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1:4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

我们都知道,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的毕业阶段。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这个阶段,既要回顾总结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要为学生进入初中的数学学习做好相关的衔接教学。而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通过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这个教学环节来完成。那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如何开展呢?我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系统梳理小学数学知识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应用计算逐渐向学生传授。由此可知数学具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由于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最高阶段,因而小学六年级总复习涉及小学数学的各年级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一次性掌握所有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也是一个需要反复吸收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既是一个回顾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数学能力的过程。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零碎的、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和概括,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一些数学规律,了解到一些解题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举例而言,教师在总复习的过程中讲授分数应用题,要透过一题而总结一类应用题的解法。一道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有关分数的数学知识,又可以教会学生寻找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数学方法的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比如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或者可以使用比较教学法、思维导图法,这些方法都很实用。

二、加强典型问题的练习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题海战术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渗透,题海战术基本上已经被抛弃。实际上,对于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题目的练习。数学学科非常灵活,千变万化,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种的考察方法。因此,虽然现在反对题海战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数学,可以少做数学练习。只不过,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做数学练习,而是优化数学练习,加强典型问题的练习。

典型问题的练习,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准备,因为不是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成为典型问题的。为此,进行典型问题的练习,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其一,进行选题。选题是首要步骤,不可随意。一般而言,典型问题要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在考察某个数学知识点方面具有代表性;另一个是相对综合,可以将几个知识点加以串联。其二,筛选易错题。易错题的特征是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普遍出错,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里有学生的盲点,所以这类问题也属于典型问题。让学生解决易错题的有效方法是对错题进行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彻底消除知识盲点为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测验中加入这些易错题,以考察学生是否真的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点。其三,挑选灵活多变题。灵活多变题的特征是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在这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带领学生抽丝剥茧,找出这些问题的真面目。典型例题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温习,巩固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典型题目集。

三、运用分层教学模式

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方面呈现出差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尤其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阶段,学生们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因此,以往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的统一授课模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面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当然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环节中,应当针对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布置适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对于那些基础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稍有挑战性的数学题以拓展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该重点抓住对他们的知识性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对于那些后进生而言,不仅要在知识上进行补课,也要在思想上对其进行补课。要时常督促这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也要开化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对学生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可以不断提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对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重要环节。教师一旦抓住了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以上三个策略能够使得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 六年级 数学教学质量

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客观上它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象征,宏观上反映了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网络形成的好坏程度、能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大问题。那么要如何提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好学上进、刻苦努力,而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提高,必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与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家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只有积极进取,发愤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学习他们的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二、抓好常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抓好常规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作业本的使用、作业时间的安排等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在课前课后我十分注意让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反思总结等。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优化教学,注重课堂教学质量

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前提下,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六年级数学教学课堂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外,解答数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一点。我班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特感兴趣,每次的解题方法各式各样,我在给予他们肯定的同时,再让学生比较,从而选择最优的解题方法,以此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解答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饱满,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分析学情,重抓后进生的辅补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学的轻松,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把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备课时想到中、下层学生是否能听懂。这样,在学习新知识中,学生不会的少了,教师的辅导工作就会轻松许多,辅导学困生的时间就会多一些,这样才能使大多数学生进步。至于后进生的成绩的提高,光靠教师在课堂上有辅导是不够的,重点应该是课外的辅导,在辅导之前一定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愿意来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快,学得好。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学生以前旧知识的辅补,在辅补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分类,同时还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看到学生不会的多了,就心急、心烦、生气,这样不利于辅补。同时,教师在的时候对知识要进行分类,要有的放矢,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去解决,解决的问题多了,学生不会的问题就减少,学习有了进步,学生就爱学,成绩方能提高。

五、随机进行复习,完善知识结构,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六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知识遗忘、缺陷较多,知识的综合更成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六年级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是许多老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妙药。只有这样,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一下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不管是哪种版本,编者在编排新知的巩固练习中处处渗透着对旧知的巩固。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几个章节里,就安排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平均数应用题”等旧知的复习。如果在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抓细抓实,采取“讲一题、带一串”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适时地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和遗忘进行补救,对最后的总复习定将会起到巨大的缓冲作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将随着平时的复习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这样,不仅提高了六年级数学教学质量,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六、掌握评价理念,做好学生评价工作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无处不在。因此,教师掌握评价理念,做好学生评价工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成绩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进步、成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特别是小学生,爱表扬、好表现是他们的天性。当教师说她行,当你常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将会使他信心尽失,自卑、随之产生,甚至一蹶不振、自甘堕落的心理 所以,我们要为下一代人着想,对学生要做好正确、科学的评价。

总之,笔者认为六年级数学教学需要朝更精、更细、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既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保证学生在小学毕业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还要确保学生在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的整体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笔者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再接再厉,以期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78-01

一、创设思维平台,提升思维技能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自身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对于科目的学习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是对整个小学知识的一次汇总与梳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激活相关内容的知识点,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供思维空间,注意组织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相对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综合思维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教学中教师就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构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当前思维能力对于以往知识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对于有些内容的复习,可以以具有一定思考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已学知识点。

二、构建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每个年级的知识之间互为补充、互相关联,如果哪个知识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学生后期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学生学习、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就是认识、理解知识本质及相互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在数学复习课中就要突出“知识链”的建构与完善,就能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因此,数学复习课要在激活、再现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整理、归纳,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组织学生沟通整理,首先要依据数学知识结构合理地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块,按块状知识有序地组织复习;然后再根据知识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把块状知识里若干个知识点划分为一个小块,作为一个课时内容。这样按内在联系有系统地安排复习内容,就便于在激活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沟通整理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立足知识点,结合知识产生、理解的过程,主动思考和整理、归纳。拥有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进行题目理解、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三、注重“追根溯源”,加深学生认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已有知识的教育,对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知识很少会给学生讲解。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只学到了一个结果,而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总复了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通过知识梳理重现知识产生的背景与过程,帮助学生明晰“知识源”。相对于“知识链”所呈现的某个知识系统的内部结构而言,“知识源”则表达了知识系统的根基,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知识与彼类知识间的区别和内在关系。让学生了解、明晰“知识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个知识内容或系统是在哪个或哪几个概念、方法等基础上生长和发展而来的,有利于突出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而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从另一方面说,数学内容的产生、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和明晰“知识源”,还可以帮助学生体悟、熟悉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明晰“知识源”,可以在经过梳理形成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引导分析一类知识产生的固着点,明确知识形成的原理与思想。比如在教学平年、闰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这样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叫做一回归年,一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因此,公历规定有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日,比回归年短0.2422日,四年共短0.9688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这一年有366日,就是闰年。但四年增加一日比四个回归年又多0.0312日,400年后将多3.12日,故在400年中少设3个闰年,也就是在400年中只设97个闰年,这样公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就相近似了。由此规定: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1900年、2100年就不是闰年。这样我们的纪年方法才能够更加接近回归年。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就能够从知识源头对于平年、闰年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

四、做好实践应用,巩固学习成果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维目标;认知规律;诱导反思

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把握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和复习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如此方能激活兴趣,驱动他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索与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带班经验,对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方式和方法进行遴选浅谈。

一、易混概念,对比理解

小学阶段孩子对抽象知识不敏感,对表达相近的概念往往理解不到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对应的情景对比,让孩子在鲜活的情景中通过体验来感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例如:课堂上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对分数和比例的概念,是应用题中容易混淆,针对这个情况笔者就设定了情景对比,让大家一目了然:

(1)一段路长公里,走了,还有多少公里?(2)一段路长公里,走了公里,还有多少公里?这俩问题猛一看是一样的,但是仔细分析就发现第(1)题中“走了”是走的总路程的,是典型的比例关系,因此实际走过的路程是×=1公里;而第(2)题中“走了公里”后面有具体的单位,是一个固定的里程。如此对比启发,同学们豁然开朗,对应用题中出现比例和分数的概念再也不会混淆了,有效地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二、概括总结,归纳建模

建模是数学复习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就是总结和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然后进行整合、梳理,对每一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这样具有前瞻性的归纳建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生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必由之路。比如针对如下工程类应用题:“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如此进度,需要多少天完工?”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出现了几种答案:3000÷(3000×÷4)或1÷(1×÷4)后,最后我们再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寻找最简便的解法:“4÷”,有效提升了解题效率。

概括和总结是知识升华的过程,建模是对知识网络的完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建模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三、剖析过程,掌握思路

常言道: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的就是解决事情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数学知识也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想让学生掌握知识,我们就得剖析数学过程,捋顺解题思路。笔者通常先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发表意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和创造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知识的生成动态,强化理解思维,生成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活动期间,某淘宝店卖出服装1500件,其统计卖出的男装是女装的,请问,卖出女装多少件?

这种题型有点绕,所以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给出答案,笔者就鼓励他们先将自己的思路分析给大家,讨论一下优化方案:

方法1:方程法:根据题意,卖出的男装+女装=1500件总数,假设卖出女装是x件,那么题目可以表达为:x+x=1500件,以此得出女装数量。

方法2.整体法:我们可以将卖出的总量看做单位1,男装是女装的,那我们就将女装看做7份,那男装就是3份,一共就有10份,女装就是总数的,所以就是1500×=1050件。

可见经过大家深思熟虑和讨论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总之,六年级是对小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我们一定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定对应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数学;总复习;考试

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小学六年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就会出现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教师应该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从基础知识点理解与掌控上逐步提高,给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画上圆满的句号。

1 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一直维持下去。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够提高复习效率。

在对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来完成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如此,每个学生都会以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对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学时的兴趣引导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此时,教师应该把旧知识进行新形式的改造,利用逆向思维法、举一反三法等来开动学生的大脑,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构建一个横向、纵向交织的知识网络体系。 复习方式灵活使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

另外,注重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在几何知识和量的计量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培养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和测量技能。

2 仔细研究教材,明确复习目标

抓住学习重点的前提是明确复习目标,通过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将每个模块的知识网络分解成为小的知识点。例如:在《数与代数》一章中, 主要分为常见量、数的认识与运算、代数的初步认识、规律的探索、整数分数小数的实际应用等五个部分。

曾经有人形容:平时的学习过程是栽树,毕业复习是育林。摘活一棵树容易,但育好一片林很难。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复习课没有新鲜感,而且不容易看出学习成果。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新瓶装旧酒”,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根据调查摸底,制定复习计划

只有保证总复习的全面性,才能使学生详细掌握知识,从而把控整个知识体系。照本宣读的复习模式枯燥无味,费时费力效果不佳。 教师应该找到创新的方式,有效合理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从而深化知识结构。

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简易方程、数的整除、几何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计量单位、体积计算、图形与变换等内容。前后知识联系紧密,但由于间隔时间太长,容易使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对学生做全面调查摸底。 以大纲为依据,针对知识网络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复习计划,做到对症下药。依据复习计划实施复习步骤,指导学生对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出小结。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重点解决容易在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4 拓展认知结构,实现全面提高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复习时,应当避免知识点的简单梳理和重复练习,而是注重优化复习内容。 要结合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对知识点举一反三。 例如讲解计算公式时,不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详细介绍它的推导过程,以增强学生对公式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既节省了复习时间,又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要重视全班学生分层次组织学习,培养共性、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根据摸底测试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确立短期目标。例如:要求优等生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方法;要求中等生细心检查,提高正确率,及时纠正错误;要求学困生多做基础练习,提高解题效率。

同时在班级内部开展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帮扶活动,由教师引导,明确两种学生的各自职责。发扬优等生的学习优势,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并且根据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5 例题贴近生活,注重应用感受

数学学科的学习,其最终落脚点不是为了在纸上计算数字,而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处理好、解决好现实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对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在复习课中,必须联系生活设计练习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安排课后练习,建立纠错档案

在复习中,除了梳理庞杂的知识点,还要指导学生利用知识点解决数学问题。 课后,教师应该精心安排练习作业,重视试题的质量而非数量,以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点综合性、灵活性运用。

同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专注于解题,还要为学生建立一份纠错档案。 里面存放一些学生常错易错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知识系统掌握的不足之处进行集中讲解、多次讲解,来减少学生的知识掌控盲点,保证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熟练运用。

7 关注历年考题,了解考试动态

教师应当把本年度的命题趋势和历年来的毕业考题相结合,从而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差异,以明确今年的考点。例如:试卷的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画图、应用题等,其中解决实际应用题是学生的应试薄弱环节。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全国重点学校的考题形势及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或者组织附近的学校进行考试比赛,从而增加联系交流,做到心中有底。通过这些活动,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缺什么,从而让教师补什么,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同时,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觉查漏补缺。 在班级内部,要求优等生和中等生总结自己的优良复习经验,然后在学困生中推广,实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另外,面对各种各样类型的题目,锻炼学生认真分析、仔细审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以便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结构,第一时间找出解题方法。

8 进行考后反思,及时分析试卷

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总复习中,尽量为学生设计天天练习、周周总结、月月测试的方法。车轮战术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积累考场经验。而在考后,及时对试卷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自身在理论知识、方式方法、临场发挥上的不足,从而全面提高应试水平。

在试卷分析时,要弄清楚考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什么,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在哪里,应注意哪些干扰事项。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定的解题模式,缩短思考时间,提高解题效率。“吃一堑,长一智”告诉人们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并总结经验以免再犯。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在做题的时候就会知道哪些方面应该引起注意,从而大大减少出错的机会。 以此便可找出知识上的盲点和方法上的欠缺,从而增强自身的解题应试能力。

结语:

小学毕业班的学生,由具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过度,因此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复习时,一方面应当系统化整理六年学过的所有分散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查漏补缺,以完善个人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立云.对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的几点看法[J].考试周刊.2012(44)

篇6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6-01

复习课没有新授时的新鲜,又缺乏练习课所带来的成就感,但它担负的重任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让复习课上得出彩,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疏通脉络,抓住一个“理”字

复习课首先得梳理知识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或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疏通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综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复习》时,如果简化为让学生熟背公式,不免让他们感到乏味。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回忆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接着引导学生用网络联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左向右看学生发现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而来的,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从右向左看学生发现了:要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可以将之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样,求正方形、圆的面积可以转化为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能深深地感受到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是重要的解题策略。最后,笔者又将图竖起来让学生观察,随之点出“长方形是干、是根,它是学习其他图形面积的基础”。从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入手,复习课一“理”二“通”的特点被很好地体现,学生也更容易弄清知识的脉胳与因果。

二、合理板书,注重一个“建”字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介入,传统的板书渐渐被教师忽视,我们在不少的随堂课中发现教师板书的随意性很大,诸如辅板书布局杂乱、随写随擦无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本做不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知识网络的建构,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有效性。板书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好的板书对突出复习的重难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复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数》时,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数的组成都属于认识数里的知识点。笔者随机进行板书,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当学生看到板书俨然变成了一棵大树,顿时眼前一亮,一眼就看出了其知识间的联系;又如,在复习“笔算加、减及笔算乘、除法”时,笔者将学生归纳出的笔算注意点一一板书,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又有利于学生对算法的巩固、整理与提高。

三、寻因提升,突出一个“延”字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主要任务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技能技巧的形成,而复习课则不然,综合运用,寻因提升是练习的重点,旨在通过解决综合性问题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关键要将数学思想体现出来,并贯穿数学方法,从而在数学知识的构建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复习课中要注重延伸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复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一课,在学生理清了它们的计算公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让长方体摇身一变,成了等底等高四棱锥,让学生讨论这个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初步意见:受到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启发,是否能有办法将四棱锥转化成长方体,然后求出其体积呢?笔者顺势而下,引导猜想:四棱锥与它等底等高长方体体积之间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接着,各小组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最后他们欣喜地发现:四棱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长方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激励为主,关注一个“评”字

数学复习课上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以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心。如在整理复习中,学生有了创新的做法,要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你真棒”“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让教师耳目一新”等,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在对比练习中,对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方式也要及时鼓励;对在练习中出现的个别性的错误,也可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复习课增添几分活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更要做出充分、合理的评价。在课结束之时,笔者经常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把所得与困惑说一说,从而更加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

篇7

关键词: 数学复习课 整理 构建 点拨 评价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多且杂,而事实上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一直让我很为难,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愿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耐心听,老师觉得上复习课很痛苦,该怎样既避免枯燥重复,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在复习课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教学学生学会整理和构建知识的网络。

一、学生学会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

数学的复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在毕业班的复习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1.主动参与知识内容的整理。

整理即对过去所学的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知识结构脉络分明。所以我在上复习课前,每一块内容给学生一定的提示,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点自己从书中寻找,通过思考回忆知识的要点,从“点―线―片”上整理。

如我在复习“比和比例”时,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

课中展开活动: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老师预祝你们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2)多媒体出示比赛规则:……

课后整理知识:

横向整理:比―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一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使之成片;纵向整理: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使之成线。

复习课重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其展示成果,又让学生能互补互学,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2.主动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纵横联系紧密,每一个知识要点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因此复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应是知识网络的构建。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可采用画表格或绘图等方法。

教学片断:《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

师:(用课件出示)有一位国王很喜欢下棋,棋艺也很高。一天他贴出了一张布告:谁能战胜国王,就奖励给他一块土地。一个聪明的年轻人揭了榜,经过几番较量,果然战胜了国王。可是,国王想耍赖,拿出一块羊皮说道:“好,你可以在海边划去一块羊皮那么大的土地。”一块羊皮的面积实在太小了!聪明的年轻人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羊皮做成细细的羊皮条,再用羊皮条去圈地。那么,该怎么圈地,聪明的年轻人得到的土地面积才最大呢?

(随着屏幕上动人的画面和悦耳的解说,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

生1: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围成正方形。

生2:圆的面积更大,应该围成圆形。

生3:应该利用海岸线,围成半圆,这样面积肯定最大!

师:羊皮条的长度是900米,π取3,请同学们自己通过计算找出最佳方案。(学生立即投入计算。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确实是利用海岸线围成半圆时土地面积最大。这与年轻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同学们舒了一口气,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样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这样的复习,无疑效果是很好的。课后再让学生构建有关正方形、圆、半圆等的知识网络。如“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的一半求半圆的面积”等一系列知识,使学生体验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印象深刻,经久难忘。数学的美学魅力及实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二、教师抓住对学生的点拨和评价

篇8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73-02

传统教学中的数学推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推理“载体”非常单一,只是把推理运用于几何图形教学之中。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课堂教学如何把握契机,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下面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在“数与代数”中渗透演绎推理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适度展开、还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演绎、推理最终证明猜想的正确或错误。如在研究“数与代数”的规律、性质、公式等知识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这些知识要点,而要抓住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片段一】《两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师:我们已经用估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客厅的面积,如果想进一步计算出客厅的准确面积该怎么计算呢?(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生1:我们小组认为先把长和宽化成以分米为单位再计算。也就是36×45=1620(平方分米)=16.2(平方米)。

生2: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只是点小数点的时候要注意积的小数位数。

师:这两位同学所说的方法其实就是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再进行计算。那么,你们认为积的小数点该如何点呢?(生自由讨论)

生3:我发现,两个因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也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因此积要再除以100,也就是说积有两位小数。

生4:我们猜想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应该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之和一样多。

师:请同学们写出几道题目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验证)

师:和你们的猜想吻合吗?

生5:是的。

师: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吗?

……

计算教学相对枯燥无味,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计算就可以了,但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把算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衔接点,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猜想、验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出规律,再把规律扩展到因数是多位小数的乘法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动手操作,在“图形与空间”中让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

“图形与空间”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块主阵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推理,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到抽象思维,从个例中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

【教学片段二】《观察物体》(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你们来给讲台上的这个雕像拍照吧!

(出示一个名人的石雕,让坐在四个方向的四个同学给石雕拍照。选取较好的一组传到多媒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判断这些照片都是从石雕的什么位置拍摄的?

(生观看图片后讨论)

生1:第一张我们一眼就看出是从石雕前面拍摄的,因为,拍到的是石雕的正面。

生2:我们认为最后一张也好认。这张拍到的是石雕的背面,所以是站在石雕后面拍摄的。

师:那么,第3、4张哪一张是从右边拍摄,哪一张是从左边拍摄的呢?有什么标记没有?

生3:第3张是从石雕的左面拍摄的,因为石雕的左肩有肩章,而右肩没有。

生4:是的,第4张没有肩章,所以第4张是从石雕的右边拍摄到的。

师:为什么这四位同学拍摄到的石雕会不一样呢?

生5:因为这四个同学所站的位置不同,拍摄到的也就不同。

生6:站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物体就不一样了。

……

在课堂上拍照还是第一次,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的思维由直观逐步向抽象转化,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推理获得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践与综合运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突出的一个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借助这个领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三】《比例》综合实践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师:我们已学习完了比例的全部知识,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在课后帮我做一件事情。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一角有一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树,这棵大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最近学校在整理一份有关校史的材料,需要知道这棵大树的高度。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1:能。爬上大树放下一条绳子,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

生2:这棵树太高了,而且,顶端的树枝太细了,爬上去有危险。

生3:借一把梯子爬上去。

生4:谁能借你这么长的一把梯子?

生5:把大树砍下来,然后测量。

(许多学生大笑)

生6:这样就是知道了高度又有什么意义,树都没了。

师: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你们回去后可以结合“比例”的有关知识去动手实践,一定能找到方法的。

课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自发组团,拿着课本、米尺、练习本到操场上比比划划,不时有学生翻着课本……

在随后的课堂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推理过程特别严密。

生:受到课本的启发,我们找来一根木棒固定在大树旁边的空地上,然后在相同的时间点量出大树的影长、木棒的影长和木棒的高度,然后利用“在相同的时间点,大树的高度和影长的比例同木棒的高度和影长的比例是一样的”,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抓住比例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有效创设探究情境,以帮助教师测量树高为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的推理过程出现障碍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引导到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为学生的推理埋下伏笔,最后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篇9

关键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除法的应用教学,历来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知识点,尤其是中下等成绩的学生感到更为吃力。

多年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大多采用依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教学。其步骤是:首先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接着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也学会分数应用题的列式方法,但领会不深刻,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接着再学习分数除法及其应用题,这两种应用题从结构上看很有相似之处,一旦这两种应用题交叉混合出现,学生就分不清该用乘法还是除法列式了,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也为后边学习分数四则应用题增加了难度。

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现行教材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些教法设想,供改进教法的同行们指教。

一、把握关键语句,重视顺向思维

所谓“关键语句”为分数应用中含有“分率”的句子(条件),“顺向”即常用、首选、熟练的解题数量关系,“首选”也就是学生针对不同学生最容易反映和理解的数量关系式。既然最易理解,也就是顺应着学生思考问题的首选方向(方式),即我们常说的顺向思维。另外,要让学生有清晰的数量关系,首先是要能够从熟悉的题目中认识数量,认识数量后反映数量关系,从而选择解答方式。这样条理清楚,有理有据,正好顺应了学生思维培养的方式。

个案一:冰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变为冰的体积的■。现有一块冰,融化成水后体积是30 dm3,这块冰的体积是多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5第4题)

教学中,我这样处理:(1)先让学生抓住含有“分率”的关键句子,即:“水的体积变为冰的体积的■”,让学生找出“■”是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水和冰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2)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用数量关系(水的体积=冰的体积×■)表示出来。(3)让学生正确认识“30 dm3”是冰的体积还是水的体积。(4)根据上述的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答方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出数量、确定关系、明确关系式,把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即把未知当已知量看),列方程,解决题中的直接或间接问题。加强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条理清楚的分析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顺向思维方式的形成,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二、渗透“转化”,巩固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转化”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强化数量关系,渗透转化思想,能在有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巩固和提高起到显著的效果。我认为,所谓的“逆向思维”,在学生应用题中实际是对首选数量关系的重组,达到简化解题步骤,反向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大多数教师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他对学生数量关系的清晰程度要求高,忌不要条款式、公式化教学,这样最多只能停留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上,不仅违背数学教学的核心,也与新课程改革形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驰。

个案二:在通常情况下,体积相等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现有一块重9 kg的冰,如果有一桶水的体积和这块冰的体积相等,这桶水有多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P40页第4题)

学生在清楚题意后,首先明确的数量关系为“冰的体积=水的体积-水的体积的■”,把未知数量水的体积用未知数表示(当已知数量看),从而列出方程,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流畅清晰的思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

其实,我们的教师往往更加喜欢直接利用算术式的方法帮助学生解题,这是可取的,因为它简洁、容易让人接受。但要真正做到“易行”,切忌条款式、公式化解题。力求从数量关系的条理化认识和分析入手,切实落实“逆向”思维的培养方式,让学生把分析和解题的过程转化为提升能力的过程。

在学生分析到冰的体积=水的体积-水的体积的■后,进一步指导学生明白水的体积减去它的■后相当于它的■,也就是说冰的体积相当于水的■,即:冰的体积=水的体积×■。

利用重组数量关系:水的体积=冰的体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均能达到“逆向”思考问题的目的。而且条理清楚、过程清晰,分析有理有据,长此以往,学生逆向、简洁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三、彰显发散思维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优势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之一。分数应用题由于其数量关系复杂、变化莫测、形式多样,把握基本、层层深入、强化和引导变式思考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突出学生有个性、有条理、目的明确、简洁有效思考上作用显著。

个案三:如,在常用数量关系“甲数是乙数的■”的处理上,首先让学生理解乙为单位“1”(1倍数),即当乙为“1”时,甲为“■”,或把乙看着“5”份,甲为2份,可解决的问题有:(1)乙是甲的■倍;(2)甲比乙少■;(3)乙比甲多■;(4)甲与乙的比是2:5;(5)乙与甲的比是5:2;(6)甲是两数和的■;(7)乙是两数和的■……无论题目中已知条件是甲、乙或是两数和、两数差,还是问题的怎样变化都能够结合上述的间接条件(发散解决的多个问题)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

告诉学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在呈现某一种形式时,养成思考和发散完成它的其余表述形式。其实,应用题的多样变化,不外乎就是对数量关系(条件)和问题的重组,让学生觉得复杂。一个条件发散解决多个问题的思考方式渗透其中,能顺利地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落到实处。

四、“新”“旧”联系,形成思维默契

我们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而知识的单独割裂,助长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忽略了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

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它当做是一个单纯的知识点,割裂开来单独教学,这显然是不行的。分数应用题历来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找到默契点,化“难”为“易”,“已知重组”构建“新知”,找到“旧”“新”的联系点,完成转化过程,从“过程”中去体验“新知”形成的教学方式,为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首选。

个案四:(1)甲数是乙数的3倍,把乙数看作“1倍数”(单位“1”)。

(2)甲数是乙数的■,把乙数看作单位“1”(“1倍数”)。

其实上式中的(1)和(2)中提到的“1倍数”和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从内在联系上是一致的。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知“几倍数(量)”求“1倍数(量)”学生已经非常熟练,因此,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从知道“■”量[几倍数(量)]求[1倍数(量)]中找到切入点,突出知识间前后联系,找到解题共性,形成思维默契。

个案五:甲袋比乙袋多50千克,甲袋重量又恰好是乙袋的3倍,求乙袋有多少千克?

解法很简单,是把乙袋看作“1倍数(量)”,50千克为乙袋的(3-1)倍,求乙袋便可轻松列式:50÷2=25千克。

个案六:甲袋比乙袋多50千克,甲袋重量又恰好是乙袋的■,求乙袋有多少千克?

显然把乙袋看作单位“1”[1倍数(量)],50千克为乙袋的(1-■),即求乙袋便可轻松列式:50÷(1-■)=75千克。

“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转化,形成思维默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新知的畏难情绪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了学生的“新”“旧”切入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数学科普读物

面向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怎样让学生乐学、爱学?并通过数学的学习真正达到提升数学修养和能力的目的?真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真谛?真正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数学课堂结构,把数学阅读引入数学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题海中中解放出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多方位、多渠道地获取数学信息,数学的学习才能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学生通过读数学教材,读数学课外书籍,不仅能提高自学能力,而且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

一、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

数学教科书是众多数学课程教材编写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通过讲述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讲完了,学生却没有掌握多少。老师讲的累,学生学的苦,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能力提高却不多。有好多学生连一本书一共有几章、每章有几节都不知道。教师讲解精彩而仍有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缺少阅读的环节。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借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像《 圆的有关性质》一节,学生初读时要知道教材主要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找出圆的定义、基本性质等知识点;精读时再联系实际加深对圆的定义、基本性质的理解。

另外对学生进行课前阅读、课上阅读和课后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每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让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和课堂笔记的基础上自己进行知识总结,这都是养成学生阅读课本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数学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轨道,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课前先了解学习内容,搜集有关信息,让学生带着体会进课堂,带着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

1、数学史料的阅读。例如,在教学“圆”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找阅读一些相关资料。“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圆的知识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切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等一系列概念和性质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中均有记载。通过课外阅读,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这些概念、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为系统学习这些知识做好了储备和渗透。又如,在学习《课题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时,让学生查找七巧板的起源和发展;学习《勾股定理》时,让学生查找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等。

2、数学科普读物的阅读。因为数学的枯燥,应试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把数学知识本身的趣味给忽略了,而数学科普读物恰恰把趣味与知识、文学与科学非常和谐地融和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有趣的阅读,不仅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的发生、发展、应用,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如现代科普作家李毓佩教授所写的《无理数与有理数之战》、《X探长》、《小数点大战零王国》等,学生阅读后都说受益匪浅。

3、数学报刊、杂志等的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天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如购买保险、股票等),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装修,每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中带给人们的各种信息都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杂志、报刊的阅读,了解数学前沿动态,了解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

三、 引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读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