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20:2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

篇1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篇2

[论文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小学数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猜想,是增加学生对数学规律、本质探索的重要途径,这能够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首当其冲的,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认真判断。任何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有利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因此,在当今创新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猜想,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敢于猜想与质疑,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例题分析还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习惯。其实施途径简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

小学生性情单纯,善于猜想。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猜想的天赋,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可以提高他们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激活他们内心潜在的猜想欲望,对他们数学知识的探究产生鼓舞。每个章节的新课程中总会介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均是他们产生猜想的良好因素,在课程伊始就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能让小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圆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获得圆的周长呢,这时候可以引发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卷尺衡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圆上打个记号,然后在底下滚动一圈测试滚动痕迹的长度……由于猜想,使大家进入了对圆周长猜想的热烈气氛中,同学各抒己见,对圆的周长计算方式充满了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说的方法都不错,那么试问,地球也基本上可以算周一个圆形,怎么测试地球的周长。显然,用学生的猜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符合实际。带着这种疑问和猜测,教师引入π在圆周长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解答,使得学生增加了对圆周长的计算兴趣,获得了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三、在“操作”中萌发猜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例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很自然地会引发他们展开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有待我们证实。”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四、形成模式,鼓励猜想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五、利用课外活动提高的数学猜想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相较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具有空间开放,时间充裕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还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丰富的猜想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使用“猜想——验证”式学习方式。

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课中提出“给定周长时,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进行猜想的活动。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周长一定的时候,什么平面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会根据日常经验、个人喜好等有各种不同的猜想。然后由学生自主验证,可以是独立验证,可以是有同一个猜想的小组验证,也可以是有不同猜想的小组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运用画画,算算,推推等方法来进行验证。

总之,平时同学们学习数学,往往跟着感觉走,没有固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思想方法比较单一,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失去活力,失去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猜想的应用,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猜想氛围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参考文献]

[1] 刘浏;数学分析教学中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探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9期;

篇3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情景教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也是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数学里的一些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让小学生们准确的掌握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提高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创新性也是我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在进行生活情境设置时要考虑班级内多数学生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纯洁健康。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我国多年以前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实际教学中贯彻的程度如何还难以确定。小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起点,数学教学又是小学教学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认为,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体现如下

1.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生活情境就是每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是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情况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其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情况时密不可分的。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详细的阐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实际的情况时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能够直接消化所有的理论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进行举例以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2.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建议"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方面都还处于积累阶段,其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且认识模糊,而小学数学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且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轻松的掌握知识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即教师要解决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学生也是生活在平常社会中的个体,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方便学生理解问题,形成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当前的教学不能仅仅要求提高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纸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学习数学,让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在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生活情境时要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出发

只有通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让教学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设置时要对班级的学生有个充分了解的过程,并做好记录,这样在进行情境设计时才能保障所设置的情境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而不至于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比如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我们所设教学情境要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有些教师比较本本主义喜欢不加选择的将资料书中一些非常都市化的情境搬入课堂,结果使得农村的孩子对那些情境非常陌生,那样孩子们也就难以较好地去思考情境里的数学问题了。而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则要在情境设置中较好地体现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特征,有些时候我们甚至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民族风俗与。

2.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应当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一个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不仅仅在知识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应当做好教育工作。因此,在进行生活情境设计时也要考虑德育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设置时附加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提高其判断能力。比如在进行情境描述时用到了"非常同情帮助也来帮助非常乐意帮助"等极有善意的词汇,这些善意的词汇反复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对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创造能力,我想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践行,希望这个模式能在此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琳娜、王文芬、董淑慧:《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研究》,载《小学时代(教师)》,2008年第11期

篇4

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一直以来陈旧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了书本上的知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在理论上和书本上是"巨人",而在实践中却是"侏儒"的中国小学生。究其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具有"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落实好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往往是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不利。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用"生活数学",让课堂充满"生活化"。这样,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从而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终达到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回归;自然【中图分类号】G424.21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一、导入新课"生活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部分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还能让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比较抽象,我是这样导入的:"昨天,我到书店,看到有一套非常好的练习材料,我想买几套回来发给每位老师,数一数口袋里只有60元,如果只买上册可以买30本,如果只买下册可以买60本,我很想上、下册一起买,算来算去不知道可以买几套,你们能帮我算一算吗?"学生信以为真,非常认真地解答起来,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工程问题的基本要义。再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通过照相机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照相机是按照多少的比把现实中的人缩小,照出相片的吗?拿出你自己的相片,认真观察,和同位议一议,动笔算一算相片上的你和现实中的你的比是多少?"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生动浅显的生活小例充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伊始,趣已生,学生焉有不爱学之理。

二、课堂教学"生活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这就启示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创设开放的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数学信息。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这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十分熟悉,不用说低年级的学生,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用一些小数目的钱去买一些东西。因此,我摒弃那些繁琐、格式化的教学程序,将其生活化,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将教室变成超级市场(老师布置),教室中央的学生桌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并用标签写上价格,几角、几分、几元几角、几角几分等,超级市场门口(教室门口)有收银员(2---3名同学),其余同学到超级市场,用自己手中的钱(真钞票)去购买一样或几样的东西,在你卖我买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的一些关系及进率,带着满载而归的喜悦,重新回到课堂,让学生陈述一下,自己买东西的过程,即用多少钱?卖多少东西?找了多少钱?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本课要点:1角=10分1元=10角,仿真、趣味性的生活课堂把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有些课堂教学中,某些数学知识不适合匹配出生活原型,那么可以针对本课知识挖掘一些生活实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让学生计算学校伙房一餐的开销:4千克青菜8.4元,1千克西红柿3.5元,肉类17.5元,调料2.5元,共用去多少元?再如学习"利息",让学生填存款单与取款单等。这样的问题设计,把枯燥、死板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现实化了,学生不但学得有趣、学得快,记得牢,而且还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这样,课堂变成了生活的舞台,学生们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着创新性的思维活动。

三、课后作业"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领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数学在孩子心目中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布置少、精、活的作业,让作业处处体现"生活味"。如学习"百分数"后,布置学生回家计算一下自己家里电话月租费占本月话费的百分之几?本月话费比上月减少(增加)百分之几?再如在教学"千米"这一概念后,我是这样安排学生家庭作业的:让学生量出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对于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很显然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亲自实践,才能获得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体验,回校后学生的方法可谓灵活多样。生(甲):我家离学校很近,只用500步就到了,我先量出我一步跨出的长度是0.6米,然后算出500×0.6=300米就行了。

生(乙):我是用骑摩托车计时的方法测出来的,我家离学校较远,我坐爸爸的摩托车,让爸爸匀速行驶,我坐在后面计时,然后用速度×时间算出了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生通过这一"生活化"的家庭作业,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真正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应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谛,让其渗透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才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世界,用所学知识去服务于生活的用"数学"意识。

篇5

【论文摘 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积极思考,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教学是师生之间思想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但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提高其学习兴趣,而且还应该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论述了在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称为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体验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联系实际,接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这时候,老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启发,让他们知道数学存在于所有的生活中,提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就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在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亲身经历,实践出真知

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老师应该结合实际,用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打开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当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时候,老师不妨对他们进行赞扬,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赞扬声中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喜悦,利于学生进步。而且一个风趣的比方或反诘,引起一阵笑声之后,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营造生动活泼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实践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认真归纳,总结错误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很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各位老师可以根据对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

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错误之后,教师千万别忘了最后给他们补充一下,让他们根据这些错误寻找正确的答案,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最后老师结合他们的答案,把正确的结果讲解给学生,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是因为什么才导致错误的,并让他们认真的记住要点。这样,会在他们的心里边形成一种很深刻的印象,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将不会犯错。

四、结合实际,精心准备

要做到以上的几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样不但能够将体验学习更好的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在体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兴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教科研个人工作总结面对春天里群芳争艳的花园,谁不欢欣鼓舞呢?我们的学校无疑也是一座大花园。怎样让这座大花园一年四季春*满园呢?其源头活水自然是教育科研。当然,教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创新工作,需要热情、兴趣和关注,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执着的毅力。一位文学大师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人不管做什么事,坚持10年,定能集大成之。我不奢望自己能“集大成之”,但五年来,我对教科研却是情有独钟。一、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办学特色之路。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全力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为谋求学校自身发展,探索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我明确制订了教科研工作近远期目标——德育方面:通过“关于小学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力争把我校学生培养成行为规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谐的合格小学生。教学方面:以“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简称“双多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构建学校校本课程框架的同时辐射各学科课题的研究,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双多教学法”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以英语、计算机、写作等为基础的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的课程改革。仅XX一年,我校学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小学生数学报》杯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50杰;苏州市中小学口琴、竖笛比赛一等奖;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苏州市二等奖……列举这些荣誉和数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学校特色学科鲜明”“学生特色学科多彩”的办学特色。二、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教师成为研究者。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精干高效、充满活力,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教师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因此,我校为教师创设了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去调查实验。为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我积极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学校还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充分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科研灵感的激发。为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我校实行“三进”政策,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同科研结合,研究同教学结合,教学同课题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快速转换,我们就会觉得上班有无穷乐趣,教学就会充满无限的生机,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几年来,因为我校教师成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每年总计不少于100篇次。三、以教科研为乐事,让自己拥有“源头活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为了让自己当好这个“灵魂”,也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始终以教育科研为乐事,我努力让自己养成教育科研的习惯。1、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在教育运作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点的尴尬。2、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注意或研究众多教育现象时,头绪会纷繁复杂,灵感会不断闪现,这些都可能是教科研的闪光点或独特之处,所以,我每每抓住这个时刻,记录下稍纵即逝的瞬间,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素材宝库,使自己的教研论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3、选定恰当范围,加强个案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的特长和爱好是教育管理和小学数学教学。为此,我总是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高度着眼,在身边教育教学实际中着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比如根据自己曾经多年集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针对某个课题,我进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如就问题的种类、方法、模式、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等进

行详细全面的调研、比较、分析,以有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我先后参与编写了《小学数学活动课读本》《小学奥林匹克教程》《小学数学开放题精选》等。4、尝试对研究成果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表达。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形式来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勇于尝试系统地整理、收集相关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主动大胆创作,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5、努力实践和推广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发挥出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最大效能。我总是千方百计通过相关会议、沙龙、论坛等途径进行推广与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体验教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良好的教育科研习惯给我带来了诸多的惊喜:我曾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优秀会员”“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吴中区首批教科研新秀”……五年来先后有《巧解对应分率题》《创建特色学科的尝试》《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等六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回顾过去,我问心无愧;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在当今全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思想在闪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涌现,多元的教育模式在碰撞。在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必须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及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科研,使自己这个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拥有与时代同步的“源头活水”,从而让我们的校园时时处处“春*满园”。

   

篇7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意识;教学资源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发展

问题解决教学也称为问题教学。所谓问题教学,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习单元,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问题解决”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指向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直接途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首先对问题解决进行了研究,并对“问题解决”作了诸多的阐释。

在国际数学界。美国的玻利亚首先对怎样解题作了详尽的探讨,之后逐渐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他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发现”.把解决问题的策略看成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逐渐得到结论的一些建议。他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四个步骤:理解问题一制定解决方案一执行方案一返回到问题。在这样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从分析人们思维的过程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学。其教学过程为:设计问题情境一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一占有资料一从事必要的观察一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问题解决教学一直备受国际数学界的普遍重视。近20年来,“问题解决”已经成为国际教学改革的热点。众多的实际教育和作者将“问题解决”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尤其是数学学科。在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能力被提到一定高度。如1977年。全美数学顾问理事会把问题解决的能力放在学生应具有的十大数学能力的首位。指出问题解决并不是指传统教科书中的那些问题,是包括多种方法和大量实际应用的问题.再次强调了问题教学。

二、问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

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大量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资料表明。不论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本身。还是在有关问题解决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或不足:

(一)问题解决教学实践中所关注的问题多为学科内问题.毕业论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联系。从众多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杂志和通过搜索引擎所查阅到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已有的问题教学中的“问题”多为某个学科领域内的问题.如数学学科中的“相似形”问题:而且大部分关于问题解决的教研论文所关注的都是如何将学科化问题的解法教给学生。以完成该部分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二)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提供缺乏考虑。很少针对确定的问题设计与开发支持性的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对导引性学习资源的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并方便学生使用的支持性的学习资源数量有限。在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定的思维过程。而这一思维过程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需要相关学习资源的刺激作用。如果缺少了教学资源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将会无的放矢,问题也不能迅速得到有效解决。

(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知识、概念、原理等的教授和呈现形式单一。学生对于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学生解决应用性问题之前,教师要进行学科知识、概念和原理的教授,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灵活、深刻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创意性地将知识、概念、原理巧妙地寓于问题的提、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态来表征,即体现为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有效支持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就知识论知识地为学生讲授。

(四)在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体现得不够。由于对“问题解决”的片面理解,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思想在“问题教学”中表现得很突出。即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教师、教材编写者、出考题者等)所提出的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缺乏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些也在事实上说明了“问题解决”这一口号何以常常与“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定的相容性,甚至为后者所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问题教学的实践操作建议

问题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直接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要用到的。基于以上对于问题教学实践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对教师而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注意,从而关注其更好的应用。

(一)问题教学之中的“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硕士论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个小小的提问中找到切人点.引导启发出一场有意义的对所学内容的重新审视,包括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解疑的欲望.能够纷纷去积极思考。在这里,教师的教学机智。尤其是灵活设置问题情境的机智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教师事先精心的设计与创意。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契机,赶设“问题”情境。

对于问题。教师应该注重问题答案或是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尤其对于人文类的学科,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多解的。开放多解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锻炼分析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有效.同时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锻炼学生,包括思维诸多品质的锻炼(灵活性、变通性等),系统的思维能力,高级思维能力(创造性、批判性),正面的情感态度等等。

对于那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则应从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考虑其多样性。应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思路。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并比较。

(二)关注生活实践、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应成为实施问题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强调学科知识的教育体制中,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解决能力.似乎一直被忽略。而这些又是可能被我们日常的课堂所关注的。在每一课程(堂)的开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真实性、实用于现实生活的知识点或问题。在以培养小学生数感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师会让小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的数字,如,109路公共汽车:肯德基食品店里的价格标牌上的数字……在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里。让学生设计有关学校用水的调查与学校节约用水建议的主题、统计家庭所在社区每天的用水与提出节水建议等等。这样以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主题,不仅内含了丰富的数学内容,同时能够调动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达成预期学科目标的同时,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在一种思考的状态,开始由数学向其他领域拓展。

(三)给予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权。美国的教育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之后还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职称论文而我们的教师往往认为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要知道,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是为学生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他们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师也有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实际情境的刺激下自主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教师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产生新问题去,使学生的大脑始终能够保持在一种思考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他们才会对知识进行更深刻的学习,这才是成功的问题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在教学中,学生能自己想、自己做、自己推导的,教师绝不要越俎代庖。如在美国,一堂讲抛物线的数学课,教师讲完概念后马上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绘制乔丹进球的图。对于乔丹是怎么进球的这样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去探索。他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观察录像,去网上收集资料,几天后作业完成了,规律也找到了。学生在研究问题中也锻炼了能力。

(四)教师要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充分的多形式的支持性资源。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支持性资源的需求。如国外的一堂小学二年级的科学与读写能力领域的“透视昆虫”课,教师在进入主题时,精心准备了各种昆虫的图片链接作为导引性资源,在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开始整个教学过程,总共分为五大环节:确定研究的昆虫——研究你的昆虫——小组讨论——给除虫者写封信——设计一张小组的海报。每一个环节里教学者都会为小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在确定研究的昆虫环节,教师不仅提供了几类昆虫的图片,对于每一类昆虫.还有相应的不同亚类的图片提供,在学生的第一反应里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研究你的昆虫阶段,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每一种昆虫的各方面资源整合的网页,学生可以直接点击链接,查找所要研究的相关方面的资料,如,生活栖息地、食物、生命周期、对人类的益处及害处等等;给除虫者写封信和设计一张小组海报环节.教师分别提供了不同的范例作为学生们完成任务的支持性资源。整个教学过程贯穿“透视昆虫”这样一个研究问题,以“给除虫者写信”和“设计小组海报”这两个任务作为主线,根据教学定的问题和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前对于支持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设计加工。

对于问题教学,英语论文这些只是一些原则性的建议,在具体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理应运用自己的创造性和教学机智去更好的把握问题教学.并在逐渐摸索中掌握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实践工作者.他们对于问题教学的正确理解以及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教学的努力践行.必将进一步推进问题教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京山.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3(11).

[2]梁卫.谈谈问题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教学;分析;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照“师生平等对话”的原则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良性沟通,通过师生间的和谐、融洽交流,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环境。而课堂提问作为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同时也是师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更是应该精心设计问题,熟练掌握提问技巧和提问方法。通过有效提问,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巧设问题情境――敢问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就该充分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作为出发点,立足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问题情境完美结合,这样一来,教师的数学教学效率自然会获得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也会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例如,在讲解《亿有多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知道沙漠中的沙子有多少粒吗?同学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吗?同学们查过自己的头发有多少根吗?如果让你查自己的头发,你认为多久能数完?由于学生平时没有做过这些事,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很有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数100根或200跟头发,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很难,因为一二百根头发就已经很多了,这时再告诉学生,“亿”要比“百”大很多,学生就会对“亿”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会更加顺利。

二、促进思考探究――追问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为此,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问答形式,而是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设疑、铺垫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探究和质疑,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思维方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究所提出来的问题也会更加丰富多样,这比教师单方的提问要更有效率,学生获取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并给此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并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个数的各位数相加所得的和如果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那么一个数的各位数相加所得的和如果能被4整除,这个数能被4整除吗?为什么?如果是5、6、7或者是8呢?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产生质疑,认为如果将3换成其他数就不会遵守这个规律,有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遵守这个规律,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在课堂上表现更加活跃,随后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既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方法指导――善问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在提问前精心准备,尽量使问题与教学目标和课程实际紧密相连,以此提高问题的质量。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这一数学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将其摆放在桌面上,随后提出如下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计算出白纸的周长?有几种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有的学生测量出白纸的四个边长,通过四边之和计算出周长。有的测量出白纸的长度和宽度,通过相加之和乘2计算出白纸的周长。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提高课堂效度――精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桥梁。要知道,问题的功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问题,

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价值、比较新颖并且质量有保障的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怎么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教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多元化评价――好问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所以,当课堂上学生提问时,我们立刻为他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地对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学生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其次,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还要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中进行评价,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总结评价挂钩。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课堂提问的教学形式,同时保证课堂提问遵循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的原则,提高问题的质量,让课堂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使课堂提问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2]张莉.让提问架起学习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4.

[3]刘末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学周刊,2013.

篇9

关键词:小学生 校园足球 调查

校园足球由快乐足球进校园、十百千工程建设、校园足球年度检阅和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育建设四部分组成,分筹备、建设和提高三个阶段进行,由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执行委员会组织实施,这项计划将从小学足球入手,引入快乐足球教学法,重点在培养兴趣,逐步建立完整的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以调查我校校园足球的发展状况,并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找出其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对大量调查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分析有关影响因素,力图反映出我校园足球开展的真实现状,并从校园足球的普及、培训、政策保障、竞赛组织与管理以及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和人才输送等视角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第一次调查对象为本校二~六年级学生(每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第二次调查对象为参加足球社团学习的全体学员。经过整理统计第一次有效资料为243份;第二次有效资料为69份,其中男生学生51人,女生18人。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论文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数据库;通过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文件,围绕我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等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为本课题透彻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2.问卷调查法:在理论基础上,拟定了调查问卷,全方位了解我校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为论文的创作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现状分析

1.我校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兴趣分析。在进行问卷调查的312位小学生中,对足球运动非常喜欢的有 136 位, 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3.6%;比较喜欢的有65 位,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0.8%;一般喜欢的有 32 位,不喜欢的有79 位,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 10.3%、25.3%。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喜欢足球运动的程度在我校学生群体中还是比较高的,从中也可以体现出重视足球运动的小学生占大多数,并能跟自身的身体健康等方面联系起来,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目前我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形式。我校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的重点是各级校园足球联赛,但是能够代表学校足球队参与校园足球联赛的学生毕竟只有极少部分。因此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规定“为了在校园中普及足球运动,各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必须为广大在校学生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所以,我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校园足球活动。

(二)影响我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制约因素

1.学校领导对足球的重视程度。据调查,绝大部分足球教练员老师们认为学校领导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影响较大”。然而受应试教育和追求功利等观念的影响,我校部分校级领导认为开展足球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且经费花销大,还要承担运动员受伤等问题,并不支持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从而制约了我校足球的发展。2.班主任对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态度。在小学阶段,小学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主要负责人,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在我校班主任的态度往往会对学生参加校园足球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3.家长对子女参加校园足球活动态度。通过对部分学生家长的调查得知,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不支持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其主要原因是:足球运动较剧烈,易受伤;影响孩子的学习;温州市去年就取消了全市初中学校的特招生政策,家长认为孩子踢球没出路,不能够靠足球去特招去上好的初中。4.足球场地器材和经费。作为区定点的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之一,我校的场地建设相比鹿城和乐清等已严重滞后。作为校园足球训练和比赛的主要场地:笼室5人制人工草皮足球场地,鹿城和乐清等校园足球小学布点学校都已经建立人工场地,而我校却迟迟没有动静,严重制约了我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四、结论和建议

近几年来,我校在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积极教育改革,学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良好,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较高,这是我校多年来认真贯彻各项教育体育法规和制度,以及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结果,同时学校体育教育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我校开展校园足球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校校园足球运动发展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1. 加强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对校园足球的支持力度,加强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足球理论和实践水平;加大对校园足球活动经费的投入,建立学校足球场地,切实把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落实到实处。2.做好正面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努力改变学生家长对孩子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足球运动,增强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3.切实落实足球课程安排和开展足球社团活动。把足球真正实在的引入到我校的课堂中来,科学系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每学期初招收足球社团新成员,每周定期开展足球社团活动,实现校园足球运动的全面普及与推广。4.努力改变学生家长对孩子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态度,学校教师积极和家长交流沟通,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调查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正式推出并开始实施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组织全国部分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题进行研讨,明确了改革方向。【1】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已全面启动,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都将进人新课程。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不仅仅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体育课程的全新内涵全新理念。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重要途,尤其在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最大的市场是中小学体育师资,他(她)们是承担体育教学、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与功能的直接参与者,也关系到全国数十万所中小学2亿多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面对新课程如何适应未来体育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面对的现实。[2]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在校学生,结合专家、学者、一线体育教师的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拟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作以现状调查,为进一步深化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06级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与回收率都为100%。并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检验表明学生对于各题目的回答具有一致性

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受前苏联的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太死,教学方法单一,体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实用性,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形成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1998年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体育院校(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与修订。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3]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内容较为丰富,学科广泛。但是一些学科在第七学期或者是第八学期开设,这或许稍显有悖教学常规。大四这一年开学后,要进行教育实习,而后要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事宜。如果回来还有大量的课程去学习,为了修够学分而整日在校,可能就失去了找工作的机会,且这个时候上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好。笔者电话访谈了一些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生与教师并从中得知,大四开课的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所以应将这些学科尽可能提前,即为学生提供空间,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就业。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的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认为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的能力与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学生对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四门学科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得知,中小学生体育教材是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学了解当前学校体育的整体构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健康的定义不在是没有疾病,进而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三门学科能够满足现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且能够在教学中通过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服务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中得知,极少一部分教师还不知道现在中小学正在使用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认为是传统的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可见,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势必将会与实践需要相脱节。故而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的理念和内涵,进而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去,为中小学培养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对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第十届中运会竞赛委员会副处长文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的健美操普及形势很不错。作为一项体育健身运动,健美操用其优美的肢体表演、健康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很多中学生的喜爱。” 武术,一个是强身健体,另外可以锻炼手、脑、脚的协调,手、眼力的反应,脑的思维,带动手脚这种全身运动。这符合中小学生锻炼的需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体育课程要更加关注社会需要的、学生喜欢的、学科实用价值大的运动项目或领域,对学生生活、学习和以后工作起到娱乐、身心健康、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终身锻炼身心等实际价值。

学生对任选课的认识程度整体不高。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得知,多数学生认为任选课就是为了凑足学分,而无真正的实际意义。由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设置多数都是在大四进行教学,由于学生要忙于找工作、考研等事情的出现,潜意识里就不重视这些学科,学生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了。也可以从表4中看出体育卫生与健康类课程设置较少,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传播有关体育卫生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二者兼顾才能使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所以,在任选课中应加大此类课程的设置,以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任选课认识调查时,从上表4-5可以看出我院选修课程门类相对较多,内容较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要,也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的范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师资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等原因,虽然开设门类较多,但可供学生真正选择的只是少数几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名不符实,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走走过场。在对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例如水球、游泳、拳击等,可能师资能够满足,但却没有场地;有场地满足,师资不能满足。例如健美运动、柔道、网球、举重等。选上该门课程也只是为了学分,实质并没有学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技能。所以,任选课要结合师资、场地器材的实际予以安排教学。

大多数学生对以上所列8项能力都予以认可,即都认为作为一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这些能力;较为看重的是教学、组织、科研创新、社会交往能力,表明它们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属于比较实用的能力,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教育创新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根据我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区域特点的不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体育教师,以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多样性的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丰富,学生对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课。学生对任选课的认识程度整体不高。选修课程门类相对较丰富,内容较广泛。但是学院因师资、场地设施等原因,设置的选修课名不符实,有些课程很难进行有效开展。

3.1.2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都表示了认可,较为看重的是教学、组织、科研创新、社会交往能力,表明它们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属于比较实用的能力,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学生对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四门学科理论课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3.2建议

3.2.1要围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也是我院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进行课程整合,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功效。不是单纯地将若干门课程进行堆积,平铺直叙地设置于教学计划之中而难以实施。

3.2.2对选修课的门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与学院自身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增设一些社会需要的、大众娱乐性、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和课程。适当删减课程,调整选修课的门数、教学时数和学分数。增加反映现代社会的新兴学科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增加与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等实践环节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03

[2] 胡庆山.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3] 刘正武.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