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06: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篇1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教辅练习资料,精选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互动平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习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习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学困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插班生z,进来时测试成绩总在60分边上,现在每次测试都在80分左右。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习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学困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异,学习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篇2

【关键词】数学语言;培养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主要靠语言。通过语言,可以窥视一个人的心理世界,了解他的思想态度、为人处世及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针对性地与其进行有效沟通。语言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口头语言用得最多,也最普遍。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来就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长大到入学年龄,走进学校,才开始接触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之前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惯了,因而到了学校学习使用普通话很不自然,觉得普通话难学。他们听不懂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给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育教学蒙上了阴影,对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造成不利。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不能不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如此,数学学科也要如此。那么,在少数民族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笔者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点:

1 利用数学课本中的情景图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课本尤其是低年级数学课本,为了适应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及其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每个单元导入数学知识之前,都配有一副情景图。这些情景图内容丰富,色彩鲜艳,非常受到小学生的青睐。学生接触这些情景图,爱不释手,总是翻来覆去地看。通过这些情景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努力学好数学这门基础性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课本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我在利用这些情景图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情景图的内容,认识图画里各种事物的名称,然后指导学生用连贯的语言把图画内容表达出来。在看图说话中如有个别学生出现语塞,我则很耐心地给与引导,使其把话说得完整。例如一年级下册第8页“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情景图,我教学这个情景图时,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这幅图画画的是小朋友在娱乐场所进行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进行说话,如有的学生说“星期六的娱乐场所真热闹,有的踢足球,有的掷圈圈,有的玩风车,有的数金鱼”等等,对说得好的同学,我则请他带领全班同学重复地说几遍,直到熟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后,再让学生细看每项活动,引导学生把每项活动蕴含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如通过观察数气球的活动,让学生说出“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多少个?”通过看了数金鱼的活动,让学生说出“有30条金鱼,7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等等,通过教师有意的训练,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里,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带来方便,也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2 利用数学课本例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知识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而选入小学数学课本里的数学知识,是学生现在乃至将来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课本里的基础知识几乎以例题的方式呈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尤其是一年级数学课本,每个例题都配有图画,这样使例题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图画,理解图画进而学会分析例题,理解例题,会做例题,直至通过例题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例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书本上的插图和例题的演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如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9页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我在教学这个例题时,先让学生看懂图画内容。使学生知道这幅图的内容是布置教室迎接“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在教室里挂着彩旗和彩球等,使人感受到节日的浓浓气氛。让学生仔细观察彩旗,学生看了彩旗后能很快地说出“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的数学问题,尔后让学生反复地说,直到熟练,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这个题目是把56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最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让学生说出画面内容和数学问题,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 利用数学算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算式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小学数学中,数学算式主要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我在教学数学算式时,都在有意抽出一些数学算式训练学生说话,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我让学生根据“5+3=8”这个算式说话。有的学生说“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3只,树上现在一共有8只小鸟。”有的说“鱼缸里有5只红金鱼,3只黑金鱼,一共有8只金鱼。”又如用“28÷7=4”的算式说话。有的说“有28个学生在做操,7个人排成一排,可以排成4排。”有的说“在六一儿童节到来时,小明做了28朵花,小红做了7朵花,小明做的花是小红的4倍。”还有的说“同学们用28盆花摆图案,要摆成4个图案,平均每个图案用7盆”等等。数学算式看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但只要教师精心安排,引导得法,是可以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用算式说话,不仅理解了算式的含义,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 利用数学每个单元的结束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有序观察 筛选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38-01

新课程改革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尤其低年级学生的课本多以情景图来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打开教材就好像打开了一本故事书,翻开了一本连环画。这样的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他们所钟爱和喜欢的,但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把具有生活素材即情境图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分析和运用。因此,从情境图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呢?

一、对情境图进行有序观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观察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他感兴趣的某一个点上,而不去观察其他的事物,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对情境图中出现的信息,不能有效地提取或者提取不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一个方向,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或者是说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观察习惯,而不是只用一句“你能从情境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就让学生自由观察,这样的观察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而且还有可能偏离你要的答案。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8和9的认识中的情境图中,个数是8和9的物体很多,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找个数是8和9的物体,还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物体个数,不然在数的过程中就会出错,很容易少数或重复数。

二、对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新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图,数学信息比较多,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提取、筛选。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图中所画的辅助物,如草地或者学校等,跟教学内容无关,只是为了反映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更真实,才这样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信息。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情境图,是母亲叫女儿起床的图。有的学生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图中的一只小猫上,因为学生对小猫钻到小朋友的被窝了很感兴趣,所以就回答图中有一只小猫了,而这恰恰是本图的辅助物,只是为了让学生感觉情景更证实才这样画的。然后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各条信息中提取主要的信息,学生找到相关的条件之后,就要让学生知道哪两个条件是有联系的,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自己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中,从图上得到的信息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其中一个队进了4个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信息,有16人来踢球和现在来了9人,这两个条件是有了联系的,再根据这两个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就很容易了。

三、对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指将已掌握的情境图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交流,通过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并能利用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例如:学习《平均分》的时候,把准备好的糖果、橘子分给几个人,每个要分的一样多。分好之后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有的学生会说:“我是一个一个分的。”

有的学生会说“我是每份先放两个。”

还有的同学会说:“我们不是学了乘法口诀吗?我就是利用它分的。”

……

在学生交流信息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其他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时间久了学生就会知道我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编者意图,对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有序观察,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讨论,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低年级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展现问题的生活性,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要我们去发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景,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来亲自体验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生活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左右》时,就可以从找自己的左右相对的器官入手,在游戏中导入。

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举手回答)刚才你们回答问题时举得那只手?(左手)我还有一只手,是什么手?(右手)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们身上还有许多这样的好朋友。

游戏:师,请同学们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摸一摸你右边的耳朵,伸出你的右手,摸一摸你左边的耳朵;伸出你的左手,指一指你的左眼……

导入新课:刚才,大家了解了一些关于左右的知识,可是有些学生弄错了,好像现在还不清楚。不过呢,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左右》。像这样,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从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二、体验数学的实践性,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不能光凭书本,还要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是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如我在一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一节时,课前在一个正方体的前、后、左、右、上五个面分别画上不同的小动物、不同的故事画面,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所见所说当然不同。学生说完后体提问:都是观察同一个物体,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呢?学生自然说出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是及时总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要想完整的了解一个事物,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去认识。这样,在观察使一个很抽象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但轻易学到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体会数学的应用性,把枯燥的练习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的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班级小超市”的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些他们常用的小商品,自己标上价格,放在桌上,然后模仿购物活动,轮流当收款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还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枯燥的数学练习生活化。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及拓宽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106-01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重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发掘和培养。教师要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切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导向性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盘包办,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主体性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提问来破解。引导性提问强调教师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以推进学生的思考进程,减少教师过多占用课堂时间,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欲望,进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的意义》时,笔者提问:“同学们,至今为止,我们都学习了什么数呀?”“自然数”“小数”“分数”学生纷纷回答。笔者接着问:“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这些数无法表述清楚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有,零下几度就不知道要用什么数表示。”笔者笑着说:“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数来表述这些事物,这个数就是负数。”接着笔者举了几个表示负数的例子,随后问学生:“现在,你们能说出负数的含义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掌握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陷阱式提问,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陷阱式提问是帮助教师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有效手段。通过陷阱式提问,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预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削减无谓的教学重复。在运用陷阱式提问时,教师需注意两点:一是要合理把握陷阱式提问的难度,不可太过简单,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难题怪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一般而言,在大纲要求内对题型进行稍稍变式即可。二是陷阱式提问的时机,一般在学生知识学习初步完成之后进行,不可过分追求形式,随意提问,导致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笔者连续讲了两道例题,一道例题是“(+)÷=1÷=”,另外一道例题是“(+)÷=1÷=”。两道例题讲解完之后,笔者提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陷阱式提问,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不够专注,被定势思维框住,导致出现错误;二是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则没有真正掌握,带括号和没带括号两种情况下该如何运算还需加强。根据这一问题笔者适时调整教学预设,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评判式提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评判式提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论述和提问中掌握知识的归纳总结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复习、掌握知识,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评判式提问教学要做好两部分,一是评判论述部分的精心准备,要让学生在论述过程中明白知识框架、初步掌握归纳方法;二是提问部分的有效设计,要让问题成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重要方向指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连续加减法》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评判式提问:“连续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比如操场上本来有50名同学在玩游戏,先有10名同学跑回班级,接着又有15名同学跑回班级,请问现在操场上有多少名同学?请大家先列出式子,再用竖式运算。”这样的评判式提问,包含了两部分内容:首先用通俗形象的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连续加减法的意义,有助于他们掌握;其次通过最后的提问要求,告诉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一般是先列出式子,再竖式运算,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思路。通过这样的提问设计,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篇6

关键词:口算能力;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计算方法

数的运算,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是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口算能培B学生的计算技巧,可以让学生更正确、迅速地运算。

下面结合我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学生有效操作,理解算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情境,图书馆里有《童话世界》28本,《动物世界》4本,《海底世界》9本,《科幻世界》8本。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问并列式:

28+4=? 28+9=?9+8=?

第三个问题已学过,可直接解答。前两个问题算式计算,要求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摆完后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4+8=12,再算20+12=32;也可以先算28+2=30,再算30+2=32。

师:看着小棒和同桌说说刚才这两种方法是怎么算的。二十多加4得数是三十多,28+9得数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自觉地再次借助小棒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安排两题练习。如此,让学生把算式和动手操作活动相对照,数形结合,并在操作中由形象直观的具体思考逐步过渡到数的抽象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体现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优化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在运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多样化。此外,还要提高运算的准确率与速度。因此,算法必须优化,学生只有懂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方法,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简洁美,从而学会择优而用。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本节课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用课件出示两盒牛奶,其中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再出示黑板上9个红五星和6个黄五星,还有一组是9个红苹果和4个青苹果;让学生说说图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5=,9+6=,9+4=”三个算式,我提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这三个算式里都有9。”这时我板书课题:9加几。

这样就能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不是只解决“9+5”这一个算式的问题,而是要解决“9加几”这一类的问题。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9+5=”,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得数是14,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有差距,有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把2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会了(当然并不明白算理)。我们一年级老师的教学重点就在算理的教学。所以我提出:“用小棒代替牛奶摆一摆,边摆边想,怎样摆能一下子看出得数?”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从5根中拿出1根?让学生明白“因为9加1等于10,10加几好算”。 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一定要从5根中拿出1根给9根凑成10根吗?”这时有学生回答:“也可以从9根中拿出5根和5根凑成10根。”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凑十法的方法和凑十法的优势。

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9+6、9+4的得数。摆完后同桌交流一下摆小棒的方法,怎样摆能一下子看出得数。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摆小棒两种摆法的优劣。让学生获得自己的数学体验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有责任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合理引导,适时抽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三、加强口算练习

(1) 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加、减法”时,我坚持做到课前2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速算、抢答、听算等形式强化训练。这样做会使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从而提高口算的效果;同时也是组织课堂的一种手段。

(2)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口算兴趣。单纯的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速算、听算等形式,采用的教具、学具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计算板、口算题卡、口算表等。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新鲜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另外,还可以运用竞赛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乐算”。

例如,教学中坚持进行每月口算、速算的竞赛,竞赛的题型可以多样性,如:①看谁算得快:3+9= ,8+7= ;②你会填吗?( )+4=11,5+( )=13,3=( )-4,6=12-( );③比比谁最棒:15( )3+8,7+5( )5+7,14-8( )6,等等。通过这不同的形式进行竞赛,从竞赛中了解学生对近期学习内容的巩固,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计算的优化方法。

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关键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与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关系密切。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呢?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检验的习惯,教师要求学生计算时做到三核对,一是题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核对,做到一字不差;二是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做到上下一致;三是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做到万无一失。这样学生就每步必验算,及时检验,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正确。

总之,在今后教学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在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这部分内容(人教版义务教材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3)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主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情境,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培养学生交流和创新的意识及观察、表述、动手的能力。

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或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方法,发现、寻找出现实生活中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规律。

1情景激趣,感知规律

小朋友,你发现老师手里拿着的两串珠子一样吗?

(学生观察,说出老师左手里的一串珠子是大小一样的,右手里的一串珠子一个大的,两个小的,一个大的,两个小的……老师随机板书1大2小,1大2小……)。

大屏幕显示一排学生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我发现这排学生共9个,是这样排列的:一个女生,两个男生,一个女生,两个男生,一个女生,两个男生都在站着,老师随机板书1女两男,1女两男,1女两男)。

板书:2男3女、2男3女、2男3女。谁能按此要求挑选学生像这样站成一排(引导学生说出挑选过程和依据)。

小朋友,这些相互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重复现象,我们给他起个名字-规律(板书)。

【设计说明:利用实物、人物,创设出三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还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感知规律就在身边,从而体会规律的含义。】

2自学课本,发现规律

2.1小朋友,请你打开课本第88页,认真地看看图中画了什么?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和同伴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师要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式把自己发现了什么说出来)

2.2指导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的选择题,让一些学生说自己是怎样选的(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技能)?

2.3大屏幕显示灯笼、小旗以不同的规律呈现,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发现的。

2.4小朋友们所发现的不断依次重复排列的,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找规律(板书:找。使课题完整:找规律)。

2.5(1)想想,谁能从自己每天的生活中找出规律?

(学生发言:a每天早晨起床后,先洗脸刷牙,再吃饭上学;b老师都是站着给我们上课;c上数学课时,我们面前的桌子上放的都是数学课本;d我们教室里的桌凳是按规律排列的,……)

(2)听老师的掌声(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是否有规律?谁能说出为什么?

2.6大家会找一些规律,又能说一些规律。能不能按要求摆出规律呢?试试看。下面我们练习按规律摆一摆,谁愿意来到展台上来摆?听准要求。从左往右摆,先摆一个一个,再摆一个一个,接下来按规律该摆什么?(也可组织学生先猜:接着摆一个什么和一个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老师摆,学生评)。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自学、观察、比较、猜测和摆一摆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在规律多样性的呈现中了解、发现规律是有规可循的,千变万化的。只有抓住物体排列至少重复2~3次才有规律,即找规律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实践拓展,运用规律

3.1我们会找,会摆不同的规律,相信大家一定也会涂出规律(大屏幕展示例3图)(也可以老师说,学生写出规律,还可以让学生说,学生写出规律)。

3.2用学具长方形纸(印有简单图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彩笔,帮助老师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要求学生的花边或图案既有规律,又漂亮)。(注:学具长方形纸是老师家里的台布)

3.3展示作品

【设计说明: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亲手涂涂、做做等实践活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梳理整理,总结规律

4.1让学生说出这节学习的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4.2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最值得高兴的事。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等进行全面回顾整理,突出重点,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篇8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9页至第80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数学与购物”第一课时。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提出“估算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估算?

1.同学们,你们有过购物的经历吗?购物前你一般会思考些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购物中的一类数学问题――估计费用(板书)。

(1)看,我们的朋友淘气一家人去超市购物,这是他们所购商品的记录单,请看:(课件出示)

(2)此时,淘气和爸爸、妈妈、收银员分别提出了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中哪些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4)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坚持情境引路,激发学生估算的欲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估算”。)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第一层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估算。

看来,生活中购物时经常要用到估算。可是要怎样估算合适呢?下面请大家按照屏幕上的要求来进行估算。(课件出示估算要求)

2、指名学生板演、汇报。

(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方法一:

16 + 13 + 8 + 23 + 6 + 3≈70(元)

20 10 10 20 10 0

方法二:

16+23≈40 (元)

13+ 8≈20 (元)

6+ 3≈10 (元)

40+20+10 =70 (元)

……

2.第二层次:淘气一家人在估算时,还想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每79至80页。看看哪几种估算方法同学们已经发现,其余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交流分析对课本中不同估算方法的理解。

3.评价提升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几种估算的方法。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归纳:

(1)用去尾法估算告诉我们最少要付多少钱,用进一法估算告诉我们最多不超过多少钱,用这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判断精确计算结果的一个取值范围。相比这两种方法,四舍五入法估算、凑整法估算的结果不能给出一个取值范围,但与精确计算的结果却比较接近。

(2)估算的方法很多,也有各自的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或策略进行估算。

(设计意图:坚持策略多样,理解多样估算策略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怎样估算”。)

三、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怎样灵活选择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判断:请你阅读下列问题,判断他们用了什么方法估算?

(1)袁阿姨准备用70元钱买一袋米和一瓶食用油。大米标价每袋32.40元,食用油标价每壶45.80元。他看了看价格标签,就知道自己70元不够付。

(2)王老师想买一套130平方米的商品房,单价2918元/平方米,王老师一算,这套房子总价不超过40万元。

2.在问题解决中应用估算方法。

(1)出示图片:鱼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说一共26.20元,店主算得对吗?

(2)出示图片:某商店春季服装八折优惠,成人上衣每件54元。爸爸带了50元,够吗?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0元的牛肉、6.70元的蔬菜和12.80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师小结:每种估算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在哪种情况下应该用去尾法?哪种情况下应该用进一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

(设计意图:坚持灵活应用,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怎么用估算”。)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这课,你有哪些收获?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布置作业

找找生活中运用估算的例子,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我的思考】

估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的一种概略化结果。与精算相比,估算的结果是概略化而非唯一的,估算的过程是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举的,估算的策略是多样而非单一的,估算的评价是弹性的而非死板的。

新课标中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渐进要求。情景设计要从创设无法精算,只能估算的情景过渡到无需精算,只用估算的情景;教学内容从一年级“估数”的内容过渡到三年级大量的“估算”内容;学习目标从“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到“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再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本节课的内容“估算费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见估算策略的总结,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篇9

关键词:解决问题;小学数学应用;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09-02

新课程强调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凸显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应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给学生提供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收集信息,启动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出错。因此,我认为应加强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练习。

1、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环节。如:一年级下册第39页一题:同学们踊跃为希望小学捐书,一班捐了27本,二班捐了20本,三班捐了21本。(1)一班比二班多捐了几本?(2)二班和三班共捐了几本?我在教学时并没有直接出示两个问题,而是问:“看到以上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到一班捐27本,二班捐了20本这两条信息,就能联想到“一班比二班多捐7本,一班和二班共捐了47本”;看到一班27本,二班20本,三班21本的信息就能联想到“三个班共捐了68本”;看到二班捐了20本,三班捐了21本的信息就能解决“二班和三班共捐了几本?二班比三班少捐几本?三班比二班多捐几本?”等问题……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头脑中自然地建立了信息之间的联系,那么根据问题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就加强了,同时也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打下了基础。

2、开拓创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是每位数学老师的最高追求。

例如,在组织学生远足后,我就有意识地向学生提问:“一路上,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脱离了课堂,都踊跃发言。如我们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活动?男同学有20个,女同学有多少个?如果张老师带10个同学去游玩,需要买多少张票?等等。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其他没提过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进一步的拓展

二、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教材出现的是图书馆的情境图,可以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引导学生列出“28+4”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与同学讨论,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计数器,还有的是根据8+4=12、20+12=32从而得到28+4=32等。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深化问题,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购物环境,让学生用手中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这样把元、角、分的教学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评价,反思概括,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看看过程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书包每个为11元,文具盒每个为3元,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

学生看了问题后,顿时纷纷列式解答:(50-3×6)÷11=32÷11=2……10 大多数的学生答“剩下的钱可以买两个书包。”这时生A站起来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约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可买3个书包。”生A话音刚落,生B接着说“不对,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3个书包要33元钱,买6个文具盒后只剩32元钱,钱不够。”很多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对!买3个还差一元钱,只能买2个,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个问题要用去尾法。”谁知生A不甘示弱地喊到:“我认为可以买到3个书包。”老师停顿了片刻对生A说:“说说你的理由。”生A说:“我可以让售货员便宜1元钱卖给我呢!”这时全班同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多具有创意呀,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便可引导学生继续创新,将问题升华,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3.4

篇10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构建模型;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66-02

数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而数学建模就是一种经典的解题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人们对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加强数学模型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构建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

一、数学模型概述

所谓数学模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按照主流观点数学模型主要指的是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目的而构建起的一种抽象、简化的结构。具体而言数学模型主要指的是通过字母、符号以及数字等要素构建起来的一种等式或者不等式。此外,用图标、框图、图像等来描述客观事物特征的方法也属于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一种经典的数学解题方法,数学模型的构建是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产物。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模型的构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数学问题。

构建模型是一种专业的数学学习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必须要符合一定要求。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只有符合要求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模型本身必须要真实完整。所谓真实完整主要指数学模型必须要能够真实完整地表达出客观问题,而且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代表性;二是简明实用。数学模型的构建必须要是简明实用的,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构建数学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如果模型本身非常复杂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自身也会对这种方法造成误会;三是要能够适应变化。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实际问题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要求。上文提到的三方面就是当前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按照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模型培训,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模型的特点才能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构造数学模型的技能。

二、数学模型构建的主要措施

上文提到了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构造数学模型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数学模型的研究。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讲解。针对低年级数学模型构建的教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直观事例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二是结合实际案例来建模;三是数学建模必须要进行专业的验证;四是要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教学;五是要把构建模型的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1.在直观事例中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由于接受能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大量的直观实力来进行教学。运用直观事例教学就可以使得学生对事例中所表达的思想有形象直观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直觉性的高级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的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在这一节中介绍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这些图形的计算面积。低年级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善于启发学生。学生在学到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梯形的面积是如何进行计算的。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化归思想说白了就是要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由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共识就是一种典型的化归思想的应用。这是数学建模方式成功地一个典型例子。

2.结合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全班人数、出勤率、花名册等要素来进行讲解。对全班人数、出勤率进行统计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教师可以结合这个案例来讲解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不仅是字母符号的结合。图形的构建,表格的统计也是构建数学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全班分组,分成各个小组然后把不同任务分给不同小组来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充分掌握数学建模能力。

3.建构模型必须要进行专门的验证。验证是建构模型的必然选择,在今后的数学建模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专门的验证。只有经过验证才能证明结果的正确性。针对低年级小学数学建构模型的教学也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对于建构模型中的验证问题,在学习方程式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典型。方程式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方程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科学建模。方程式实际上是实际关系的一种符号表述,方程式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建模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验证问题。方程式如果得不到验证,则结果有可能是错误的。在应用题中这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如果不进行验证,那么得出的结果就有可能与实际严重不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必要的验证。(1)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数学构建模型的培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必然要求。针对构建数学模型的培养,教师可以同类比较、形象思维、概括演示;归纳演绎、逻辑思维、概括演示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这是构建数学模型关键。(2)把构建数学模型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一种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数学建模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师要把数学模型建模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练习等阶段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中一种经典思维,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对于提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小学生数学建模的培养。本文详细分析了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建模培养的方法。本文提到的五种方式是在长期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五种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东,陈怀琳.小学数学模型构建策略研究[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