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2:2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四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在《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篇2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深化“制度改革、管理方式改革、评价改革、学生团队活动改革”为突破口,以典型带动、整体推进为基本工作思路,以管理创新和评价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明确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办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2、健全三级课程体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并开足课时。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音体美、英语学科配专业(专任)教师,建立教师自主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构建各学科新授课教学模式,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各年级学生合格率达98%以上,优秀率达70%以上。
5、加强教学常规过程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推行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多方面、多角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6、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小学教研会的作用,建立教研会工作制度,制定教研会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本单位的教学视导活动。
7、强化校本教研管理力度,学校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开展经常性地听课评课活动,在课题鉴定的基础上推广一批课题实验成果。
8、以活动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十好”教育活动,认真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按照“习惯育人、生活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学校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0、强化“亮点”,突出特色,打造有影响力的办学品牌,努力打造一批“镇名校、区名校、市名校”。
三、工作措施
1、解决好学校定位的问题,从2011年开始,各学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以墙壁展板的形式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六个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此项内容列入2011年上半年教学视导检查内容。
2、加强课程管理,规范课程设置,健全三级课程体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开全课程;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开足课时。同时,要加强对各学科师资配备管理,配齐配足学科专(兼)职教师。英语、音体美配专任(专业)教师。
3、以省、市、区教学管理有关规定、要求为依据,各学校要对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设置与批改,辅导,当堂当课练习与检测,理论学习,论文撰写,教学计划,个人研修,执教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课题实验,团队活动,听课与评课,教学反思,家长会等各方面的工作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使其更加符合课改理念,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各学校要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的精神,制定本校教师教学评价方案,将常规检查结果列入评价方案。学校应按计划组织相关人员组成检查小组定期对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并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跟踪管理。同时,各学校要建立常规检查结果公示制度,每月检查一次,在学校适当位置设公示栏,将每次检查结果进行公示。
4、继续深化校本教研改革,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建立听课、评课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活动。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同时,按照“问题即课题”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每个学科力争解决几个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并写出问题研究报告。对于已经立项的实验课题,各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研究,积极准备课题鉴定,在课题鉴定的基础上教研室将以现场会的形式推广一批实验成果。
5、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打造精品教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乡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要认真总结前段集体备课的经验,在教师自备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好集体备课与研讨活动,优化教学设计,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本学年要特别重视当课、当堂练习题与检测题的设计,并把此项作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本学年,区教研室将推出部分学科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
6、强化教学视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本学年,区教研室将继续组织上下两个学期的教学视导活动。增加视导成绩在教学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强化教学视导的指导、评价功能。同时,降低视导重心,将教学点纳入视导范围。各乡镇、街道教研会要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担负起培养骨干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责任,每学期要对本单位的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视导,将视导成绩纳入对学校的评价方案,并以现场会的形式进行反馈,各单位开展教学视导的情况列入区教学视导内容,年终要以总结的形式报区教研室。(1)
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7、以活动为切入点,继续深化“十好”教育活动,认真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各学校不仅要制定活动方案、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评价打分表、评价结果统计。更重要的是不作表面文章,扎实、认真地开展活动。既要有班级活动,又要有校级活动。活动记录既要有文字材料,又要有照片、音像资料。照片资料要装订成册。班内及学校均要有评选结果展板,校级小明星、小标兵要佩戴标志牌或奖章。
8、按照“习惯育人、生活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各校要在“十好”教育活动、“五个一工程”、“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可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活动”、“爱心教育活动”、“激励学习教育活动”、“爱家、爱校、爱国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生活安全教育活动”、“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活动”、“个人卫生与疾病预防教育活动”等等。各学校要将“十好”教育活动、“五个一工程”、兴趣小组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及其他团队活动按“校级”、“班级”活动统一进行规划,以墙壁展板的形式列出“校级”、“班级”活动安排一览表,直观地把活动内容展示出来。学校成立团队活动中心,有专人负责各级各类活动,做到定内容、定计划,定期开展活动。
9、按照“五园”创建要求,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每个学校要在卫生、绿化、美化方面自我严格要求,做到持之以恒。“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同时,各校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多挂教师、学生的作品,每个学校都要设计墙壁、楼道文化长廊,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展示学生的精品佳作,展示学校活动的过程、成果。每位校长都要清楚:学校的墙壁是会说话的;从学校的墙壁上别人会知道你做了什么,知道你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成果及办学水平。创建有品味的校园环境应当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附:2011年小学主要教研工作安排
2011年小学主要教研工作安排
一月份
1、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2、第二学期单元测试题修订、编写。
3、小学部分课题实验鉴定。
4、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命制。
二月份
1、2011—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部分学科寒假教师培训会。
3、德育学科化课题实验情况调研。
三月份
1、参加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
2、全区小学各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
3、上半年小学教学视导。
四月份
1、教学视导。
2、小学美术教学观摩研讨。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
五月份
1、全区小学教学视导反馈会。
2、“快乐英语”课题实验研讨。
3、区级课题实验调度会。
4、德育课堂教学研讨会。
六月份
1、“十好”教育、兴趣小组,考查学科现场考查、测试。
2、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3、期末考试命题。
4、小学“攀登英语”课题研讨。
七月份
1、参加省、市各学科教学研讨会。
2、上半年小学教研活动总结。
八月份
1、部分学科教师培训会。
2、新教师岗前培训会。
九月份
1、全区创新课评选活动。
2、参加省、市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
3、下半年教学视导。
十月份
1、教学视导。
2、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
3、区级课题实验鉴定准备。
4、小学英语多媒体新授课教学研讨会。
5、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
十一月
1、教学视导反馈会。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3、“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研讨会。
4、全区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作品汇报展。
5、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
十二月
1、部分课题实验鉴定。
2、教科研工作总结。
3、编制单元测试题。
[2]
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篇3
关键词:先学后教;“学本”开发;自学导航
一、开发“学本”的背景
“先学后教”有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出“先学后教”是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认识的觉醒。近些年,在国内已有很多学校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与尝试,做得特别有影响力的如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这些教学改革的根本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这些实验都为我们这个设想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也给我们很多借鉴与启发。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以及背景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在小学如何开发“学本”,让学生预习以及如何利用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研究,以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教师的“教”切实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二、开发“学本”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学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促进学生有效自学的本子,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本”的开发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1.能引导学生更有效地预习,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
2.通过“学本”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学习品质。
3.通过“学本”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帮助教师树立“以学定教”以及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
4.通过研究开发的“学本”以及实际运用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的经验为其他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三、“学本”的开发与尝试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自学本”
开学初,我们在四年级开始尝试着去做,提前一天给学生布置要自学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把学到的知识记录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其实就是每位学生给自己准备的一本专门用来记录自学所得的练习本,我们把这个本子叫做“自学本”。
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做得比较好,能做到自己自觉、自主、有效地进行预习,完成“学本”,能够清晰地总结出主要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四(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先自学,有的学生罗列出了他认为重要的本课知识点;有的学生只会抄抄例题,以为这样就是自学;有一些学生会给自己编一些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但大部分学生只能用很笼统简单的语言去概括自学到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自学,不知所措。
发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我们就思考: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该做些什么?我们试图通过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学,有效自学。
2.第二个阶段——“学本”
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依据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内容进行了学本的开发,初步形成了学本的内容体系和学本上引导学生自学的“问题”设计。学本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第一模块——“老师带我学!”
这个模块包括“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导航”“自我梳理”“课外链接”“满意度评价”。
“自学导航”是教师参照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水平及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及所要达成的目标设计3~4个问题,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本后,尝试着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便上课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例如,在引导学生自学“加法运算定律”一课时,教师在“自学导航”中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在例1中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从例2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加法的运算定律在计算中有什么用处?例3中“115+132+118+85”计算时先要用什么运算定律,再用什么运算定律?你还能举一个使用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吗?
③归纳出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能推想并理出其他的运算定律吗?比如,乘法、除法……试试看!(你也可以用字母或符号表示)
“自学导航”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自学时有了方向标,使自学更有效更高效,而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的“盲目、无所适从、无从入手”的状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回答完老师设计的问题后,学生还可以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收获、知识点等收录在“自我梳理”里;把在课外学到的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有趣的题目记录在“课外链接”里;每预习一课,还能得到老师的一次“满意度评价”。
(2)第二模块——“我自己也会学”
我们选择了四年级下册中的八个课时分别给学生设计了“自学导航”。怕学生会养成依赖教师给出问题才去自学而不会自己自主提出问题的习惯,所以,我们又设计了第二模块“我自己也会学”,引导学生把第二天老师会教到的内容先自学一次,把自学得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也可以尝试着像老师一样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到底有多强?在这里,学生可以一显身手。试图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逐步过渡到高段完全脱离教师的“预习导航”,自己独立自主进行有效自学。
(3)第三模块——“我还会单元梳理”
一个单元教学学习完毕,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使所学知识更有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学生把自己梳理出来的这个单元的重点写在“主要知识”中,也可以根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画出心目中的单元知识关系图;再把自己容易错的、经常错的题目记录在“典型错题”里。在期末的时候,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最薄弱的地方。
(4)第四模块——“我自己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把课外所学到的感兴趣的数学名题、著名的数学公式、喜欢的数学趣题等记录下来,下课时与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引导学生多进行数学方面的课外阅读与学习,给学生创设课外学习的空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变化,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掌握了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开发“学本”的最终目的便是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学本”中的四个模块都是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设计的。
四、构建以“学本”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框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而只是建立在教师自己对学生的知识逻辑起点的分析与生活起点的估计上。教师只能凭经验预测判断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而无从了解真实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课堂中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较少。
“学本”为学生的课前阅读数学课本与思考问题提供思路与平台,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学本”了解每个学生“学”的情况,让教师的教真正建立在每个学生“学”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学本”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呢?我们提出了建立在“学本”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尝试。
“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与问题以及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后补充的问题。
“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它以充满“问题”为情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各种冲突与和谐、破坏与创造很大程度上既实现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建立在“学本”基础上的“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我校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预习;数学课前预习;习惯;良好习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民工正逐渐成为中国各条战线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并成为中国新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乡下、从农村走进城市,在城市各条战线进行生产和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新产业工人,而他们的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则是我国城中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国家教育政策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仅仅在城中民办学校上学,同时,也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体现了当今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然而,这些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也就成为城中学校教育科研的新课题,这也是祖国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产物。当前,不少城中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研究,乃至举全校之物力人力投入于探究,本文正是如此,正是进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探讨。
预习,是指预先习训或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人们对做成一项工作或处理好一件事情,都要预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正如要建造一座桥梁,就要预先设计图纸和准备材料,农民要耕种就要预先备好种子等等。在学校看来,所谓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①是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②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科来说,要引导和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数学预习习惯,是要在一个过程里进行,不能操之过急。
当前,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占学生总人数95%以上,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地理环境,他们课前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都不尽相同,学习成绩不乐观,大多数家长因工作和生计原因,没有重视子女的学习,导致其子女的自学能力很差。一方面,这些随迁子女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而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丛然有一些随迁子女很想预习,但又不知道如何预习。当然,也有很多数学科任教师只作简单要求学生预习,却没有做好预习的引导工作,导致数学课前预习成了“纸上谈兵”,做作形式。如此做作,又怎能培养随迁子女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呢,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又怎么能提高呢?
一、树立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意识,是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必要前提
彼德罗夫斯基所说:“人所特有的、心里的最高级水平叫做意识,意识是心理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在劳动活动中,在与其他人不断交往(借助语言)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果。”③由此可知,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在此,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没有了觉知,就是失去了意识,那么,他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学校看来,学习不能没有意识,因此,我们首先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树立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意识,引导这些随迁子女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即将讲授的功课进行预先学习,即是对即将讲授的课时内容进行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在心理上感悟到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必要前提。
二、充分认识数学课前预习的意义,是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关键
实施数学课前预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预习有助于高起点的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课前预习,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事先学习即将讲授学习的课程,也就是对这一课程内容事先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去悟知教材内容、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构建疑问,从而达到实现对知识感性认识,并进行自我初步构建知识的过程的目的。这些随迁子女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感性认识,有了自我初步构建知识的行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从他们发现的问题和构建的疑问中入手,这样,教师就可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起点,避免了课堂教学俗套化,形式化。这就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预习有助于拓展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路,是指思考的线索。④ 预习功课,就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初步思索的过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行数学功课的预习,目的就在于让这些随迁子女心中有数、开拓思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就能容易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甚至能够一举反三的效果。正如当老师讲到“四则运算时”,他们就会想到: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的,就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没有重视、不习惯于课前预习,就不能形成拓展思路,就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⑤ 教师引导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预习功课,实际上就是让这些随迁子女透过教材内容的现象,去认识功课中数学的本质和规律。以上提到的“四则运算”,通过学习,这些随迁的子女们就能认识和领会到了“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的,就先算括号里面的”,这就是一个本质、就是其中的规律。当这些随迁子女们具有了善于开拓思路、养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也是他们独立进行的探究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就不断得到提高。
(三)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缩小个体差异。
人,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来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社会中接受更多范围更广的知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小学阶段,学会独立做好课前预习,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时刻。由于这些随迁子女相互间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一关键时刻里,能够锻炼自学能力,在自学活动过程中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联系、自己检验与判断等,从而发展了自学能力,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异就会逐步缩小,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明确有效预习方法,是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方法,是指关于解决问题的门路、程序等。⑥ 反映着人们采用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预习也不例外。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预习,不是盲目的,不是孤立的进行,而是在老师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作出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他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预习方法,才能以积极学习的方式真正参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每一个随迁子女只有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才能真正地培养自学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人。而积极的数学预习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步骤初步感知教材,独立思考,为课堂教学铺好道路。积极预习应注意两个“应该”:
1、数学功课的预习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做到:有针对性地预习。
有了目的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预习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有效的预习活动总是有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要对即将讲授的课时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初步的了解;
二是要温习相关的旧知识,初步理解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机地联系起来;
三是要找出课时(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感到费解的、陌生的或似曾相识的知识作出记号,构建疑问,准备好带着问题听课,勤思多问。
四是要独立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构建起疑问,等待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寻求解答。
针对这四方面而开展预习,就能体现了数学功课的预习是在有针对性的、有有循可依中进行的,而不是泛泛做作的。
2、数学功课的预习应该有序的、顺序渐进地进行。
有序的、顺序渐进的有效的预习、是成功的预习。人们在处理问题或者完成一项工作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办事,数学功课的预习也是这样。因此,我们要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随迁子女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就应该从预习目标、预习内容、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预习进程,按知识的层次系统有序的、有条不紊地展开预习。如此,就可以使得这些随迁子女既能获得知识,又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四、教师应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于数学课前预习的指导和评价
虽然数学预习是孩子们独立进行的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但仍然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以及及时客观的评价。所谓指导,就是指示教导、指点引导。⑦ 由于数学课前预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为了使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们能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前预习,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就必须给予预习方法的指导以及科学客观的评价。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合理布置预习作业。
小学阶段的随迁子女年龄小,学习能力比较有限,他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开
展预习,甚或往往把翻翻看看数学课本就当作预习,这是一种“走马看花”式的看书,这并不是从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本质上进行的预习,是一种没有责任、没有目的的胡作浏览,最后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让这些随迁孩子们从本质上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就必须以数学课本为主线,以孩子们为主体,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如,在对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小数点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课时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指导时,布置的预习作业可以设计为:(一)阅读课本第43页,初步了解和认识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变化有何规律?(二)阅读教材第44页,初步了解例2的解题方法;(三)试图完成P44做一做第1、2题。预习作业落定了,随迁的孩子们所进行的预习就有目的了,预习就有循可依了,这样的预习就实实在在的了,而不是“走马观花”的了。
教师布置数学预习作业应该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课本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正是反映着教材的“精、气、神”,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应该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在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P34《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其重点和难点当然就是“读法和写法”。把握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就是把握了这个课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在辩证唯物论看来,就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真谛。因此,作为一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既能够学会看知识的重点,又领会领会难点知识。这就是把握了教材的本质与真谛,从而达到了数学教学的预期的预习。
教师指导课前预习,应该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把课时预习、单元预习,乃至学期预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预习。
辩证唯物主义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体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作为一个事件也不例外。而数学课前预习可分为:课时预习、单元预习以及学期预习等,它们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因为数学知识层次关系的密切联系性所确定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时预习时,不能把课时预习分割开来,如若如此,就不是完整的预习了。我们指导孩子们进行预习,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获得全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作为指导者,只有把课时预习、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整合起来、有机地联系起来来,才能才使得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得这些随迁子女获得全面知识、系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4、教师应该发挥评价的作用,加强引导随迁子女们进行自评与互评。
评价,也是一种高效益的指导,它归根到底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所谓评价,就是评定价值高低。作为数学课前预习,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教师对每一个随迁子女的课前预习成果进行评价,也是教学活动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
评价活动是贯穿在课前预习活动过程的始终。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习效果的高低,可以通过评价来衡定,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评价的作用。一方面,通过评价检验随迁子女们的预习效果,对于随迁子女们的收获应该给予肯定,并且对于他们的错误理解给予及时纠正和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发展性功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体验着成为学习主人的喜悦。由于评价具有多边性,在一个教与学的集体里,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等。而学生的自评、互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随迁子女们来说,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这就是说,在整个课前预习活动程中,在教师发挥了评价的作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发挥随迁子女们的自评和互评的优势和作用,这也是让他们体验自评和互评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总之,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学预习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培养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学习活动。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自觉积极预习,另一方面需要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有效评价。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前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①【p1417]②[p12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6月第1版】,
- 上一篇: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