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4:2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根据哲学唯物辩证法矛盾特殊性原理,我们知道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特点,小学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各方面都没定型,因此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章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评价中应本着的原则,“同”是指评价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共同目标,把握住大方向。“异”允许学生观点差异的存在,在评价中注重目标的多元化、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凡是那些体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而又不算“大逆不道”的能体现学生发展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感受,应用热情、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有效地调控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鼓励闪光点,使学生心理处于“蠢蠢欲动”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始终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活动中。对于缺点也要巧妙点拨,既不伤学生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积极性,不抹杀学生创造力,又使学生得到提高。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评价,找到他好的地方,先鼓励,然后纠正错误。
四、精心设计阅读的形式
指导学生读书,形式应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恰到好处。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应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当教材中出现了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难懂的片断,教师采取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也为了便于大面积检查、了解和训练,对于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的课文,可由几个人或全组、全班学生接续读。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和序目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可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句子。为了诱发想象,形成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读。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表情,对故事情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对于句意连贯、句式复杂、内在联系紧,逻辑性强的句群、句组或段落,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强化记忆,激发灵感,活跃气氛,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句段也要齐读。当然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进一步体味朗读的技巧。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的训练,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在低年级采用师生相互伴读。为了激发学生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提高朗读效果,可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通、读好课文,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利民.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湖南教育,1999,(11).
[2]黄绍业.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广西教育,2005,(28):34.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要养成好读书之习惯,教学在加之辅导,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善读,最终不待教师辅导而自臻于通晓全篇。”可见探讨阅读教学开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实施阅读教学开放
现今,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为主,摒弃原有的单一、被动、枯燥、僵化教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自主性”这一特点,对学生实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一)开展学生“意境”阅读教学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意境时,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体会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没、形象美和艺术美;根据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引入学生触发感情、启动思维、促进联想,从而进入文章图文并茂的意境,使感情在陶冶中升华。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十册中《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夜色幽静道路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夜行黄沙道中》并融入录音情景中: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二)以“多媒体”辅导阅读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使教材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三)创设“问题”提升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为此,教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几个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追求的科学精神,达到阅读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熏陶感染力。如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册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要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勾勒出来,并对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思维是在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新的一轮课改已经进行六年,但还有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新理念、新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如:讨论式、启发式、自助式、探究式等。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新见的,就表扬;有道理的,就鼓励。不要轻易否认学生观点,把激励语言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使学生有成就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启发想象,挖潜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力,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一个人做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摒弃陈旧观念,创新新的理念,是成事之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和挖潜学生自主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使思维得到续写、扩张。
结论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习惯、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即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欣赏者,时时参与阅读活动,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纲要
[2]娄金龙-在阅读课中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几个着力点[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3期
篇3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
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影响低年级阅读教学开展的现实因素。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影响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学生识字范围狭窄
低年级尚处于启蒙教育时期,刚刚开始接触汉字,从拼音字母中逐渐向汉字认知上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学生对拼音音节从认识到理解掌握的深化过程,对汉字的认识尚处于一个简单感性的程度上,没有真正理解字义、词义的具体含义,对所阅读的文章、字段缺乏理解能力使得即便是内容丰富的阅读内容也很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由此开来,识字不多是影响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学生理解能力偏低
由于低年级学生毕竟阅历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所以普遍存在理解能力较差的现象。理解能力差不但影响了学生阅读效果,同时导致低年级学生对阅读目标的选择甄别上缺乏科学性和目的性。学生往往只关注于一些能够引发自身兴趣的图案,而忽略了文字与图案结合起来所表述的含义。图案的表述是基于学生的想象而表达内容的,会因学生生长环境、思维方式、观察习惯的不同而发生偏差,单凭图案理解内容与文字叙述内容会因人而异,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教师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是学生阅读兴趣不浓
由于一直习惯于看图思考的学习习惯,一旦接触到文字阅读会有抵触情绪,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字词、句段不能够理解,会感觉到阅读的枯燥而失去阅读兴趣。同时低年级学生对学习上存在的被动心理,导致对阅读教学开展的实际意义无法理解,对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成型的认识,这样也导致了阅读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是阅读也会不加思考,入目不入脑,入目不入心,对待阅读只是敷衍了事。
二、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发挥阅读作用,就要在阅读指导上下功夫,而要提高阅读指导教学效率,就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着手,让阅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到阅读过程中来。基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心理状态,要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就要把握素质教育的主线,采取寓景于教、寓情于教、寓理于教的措施来适时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是寓景于教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阅读缺乏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势来作为过渡以强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正是从学生对图景的理解比对文字理解更加直观这一点上考虑,将现实存在的自然景象引入到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直白的阅读更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江南》课文时,如果单纯地将课文“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直接引入,学生在对文章毫无感觉的情境下很难引发阅读兴趣。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不是直接引入课文,而是首先由教师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引入教学做好铺垫,以给学生讲述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为引导,在学生脑海中首先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独特意境,引导学生进入江南水乡的意境当中,通过描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然后适时导入阅读,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经历从未知到熟悉的过程,通过外部渲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的焦点上,才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地进入到阅读内容的情境中来,沿着教师阅读目标的思维主线来达到阅读教学目的。寓景于教的阅读引导策略是实现低年级学生从图案认知到文字认知过渡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是寓情于教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状态
阅读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阅读古典文学是与古人的思想进行碰撞交流,阅读现代文学是与现代文学家进行思想交流,尽管这种交流的介质是文章,交流的方式是单方面的,但这是一个吸收借鉴的过程。低年级阅读尽管不能够达到思想交流的层次,但对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必须带着丰富的感情,让学生在感动中向往阅读,在阅读中体验感情,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升国旗》一文中,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内在的含义,只是认为这是一种简单的动作行为,或是作为一种仪式性活动来观赏。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充分抓住升国旗仪式的内涵主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升国旗仪式的丰富内涵,把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融入到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申讲解饱含感情地进入阅读。比如给学生讲述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吐木秀克镇栏杆村年逾七旬的胡达拜地•依明老人十九年如一日坚持升旗的故事、 日喀则99岁“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44年坚持升旗的故事。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带着这些故事对学生感情的熏陶进入阅读情境,这样学生更能够从内心接受,并带着浓厚的感情来跟着教师进入阅读状态,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逐渐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状态。
篇6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的主要学习方法,主要内容是由字词句段篇所构成。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要将学生听的能力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来进行培养,将学生们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一边听一边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能够将阅读中的内容,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给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能够使学生们听老师讲解完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加工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将适合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动手记画,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能够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好地提升上来,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去听老师的讲解,进而培养和锻炼属于孩子自己的阅读技巧。
二、对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上进行培养
按照语文教学的特征,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充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进行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上要予以尊重。为了将学生们对阅读文章理解的独特和多元性展现出来,对体验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表达出来,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发挥语用的作用,要引导学生们多读、多思考。不管是对何种阅读方法进行选择,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是其根本所在,比如,只读文章,对语言材料进行吸收,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能够同文章直接对话,对文章中的语言材料进而做到由外而内的吸收;其次,利用学生自行阅读交流反馈,对学生阅读中的仔细认真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进行培养,将一边思考一边阅读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自我品味文章中的内容,要比教师强制性灌输效果明显。例如,某位教师为了能够将孩子们自主阅读的能力提升上来,引导孩子们对主题阅读中《天才比尔•盖茨》进行阅读时,先介绍了他的主要的重要事迹,之后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去阅读文章,并且告诉孩子们要想成为富翁,能够从其中获取到什么经验。这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就会非常浓厚。同时,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技巧和语言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技巧上可以很好地进行控制,并且按照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调整。同时,教会学生们去精读文章。阅读一些知识丰富、教育意义强的文章,这样对于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会更快、更明显。
三、将美学思想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美从阅读的意境中挖掘出来,是对小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的开始和关键所在。对文章中的环节和写意怎样引导学生们去形象地体会,对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一同前进,对这个思维过程予以完成,进而向着文章的意境中迈进,是通过美育使学习者进行接受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实践中引导学生们对美和丑要正确地进行区分,对什么是美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进而带着美的思想去对文章进行阅读,很多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中,都有效地统一了形式和内容的美,所反映出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形式上都非常的合理,结构上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对儿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思想素质上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们以美的高度出发,去体验、感受和领会文章中的美,使高尚的情操、品德和理想能够有效对学生们的身心进行陶冶。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特别的爱”进行阅读中,教师从美的角度上对孩子们进行引导,让孩子从中将“美”挖掘出来,进而对整个文章上进行了解。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丰富了孩子们阅读情感。
四、结语
篇7
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不容忽视,因为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往往能代表其综合英语水平。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阅读能力是英语能力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小学高年级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较成熟,这个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进行大量英语阅读的预备期。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单调乏味而又长篇的阅读会让学生逐步丧失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的选取既要考虑与知识的连接,又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的趣味性,篇幅不宜过长,生词也不宜过多。
2.技巧性原则
(1)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难易程度,学生阅读的时间也有着差异。
(2)处理好练习设计的梯度。练习的设计应该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水平。
3.“两主”原则
“两主”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课不是教师的灌输课,教师不应该包揽一切:教新单词、讲解语法、翻译、评讲练习等,生怕学生掌握不透彻而什么都灌输给学生,学生缺少思考和想象,直接吞咽和被迫地接受新知识。
三、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教学前,指导预习,有备而学,激发阅读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很多内容都具有很深厚的文化背景。高年级阅读材料又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很多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难以理解。会增加学习难度,因此教师要加强预习指导,使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地进行语篇学习。
2.导入时,借助图文,难点突破,调动学生感官
借助文章的标题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讲解必要词汇。
3.阅读中,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指导使用阅读策略
在所有的语言技能中,阅读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他们不用老师的帮助就能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中进步。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方法上,老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猜测词义。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每当遇到生词的时候,总是很急躁,至于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当然想知道单词的确切意义,必须查阅词典,可是要通篇理解全文,往往不必了解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
(2)巧记笔记,提高效率。在阅读语篇时,教授学生记笔记,记录文本中的主要信息,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关键词并归纳全文,为之后的复述做准备。
(3)问题引领,剖析主干。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和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关系。教师如何解析课文,帮助学生抓住文章主干,对于学生日后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4)鼓励自学,锻炼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一步步实践训练出来的。
(5)大声朗读,培养语感。朗读训练尤为必要,通过大声朗读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悟,即:语音、语调、音调的节奏。
4.阅读后,读写结合,形式多样,巩固语言能力
阅读只是一种语言输入,最终要转化成语言输出,阅读才有意义。而“说”和“写”是语言输出的主要形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5.复述内容,巩固新知,强化语言输出能力
篇8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树立自学的信心 [ ]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篇9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1.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1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
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
1.2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
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1.3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
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2.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2.3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4灵活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只身临其境,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并记忆深刻,对于小学生尤其如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另外,注重课件制作的趣味性也是使学生深入情境,引起思想共鸣的好方式。通过有吸引课件的播放,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能够激发起阅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3. 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3.1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比如,学生课文读的不够流利,不应立即指责课前预习太差或记忆力太差,更不应对其阅读能力进行负面评价。此时,应当从勇气可嘉、发音标准等其他侧面对学生加以褒奖,然后因势利导,指出课文读的不够流利到底是基于生字词还是其他原因。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同时自信心受到鼓舞,才能树立超阅读的兴趣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老师讲一句,学生记一句,老师讲一段,学生记一段。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像猴子搬包谷,一路捡一路丢,所以,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可以通过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前准备作业,如在学习《美丽的公鸡》一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收集公鸡的特征和作用,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3.2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了方法远比学到的知识本身重要,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不断的获取知识,在小学生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使其摆脱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形成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在阅读中手、眼、口并用,在独立阅读中带着问题读课文,将有疑问的用笔划下来。又如,时常开展一些课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各抒已见,老师则对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进行引导,对于有创新性的想法要加倍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其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要落实孩子的主体地位,关键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老师都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鼓励其积极独立思考问题。
4. 改善阅读水平评价标准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 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少、慢、差、费”的阅读教学制约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健康发展。本文试用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图式理论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阅读教学现状与图式理论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所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①。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阅读已成为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体各项能力的发展。
然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曾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展开了“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的抽样调查”,结论是“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差,而阅读能力更是其中的“差中之差”。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距很大;二是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知识的识记强于理解,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记忆、认知强于综合运用。”②
转眼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吕淑湘先生曾经所言的“少慢差费”(读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现象是否得到了根本改变,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利用现代阅读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决当前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20世纪6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在阅读理论的研究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后,图式理论(schematic theory)被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运用于阅读研究,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根据图式理论,图式(schema)是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大脑按一定主题组建的知识单元”③,用来“表征、组织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心理结构”④,人们处理外界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和吸收外界信息。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就是文字符号的解码和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进行意思重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的图式起着重要作用,读者会将自己的态度、兴趣和期望带入其中,以致不同的读者会因阅读目的或知识经验(图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⑤。根据图式理论,读者阅读时出现理解障碍可能有两方面原因⑥:一,读者可能不具备适合于阅读客体的图式,二,读者虽具备适合于阅读客体的图式,但不能为文本信息所激活。
从这一理论出发,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图式体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则越易被激活,调用的可能性越大,调用的速度越快,阅读的效率也越高,相反,如果没有相关的图式支撑,那么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小学生,其思维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图式也处在开始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要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建构并完善阅读图式体系。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图式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图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图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虽是一个连续性过程,但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既有一定的可变性,又有一定的稳定性。1955年,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皮亚杰发现了两个重要事实,即“同龄儿童的答案中存在相似的错误”,而且“错误随年龄的增长呈现规律性变化”,表明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呈阶段性地向前发展的。皮亚杰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⑦,各阶段的年龄划分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因之改变。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以身体为中心,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此时儿童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如婴儿看到一个奶瓶,就做出吮吸的反应。图形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前运算阶段(2~7岁)
2~7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不再以身体为中心,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7、8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7~12岁的儿童能借助具体事物,建立一般的逻辑结构,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例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知道物体是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发生变化的,能推断“从篮球中间取出并放入排球中间的足球是同一个足球”。不过,此阶段的儿童只能联系具体事物进行思考,即他们的思维内容和形式(具体事物)尚未分离。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以后)
12~15岁以后,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迅速发展,思维内容与形式出现分离,儿童能根据假设和条件运用抽象的表征符号进行形式运算。
从上述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情况看,小学阶段儿童(年龄处于7~13岁之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内容和形式尚未分离,认知图式仍在建立之中。由于阅读是阅读主体理解书面语言信息的认知活动,主体对书面语言信息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主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创设情境大力发展小学生的阅读图式(语言、形式和内容图式)。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⑧
(二)小学阶段是发展阅读图式的关键时期。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方面,即机体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其中机体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⑨。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家和脑科学家根据儿童与成人在语言习得和思维能力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分析研究了法国“阿韦龙野孩”(Victor 1798年发现)及印度“狼孩”(Amala和Kamla 1920年发现)回归社会后学习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提出了语言习得、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假说⑩。该假说认为:在人的大脑发育成熟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内,各种思维能力、知识习得能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发生,一旦超过此阶段,大脑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就会停滞。这个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就是具体运算阶段即小学阶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詹姆斯·默盖尔教授曾对美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11},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五、六年级之前是学生阅读能力稳步提高的阶段,五、六年级之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开始减慢,能力曲线趋于平坦。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儿童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阅读图式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建立阅读图式的关键期,由于此期尚在具体运算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仍在发展之中,思维内容和形式还未分离,图式阅读教学应是适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有效尝试。
三、图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图式是围绕某一主题组建的知识单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构成学习者认知能力的知识结构,也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图式理论认为,阅读时读者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需要具备与阅读材料相应的图式,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成功地激活相应的图式。因此,促进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促进小学生建构及完善阅读图式体系,并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之成功激发。
(一)建构图式,夯实阅读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图式也处在开始形成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因而,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要帮助其建构相关的图式体系。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心理学家们将图式划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1.创设情境,发展语言图式。
语言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抽象晦涩的符号和概念,不易为小学生所理解,创设典型情境,将之与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相结合,有助于小学生建构相应的图式,并在情境再现时能成功将之激活。传统拼音教学枯燥乏味,刚入学的儿童学起来很困难,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苏教版国标本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在汉语拼音学习中配以蕴含着人文因素的情境图和语境歌,让每个字母都非常巧妙地出现在可视可感的情境之中,易于在刚入学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拼音字母图式。
2.典型示范,建构形式图式。
“在认识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和改造。由于存在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图式组织,认识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12}形式是文章的组织样式,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其篇章和结构特点也不相同。建构文章的形式图式有助于对文章的信息传递方式、内容的衔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小学生处在阅读理解的起步阶段,对文章结构的认识也在逐步建构之中,阅读教学中应将相同类型的篇章加以归类,选择典型篇章,帮助学生建构文章的形式图式。
3.主题总结,丰富内容图式。
瑞典认知心理学家皮亚特所说,“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当背景知识或经验不足时就会出现“盲人摸象”等现象。
阅读就是读者利用已有图式与文章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读者不具有适合于该文章的内容图式时就会错误解读作者的意图。由于小学生阅历浅,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不足,有时无法准确理解文章的言内之意和弦外之音,丰富他们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即内容图式,是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完善图式,发展阅读技能。
“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不断发展。”{13}因此,“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同化除对某一刺激做出相同的重复反应的“再现性同化”以外,还有能辩别物体之间的差异而做出不同反应的“再认性同化”和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概括性同化”二种形式{14}。
1.“再认性同化”,类比分析,。
阅读教学仅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对已知信息的加工组合能力。阅读时,经常遇到一些近义词所表示的同类概念,如表示“看”的近义词在教材中就多次出现,如瞰(俯瞰大海)、察(细察入微)、望(望梅止渴)、顾(环顾左右)、观(走马观花)、视(视而不见)、谒(拜谒大王)、窥(窥视)、眺(眺望)、盼(左顾右盼)、瞻(高瞻远瞩)和睹(熟视无睹)等。这些词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示了“看”的不同情状。这些词需仔细体会,抓住特征,找出其间细微差异,才能建立准确的词义图式。经常性总结分析这些音形相似的易混淆的汉字,有助于建构正确的关于汉字音形义关系规律的图式系统。
2.“概括性同化”,荟萃总结,拓展认知。
在阅读过程中,脑子里应该有个“类”的概念,注意对事物按其不同角度的共性进行分类,把分散的信息按其内在联系分别组成信息群,使认知结构(图式)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语文教学中,要经常性按一定情景或主题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同类概念的语句,帮助学生拓展语言图式。以“勤学”为例,有“勤能补拙”,“人一己百”,“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这些知识信息多散见于语文课文中,加以整合后学生原有零碎、孤立的图式就成为具有内在整合力的系统化的认知结构,能发挥知识的导向、增智、增殖和信息的四种主要功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激活图式,领悟蕴藏涵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图式体系,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等采用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已有的图式体系,减少学生对文本的“误读”。以下是激活学生已有图式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1.关键词解读。
关键词是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词语。阅读前,教师可选出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围绕关键词语进行讨论,并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其思路引导到文章的脉络上。
2.文体线索。
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与规律,了解阅读材料的文体,可激发读者调用相应文体的图式知识,启动这些知识帮助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会调动有关散文的知识帮助理解文章的文体结构和表达方式等。
3.内容比对。
预读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忆已经掌握的有关内容,与之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是激活已有图式促进阅读理解的有效方法。
4.细节联想。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方面的文本信息,引发学生合理联想,如谐音联想、意义联想、图文联想、实际经验联想等,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图式,促进对新阅读材料的理解。
5.情境模拟。
情境能在学生已有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阅读的材料。如教学《船长》一课,可播放《泰坦尼克号》在船体下沉、海水涌入时人们拼命逃生的画面,模拟课文中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灵魂。
现代图式理论和阅读的相互作用模式引导我们从学生思维发展领域来研究和把握阅读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图式阅读教学和常规阅读教学案例如下)。目前,我校在阅读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促进图式建构和激活图式的策略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注释:
①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
②谢安邦,等.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③马笑霞.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教育研究,1997(5):65-69.
④陈孝禅,等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⑤梁永武.论图式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吉林大学,2006.
⑥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⑦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⑧孙晓天,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⑨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⑩张巧娟.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探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1)
{11}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5.
{12}陈孝禅,等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13}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14}雷永生,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人民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陈孝禅,等译.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谢安邦,等.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白桂香.小学生阅读—习作能力图式训练的教学设计和自主学习过程分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