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4-01 06: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数学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数学学习心得

篇1

数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而“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学习心得感想,供大家参考。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1一、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一年级知识讲授内容不太多,关键是养成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杜晓夏老师的《垂直和平衡》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直观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这一直观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老师以自己逛商店买蛋糕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杜老师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

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2青岛版小学数学培训结束了,如果要说学习体会的话,那就是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1.要懂得欣赏与爱的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会欣赏孩子、爱孩子,才会赢得孩子们的爱与尊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的表情,就是对教学的评价。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真正地想要学习,真正的想要跟随老师进入那奇妙的知识殿堂。

2.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3.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每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倾听、交流、归纳,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动力,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数学老师应着眼于方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各方面的训练,而不能只盯着眼前,如果真正在教学中关注了、注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培训结束了,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感等品质,才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学的高效率。而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3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觉得课堂上的东西都学会了,那这节课决不是完美的课;如果学生还愁眉不展,在思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绝对是精彩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下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延伸课堂的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跟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太多了,只要我们勤思考,肯探索,把自己当作学生探求知识的同行者,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美国教育家帕尔墨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理的共同体空间,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吧。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4大课间,休息的时间比较长,同学们大多在操场上玩耍着。当上课铃叮零零地响起后,大家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地回到了教室,坐到各自的座位上,等待老师的到来。

这节课是数学课,班级的气氛有些压抑。一种不愉快的安静。大家好像大多是一幅愁眉苦脸的样子在等待数学老师的到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数学老师是一位比较严厉的老师,经常喜欢训斥人,而且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枯燥的科目。我先拿出了数学书,准备先预习一下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当我翻开书页的时候,听见后面的吵闹声,原来是后面的同学在说笑。我挠了挠头,继续埋头翻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感觉看书有一段时间了,看了看表,发现已经上课大约20分钟了,可是数学老师还是没有来。这时候同学也拿出了书,不过他却边看边笑。我凑上前去一看,原来他看的是漫画书。这时候教室里也渐渐喧闹起来了,我抬起头,看到有东西在半空中飞来飞去,原来是几个淘气的家伙在传东西玩,不过这种行为很快被纪律委员制止住了。教室越来越不安静了,让人感觉好像是下课的课间。已经接近下课的时间了,老师却依然没有踪迹。

有的同学开始喊了起来。我漫不经心地视线扫过窗户,突然看见数学老师正在向教室走来,立刻将视线移到书本上看书,不过发现的人除了我之外似乎也很少,教室依然很吵闹。门被推开了,数学老师出现了,教室突然静了下来。那几个过于吵闹的家伙被数学老师抓了个正着,被训斥了一番。数学老师讲明了晚来的原因,我一边看书一边想,还是无时无刻保持纪律比较好。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5在这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总结,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求圆柱体容积的时候,带了一只木水桶,让学生主动测量,计算,检验。学生们兴趣十足,他们竟然能自己得出结论:计算时要使用内直径和内高。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领悟

高中数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正确有效的将高中数学学好学精学以致用,对于每一位学习者来说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学习之道在于悟,这一理念在本人的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多体现。

一、高中数学

随着学习不断深入,高中数学已经不再是初中数学一般简单的计算问题了,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地位更加重要。

高中数学学习内容多范围广,包含三角函数、导数、几何等内容,知识点多基础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是很多科研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例如几何问题,在机械制造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三角函数则对制图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基础课程,数学的地位可想而知。

高中数学对于学习阶段来说,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地位尤为重要。高中数学不再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浅显易懂的计算问题,其内容丰富,内涵深远,但对于大学而言仍较为浅显,为学学数学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求导问题,初中数学内容中极少涉猎,而高中作为重点之一不断加强学习,最终目的在于为大学中学习的微积分、求偏导等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当下提倡为学生减压的同时,对高中数学学习效果上的要求却无法做到减压。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学者要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却也迫于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故而对教学计划进行拟定更改实施过程中,对于复杂、难懂、不易教授、难以掌握的部分多采用弃之不讲或者一笔带过的方式,致使学习者无法对这部分内容有具体的了解,何谈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应试教育当道的现在,多数教学者选择以题海战术为基础对学习者进行训练,无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导致部分基础性数学知识得不到详细全面的讲解,从而使学习者知识基础上存在缺失,无法对现有知识储备进行深入挖掘。这一现状导致学习者对数学基础知识无法进行链接,无法对数学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认知,造成无法对其进行全面思考究其根本的局面。

高中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多数教学者均选择放弃对教课内容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而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无法引导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产生自主学习、深究其理的欲望,导致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做不到对所学内容学以致用。

高中学习内容与初中内容相比较,部分内容存在共通点,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学者对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进行归纳总结,新旧知识点之间无法建立链接,导致学习者无法掌握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无法对其做到联想记忆,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学习内容复杂,涉及知识面广泛,学习者一时无法对所有内容全部掌握,其学习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更多的是方法和经验层面上的传授。而教育者往往因为其他客观问题忽视了学习者真正的需求,单纯的追求分数上的成就,造成学习者对数学学习目标的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内容多,教学者多采用固定题型分类指定解题方法的策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极易造成学习者思维定式,解题思路单一,随机应变能力差,无法应对多变题型的状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也会造成这一现象,如果教学者无法对这一问题保持一定的重视态度,对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数学学习心得

作为一个学习者,在高中数学学习期间,我获得的最大感想就是“学习之道在于悟”。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丰富,很多知识点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找到并领悟这些联系,就找到了快速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比如三角函数,几种函数的取值范围,这一部分知识与象限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联系。这样的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找到其中的联系并加以应用,就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寻找挖掘领悟。

高中数学学习能力对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这种能力也需要学习者自己领悟。学习者本身的优缺点使影响学习效果的一大因素,如何找出这些优缺点并加以利用,需要学习者本身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有极为认真的审视。发掘出这些优缺点后,需要学习者对其做出合理的运用,而运用方法则需要学习者自己去体会领悟。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难点盲点,而这些内容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影响巨大。不少学习者对难以掌握的内容选择听之任之,弃之不顾的态度,而有些学习者则会知难而上,不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就是不同人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选择。作为学习者,这样的困难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经历,需要自身身处其地才能真正体会个中滋味,此时,领悟力对于学习者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样的困难善于思考发现领悟的学习者往往能更加顺利的通过这些考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克服这些困难,而相对领悟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则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甚至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挑战以免影响其他部分的学习。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能够保证记忆层面上的准确性,而对解题方法上的领悟则保证了应用计算层面上的准确性多样性,使得学习者本身思维开阔眼界广阔,联想记忆能力提高的同时对于已有题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应用时得心应手,保证了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成果。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学者扮演的是引导者,其对学习者的影响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习者需要运用自身的领悟能力对学习内容加以规划,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自身成绩,以满足当下应试教育的要求。领悟能力强则意味着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效果得到的认可更多。

四、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建议

作为学习者,首先需要对自身情况加以深入了解分析,体悟自身实力的同时对学习目标做出明确的规划。比如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自身存在哪种思维定式或者哪种方法能够更快的帮助自己记忆,什么时间内保证对这一知识点做到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相关题目。诸如此类的计划与目标将帮助学习者更好的了解自身,感悟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其次,对学习内容上需要反复咀嚼,领悟其中含有的共通点,对这些共通点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得当。

再者,对于学习过程中犯下的错误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做到反思不断领悟不断,在错误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对这些错误保证领悟其中关键点并不再犯同类错误,以减少错误的发生。

最后,领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进步的阶梯这一点,做到心境上的领悟,保证自身态度端正,保证学习过程中心态上的平稳,不断激励自己,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五、结语

高中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去做到领悟其中蕴含的意义,需要每一位学习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这一过程将是极为漫长而枯燥的,但是只要能够坚持多思考多体会多领悟,高中数学学习将不再困难重重,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高山。

参考文献:

[1]吴增生.数学解题指导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数学教育,2012(11)

[2]王克亮.在问中悟 在问中探 在问中明――以问促学的做法点滴[J].数学通报,2013(09)

[3]沈恒.一个字引发的思考――数学语言运用必须精炼正确[J].数学通报,2006(12)

篇3

关键词:中学 数学 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策略

数学是一项研究生活现象、揭示生活规律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项规律性较强、实用性较强、对于生活有着极大指导意义的实用学科。特别是进入七年级之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骤然增强,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小学时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理解难题,一度造成七年级数学教学的瓶颈。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有效的进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与认识。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实现自身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数学是一项理论性较强、规律性较强、画面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演示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质,从相关资料的搜集、电子课件的制作、演示,学生的学习引导等多个角度做好入手,做好各项技能的提升,以便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综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项内容,实现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维感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度。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善于进行相关内容的运用,以便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比如教师要善于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相关内容的展示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有效教学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奇妙图形,比如巨大的埃及金字塔、高大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白宫外形图、宏伟的故宫平面图等等,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环游世界旅行”,通过一些常见图形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五彩缤纷,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展示,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比较抽象、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时,更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认知。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纸盒、礼盒展开后的样子,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各种立体图形的构造,让学生对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小学时期学习的体积计算与表面积计算进行对比,让学生对于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例如根据五棱柱,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五棱柱(左图)展开就出现了右图的图形,通过展开之后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五棱柱的一些特点: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它们的形状相同;棱柱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棱柱所有侧棱长都相等。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最后教师也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课堂的收尾工作: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大多使用粉笔进行板书,这不仅花费了课堂时间,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视觉吸引导致学生的学习认识相对较弱。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收尾的时候也能够运用多媒体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认识度。比如在教学棱柱的顶点、棱、侧棱、侧面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像左图这样演示,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棱柱顶点数、棱数、侧棱数、侧面数之间的关系,即欧拉公式:f+v-e=2。通过这样的收尾演示也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的一些要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但是在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魅力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信息技术手段不是教学的唯一途径,我们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

1、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程;现状;方略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教师往往为确保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只重视传授知识和训练解题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要做到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素养.

一、教学现状

提到数学,相信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会头疼,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又艰深难懂,造成偏科两极分化严重并最终影响学业和前途. 这一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调查了解不难发现,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观原因上存在一定比例的教师或多或少受家庭和自身的影响,对教学工作无法做到全身心投入以致教学方法老化,使得课堂缺乏生机,学生缺乏主动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定理、公式等应用并布置大量习题作业反复训练,忽视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过程;在客观原因中因受限于考试分数的要求和课时少,教师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自主探索,阻碍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方略

要想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三者缺一不可.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有意识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新型师生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以外也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一视同仁,鼓励为主,不要讽刺歧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也不要刻意施加压力体现教师威严,只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学习. 师生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是像朋友一样,有着平等合作相互关心的特点,这不仅仅适用于数学教学,在其他教学过程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学本就是一个互动,如果学生总是被动接受,即便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巧也难以施展.

(二)深化教学策略

1. 课前准备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和教师都有着相应的任务需要做到,对学生而言就是预习为主,提前熟悉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先自主探索,如果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记下来在教师传授时聚焦重点扫除知识障碍.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而言受益匪浅,学生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将预习的方式做相应的改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应用能力.

对教师而言就是备课为主,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对即将传授的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深刻认识,分析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和自身特点,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主体,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策略,如果这一点得不到重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失控,降低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至关重要,针对这点可以提出三种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纸上谈兵终觉浅,立足于实际,结合实际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 面对书本上那些数字和公式,学生们往往会觉得枯燥,如果能设置情境,例如针对一些计算题模拟开店,让学生们各自扮演商家和顾客等角色进行寓教于乐那就再好不过了. 学生可以通过扮演商家去了解商品的售价和成本形成的利润,不再是单纯地面对一张纸进行机械计算.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乐趣调动兴趣,有兴趣就会不畏艰难激流勇进.

(2)组织合作,促进学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提升能力. 组织合作对促进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显著的作用,在小组讨论中值得注意的就是教师要起到作用是分辨学生之间的差异,将相对薄弱的和较好的学生、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而且组织人数也要适宜.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组织纪律,保障交流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分析以及解决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多媒体现代化教学

传统教学是偌大的黑板由教师亲自画图并书写需要教授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动画、文字、声音、图形等的处理,把抽象变具象增加直观性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增加教学容量,借此提高教学质量.

3. 课后反思

除了课前要准备充足,课中要确保质量,课后的反思也尤为重要. 对教师而言可以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学会自我反思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要时常反思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对传统教学观念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机会;学生要自我检测是否真的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询问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如果确定自己能完全理解也不可麻痹大意,要对知识进行加深巩固. 在课后反思上,教师和学生要做到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三、结 语

数学源自人类早期生产活动,其基本要素分别是共性和个性、分析和推理以及逻辑和直观. 而数学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应用数学和纯粹数学,初中数学课本中所介绍的概率论、微积分、几何、代数知识就属于纯粹数学. 学好数学可以提高大脑灵活性,开拓思维能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初中是一个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富强.初中数学教学五种指导策略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4):80-81.

篇5

与习惯培养的整合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任何好的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是大于改变的。细化的分析,良好的习惯应该在低年级就开始着力的培养,但由于低年级独特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光凭老师嘴上说应该怎么做,收到的效果是不明显的。所以在一年级孩子刚入校的时候,笔者播放了一段学生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上学的动画,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多媒体播放中的每一个场景和每一段的交流,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用喜爱的方式去观察,去聆听,去思考。结束后,问学生:“你是想做喜羊羊呢还是灰太狼?为什么?”学生就异口同声说“想做喜羊羊”。有学生说到:“喜羊羊上课认真,坐的端端正正的,一直在听羊爷爷在上课,而灰太狼一直在玩,不在听。”有了学生的这些初步的认识,笔者再让学生回到实际中来:那在我们以后的上课过程中,你打算怎么做?学生:“不能动,认真听,不能和别人讲话。”老师再做出相应的纠正:可以动,你的脑子可以动,你的小嘴巴也可以动,但是要将你的想法和观点说给老师和同学听,你说对吗?

这样整个的过程显得非常的合理,完全的考虑到了孩子的特点,让孩子无形中有了对课堂中一些常规的初步的理解和对一些信息的正确的判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意义深远的。

与自学能力培养的整合

在信息层面这么宽广,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现在孩子日益广泛和不断更新和发散的信息储备,数学课堂无论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跟随着时代和社会所反馈出的一些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怎样调整?是让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已经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还是要在这些已经熟悉的内容上再去挖掘和深究,这就是要调整之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课前的自学显然也已经悄然的成为了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只是在方式和要求上要找到正确的途径而已。

与教师自身发展的整合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认识,这样可以使有效的整合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更新――教师的角色只是个操作工,不同的是教师的这个操作工,是要恰到好处的将多媒体的运用落实到实处,使得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数学的概念或是概率等问题转换的更为直接和容易接受,凸显的是信息与个人内涵的有效结合以及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有效整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体现出问题的探索、师生共同讨论的合作和学生自主的思维活动和氛围;这个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方法的启示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师生的情感的交融、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首先要对资源和信息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和解读力。网络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来源,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如教科书、实验仪器、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和影视音像等可以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对资源和信息的筛选是要有针对性的,是能符合不同年龄层次和认知特点的学生来共享和深究的。杜绝一些不良信息的泛滥与污染,防止让这些本身渴望着知识的孩子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身心的规律性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让孩子在整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缺乏了必要的判断力和目标性,彷徨和失落的情绪会隐性的出现。

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要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多种信息的判断、把握一些重要信息、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和评价分析综合表达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软硬件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熟练操作一定的硬件和软件,并将他们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篇6

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我不断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切身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一、信息技术是教学内容的“保鲜剂”

当今世界上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鲜活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比比皆是,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到数学有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用大屏幕重现了这样一段情境:两位小朋友通过电话相约着一场电影,李明说:“明天我请你看电影《小鬼当家(二)》,好吗?”刘杰说:“太好了,我正想看呢!”“你明天八点在电影院等我,不见不散。”可是,第二天,刘杰在电影院门口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到李明,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明失约了吗?……这样的生活情境,诱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了“24时计时法”的学习中。

又如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借助信息技术,展示“小熊给动物朋友们送礼物”,有声有色,动态展示,学生感知有趣,形象地理解了路线与方向问题。这样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体验的“大舞台”。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鲜活的生命、丰富的想象、多彩的体验、灵活的思维,知识在体验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感悟中融通。网络把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是教学方式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仅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采用了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可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建构的目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

三、信息技术是智慧火花的“助燃剂”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恰到好处的启迪和引导,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化深奥为浅显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将深奥的数学学习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猜测、演示、验证等数学活动,清晰、浅显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2、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将抽象的内容以灵活的形式和具体的事例加以展现。如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教材中呈现的材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原样呈现,难以激起学生探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设计现实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感悟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有一些用传统的教法不容易讲清的知识,使用信息技术后,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他们就很容易理解,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

四、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发动机”

信息技术促进了快捷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反馈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及时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使教师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学生学习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完分数乘法后,我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在线测试,完成之后提交。当全班同学提交后,大家立刻看到一张统计表:全对的占87.1%,出错的有6名同学。做错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自我反思,找到了错误所在,从而也激发了学习的自信心。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感知;心理分析;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13-02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感知、理解、保持和应用等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下面对这些心理活动进行简要分析。

一、数学知识感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感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联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感觉和知觉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不同概念。它们的联系一是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二是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是构成知觉的成分和基础。它们的联系主要是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在实际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觉和知觉常常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人们经常把两者合称为感知。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数学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更是离不开感知,感知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感知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第一步,尤其是学习一些和原有知识联系不太紧密的新知识,小学生必须从感知开始,首先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或对感性材料的操作,之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原理的普遍意义。第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都是离不开表象,而表象的定义就是事物不在面前时,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想象,所以说假如没有感知那就没有表象,假如不能形成表象,那就不能掌握数学知识。最后,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及感知能支持学生的思维过程,保证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够顺利进行。如三年级学生学习用乘法时,计算4*2时,往往难以连续完成一定的思维过程,此时如果让学生边摆积木,联系身边实际,一边计算一边观察老师的操作,这样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将会比较顺利地进行。

二、影响数学知识理解的主要因素

理解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数学知识理解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理解学生的心向

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首要因素是学生是否具有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心理愿望。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心理愿望,那么他们就可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数学概念的定义和公式、法则的运算规定去掌握数学知识。如对分数除法法则的理解,首先学生要有搞清楚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和为什么要这样算的强烈愿望,否则就只能通过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运算规定去掌握其计算方法。

2.原有知识掌握水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的学习都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活动。所以说学生能不能理解所学新的数学知识、关键要看他们头脑里的已有知识及其掌握水平。首先看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无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准备,例如想要理解小数之间的计算法则,那么就先要看学生头脑里是不是有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之间的加减法法则,假如没有这些知识的准备那么就根本不可能理解小数之间的计算。然后还要看学生头脑里已有知识的掌握水平,假如原有知识理解得稳定、明确,那么就容易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反之,假如小学生头脑里的原有知识模糊,不明确,那么就很难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3.学习材料的性质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起直接影响的就是学习材料的性质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材料本身是否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容易理解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反之,理解起来就困难。比如枯燥的数字定义、抽象的单位名称等学习材料,学生就很难理解。二是学习材料的表达形式,比如问题“红红今年5岁,爸爸比红红大二十三岁,爸爸今年多大年龄?”就比“红红今年5岁,红红比爸爸小二十三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容易理解。学习材料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学习的理解。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尤其是需要逆向思考的数学问题,小学生学习时可应该学会变换叙述形式,把逆向思考的问题转化成顺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提高理解效果。

4.思维发展水平

由于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理解也有重要的影响。第一,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表象的思维加工水平决定的,所以理解的对象主要是感知阶段所获得的表象。因此,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水平影响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感知活动中建立丰富的表象对于形象思维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很容易,同时他们还善于对表象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提炼,然后得到原理的普遍规律和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二,理解活动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去对新的数学知识内容及其表象进行思维加工,从中抽象出学习内容的本质或规律。例如理解“多边形”概念时,逻辑思维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就很难根据感知阶段所获得的梯形表象抽象概括出多边形“具有多条边”的本质属性。学生如何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全面理解学习内容,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品质,尤其要求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三、促进数学知识理解的主要途径

促进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仅提出几种主要途径。

1.重视直观学习

根据理解与感知的关系,学生的感知活动应被高度重视,一方面在理解前准备可以操作和观察等全面感知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感知,让他们在头脑里建立起所学数学知识的丰富表象,以此为理解过程中的思维加工提供材料和依据。另一方面在理解过程中,特别是在对那些非常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以此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证他们的逻辑思维得以顺利进行。

2.保证学生具有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基础

根据原有知识掌握水平对新知识的影响,小学数学学习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首先,在理解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准备,要了解他们认知结构里是否具备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原有知识,如果不具备就先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补充,然后再引导他们理解新知识。然后,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知识,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如理解梯形时,就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平行四边形和多边形的概念及图形去学习梯形的性质特征。

3.加强对比分析

展开不同数学知识的对比分析,明确相关知识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原理的普遍规律,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别是在那些既相似又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所学内容;通过揭示不同内容之间的异同去实现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无误。如在“数位”和“解位数”等概念的学习中,就可以用对比的方式去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使知识系统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数学知识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由此表明,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系统这是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概念学习中可通过建立概念体系去加深数学概念的理解,因为“一个科学概念的真正含义,就意指它在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如有关小数的概念,如果学生能在小数的概念体系上利用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去理解就比孤立地去理解各个概念要深刻。对量的计量、数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同样需要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在相应的知识体系上去理解这些内容,更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对小学数学知识的保持

数学知识的保持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的存储记忆。假如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不去保持,记忆,那么学了就忘,那学习就没有了意义,何谈掌握和应用了。所以要将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长久的保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步骤。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从无意识记忆发展到有意识记忆,从机械式的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低年级学生的无意义记忆占主要部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发展为有意义的记忆,并且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说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学生的有意义记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长久保持。比如说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多媒体教学能够从声、型、色等多方面加强学生的记忆,使其记忆深刻。通过理解式的教学促进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要根据遗忘曲线的理论,合理安排学生的复习,也能够得到记忆的强化。

五、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实行几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审题,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来了解题目的知识点,需要原有的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联想环节,通过大脑的表象展开,找到相关的,有用的知识;其次要将大脑中的知识分类,找到类似的知识;再次就是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表达出解决方法或者结果,最后通过验证,计算结果等。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总结了小学数学学了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外,学生理解心向和原有知识掌握水平,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特点等都对数学的学习起着直接的作用,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方法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动手实践”不能让学生当操作工

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动手实践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们对这一传统的学习方式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可站在另一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在当前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许多时候效果是不太理想的。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内容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然后相加,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的结论。整节课,看上去学生是动手了,可反思整个过程,我们不禁要问:学生除了获得这个结论外,还获得了什么?如果让学生认识其他诸如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只能用动手量这一种方法吗?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不作任何要求或提示,只提供材料(大小不等、种类不同的三角形),由学生主动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会用量角的方法,可能也会用剪拼的方法去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所要的结论,也掌握了一种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否则,学生只是机械地执行了教师的一个指令,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糊里糊涂地做了一回的操作工,这样的动手操作缺少了应有的探究味,降低了应有的思维含量,充其量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而加的摆设,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而在另一节“圆柱的认识”的课上,教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分为三种: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两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学生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同时出示两个问题:①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②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有声有色,学生汇报时,更是有话可说。这儿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圆柱,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自主探究”不能放任学生自由

许多事实证明: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思考让我们清醒,在反思中我们看到了“自主”背后透露出来的“放任、自由”。

这是在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者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下其规律,可能受先前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许多学生便开始猜测: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他们便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报一些数进行验证。很快,学生先前的猜测被自己了,内心产生不平衡,于是有大多学生开始怀疑这样的数是不是没有特征,课堂上乱七八糟,开小差的有,闲聊的有,没有人持之以恒的继续去深入探究,这时,教师也显得有些无法招架,情急之下只得大声呵斥学生停止,然后生硬地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灌输给学生,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消极,落得这样的后果怪只怪教师给学生自由过了火。

其实在学生出现矛盾而无心继续深入探究时,教师可让学生随意报数,然后由教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我想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表现中看出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重新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但如此盲目地让学生探讨下去已无意义,教师此时可适当引导。笔者曾见一位教师在此时出示一组问题,让学生接着去探索: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些三位数,看看它们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这些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③从中你能发现一些规律吗?就这样,在上课教师三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在举例、观察、分析、比较中找到了共同点,得出了规律。

上面的例子给我们许多启发:自由探究不等于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不及时参与学生自主的全过程,会导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混乱局面,反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实,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进行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给予必要的指引,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变得真正生动起来。

三、“合作交流”不能只是说来说去

合作交流,就是学会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期望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可在许多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合作交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无奈。

这样的场景常在笔者脑海中闪现:那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与众不同》,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出示一列数,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与众不同的数。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他们大都抢着各说各的发现,同学之间交流讨论的很少;也有的是一个优等生在发言,其余学生当听众;还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毫不得要领……

篇9

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学数学的经历

我学习数学已经有六年多了,这条学习的道路是坎坷的,是困难重重的。

记得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不证明好,总是在八十多分上下浮动,或许是因为我心里比较害怕数学对这一学科有抵触情绪。到了六年级时面对着严峻的毕业考试,我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认真学习数学。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数学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也才发现,数学其实是所有科目中最有趣的一科。

进入中学以后,我才真正发现了数学的神奇。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在小学的数学基础又弄懂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代数式、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由于自己的一点儿不慎而造成的遗憾,更是数不胜数。那些调皮的小精灵们利用你的一点儿弱点或缺陷,让你一败涂地。

在数学上,我最大的缺点是粗心。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多次单元测试的成绩不尽人意;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期中考试中与年段第一名失之交臂,正是由于粗心,使我在各科的竞赛中成绩不佳……或许还有许多许多由粗心造成的遗憾,已消失在我的脑海中了。令我最苦恼的,也正是无法彻底地改掉粗心这个缺点。在这次数学期末考试中,我又重犯了粗心的毛病,马马虎虎,致使我的数学成绩比年段最好成绩低了6分之多。虽然,我知道只有改掉这个缺点,我的数学成绩才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至今我还无法彻底改掉这个缺点。

我相信,以我真正的实力,学好数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课内学习数学、做作业,我还能对付。可我一拿起课外的数学书,总觉挺难的,看不懂,尤其是几何图形方面,难以弄明白。我不想对课外习题产生抵触情绪。但是,一拿起课外习题,我的脑袋就发晕,它实在是太令人讨厌了。

说实话,我对数学还是有些兴趣的。但是,我不怎么喜欢一天到晚把头埋在那些习题中。可我也知道,数学能力是要靠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的。我想,若是有一条轻松一些、简捷一些的学习数学的道路,那数学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学习它的。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知道这样的道路。

再过不久就要开学了。在新的学期里,我相信自己能改掉粗心这个缺点认真学习数学,让自己的数学学习得更好,使学习数学的道路不再坎坷。

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学好数学的方法

其实学好数学是十分简单的,只要你细心、认真,并掌握好数学四要素,那考上110分时没问题的。

首先是第一个要素: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分神、不走神。数学是考验思维能力与精力问题,所以,上课一旦分神,就会导致在数学老师讲题的过程中听不进去,听不进去就会变成一样类型的题不会,而上课的效率也是大损折扣。所以在课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住精力,不能分神。

第二个要素:家庭作业认真做,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所谓家庭作业,就是对课上听讲的一个巩固。只有你认真做好家庭作业,才能及时对课上的知识再有一个了解。所以在做家庭作业的同时,就是相当于是在复习课上内容,同时也是在检测你上课的听讲效率。

第三个要素:就是错题本。对于这个本子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因为老师从初一就开始让我们建错题本,可是有些同学却偷懒不去做,其实错题本有两个好处,其一,省时间。打开本子,一目了然,用不了十分钟就复习完了。第二,复习效果也是极佳,所以,要想又省时又要复习的好,那么错题本就是必须要选择的了。

第四个要素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就是复习和预习了。所谓复习,就要看完错题本之后,再看一些例题就可以了。而预习,则要偏重于书上,而理解完书上后,大家应该尽所能在《配套练习册》或《同步训练》上找一些题做,这样就可以使你明天更加的得心应手。

相信只要大家学会学习,并掌握学习方法,注意这四个要点,数学成绩一定会上去。

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范文3学习数学的感受

我一直喜欢数学。自从三年级一开始,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就从以前一、二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改成了四班的海老师。

海老师和王老师教学的方法不太一样。比如,王老师发我们卷子总是会给我们讲题,还把所有的题都给我们讲一遍;然后回家让我们改错。海老师用的方法就不同了,海老师是先问我们哪道题不明白;然后讲我们错的比较多的如果还有谁不明白,就让他单独去问老师;最后让我们回家把正确的答案写在错题旁边。

篇10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1】

运用小组合作之后,我发现上课不再那么累了。比如数学的试卷讲评课。原来自己一个人讲,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题题不落,就怕学生有不会的。有些优秀学生就会很不耐烦,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如果只讲难题又怕待优生懒惰不问。可是小组合作讲解试卷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小组里先讲优秀学生简单的题会讲解的很详细,小组里都不会了,还可以组间讲解。这样不会的题一定是全班同学的疑点或难点,教师再讲,事半功倍。小组合作还锻炼了优秀学生的能力。到黑板讲解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小组成员的能力。小组间的竞争,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小组捆绑评价制更是使每个组员都不敢懈怠。班级中极少有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因为每个小组都在努力,每个小组都不放弃,谁会轻言放弃啊?班上有个男生,基础很差,成绩也不好。但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小组合作的春风对他而言真是成长的转折点。刚进班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在小组长和其他组员的鼓励和带动下,只要有发言的机会,他就会高高的举起手。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高兴为他鼓掌,渐渐的他的信心建立起来,期末考试成绩居然达到优秀线。同学们都以他为榜样,特别是后进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合作的魅力真的是无穷的。

我认为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应该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因此,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在互相尊重中把合作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再次,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 小组合作之我的困惑和疑问 培养优秀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来代替教师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只在关键时机点拨引导。可是我培养的优秀学生似乎总是不尽人意,不是声音太小就是面向黑板不好意思转过头,要么就是思路不清晰,到黑板上就紧张。似乎培养一个小老师真的很困难。

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马潇南呢?另外,许多课型都已经总结出了固定的模式了,这些模式时间长了会不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呢?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我们教师也应该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的课堂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2】

这学期,我根据总课题组研究方案,积极开展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课题立项研究,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小组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人分享与人交流的乐趣。现将课题实验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验方法

1.学习理论 确定目标

一开始,我们根据子课题实验要求,精心编写了实验方案,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正常开展。通过学习《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以及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确定开展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分组方法、学习内容选定、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合作方式、学生积极性提高方法以及合作学习中评价体制等的研究。

2.定期研讨 促进提高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就把课堂研究作为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实验期间课题组每位老师始终坚持两周开展一次公开研讨的课堂教学活动,再进行集中研讨,利用集中研讨的时间,针对实验目标,开展评课、教学反思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

二、实验过程:

1.确定分组方法。

分组时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人一小组。通过分组活动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混合编组的形式比较好,小组成员能够互补。

(1)小组中好、中、差的学生,不同特长的学生混合编组。按照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学习能力,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使这些同学有相互学习的机会,而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还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男生、女生混合编组。因为男女生生理特点不同,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利于互补。

2.选定学习内容

选择好有价值、最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习得合作学习的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以下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有新旧知识衔接的内容。

(2)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3)复习课的内容;

(4)“开放性”问题;

(5)需要学生操作实践的知识内容。

3.探索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轮流发表自己想法,形成统一观点;合作分工进行实践操作、探求结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这些合作方式都能从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正确进行评价

正确的评价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激励促进作用,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我们在课堂评价中通过比较发现以下几点结论:

(1)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

(2)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3)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4)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办法。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存在问题:

1.理论水平不够。实验老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2.学生已有学习习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短时间难以克服;

3.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实验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既要搞好实验,又要赶教学进度;

4.班级人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各组间的交流机会少;

5.小组合作讨论内容是否有价值;因为激烈的讨论,打乱了授课计划,拖延了授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等。

6.学生个体差异体永远是合作的障碍。安排组长组织合作学习,但少数后进生他们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不愿意思考问题,对小组内别的成员产生依赖性,影响自主性的培养。

7.有的教师思想尚未解放,课堂教学未能大胆放手,牵着学生走的现象在教学中时有发生。

8.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努力方向:

1.今后我们依然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精神,借鉴各种成功的教学经验,加大教研力度,钻研新教材,探索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2. 要树立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扬每个学生之所长,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

3.要继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使合作与交流发挥它的优势。

4.继续加强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研究。由于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有关国、内外有关合作学习的经验材料,提高自己驾驭这种新课堂的能力,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们课题组将继续注重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合作中的每一细小环节入手,去探索出一套真正的、行之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新方法、新模式。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3】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们课改组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第二学期。经过课改组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上学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将课改更好地深入贯彻下去,现在将上学期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害羞,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小组实际,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