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21:4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建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建模论文

篇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石,是打开学生探究之门的钥匙。在建模教学中同样如此,一个巧妙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探究动机,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更有深度与广度,在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究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没有悬念的教学,而是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抛出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班内两个小组参加学校的比赛,其中第一小组5个人,第二小组8个人,哪个小组的水平高一些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与针对性,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思考。通过思考后,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比较总分的高低,看最高分在哪个小组等。但随后学生又发现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客观反映各小组的实际情况。学生初步建模失败,此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进而引入“平均数”的建模,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有效探究,更加利于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本质性理解。

二、深入本质,深化理解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学生建模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深入本质。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必须要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掌握数学建模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得出不封闭路的植树棵数=间隔数+1后,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道路长度是100米,每隔5米种1棵树,有多少个间隔?可以种多少棵树?(2)如果间隔数是30个,可种多少棵树?间隔数是n个,可种多少棵树?(3)如果路的长度改变,而其他条件不变,植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公式是否成立?(4)思考为什么植树棵数不等于间隔数而是等于间隔数+1?这样的几个问题层层递进,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弄错,步步深入,可以将学生的认知由形象引向抽象再到形象,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亲历数学建模全过程,实现对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真正内化。

三、回归生活,提升能力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学科特征决定了在数学建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来提炼与抽象出数学模型,同时还要注重将数学模型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回归生活,指导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如关于植树问题,在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总结出公式以后,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抽象出的模型来解决现实问题。如广场上的大钟6点敲响6下,所用时间是10秒,那么12点时敲响l2下所用的时间是多少?这样将学生所总结出的模型运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模型的机械套用,而是遵循了学生从现实生活提取数学素材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到将数学模型还原于具体的生活问题。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得以不断扩展与延伸,才能促进学生对模型的内化,实现学生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实用性与必要性,促进学生掌握建模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

篇2

【关键词】 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体现,通过数学模型,人们可以以数学的方式认识事物,也可以以数学的方式对客观现象进行描述。例如,舍去一切具体情景,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是:路程=速度×时间(s=vt),只不过在解决具体问题解决时,需要的是对这个模型进行一次构建还是多次构建的问题。所以,数学模型是数学思维过程的体现,是用语言符号外化了的数学思维过程。显然,学生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与构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观念及意识。有人形象的将数学比喻为人类思维的“体操”。小学教师如何带领孩子走进生活学习数学,让孩子做好思维的“体操”从而进行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在农村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孩子们的思维比较原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在数学教育方面,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对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践。数学模型的理念就是在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意义重大,在模型中,学生可以在实际情景体会数学知识,从而能够创造机会进行数学再创造和再探索,通过对建立数学模型的认识,学生可以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的体会到数学与社会和自然的紧密联系。所以说,通过数学模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现实问题情景中学会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农村教学中,学校的和家庭的条件有限,孩子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比较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兴意识。”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性。

二、通过数学建模理念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础技能、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以及对数字的感觉。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说明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实现由“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的重大转变。显然,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多方面得以培养,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还能得到一些经验方面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的教学,是培养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开始阶段,是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开端。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使孩子们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激发小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今天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许多同学在中考或高考中因数学或英语的成绩较低而与理想的中学或大学失之交臂。甚至有的同学对数学是去了兴趣,一看见数学就反感。这其中就有原来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对数学课失去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长此下来,数学成了同学们心中的一块心病。因此,一个数学教师能不能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是体现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

综上所述,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必要的,而且对小学数学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模型的建立、解答及其应用,将会成为未来数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1.试论如何做好高职数学与本科数学教学的衔接

2.数学建模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数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初探

4.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讨

5.以数学建模为突破口,促进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 

6.浅谈国内外本科数学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

7.独立学院工科类本科数学教学浅谈

8.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疆高师本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9.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0.基于大众数学理念的中职起点本科数学改革

11.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考  

12.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13.河南高师本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14.应用型本科数学类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研究  

15.新课标体系下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

16.应用型本科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7.工程教育模式下本科数学教学评价的探索 

18.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9.基于高中课改形势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20.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

21.本科数学教学与强化素质教育研究  

22.“问题驱动法”在新建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3.对本科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24.应用型本科工科数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探析 

25.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分析

26.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7.浅谈工科本科数学教育改革 

28.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的研究

29.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30.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1.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探究 

32.新建本科院校本科《高等数学》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33.“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数学教学范式研究

34.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35.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以凯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省级特色专业为例

36.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研究

37.民办应用型本科数学课程改革初探

38.应用型本科数学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探讨

39.应用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走班制分层次教学探究——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

40.本科数学教学应提倡“研究性学习” 

41.民办本科《数学分析》课程的实践与认识 

42.构建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若干思考 

43.高校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队员培训与选拔方式的探析

44.应用教学型本科数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45.新升本科数学专业(师范)课程设置的特点与启示 

46.新建本科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47.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8.高师本科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9.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50.本科数学专业常微分方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51.本科数学专业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推拉”教学法的尝试

52.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与创新

53.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教学改革 

54.大学本科数学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55.论本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 

56.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7.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中离散数学课程目标定位与课程改革的探讨 

5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 

59.数学建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60.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与“CDIO”教学改革初探 

61.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62.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研究 

63.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的本源性分析 

64.农林本科数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65.提高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初探 

66.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途径

67.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68.山东省高师专科升本科《数学分析》试题的研讨 

69.一般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研讨

70.关于提高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

71.西藏高校数学类本科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 

72.整合数学类课程,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73.理工科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初探 

74.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现状与对策 

75.工程应用型本科类高校数学通识课现状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77.新建本科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78.地方本科院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受益面的探索 

79.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  

80.本科院校数学实验室管理研究  

81.大学本科经济数学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  

8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83.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84.工程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  

85.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86.关于国外高校经济学本科数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探讨 

87.四年制高职本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研究

88.概率统计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以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A题为例 

89.高等数学思想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90.应用型本科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91.新建本科院校考研数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92.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93.数学史:探求真理的“心”路历程——大学本科数学史教材改革初探 

94.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5.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96.“产学研”合作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州学院数学类本科专业为例 

97.与时俱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东华理工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06版)》解读 

98.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活动推广模式探讨 

99.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100.新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0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改革探讨 

102.基于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课程构建——以高职本科分段铁道供电专业为例 

103.大学本科数学考试模式改革探索与思考  

104.浅论下轮工科本科数学教材编写的原则 

105.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体会  

106.应用型本科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07.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优化教学新探 

108.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以银川能源学院为例 

109.高等本科院校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110.本科院校工科高等数学软件实验的改革 

111.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

112.新建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113.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篇4

1.拓宽基础———拓宽高等代数基础,了解高等代数课程体系和各章脉络,掌握高等代数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性质。

2.开拓思维———注重课程教学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探究代数学的本质,了解代数学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定理、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包括用代数学思想理解小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等。

3.强化应用———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学习代数学相关MATLAB软件知识(基础数学实验),建立简单代数学模型并求解(应用型数学实验),感知代数学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了解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加强高等代数与小学数学在内容、思维形式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高等代数观点把握小学数学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校外小学生数学论文指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及科研能力。

二、高等代数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定位和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开课时间为一学期。为此,在内容选取方面,以高等代数内容体系为出发点,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科学与兴趣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为原则,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标准和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化和职业性;根据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和前瞻性,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选取高等代数最为经典部分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并创新性的加入了实践性教学内容(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使地地道道的“理论”变得稍微有点“实践味”。

这其中数学实验课程约为16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同时考虑到高等代数研究离散量及其关系,理论部分各章节联系并不太紧密,所以内容组织表现为模块化教学,同时又根据教学内容的层次分为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相应的数学实验也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是计算和验证实验,就是学会用MATLAB软件解答高等代数相关计算题(例如行列式的计算,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综合实验是将生活化的实际问题抽象成高等代数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三、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实践

随着专业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该课程围绕“为专业发展服务,为职业能力提升助力”,积极进行了课程建设与实践。在新的设计理念“文化渗透、拓宽基础、开拓思维、强化应用”指引下,重新序化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课程特色,改变了学生怕学、厌学的教学现状,取得了较好的课程效果。

1.加强课程“三基”教学,把握课程脉络体系,拓宽学生数学基础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选取上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下功夫。教学上,我们着力改变以往《高等代数》教学中偏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倾向,强调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数学方法,如强调基本概念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固有联系,重视阐明基本理论的脉络等,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几何背景与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淡化某些特殊技巧的处理,并在习题配置和考试中突出基本题和概念题。

2.引入数学实验教学,强调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示范性的呈现

本课程建设最大的着力点就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高等代数知识相关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融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为一体的新兴内容,围绕高等代数内容开展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强大作用,而且通过案例的发现式教学,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契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教育的示范性特点。

3.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形式多样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教学内容,利用问题驱动、案例导向,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问题的积极探索以及案例的数学化思考与分析,形成“故事情境”“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模式,极大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提升学生文化品质和思维品质,为学生的职业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方式,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

篇5

>> 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以生为本,多元融合,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基于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多元评价 以生为本的多元英语教学 “多元模式”彰显以生为本的历史教学 以生为本,多元评价 以生为本,多元解读 教学“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学会数学 以生为本,快乐教学 以生为本,优化教学 以生为本,分层教学 以生为本快乐教学 以生为本 快乐教学 以生为本和多元共生 以生为本,改革作文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要“以生为本” 落实以生为本,激活数学教学 以生为本,教学“简单”数学 融合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以生为本 多元融合 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以生为本 多元融合 推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朱长江 郭艾 杨立洪")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影响与渗透,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在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中组建大学数学教学团队,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技术实验、数学文化培育五个方面进行改革的经验,提出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下一步方案。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统称为“大学数学课程”。当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对教育带来了变革,其影响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特别是随着“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引进,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大大拓宽,学生可以不受学校身份的限制、不受地区空间的限制,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如何让学生在从各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数学资源中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发现知识结果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这是对大学数学教育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华南理工大学在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中,组建了大学数学教学团队,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技术实验、数学文化培育五个方面进行融合,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一、实施“以生为本,多元融合”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

1. 老中青结合,整体提升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水平

华南理工大学在第三期“兴华人才工程”建设中,组建了两个校级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分别是微积分教学团队、工程数学教学团队。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首席教授津贴,成员享受团队津贴。

教学团队中有一位校级教学名师人,一位广东省优秀教师“南光奖”,并有多位教师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是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

学校设立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指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院长和资深教授担任。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在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中担任“设计者”和“指导员”,负责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数学实验体系构建等设计工作,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大学数学教学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开展集体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在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中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近三年,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14项,发表教研论文9篇,获得教学奖12项。

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研讨班,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安排青年教师为教学优秀的教授做助教,对青年教师实施传、帮、带,通过示范课、听课、集体讨论等提高教学水平。

2. 编写系列教材,录制教学录像,全方位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是教学之本。从2004年至今,教学团队教师依据学校的基本定位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研究国内外多种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编写出版了大学数学课程系列教材:《高等数学》(配套《高等数学教学辅导书》)、《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数据挖掘与数学建模》、《数学模型》。

我校“高等数学”、“概率统计”课程是广东省精品课程。我们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全程讲授“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并进行录像。全部教学影像资料放在精品课程建设网站上,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观看学习。

3. 开展分级教学,建设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根据各类人才培养对数学素质的要求和不同专业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将微积分类课程分成5个层次。“工科数学分析”(192学时)面向数学基础好、数学学习能力较强,并且专业课对数学知识需求多、要求高的学生,如信息工程卓越班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全英数学分析”(192学时)面向全英计算机创新班开设;“微积分Ⅱ”(160学时)面向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较多的机械类、电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开设;“微积分Ⅰ”(144学时)面向对数学基础知识需求略少的化工类、材料类、生物类、食品类各专业开设;“微积分初步”(64学时)面向数学基础薄弱的艺术设计类和文科类各专业开设。

“大学数学网上学习平台”由网上自主重修平台、答疑平台和自主检测互动平台组成。“大学数学网上学习平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它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线答疑使教师与学生实时沟通;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选择知识点进行在线测试。“在线考试系统”设有“在线单元测验”,使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状况,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线考试系统”由题库管理系统、试卷管理系统、用户系统、成绩管理系统、评卷管理系统和考试管理系统六大子系统组成。系统具有自动成卷、存储功能、成绩保存的功能。系统对学生的答卷和教师的阅卷设计了存储功能,教师在网上实行无纸化阅卷。阅卷完成后,学生可以查阅教师对试卷的批改和得分情况。

4. 结合工科背景,创建“三个层面多个模块”的数学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成功申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我校结合工科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创建了一套融合数学技术、工程应用、创新活动的三个层面、多个模块的数学技术实验教学体系。例如,针对数字信号处理、材料力学、高分子物理、机械原理等课程,设计了数学模拟仿真实验项目。目前,共设计基础型数学实验项目51项,应用型数学实验项目27项,制作数学实验教学课件31个,设计典型数学实验案例30个。2012年,我院数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 每年举办数学文化周,运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每年在校庆期间举办一次数学文化周活动。在数学文化周活动中,一些教学名师、资深教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数学建模培训课程、数学实验培训课程,同时,一些数学教师会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加入,启蒙学生的科研意识。

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教师把科研项目和成果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将教学、科研、竞赛结合在一起,打造“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完成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及各种科学实践活动。我校学生在历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挑战杯”竞赛中,屡创佳绩。近3年获全国性的奖励达96项,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 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设想

1. 深化大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大学数学教学无疑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校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以生为主,探索性地开展了一些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今后,传统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大学数学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理论,完善教学改革实践机制。

2. 建设教研双优的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坚持教学为基础、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一个科研能力弱的教师很难去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吸收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加入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尽快成长为科研教学都优秀的双优型教师。

3. 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载体和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和渗透正在为大学数学教育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我们设计并不断建设的大学数学网络教学平台,是以传统纸质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多媒体、多形态、多途径传播知识为手段的大学数学学习平台。

近两年来,MOOC给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应对挑战,我校也正在制定MOOC建设计划。大学数学教学团队将积极建设自己的MOOC课程资源,进行基于课堂云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1]。

4. 推进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我们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相融合,改变传统的课堂上课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2]。

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选择时间自行观看教学录像视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作业或在线测验,在线下的课堂上主要进行师生间的互动研讨,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充分讨论。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术志趣,进而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对教师本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应对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工作量来说,原来备课只需讲授内容,课堂上基本上是自问自答,而在讨论式的课堂上不仅要事先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还要回答讨论中学生即时提出的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5. 以生为主,完善分级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向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我校现有大学数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改革以下两种类别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

(1)对设计艺术类、新闻传媒学院和法学院学生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该课程以深浅适度的微积分知识为载体,着重传授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重新发现数学之美。对数学文化课程的考试形式实行多样化,可以以平时作业结合课程报告或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

(2)我校多个学院(电信、力学、材料、机械、化工等)开办了本、硕、博连读的创新班或卓越班,其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拔尖人才。对于创新班的学生来说,大学数学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因此,从数学对创新培养的作用出发,针对我校这样一批精英(300~400人),构建一个良好的数学创新教育环境,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拟对这类学生开设小班数学专题研讨课程,研讨课程由学术造诣颇深的教学名师担任指导,由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担任辅导,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实现与导师的充分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思维能力。

6. 学用结合,加大数学实验教学,高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深化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将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起点,并依据数学自身的特点来设计多种学习路径,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宏达目标[3]。继续以数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按照以学生为本,教学、科研、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学生的科学实践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4]。

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建设数学技术实验课程。通过数学技术实验课,让学生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许多学生一方面知道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却不会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 我思我行我MOOC[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4-6.

[2] 朱长江,胡中波,曹阳. 实施“四个转变”推进本科教学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3(20):43-44.

[3] 朱长江,徐章韬.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寻找认知的固着点:目标、路径和成效[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48-51.

篇6

我的至爱,是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记得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的朋友送来一本《初等代数》,让我在阅读大量连环画的同时,认识了不定方程,知道了轮船航行要考虑船速和水速……数学的世界真是有趣极了!那时的我,未曾料到,数学会成为我以后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师范毕业当年,被称为“万金油”的中师生都是由学校安排教什么学科的,语文是学校安排我教学的第一门学科,期间上《草船借箭》一课,我用抽拉式灯片化静为动,生动演绎了诸葛亮当年借箭的过程,受到听课专家的一致好评。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化教育的强大魅力。但对数学教学的那份期盼,却一直隐隐地留在心底。终于,当我调动到另一所学校时,如愿以偿地申请到了数学教学,从此我便开始了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知相伴的人生旅程。

行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学是迷恋儿童成长的一门学问。很幸运遇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能乘着课改的东风,一路探寻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行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追寻着自己的教学主张。

1998年,我在江苏省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现场执教《千米的认识》一课。为了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千米”,我巧妙\用多媒体,用镜头把生活引进课堂,用行走的路线、行走的时间让学生形象感知“千米”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现学现用,帮助听课老师设计最经济的游览古城常熟的路线。课堂上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思维迭起。联系生活教数学,让我初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从此开始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

2000年,我拿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让数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正是我当时思索的“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观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动手实践之中,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上升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合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再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信息技术是营造生活化情境的有效路径。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我用多媒体精心创设小播音员预告节目的情景,激起矛盾冲突。为突出重点,我制作了课件,让学生观察发现一天24小时,而钟表上只有12个数,因此出现了两个1时、2时、3时……怎样区分这些相同的时刻呢?此时,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需求。为制作课件,我好几次工作到天亮,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言:“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工作过。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外,什么都不想。”课堂因技术而改变,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场景中,儿童沉浸其中,我也累并快乐着。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我认识到关注生活仅仅是关注了数学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沟通,要让这种沟通获得更好的效益,还需要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否则,关注了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还有可能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虽然这样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但教学的含金量不高。从数学学习本身看,生活经验是拐杖,最终还是要抽象,要建模,要超越生活化!所以,我提出要活动化,让学生做数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写》一课,我以五个数学活动贯穿全课,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学生在试读、比较、观察中总结和完善读写数的方法,在丰富的活动中实现了读写数新经验的积累,完成了读写数方法的自主建构,简简单单又饱含数学味。

生活观、活动观让我的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如何超越?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我们的教学,顺应儿童的需要,悉心呵护儿童,彰显和发挥儿童的天赋潜能,数学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因此,我提出了关于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把握学科本质、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为基点,“贴”着儿童的需要进行数学教学。

美国数学家保罗・哈尔莫斯在《我要做数学家》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是概念?公理?定理?定义?证明?诚然,没有这些组成部分,数学就不存在了,这些都是数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核心所在。数学的核心应该是超越了这些表面知识的内在问题、思想和方法,并且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四基理念之一。

站在儿童的立场教学,才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认识比”,我从一年级的“相减比较”切入,激活三年级的“倍比”和五年级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比”的原初意义。接着,我以甜度、陡峭度、图形的形状为素材,让学生在事物本源的地方深思。通过甘蔗汁饮料的配比、国旗的长宽比、树高和影长这些素材,学生体会到比中蕴含的变与不变。通过比快,比贵,比挤,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最后根据4∶3说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比其实就是个数学模型。“比”的教学,照本宣科,原本可以“水到渠成”;而以比较为本源,渗透变与不变、正比例函数、模型等数学思想,难免磕磕碰碰,节外生枝。但我觉得,这正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信息技术,是儿童创新的诱发剂。2016年12月,我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用iTools实时发微信红包,学生身临其境,感觉到用以往具体的、确定的数不能表示了,他们自主创造出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的数,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潜能开发的空间。

“课程应该为学生而设计,应该努力激发每一名学生发现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并成为最好的自己。”近两年来,我和我团队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开发长线课程,将一道题、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开发成一段课程,让孩子们自主积累学习素材,形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把精力、智慧、意志充分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数学视野,儿童基点,人文课堂,是儿童数学的要义。“儿童”和“数学”,恰如高速路两边的护栏,行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才能让我们教学探索的大道始终延伸向教育理想的远方。

做有思想的研究者

有人说,研究就是过把瘾。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明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教学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快乐和苦恼。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

作为教研员,要有更为宏观的视野和全面的规划,要时刻关注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还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研究问题,才能始终站在研究的前沿,引领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为践行我的教学主张,我开展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和策略的研究”,课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致管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我们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主要指向整体性构建知识的方式、学习方法与策略。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最终指向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如下图)。

e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要确定经验目标系列,及时唤醒和激活经验,不断丰富和积淀经验,实现经验的数学化,促进经验的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经验。

在苏州市小学数学专题研讨活动上,我两次结合课堂,通过讲座推广了课题研究的成果。2013年12月,课题被评为苏州市精品培育课题。2014年,被推荐为区域小学排名第一的网络管理研究课题。课题组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出版专著1本,研究成果丰硕。课题研究成果多次在薄弱学校进行推广和应用,16个课例被评为“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

在教研创新的路上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永远在创造。“卷入式”校本教研,是我首创的教研方式。在调研中,我发现研究问题宽泛、团队意识淡薄、主体意识缺失、时间难以保证,是我市小学数学学科开展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让校本教研成为一个学习磁场把教师吸引进去,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发展的自觉诉求,让一线教师的实际专业需求及其已有实践经验介入校本教研之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卷入式”校本教研。

卷入式教研以“课例”为载体,以全员参加,全程卷入为制度保证,以全程录像为技术手段,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聚焦问题,进行课例研究――现场互动――反思跟进,促进了区域内学校校本教研文化的有效转型,显著提升了教研组发现问题、策划组织活动、专业提升、提炼总结的能力。

卷入式教研的主要流程:①征集主题;②有备而来;③聚焦要点;④反思建构;⑤改进行为。其关键环节在于全员卷入、全程卷入、深度会谈、专业支持。

卷入式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促进教师群体分享教学经验和智慧,把那些散落在教师个体的零星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汇聚成为群体共同享有的专业知识资源。我们每次都全面收集业务活动所形成的文字、图片,全程拍摄上课和研讨的录像,以这些真实材料作为反思和研究实践的过程性资源,从中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使学校真正成为创造知识的场所。

《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12期刊登了课题组开展卷入式教研的成功经验,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10期刊载了课题组开展研讨活动的具体实践的4篇文章,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4年9月在江苏省小学数学教研员培训中,我做了“在卷入式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的主题发言。

“我还想再上一次,我愿意再上一次!”在卷入式教研现场,我好几次听到不同的上课老师重复着这样的话,是那么让人感动!让师生都卷入学习,这是我极力推动教研创新的初衷。

和教师们一起成长

长期的教研经历,也让我逐渐形成了作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和老师们一起备课、听课、再改进的工作方式。我坚持广泛阅读,以积累丰厚的理论功底,练就敏锐的学科洞察力。借助培训、听课、访谈调研等机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阅读方法、心得体会、学术思考和一线老师们分享,以激发教师们自觉进行专业阅读,不断提升专业视野。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评价:“喜欢徐老师来听课和培训,每次他都能从头到尾与我们一起,从分析教材开始,再提出课堂实践设想与改进意见,这种参与式的培训特别接地气,让我们一下子觉得心里就有了底气!他组织的头脑风暴式的互动研讨,往往能引发争论、思辨,激发灵感。因为被鼓励、被欣赏、被期待,所以让你不能停下思考的节奏。于是,渐渐地,我们也能看到设计者的精妙、教材编排者的留白了,摸索到专业前进的方向,同时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对新课标理解的不足。这种培训没有说教,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因此我们的成长也是那么地不由自主!”

扎根课堂,与一线教师成为朋友,一起摸爬滚打,成为志同道合的小学数学研究者,这既是对他人的成全,也是对自我的超越。2015年,我在农村偏远学校建立了5个工作坊,基于所展现的真实的课堂进行研究,每一次活动都能催生出新的教学设想和智慧火花,有力助推了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研员,能否为其他老师提供专业的指导,这是教研员的教育素养问题;是否愿意为他人提供指导,这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问题;而甘为人梯,引领不息,这是我作为教研员的追求和生命享受所在。

篇7

1 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通过画邮票、画窗户的操作以及照相机照相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又如在“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乘客上、下车”现象来导入。

2 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黄老师也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金威啤酒”、“汾酒”、“金冠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比如将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会或者布置成超市购物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或生活场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5 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6 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数学问题

篇8

关键词:中职经管类;数学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97-02

据我校中专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中考满分730分,约65%的学生中考成绩在300~400分,约15%的学生中考成绩低于300分,数学成绩又是所有学科中最差的。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还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尚不具备学习高中层次数学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一方面,约50%的学生认为,他们进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将来走向就业,专业课需要数学,但不需要学太多的内容。约3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数学课,专业课教师临时补充一些数学知识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时不注意联系专业课程,甚至与专业课程完全割裂,导致学生对数学兴趣不高,厌学情绪严重。数学教学困难重重,状况令人堪忧,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通过观察和调查,我发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颇感兴趣。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态度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平时的学习中表现出波动性和被动性。下面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就如何实现这种变化,谈一些自己的拙见。

一、夯实初中数学基础,弱化中专学习难度

进入中专的学生,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初中学习的失败者,初中数学带给他们的只有苦恼,没有成就,自然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逆反情绪。由于基础薄弱,对他们仅仅是鼓励还不够,一方面,应注意初中和中专数学内容的衔接,帮助他们复习、梳理、巩固初中数学内容,弥补知识点的缺陷,夯实基础,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体验,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一步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造,尽可能的降低难度,化解难点,同时减少课堂教学容量;适当弱化中专数学的严谨性;教学设计段落化,讲练结合,及时巩固;由易到难,逐步推进;注意学生练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要注重过程性体验,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展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要注重过程而不是仅注意结论,让学生在过程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得到领悟,充分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学习历程。如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由来及其内在联系,展现数学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并运用公式,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让学生学到必需、有用的知识。从而,使他们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二、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增加学习趣味性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说明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对策,用数学的知识去处理工作。以生活实例和专业背景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增强数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马路上的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最值的意义。把体育运动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快乐足球”黑皮、白皮块数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方程的作用;学校运动会篮球赛场次设置等问题,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列计算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把交通问题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出租车资费的计算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分段函数;“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离不开数学计算。把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懂得幸福生活要靠智慧和汗水去争取;“储蓄策略”、“手机套餐包月方式的选择”等问题能促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发现,就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果我们常把生活中活生生的内容引进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将更受欢迎。

三、密切联系专业课程,补充背景知识,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学习财经类专业课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只是不同的专业课程对数学需求的程度不同,要求不同,具体的内容不同。也需要计算,计算工具使用,数据处理等数学技能,以及观察,空间想象,分析与解决问题,建模等数学思维能力。具有专业背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由于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就不可能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解决后,再回到实际问题,这是对教学活动的主要挑战。教师要了解专业背景及专业要求:①学生所学专业及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专业课的内容。②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所需要的关键性数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要求。③专业知识呈现方式与数学知识呈现方式有什么区别。④专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及特点。上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及时补充相关的生活知识和专业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剖,帮助学生读懂题意,减少学生学习困难。把一个问题拆分成若干小问题,阶梯式推进此外,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尽可能的减少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水平与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之间的差距,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数学课上也可以把专业课上的一些案例作为应用题,例如在讲授等差、等比数列时,把银行“零存整取”和购买商品房的“分期还款”作为应用题讲解,自然地把数学知识和财会知识联系到一起,通过集装箱的积载问题,运输车辆的调度问题,把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和物流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职数学课改进程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教学大纲》中“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任务要求,数学课必须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以生活应用和专业技能发展为出发点,体现数学课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实现数学科的功能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只要善于用心,结合数学史,活用教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就能将抽象性、复杂性、概括性、艰难性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数学知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相信学生在教师引领之下终会发现,数学是那么生动,那么有趣,其实数学也很可爱。

参考文献:

[1]徐昌良.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与专业的新契合[D].2007年度常州市职业教育获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