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1: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人文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人文教育论文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了。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对新语文课程标准难以适应。这不单表现在教学观念的落后上,还表现在学科素养、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和语言功力的不足上。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钻研教材和锤炼语言,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着这个人的整体素质。拥有人文素养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语言文明,爱好广泛,平易近人;他们热爱生活,有着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

二、创新人格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适时调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之间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均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发展轨道上有所发展、进步,让每个学生的进取精神、意志力、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人格,都能在课堂上得以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渗透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使学生的情感在一种乐学的情境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小学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教师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教师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能够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情感教学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地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其文学素养。

三、课堂教学要充满人文魅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多设计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题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要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才可以完成的题目,以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让他们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另外,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有人说,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中的40分钟。作为教师,每一堂课上都应该考虑是否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点什么,让他们生命里的这40分钟过得充实、精彩。只有让语文课在充满情趣和关爱的氛围进行,才能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意义。在汉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后,能表达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在写作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意识地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丰富自己的视野。在口语交际中,要培养学生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的态度,注意表达时语言要优美,要尊重、理解对方。总之,注重人文渗透的课堂才是充满了活力的教学课堂。

四、人文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2

1.1招生规模减少由于受到国家政策限定、中专院校转型造成竞争以及普通高校扩招后不受年龄婚否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出现明显下滑。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把握办学方向,吸引更多医学成教生源,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党建工作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题。

1.2学生管理有待加强高校就读的医学成教生大多为在职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且大多已成家立业,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要抽出业余时间完成繁重学业,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兼顾。且学生思想上对在职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一部分人存在混文凭的消极心理。如何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推动作用,加强成教生管理,提高到课率,让成教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来上课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高校党建工作需要突破的第二个难题。

1.3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目前高校医学成教的教学主要是依托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的师资和课件资源,而成教生大多来自基层,虽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因此需要制定专门针对成教生的教学,突出新颖性、简洁性和实用性。如何应用高校党建工作的协调保障作用,鼓励教师有针对性设计出适合成教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协调好与成教相关的各部门的关系,为高校成教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需要突破的第三个难题。

2高校党建工作对成人医学教育的作用

2.1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扩大成人医学教育的招生规模面对高校医学成教生源减少的困境,高校医学成教的办学方向应由以开办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向发展。在符合社会需求和高校成教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学历教育方面需扩大招生宣传,适当增加办学点和专业设置;非学历教育方面,要向开办中、高层次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省级I、Ⅱ类学分继续教育项目为主的方向发展。高校党建工作应及时掌握国家有关高校成教办学的宏观政策及地方特色政策、当前市场需求情况、其他高校成教招生的相关信息和动态变化,并将这些重要信息和变化传达给本校医学成人教育机构,对本校医学成人教育机构的招生进行信息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宏观调控,进而制定出适合本校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举措,提高成教招生规模,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才能既保证扩大高校医学成教的招生规模,又避免盲目办学、只追求经济利益的弊端,确保高校医学成人教育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2发挥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作用,加强成人医学教育的学生管理医学成教生大多面临工作、学业和家庭的三重压力,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会提出各种理由,如平时工作、家务繁忙以致没有时间学习、年纪偏大记忆力减退、基础知识薄弱等,放松自我要求,导致成教生到课率不高,管理不严格。由此需要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推动作用,加强高校成人医学教育的学生管理。高校党建工作应深入成教学生当中,公布各班级党员名单,提升学生党员责任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在成教生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非党员学生的上进心,建立共同进步机制,实现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其他学生对党员进行监督,提升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在选择班委时要侧重选择学生党员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在学生与成教学院党支部之间建立桥梁,起到纽带作用,从而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可根据本校医学成教生的实际情况,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成立成教学生临时党支部,完善学生党支部管理机制建设,鼓励他们相互沟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认真总结成教学生学习过程发现的问题,真正做到自我管理。

2.3应用高校党建工作的协调作用,提升成人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高校成人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离不开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但现实中很多人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审视自己部门的利益和其他部门的利益,产生认识偏差,导致部门之间配合不力。一方面,高校医学成教的师资和课件资源主要来自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教师往往还肩负着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任务,课件资源也往往只是在普通高等医学教育课件的基础上略作删减,所以迫切需要鼓励教师有针对性设计出适合成教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调动教师对成人医学教育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与医学成教相关的各个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调,及时沟通,了解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既严肃管理,又要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应用高校党建工作的协调保障作用,协调高校各教研室与成教管理部门及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高校教师有针对性设计出适合成教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师讲课进行学生反馈与考评,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新颖、简明”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党建工作应该通过其自身特有的组织机制,运用沟通、宣传、调整、调节、劝解、说服等方式,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认识上达成一致,使各个部门的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协调配合,强调整体的作用,建设好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从而提高成人医学教学质量。

3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精神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52-01

人文精神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向度追求,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力量来源。人文精神体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两大积极推力:第一推力是推动了学生挖掘汉语言文字中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内涵,使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第二推力是推动了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塑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使小学语文教育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良好调节,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1、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精神向度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字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与精华的集中体现,带有显著的民族性和人文性。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为学生的智育发展奠定基础。

1.1 人文精神体现着文以载道的教学诉求

文何以载道?小学语文教材呈现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如《论语》、古代诗词赏析、中外名著赏析等带有浓郁人文关怀的文章,使学生了解到璀璨的中外文化;通过教学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将学生带入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通过阅读,了解到孔融让梨、孟母戒子、老人与海欧、农夫与蛇等道德故事,了解到古代诗人词人悲天悯人的大智慧、大情怀,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树立了正确的好恶,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人文精神凸显了构筑精神家园的教学理念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构筑文化体系的核心。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创建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富含了深厚的历史、民俗、哲学和文化等内容,是学生汲取精神营养的基地。把握好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合理渗透于日常教学中,教学阐述做到忠实原义、弘扬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1.3 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沃土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盖了深厚的历史、民俗、哲学和文化等内容,尽管言简意赅,但博采众家之所长,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加上教师的解析,使学生在感受作者丰富情感和深厚的时代背景的同时,也领略了其中的艺术魅力。对于经典课文的赏析,本身就是对于读者审美情操的一次提升,日积月累,便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参差百态的生命真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1.4 人文精神推动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转型

当今教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实用的教育,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寻求职业发展的技能教育;另一种偏向人文的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格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则属于后者是,因此将小学语文教学同人文精神紧密融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首先,人文精神教育可接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相对于数学、自然、英语等应用型学科,小学语文这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学科,最直接地为学生展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其次,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更贴近生命、感悟生命。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人类生命与灵魂的感知过程,相对于理性学科,语文教学更强调学生的感性思维,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可激发学生民族感和审美情操,使民族文化代人相传。

2、人文精神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人文精神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展示,强调感悟、熏陶、体验等感性理解,不像应用型学科那样,可以通过量化的检测来检验教学效果,而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构建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体系。

2.1 教材中处处蕴含着人文精神闪光点

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使学生感受到同情已远远不能慰藉小女孩的心灵,她的善良在充满自私和冷漠的社会中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使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再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通过老人与海鸥结缘、喂食海鸥等情境的描写,展现了老人对于动物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爱是需要相互的,对于人类对于动物同等重要,使学生体会到珍爱动物的重要性。再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在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副完美的大瀑布景象,但随着人类肆意砍伐、破坏大自然,瀑布完成了另一番景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2 围绕体现人文精神展开教学实践

人文精神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教师适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动态,有助于调整教学工作。开展互动教学的方式有许多:

(1)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人文精神魅力

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而对于小学语文这一涵盖历史、文化、民俗、道德等多种文化内涵的学科而言,情境教学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从而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

(2)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人文精神

篇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阐述了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创造人文环境,有效落实“口语交际”训练,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口语训练的症结所在,寻求对策,加强训练,拓展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课程资源的人文性

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关注“口语交际”这项训练,人文气息同样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如《棉鞋里的阳光》一课,让学生懂得孝敬老人可以从小事做起。在“奶奶心里照样甜”的口语交际中,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孝敬奶奶的方式方法,从中学会了理解长辈、尊敬长辈、孝敬长辈;学完《陶罐与铁罐》一课,学生通过自导自演,在“陶罐与铁罐”的口语交际中,明白不能骄傲自大,也不应该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这些说明,在教学时,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可以教会学生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它充满了人文关怀。

二、创设情境上活口语交际课,渗透人文教育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会变得高涨起来,交际的动力才会增强。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通过实际练习,学会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老师相机适当进行人文精神补充,在有效的双向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如:在“学做文明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中,我让学生提前做准备,课堂上进行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懂得:参加演讲比赛,公共场所发言,需要声音响亮,让大家听得清楚自己的讲话,自信地去展示自我风采。而到图书馆看书、在电影院看电影,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活动时则要低声耳语,以不打扰别人为准则。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体现人文精神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同样可以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倡导自主学习。

口语交际《学做节目主持人》,我仅仅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庆六一”活动的舞台,他们就各自为争当节目主持人忙开了,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尊重他们的个体需要,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获得知识,掌握本领,这是一种“有效教学”,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

2、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口语交际《逛水果超市》,同学们自由结合,分工合作,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深切地体验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成就感。在合作学习中,我让孩子们大胆创新,让孩子们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让孩子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教学,不正是给学生人文关怀的教学吗?

3、倡导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口语交际《我是太空小导游》,学生通过搜集各种信息资料获得全面的了解,课上表达、交流,介绍太空旅游必备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当导游的成功的幸福。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出发点,充分激发他们学习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样折射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四、追求多情的综合评价,倾注人文关怀

篇5

(1)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

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后发现,我国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相关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大概23%的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意义非常了解,有近30%的民办高校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近40%的大学生表示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了解,有6%的高校大学生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了解较少,剩下1%的学生表示对此问题不是很了解。

(2)民办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知识的情况

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的民办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较为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认识有些模糊不清,更有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一点都不清楚,同时也没有对知识的渴望心理。通过相关权威部门的分析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要想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以及条件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有所差别,这就造成了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构建并不全面,在相关的教学政策、组织管理、以及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相当的欠缺。通过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同相对比后可以发现,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理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方面与公立高校的学生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符合国家对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但是我国民办高校也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同样承担着培养祖国后备人才的任务。

2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1)我国民办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情况来讲,从学校的校领导到各级的基层领导等都没有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如果想要在民办高校中建立起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在我国开展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定位过于理想化宏观化,导致了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能能很哈的理解,造成了目标模糊的情况出现。同时民办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将严重的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情况。

(2)课程单一、师资力量不足

就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来讲,民办高校应该具有非常高的自主办学能力,同时在学科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师能力以及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多以公办院校所走的道路作为标准,只是一味的走公办院校走过的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也以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为主,并不追求教育的效果,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较低,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对学生的品格的塑造。

(3)形式较为单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构建

篇6

摘要: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关键词:试论 正确 认识 小学 语文 教学 规律

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篇7

    与物质环境相对立的就是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主观映象,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当中的特定精神现象,人文环境包括个体的行为规范、伦理关系、综合素质、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诸多要素。融洽的人文环境能够促进人类个体之间心理的彼此相容,这不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也是高尚积极的一种态度;优越的人文环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规范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情操;和谐的人文环境促使每个个体主动地去接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进而将整体的修养与素质提高。在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当中,学生既可以认识与学习到各种体育制度文化、人文知识,还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且能够促进综合体育素养的提高。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切实的教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体验体育。然而,学生往往都不喜欢上体育课,但是却喜欢体育运动,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体育教学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无法体验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因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人文教学环境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可行性

    (一)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1.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人与人交流、接触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还能够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及意识。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生理健康、增强个人的体质,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等均有真实的锻炼机会和感悟机会。3.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许多需要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不管个人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有多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迫切的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学校的体育教学则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集体责任感以及团队意识。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活动不仅需要团结协作,同时也需要竞争,需要团队间的角逐,培养竞争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超越是非常重要的,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3]。

    (二)学校体育教育对培养人文精神有着独特的优势

    1.学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肢体实践活动,其寓教于乐、调节节奏、强身健体、审美育德、修身养性、增添情趣等一系列功能及作用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2.学校的体育教育具备着独特的时空属性,不会受到有限活动空间的限制和束缚,也不会受到有限时间的局限和约束,可以在学生体育课堂或者业余时间的每时每刻,同时也可以在辽阔的室外,甚至是校外的自然环境当中,能够促使学生与人类原生状态的学习环境更为接近。3.学校的体育教育可以更为自然的加强直观性、示范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前的相互切磋、相互交流也变得更加便利,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体育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由此可见,学校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当代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显着的优势,体育教学的巨大作用是学校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这为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奠定了可行性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的有效措施

    学校的体育教育是一种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极易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奋斗的激情、坚韧的意志以及向上的精神等优良的生存状态,所以,优化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丰富且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当以其自身的优秀人文素养来感染学生,这也是育好人、教好书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因为对某位教师的喜爱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程,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与个人的人文素养密切相关的,所以,学校的体育教师应当重视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全面展现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4]。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育是一个以身体锻炼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体育教学不但需要师生对普遍的教育规律加以遵守,而且还必须切实的符合体育教学的诸多特殊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当中,要想创设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那么就应当及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不单单只是一种个体化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组织性的行为,从教学活动组织的角度而言,不仅需要顾及每一位学生的利益,而且还需要照顾到每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拥有及享受体育的权利,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素与内在需求,从总体上来看,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关系建立及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学校的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过程。教学课堂人文环境指的是以班为单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被学生所体验与感知的人际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行为、认知以及情感等因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最佳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是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积极的教学氛围的前提及基础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充分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尽可能地创设出师生民主交流、心理相融的良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欢快的环境中展开体育学习。

    (四)转变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型的终结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身体素质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出众的学生仅仅重视考试结果,最终养成了平时不运动、不锻炼的不良习惯;而对于身材矮小、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进而造成了学生自卑心理的加重。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体育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建议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考核方式。所谓形成性评价指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能够大大地弥补传统评价考核方式的不足。两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念以及正确的体育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人文精神 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重要性

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人的真实情感与真实愿望之上,人文精神是人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通过不断内化的而使德行,水平和素质达到一定境界的状态。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促进小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小学阶段对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更为他们以后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和素质的培养,既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必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从意识和观念上忽略人文精神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知识传授来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目前语文教学仍然是以考试为中心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仍然是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是偏重于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以知识获取和考试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没有使教学中的亲历性、自主性以及个体的体验成为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方面,从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2.教育中主体精神的弱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育主体精神弱化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是教师主导精神工具化,即教师往往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力量,教师和学生没有开放性和平等性。这种情况下,学生严重被物化,失去了自身的东西,成为教学的工具,人文精神培养成为空谈。另一方面是,学生主观精神的弱化,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唯老师是从,认为标准答案就是真理,没有反抗和怀疑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勇气。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更高的评价,而忽略了对人生美好情感,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健康的心理的追求。

3.人文精神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以知识传授和考试为中心,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缺乏有效的方法和制度设计。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科学的方法,显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培养上还是缺乏有效的方法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分析

1.确立人文精神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要把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人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目标。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感受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界带给他们的快乐。要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要在语文教学中确立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地位。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人文精神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通过语文教学,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一起讨论怎么切苹果,然后大家一起切苹果,看看切开的面中有什么,学生随便怎么切都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贴近生活的实际活动中,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个性得到了尊重和充分发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懂得了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是创造力这一道理。

3.以语文课堂为前沿阵地,开展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场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以语文课堂为依托,有效开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可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课文中人物的经历,体验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如刘备在三顾茅庐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以及对人才的尊重,诸葛亮的深思熟虑和雄才伟略。在这样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融合,让人物的高尚人格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之,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该通过先进的理念,通过方法上不断的创新来注重注重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要充分根据小学生 的认知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郑金州.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以往高师院校理科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片面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和削弱了理科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致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发生了偏差,很难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适合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理科教师。因此,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尽快提高高师院校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高师院校

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为主的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今天,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科学概念、术语和公式,同样,运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也比比皆是,如人才学、科学学、管理学、人类学等。现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人类已越来越趋向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这种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高师院校教育亦要有相应的综合化发展,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师院校理科教育更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文理兼备,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中小学理科教师。在教育上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有效地帮助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已成为高师院校理科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师范教育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师范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到今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大力推行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其规律性的认识。首先,从高师院校教育的本质上看,它的目的在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才能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在于强调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获得一种新的观念,一种主体能动性的感召力、创造力和想像力。其次,从高师院校教育的功能上看,它不只是培养某一门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还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一个受过高师院校教育的人,不论他学的是什幺,都应该在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有较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次,从高师院校教育的过程上看,理科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接受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就能以某一知识为基础,向外迅速吸收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展的文化内容充实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和开放,在精神上不是被专业知识所约束的奴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大任。

(三)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现代化。民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人文精神是文明的成果,是文明的结晶。人文科学是文明教养的学问,是教育人的学问,它包含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包含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含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激烈,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现在高师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承担者。面向未来的理科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就更需要对他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四)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通基础教育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应试教育”,升学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高中过早地文理分科,对文科学生就忽略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知识的教育,理科的学生,则无暇顾及历史、地理课的学习,造成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不够全面扎实。为了纠正以往基础教育存在的偏差,同时也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内容日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高师院校理科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高师院校理科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和内容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科学素质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后内化的自身素质,它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等。人文素质则是指人们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后内化而成的自身素质。具体来说,人文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社会意识观念,如质量观念、效益观念、创造观念、忠于职守观念;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身的精神;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劳动态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认识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并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教育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等。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就当前高师院校理科教育的现状而言,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哲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哲学修养对于高师院校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理科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作用。

2.高品位的艺术教育。对中外文学名著和音乐、美术作品等,要有所了解,要懂得欣赏,不断提高理科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能力。

3.系统的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教育。对国内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要有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能以史为鉴,以客观、冷静和负责的态度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4.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文素养,陶冶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可使理科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等。

5.以激发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高师院校理科学生最迫切、最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唯其如此,我们的大学生才能具有鲁迅先生所期望的“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全面振兴的希望。

6.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育。不但要有选择、获取、吸收和消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能准确地表达。

7.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修养教育。

三、高师院校理科

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以来,专业教育观和重文轻理的观念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使得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个误区:首先,过分强调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高等教育的目标常为社会发展目标所左右,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常置人文教育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不仅在学科建设上人为设置门户之见,阻碍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和谐发展,而且忽视大学生培养中的最重要一环――“人”的培养,忽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个性、品德、情感、观念等的培养。这两方面的偏差使得大学生中存在高知识水平与低人文素质的矛盾,这种情况在高师院校教育特别是理科教育中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前加强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最为迫切的是转变这些片面的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真正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很具有典型意义。它从初创时一所默默无闻的工程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理工大学,期间经历了单纯工程技术――理工结合――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三个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它反复总结了以往的经验,适应时展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在发展自然科学领域时,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并非常重视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从而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两次大的战略转移,这为它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学科课程,发掘隐性课程

我国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文类课程,课程内容陈旧,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造成理科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对以往的理科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提高人文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设置普通人文课程,开展基础教育;其次,要认识到仅仅追求学术性课程的不足,注重学生人格的完整发展,关心他们的情感、身体等诸方面的要求;再次,进行课程内容改革,选择最精华的最有价值的人文内容来开设人文课程;最后,着眼于人文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在高师院校理科设置综合文科课程。除改革学科课程外,还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开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氛围。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美的情感;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读书班、艺术节和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等,使之作用于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的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解决学生思想、情绪中的问题,使之身心健康发展。

篇10

(一)用机械练习替代任务活动教师依然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并非由学生亲自完成,而是采取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机械方式。这种练习方式使得课堂更加沉闷,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不符合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流程,语言水平不能单单依靠机械的练习来提高,而应该采取合理的对策,在这个过程实践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包括主动完成任务,主动思考和查阅资料,其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同时增强是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等。

(二)通过单向交流完成驱动任务教师的思路占据了教学主导,交际双方无信息差,致使信息单向流动,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被动。传统的知识灌输主宰了教学,并且这种误区导致基本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在临近期末时会放弃任务型教学,采取强度更大的知识灌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违反了英语教学要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基本要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任务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实施了任务教学,但是很多是基于教学要求,而并非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这导致任务设计单一化,各高校之间相互模仿。目前,很多高校的任务示范课均为程序化教学,并且教学步骤较为完整,教学环节完全统一。实际上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太过于固定的教学设计导致这一目标无法实践。每个学生的能力也不同,而相同的设计则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或者学习相对好的学生兴趣低下。因此,任务型教学的重大误区之一就在于追求设计流程的完美化和完整化,反而导致其与学生的需求不符。

二、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设计原则

(一)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任务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和特点。实际上,任务型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主动完成任务,在任务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使课堂优质化、真实化。而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交流为出发点进行英语学习、任务教学中的材料和环境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流程不固定,致力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任务型英语教学更关注英语语言本身,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最后,任务型语言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将任务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原则

1.任务的设计应具有适应性任务的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服务于教学,适应教学需求。与此同时还必须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例,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一教学内容很明显是以食物的制作过程为例,那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为其设置食物制作的过程,所选食物可多样化,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确保任务驱动的合理性。其具体操作步骤为:选择学生熟知的、可以操作的食物的制作过程为任务,并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由教师讲解该食物的制作过程,并且提出食物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其优势在于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西方食品和东方食品的起源和蕴含的文化,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2.任务的设计的层次性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点的不同,任务的设置应具有差异,使学生既能够完成任务,又能够感觉到挑战。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考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知识以及个性差异等多个方面。在任务基本素材的选择上,应与当今社会的热点联系起来,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品质。另外,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还体现为学生的参与性,只有所有学生参与到任务完成,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在任务驱动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角色安排,教师应做到了解学生,为其安排适合其发挥的角色,使整个任务的完成也能够具有层次性。

3.任务的设计的多样性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失去交流这一重要目的,语言学习则变得枯燥无味。交际是一门艺术,其过程充满了未知性和创造性,因此,相对于为学生传递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活跃其思维显得更加重要。教师应将驱动任务设计成具有多样特征的活动。语言表达同样具有多样性,因此任务设计多样性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感受委婉、直接以及其它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丰富其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言学家根据分析将任务型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以及任务总结。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流李立群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程,上文我们提出了现代高校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为降低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我们对任务型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下:

(一)任务准备阶段英语教学任务在确立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这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这一点体现为教师应在任务准备阶段为学生设计巧妙的开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出现,高校英语任务教学法中也可以英语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模式。对任务准备阶段的要求教师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中包括准备和汇报时间的规定、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的监督计划等。任务准备阶段的充分程度直接影响了其覆盖面。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来说,就是要实现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够提高其教学效率。而在学生准备阶段,教师则做好监控准备工作,使学生的紧迫感得意激发,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降低其任务完成的困难系数,这也是高校英语教师管理能力的体现。

(二)任务实施阶段任务实施阶段的主要问题体现为学生之间缺乏相互交流。由于任务教学往往以分组的形式存在,这样很容易使组与组之间存在不和谐现象。很多小组只顾完成自己的任务,忽略了周边同学的感受,这样违背了互助原则。要解决这一问题,任务实施阶段,教师应安排各小组之间进行驱动效果的讨论,注意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这一设计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任务实施阶段,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利用其肢体语言或眼神鼓励学生,激发其继续更好的完成任务。

(三)任务总结阶段任务总结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要做到客观,全面,尽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并且指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做到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这样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表现的重视,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当然,对任务的总结必须做到全面,不能单纯的学生做简单的夸奖或批评。大学生开始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此在任务总结阶段,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和自学的重要性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