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3:3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一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方法 习惯 自学能力
有的家长总是在烦恼:“孩子学习不下功夫,自觉性差,自学能力差,对数学没有兴趣,该怎么办?”。
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严重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在初一学生的心底,踏进初中校门,他们“长大了”,并且对每门新课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强烈的好胜心。为此,我提出“初一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侧重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着力探讨,强调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的核心之一,期望有所突破。
1.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自学能力的定义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
提倡创新教育,提倡自主学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创新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培养需要广博的知识积淀,这个积淀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深厚、宽广的基础知识,另一个是较强的自学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
1.2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展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然而,当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成为了知识容器的现象。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学生等吃“现成饭”,自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到了中学长时间不适应。究其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2.1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有真正的提高。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学习的效率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2.2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只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会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同时也容易提高自学能力。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方法很多,比如:阅读自悟、目标导学、分析推理、质疑问难、讨论验证、类比迁移、整理复习、反思总结等。
例1.在七年级下册“线段”的学习中曾出现这么一题: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问共有几条线段?
解析:每个点出发可以画(n-1)条线段.
n个点就构成n(n-1)条线段.
又每2个点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
共有n(n-1)条。
上述问题是形变而神不变,学生在学习线段的基础上,运用类比的思想,比较容易解决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握手问题。
英国的著名的美学家博克所说:“有了正确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书海中采撷到斑斓多姿的贝壳。否则,就常会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只有刻苦努力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没有正确的方法,难得成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3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一个人学习的良师益友;是成才的最佳途径;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以兴趣为前提的。具体来说,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
某教师在讲概率这一内容时,采取了这样的方法。上课铃声一响,他手拿着一个包装得很精致的小礼品盒走进了教室,学生们立刻好奇起来。
老师笑着说:“这是个小礼品盒,里面装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同学们猜一猜我为什么带这份礼物来?”
甲同学说:“今天是您的生日”,老师摇了摇头。
乙同学说:“那准是您女儿的生日,要不就是您的结婚纪念日。”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仍然摇头。
老师说:“今天是我的幸运日,我给同学们讲讲我的幸运日的来历。十四年前的今天,我出去散散步,发现一辆大汽车上装满了山地车,周围有很多的人,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抓奖。我也忍不住想碰碰运气,于是花了2元钱买了一张奖券,结果我真的很幸运,我中了一辆山地车。”
通过这个小小的事件,该老师巧妙地渗透了随机的概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斯基在《中小学数学能力心理学》中说:“数学能力实际上只能在对于数学活动有爱好或明显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发展”。这就是说,能力的发展,爱好的产生,有赖于兴趣的推动。
结论: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严谨,也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实践。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我们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自学,这种学习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开明出版社,2003年12月.
[2]陈庆国.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J].考试周刊,2008,(48).
[3]卢宝岩,褚伶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4]陈中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篇2
由于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为此,本文特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如下探讨:
一、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度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一课时时,按照上述方法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让每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观察、分析、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且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讲课,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体验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最后,我还会对小老师们的讲课和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刚开始时,学生们个个都比较胆小,没有人愿意上讲台去讲。?
但是当他们后来发现自己的讲课获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肯定时,都变得喜欢上讲台,争着上讲台讲课了,他们真正成了数学课堂的“主人翁”。看到学生们有这样的转变,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很有成就感。
三、课堂通过培养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抓好中差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中差生的智力未必差。而是他们非智力因素比较差。具体地说,他们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慢慢掉队,使其缺漏越拉越大。
多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亮,他的思维就会精细而锐敏,他的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他的意志就会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是由知识内容和特点在教学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兴趣;间接的学习兴趣是与理想、抱负、目的、任务等学习自觉性密切关联着的。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论是直接学习兴趣或间接学习兴趣都是必要的。缺乏直接的学习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的学习兴趣,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毅力和信心。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动性。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计,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从两个圆的模型为例,让一个圆不动,而另一个圆却不停地向这个圆移动,这样让学生从直观上形象地认识了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个动的变化过程它俩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这样很快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情绪,然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特别注重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同学分析、发现、和归纳。比如学完切线长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后,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这三个定理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只是内分与外分的区别而已,而切割线定理中的一条切线可看作一条割线运动时与圆的两个交点逐渐靠近以至重合为一点,因而这条割线段长相等,它们的乘积就等于切线长的平方。这样很快把三个定理统一起来,同学们理解得快,印象又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 上一篇:初一数学重点难点总结
- 下一篇:高中数学考试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