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9:5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数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课程如火如荼推行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它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已成为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改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变的更美丽。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既可丰富视听感知,也可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拓宽了初中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数学课更富有吸引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激发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它能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去学习,去探究知识。把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将给数学带来美丽的生机。
二、动态生成为数学教学披上了美丽的外衣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打断老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一些莫名的问题。这种“意外”并不罕见,它可能是初中学生超出教材范围的质疑,可能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也可能是教师现场无法招架的问题……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课堂上的一种资源,一种超越教材的、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的教学情境如同流淌不息的小河,我们应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善于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再创造中去,让“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更美丽。
三、学生因学习数学为自己披上了美丽的外衣
篇2
关键词:数学学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动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在初中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动机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认识:
一、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充分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学习上失去了兴趣。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习质量。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充分的认识,我们需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习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只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3.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二、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自然、生动、新奇地引入新课
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的、枯燥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例如:在“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中引入材料以奥运会的相关图片和新闻为切入点。这样既复习旧知,又自然引入新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就能很好地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成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3.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4.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笔者一般都会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如男女同学抢答竞赛,小组抢答竞赛等。笔者发现,每次上活动课时,同学们都非常期待和兴奋,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表现,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好苗头。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很活跃,思维也很敏捷,反应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实,学生年纪还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无疑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在游戏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6.及时反馈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的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b(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7.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持续的动机。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而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篇3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四处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4
首先,实验教材新颖,图文并茂,吸引学生
我校是广西南宁市新城区实验区的一所学校,数学课本是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惊喜不已,个个爱不释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当我领到数学新课本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哇!好酷啊,我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本,我被课本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卡通深深地吸引住了……”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新颖的课本及图画,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联想,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因而,课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群,并以此为背景,汇总了本章的主要图形,这样的教材,很快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登堂入室,进入知识的“大厦”。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潜泳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所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最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选择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又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奔放的热情、形象的体态,必然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打出各种各样的图,有圆柱体的、圆锥体的、正方体的、长方体的、棱形的、球体的,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实验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时,学生总感觉到数学太枯燥、大单调、太抽象,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多,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学数学的乐趣,总觉得学数学“无用”。而现在的实验教材与实际结合,内容新颖,实验内容多,实践活动多,增添了不少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富于想像思维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里,就出现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展现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该问题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游戏,深入观察日历中“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动了脑又动口。实验教材就是通过系列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有成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同学之间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习“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棒的根数的,我让学生充分思索后,让小明同学示范摆火柴棒。 在这些图形中,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而他的同伴小颖又是另一种摆法。 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根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x-(x-1)。利用运算律将两式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其结果是:
4+3(x-1)=4+3x-3
=3x+1;
4x-(x-1)=4x+(-1)(x-1)
=4x+(-1)x+(-1)(-1)
=4x-x+1
=3x+1.
从以上两个代数式看,这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并与同伴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结果,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比较小明与小颖的摆法,看哪一种摆法最简捷。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又如,我在讲“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内容时,让4名学生分别坐在4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同一个物体(水壶或茶杯),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画下来,然后再和同伴交换看法,猜一猜哪幅画是谁画的,画者坐在哪个位置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像,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图形是不一样的,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5
关键词:关于语言艺术的论文
一、前言
可以说,教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的具体表现,是当前实施课程教育的关键工具。教学语言可以体现教师基本的语言素养,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一项因素,应该对此开展深度的分析。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以此对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促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在对初中生开展课程教育时候,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
二、初中生物课程中重视语言艺术呈现的意义
(一)保障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在实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时候,教师能够高质量的运用语言艺术,能够让课程教学实现顺利的实施。在具体知识传输中,教师对语言进行有效地运用,可以让教师和班级学生实现思维和语言的交流。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重要载体,可以对教学的综合素养进行真实的反映。教师在具体生物知识传输中,如果正确应用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知识,加深对此知识的理解。
(二)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生物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要提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因为教师对生物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能够使用清晰、正确以及生动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对该项知识进行有效地把握,让学生可以对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记忆,以此提升整体的课程教育质量。生物教师在对班级学生实施学科教育时候,通过语言的正确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开展了解,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情操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样能够缩短整体的授课时间,以此提升整体课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师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施生物知识教育的时候,对语言开展正确和高效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品格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传输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语言的应用质量,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师所传递出的语言魅力,对学生的语言应用有着启发的影响,促使学生在开展语言交流中,重视对文明语言和魅力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课程思维能够实现一定的激发。通过教师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和质量性,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有着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基于新课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课程中应用语言艺术的过程
(一)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
教师应该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首先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该节生物课的重点知识,促使学生对该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在对重点知识进行引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简短但是具有凝练性的语言,对课程教育基调进行明确,不仅可以展示教师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此生物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索和运用。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认识生物》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相信同学们认识不少生物,你可以说出你所认识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一定的认知探索,并了解新课程知识的重点是对生物进行认知和特征学习。
(二)过渡过程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生物学科教育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具体过渡是一项重要工作,影响整体的生物课程知识传输的效果。教师应该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促使学生能够将关注力放在知识学习上。过渡环节是授课中的一项关键环节,教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应用高质量的语言,能够对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该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但是”等词汇,告诉学生生物圈已经被破坏,给学生展示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促使学生树立保护生物的意识,不会因为个人的一些行为爱好就去残害生物。
(三)内容讲解
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知识课程的创建,并不仅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学科知识传输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师是生物课程的营造者和引导者,应该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营造较好的课程传输氛围,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的由来》该知识传输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进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深度地探究,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
四、结论
生物教师应在对班级学生开展学科知识传输的同时,重视对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促使课程教育能够实现有效的实施。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要对生物重点知识进行简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讲授的生物知识形成认知的兴趣。同时,教师要运用严谨和生动的语言对课程知识进行过渡,在知识传输中投入情感,深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让学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课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海热古丽.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语言艺术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173+243。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主动性;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和督促的作用,教学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民主、形象、有趣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以促使学生融入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做到新颖有趣、小而具体、难度适中、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并将所有即将解决的问题都建立于学生的固有知识基础之上。只有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简单的解题方法,而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了解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情感容易受到感性因素的支配,所以他们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容易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数学教师要放低姿态,给予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思想负担。教师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所以要构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因素,将学生带入有关情境中,激活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可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两个问题:①一块花坛长18米、宽15米,其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花池,花池到周围草坪的宽度相等,且花池的面积为154平方米,那么草坪的宽度为多少?②某产粮大县要想让今年的粮食产粮比上年度翻一番,那么今年和去年的粮食产粮平均增长率是多少?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解决问题。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列出的方程,并对照之前所学“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命名;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二次项系数为什么不能等于零?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呢?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印象。
三、采用合作探究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来促进学习,用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探究合作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辨别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之后,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对“平方差公式”形成了初步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公式结构的掌握情况不是特别好,因此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巩固,充分体现小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通过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解决另一部分学生的疑惑。
篇7
1.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善于从事物关系和问题描述中,抽象总结出具有特定的关系和结构的一般关系模型,做好事物的数学模型化. 通过概括能力,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通过渐进的示例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从例题和练习的讲解过程中突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如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或函数的定义等都是将多种问题的共性统一和概括出来,利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将多种问题概括成一类模型.
通过多方位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使用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在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能够总结和善于总结出共性的思路.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一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它首先往往凭直觉认知,而后判定并获取信息,再对信息筛选,评判之后采取策略等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对事物进行选择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在解题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和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去探求最佳答案,并分析解题过程,掌握思维方法,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这根弦,经常在定义、法则、思路等方面做一些变形的练习,鼓励学生多设想,以消除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养成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多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探索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日常事物的数学模型,通过概括和抽象的方法,转换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一般性数值关系. 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和掌握各种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常常用到的反证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演绎法等,其中以综合法和分析法为重点.
4.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正确理解逆向思维的概念,只有正确领悟了逆向思维的定义才能有助于学生去应用它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题方法上多鼓励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像证明题中的反证法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加强公式逆向应用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不等式的性质时会经常用到.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1. 善于激发调动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设计每节课的时候,尽量把要讲授的知识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设置动人的情境. 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寻求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用多媒体讲课的时候,我会寻求一些和本节课联系起来的图画,或利用大学学的一些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动画,让学生去寻求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他们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抓基础,重课本,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学好高深的知识做储备. 比如看到一道数学题,我要求我的学生学会审题,首先去判断它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题,是集合的题,还是函数的题,是几何的题,还是导数的题等,然后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与所隐含的条件,接着就得利用自身知识的储备去搜集解题时所用到的一些定理、公理或计算公式或一些性质及证明方法. 而要做到这样首先就得抓基础,所以我经常让我的学生多翻看课本,多看定义,理解概念,温故而知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化. 这样逐渐地帮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给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应当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和引导.
3. 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
篇8
一、数学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数学道路上勇于追求的创造精神
在前人的不断发现创造下,今天的数学体系才得以如此庞大.数学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就是其系统性完整、连贯性强.每一个字母符号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验证得来的.而现当代的初中生对于数学的认知,往往仅限于课本,学完学懂就行.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名人名事,以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勇于创造的精神.
例如:著名的“非欧几何”是现在初中生要学习的“平行线的证明”.教师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引入“非欧几何”创始人之一罗巴切夫斯基的故事:“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伟大的数学家,他所创立的非欧几何就是同学们现在学习的平行线的证明.罗在研究平行线理论的时候,刚开始是循着前人的思路,但他发现并不可行,最后他利用反证法将其证明得出.将普列菲尔公里‘过平面内直线外一点,只能引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作以否定,得到否定命题‘过平面内直线外一点,至少可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并用这个否定命题和其它公理公设组成新的公理系统展开逻辑推演.在推演过程中,他发现这其中并没有逻辑矛盾,于是罗将其称之为‘想象几何’,也就是今天的平行线证明”.当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述后,对罗巴切夫斯基一定充满了敬仰之情,他们的心中会产生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希望自己也可以像罗一样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做出对社会对后代有益的事情.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勇于追求的创新精神.
二、数学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现在的学生都有一种优越感.从小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这导致他们在学习上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现在的很多学生,都缺乏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他们的思想已经被现代社会定型为“21世纪的花朵”,认为自己现在的学习已经够苦、够累,在课堂上就直接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现象,数学教师利用历史故事来激励学生.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从小就是一个热爱数学的聪明孩子,可是这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家里贫穷,在读完初中后就失学了,他回家在自家小杂货店帮助父母卖香烟针线养家糊口.即使是这样,华罗庚也没有忘记学习数学.他从老师那里借回几本数学书,边做生意边看书,有时他算题算得太入神,连帐都忘记收了,有时睡觉睡到半夜会突然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就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将解法记下来.后来有一次华罗庚得了伤寒病,因为没钱接受及时的治疗,在床上拖着躺了半年才好转,但是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即便如此,在他卧床期间,他仍然坚持数学创作,并发表了几篇对他后来影响重大的数学论文.1932年在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做一名管理员.他勤奋努力,一人干几个人的活,但他仍继续钻研数学,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还能用英文写论文.”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在数学这条道路上华罗庚的执着与艰辛,让他们从历史故事中感受前人的艰苦奋斗,以此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三、数学历史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命题都很难记忆理解,特别是初中生初次接触到的一些知识概念,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进行学习,这将造成他们在课堂上的茫然无措,致使他们无法真正地理解知识进行解答.面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就可以先将这个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为学生进行简要的讲解,让他们有准备地进行接下来的知识学习.
例如:“函数的概念”是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触到的一个新知识.面对复杂多样的函数,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介绍函数概念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函数概念是几何观念下的函数,著名科学家伽利略、笛卡尔两人是最早提出的,在1673年,莱布尼茨首次使用函数表示‘幂’,用幂来表示曲线上点的横、纵坐标,切线长等曲线上点的有关几何量;在1718年,贝努利强调‘凡变量x和常量构成的式子都叫做x的函数’,而著名科学家欧拉将函数定义为‘一个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数即常数以任何方式组成的解析表达式.’但是函数的概念研究并没有停止,法国学者柯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定义变量起给出了定义:‘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在柯西的定义中,首先出现了自变量一词.函数概念的历史一直从17世纪延伸到20世纪,在1930年才得出新的现代函数定义:‘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元素x称为自变元,元素y称为因变元.’”学生在听教师讲完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后,感受到函数发展的曲折,将对函数概念进行反复研究,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四、数学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