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22:3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期来,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摸索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现本人就这个学期来,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学情总结:本班学生虽少,只有___人,但是学情各异,智力知识水平都不尽相同,参差不齐,而且呈现了___现象。通过本期的学习与复习,大部分学生在德、智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差生有巨大进步,优生有创新突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精密合作,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抓实基础、求新思变,积极探索。

本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学期,即将面临升学,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尤为重要,因此,本期前期把新课教学完成,中后期进行总复习,而且总复习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基础,老师指导点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复习;第二阶段一毕业复习三十讲为载体,通过整理归纳总结,使之知识形成体系,更有条理,构建知识网络;第三阶段以巩固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查漏补缺,把知识难点弄懂悟透。

同时,面对新的课标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法无疑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这一历史潮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此道理,不能及时的转变思想、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很快将会被时代淘汰。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本学期以来,本人在完成工作之余,广阅资料、听专家讲座学习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明晰新目标。有效地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自己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摸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3、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本人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注重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探索新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每一课针对教学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思路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认真对待学生作业。学生作业是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老师通过作业来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采取弥补措施。为此,在常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作业这沟通桥梁。首先,认真设计课堂作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布置有一定梯度的课堂作业,作业题目的选材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展学生思维为核心思想,以课改要求为准则,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对于课堂作业进行全批全改并及时帮助学生订正错误、弥补学生知识漏洞。认真开展培优辅差工作,提高全班的整体数学素质。

5.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学生因其先天与后天因素及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各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各种素质也各尽不同。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再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基础好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困生,降低教学要求,教学中有意地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注重他们的学习习惯培养。

5、作好教学小结。学生在每节课中所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但数学学科因其严谨性,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之间又紧密相连。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每节课所接受的零散知识,系统地、有条理地存贮的学生的脑海里?这要借助于知识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去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在本期的教学中,在教授每个知识点、每个单元后都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归纳、小结,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然,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教学语言有待更加精炼,课堂调控能力也有待提高,学科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奋力前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些,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和加强。

篇2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 数学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42-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学复习过程中很多抽象和零散的知识点较多,小学六年级学生复习比较吃力,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并加大了老师复习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复习策略的使用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复习效率,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调动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善于利用新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精心设置探究性和引导性较强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复习中,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处理问题。

如在“百分数的使用”复习过程中,精心设置了一个老婆婆到商店给孙子买玩具,与店主讨价还价的情境。店主说道:“我可以给您打八折优惠。”老婆婆认真地说:“不要,我要你给我打九折。”店主突然大笑。这时,老师问道:“同学们,这家店主为什么笑了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兴趣。然后老师再讲到,如超市、玩具店、书店等都会对有些商品进行打折处理,但打折是根据原价的百分之几进行出售的。因此,在购买打折商品时,你们能够帮助大人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吗?随后,老师再提问:“假如你是商店的老板,碰巧你的邻居带了1000元来店里购物,变形金刚售价500元,毛绒玩具是变形金刚的70%,积木价格是变形金刚的50%,飞机模型的价格是变形金刚的30%,但是邻居身上的钱不够,需要您打几折才能将这些东西买回家呢?”学生们积极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问题解决中,能引导学生切身感受生活中数学问题的乐趣。

二 系统分析数学学习

小学六年级时期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结束时期,也是小学数学的全面复习。在复习时期开始前,数学教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知识等,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这些知识,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数学老师必须深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程度,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确定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进而鼓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 巩固和加强薄弱处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和疑惑的知识点,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经过查看学生课后练习或摸底考试,找出学生错误或缺漏的地方,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测试的题目尽量使用原题,最好避免一些开放式、思考性的题目,必须有效控制题目的数量。同时,结合测试的结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问题,数学教师必须加大对其的练习力度,在不断的题目训练过程中,增强和巩固学生的薄弱环节,增强复习效果。

四 精心安排课后练习

在数学复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更要引导学生使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题。在设置课后练习时,老师必须精心设置或选择例题,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有效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数学教师最好构建错题档案,对于学生长时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再集中讲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突破重难点的限制。

五 牢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常常是基础学习,然而也是人们是容易忽略的,特别是在复习环节中,老师们常常也会遗忘基础知识。但在很多考试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出题所占比例最高,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考试题上失分较多。因此,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过程中,必须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并夯实基础知识。如在复习多边形面积过程中,按照学生实际状况,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最后使用这些公式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面积计算问题。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掌握其复习规模,打下牢固的基础,由易到难,把全部知识串联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使用。

综上所述,在复习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过程中,数学老师需要立足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使用不同的复习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起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生活语言 优化 数学课堂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休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数学就是生活,小学数学课就是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教师巧用生活语言来组织课堂,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得到优化。

一、教师的生活语言要准确、精炼

在生活中,人际交往需要讲究语言的生动、准确;数学课堂语言也要简洁而精炼。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课堂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教师对法则、定律、计算方法、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语言叙述准确、精炼,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疑惑或误解。在阐明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数”与“数字”、“位数”与“数位”、“除”与“除以”、“时间”与“时刻”、“整除”与“除尽”、“无限”与“有限”等的概念容易混为一谈。同时,教师必须使用准确的术语来授课,生活语言不能用生编硬造的方言、土话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 “平移”说成“平行移动”、“4800”(四千八百)说成“四八零零”、“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忽略了“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再如:在如:“8除以4(8÷4=2)和8除4(4÷8=0.5或?)是完全不同的,4乘以7(4×7=28)和4乘7(7×4=28)其结果一样,但从意义上也是有区别的,4× 7表示7个4相加(4×7=4+4+4+4+4+4+4),而7×4表示4个7相加(7×4=7+7+7+7)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生活语言应简洁、严谨,不能重复啰嗦、模糊不清、信口开河,一句话:小学数学课堂力求生活化,但也要准确、精炼;教学生活语言不是难以理解的“土话”。

二、教师生活语言要形象、生动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巧用生活中的常识来理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有句歇后语叫“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数学课堂也需要这样的生机勃勃。例如:在小学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出示一元的硬币,问:我现在手中的这枚硬币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我们通常怎么说?学生答:“厚”。教师又问:我们教室里的这根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我们通常又是怎么表述的呢?学生答:“长”。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师接着问:油桶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我们说油桶装的油的“高”度时,我们通常说成什么?学生迫不及待回答:“深”。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是优化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只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就会乐中学、学中乐,使课堂精彩纷呈。

三、教师生活语言要幽默、贴切

由于抽象严谨的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这块“舞台”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除了要有深刻的教学思维外,还要有精湛的艺术语言,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到抑扬顿挫,语调自然外,还要伴有适当的手势、眼神、表情加以暗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深刻印象。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同学仔细观察同学的面部,老师生动地说:“鼻子是对称轴,我们的脸就是对称图形”,使概念本质体现在“庐山真面目”中,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蜻蜓、蜂蝶、飞机、汽车等)再如: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帮助记住有31天的月份和判断是否是闰年,可编顺口溜“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和“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一来就使数学妙趣横生。

总之,数学课堂要优质高效,就要把课堂变为生活,教师要巧用生活语言来优化课堂;千变万化的数学生活语言需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师在“舞台”上才能用生动的语言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交响乐,引起“队员”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

[2]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篇4

本位回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26-01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定条件下意外的学习收获和启迪,这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也是对课堂规定性、预设性的有效补充,真正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展开科学引导、对学生进行个性评价鼓励,都可以促使“动态生成”的实现,为数学课堂教学本位回归创造条件。

一、精心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学预设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不断调整中执行教学预设。特别是遇到教学意外时,教师要顺应教学实际需要,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随时调整教学行为,促生“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体,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应精心设计教程,为更好地协调二者关系做好准备,可以说预设越充分,优秀“动态生成”出现的几率越高。

教师课前预设需要针对学生占有学习资料的多寡而定,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可能达到的效果。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认识圆柱的特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进行预设:多媒体播放圆柱模型图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圆柱体,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进而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因为教师预设很充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圆柱的相关概念。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总结:圆柱的高就是圆柱的长。这个说法虽然不规范,但却通俗易懂,学生都能够明白这个“长”和“高”是相通的关系。教师的预设为学生“动态生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才会有“圆柱体高等于长”之说,也才会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些“动态生成”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度呈现多维性。

二、科学引导巩固“动态生成”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少讲精讲,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课堂引导和服务工作。小学生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在具体操作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随时做好引导工作。特别是教学预设出现不适应时,教师要及时出手,调整课堂教学环节,矫正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时,教师说明什么是比例:“上学期学习了比,是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如2∶5=4∶10,这是一个比例,也就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师让学生说说对比例的认知,有一个学生说:“这比例就是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一个数之后与原分数形成的等式,其实就是一个数变了,另一个数也跟着发生改变。”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将比例的性质用自己的话总结了出来。教师采用学生听得懂的话将什么是比例进行了点拨,学生很快就将这些认知转化为经验和理论,并将这种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思维开始启动,并由此生发感知,学习呈现主动性。

三、个性发展实现“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是集体学习的场所和方式,但学生个体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不同“动态生成”造成的结果,体现的是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动态生成”的个性化标志是学生主体呈现学习的差异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学习境界,无疑是“动态生成”教学的最终回归。因此,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健康成长,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理想追求。

学生刚接触“正比例”时,很难判断比例是不是正比例。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渐对正比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教师给出几个比例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正比例,有的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但却说不出缘由。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知。有一个学生用举例的方式阐释正比例:“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之间是正比例关系,正方形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因为周长和边长的关系为:周长÷4=边长;而正方形面积和边长的关系为:=边长。前者有两个变量,一个衡量;后者没有定量,都是变量。所以前者中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而面积和边长不能成为正比例。”该生用大家熟悉的正方形为例说明什么是正比例,从变量和衡量角度进行认知,这是学生认知的自然升级,也是“动态生成”的具体体现。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量关系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64-001

一、问题背景

我是一直任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课改前人教版数学教材、每次修改的苏教版教材使用经历。苏教版教材六年级方程、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等都涉及用列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而用列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题干中各信息之间的相等关系。如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一页 “找出大雁塔与小雁塔之间的相等关系,互相说一说”、第四十四页十四题等。每每此时我皆很困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教材时,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等关系为什么那么容易说出,关系式自然找的熟练,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同样的信息学生怎么就这么难如登天呢?与同事交流皆有同感。仔细查阅教材,“数量关系”这一术语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出现,是在五年级(下册)第五页第2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原来是“数量关系式”叙述为“数量关系”“数量相等关系”。

为此我进行了对比,课改前的应用题教学把数量关系式的分析与训练作为解题的“法宝”,各个年级教师都注重对学生常用数量关系式的强化与积累,并对典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模式化。课改后的苏教版教材,应用题教学没有“数量关系式”表述的影子,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规律运算意义层面分析信息之间相等关系,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思考

1.数量关系式的本质

“数量关系式”叙述为“数量关系”“数量相等关系”,这不仅仅是层面的叙述变换,而是本质的转变,是体现课标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的是数量之间的本质的、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数量关系起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形成于对现象的分析、比较,在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得到的,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即是数量关系式。运算意义是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式的数学依据,并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解题经验后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才能真正被学生理解。脱离运算意义支撑的数量关系式只能是一个呆板的式子而已。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否摒弃数量关系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基本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新课程并没有摒弃数量关系的抽象,而是要求创新数量关系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发展学生数学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用数学语言总结数学问题,不断建立数学模型,摒弃它就违背数学自身发展规律。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数量关系式的教学

1.强化认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依赖于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全面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教学难以构建知识体系。课改前教材中“顺叙”和“逆叙”的比多比少的问题在同册教材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比,整体把握。但当出现“逆叙”的相差关系的问题,通常教师告诉学生“见多就减,见少就加”的解题规律。课改新教材将“逆叙”的相差关系的实际问题移到五年级下册,让学生用方程解答。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教学,学生就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这种相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数量关系式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2.根据学段特点分层进行数量关系训练教学,新教材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分解和板块的链接,层次感、整体感很强

2.1低年级以运算意义为依据逐步感悟数量关系。低年级应用题主要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这一阶段着重抓好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首先要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来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四则运算的意义本质上就是“分”与“合”。加法和乘法都是“合”,加法是不同数的“合”,乘法是相同数的“合”;减法和除法都是“分”,减法是从和中分出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把总数分成相同的数,如:把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合起来是几等。教学时,学生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把握运算意义同时,感悟“两个关系”即在加、减法中“部分与整体”关系,在乘、除法中“相同加数、个数与总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步感悟到“整体-部分=另一部分、相同加数×个数=总数、总数÷个数=相同加数、总数÷相同加数=个数”等数量关系。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6-01

俗话说,备课有效,则教学有效;学案有效,则课堂高效。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使教学情景更能贴近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科学学习教学方案,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有了粗浅的见解,现与同仁商榷。

一、洞悉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发探究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深入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内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两选一”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一道题是让学生收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的方面与不同的方面;另一道题是让学生参考书中示意图,利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种预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初步理解和感知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优化过程,生动情景导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和探究情况,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规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笔者在课前精心制作集电影院场景、电影票式样于一体的PPT,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当画面停留在第5排1~10号的10张电影票上时,笔者提出如果要从这10张电影票中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出有9种不同拿法,笔者用PPT配合演示。接着笔者又把10张电影票抽象成1~10的10个数字,让学生小组合作:①动手框一框,框2个连续的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3个数、4个数呢?②根据框的结果总结:“框的总次数与数的总个数、每次框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亲历了新知的探索过程,概括、总结规律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精讲多练,巩固新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新课标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精讲多练,更要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寻找新知识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和自我的感知来尝试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的巩固练习时,笔者先通过“试一试”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再把“练一练”中美丽花边这道题利用PPT进行了重新设计:先出示13朵花组成的花边。每次给相邻的2朵花盖上红色透明纸,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得出13-2+1=12(种);第一次变题,把“2朵”改为“3朵”,得出13-3+1=11(种);第二次变题,把“13朵”改为“n朵”,得出:n-2+1(种);第三次变题,不仅把“13朵”改为“n朵”还把“2朵”改为“a朵”,得出:n-a+1(种)。这组巩固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度,由具体的数逐步抽象成字母,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四、衔接生活,引导参与实践,让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衔接现实生活进行施教,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通过测量、观察、计算、思考,增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73-02

传统教学中的数学推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推理“载体”非常单一,只是把推理运用于几何图形教学之中。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课堂教学如何把握契机,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下面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在“数与代数”中渗透演绎推理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适度展开、还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演绎、推理最终证明猜想的正确或错误。如在研究“数与代数”的规律、性质、公式等知识时,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这些知识要点,而要抓住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进行归纳、类比、猜想,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片段一】《两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师:我们已经用估算的方法计算出了客厅的面积,如果想进一步计算出客厅的准确面积该怎么计算呢?(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生1:我们小组认为先把长和宽化成以分米为单位再计算。也就是36×45=1620(平方分米)=16.2(平方米)。

生2: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来计算,只是点小数点的时候要注意积的小数位数。

师:这两位同学所说的方法其实就是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再进行计算。那么,你们认为积的小数点该如何点呢?(生自由讨论)

生3:我发现,两个因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也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因此积要再除以100,也就是说积有两位小数。

生4:我们猜想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应该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之和一样多。

师:请同学们写出几道题目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验证)

师:和你们的猜想吻合吗?

生5:是的。

师: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吗?

……

计算教学相对枯燥无味,甚至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计算就可以了,但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把算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衔接点,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猜想、验证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出规律,再把规律扩展到因数是多位小数的乘法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动手操作,在“图形与空间”中让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

“图形与空间”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块主阵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推理,从而有效引导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到抽象思维,从个例中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

【教学片段二】《观察物体》(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你们来给讲台上的这个雕像拍照吧!

(出示一个名人的石雕,让坐在四个方向的四个同学给石雕拍照。选取较好的一组传到多媒体展示)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判断这些照片都是从石雕的什么位置拍摄的?

(生观看图片后讨论)

生1:第一张我们一眼就看出是从石雕前面拍摄的,因为,拍到的是石雕的正面。

生2:我们认为最后一张也好认。这张拍到的是石雕的背面,所以是站在石雕后面拍摄的。

师:那么,第3、4张哪一张是从右边拍摄,哪一张是从左边拍摄的呢?有什么标记没有?

生3:第3张是从石雕的左面拍摄的,因为石雕的左肩有肩章,而右肩没有。

生4:是的,第4张没有肩章,所以第4张是从石雕的右边拍摄到的。

师:为什么这四位同学拍摄到的石雕会不一样呢?

生5:因为这四个同学所站的位置不同,拍摄到的也就不同。

生6:站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物体就不一样了。

……

在课堂上拍照还是第一次,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的思维由直观逐步向抽象转化,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借助推理获得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践与综合运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教材突出的一个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借助这个领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片段三】《比例》综合实践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师:我们已学习完了比例的全部知识,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在课后帮我做一件事情。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一角有一棵几十年树龄的大树,这棵大树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最近学校在整理一份有关校史的材料,需要知道这棵大树的高度。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生1:能。爬上大树放下一条绳子,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

生2:这棵树太高了,而且,顶端的树枝太细了,爬上去有危险。

生3:借一把梯子爬上去。

生4:谁能借你这么长的一把梯子?

生5:把大树砍下来,然后测量。

(许多学生大笑)

生6:这样就是知道了高度又有什么意义,树都没了。

师: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你们回去后可以结合“比例”的有关知识去动手实践,一定能找到方法的。

课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自发组团,拿着课本、米尺、练习本到操场上比比划划,不时有学生翻着课本……

在随后的课堂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推理过程特别严密。

生:受到课本的启发,我们找来一根木棒固定在大树旁边的空地上,然后在相同的时间点量出大树的影长、木棒的影长和木棒的高度,然后利用“在相同的时间点,大树的高度和影长的比例同木棒的高度和影长的比例是一样的”,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抓住比例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有效创设探究情境,以帮助教师测量树高为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的推理过程出现障碍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引导到结合课本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为学生的推理埋下伏笔,最后学生在实践中发展了推理能力。

篇8

一、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的选址。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根据教程标准的要求。

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点、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学习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过程。是教师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首先要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中的指导思想,驾驭教材的内在联系,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确定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其次,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方法、性格特点及学习态度等有关情况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而又感到没有包袱。如在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时,教材对正比例的定义描述是(课本第20页)“第2题的表中,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是这样给学生教的:“第二题中,速度(一定)=路程 ÷时间,而且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相同,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由于学生对乘除法比较熟悉,所以他们对这个概念就容易理解。

如在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8页(生活中的比)一节时,当备到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时,要了解比的意义,比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原来6÷4=6∶4=6/4=1.5。原来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前项相当分数的分子,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识记、理解,学生对比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应该把这部分作为教材的重难点来备。备课时心中有数,教学时就会有的放矢,效果自然会更好。

二、调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死扳硬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理论高度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要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交流、归纳总结中学习数学,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就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例如:“活动课”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我在讲一年级《认识图形》这节课时,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学具,摆一摆“机器人”,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看谁能拼出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拼出了不同的美丽图案,然后,指名说出各自的拼图是由哪几种基本图形组成的,同学们都能正确答出。并认识了各种图形,整节课学生都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协调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乐学情趣,得到寓教于乐、乐智于动的目的,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知识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再如:“讨论课”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知识的交流。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节内容时,就避开了传统的教学程序,采用了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我拿出一个圆锥教具问大家,“这个物体和我们上一节学习的圆柱一样吗?它和圆柱有什么不同?”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的议论,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维,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这个物体和圆柱不一样。它的上下不一样粗;有的说这个物体一个底面,而圆柱两个底面;有的说这个物体有顶点……他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这时我又提出:“谁能说出像圆锥形状相似的物体呢?”学生很快抢答出了麦堆、沙堆等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就证明学生对圆锥的特征已经有所了解,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交流、总结。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时间利用率高,发挥学生说的特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消除了冷落和偏爱学生的现象。作业时100%的正确。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灵活多变,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法。

三、布置作业要适度性

对教师而言,作业是他们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向学生布置得任务;对学生来说,作业是一种延伸、巩固的学习活动。要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做课后作业是必要的。但要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程度布置适量的作业。多留作业,增加学生负担,学生做作业似服苦役,这样学生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一种害怕、厌恶作业的心理,教学质量并不高。

篇9

计算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只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有计算,

因此,计算教学必须和解决问题相结合。传统的计算教学通常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分割开来,纯粹为计算而教学,让计算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枯燥繁琐的计算让学生失去动力,失去信心。这明显与《数学课程标准》相违背;“解决问题”教学也片面追求问题的迅速解决,不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注重情境设计,学生硬被老师拽进课堂,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期以往,必然会出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不够理想现象。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渗透,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更高追求。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1.紧扣学生感兴趣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设计情景时,应钻到

学生心眼里出学生感兴趣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一年级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大小比较”时是这样设计的:昨天数学单元测试,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考了多少分。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陈哲:98;周宇田:92;王宇:87:刘静:89;陈文杰:79;好,我们先看这五个同学的分数,谁最高?谁最低?你是怎么想的?请说说你的想法。那么,“陈哲与周宇田

相比,谁多?多多少分?王宇与刘静相比,谁多,多多少?……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激情高。这是因为老师提问的问题就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并且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比计算,明确正确答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页)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出两道题让学生练习:

1.一根34米长的绳子,每5米剪一段,可以建成这样的几段?还剩几米?

2.我校二(2)有34个学生去公园游玩,每5人一辆车,至少需要多少辆?

同学们都会列式:34÷5=6(段)……4(米)34÷5=6(辆)……4(人)

教师在学生列式后,并没有要求学生说答案,而是问学生,哪位同学会把这个算式意思说一遍。再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这两道算式,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只知道算式相同,意义很多学生说不清楚。老师提醒大家分别看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第一题剩余4米,每5米剪一段,能不能再剪一段?学生异口同声说不能。第二题看商和余数,剩余4人,6辆车能不能把34人运走,“不能”,那么剩余4人,还要几辆车?至少需要多少辆?这样的题目,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对比,才能确定正确答案。

3.紧盯学生共性计算难点,探索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当咨询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你认为数学最难的计算是哪一部分,学生不约而同的说“求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那里有许多题目是三位数乘四位数,又烦又难,稍有不慎,结果就算错,老师还不准用计算器计算,看到这样的题目,不要计算,头就昏了。”可见,这部分是学生共性难点。3 、14×1,3、14×2……3、14×10所有数学老师都要求学生背上。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5分米,高8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我进行一次测试,让同一个学生列式计算,A:3、14×5/2×5/2×8=7、85×5/2×8=19、625×8=157(立方分米),用了79秒;B: 3、14×5/2×5/2×8=3、14×6、25×8=3、14×50=157(立方分米),用了47秒。同一道算式,同一个人计算,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落差呢?原来A种方法是按乘法运算顺序计算的,B种方法先将后面部分算出后,再乘3、14。很明显,B种方法简便了许多,当然省了许多时间。当学生遇到共性难点时,教师应该打破常规,化繁为简,寻找突破口,探索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题速度,这正是本课题所要深思追求的。

4.紧抓关键词,探寻规律,总结解题技巧

六年级数学老师讲完“较复杂的单位1”问题后,出了这样一道填空题:甲比乙多1/2,乙比甲少( ),全班64个学生,只有3个学生填上正确答案,有53个学生填了1/2,还有一些学生写上“乙为1,甲为3/2,”下面就无法下笔。老师讲解时说,这道题只有一句话,两个分句,在第一个分句里,单位1是( 乙 ),如果把乙看成1,那么甲就是( 3/2 ),在第二个分句里,单位1是( 甲 ),甲是( 3/2 ),乙是1,( 甲)是除数,则用(3/2–1)÷3/2= 1/3其实,在小学阶段,这是一道很复杂的单位“1”题目,而且单位“1”发生变化的问题。当老师讲完这道题时,仍有学生不相信这个答案,情不自禁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答案还应该是1/2,你看,你比我多1/2元,我不比你少1/2元吗?”老师说:“你举得例子很好,你的1/2元是具体数量,而这道题的1/2是分率。这两个概念同吗?”那么怎样解决()比()多(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有什么规律吗?有学生归纳为:(大数–小数)÷比后面的数。随后老师又出了“5比4多百分之几?4比5少了百分之几?学生很快利用公式解出正确答案。可见紧抓关键词,探寻规律,总结解题技巧,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5.紧依教材习题,设计套餐练习,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材中的 练习题往往是纯粹的计算或解决问题,题目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内容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局象性。教师应该根据练习题型,重新整合练习,以套餐练习形式出现,就像下饭店的人们一口一口品尝每一道新鲜的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数复习课时,我并没有依据书上教材练习,而是出了这样一组设计套餐练习:上周我们二年级各班定课外书刊,二(1)班 786元;二(2)班804元;二(3)班995元;二(4)班775元;二(5)班698元。1、同学们拿出自己身边的数位器,拨出第一个数,并让学生看一看你拨的对不对,后4个数依次拨。2、分别指明学生读一读这5个数。3、指明学生说出每一个数每一位数字所表示的意义。4、786、804、698这三个数中都有8,分别说一说表示的意义。5、( )班最接近700,,( )班最接近800,( )班最接近1000。6、订书最多的班级是( ),最少的班级是( )。7、将这五个数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8、这些书到你们手后,你打算怎样安排读书?这样一个非常完美的套餐练习,将训练学生动手拨数;读数;数的意义,组成;大小辨别,排列,以及口语练习融为一体。时时将学生注意力吸引住。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让你很满意。

三、强化落实措施及成果

篇10

一、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

(1)利用插图进行德育。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多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图画在蕴含数学教学信息的同时,也能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稍加点拨,便可取得一举双得的效果。比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准备课”中,既有学生向老师问好的场景,又有同学间相互问好的场景等。这些素材的选择在引导学生“数一数”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帮互助。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会无形中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为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数字进行德育。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量在数学教材中可谓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数量关系的运算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六年级数学下册“节约用水”中写道:“我国水资源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把上述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边呈现图片,一边读文字。读着这些数字,学生会有怎样的心理体验呢?也许学生没有经受过缺水的困扰,但这些数据折射出的严重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正是教育学生珍惜水、不要浪费水资源的好时机。同时,当学生们看到一些缺水城市的现状以及那些饱受无水之苦人们的生活状态,会激发起他们保护水资源的决心。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施德育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审时度势,巧妙地渗透德育,让德育悄无声息地直抵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1)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并非一件快乐的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有时候要完成教学目标也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渡过学习上的难关。如面对一道难题,是退避三舍还是用自己的努力战胜它;面对考试不及格,是灰心丧气还是再刻苦努力争取下次考好,等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困生,即便是优秀生,也应该继续自我挑战,向数学的更高峰奋进。或许会遇到困难,或许会遭遇挫折,但这是学习前进必须经历的,只有不断地克服它、展示它,自己的意志品质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才会凭借意志勇攀人生的高峰。

(2)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理念。未来的社会不是“单打独斗”的社会,而是“合作共赢”的社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落实合作共赢的最好途径。如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中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人分工明确,操作得当,最后通过合作共同解决了内角和的度数。这样,每个同学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精神,必将延伸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延伸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实现人生的合作共赢。

(3)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某种行为习惯后,即使没有人对他进行约束或提醒,他也能自然而然地去完成那种习惯动作。小学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对他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不能抢话,等同学发言后再进行补充发言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习惯,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也大有裨益。再比如课堂上专心致志听讲不仅是数学的事,在生活中也要专心致志地做事。

(4)教学中体会实践出真知的朴素真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朴素真理比比皆是。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原理、法则、公式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作为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实践出真知朴素真理。比如低年级“20以内的加法”,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自我探究、自我总结,通过实践操作,很清晰明了地得出了算式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再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等运算定律,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算的方法得出结论的正确性,也能体现实践出真理的道理。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这一理念能在很多的案例中得到验证。

三、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德育

数学教学要打通课内课外的壁垒,实现有机的结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一种延伸,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的一种教育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课外活动,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在学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这样的原理,你能通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做哪些好事,帮助家长解决什么问题等。有的孩子想到可以修理椅子,可以固定板凳,可以加固黄瓜架等。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明确数学和生活联系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爱劳动、爱生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