想法语文教师必须给予肯定,但对于一些错误的想法语文教师必须及时纠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

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

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上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是以榜样的形象面对学生,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教师可以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举手提问,还可以适时提问,而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讨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

欲望。

五、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已经全方位地引入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毅然成为未来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怎样运用好这些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板书教学”,现在多媒体教学显得更加具有优势。因为通过电脑软件制作课件可以减少教师板书所浪费的时间,还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文字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多媒体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以小组形式促使学生互助学习

每个班级里少不了几个天生好动的学生,而语文教学往往是缺少乐趣的,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正好相反。所以,面对学生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以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团队的方式要求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作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举行各种有关语文的比赛和抢答环节,每当小组能回答问题就加上一定的分数,到最后根据分数给予相对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轻松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在抢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有利于教师制订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而且,各小组成员有责任帮助小组内那些对知识点掌握比较模糊的学生,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感情会不断升温,而且学生会产生一种“家”的感觉,这样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显而易见。

七、合理的作业与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经典型的练习或者自己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而在课堂学习过后,教师也应该留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及时地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点。而且,语文教师要以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少部分学生作业抄袭和马虎应付的情况。

八、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

语文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回顾自己在课堂中讲解的言语和知识点是否到位,是否在过程中忘记讲解某个知识点,在下一堂课中必须给予补充和改正。这样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才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出发,在教学方式和形式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素质,利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还要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结合上述各方面,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周艾林.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2(22).

篇7

语文课,说好上又不好上,它是既活又死的一门课程。以往上语文课,总觉得枯燥无味,老师在上面唾液星子四溅,我们在下面却昏昏欲睡,一个词形容——痛不欲生。奇怪的是今天的语文课上得特别的愉快,感觉时间飞逝了。

上课铃一响,我们像往常一样,陆续进入了教室,懒洋洋的拿起了语文书,准备按老规矩办事——先听写,再讲课,然后做作业。没想到语文老师走进教室之后,并没有让我们拿出听写本,而是叫了几个同学到上面去画圆和等边三角形。被叫上去的同学,画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完全不成样子,什么样的都有,把大家笑得直不起腰。紧接着老师就把他们画的总结了下——不堪入目,她说她认识一位高人可以反手画出最标准的圆和等边三角形,我们都睁大了眼睛,很想认识下那个人。不经意间,老师便把我们带入了《王几何》的教学中。

老师让我们自由的说说,课文之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说长得胖,有的说风趣幽默,有的说严肃,有的说教学有方,有的说……老师便上同学们来学学何老师,看看你能不能把何老师演得逼真。有的模仿老师的幽默语言,把大家都逗乐了;有的模仿老师的走姿,别说还真有模有样;有的模仿老师做自我介绍,赢得了满堂喝彩;有的……教室里欢声笑语不断,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在表演小品呢?要不怎会如此开心。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我们仍觉未尽兴,好想去见见真实的王老师啊!这堂课不仅将知识点牢记于心,心里也觉得特别的舒服,真是一堂愉快的课!

篇8

写作引导分“温故知新”“知识定位”“概念识别”“技巧探航”“变种类聚”“范文引路”和“拓展实践”等七大板块的生成模式,生成与实践中不一定每一步都有,针对具体内容可少其一至两个。

“温故知新”——从理论上引导,形成知识系统。

“知识定位”—— 让零散写作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知识点的整合归类。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交流,使学生头脑中所拥有的,理出知识的序列,明确训练的重点。

“概念识别”——从课文中提出典型例子,形成感性认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技巧探航”—— 自主梳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实际应用的过程,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地掌握,加深理解,对学生智力的形成和自主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范文引路”—— 以例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解决作文内容的问题。作文,首先要有东西可写,然后才是怎样写,由内容决定表达的形式,内容的摄取来自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变种类聚” 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

“拓展实践”, 明确训练到位,在训练中摸索规律,运用规律和方法去实践。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写作引导的生成与实践要注意问题:

一、“层递性”——由易到难递进

写作引导的生成要体现内容的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结构而言,写作引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温故知新”,是指学生对有关本节的知识点进行概念性填空;“知识定位”,是指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整个写作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概念识别”,是指对知识点内容的区分界定;“技巧探航”,是指通过举例进行分析归纳写作的小技法;“变种类聚”,是指本节中知识内容的灵法变用的归类;“拓展实践”,是指进行大作文写作;当然,在设计的最后还要附设“范文欣赏”以供学生赏析。

这个过程,从理论引导到理解运用,从填词的短语练习到片断练习,再到成篇写作运用。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化解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增添学生的写作信心,内化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点性”——以小见大

“小”是指切入点要“小”,设计的步骤要“细”,教学中充分体现“品”字先行,实践跟后。例如:就“自然环境描写”这一内容,我们分成多个切入点进行教学,例如‘妙笔生花绘美景”中我们学会写景的方法有修辞语、五味语、准确用语 ;“一枝一叶传深情”中学会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可通过景物描写的正衬和反衬;“绕梁三日诉衷情”,就是让结构“回环反复”在文章的若干处地方不断重复,并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踏雪归来马蹄香”学会正衬:即从正面衬托,利用与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做“水涨船高”。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与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这样细致的分类,一般要求一课时完成一点,课后完成大作文写作。在这样细致的分点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点学得更透,更扎实,可以内化成学生真正的能力,从而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

三、可操作性——说和写结合

写作引导,重点还在于实践,只有可操作的引导,才是有效的引导。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写作引导都以一课题为标准,一课时要完成的内容最少要到片段写作的完成为标准,大作文写作可以留作课后作业完成。但是,写作引导模块较多,上课的难度较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说话表达,再写作表达”的方法设计。“因此,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引导时要深入考虑练习的“精”与“活”,“量”与“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符合“可操作”的要求。

四、高效性——教与学结合

“高效”是写作引导生成与实践的终极追求。只有高效的引导,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引导。何谓“高效”,就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或者超出预期的教学目标。写作引导,其高效的体现在于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相关的写作技法,并且内化成一种写作的素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各有差异的,尤其是一些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底子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写作中都能灵活运用某一技法。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评价标准也只能根据教学知识点的难度而定,如果平时某班的写作中优秀作文只有5篇左右,而通过某种技法的教学,在同一作文题目之下,优秀作文可以达到15—20篇,或者更多。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引导是高效的。

篇9

一、大胆联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一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读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在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三、训练学生对生活概括提炼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活知识的概括。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写作的源泉。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从而去体会课内所学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学生分析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在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丰富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他们阅读方法,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这一要求,从七年级开始我始终致力于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树立“读书就必动笔,不动笔不读书”的意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式预习”习惯打基础。七年级上期着重以教师指导阅读,指导归纳、总结阅读某一文体的方法、步骤和知识要点为主。从七年级下期开始要求学生预习,由老师安排预习的内容,可采用布置预习作业、上课检查的方法指导预习。同时,对前面已出现过的文体,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明确阅读时该做些什么,怎样做;然后再指导学生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及比较同类文章。八年级逐步脱离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以前预习课文的方法及内容自己预习,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将学生中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但新接触的文体,仍需老师切实指导,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知识点。九年级除个别课文外,一般采用“明确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这种“总分总”的课堂结构形式。其中,“明确意识”就是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与阅读这类文章的侧重点、步骤、方法,“归纳总结”的目的是尽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意识,最终达到一看材料就知道是哪一类文体,随即就知道阅读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从而有意识按其步骤和方法去读。这也是充分贯彻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当今世界,学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由于其平等、合作、互动特性而由语言学概念成为新时代普遍的文化概念;对话,也为语文教育实践提供了崭新的视界,注入了民主精神和生命活力。语文,既是一门课程,也是特殊的言语活动。因此,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内涵。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对此,近年来已有很多探索,我以为若能以对话精神为指导,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中探寻小学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的一般模式,将富有实践意义。

语文学科承载独特的民族语言形式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对言语的掌握和运用、对人文精神的获取和传承当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勇于表达、学会表达应是贯穿于每节语文课的不变的主线,熏陶、感染、感悟应是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至高境界。为此,定向对话的语文教学,首先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一种与“语文”这一名字相匹配的充满感召力的对话情境。

同时,语文教学的目标,显然不是为了使学生会听、会读,而是会说、会表达。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为,语文对话教学的过程一般有创设情境、引发话题、互动生成、评价延伸等四个环节,这也是语文对话教学的一般模式。下面结合××老师执教的《小珊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

情境不仅是有利启动学生积极性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一种实现文本与生活连接的中介载体。通过它,语文教学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经验实现对接。《小珊迪》这篇课文,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了解小珊迪这一人物形象,从中感悟诚信、拥有诚信。课开始时,××老师向同学们讲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而频频遭到拒绝的真实故事。主人公执着的精神和不平凡的遭遇使得学生兴趣盎然,踊跃猜想。此时,教师并不急于抛出答案,而是借机引导他们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故事,尤其是记实的故事,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他们的经验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唤醒。于是,他们带上心中的疑问,带上对留学生的关爱,开始了与课文、与小珊迪的对话。

2.引发话题

话题是对话教学的中心,它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点,只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点是教师关注的是知识、是文本,而对话教学中的话题则是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体验提出的,具有个性化意义。话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它具有开阔性、针对性、及时性。所谓开阔性,就是话题的辐射面广,既能提纲契领式地抓住课文知识要点,给参与者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能面向全体,激起所有参与者强烈的参与欲望。所谓针对性,即话题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过深则使学生因可望不可及而产生胆怯厌倦的情绪;过浅则会因平铺直叙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思维,从而失却对话之价值。所谓及时性就是在话题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对话双方语义背景的新信息,随时发现和揭示双方的语义差异,及时变更谈话主题,以达成对原有话题的拓展和深化。

3.互动生成

如前所说,互动的关键在于导引学生进入有意义的共同话题,而散乱的拉家常式的闲聊并非就是课堂中我们所希冀的对话,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话题引领学生走进了小珊迪穷苦辛酸的生存境遇,可以看出,“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点明了话题的共同指向,为后面了解人物品质做好铺垫;“给你印象”蕴含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元性、客观性,委婉地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踊跃发言;“最深刻的”提示了话题的侧重面。正因此才有了后面学生的畅所欲言。当一位学生说:“小珊迪在旅馆门前卖火柴的情形十分可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老师及时抓住对话语境中的空白,有针对性地更换了话题说:“‘情形’这个词用得好。你能说得更具体吗?”

于是对话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得以展示:

生:小珊迪两次请我和同事买他的火柴被拒绝后,他还把火柴的价格降低了一半,说明他非常贫困,卖火柴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充饥。当他听“我”说明天再买时,又苦苦地衰求“我”现在就买。小珊迪说“我饿极了”“我给您去换零钱”,说明他正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

师:多好的回答呀!同学们,你们对小珊迪除了同情,还有别的看法吗?

这样,在环环相扣中,自然而然地转移了话题,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充分感知和交流,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生1:我觉得小珊迪很顽强。他不怕失败,终于说服“我”买了他的火柴。

生2:我觉得小珊迪很聪明,善于察言观色,一听我说“明天再买”,就马上使出了自己的绝招:帮人换零钱。他很会做生意。

生3:小珊迪有勤劳的品质。他虽然饱受饥寒,却没有去当乞丐,他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生4:小珊迪真是个守信用、诚实的人。他的生活那么贫困,却一点也不贪心,在身体受了重伤――两条腿都断了的情况下还让弟弟把找回的零钱还给“我”。

如此,老师没有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没有对课繁琐的分析,而是引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新知与旧识融为一体,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互动、生成。

4.总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