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9:5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

篇1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教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工作是繁忙的,相对于上一年,无论是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利用本人有限的时间建成个人教学博客,这有利于同行同事间的交流和学习,方便学生与我的交流,这大大有利于我教学的提高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继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2、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学完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作品,确立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电子报刊,主题选择方向可以是环境保护、西部开发、世界无烟日、科技活动周、机器人、奥运等。老师给出作品要求,给学生两节课时间,可以上网搜集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给打分,全面给出评价,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篇2

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加减法】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

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0的合成与分解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从小爱学习。1+9=10,10可以分成9和1。

你拍二,我拍二,互助友爱好伙伴。2+8=10,10可以分成8和2。

你拍三,我拍三,养成卫生好习惯。3+7=10,10可以分成7和3。

你拍四,我拍四,放学认真做值日。4+6=10,10可以分成6和4。

你拍五,我拍五,质疑答问要举手。5+5=10,10可以分成5和5。

你拍六,我拍六,勤奋努力争上游。6+4=10,10可以分成4和6。

你拍七,我拍七,创建先进班集体。7+3=10,10可以分成3和7。

你拍八,我拍八,全面发展人人夸。2+8=10,10可以分成2和8。

你拍九,我拍九,反复验算不马虎。9+1=10,10可以分成9和1。

你拍十,我拍十,为人做事要诚实。10+0=10,10可以分成0和10。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方法1

提高口算能力-基础性训练。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大家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大家可以把这项练习安排在两段的时间进行。一是早读的时候,一是在家庭作业完成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大家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口算的速度、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方法2

小学一年级数学涉及到的知识有:数一数、比一比、1-10的加减、11-20数的进位加法、认识简单物体图形等,都是基础的知识点,但是相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简单的知识却未必简单,我们针对一年级数学的特点总结了这个学习方法,希望对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有所帮助。

方法3

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0年小学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在一学期以来,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安心教学,认真负责,为人师表,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将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一小结。

一、师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刚接到任务时,心理充满困惑,因为我是转行的,心理多少有压力,但是我们的校长,也是我的师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刚开学就多次主动听我课,课前辅导教学设计,课后交流教学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使我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渐渐成熟起来,在这里我表示深深感谢。

二、探索教学方法。

本学期的数学教材,其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注意力难于持久,本人根据这些特点,大胆地探索低年级教学的新路子,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不仅仅是计算的教学,还让学生根据情景图大胆地说出图意,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其想像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在“认识图形”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到教室、校园、家里去找出各种图形,让他们觉得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灌输给他们的;在“分类”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布置学生双休日到超市、商场观察东西的摆放情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三、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多次参加听课观摩等教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并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

这学期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多家长与我进行了交流,并表示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效果很好。

五、教学中的不足。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存在不少教学困难,例如,新教材注重情景教学,但在操作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放在活动上,而忽视知识点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不时用语言把学生拉回教学点上;新教材提倡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还有待改进。

科学施教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会好。

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掌握教学方法,定会有所收获。

一年级数学学科小结:

本人在一学期以来,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安心教学,认真负责,为人师表,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多次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细心领会其精神,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并以此为自己工作的方向。本学期采用了北师大的第二册数学教材,其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注意力难于持久,本人根据这些特点,大胆地探索低年级教学的新路子,例如在“1以内的计算“教学中,不仅仅是计算的教学,还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出简单的应用题,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其想像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到教室、校园、家里去找出各种图形,让他们觉得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灌输给他们的;在“购物、统计”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在课室___一次简单的购物活动,还布置学生和家长到商场进行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不仅书面练习多,口头练习也多,使学生“做”得开心,“说”得开心。为了辅导中下生,本人坚持下午上课前、后半小时两个时间段到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现状对策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把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知识全面而系统的进行整理、梳理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进行一个总结,如果把复习搞的好,能够做到有效,那么学生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如果不能做到有效,只是一个知识的简单的重复和简单的重复练习,那么学生的提高将会很少,可见我们小学六年级复习是多么重要的。然而,目前的六年级数学复习不尽人意。

一、现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存在的问题

1.复习的时候,老师们还在单一的用复习教材进行复习。

2.对复习阶段的几种课型的教学的模式不是很清楚。特别是试卷的评讲课,老师们满卷子的讲,讲的很累,但效果却不好。

3.教师对复习阶段规划的意识不强,当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规划不一致的时候,老师们没有很好的进行“再规划”。

4.教师没有根据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选择复习方法,盲目的跟风。

5.对基础知识的“过手”问题不够足够的重视“高估”自己的学生。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的常识与技巧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复习不同于单元复习、学期复习,对学生来说,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对教师来说则感到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的综合性强,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复习效果。因此这个过程的优化对于小学阶段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尤为重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漏,使六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

(一)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创设复习情境。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张扬个性,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学生是课堂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数学复习课的主人。因此,作为复习课老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让学生积极投身到复习课中。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体现互动和热情的教学,可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可激发其创新的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师应适当创设相应的适合的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指导学生定好复习计划。

复习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复习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内容和题形等,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确定复习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习中去。

(三)充分了解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

到了总复习时,很多学生学生会出现思想混乱,厌学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明确学习目的,努力培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乐学,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时,心情会很愉快,自然会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大胆尝试等学习活动中去。另外,要让学生乐学,必须想办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能使其学习积极性得以发挥的学习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讲讲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适当减轻作业量、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等。

(四)注重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前,教师应当认真钻研小学数学复习指导说明,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内容和题形,明确复习内容,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进度。这样让学生心中有谱,克服盲目性,积极的投入到复习中去。

首先用一半的时间指导学生复习课本的内容,重在复习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方法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学生在复习中注重查漏补缺,教师注重解疑和检查。在复习中注重发现学生在综合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知识的运用的能力。并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补缺补差,把遗漏点降到最低。然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阶段复习,把内容相关的单元内容分项复习。比如:数的复习,几何知识的复习等等。结合不同的复习内容。确定不同的复习重点难点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最后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综合复习,各种题型,等等全面开展训练.在每一次综合复习中学生的能力呈现螺旋上升状态。

(五)精心编排练习题。

精心编排练习题是实施教学论断和反馈的好办法。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题不在于多,一道好的题目,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里指的练习题也不仅仅指动笔的书面作业题,还包括动口的讨论题和动手的实践操作题等。

总之,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不仅要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要能在其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主体,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优生;小组合作;数学思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63-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堂学习是中小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的改革理念在这里得不到落实,那探究就是一纸空谈。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所以很多同学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总找不到方法,并且数学学习也是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模式的进一步升华,来带动大多数同学主动学习数学,也让学优生完善自己知识体系,成为学科“尖端”。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模式。(1)模式一。在一个周的学习中,分别在周一到周四晚自习之前(19:00~19:30)安排三位学优生,他们主要学习方法好、学习思维好。在这个时间段里,主要是个别同学答疑,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课本练习题以及练习册里的习题不能自己解答或者解答起来有些困难的情况,都可以来问讲解员。讲解员需要对同学们的问题积极解答,并且在解答习题过程中,总结解题经验、数学思维方式,让同学可以举一反三,充分理解知识点,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2)模式二。在每天晚自习21:30~22:00为学生的讨论时间,这时三个学优生分别负责三个小组,对小组讨论的练习题中存在问题的进行指导,充分带动小组交流学习。并且对于小组中普遍出现的解题思路不完善、解题格式不清楚、解题中对知识点不严谨进行及时指出,让小组的学习更加有效。

2、研究对象。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优生以及班级的各个小组,通过对他们的深入研究,依托高效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同时通过对于有潜力和有思维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也通过给其他同学讲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数学学科学习的楷模。

三、主要阶段与具体成果

1、第一阶段:试行阶段。本阶段主要以高一某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这个班级开展“数学角”活动,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小组学习的乐趣,充分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快乐感。同时让这三名学优生也能感受到学懂知识跟讲解知识的异同,激发他们更加主动的学习知识、健全知识结构。

(1)学优生培养具体实施阶段(措施)。在具体实施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不仅仅是课题研究的方向出现偏差,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了之前设想的实效,所以基于这些所出现的问题,又制定出以下的措施:

①每小组每天至少一个问题。任课老师要求每个小组每天至少要问答疑人一个问题,这种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要求答疑者将学生所问的问题整理起来交到代课老师处,进行备题;②整理问题形成试卷再考查其他学生。对于答疑者所整理出来的问题,编排成试卷的形式,来检验学生是否问了问题,掌握学生对所问问题的理解情况。

(2)学优生培养具体实施阶段(目的)。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更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更好的让学优生提高自己的执行能力和学习知识的系统化。并且将学生所问的问题形成试卷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更好的在学习中找到自己问题所在,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2、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在通过前期的试行阶段后,这个班这三名学优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和讲解方法,再让这三名同学针对高一整个年级,对数学知识以及习题有疑惑、解题方法不完整的同学进行指导学习,这样不断提高这三名同学在高一年级中数学学科的优胜感,提升数学学习的自信,同时因为自己在学生中有了一定的口碑从而使三名学优生学习更加全面、更为完善。

3、第三阶段:全面开展阶段。在通过一个班,三名学优生的带头和试行阶段后,仿照这种模式,让高一年级组的其他班级也在代课老师的指导下,选取3~4名学优生,开展“数学角”。从而使数学的学习走出小组、走出班级,通过更多同学的交流和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性、思考性、快乐性。

学优生培养全面开展阶段运行情况。通过在这个班实行的学优生的培养,不断在探索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反馈信息,对这种课题下的培养模式做了诸多方面的完善,能起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思维模式。并且在后期通过老师的监督,学生能更好的完成课题所预想的效果,也是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再通过在高一年级其他班级进行了推广,基于在高一八班总结的经验,使得其他班级在开展学优生培养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总结有如下:(1)被选择的学优生学习积极性高涨;(2)整个高一年级数学学习氛围很浓厚

四、主要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

五、学优生培养方案总结

篇6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能力培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简便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在一年级整个数学教学阶段,主要是对以下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这些基础和核心知识是计算能力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也要求学生达到“熟练”。

要做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合理的算法是凑十法和看加算减法,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一年级学生接触了“两个数相加,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凑十法”、“破十法”、“看加算减法”这一些运算定律,学生学习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重点是讲清道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54+20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看到,就是求54+20的和。可以先让学生明白:54是一个两位数,20也是一个两位数,它们都有个位和十位组成。54的5在十位上,4在个位上;而20的2在十位上,0在个位上。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所以4+0=4 5+2=7书写时4还在个位上,7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74,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四、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能力培养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针对一年级数学的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二册连加运算5+4+6时(二册P25页),可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的算律,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4+6可以,凑成10,然后再算5+10=15。使学生沿着“凑十法”这一算律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根据“看加算减法”的计算原理。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如:8+5=13,可引导学生探究13—5=8 13—8=5,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里填上最小的符合要求的数。

( )>59 28

五、做好巩固训练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

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两个数相加,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凑十法”、“破十法”、“看加算减法”这一些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3.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篇7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篇8

关键词:抽象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教师

所谓抽象思维指的就是和抽象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渗透进抽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原理及概念的获得,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原理本质及概念的掌握及理解。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分析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逐步的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转变,所以其依赖于感性和直接的经验。总结起来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有下面几点:

1.数学思维逐渐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进行过渡: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思维具有可逆性及守恒性,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并且正由着形象具体的思维向着抽象性的思维进行过渡,这一过渡期一般是在10-11q的时候。

2.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发展性:学生的具体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时间大约是在三年级的时候,而四年级的学生会进入到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并且开始向着代数运算水平发展,数学思维发展中每个时期都有显著的变化,并且一直处于发展中。

3.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灵活性、严密性及情境性,其中灵活性表现在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数量在增加,情境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要在一定的生活情境或者是数学情境中进行,自觉性、深刻性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检测、观察及调节。数学思维的严密性表现在学生注重直观性的感觉,注重合情合理的推理。例如在奥数的学习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思维。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的过程

1.教师在教学重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尽量的运用形象思维去引发出抽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丰富化,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例如在讲解“火车过桥”知识的时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有效的理解这一问题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身边的才来哦,将讲台当作桥,将粉笔盒当成火车,演示火车过桥的过程,演示后学生就可以看到“从车头上桥到最后的车尾彻底的离开桥”才是真正的“火车过桥”。然后接着教师会继续进行火车过桥行程的讲解,因为有利上面的演示,学生就能够自己抽象出火车过桥的行程等于桥的长度加上火车车身的长度,这就是一个直观的演示到最后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直观中渗透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去构建知识和理解知识。

2.教师要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当中的抽象思维。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抽象思维,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哪些教学内容当中涉及到抽象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设计教学。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比大小”的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图画是比较混乱的,于是教师会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将同类进行归类,然后在计算每组物质的数量,在进行大小的比较,从而引出“>”“

3.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学习素材进行研究,挖掘抽象思想渗透资源。

《标准》建议,“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常常依赖于具体的学习素材,第一学段学生尤其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中所选择的学习素材也往往是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现实,但这些生活现实只是“举例”,只是数学知识载体,是数学学习的“桥梁”,教材选择这些生活现实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引领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例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而这些数学知识要通过“抽象”才能获得,因而要求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学习素材进行研究、挖掘,即从这些具体的学习素材中要抽象出那些学生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抽象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以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数》单元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分析为例,从课题中我们已明白,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认“数(自然数)”,而这些“数”要从学生的生活现实中抽象产生。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师节快乐”节日现场为主题图,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数数)为支撑,学生边数数(数气球个数)边抽象出自然数 1、2、3、4、5……由于单一的数学现实不足以完成抽象思想的形成过程,况且学生的思维也会因“单一”而“定势”,鉴于此,教材又在配套练习中选编了不同个数的黄瓜、辣椒、红萝卜、菠萝、草莓、香蕉、梨、树、花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进一步抽象概况出数字 1、2、3、4、5……的数学模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出的数来说说这些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数量,以此再把“纯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也因此隐约体悟到抽象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4.教师注要重抽象思维渗透的逐步性。

首先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得具体思维转化成为抽象的思维。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加法教学中,当学生进行了凑十操作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抽象算法当中,例如要算出“9+?”学生就需要知道9加上几可以得到10?然后再将第二个数分解,最后需要计算的就是“9+1+?”的运算。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概括及抽象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有这样的一类题型:“有一匹布,如果上上衣的话能够做20件,如果只做裤子的话可以做30条,那么这批布如果做成套的衣服,共可以做几套?”“班级的学习委员为班级采购学习用品,如果他买铅笔的话可以买24知支,如果买本的话可以买15本,如果他一进门就买了10支铅笔,那么余下的钱学习委员能够买多少个本?”实际上这类问题都可以抽象成为工程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将问题熟悉化,引导学生采用抽象的方式来解决。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抽象过程,但是还需要注意该阶段的学生思维仍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要想保证渗透效果就需要教学重要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当中的抽象思维、注重渗透的逐步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管理;有效教学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都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实践。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直是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我国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想问、敢问、会问,要从数学语言里面提出所存在的数学问题。以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指导,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这就可以增加下次提问的信心。例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师:今天老师出门带了18元钱,从市车站到小学,坐小车花了8元,坐公交花了2元。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教学是完全围绕着生活展开的,所以学生是否可以提出好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而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一般源于某种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完全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在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启发,提高问题。

二、在课堂中,营造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有力地消除小学生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教师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问提供足够的信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可以在每周评出最佳提问小能手,记入个人学习档案。学生为了能当最佳提问小能手,会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提问转变,让学生在思考质疑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克与千克》的问题情境,老师把砝码放在天平上 (边说边做):现在老师把一个小砝码放在天平上,再放一个大的砝码在另外一边。现在你们谁可以根据老师刚才的实验,提出关于重量的一个数学问题?

这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这样轻松的环境中产生好奇心,使学生急于探索,这时学生就可以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动机去探究知识规律。

三、在课堂中,整合筛选问题

在学生主体产生问题阶段,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巧妙地引导学生提问,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进一步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的问题,老师要学会整合筛选问题。

例如: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师:老师昨天包里面有13颗糖,昨天吃掉了2颗,给小红3颗糖,给小明2颗,现在请大家仔细地想一下,大家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加减法的问题吗?

生1:老师来的时候包里有几颗糖?

生2 :老师吃掉两颗糖后还有几颗糖?

生3 :老师给小红后还剩下几颗糖?

生4 :老师给小明后还剩下几颗糖?

师:同学们十分聪明,也很会思考,提出来的问题也很好,那么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这个情境由老师拿出糖来作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关于加减法的问题,学生整理值得探讨的问题,再进一步地探讨。使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比较问题的过程。问题产生的背景往往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所提问题的探究性、合理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总之,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模式,结合具体课堂和研究实践,配合数学新课标,研究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总结形成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培养策略,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其潜能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以外,还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教学手法单调,数学教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教师照本宣科,通过讲解例题、布置作业和讲解作业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时常会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只能被动式的听讲,课堂缺少活力,难以更有效的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影响到教学效率。基于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的引导职责,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开展。

其二,学习负担较大,作业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理念较为局限,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难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偏低,很多学生难以更有效的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希望利用繁重的作业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习成效,但是会为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

六年级数学本来具有抽象难懂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立体起来、丰富起来。多媒体教学工具就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的突出代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生动的、条理清晰的多媒体课件,将形象的图片、迷人的动画、生动的视频等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2.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备好课

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备课的内容之一。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差异,才能备好课、教好学。学生并不是一张张白纸,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备课时,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与能力进行预设,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教学内容“吃不了”或“吃不饱”的情况。 教师要在学案中设置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不强求所有学生全部同步,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

3.培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积极地与和孩子们交流,正确指导孩子们如何做一个优秀,主动倾听别人意见,尊重别人的孩子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候,更容易去接受新的事物。在交流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幽默而风趣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教学在寓教于乐中进行,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做到了教育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情感基础。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好坏,扬长避短了。我们说一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这本来是要求教师在一年级就开始培养的,所以很多学生都具备了这样一些习惯。可是到了六年级很多人没有坚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继续培养和纠正,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也没有继续培养新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意识。所以很多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听讲、不会学习,也就是说不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往往都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甚至于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习惯的存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他们的认识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学别是大班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嫌麻烦而只是照本宣科,这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自然不明显。

5.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思维意识都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授课的话,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种模式也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比如:“预习―探究―总结”的这种教学的形式就可以很好的注重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

6.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与数学符号打交道的,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运用数学符号,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维。从学习内容来看,数学学科更多的内容都是牵扯到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就是数形结合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数学学科中不同的图形和数字符号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学生的?l展。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插图,这些图形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