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2:2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教育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教育类论文

篇1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篇2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理论英语教学对策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我们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在笔者所在省内的几所普通高校做了与大学英语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口语测试后,发现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68%的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较差。不少学生很难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虽然能讲几句英语,但由于语音差,他们讲的英语别人很难听懂。这种状况很难达到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的标准,同时也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规定。

全球著名的语言教学专家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指出:外语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有丰富的、自然的目标语语料及其有关知识的输入,没有大量的输入,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源头则无法进行信息输出,只有大量输入语言信息,在目标语语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才能输出信息,形成自然、流利的语言表达。根据克拉申(StephenD.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对照当前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没有丰富的适合自己学习的英语学习资料;二是学生缺乏对于学好英语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他们就不可能输出自然、流利的语言信息。那么针对这种状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为学生提供充足、合适的英语学习资料

1.选用合适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所选教材应富有时代感,体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材的内容应涉及科技、文化、教育、历史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教材的编排上应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可行性等特点。语言结构和交际功能的结合应很紧密,应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实践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尤其艺术类的高年级学生所用教材内容应同所学专业相关,使学生更多地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词汇,以利于学生用英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交流。

2.合理设置课程,适当增加课时

在中学,由于英语是主干课程,教师和学生花费在英语这门课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多。而在大学里,大学英语成为公修课程,课时量相比中学大大减少了,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却大大增加了。而且,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与中学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些学生习惯于那种中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没能很好地建立起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据我们对笔者所在院校2005级800名学生的调查,仅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套学好英语的方法,而75%的学生承认自己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我国普通高校公修英语的周课时数一般安排为4节,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负担重。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这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此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英语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多数普通高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到三四年级就不开设了,这就出现了从大二到大四,一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英语水而下降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的考试后,认为英语学习目的已达到,就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英语课程时应有所兼顾,不能只重视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要重视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中,可以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基本的语言技能。到大学高年级阶段,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有目的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他们专业相关知识的英语词汇。如外贸专业的学生可开设外贸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开设计算机英语等。总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用不同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丰富课堂活动,重视知识运用

教师要摒弃过去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应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间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营造出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的热情,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交际氛围和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具体的方法可采用:两人互问互答(pairwork)、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角色表演(roleplay)、辩论(debate)、案例研究(casestudy)等。在做词汇训练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下列活动,如猜单词、猜谜语、故事接龙比赛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公修英语上课班大、课时少等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合作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课堂学习和讨论,每组可选一位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任组长。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面对面进行更自然的对话,使课堂具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的热情,尤其能消除那些性格胆怯或有自卑感的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其自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情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意识,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电化教学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与模式。电化教学的应用,能增加授课的趣味性,拓宽授课的知识范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充分利用听音室与校园广播电台等设备对学生进行强化听说训练,以此缓解英语师资紧张,弥补学生英语课学时少、学生听力差的缺陷。

②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教学,并为学生定时开放,以此突出学生学习个性化,协助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班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以及教学资料单一的问题。

③建立校园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英语的场所,协助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欠佳的问题。

④上好英语视听课,充分利用声像资料,解决目前英语教学设备差、学习资料短缺的问题。

3.打破课内外学习的界限

在对学生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单词记了也不少,但忘得很快。追其根源就是由于他们所学的英语词汇在其大脑中出现的重复率太低,不少学生除了课内对书本的学习外,课外很少学习。为增加所学单词的重复率,除了课内的学习还应注意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这样才可有助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才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下列活动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后,发现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方法。

①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

大多数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在第一二年级时开设英语课,当他们进入了第三四学年,由于师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英语课不再开设。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不间断地学习英语,学校的各个院系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比如,聘用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优等生每周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组织两次听说训练课,促使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

②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

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可以有“WTO”新闻组、“幽默故事组”“风土人情组”“体育节目组”等,学校应为小组的学生提供录像片、录音带。新闻组和体育组也可录制学生喜欢的英语节目。在学习兴趣小组中,学生们有问有答,各抒己见,给口语学习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

③建立英语助学组

每班可选一些英语学习优秀者组成助学组,助学组成员可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巩固所学英语知识,或组织不同形式的英语口语训练。每周举办一期英语课外知识问答黑板报,帮助全班学生了解英语知识,并督促学生课余大量阅读英文书籍、报纸、杂志。

除以上活动外,还应不间断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学习活动。比如,开办“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英语沙龙”;组织英语演讲赛、英语朗诵或课前即兴演讲;还可定期举办英语小品晚会等。

三、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凡是担任过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的老师,都会发现一些学生的英语语音较差,这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别人的语言交流。所以在大学一年级,教师一开始就应抓好学生的英语语音过关训练,为学生补充讲解英语语音知识,比如,讲解连读、不完全爆破、语句重音、语调等一些基础知识,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音训练材料。这种语音训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错误的发音不但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听力。如果读的某个单词是错音的话,那么当听到单词的正确发音时,就不能马上听懂此单词。

除了语音知识之外,语法知识的补充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作业或测试中经常出现一些语法错误,教师应重视进行错误实例分析讲解,以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为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关注语法知识的同时,绝不可忽略对表达类错误的分析讲解,比如,修饰词语的错位、赘述,平行结构或代词的错用等这些常见的错误表达形式,必须提醒学生高度重视,才能使他们避免类似的语言表述。

为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应适当补充一些英美文学、修辞学、词汇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读物的内涵,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其阅读理解速度,增添其语言表述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另外,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绝不可忽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不但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可能在与西方人交流时闹出笑话,或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要想使学生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表现得很得体,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让学生分析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利于更好地培养他们英语交流的能力。

克拉申(StephenD.Krashen)在其第二语言习得“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理论中告诉我们,要学好外语首先必须重视语言材料的大量输入,而一些高校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致于多数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故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将学生真正培养成听、说、读、写、译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母语包围之中学习外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和条件,提供大量的合适的外语学习语料,补充讲解必要的外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Benson.P.TeachingandResearchingAutonomyinLanguageLearning[M].Harlow,England:Longman,2001.

[2]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2006(3).

[3]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

[4]胡道远.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华东师大教科院.新技术革命与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6]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 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 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篇4

关键词:顶岗实习;师范;教育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58-02

一、引言

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是影响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所谓教育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师范学生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而开设的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三笔字、教育技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等课程。国外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要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具备最低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这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们不再起显著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教育专业知识(P

二、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类课程课门类少,课时少。中国高职院校各个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不仅门类少,而且课时也少。以我院为例,教育类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从所开设的学时来看,大多数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学时数都占学时的20%以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语文教育、英语教育和数学教育等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学时分别占学时的9.49%、12.05%、13.51%、14.91%和18.42%。只有学前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比例稍高一些,占总学时的比例分别为26.96%、31.61%。

2 教育技能课欠缺。教师职业技能主要指一般包括教学技能、普通话、三笔字、口头和书面表达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等技能。从我院2012级各个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美术教育专业没有开设三笔字、教师口语。音乐教育专业没有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英语教育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教师口语。除初等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班主任工作或班级管理课程。除数学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教学技能。调查发现,我院师范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基本功欠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板书时粉笔字不过关,语言表达能力太差。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和艺术欠缺,对于突发事件常感到束手无策。所有这些,与教育技能课的开设与否不无关系。

3 教育实践课不受重视且形式单一。我院大多数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课一般只有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三种形式,教育见习主要是到中小学去听课、改作业等,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各一周。顶岗实习以前叫做教育实习,后来学习高职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把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称作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到中小学去讲课、改作业和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等。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即第六学期,时间为六周,由于第一周是做准备的时间,实际上学生只实习了五周时间。由于我院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系制定的,教务处只是从总体上把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师范专业没有教育见习,只有专业课的实训周,如音乐教育专业第四学期安排了两周的“民族民间音乐采风及创作”,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专业实习巡回演出”。美术教育专业在第五学期安排了8周的“中国画创作实训”或“油画创作实训”。

4 教育类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脱节。目前我院师范专业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不能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高职师范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原来的教学大纲称为课程标准,而在高校仍称为教学大纲,在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学科教材法等课程中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课程标准等相关内容,以至于不少学生毕业后仍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标准,也不知道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高职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措施

1 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2011年10月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这些《意见》和《标准》是国家对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我院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破原有教育类课程设置单一模式和学时比例较少的格局,将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体现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理论课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课,主要包括“三字一话”技能、说课与讲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学科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主要解决师范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的问题。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校内教育实训、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等,主要解决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验证和深化。教育理论课程是整个教育类课程的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中介和桥梁,教育实践课程是在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技能课程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验证和发展教育技能。另外,除了开设教育类课程的必修课外,还可增设反映基础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感兴趣的教育类选修课程,从而开阔学生眼界和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2 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课时数。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师范类专业都非常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不仅门类多,而且课时也多,如美国、英国、日本,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教育类课程课时太少,难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懂得教育规律,还具备较强能力的教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要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要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教育见习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基础上,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适当增设教师语言、有效教学、班级管理、课程设置与评价、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能应用等课程。总而言之,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职师范专业,其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含选修课程)不能低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28学分+18周(18周指教育见习与实习)。

3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厚的知识素养,还要具有高超的教师职业技能。各个师范专业应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制定符合本专业实际情况的训练实施计划,确立具体的训练规范及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可设计以下技能训练内容: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教育工作文体写作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要训练这些技能,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要鼓励学生利用自习时间或其他空余时间加强练习,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内专门的实训周进行集中训练。

篇5

摘 要:文章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编问卷的形式调查教育科学学院两个年级共计156名在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认可程度,以此来了解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师范生需求的适应性,并提出若干修改建议,以给师范生培养工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性研究;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02-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职前教育特点的需要,并在两者中寻找平衡点。而当前国内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从教师的立场出发进行设计,较少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相关科研工作也多从教育者层面开展,因而在课程实际运行中缺乏适应性,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专业知识角度进行探讨,并能伴随学生需求的变动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整,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的岗位要求和教师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在读学生。自编问卷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被试对“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调查内容,由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根据对课程学习后的实用性感受度在五级量表中做出选择,以反映其对某一门课程的认可程度。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开放性问题,主要是要了解一下除了上述所列举的课程外,学生还期望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满意度和职业认可度,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研究结果

1. 总体情况

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呈满意状态。在专业学习满意度的相关问题中,97.4%的被调查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可以帮助自己在未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有69.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认为在工作中可以使所学内容得到运用的被调查者达91%。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角度砜矗有39.7%的被调查者表示越来越喜欢教师职业,52.6%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有积极变化,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满意度达90.4%,这说明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能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课程的配置结构较为合理,能满足多数学生对专业成长的需求。

2. 各知识板块间的比较分析

从学科性质角度,教师对教育类知识和学科类知识两大类型进行了调查。教育类知识内容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教育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等通识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反馈较好,实用性评价都在70%以上。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教育类知识的学习可获得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原则,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学习如何去进行教育教学科研与实验,掌握基本的科研程序和方法,培养一定的科研素养。心理学课程使受教育者能懂得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积极健康情感的培养,帮助其习得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成为优秀的教师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类课程的调查中,“汉字规范书写”“教师口语”等为代表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开设认可度很高,均在65%以上。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师范教育的“三字一话”在小学教学活动中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体现着教师的专业基础素质。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得到了被调查者的广泛认可,但开放性问题的反馈结果显示存在课程难度较大的问题,并且教学应用的软件多数小学多媒体设备并不支持,学习后应用转化率难以保证。

3. 最高分与最低分课程比较分析

在对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中,找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探讨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学科类课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三门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实用性评价均高达90%,被试普遍认为通过课堂上高度仿真的模拟教学联系,有利于习得教学方法,在实习和工作中可以很快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被调查者还认为可以通过系统的教法训练,完整经历备课授课评课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基本学科素养和基本教师素质。同时,教师发现被调查者对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课程的认可度很低,以“人类与自然”和“人类与社会”两门课程为例,在这两门课程的实用性评价中,认为其“很不实用”的被调查者分别达5.1%和4.5%,而认为其“很实用”的被调查者仅占9.6%,这在整体的研究中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另外,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艺体类课程的实用性评价也较低,均不及50%。

四、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一是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对各板块知识的实用性评价都比较高,很少出现学生对某门课程评价“不实用”或“很不实用”,这说明“哈尔滨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评价较高,整体适应性较好,能满足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被调查者反馈教育类课程缺少实践实例的支撑。学习内容多为教育学界经典的理论知识,由于本科阶段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再加上有若干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并不明显,因此学习中应试成分较大,效果不理想;而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学年论文的体系设置不完善,学生得到教师系统指导的机会少,往往难以有效落实,教育研究能力薄弱。三是从被调查者关于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对学科类课程的需求度较高,访谈结果显示这是受教育者在参加教育见习后的体验感知,他们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师范技能训练在现今小学教育工作中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直接体现了一名教师的专业水准。

2. 建议

一是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精选对师范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向单一门类或学科纵深发展。同时,教师要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在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间取得平衡。二是在教育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加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导向,完善学年论文制度,使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尝试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步实践。同时,要对人文社科知识、艺体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以分学期安排课时,改变授课内容(如将美术素描的学习内容改为简笔画的学习),增开手工制作等门槛低、效果好的课程,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使其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素质。三是在学科类课程的设计中,应继续坚持对学生“三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将书写练习中“小先生”制度推广到其他技能的教学设计中,发挥优秀学生的帮、传、带作用。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实践内容,如增设电子白板的使用训练等,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四是增设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组织学生教育专业技能研习社团、开展学生师范技能比赛、学生专业技能展示等,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专业的认同,从而获得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使人才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解书,赵冬臣,李业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04).

[2]徐祖胜,于艳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整合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02).

篇6

关键词:作业权 学业自我 调控 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练习对于学业自我的培养有着正向与负向的双重效应,由于作业设置的程序化、模块化与标准化,忽视了知识习得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心理差异。在作业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民主作业”。只有消解不合理的教师权威、消解教师在作业目标和内容选择上的专断、在行为认可与作业评价中的偏颇,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作业权利的回归。为此,在熟悉语文作业改革的理论基础、宏观原则、具体策略的基础上,在对学业自我概念理论的充分研究上,将语文作业的内容进行微观的细化和循序渐进的安排,让渡语文作业设计的权利。做到作业的安排不仅仅以教材选文、练习系统[1]和应试规律为目标;不仅仅以教师和编者作为作业设计的责任人,应将选择、设计与评价的权利回归学生。高考的全面改革要求作业作为关乎学生日常学习的行为过程要做出一系列的自我革新来完善系统,以应对新时期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常态以完善学业能力的要求。本文对近年来语文自主作业以及语文学业自我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并从作业目的的决策与安排、作业内容的选择与建构、作业过程的认可与尊重、作业评价的公正与参与几个方面来探讨作业过程的参与度对学业自我的影响,提出调节学生学业自我正向发展的措施。

二、关于语文自主作业的研究综述

基于“中国知识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作业自主”为检索主题,搜索出1072条相关文献,时间分布相对均匀,多涉及教育类期刊,也有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对文献数量的统计分析发现在语文作业自主的相关研究中,对作业设计和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文章数量最高,且研究来源多为专家学者的论著或硕博论文,另外有不少教育期刊涉及作业观的变革、自主作业的研究、作业管理角度的研究和近几年以互联网作业为对象的研究。

(一)对作业设计和有效作业的研究

对作业自主设计的研究主要针对课外作业,借鉴自主学习理论、运用相关心理学理论探讨语文作业的可操作性,从而全面分析作业设计的问题及其对策。孙传华多年致力于小学高年级自主作业研究,力争使学生的作业形式由“他主”转向“自主”,“从自主设计、自主解答、自主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研究。”[2]王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总结出分层而练、因材而练、合作而练的家庭作业设计模式。[3]使得“学习负担最优化,并且不会超出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实践量。”[4]

(二)作业生活化的作业观的变革

近年来语文教育生活化从理论走向实践,冉超“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贯穿其中的语文作业,使学生真正走向全面发展。”[5]李臣之等认为以往的教授主义作业观弊端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应当坚持发展主义作业观,崇尚德性,强调主动做,倡导生态化。从功能观的审视、作业整体的设计、作业量的控制各方面入手建立了多方协调的作业审阅机制,同时对作业辅导体系的构建和作业环境的营造开辟了新思路。[6]另外一种作业观认为学生作业的瓶颈与限制在于受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表现出的形式机械化、内容刻板化、目标简单化、数量冗繁化、评价迟缓化的特征,应该注重的是现代知识观所强调的在具体情境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创生的过程。[7]

(三)自主学习及学习权利的研究

直接涉及到作业自主相关概念的文献散见在各类教育期刊上,如杨朝军的《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王洪利《把作业的自利还给学生》、范雅娟《给学生自 作业设计新路径探索》。其中陈德菊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8]体现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被赋予的权利。

(四)从作业管理角度研究自主作业

王伟琦从作业管理的角度阐述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习得和发展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学习作业,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幅提高。[9]还有来自现场会议的声音,全面讨论了自主作业改革的意义和内容。其价值体现在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自主课程促学生主动发展。其改革内容包括学科作业“自主化”和综合素养作业“个性化”,“前者有全自主、半自主、加自主、作业签免四种方式,后者包括自主健身、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学艺、自主劳动五项内容。”[10]

(五)以互联网研究为主的自主作业研究

在新时期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作业改革也有了新的研究方向,王峥嵘[11]和周礼[12]基于作业电子书包的形式,设计出了“微学习-强互动-微练习”的以有效的电子书包形式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

三、关于语文学业自我的相关研究

通过“文献”,以“语文学业自我”为检索主题,搜索出241条相关文献,多涉及教育类期刊、心理学杂志、优秀硕士论文。对语文学业自我的研究多为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研究的分支或组成部分,涉及有学业自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和与作业倦怠关系的研究。

(一)语文学业自我概念的界定和结构模型

语文学业自我首先从Shavelson提出的多维度层次的自我概念结构模型中的学业自我概念中细分出来,之后在Song-Hattie模型中作为划分在能力自我概念和成就自我概念下的一个单独领域与数学、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并列,发展到1988年,Marsh、Byrne和Shavelson用语言和数学自我概念来代替学业自我概念。“所谓语文学业自我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语文学业各方面比较稳定的认识、体验和评价,具体包括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成就、语文学习情感和语文学习行为等方面。”[13]

(二)语文学业自我对语文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在学业自我对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中,Byrne首先发现学业成绩和能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高于非学业自我,在特定领域中的成绩与相对应的学业自我概念有显著相关。我国的王中会、许燕认为,学业自我概念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14]欧阳丹经过更细致的研究发现,语文与数学自我概念分别与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高正相关。[15]徐富明等研究发现,学生的语文成绩与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和语文学业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与语文自我的相关度高于一般学业自我相关度。[16]

四、对作业自主与学业自我关系研究的启示

结合文献涉及的内容以及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如下规律:首先,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有较为成熟的量表,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且具体到单个学科领域时研究较为宽泛,从宏观的角度阐述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具体到日常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质的分析,这需要我们创新思路,综合更细致的学科领域内,将量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内质性的存在相结合,使研究更有创新性,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其次,从各领域内的研究来看,我国自我概念的研究大量出现在学校领域,学业自我概念有着较为统一的标准、相对成熟的量表和易于验证的效度和信度。学业自我概念尚未涉及与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操作行为,应加强对学科内自我概念的开发与研究。

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有: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构建学生的作业发展观。随着学生年龄的成长,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二者的因果关系顺序也发生着变化,当学生有了较高的认知能力、认知技能以及自我调控能力时,就会对作业的自主程度有较高的要求,从而内化他人的评价,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学业自我概念,使自主作业更趋向自觉,预测学业成绩成为可能。其次,应加强自主作业对语文消极学业自我的干预。亲身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完成作业,将作业安排的权利交付学生,让学生直接掌控作业过程,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有权决定与安排作业目标。学生学业自我达到的程度影响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平时作业是否愿意努力、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是否付出行动都应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教师的引导与适度拔高下制定最终方案。其二,有权选择与建构作业内容,学生由此可以选择和创生更富有时代性和独特性的个人作业,发挥特长,选取适当的参照对象,提高语文学业自我。其三,有权受到作业过程中的认可与尊重。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中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最后,学生有权参与对作业的评价。以往的研究中多认为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父母和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待和积极的评价,更多支持和接纳,教师应积极创设成功的机会,辅导学生达成目标。日常作业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个性发展与整体提高相统一,有利于自我暗示,分层进步,消解整体评价所形成的负向效应。

注释:

[1]顾黄初:《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2]孙传华:《自主,让语文作业更有活力》,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3]王艳:《自主设计,让家庭作业更有效》,小学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

[4]吴文侃译,[前苏]Ю.К.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5]冉超:《语文作业生活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李臣之,孙微:《发展主义作业观》,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7期。

[7]刘钊,孙飞飞:《学生作业设计新构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陈德菊:《从分层作业到自主作业――对的思考》,教育,2014年,第12期。

[9]王伟琦:《从“计划配给”到“自主选择”――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谢凡:《作业改革的“魔力”:“我选择・我快乐・我成长”――来自中小学管理杂志社“自主作业现场会”的声音》,中小学管理,2014年,第5期。

[11]王峥嵘:《电子书包在线作业系统的设计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周礼:《电子书包环境下的高效自主学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13]李磊:《中学生语文学业自我及其与语文成绩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王中会,许燕:《学习风格、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2期。

篇7

    新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除继续开设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学教学法课程外,还应增设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比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说课与评课、教学组织与管理、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中学数学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数学考试与评价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能提高学生适应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调查列举了二十多种加强实习(实训)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有90%以上的师生认为,到中学去观摩教学、请中学教学专家作报告、聘请中学教学名师或教坛新星进行示范教学、大学期间熟悉中学数学教材、加强微格训练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措施。绝大部分学生和院系领导认为目前的教学虽然重视数学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忽视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与学习者的有机结合,与知识应用的衔接;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德育功能;课程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

    访谈结果与分析

    调查采用面谈与网络函询的方式,征求了6位院系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多数领导认为目前新疆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建议增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师范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根据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新疆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突出师范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各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地方教育局局长和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组成双语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完善实习环节,改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管理.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高校与中学数学教师合作进行开发研究等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形式,他们认为实习支教的形式虽好,但管理不到位;分散实习效果最差,应取消分散实习.十五位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对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总体感到满意,但也尖锐地指出,今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师范性,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及早熟悉中学数学新课改教材的教法,以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优化与重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按照新的服务面向定位对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整,适当增加中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教师口语、初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数学教育方法、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如何学习数学等选修课,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复合型教师为目标,建立教育类课程教学协调组织机构和教师教学沟通制度,以统一思想,协调步伐,最终形成各学科各司其职、相互沟通、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理顺学科基础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关注在现代数学观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对中小学数学的认识.为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更多地体现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纵横联系,善于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观点来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的现代数学理论下,能够自觉地把现代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初等数学教学的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新疆高师院校的教学过程,在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学术形态的同时,还必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育形态[1].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换为教育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能力,不是单靠数学教育课程所能完成的,它需要通过整个课程体系来培养.在讲授各门课程时,我们都应始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创新.同时,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整体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运用数学史的某些内容,使学生领会数学内容不仅是形式的演绎,还具备教育价值.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践能力教学技能是评价数学教师能力的核心指标,它可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来实现[2].在实际教学中应缩小班级容量,以便增加教师指导学生的频度,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生分层编班学习.首先从理论上建立高师学生教学技能等级水平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学班分班的依据;学生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班,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2)扩大指导教师范围,实行导师制.在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后,实践部分的指导工作可由其他任课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担任,并实行导师“承包制”.(3)开展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组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小组,加大学生技能练习的次数.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互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4)经常请中学数学名师来校说课、讲课,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中学数学教改研究课题.关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习(实训)工作力度见习和实习是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其毕业后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在加强见习与实习方面需做到:(1)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制订见习和实习方案时,要求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利用两年半的时间通读中学数学教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并登台试讲,其试讲成绩记入成绩档案;组织学生到中学观摩数学教学,参加中学教学开放日活动及地市级优质课评比活动;聘请中学数学名师或教坛新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示范教学.(2)改革实习方式.取消分散实习,采用实习支教和集中实习两种方式.(3)将实习支教与毕业论文撰写结合起来.学生在支教前,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教学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在实习支教期间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与访谈,为毕业前撰写中学数学教研论文收集资料.(4)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足够经费用于基地设施建设和外聘指导教师补助.加强对学生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数学教育的重点.因此,改革目前新疆高师院校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学”,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来指导教学并大胆革新大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未来的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法;教师更应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摒弃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研讨式、指导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应占主导地位.切实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双语”教学是关键,而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则是新疆高师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转译,具备“双语”思维的能力,就必须对“双语”教学提出刚性要求:(1)制定“双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对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2)成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3)定期召开“双语”教学交流会,完善“双语”教学相关档案建设和制度建设.(4)推行民汉混合编班,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学习汉语的良好环境.(5)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四统一”方式.即学计划、材、统一考试标准、统一毕业资格.关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渗透学生是所属文化的产物,他们的感觉和思维方式以至整个神经系统都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更有各自复杂、独特的文化背景.教师要和学生打交道,就要和学生所属的文化打交道,理解学生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同时,教师是“文化人”,教师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才能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更新.新疆高师院校数学课程的设置更应体现“民族性”的理念,在教学中渗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3].这样做首先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需要;其次可以弥补少数民族现行数学教材的不足;再次是为建构新数学知识与新观念做必要的情景准备;第四是可以增强少数民族教师跨文化数学教育的适应能力[4].因为少数民族数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异同,在教学中才能恰当地渗透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需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意义重大.

篇8

论文关键词:师范教育;教师专业知能;课程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教育阶段扩容的基本结束、基础教育阶段学龄儿童数量的减少,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就业压力益发严峻;而从校长、教师和学生等各个层面,又不难听到这样的抱怨,高师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不能直接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师资力量.面对现状,作为高师院校教师,不能不思考:如何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确保我们的产品(师范生)能尽快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又具有较为深厚的职业发展潜能.本文作出了思考与探索.

1学生状况分析与教育目标确定

由于各个层次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师范生的总体水平有明显的下滑趋势.如作为第二批本科的我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大致在同龄人的前10%左右.这个位置的学生固有的数学学科素养和智力水准很难适应数学科学研究的需要.因此,我们这个层次师范院校的定位:为中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

2思考与探索

2.1加强协作。调整教师教育通用课程的内容

有关教师通用的专业知识的课程,一般由教育系开设,原来开设的课程是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等.为了加强针对性,我们拟将普通教育学课程改为基础教育概论,明确课程内容为基础教育服务.删减一些纯理论的阐述,增补对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解读,如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等;增补一些教学论的通用知识,如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比较辨析等;增补一些教育科研、教育测量等方面的实务训练;拟将普通心理学改为教育心理学.同时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提出加强实践性,以实际案例为抓手,通过对案例的评析提高学生的理解.

2.2开展活动,强化教师通用技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升,并非短期培训所能达成,更需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此,我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督促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如:明确班级管理的轮值制度,尝试设置月班委参与常规班委的管理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积累管理经验;明确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组织一次有影响的班级活动.加强暑期实践活动,建立稳定的活动基地.如,尝试和周边中小学合作,免费为他们的学生进行提优补差活动;广开资源,从大一开始每个暑假分别有1/3左右的学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集体性实践活动,保证所有学生在实习前都能直接参与中小学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积累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

(2)语言表达能力,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我们借助学校的资源,要求学生选修“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让学生获得有关表达方面的理论知识,明确努力的目标;督促学生实践,2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轮流进行5—10分钟的演讲,让学生敢于表达;3年级上学期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选拔性的辩论比赛;毕业之前进行一次用嗓的专业训练.

强化“三字一话”等专业技能训练.结合演讲比赛等活动以及学校普通话测试,让全体学生全部通过省普通话测试;制定完善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方案和相对规范的督促和激励制度,如成立班级考评小组,对学生的态度、进步等进行考评,在期末总评中有所体现,开展有关竞赛和汇展等.

加强课件制作技能培训.提早有关技术类课程开设的时间,为后续有关教育类课程打基础;调整技术类课程的内容,加强实践性,如几何画板和课件制作课程,直接划分成Word文档处理、Execl制表系统、PPt演示系统、网络资源的收集、Matlab数学工具、Flash、Authorware等通用课件制作技术等模块,并增加教学、考查的实践性,以具体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3)教师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修养等教师通用的专业修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并非某门课程所能达成的.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给学生更多的触动,让学生自身往这个方向修行.可以组织年级学生周末观看有关电影、视频,《乡村女教师》,《放牛娃的春天》,《麻辣教师》,《音乐之声》,《一个也不能少》,《烛光里的微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无形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风采;组织二、三年级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教育话题的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大家》、《人物》等栏目中有可选的素材;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写观后感,以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在有关演讲或辩论比赛中也可以选择一些相关话题.

当然,也应注意抓住一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如,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教师、学生的表现,一定能给学生巨大的心灵触动,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制成电子文稿或者展板进行展示.

2.3加强数学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教育相关专业技能

认识课程的意义,开展分段实习.一二年级尚未开设数学教育类课程时,可以开设一些讲座,让学生及早定位,明确目标;实行分段实习,创造机会让学生尽早感受教师职业.如在2年级下学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回到中小学课堂,感受教师工作,反省自我,确认目标;3年级下学期安排一个星期时间进行课堂教学预演,并借助微格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实践、比较、交流中提高;4年级上学期到中小学实地实习,回校后进行总结和汇演.这样,通过“下去——回炉——再下去——再回炉”,尽早、多次、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相关教育技能.

加强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建设,除了开设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之外,建议开设初等数学研究、解题研究、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等.初等数学研究侧重于以高观点认识初等数学,同时使学生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解题研究侧重于通过具体的解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史与数学方法论则侧重于从历史的研究中了解数学全貌、对方法进行辨析,获得对数学学科的一些本质认识.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自主性.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数学教育学课程注意以案例为载体,组织学生从事设计、讨论、评析、实践等活动;初等数学研究、解题研究等课程应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亲历解题过程,揭示困惑、突破困难,提升解题经验.注意收集有关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上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力争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微格教学资源和设备,建立督促、激励制度,将有关技能(如说课、讲课、评课等)的训练延伸到课外,提高课程的容量.

2.4尝试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

数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多沿袭数学专业,因此,很多人认为,师范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足够应付中小学教学.但与师范生、中小学教师的交流中,笔者发现,教师的数学素养并不乐观.如笔者曾询问中学教师,“为什么用方差刻画数据的波动水平,而不是用数据与均值差的绝对值之和”,很多教师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更多的教师不知道其具体原因,只是说“这是规定”.显然,停留于结论性的了解,是无法实施高效的数学教学的.提升师范生的数学素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尤其在师范生源急剧下降的现状下).那么,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数学素养?师范生最欠缺哪些方面的数学素养呢?  笔者认为,现今的师范生,最为欠缺的是:数学研究的亲身感受和对数学科学的整体认识.

(1)感受、经历数学研究过程,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

数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紧,教师担心课时不够,不敢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具体应用;同时,由于师范生学力偏低,师范生很难快速、高效地完成数学问题解决的任务,因此,教师多选择了讲授,从而造成师范生数学问题解决经验的缺失.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效果不理想;更多的是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更缺少亲身的数学研究经验,自然无从提升学生的数学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易使学生误认为:“讲授——接受”是教学的唯一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观,误认为数学是一系列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感受不到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中合情推理的成分,感受不到其中的“火热思考”.为此,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理应创造各种机会,展现数学的产生、发展、运用过程,让学生感受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具体地,应加强这些课程的教学研究,不仅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还需讲清“怎么想到的”,也就是教师应力图展示数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外在明晰,让学生间接地感受数学研究过程;但仅有外在的感受是不够的,真正研究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学生的实践参与,“做中学”是提高学生能力更为可行的策略.也许有人提出,这样的理念大家都能认同,但实施过程中如何克服课时不够、学力偏低的困境呢.

笔者认为,学生学力偏低是需要正视的现实,同时也是需要借助教学加以改善的,简单地因为学生学力偏低而减少学生的参与机会,无助于学生的进步.在学生学力偏低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身先示范,让师范生感受数学研究过程,待学生学力有所提高后再让学生自我实践;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学,如对教材中一些简单的主题,可以首先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甚至网络学习等;精选适合学生研究的主题,对师范生而言,一些初等数学问题可能是极好的选择,因为这些问题和中小学教学联系密切,由于其初等,又是学生的学力所能及的,其解决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同样能让师范生感受数学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数学科学的本质.

让学生感受、参与研究过程,确实可能延缓教学的进度,甚至总体上减少了教学内容和容量,但只要真正增进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少学一些数学知识又何妨.例如,函数类课程中,最为基础、核心的课程是数学分析,数学分析以一元、多元实变量函数为载体,介绍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从而也提供了解决函数问题的基本工具;复变函数、微分方程等课程则是数学分析的自然发展,只是将研究对象拓展为复变量函数、一些特定的带有微分的方程而已.将研究对象推广到几何曲面,则形成微分几何.也就是说,后继这些课程,只是研究对象的变化和有关技能、技巧的变化,并没有产生思想上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我们将目标定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不是定位于知识面的广阔,那么更应该加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教学,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为此,可以增加基础课程教学的时间,并注意介绍这些课程与中小学教学的联系.在教学时间不够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删减部分必修课程,以讲座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当然,这是涉及整个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乃至数学专业课程的建设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

(2)关注联系,从整体的高度认识数学

进入大学,数学不再是一门统一的课程,而成为一个课程群.这些课程名称各异、各有专攻,甚至各有专人讲授,在数学内部也形成了“隔行如隔山”的境况.在这种境况下,没有教师的有意引导,学生不易发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将不同分支的知识融汇贯通,不能从整体的高度认识数学,因此相关课程教学中亟待加强相互间的联系.

加强联系最自然的方式是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注意揭示相互间的联系.如高等代数教学中,注意从几何的角度解释特征向量、特征值等概念,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了解高等代数的来源与运用,从而形成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以联系的观点看待不同数学分支.实际上,学生学习矩阵的表示、运算只是掌握一个工具,掌握工具本身不是目的,运用工具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才是教学的目标,如利用矩阵运算求解方程组,研究方程组的结构,利用矩阵表示几何变换,利用矩阵的有关特征(特征值、特征向量、行列式等)研究几何变换的特性等,从这个角度进行教学,则容易促成学生运用矩阵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将这一工具较好地迁移运用于学习或工作情境中去.

篇9

关键词:课程;教与学;教师;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25-03

现阶段的师范类教育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模式,即:专业课程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课程。这就产生了师范院校中的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课程并无本质差异的状况。

一、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几个困惑

1. 课程“拼盘”

作为小学教师,其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以数学专业为例,其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专业基础课学习与非师范生差异不大是无可厚非的。

南昌师专的定位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类似,均以小学教师为培养方向,因此其课程的难度、广度以及侧重点必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拼凑专业课与教育类课而形成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教师有其特殊性,简单地照搬高等数学的课程,或为降低难度对现有教材进行删减后的课程,在教学中并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建立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发现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的特定知识与课程建设迫在眉睫。

更深层次讨论小学教师的特殊性,与现阶段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分配不均有关。在小学教师稀缺的地区,教师专业性要求与通才性要求并重。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岗位往往和自己所学专业不一致,数学专业的学生教各种科目的都有:语文、科学、英语甚至还身兼数类科目。对于他们而言,学校学习到的能力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2. 有教无学

教师日日辛勤耕耘,少则每周十几节课,多则每周上二十甚至三十节课。各个环节也有部门负责督促完成,需要从备课、考勤、授课、练习、反馈到最终的总结等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按部就班地一一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全面而充实,层层考核也通过了。但是,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又会用多少,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中又能有多少知识能运用于实际呢?许多的疑问,并不是每个学期末的一张考卷、一个分数就能体现的。答案是明确的:教师教学生学,学完只为那张考卷,考试只为那一纸证书。

有教无学成为普遍的问题,也就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教师时时在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实践课、实验课、见习实习等方式应运而生。教师的课堂也逐步从教师讲授向学生主导的方向转变,倡导应用性强于理论性的课程,放手让学生自学并试讲后由教师点评,提出不足与改进方案的方式也产生了,课堂教学形式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趋势是积极的,力度也是应当给予加大的。

3. 考完就忘

以一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为例,每周3节课,一学期54课时,共3学分。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以课本为蓝本,听课、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不论自查还是教师提问,从基本概念到实际例子基本能答全。临考的强行记忆是有效的,但记忆强度以及记忆深度则都是有限的。

考试结束,记忆内容如果没有衔接的课程,在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全为其它内容所取代。从而导致一个学期的54节课、几十个小时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成为了无用功,一门课达不到基本要求而成为无效课。

无效课的存在是办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减少或消除无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目标。

二、解决困惑的途径

困惑提出来,如何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寻求出路。亟待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内容的正确筛选

一门课的开设有其定位和目标,教学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的选定要紧扣定位和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但另一方面,对于许多针对性较强的课程,现有的一本或几本相关教材中,却没有完全匹配地用于教学的内容。如小学教师数学专业学习的深度广度、内容选择,都需要教师发挥积极主动性,在对现有相关书籍的学习领会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对书中内容,不仅进行增删,更应进行整合。

2. 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孔子有“无言之教”之说,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教师应给予其更大的空间,像现今的婴幼儿教育中,对越小的孩子越应该为其创造安全丰富的环境,给他们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相比而言,对于已经身经百考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成熟,能力也更强,发挥的余地也更大,教师是否应该更能放手放心呢?

“最好的学法是做,最坏的教法是说”。教师的作用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是学生的监工。教师,尤其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做到的是为学生选择内容、创设问题、引起关注、引导方向,最终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将其所思所想所做予以展示。

3. 明确考试的目的

考试的目的很明确,即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给予评价,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到任课教师,进而指导教师的教学。考试能达到既定目的吗?且不说试卷的信度效度,就是一份复合标准的试卷,其内容的覆盖程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实用性的知识点在纸笔之间不能充分地体现。有的教师就提出“纸笔考试一定是最坏的”观点。

教师进行了种种尝试,包括将成绩四六分,百分之四十平时分、百分之六十考试分;教学教法类课以学生的说课或讲课作为成绩;理论性课程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等等。结果有了些许改善,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部分体现,但应试的痕迹还是明显的。

4. 确定教学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

确定教学目标有三条原则:一是具体:指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比如很多教师都常用的“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之类,就未免空泛。教学目标不能拘泥于某节或某几节课,而是需要致力于长期培养的课程目标。二是集中:是指一节课的目标不能过多,但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是很不易的。三是恰当:恰当的依据是课程体系与单元结构中的位置,文本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目标,这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是现今教学的努力方向。

5. 教师自身的准确定位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良好的品德修养已成为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背景下,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身所充当的角色,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教育本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的人,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品德高于一切,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人。

教师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地物质化的社会评价方式会影响到他们对诸事的价值判断。教师固然需要实现自我价值,要得到领导、家长与社会的认可,要提高收入,要晋升职务,要有尊严,要体面,这些,都是应该的。教师心灵成长的关键还在于能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服从于社会趋势,又不能完全被同化。所以,不能一味屈从于成绩第一的价值判断,虽然这还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心灵成长着的教师能够有清醒的意识,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往往在规则之外拼搏着,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

教师不能一味追求物质第一的价值判断。教师的职业是相对比较清贫的,如果动点“脑筋”, 教师也是可以发家致富的,问题是背离职业道德而追求物质利益,不符合教师职业的道德属性。

教师不能一味顾及自己的专业成就。在现行体制之下,有时一张纸的作用很大。不少教师热衷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搞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认为这就是资本,就是成就,这也是很不全面的。教师的舞台更多的是学生的身影,许多默默奉献的教师尽管拿不出什么高级别的论文,没有获得这个、那个奖项,但他们奉献的精神品质却是值得肯定的。

教师的心灵成长,不求速度,关键是内在体验,在乎外界因素,更讲究内在修炼。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有各种路径,可以有各种评价方式,只有心灵在成长的教师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6. 备课应当如何备和备什么

备课并不等价于写教案。当然,教案的准备是备课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备课是一种预设和生成。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教师须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方法以及思想方面的种种相关性内容。

备课更应该备学生。对学生这个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充分重视其共性以及个性。帮助学生解决其想不想学、学不学得成以及忘了以后怎样自学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因其教育的学科、层次不同有较大的区别,但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相通的。简而言之为“一德、二懂、三力”,即尊重师德,懂学生、懂知识,具有表现力、感知力、判断力。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共同的事业——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学习是强根固本之举,不管工作再忙,我都不忘学习,是学习让我了工作的权。

在学习过程中,我有“位”要有“为”的信念,胸怀“诚”字,抱定“勤”字,“实”字,把“”思想的学习贯穿于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理论学习和知识及新知识学习相,理论与相,学用、学用相长。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素质,以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知识学习,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知识学习,真才实学。教育工作经济工作发展我地对工作要求,需要学习充电;另一注重理论、注重调查,在实践中的真才实学。

克尽职守代表职责

一名人大代表,最的职责为行使权利,面对党和的重托,我深深体会到,当代表就要职责,当代表就的意愿反映上去。想的,做的。本人对教育管理,协助乡党委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控制中小学生流失,九年制义务教育》、《禁止任何组织与个人招用应该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规定》。

放暑假之前向秦皇台教委建议:廉洁执教,坚决个人有偿补课。和教师分析总结了教师有偿补课的弊端:教师个人有偿补课,有损于教师形象,有损于师德,有损于学生健康成长。金钱的诱惑,就可以抛弃教师职业规范,就一心想着把培养学生成材为己任,就会逐渐失去事业心、责任感。教师个人有偿家教,于学生、于教师、于家庭、于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旨在督促全体教师廉洁执教,的教育形象;使教育系统争先创优的风气,为办满意的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在日常工作中,我身体力行,工作,尽工作的失误,以防代表、教师的声誉,来代表形象,也为向人代会质量较高的建议和议案积累素材。平时注重收集乡情民意,时常在下班和“双休日”到教师中间、家长之间尽她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倾听教师、家长的意愿和呼声,每次参加人代会,地把的情况反映上去,做的代言人。两年来,届人大代表向人代会的“,控辍”、“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秦皇台乡中心街路灯安装”等多个建议被学校、采纳,并予以实施。

本职工作,献身教育事业

一名区人大代表,又是一名教师,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应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份力量。

多年我一直从事毕业班教学。是毕业班,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时刻告诫,要给初中学生生涯划上完满的句号。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学校现教育教学资源,把学校的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1、备课细致。平时教材,参阅资料,向经验的教师请教,并一起教学问题,力求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时,从学生的情况入手,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要求,教学预案编写详尽,除此之外我还注重教学反思,学生的精彩发言,好的解题思路,教学中的困惑和障碍值得记录的宝贵资料,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的教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特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注意,难点。课堂上,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性,培养学生的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求知、合作、竞争,端正了学生的学习,培养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学生学得,向40分钟要效益。后进生而言,仅仅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的,我还课余对学困生辅导,查缺补漏,并与家长,沟通情况,使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起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

3、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我听、记,力求每次学习都有大的收获。也了与同行的差距,既而也带来了我学习的。我课余上网新的教育信息,阅读教育类的书籍和杂志,使地的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并付诸于课堂教学。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和。年年12月相继、区级执教公开课《直线、射线和线段》、《相交弦的性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年年撰写《教学案例》获区级一等奖,制作数学课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获市级一等奖,撰写教育教研论文获省级、市级一等奖;年相继被评为第六批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在2010年又被评为第七批区级学科带头人,并在区组织的优质课、说课评选中一等奖;在区教研室组织的《中考数学解读》教辅资料编写中担任副主编;并连续《互动同步训练》等教辅书的编写工作。

4、把学生教好,让每一位学生,是教师最大的心愿,也被每位教师看做最高的荣誉。的迎接毕业考试,学生薄弱环节,我精选题目对学生训练,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步步,我深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了,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毕业考试。我还关注市、区教研室的文件,近几年中考中的新题型、热点问题、数学典型问题了专项训练,学生毕业试卷上各个类型的题目的得心应手。付出总有回报,中考乡镇组名。数学毕业考试中我班学生了非常优异的,有四名学生被中学提前录取,同学名的好。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订阅、学习《中学生数学报》,并组织参加竞赛;我辅导的学生,、等多名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为升入理想的高级中学铺平了道路。

5、我做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在自身工作的,承担了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工作。把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年青人。时常仔细阅读分析年轻老师的创新课、课,帮助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每次听课后,我都会评课,帮助授课者找出优缺点,使的方向。在我和帮助下,和两位青年教师,、区级组织的优质课评选中分别市级、区级一等奖,并有多篇论文获市级、区级一等奖。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在自身工作的,好师徒结对工作,注重与青年教师探讨,把在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技能等微薄的经验,与的青年教师分享,传、帮、带、尽到老教师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