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总结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14 18:5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总结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总结思路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育教学

一、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实行新课标以来,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这一概念被适时地提了出来,这不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总结,也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需要。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一提法是符合实际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促使高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因此,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对高中数学教师意义重大。

二、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1.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数学教师的负担,使数学教师在付出同样的精力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目的。所以,活跃课堂气氛是第一位的。为此,我们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高中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2.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成立数学学习小组

目前,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这种能力稍加培养就能极大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在现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只依靠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让学生之间展开相互合作,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共同提高高中数学成绩。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对于在预习中出现的困难,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予以解决。课堂之下,学习小组要继续发挥作用,做好课后习题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才能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成立数学学习小组的意义在于,能够降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对知识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和探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育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探索。

3.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要想搞好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不但是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新课标下对高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引入新式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变换角度,变换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新鲜感,改变原有数学课堂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觉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思路的创新,是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是高中数学课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不断努力。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高中数学课堂的需要。所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式教学结构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高中数学教师的任务量,把立体几何和画图部分的工作量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数学课件进行数学教学,不但提升了教学层次感,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就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式的教学结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定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式教学结构,是高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5.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的能力,是老师必须要在数学课堂教会学生的。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其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学效率,也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能力相当关键,高中数学老师要将这两项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数学教学计划之中,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简论数学课堂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J].教育研究,2003,(06)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应用题教学 解题思路培养

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着基础教育的大面积变革,从课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那么,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高中数学中的难点应用题教学该如何进行提高呢?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呢?本文主要做了如下论述。

一、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1.导学案教学方法

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在课堂当中能够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一套材料体系,通常都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自主探究、自学检验、小结与反思、当堂反馈、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不同的部分。导学案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的不同环节,学生在这一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清晰掌握。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通常比较多,通过导学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思路清晰地去解决探究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同时还能够起到复习旧知识点的作用。

2.生活化教学方法

生活化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路走向实际生活,强化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最有利于提高学生只是应用能力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中,常常会列举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3.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现在于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如果教学情景创设得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够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就是创设一个新颖且结合当堂数学知识的情境。第二个阶段,在情境中分层设置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自主探究问题。第三阶段,总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探究活动反思。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的几点建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无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难题,针对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1.增强学生建模能力

学生的建模能力高低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类比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所以,在要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把建模意识贯穿在其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观察、思考并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联系以及数学知识,这样不断指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意识就会逐渐的成为学生观察并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就能够实现用数学思路去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建模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2.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新课标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任务。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改编多解题。教师可以通过改编习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一种多元思维的习惯。教师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克服学生思维中固有的狭隘性。其次,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克服惰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情绪饱满的进行探究思考。再次,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思考方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标志。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转化思考问题的思路,比如,有些应用题的叙述并不是工程类的问题,但是特点与其相似,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工程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去思考这一问题,这种转化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4.激发学生创新力

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又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要以师生关系的平等为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之内,才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求知欲,进而才能谈到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新就是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教师要接纳学生所有的观点,正确的观点鼓励他们发扬,错误的观点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同时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除此之外,创新能力的激发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等的培养来实现。

本文主要从高中数学应用题常用的教学方法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建议这两个大的方向进行了论述,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而教师应该选取怎样的方式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具体判断了。

参考文献:

[1]邱光云.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5).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31-02

一、引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学习的内容多,知识面广, 抽象性、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每个单元的知识间具有极强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这样导致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刚接触高中数学时,对老师讲解的知识一窍不通,甚至一头雾水,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引起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但是,有的学生学起来越来越轻松,成绩优异。究其原因,好的学习方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是将来高等数学及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1.高中数学涵盖的知识面广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接受能力也逐步提升,高中学生已具备独立分析能力,这就对高中学生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中数学,正是基于高中学生的这种成长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中,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知识点多,学习内容多。这就要求作为高中学生,课堂中及课堂外所接触的知识也多。

2.高中数学独立性强

正是因为高中数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广,要学习的内容多,因此,高中数学在设计每一章的知识点时很严谨,每一章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每一章的知识点是独立的,每一章之间内容链接很少。如函数与几何,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导致解题思路也完全不一样,这就增强了学习的难度。

3.高中数学知识抽象化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知识点更加抽象。如函数这个知识点,其实在初中阶段也学习过简单的函数,而高中阶段仍然有函数,只是增加了知识的难度,更具有抽象性。又如,几何知识,更具有抽象性的知识,在解题时需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

三、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为了能够更快的掌握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兴趣,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大W,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高中数学的学习,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培养学习兴趣。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知识难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高中生要理清自己的头绪,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镇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学会攻克难题,并不断进行归纳与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只要具备这个心态,善于解决难题,就能激发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讲求合理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数学成绩。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学好数学,应把握好在学习过程中的三步曲,将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三步曲为: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是这习的必经环节之一,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课前预习并不只是简单翻阅书本,而是要注重预习的内容与方式。在课前预习中,首先要对即将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为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准备并打好基础,努力找出课堂中即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预习过程中,配合适当的练习题,尝试解题的思路,找到自己的知识难点,这将成为课堂中将要重点引起关注的知识内容。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听课更有目的性,有重点,同时,还可以将自身平时掌握的零散的数学知识构连贯起来,使知识更具有系统性。通过课前预习,一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提高课堂听课的效果,以不致于盲目学习,从而使学习更具有学习效率。

2.课堂听讲

高中学习阶段,学习任务紧,知识面广泛,学生压力大,容易疲倦,因而在课堂中容易走神。一旦走神,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对所讲知识未能熟练掌握,久而久之,就欠下了课堂中的知识债。同时,在课堂中,老师将会讲授知识的来龙去脉,分析相关概念的内涵,重点突出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分析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课堂认真听课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适当做好笔记,关注在预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遇到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及时向老师提问,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在课堂中,除了认真听课外,还需要善于发现好的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的方法。在课堂上,一定要以自己为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应根据预习的情况,能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宽思维。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珍惜好课堂的时间。

3.课后练习

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要讲授知识的原理与解题方法,并结合一些例题,对所讲授的原理进行验证性教学。但毕竟在讲解例题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知识点,需要在课后多加强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俗话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需要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循环复习与练习。在课后复习中,首先对当天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认真看书,整理课堂笔记,结合教学参考书,将所学的知识一一理解并掌握,遇到不懂之处,及时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同学请教。然后,对以前的知识点,以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将零散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学会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另外,将难点进行整理,突破数学中的难题,将解题技巧更上一个台阶。在课后,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自己的复习计划,保证知识中不留下遗漏。通过课后及时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克服遗忘,形成永久性记忆,不断积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检查课堂听课的效果,加强所学知识的运用。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要通过学习的三个环节,要把握好这几个要点:第一,掌握并理解数学公式与相关的数学结论,提高解题时的运算速度及运算能力;第二,做好笔记,包括课堂笔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笔记,在笔记中记录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也可以记录学习中常出现的错误;第三,善于总结,每一次考试后,将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进行认真总结,以便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第四,不轻易放弃,是指遇到难题时,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找到解题的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高中生,在学习数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并无特别之外,也无捷径可言。不同的学习方法,也需因人而异,但总体来说,任何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都需要讲究学习三步曲,即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外复习,只是每个学生在这三步曲中的具体方法不一样。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探索学习方法,学好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踏踏实实学好每个知识点,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凌苏建.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探讨[J].数学学习研究,2013,11.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着基础教育的大面积变革,从课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那么,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高中数学中的难点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教学该如何进行提高呢?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该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呢?本文主要做了如下论述。

一、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方法

高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择。

(一)导学案教学方法。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在课堂当中能够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一套材料体系,通常都包括“学习目标、预习导学、自主探究、自学检验、小结与反思、当堂反馈、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等不同的部分。导学案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的不同环节,学生在这一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清晰掌握。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通常比较多,通过导学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思路清晰地去解决探究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同时还能够起到复习旧知识点的作用。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路走向实际生活,强化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最有利于提高学生只是应用能力的方法。教师在讲授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中,常常会列举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通过合作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的实现在于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如果教学情景创设得当,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就能够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就是创设一个新颖且结合当堂数学知识的情境。第二个阶段,在情境中分层设置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自主探究问题。第三阶段,总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探究活动反思。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题思路培养的几点建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无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难题,针对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增强学生建模能力。学生的建模能力高低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类比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所以,在要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首先就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要把建模意识贯穿在其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观察、思考并分析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联系以及数学知识,这样不断指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意识就会逐渐的成为学生观察并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就能够实现用数学思路去解决诸多实际问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建模能力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改编多解题。教师可以通过改编习题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养成一种多元思维的习惯。教师通过一题多解多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克服学生思维中固有的狭隘性。其次,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学生发散思维形成的原因之一,所以,要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来克服惰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情绪饱满的进行探究思考。再次,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思考方式,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标志。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转化思考问题的思路,比如,有些应用题的叙述并不是工程类的问题,但是特点与其相似,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工程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去思考这一问题,这种转化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篇5

一、新课标下初中与高中数学脱节问题分析

1.初高中数学教学点的脱节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教学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数学不论是在容量还是在难度上都非常大,以此导致着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很多教学点上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例如,初中数学中,其对二次函数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此时学生只要对二次函数有个了解即可,但是二次函数却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中,二次函数的求值域、单调区间的判断、最大值与最小值等,都是高中数学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题型.同时,在初中数学所取消的立方差、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点中,高中数学都囊括其中,这样,初中学生在进入到高中阶段时,因为两个阶段教学点的差距,以此导致着教学的脱节.

2.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安排与要求的脱节

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和要求出发,初中数学教材多为常量、数字方面的内容,题型不仅少而且简单,但是在高中数学中,其内容抽象,对变量和字母之间的研究非常深入,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注重题目的计算过程,还要注重题目的分析过程.虽然,新课标下对近些年来初中与高中的数学教材内容都做了调整,难度系数也都有降低,但是,因为高考的限制,初中难度降低的系数是比较大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却不敢降低.从初中与高中数学教材的的难度减低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难度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存在着加大的现象,以此导致着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学习中无法得到良好的衔接.

3.初高中数学内容量的脱节

初中阶段,由于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少,时间比较充足,题型也较为简单,在教学中可以对初中数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强调,而教师因为课时的充足也能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讲解,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下进行巩固.但是,在高中阶段,随着高中数学知识点和知识难度的增加,课时的容量和进度也随之增加、加快,对于高中数学中的很多重点与难点问题就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巩固,很多题型也无法得到全面而又详细的讲解,而学生也没有时间对各种题型进行巩固.此时,高一新生因为对高中学习的不适应,就导致了成绩下降的情况.

二、新课标下初中与高中数学衔接策略分析

1.注重对初中数学的温习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虽然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但是不可否认,高一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初中教材为基础的,此时,高中数学教师在高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对初中数学教材的连接,复习过程中注重对新内容的巩固,进而提升与升华.以贯穿初中与高中数学始终的函数为例,数形结合中函数图象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那么,在这方面内容的复习上就可以从初中数学中所提到的函数解析式、画函数示意图、图象特征等方面着手,进而引导学生对画图象的基本方法、不同开口变化时系数取值范围等知识点的巩固,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初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进行了巩固,还让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方面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查缺补漏

受义务教育的影响和需要,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的内容都做了大量的削减,此时,为了让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更好地衔接,在高一阶段,数学教师首先需要对初中数学被削减的有用部分进行补充,并从学生在初中数学中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到高中数学教学中.目前,针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是从教材的处理进行的,将初中被削减的部分知识插入到高一数学教材中,但是因为相关的配套练习册、课外书还没有跟上,所实现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此时,可以先在教学课堂中将初中和高中数学中需要衔接的点进行讲解,这不仅能够弥补新旧教材交替中的脱节现象,还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改变学习方法

篇6

一、初高中数学差异

有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让我们先看看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些什么样的差异。

1、知识差异

高中数学虽然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更系统和深化。初中数学知识浅、内容相对要少,难度小、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较,在内容、思想、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论内是深度还是难度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这样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才可奏效。

2、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教师课堂教学速度慢,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反复理解,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自习时间少,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课外题量与重复练习也相对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再用初中的大题量反复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办法已无法奏效。

3、与创新的区别

初中阶段模仿老师思维推理的习惯已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为高中模仿思维的成分比较少,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和知识面加宽,学生在也不能靠模仿做题就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高中数学学习要培养各方面能力,即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现在高考数学命题,旨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4、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低,各种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技巧与各种数学思想,在考前都已经过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重要内容,都通过多次细心的讲解和大量的重复训练,使得学生仅凭熟记这些结论就可以做题,久而久之使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差。而高中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要教师细心反复地讲解每一类型的习题已不可能,只有通过少数典型的例题讲解去点拨这一类型习题,然后同过学生自学、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随着高考试题改革和不断的深化,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新出现的应用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模式。

5、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面的狭小,知识层次低,所学知识从思维上受到了局限。而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需要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数学素质。另外,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或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要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二、高中数学学习的几个环节

综上分析,为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要学好数学就要认真对待学习的各个环节。

1、课前做好预习

预习就是在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课前的自学,已经知道哪些是自己已经搞懂的,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哪些是没有学过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将疑难之处作个记号,它就是你上课时听讲的重点目标,目标明确,重点听老师是如何分析讲解,力争当堂突破。

2、课堂上听课要点

对于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要特别准确、深刻和清晰,不能似是而非、一知半解。数学的推理完全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不清楚,很多内容就学不懂,无法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是数学推理论证的核心,是由一些概念、性质与定理组成的,有些定理并不要求每位初学者都会证明,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一定要清楚,要熟悉定理并学会使用定理,有些内容是必须牢记的。课堂听讲时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课堂上,努力争取想在老师讲授的前面。定理、公式,争取自己推导出来;例题,争取自己先分析、解答;进而,当命题的条件刚刚写出,自己就去猜想它的结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自己就试着去定义它;甚至,随着课程的进行、知识的发展,自己设想,又该提什么问题了,又该提什么命题了。课堂听讲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例题既然是自己解出来的,定理,公式既然是自己证出来的,当然理解深刻,印象深刻,记忆久远,不易遗忘。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也会逾来逾强。

3、课后总结很重要

课下结合教材和笔记进行复习,要对笔记进行整理按自己的思路,整理出这一次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包括本节课中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本节课讲了哪些重要理论和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什么?理出条理,归纳出要点与核心内容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要善于总结、归纳不同的题型和其中涉及的概念、原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逆向思维活动。其次是要学会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4、要学会解题规律

篇7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解题方法 审题 逻辑思维

高中数学解题最重要的是正确地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题目解决中,当然学生打好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是关键,有了基础知识积累,学生可以培养定式的解题思想与技巧模式,切忌在没有任何解题思想下胡乱展开题海战术,这样只会让学生越做越迷茫,越做越没有信心,因为每道题的不同而大伤脑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遵循基本法解题,并不时应用实用解题技巧才是高效率高收获的数学实力积累模式。按照解题基本法,在解题上解决高中数学问题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运用不同解题思想与思考方法最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下面从两个阶段分别展开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探讨。

一、在审题阶段

高中数学问题有着基本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学生接触到一个稍陌生的题目之后,千万不要盲目就开始套用基本的解题法,如换原元、配方法等,这样或许会套中一个题目,使其直接解决,但失败的几率很大,很容易浪费有限的解答时间,并且有可能中了题目设置的陷阱得出错误的答案。因此,哪怕在考试中时间紧迫也不要忽视甚至直接忽略审题这一步骤。

拿到题目后的审题阶段,首先要将问题层层盘剥,过滤掉无用的和误导型的信息,把握题干的关键字,最后判定题目的本质与问题指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学生严谨、逻辑性强的数学思考方式,要能够透过题干繁杂的数学元素看到本质的数学符号,甚至将具体实际阐述简化为抽象性的数据表达。

将问题简化后,就能通过问题的阐述看出其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面。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想,利用有限的数据联想出与答案的有效推导路线,如几何函数中是用图解法,还是代数运算需要学生联系平时类似问题解答方式的经验积累和给出条件的合理有效运用方法,最终确定解题思路。

00000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许多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灵活度.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仅仅依靠知识记忆以及题海战术是不够的.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对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探索.

一、注重方法讲解,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以及习题的训练.数学知识往往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中的数学公式以及数学定律、定理是不能够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大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往往采取理论知识讲解与具体例题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以及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则过于注重对习题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解题方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以及习题的讲解时在注重对例题以及习题本身的讲解外,还应当注重对数学方法的讲解,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椭圆方程这一章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习题:“设椭圆中心在(2,-1),它的一个焦点与短轴两端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端点距离是10-5,求椭圆的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椭圆方程,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求椭圆方程,根据所给条件,确定几何数据a,b,c之值,问题就全部解决了.设a,b,c后,由已知垂直关系而联想到勾股定理建立一个方程,再将焦点与长轴较近端点的距离转化为a-c的值后列出第二个方程.”

二、灌输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谈及高中数学,许多高中生都会表示高中数学是一门不容易学好的学科,是一门不容易学透的学科.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往往处于一个中间水平,很难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数学思想,缺乏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面对一些新问题或者是一些变形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解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一些数学思想的灌输,如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多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对一元二次函数、对数函数以及正弦函数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函数的性质与函数图像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问题:“未来2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可望达到 7.3%,那么在2001年至2020年,各年的GDP可望为2000年的多少倍?”从而向学生灌输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深入挖掘知识,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仔细研读教材可以发现,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并不太多,然而各个知识点的变形内容则较多,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也往往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这就表明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简单地对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应当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延伸与拓展,深入地去挖掘知识点的变形.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也一定要学透,多引入一些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例如,在进行二次方程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应当深入挖掘相关知识,如二次函数与零点的个数的确定、二次方程两根取值范围的确定等,引入变式问题:“变式1: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mx+2m+1=0,若方程有两根,其中有一根在区间(-1,0)内,另一根在区间(1,2)内,求m的范围.变式2:关于x的方程x2+2(m+3)x+2m+14=0有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通过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加强分类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在进行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在进行解题过程时往往存在漏解的情况.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分类讨论的问题,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时可以以分类讨论为专题进行教学,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绝对值问题|a|的定义分a>0、a=0、a2时分a>0、a=0和a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学科意识,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智勇.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考试周刊,2011-01-21.

篇9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听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中确实有一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学生从开始就处于憷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高一新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教材的变化。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主要应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让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2)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了高中,它们有的难度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52-01

1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举措。有效性教学模式历来是高中教学的重点领域,其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也发挥着中的地位和作用。若想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广大教师要时刻探索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

1.1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数学任课教师所共同关注的话题。须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成果,而学习方法又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1]为此,要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导致数学课堂只是传授了基本的数学内容,而没有为广大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习题的演练和数学深度的探讨,由此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而通过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广大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住课堂教学阵地,让数学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平台。唯有构建有效性教学模式,以此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做好知识点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进而不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断得以提高。

1.2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数学兴趣、拓展数学思维。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贯彻和落实新课标要求精神下,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日渐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这既是对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然需要。有效性教学模式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广大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动感性、生动性等特点,这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进而在无形中拓展了数学思维能力。

2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途径

提高数学有效性教学需要有效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是摆在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就需要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强化情景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2.1 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思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只有变革传统教学方式,革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新鲜感,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能够自觉地跟随数学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相关的学习。创新数学教学思路,不仅是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时期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并不是僵化的或者一成不变的,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来及时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教学方法适于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可以说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所有高校数学教师所必须为之努力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目前,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的新型教学方式,其应用使高中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广大学生能够将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的制作,要知道,"一个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一个优秀成功的课件就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2]所以,广大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数学知识,还要有娴熟的网络技能,能够制作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多媒体数学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课堂气氛更为,进而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3 强化情景式教学,提高师生之间互动性。根据新课程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拓展课程资源,能够以情境化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若果没有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就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弱化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新一轮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将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拓广应用与发展'的基本过程"[3],广大数学教师要只有能够以问题为核心,不断建构问题情境来搭建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典型特征就是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来具体地、生动地传达书本中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需要明白的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也就是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广大数学教师要在根据教学实际并结合学生自身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仔细体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设计出富有情趣和体现现实生的数学情景,不断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知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感知数学和理解数学,不断在数学世界里体会数字的精彩和奥妙。

参考文献

[1] 刘海娜.浅议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教改创新,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