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5 08:1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语文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一语文教学计划

篇1

教师如何在最短时间期内正确指导学生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呢?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记忆任务,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里所谓“适当”的任务,是指基本课文中要求熟读、背诵的一些篇、段和名家、名篇等文学常识;这里所谓“具体”,是指学生必须记住的一些语文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心中要有底有数,哪些是必须记忆的知识,哪些只是一般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非常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学生会分不清主次,企图记忆一切,却什么也记不清楚,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针对中学生活泼、好动,记忆的目的性、自觉性还不是那么强的特点,教师对布置的记忆任务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检查、落实,务必使学生知道这位老师说话是算数的,他布置的任务是一定要完成的,无故拖拉是没有好处的。只有这样带有一定督促性、强制性的要求检查、指导,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记忆的知识才会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反对那种不分主次轻重,把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东西塞给学生,要学生记忆、背诵的做法,这样做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毫无实效;自然我们也反对那种泛泛要求,不作指导、不作检查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其次,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知识记得快、记得牢。有的教师把录音机带进课堂,播放课文朗诵的录音带给学生听,并提出要求背诵的篇或段。那铿锵的节奏,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丰富的内容,那健康的感情,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当堂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记忆任务。有的学校还把多媒体引入课堂,通过生动丰富的内容,色彩纷呈的画面,让学生终生难忘。老师们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背诵比赛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感官,理解所记忆的知识,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强化记忆。

再则,知识分散记忆要优于集中记忆。这是因为集中记忆神经过程容易有抑制的积累,而分配时间记忆可使抑制得以消除。因此,语文老师在每上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后,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把必须记忆的语文知识作为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进行复习,而不能把必须记忆的知识、基本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或段积压到期中、期末,要学生短期突击记忆。实践证明,短期突击记忆记不牢,遗忘快,效果不好。

篇2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外国文化意识  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共同具有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知识和技能等。可以说,文化包括了一个社会中人们所想、所说、所做的一切事情。那么,语言和文化又是什么关系呢?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例如,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fk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上的差异,给学生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了困惑。再加上实际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就是教授词汇和语法,英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词汇的讲解和语法的训练上。很多学生英语语音语调准确,语法运用正确,可是在理解某些篇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文化错误”。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受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片面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介绍。当然英语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向学生渗透文化信息,帮助学生多方面。多来源地积累文化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具体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异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如《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从而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从而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并且组织学生模仿其中的一些场景,通过模仿电影中演员的语音、语调来感受当时的社会习俗,使学生对外国文化意识有更加直观认识。另外,如果碰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还加以延伸扩展,如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各自有优缺点的鉴别,学生通过收集材料,进行采访等活动来了解其中的差异,在对饮食习俗有了解的同时,也对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从系统的角度讲,任何一门课堂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会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更应该是塑造学生个性的引导者。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然而,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因此,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

2.学生因素

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无论在何种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处在极为重要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激情。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尽量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思考和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发展的主体地位。

3.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是进一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有着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科学有效地完成一些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就必须要深入地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找出突破口,认真把握教学活动的重点,深入挖掘教材以外较深层次的东西,并切实做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重点把握,着力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4.教学方法

认真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此外,教师还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尽量做到全面理解与掌握。但是,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等特征,一般都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可见,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积极指导学生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也是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复习,才能使学生积极做好学习有关知识的准备。此外,复习作为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极为关键与重要的环节,不仅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点上下联接,融为一体。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认真地指а生进行复习。还要认真创设一些问题情景,着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进而追求新知,始终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积极的现状。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思维现状,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创设新的情景与问题,着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和开拓创新,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索与创新中。此外,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引导,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3.认真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在弄清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并认真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最佳的目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读的训练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听、读、写的能力。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要具备针对性、多元性、发展性与创新性。要善于把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施教,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不断创新及小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当前,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客观地评价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学校;教育转化

一、“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影响“问题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形成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重在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及社会生活进行教育,以弥补孩子在学校除了学习枯燥知识之外无法获得的实践教育,那么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 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认知水平较低,思维方式也与社会生活不同步,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误区,而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必然会导致教育模式出F偏差。

(一)离异单亲式家庭

单亲家庭往往只能提供单向的父爱或母爱,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家庭情感结构上的失衡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建设的不完整。这种问题心理并不是一天而成的,长期的亲情的残缺会导致孩子内心空虚无助,逐渐形成一种自卑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影响,孩子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会产生畏惧感,不自觉形成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继而疏于与他人的交往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更多时候选择躲避人群,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范围的自我意识空间之中,在自己的这个小空间里寻找安全感,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独,更加痛苦。单亲家庭给孩子创造的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心理塑造过程中无法保证基础的感情需求,这种爱的失衡更容易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心理上的缺失甚至人格上的扭曲。

(二)隔代抚养式家庭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4+2+1”的家庭成员模式,导致父母成为了甩手掌柜,孩子责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抚养。然后隔代抚养家庭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长辈盲目地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想要的一切。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他们养成了霸道骄奢的品行。目无尊长,没有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随心所欲,肆意妄为,这些都是纵容的结果,一旦他们走向社会,这些就会成为他们的致命伤。这种家庭一般家庭真正把孩子养成了“小王子”、“小公主”,为孩子的一切铺好路,一切以达到万事俱备为目的。相比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扮演更多的是保姆的角色,把孩子的生活各个方面全部包办起来。但是,在这种包办式环境中的孩子似乎缺少一种能动性,他们没有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体现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不是考虑自行寻找方法解决,而是等待别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样的心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还会养成骄奢专横的不良品行。

(三)散养放纵式家庭

这种放任自流的家庭模式总体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进程和学习情况缺乏关注与参与。生活上不关心,品德上不教育,对子女取得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听之任之,让其自由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鄙视、唾弃的态度。孩子也或多或少会因为缺少父母的鼓励与支持而产生消极对待的态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舆论在谈及青少年问题的时候,其矛头常常指向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认为大多数青少年问题是与学校教育尊在的问题紧密相关的。

(一)应试化教育观念

初等教育是学生开始学业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未来学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虽然目前我国实行初等教育的义务制,但单单的教育制度远远达不到学生的心灵建设的要求。我国的初等教育存在着应试化的弊端。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应试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看重成绩,轻视心理教育。从主观上来说,学生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追求,整天埋头于书本,浪费了青春和时光,也错过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从客观上来说,应试教育以成绩为评判标准,但书本知识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在考试之前啃两天书本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继而造成学生平时荒废学业,沉迷游戏的学习状态,早就违背了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的优良学习习惯。而且在这种临阵磨枪的学习习惯中,学生长期行为散漫,会养成懒惰、应付的心理,教育的效果逐渐丧失。考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改变了考试作为一种公正客观的手段来评价学生在成长发展中优劣程度的最初意义,伤害了教育理念的初新心。越来越多学生盲目投身于对应试教育的应付大潮之中,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综合能力上的欠缺,甚至是道德水平上的缺失,隐约成为社会上的潜在威胁。

(二)传统的说教方式

“左耳听,右耳冒”描述的不仅仅是听话者的漫不经心,究其深层次的内涵,归根结底与说话者的感染力存在必然的联系。孔子的说教可以教化他的一众弟子,是因为孔子的话是那个年代所得出的最真实、最直观的的醒世名言,而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生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他们不再单纯崇拜于教师的讲授,他们更希望心与心的与教师交流。许多教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依然停留在重说教惩戒的阶段上,犯了错不过是讲大道理,苦口婆心地希望学生可以改正,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早已过时,这种“表面功夫”无法从根源上改变学生内心存在的问题。道德意识是决定学生言行的根因,无法从道德意识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在意识误区中难以自拔,说教惩戒也只是形式主义,甚至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

(三)重管轻教的做法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而非“管”,但有的学校却擅长用管理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以达到规范学生问题行为的目的。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他在情感上有更多的敏感区域,也有更多的情感趋向,稍有触动,就会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波动及改变,所以在教育的方式上应该以引导为主,僵硬化的管理会事倍功半,甚至本末倒置。从这些客观的因素中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状况,所以导员只能从整体情况上进行管理,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重管理,轻沟通,学生缺乏与老师的交流,自身的根本问题也得不到释放,这种心理上的问题积压久了,就会导致其他各方面问题的理性偏差,行为上也缺少原则,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

三、家校联合,营造良好成长环境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爱是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管理过程中,家长爱的教育和关爱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则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它揭示了爱和期望对于人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是广泛应用于W校管理中的著名心理效应。”对于我们转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家庭情感教育理念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长应当投入适当的爱与期待,和谐、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学习起到不可忽视的软作用和情感支持。首先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尤其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其次,要给予适当的期待,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合理的发展定位,不能给孩子设定过高的要求,过大的压力容易带来逆反心理;要淡化家长角色,不断拉近同孩子之间的距离,加强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的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排除不良学习情绪,帮助学生保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学校教育体系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学校应据标签理论:“能够详尽地阐述校内的动力和影响,就是这些动力和影响使某些学生自以为是成功的,其行为也恰似成功者;它能详尽地阐述另外一些人又是怎样 自以为是失败者、并像失败者那样去做的;它能够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分析中提供一个干预机会,以便增加成功者,减少失败者。”学校给予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就是一种第三方干预,以增加教育转换成功的几率,减少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这些理论性的指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选择最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

2.道德素质培养与学习观念引导

马克思指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他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中既包括了人的道德追求,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了摆脱了人身依附、思想依附的个性发展。对此,社会学家布诺乌斯基在 《科学和人的价值》中作了研究和论证。所以,学校就应当匡扶学生的学习思想,加强职业人格和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观、人生观,帮助他们突破功利、畏难等利己思想。不论日后从事怎样的工作,都要树立爱岗敬业的崇高职业道德理念,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忠诚和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引导他们实现从被动学习观到主动学习观的转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革新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有的教师心中存在错误的学生观念,把自己当成教育的主体,当成知识的权威,默认自己是教育的决定因素,同时,有的教师也对学生的先进程度存在自己的判定标准,区别对待,有偏爱现象,那么后进生就会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师生关系不和谐,以及产生自卑、消极等的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不与学生沟通,无法走进学生的世界,用自己的理解来对待学生,没有与学生产生心灵上、意识上的双重共鸣,盲目的自我意识上的教育自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教师的观念跟不上学生观念,知识即使再丰富,对教育的本身而言都是一种缺陷,在大学教育阶段这一点就更加突出。

对于“问题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我们给予更多的应该是帮助、理解和重视,尽一切所能地把他们从问题的边缘拉回正常的生活轨迹,放弃和忽视会彻底让“问题学生”成为弱势群体,成为家庭的负担、学校的负担、社会的负担,甚至会演变成为社会上犯罪的预备因素。从以上的所有分析来看,“问题学生”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产生影响的重点就在于环境、观念、社会态度和个体心理上对学生产生了影响,继而发展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找到问题就要分析问题,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挽救“问题学生”的措施就应该从环境改善、道德建设、心理指导、观念转变和法律法规的牵引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社会学塞本文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32 卷 )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罗安琪,周晓云.教育管理中的六大效应[J].教育科学论坛,2009,(9).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05-326.

[5]国家教委.J302097-1997.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S].北京: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

篇6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水平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相互依存,任何一个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英语的背后是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教学水平。

一、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诱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介绍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西方的文化产生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了解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和交流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如果只知道交流,不了解对话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得罪人而不自知。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而中国人受饮食文化的影响,见面喜欢谈论吃饭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各个地方的打招呼用语,就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消除中西方交流之间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我国,小学就已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初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教学普及面窄,地域存在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小学甚至是幼稚园孩子就已经开始英语学习。然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教学英语的条件,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时成绩跟不上,从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成果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英语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做题,教师在讲课文时,主要讲解单词、词组、难句、句型,讲解一些固定用法,没有新意,而且记忆量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背离了学习英语的初衷。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1.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阅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展,因此,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仅仅靠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还要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阅读方式很多,学生可以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及英语报刊,收听英语广播等,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收听广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加深印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播放英语原声电影,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刮痧》、《喜宴》等,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表现出来,营造一种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对新文化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境对话,锻炼学生开口“说”英语。

口语是英语学习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学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光学不会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当前,大部分学生跟外国人交流时都存在障碍,究其根本,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英语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创办英语角,鼓励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学生自己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主动地说、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结语

初中是学习英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影响高中英语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英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7

>>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探究 特色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问题思索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探索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 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问题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思考 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再思考 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究 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思考 新建软件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项目导向的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经贸英语基础课程EBP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

[5]胡壮麟.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

[6]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

[7]林克难.翻译教学在国外[J].中国翻译,2000,(2).

[8]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

[9]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90-02

当今,英语成了通用的国际科技、经贸交流语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加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其与双语教学的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的一项重要而有益的举措。然而,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这是一个微观的、看不到的世界,是一个常变常新的动态世界。它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知识更新快,难于记忆与理解。实践早已证明,对具有这样特点的知识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既感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和记忆,最终必将导致学生的厌学。加之用双语模式,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改革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是必要且紧迫的。

我校近几年开始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双语教学授课对象的英文水平、知识的难易度等因素,从双语教材使用、教学手段的运用、双语教学授课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方面进一步了深入研究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体现在学生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等等方面。本文将对我们在近两年的实践工作中所获得的心得与体会加以阐述,以期对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应用

许多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够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目标。我们借鉴了许多欧洲及亚洲国家积极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方法与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这种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个连贯的教学路线。教学中,授课教师先将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知识的内容,理解内容的含义。之后授课教师以探索的语气引导、启发学生,使之感到好奇并继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引伸出新的问题,最终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授课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扎实的学科功底、较为广博的系列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应变能力。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必将面对学生所提的形形的问题,有些完全是令人惊讶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上的能力,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把讨论控制在教学内容范围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双语教师,就必须迅速提炼自身素质,勇于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真正成为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师。

另外为创造活跃的课堂互动气氛,教师在具体教学手段中,可将一名学生的问题交给其他学生回答。笔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最好不要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笔者曾经在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的讨论中,两次对一名学生所提的偏离主题且又非常奇异的问题做了否定的评述。结果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该生在所创造的教学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尽管在事后进行了积极的补救,但效果甚微。期末考核中,该生成绩很差,对其卷面分析后发现,连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未掌握。这是笔者至今深感懊悔的一件事。

总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通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确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展现出极大的学习潜力,而且他们掌握知识点的时间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点我们在期末的试卷分析中获得了肯定的答案,生物化学补考率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当然,由于受到目前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大胆地实践和探索,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教学实践,使“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真正在本学科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包括环境和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源的扩大化,高校所招的学生必定存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外,笔者所处的高校属中医院校,此类学校尚还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班级既包括理科学生也包括文科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文科学生一般英语底子较好但化学知识基础较差,相反,理科学生一般英语底子较弱但化学知识基础较好。在实际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这两类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依据这些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正是分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等,将学生按各自特点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估计,选择自己的层次(A类是学习困难学生,B类是成绩中等学生,C类是优等学生),然后授课教师与该班班主任进行交流,摸底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课后作业、师生交流等进一步地了解确定学生的层次。在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中,将不同层次的文理科学生搭配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所分的层次是应当是动态变化的,可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通过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矫正了学生的自卑和自满心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尽管分层教学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研究总结,以期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适合本校相关学科教学特点的经验和策略。

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我们的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两种模式会占用很多时间,这将导致学时非常紧张,因此为了节省授课时间,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是很有必要的。用多媒体方式授课还存在一个公认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可突出重点,活跃气氛,如表格、图片、动画,都可以充分展现在课件之中。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如酶的竞争性、非竞争性与反竞争性抑制是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之一,我们采用了一个相关的动画片断后,加之应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我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是非常明显的。

四、结语

双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蕴含着全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它的模式和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应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许多方面在细节上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的生物化学本身是非常难学的课程,因此,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是紧迫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又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途径,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8.

[2]李冰.试论计算机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00,(6):36-38.

[3]赵统臣.分层教学理论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5,(4):35-37.

[4]厉周,方素珍,何井华,等.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中英语授课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42-47.

[5]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32.

[6]袁笃平,俞理明.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

篇9

我现在有一个真实的感觉,语文课外活动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方面已远远的超出了课堂。

荀子曾云:行高于知。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重视活动,因为在活动中学生能学会协作互助,共同进步。

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语文课外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它还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丰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光靠课堂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课本的知识或教师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大量的知识和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去学习和培养,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外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点和其它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或许和英语教学有点类似。

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外活动还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语文教学被窄化为课本教学。原因多多:首先,学校内部意见不统一,特别是作为领导者的反作用更大,大多数学校都认为课堂教学是第一要务,因此,语文课外活动备受歧视的状况在各个中学比比皆是。其次,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上课是“正餐”,课外活动是“零食”,因而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大多不支持子女参与语文课外活动。再次,语文课外活动的收获不是显性的,不可能在学生的语文学科考试成绩上“立竿见影”,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另外,语文教学观念缺乏创新,课外活动组织的呆板陈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不是课堂!

我认为根据实际情况,不妨开展如下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

现在很多学生大多胆小害羞,尤其是由农村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其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如不能在初中得到应有的锻炼,无论其今后升学还是就业都难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大学生不会推销自己,就很难找到工作,如北大学生卖猪肉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统筹安排。根据班级实际制订出三年的演讲计划。对演讲的内容,每生演讲的日期,做出安排,让学生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准备。

一般应安排如下内容:向您介绍我,名人名言,《论语》讲析等。该活动应三年一贯之,不能因各种原因停顿,事实证明,三年之后学生当众演讲的素养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摘抄、剪报、做卡片,积累资料

知识是点滴之功,重在积累。语文更是如此。古人尚“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这既是讲阅读也是讲积累。

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习惯。我们的图书拥有量少,报刊资料比较贫乏。教师应充分利用部分学校报刊、自定报刊,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文摘报刊的方法、教会学生摘抄做卡片的方法,组织学生收杂志,学习剪报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每月组织学生班内交流,每期组织学生评比竞赛。坚持不懈,学生会从各类报刊中收集到有价值的名人趣事、名言警句和优秀的文章,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强调一点,这些资料是应该经常翻看的,烂熟于胸最好,教师们是知道的,材料只有乱熟才能在写作中得以运用,如果到写作时“再想想”,那是不可能用好各种材料的。

三、办好墙报,板报和手抄报

学生学得了知识,积累了资料,其语文水平何以反映(语文考试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语文水平),教师应为其找到反映语文水平的阵地,组织学生办墙报、板报、手抄报。多少时间办一期,应根据班级实际和教学情况来确定,但时间不宜过长,过短也不好。

要求人人参与,定期评比,奖励优秀。内容应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设“班级新闻”、“时事点评”、“校园新事”、“心灵絮语”、“青春随想”等栏目,这能使课内学得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并运用于学习生活,既培养学生的品德,更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客观上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四、设立班级图书角

设立图书角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是和作文密切相关的,古人是这样论述读书与作文的关系的:“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很多学生怕作文,其实质是没有阅读或阅读太少所致。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所言,把阅读提高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读书是打开人生的第二个窗口。“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知是哪位哲人说的,我很是赞同。支持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阅读,他说:“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在他看来一个中学生的阅读总量应该是2000小时以上,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时是没有形成读书习惯的条件――没书可读,有的时候不读好书(例如:言情小说、低俗小说)。这种垃圾文化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事情,也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学校、教师有义务给他们提供帮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最好的做法是设立班级图书角。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设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

具体的做法是:做个好的书橱,一定是带有玻璃的那种,便于学生观察,便于借阅;学校负责印刷书卡、借书卡;语文老师负责列出书目,推荐书籍;图书由学生提供,教师把关,定期借阅,毕业时返还。

由于学校条件所限,学校图书室很难对学生开放,很多学生想读书而无书可读,图书角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图书角最大的好处是资源共享,假如每人带五本书,全班便有三百多本,假如初中三年读完这些书,那该是多大的收获?

五、组织学生收看优秀的电影、电视,编排课本剧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与电影、电视有关,如《从宜宾到重庆》是电视剧《话说长江》解说词,《白毛女》(节选)歌剧、话剧、电影均有,故事片《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本身就有故事片。这些电影或电视大多比较尊重原著,艺术性也比较强,带领学生看这些作品比课内的烦琐讲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使他们了解全貌。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目情节集中,场景变换化不大,适宜演出,如《变色龙》、《孔乙己》。教师可在学完课文之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自编自排自演课本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教师应不放过这一语文素质教育的极好手段。

六、学校定期开展各种语文竞赛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生长的土壤和催长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其生长的土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评估措施、注重远期效应),各种语文活动竞赛的开展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外活动能长期顺利开展的催长剂。

学校应将各种语文知识竞赛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每期开展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对成绩优秀者实行奖励,以推动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这些活动是我们所承担的课题“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重要部分,我们应该组织好。

七、学校组织成立校园文学社

文学社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写作尖子。文学社将有写作才华的学生组织起来,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的平台,组织好了,这些学生的前途不可限量。三中曾经的文学社副社长阎慧英在国务院公务员考试中考出了全国第一的成绩,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均有七情六欲,学生亦是如此。他们有成长中的烦恼需要诉说,有生活学习中的委屈需要倾诉,有成功的喜悦需要人分享,有青春萌动的情思需要表达,有失败的痛苦需要排解,更有应用语文知识表达生活而获得成功的需要。校园中流行“课桌文学”、“围墙文学”甚至“厕所文学”,这是学生需要得不到正常满足而无端发泄的自发方式。学校应根据这些学生需要,成立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刊物。通过讲座、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活动,提高其写作能力,再将其文章在刊物上发表。写得特别好的可推荐给正规刊物。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校刊上发表,尤其是在正规刊物上发表,那成功的喜悦自不必说,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

八、创编学校的校本教材

这是一个更庞大的工程。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学生中倡导背诵经典的活动。为了更好的实施,为学生编纂一本校本教材,让学生从初一开始一直背诵到初三。方法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录,如《论语》《诗经》《三字经》《千字文》等,将里面对我们学生有益、有用的文段选录出来,集合成一本书,作为学生的诵读教材。这项工作如能落实到位,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