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23: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篇1

省市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2)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面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

4、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非常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于是我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山美湖、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第二故乡、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教材和老师创设的环境下,心灵得到了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的总结,有很多多样化的算法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课间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尽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逐渐培养学生注意力持久保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上课不搞小动作。此外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我就时刻提醒学生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课后我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作业整洁,不潦草,不涂抹。为了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首先注意教学时板书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此外加强写字课教学和书写评比,并用鼓励性的评价标志奖励书写认真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细致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学生的书写均有较大的进步。

四、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欢做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2、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丽。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篇2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3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以及有余数的除法。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1、认真整顿课堂纪律,让孩子有良好的听课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时要注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3、对学生缺失的知识进行调查,并及时寻找时间进行补充,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地、较轻松地学好相关知识。

4、密切关注学困生,从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等各方面入手,从课上到课下,把握各种时机帮助辅导,努力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能进一步的提高。

5、加强自身的学习,多向同组

老师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 第二周:测量: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第三周: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四周:万以内数的减法、加减法的验算

第五周:加减法的验算 第六周:国庆假日

第七周:整理和复习、四边形 第八周: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第九周: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十周:估计、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一周:有余数的除法 第十二周:时、分、秒:秒的认识、时间的计算

第十三周: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第十四周: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一位数乘二、三位数)

第十五周:多位数乘一位数:末尾、中间有0的乘法、整理和复习

第十六周:分数的初步认 第十七周: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

篇3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新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67-01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教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在数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推进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理解与内化能力。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感受数学乐趣

将生活化教学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更加侧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生活经验为现实背景,积极有效地展开数学学习。新课标教学发展目标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贴合。教师若想高效实现生活化教学,就必须要对班级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调查研究,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教学素材,结合生活化教学要求,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数学教师可以出示10÷2这一算式请学生口算,教师则进行板书。学生口算出答案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有10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要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并通过语言叙述出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若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指导学生阐述分小棒的过程、结果。当除法永远除不尽的时候,学生只能求得最后剩下的小棒数量,教师此时则可以引出余数的具体概念。这种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可以有效深化学生的学习感受,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理念生活化探究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最为核心的教学任务即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充分培养自我数学思维空间的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使自我的学习潜能得到全面开发,最终形成数学创新思维。为此,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选取部分与现实生活相贴合的教学内容外,还要积极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在进行实际选择过程中,需要具备针对性及一定思维训练功能且贴合学生学习需求。此种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还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数学生活化学习思维,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展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场买东西吧。都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请你们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事先简单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具体介绍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学习小组自主选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再运用台秤进行称量,使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称重的感觉。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学生逐渐理解重量的具体计算方法与相关数学定义。这种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能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得到锻炼。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延伸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内容的高效教学离不开课堂,若是想要高效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发展目标,就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延伸。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深入解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要将学生的学习问题合理引入至新的学习内容中,通过有效组织数学知识延伸,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数学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以学习问题为主线,结合新知识进行学习经验的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要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借助“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找到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学生也将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具体实施时,教师需要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上升,进而全面实现教学生活化的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注重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外在展现,教师需要自主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的教学情境。要不断深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计算教学 情境 亲历 趣味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更要重视培养相互合作的意识,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面对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状,并且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是机械式的重复练习磨灭了学生原有的创造力,还是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那么计算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一、在活动情境中引“趣”

我们认为,计算课的教学应当设定一些恰当的情境,依据计算内容与学习起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预先设定的情境,从而使计算融入现实生活中,通过参与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图片时,更需要深入了解课本的编制意图,在它编制本意的基础上再创新利用,也可依据学生中存在的现实状况,恰当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运用恰当的课外例题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充满期待,并由此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

例如教学二下“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事先在体育活动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拔河活动,上课时出示如下题目:全班共有48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如果每组5人,可分几组?是否有剩余?余几人?你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怎样分配最合理且没有剩余?这时学生便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数、分组或列除式(48÷5=9……3)等方式,从而得出可分9组且余3人,将抽象的商和余数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怎样分配最合理且没有剩余”这一问题(比如6组、7组、8组、9组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进行许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则是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掌握以及巩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学数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生活”的境界。

学习计算需要学生发自内心,自愿而又自然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计算,体会计算带来的意义,从而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这些比教师用心讲解课本知识更加有效果。遇到问题时,学生会用心解决遇到的问题,就不会觉得计算是单调而枯燥的。相反,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深深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魅力。

二、在自主探索里找“趣”

计算课普遍不被学生喜欢,“枯燥乏味”“反复操练”成为了计算课的代名词。如何让学生喜欢计算课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具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细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营造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放手大胆做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达到预设的目标。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除法(不需进位)”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列出算式12×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每人至少找到一种计算方法。于是学生各显身手,得到以下几种计算方式:

(1)12+12+12=36,三个数连加。

(2)利用小棒一一摆放后得到36。

(3)把12分成10和2,三个10相加等于30、三个2相加等于6;30+6=36,先分后加再加。

(4)10×3=30,2×3=6,30+6=36,先分后乘再加。

(5)把12拆解为6和6,然后6×3,最后得到18+18=36的拆解方式。

(6)把一个12拆成2个6,得到12×3就是6×6=36。

(7)列竖式。

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支撑,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特殊路径,思考方法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解决12×3=36上使用了他们自己的独特方法。然而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经常依据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来指导学生,牵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形式怎么可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呢?因此,在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并独立处理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空间来进行自我展现,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才会有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新。

三、在算理与算法中添“趣”

在抽象的算法与直接的算理之间,我们应当搭建一座桥梁,比如演示课件或者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且依次完成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整个发展过程。

(一)根据对问题的解决,彰显计算的意义

通过对小学的12册数学课本的观察,对新教材与旧教材进行对比,“计算教学”在新教材中的编排体系产生了“质”的改变,它大胆地突破了旧教材中传统计算教学的局面,把“数学算”与“问题解决”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计算教学能够依附在问题解决之上,并让计算意义得到彰显,计算战略得到丰富,计算素养培养也得到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设立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方便教师运作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并由此喜欢上数学计算。

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利用多媒体作为平台,播放课件,给学生假设一个虚拟的故事: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一只松鼠找了7颗松果匆忙地赶回家,不小心装松果的布袋破了一个小口,掉了2颗松果。课件上接着便显现了“?+?=7,7-?=?”使用这样的故事情景,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勾起求知兴趣,达到高昂的学习情绪,每个人都会跃跃欲试。

(二)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有效融合

算理给计算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思维方向,并确保计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算法根据算理为基础,在计算中,使用正确的算法能极快地完成操作,提高了计算的效率。算法与算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计算“326+43”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326是由3个百、2个十和6个一组合而成的,43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合而成的,所以应该先相加6个一和3个一,得到9个一,再相加2个十和4个十得到6个十,最后把3个百、6个十和9个一合并得“369”,这是算理。在学生经过研究探索之后,会发现计算中存在的规律,个位数字能直接与个位数字相加,十位数字能直接与十位数字相加,百位数字也能直接与百位数字相加,得到结论便是同一数位的数字只能与相同数位的数字相加,最后合并得到结果。此过程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最后对计算的过程进行优化处理,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出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时适用的计算法则;其算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三)在优化中体现算理个性化

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处于一个展示个性、生动活泼并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多样化的算法应作为一大亮点使用在计算教学中。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呈现的各种形式的算法,教师不应着急评价,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优的解题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中的42÷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得到了许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列竖式的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还并不了解这种计算方式。此时,教师便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的形式,一边分小棒,一边进行讲解。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把分小棒的经过和竖式方式进行融合:第一次分了什么,怎样写在竖式上?第二次再分了什么,又将怎样写在竖式上?利用课件演示和分小棒,把空洞的抽象思维表现成具体的形态思维,了解竖式的由来,进一步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再次达到重组和内化。

四、在多样化练习中增“趣”

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来自一个良好的情境设置,但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与能否熟练运用知识并不由它控制,对此,教师必须使用适当的时间和练习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训练。在传统的计算教学理念中,教师总是将题海战术作为巩固训练的重要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计算失去了兴趣,同时背离了教学的意愿。所以,在巩固计算教学时,应开展各类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强主动性,消除计算所带来的枯燥无味。

例如:在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恰好是早上的第三节课,此时许多学生都已经疲倦。为引起他们的关注,笔者故作神秘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会告诉你们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你们猜这个数字是多少?”此时已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争先恐后地说着数字。当然没有人能猜对是1089,当笔者说出数字后,学生都发出了好奇的眼光,并要求解释为何是1089。于是,便让他们随便报一个三位数,725,让他们倒过来念,527,并相减这两个数得到198,“你再把得数倒过来读一读,并且把它们两个相加,得数是多少?”(1089)“好,现在你随便举个三位数的例子,按照刚才的顺序算算,结果肯定还是1089。”尽管许多学生都不相信,但是从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中都证明笔者说的没错。“老师说的是不是肯定正确呢?你们相互之间再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出于好奇,学生立即算起来,并且算得又快又准确,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已经不知不觉地算了20道以上的万以内的加减法,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正确率。个别学生还非常有兴趣,下了课仍旧还在验证。就在这样轻松的气氛里,学生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在其中感悟到了算理,大大地避免了机械式训练。

再如:8×1.25÷8×1.25,许多学生都会注意8×1.25,因此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将原式算成10÷10=1。根据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设立了相应的对比练习。如1.25×8÷(1.25×8),1.25×8÷1.25×8,0.25×4÷4×0.25,0.25×4÷0.25×4等,让学生在练习时作比较,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领悟到计算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秘,需要他们不停地实践和不断地探索。

计算是需要适量训练的,但也不能盲目用题海战术。使用对比练习方法与专项练习方法,针对难点与重点进行练习,然后再使用变式法与归类法进行练习,在习中发现常见的错误,再根据易错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最后和学生进行交谈与分析,诊断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在针对性的练习中不仅能达到治好病的效果,还能预防病,这个流程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停地进行反思,不只是“做”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计算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计算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何为计算,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计算才能解决。通过亲身经历活动、探索、思考、自主分析等过程把握计算方法,尝到计算与思维的快乐,感受学习计算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拥有了特别精彩的计算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