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6:38: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语文学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语文学期总结

篇1

高二语文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历程,参照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结合学生实际,现对本学期的 教学工作作如下小结。

一、落实教学计划,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了必修(五)等教学任务。在按时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能根据所教学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扩展、延伸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乐。

二、教学相长,加强师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探究。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新老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课文中的很多作品皆为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渗透与加强了传统文化教育。四、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我的引导鼓励下,很多同学养成了勤练笔的习惯。写作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和课下练笔相结合。通过多练笔,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涌现了不少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文章,更为可喜的是相当部分的学生养成了不写就难受的好习惯。

五、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获得人文浸润。

一方面,我根据“教学大纲”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组织引导学生课外读经典,课内进行交流。阅读体验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为此,不少同学对读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面,师生互荐短小的文章在班上朗读。有些文章文小义丰,一个小故事能引发不少思考,一粒沙能反映一个世界,能引起深深的共鸣。《读者》《青年文摘》《小品文》等成为学生爱不释手的必读刊物。

六、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可享用一生的学习习惯。

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有些作品,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相互讨论,深入探究问题,老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课内,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容量,丰富活跃了语文课堂。

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有些课文的学习,通过配乐朗诵等手段,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和 阅读水平。另外,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在课内交流,也为课堂引入清新的空气。

八、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缺少语文活动的课堂是死水一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如开展背诵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模仿央视《幸运52》《幸福快车》《开心词典》等栏目的形式开展语文知识竞赛等。学生极积参与,热情高涨,寓学于乐。

总之,通过我的努力,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较大的变化,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教学工作中仍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如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有待提高等,我将在新的学期中不懈努力,促使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高二语文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这一学期我担任高二(三、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一个学期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高实践水平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诣、王一凡、王洁成、王通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郭奕江、申梦雪的、董阳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 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篇2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篇3

笔者从2009年至2012年间主持了一项市教研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通过对师生互动过程中大量现象的观察、跟踪和分析,表明教师如果能自我调适心理,规范使用教学用语和体态语,完全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母语的深厚滋养。

一、教师的心理地位对学生语文学科兴趣的影响

人际沟通分析学认为,心理地位是指一个人最早时期确立的有关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基本信念和结论,这种信念会成为此人日后作决定和实施行为的准则。

人的心理地位通常有以下四种:一是“我好,你也好”,这种地位是“健康”的,又称为“赢家”的地位,相信自己是好的,别人也是好的。换言之,就是对世界与人充满信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会与别人共同追求双赢。二是“我好,你不好”,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会表现出一种防卫态度或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常常处于偏执、愤怒的状态。三是“我不好,你好”,这是以自己为破坏对象的心理地位,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在面对别人时会感到自卑、依赖、无力、自我放弃、无主见,极度服从别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赞许。四是“我不好,你也不好”,这可称为没有意义的地位,是那些对生命失去兴趣的人,或是对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潜能失去信心的人所采取的地位,这样的人不敢信赖他人,有很深的被遗弃感和消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他整个的人生都是在重复上演“拒绝”这出戏:拒绝自己、拒绝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拒绝。第二、三、四种都是“输家”的心理地位。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通常都拥有四种心理地位,人与人的区别只在于哪种地位的比例更高。

案例1:某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让一名男生朗读课文,读毕,男生怯怯地看着老师。老师紧锁着眉头问:“后面的同学能不能听到他读什么啊?”后面同学立即会意地说:“听不见……”老师转向这位男生:“下次读书声音大一点,不要像个女生似的。”继而面向班上的其他同学:“还有哪位同学的声音比他大的,站起来为他示范一下。”男生一直低头不语。

分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在众人面前有出色的表现,同时也希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尤其是小学生。这个时期他们对自我的认同绝大部分依赖于外界的评价,如果老师家长等权威认为他是好的,最棒的,他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反之,则以为自己是糟糕的。案例1中的教师此刻的心理地位是“我好,你不好”,他通过借用其他同学的反应和对该生提要求的方式来否定该生的朗读。这种以权威裹挟着“集体力量”的否定,使当事人体验到强烈的失败感,并且会直接与朗读这一行为发生链接,如此反复几次,就会对朗读失去信心,继而会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如果情绪泛化,就会厌学,对各门课程均失去兴趣。更为可怕的是不断体验到失败感,会使当事人形成“我不好”的心理地位,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可能丧失信心。

支招:该老师需要不断地觉察自己言行背后的心理地位,找到形成这种心理地位的原因,逐步把个人的心理地位调整到“我好,你也好”方面。同时要真正地理解“尊重”二字,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能强求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都符合教师个体的唯一标准。在反馈时可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肯定学生的动机或行为,表扬可以表扬的部分;第二步,真诚地给学生提出希望。案例1中的老师不妨这样反馈:老师非常欣赏你积极朗读的勇气和行为,我相信你下次朗读时声音会更洪亮。

二、教师的禁止信息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常常会通过教师的语言和体态归纳出来这个教师对学生的禁止信息。课堂中常出现的禁止信息有:第一,不要思考(像你这样的学生,不够聪明,能想出什么呀等);第二,不要存在(像你这样的学生,不能让老师满意,躲到老师看不到的地方等);第三,不可能成功(像你这样的学生,注定要失败等);第四,不要像个小孩(你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幼稚等);第五,不能失败(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等)。

案例2:某初一年级作文课,老师在讲评上次作文时,点名批评了某学生,这位学生作文只写了一半,老师不满地问:“你的作文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写完?”学生小声地回答:“老师,我生病了。”“又生病了!你这个学期生了多少次病了?你干脆搬到医院算了,不用上学了!”学生一语不发,呆呆地站着。

每次发现该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体态表情十分不满,语言过激。其实,该生是患阑尾炎保守治疗,反复挂水,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后来,他初一上学期没结束就住院开掉阑尾,手术后始终不敢到校上课,休学一年,初二时作文已无法动笔,初三时因所有作业不能完成休学。

分析:案例2中的老师对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对学生生病的现状也不能接受,说出了一些“如果不能好好写作业,就不要来校”等抛弃类的话。该生早年因父母工作的特殊性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处,回到父母身边后彼此的关系不是十分融洽,老师的行为一次次的让他体验到早年的被抛弃感,导致了后来写作文时脑子一片空白,无法回忆,无法感觉,无法想象,体验到的永远是不可触摸的痛。

支招:作为教师,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某些所谓不良行为的存在,比如课堂上理解速度不够快,有时表现得不如成年人想象中的成熟,比较幼稚,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犯再犯等等。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生理心理、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接纳学生目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尽可能少用一些不接纳、不认同、阻碍学生发展的禁止信息,以防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伤害。案例2中的老师不妨这样与学生交流:“我发现你的作文没写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能知道吗?”得知孩子生病后,老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你生病还能坚持写了一半,意志坚强,我很感动,下次如果病得很厉害,可以等病好了再补上,相信你。”良言一句三春暖,老师真诚的语言的安慰,很可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终身难忘的慰藉。

三、教师的简单代替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大千造化无重复,岂能以模铸心灵。”每个个体都是在一定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或者是中成长起来的,这么多秉性各异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同一种文化,如果想让他们的表现全部都符合教育者设定的标准,实在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作为教育者,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丰富思想,完善人格,而不是用各类参考书上的答案来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成长。教育而不越位,这是语文老师重要的责任。

案例3:某高一语文课堂(内地新疆班),老师询问《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谁杀死的,一学生回答:“四叔、四婶。”

老师:还有呢?

学生:卫老婆子。

老师:他们是怎样杀死祥林嫂的呢?

学生:哼,用那个时代的文化吧。

老师:是用封建礼教吧。

学生:封建礼教?(摇摇头,不解的样子)

师生双方均不悦。

分析:案例3中的老师在最后用一个标准答案“封建礼教”来替代学生的“时代文化”,看似正确无误,可是在他把学生答案引向自己轨道的那一刻,注意力是他自己预设的想法,而非学生的思维状态,忽略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获得的东西——思考。所以当学生从另外的视角来归纳总结封建礼教的危害,并用一个中性的词“时代文化”进行小结时,老师就看不到这个来自新疆的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了。

支招:作为语文老师的职责之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并能在综合大量现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民族团结的角度来看,培养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客观中立地看待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无论教师预设了多少正确答案,都不能也不应该超出我们的界限,剥夺他们成长的过程和权利,替代学生思考,替代学生成长,哪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些缓慢甚至某种失败。

四、教师的认知偏差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影响

所谓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表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结论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比较普遍。

案例4:某校高二语文课堂,老师检查学生周末在家背诵古诗文的情况,请了6个同学上黑板默写,共10个句子。结果6个中有4个全对,还有2个同学各有2处有误。老师最后小结道:“通过默写,我发现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家都是认真背诵的,还有少数同学要反思,自己在家干什么了?心思都跑哪去了?默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瞪圆了眼,学生神情凝重,整个课堂气氛压抑紧张。

分析:当教师面对一个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面对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时,常常基于对学生的基本认知而不断进行着这样那样的判断,并据此而确定自己相应的教学行为。然而,受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人际认知有时是不正确的,甚至偏差很大。案例4中的老师看到2位学生有几处默写错误,于是就在没有了解事实的前提下,主观推断出学生在家没有认真学习,用极端的评价来否定学生已存在的成绩。一个人如果把注意力习惯性地放在别人的不足和缺点上时,就会经常感受到别人对他的不重视,于是对已对人都十分不满。

支招:由于某些负性思维已构成人思维习惯的一部分,而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与学生互动时这些负性的思维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影响对学生的整体认知。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情绪不愉快时,有意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状态,有没有这些常见的认知偏差:

一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容易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两个极端,不能客观地看到在一个人身上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二是主观推断,在没有支持性的信息或相关根据的前提下就做出结论,如案例4中老师在没有询问和核实的前提下就得出学生在家没有认真复习,而且认定学生不想学习。三是选择性消极注视,容易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了同时存在的其他积极的一面,如案例4中老师只看到学生错误的地方(6.6%),忽视了已取得的成绩(93.4%),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放弃努力,不思进取。四是应该倾向,经常对学生说:你应该……你必须……五是选择性概括,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如看到学生某一令人不满的表现时,批评道:你总是……你每次都是……六是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根据学生的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如某学生作文平平,老师会说:你的写作能力就是不行,以后不能从事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