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19: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高考备考;能力培养;有效性
2009年湖北省全面推行新课改,作为接触新课改的第一批老师,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等。2012年湖北省首次实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生物试题在分值、结构、考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卷面分值由72分增加至90分,这一变化对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学压力加大、教学要求更高。如何进行有效的高考备考是摆在每位高三生物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过去一年备考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研究高考信息,注重合作交流,认准复习方向
1.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
首先要深入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学程标准》和理综《考试说明》,把握好复习方向和重点。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复习过程中,熟读教材、落实好基础的同时抓住主干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2.研究高考生物试题,高度关注同卷型地区的联考试题、名校模拟试题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突出的特点是稳中有变,试卷难度变化比较平稳,而试题类型有创新,考查方式更灵活,能力要求在提高,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练,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3.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收集和整理备考信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送我一个苹果,我送你一个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你送我一条信息,我送你一条信息,每个人手上就有两条信息。积极参加联考质量分析会、备考经验交流会,借鉴经验调整复习思路;充分利用QQ上各地的生物教学群进行教学备考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发现教学上的盲区,甚至误区,对一些有争议的知识点、试题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处理时会更恰当合理。
4.尽早确立选修模块的复习思路,切忌徘徊不定、浪费宝贵时间
我个人认为在上新课时,《选修一》和《选修三》都必须讲,为节约时间可适当快一点,像少数学校只上一本,采取“押宝”式的教学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学生就是被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喜好,这种做法明显不合理。但是从备考的角度,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跟学生讲明《选修一》和《选修三》各自的特点,讲清新课标理综选修部分的考查模式及其他省份考生历年的得分情况,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让学生本人尽早做出选择。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改变主意、换来换去,一定要集中全力把所选的模块弄通弄透,反复记忆、加深理解。从今年高考的反馈来看,选修模块以这种思路处理是对的,学生的得分都很理想。
二、立足基础,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指导学生比对分析,找出知识的核心、共性、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层次,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还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渗透到每节课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精力集中,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并标识重点字、词、句),并在老师的长期分析指导和学生的多加练习和巩固中不断强化。审题能力也包括识图、识表能力,这也是考查能力的形式之一,近几年高考比较侧重这方面的考查,要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切中要领、总结方法,建议进行专项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讲,主要讲方法,以“例题讲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大环节构成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精练,就是要练方法、练思维、练能力,要求教师熟悉考点,精心编排每一张训练卷,及时批改反馈,透彻讲解;学生不折不扣完成训练,总结归类,精进方法。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试卷中对语言的要求较高,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失分严重,要让学生答题时语言科学、规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语一定要反复推敲,力求简洁、准确,同时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训练题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无论哪种模式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常见的题型有: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依葫芦画瓢,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假说演绎法、对照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合理安排复习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阶段复习目标
我个人比较赞同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目的各有侧重,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第一阶段可以持续到高考年的二月底,主要任务是全面熟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学生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按章节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内化课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容应对实验题型。第二阶段从三月初到五月初,第二阶段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可以以专题(遗传和变异专题、代谢专题、实验专题、题型专题等)的形式展开该阶段复习。第三阶段复习从五月中旬到高考,最后的冲刺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提高应试能力,确保水平正常发挥。考生反馈的有效做法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错题本,查漏补缺;考点回炉,加强记忆;选做真题,提前适应高考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全国卷I;生物;非选择题
2016年广东省全国卷考试,到目前为止,山东、福建、重庆等省份都加入全国卷。虽然考试大纲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试卷结构、知识点考查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纵观近三年全国卷I生物非选择题部分,试卷结构总体稳定,知识点考查的形式不一,既突出主干知识,又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结构安排
理科综合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生物总分为90分,一共12道题,题目的序号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其中,1~6题为生物选择题,分值总共为36分;29~32题为生物必做题,每题的分值在8~12分之间,分值总共为39分;39~40题为生物选做题,这两道题目二选一,两题的分值都为15分。总的来说,试卷的结构稳定。
从非选择题知识点的分布表可以看出,必做题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干知识,如代谢、遗传规律、调节、生态系统等。选做}中,选修1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选修3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在必做题中,重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往往一道题目结合多个考点,而且必做题的内容都是必修1-3。而选做题中往往找准一个点,进行小范围知识的详细考查。同时,具体问题会与必修模块联系,进行知识点整合。
二、剖析试题考点
对非选择题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点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知识的简单填空
高考卷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考试大纲的要求范围内,覆盖面比较广,还有各种能力要求,但是考题并不意味着难度都很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6道非选择题,每一年都会出现,不少的填空只是考查知识点的识记情况,这一些只需要学生回顾起知识点就可以直接填空。所以,在高考中,不管题目难易程度如何,学生都要有信心,这样,容易得分的点才能拿下。
2.知识点综合考查
全国卷的试题,会在一道题目中考查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内化知识点的联系和网络化构建,重点进行生物本学科知识点综合考查。如2016年31题,同时考查学生免疫调节、细胞物质输入与输出的相关知识。在知识点综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知识点联系,而且要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综合考查的难度。
3.创设情景,创新考查形式
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试题比较难,除了本身的知识储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全国卷考题中经常采用新颖素材,创设各种的情景,或者考查知识点采用新角度,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提升了考试难度。如2016年31题创设了病毒感染生物情景,考查免疫调节;2015年31题创设了一个生态系统情景;2014年31题,创设了小鼠实验情景等。在考查的角度上,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份采用不同的形式。如2015年29题和2016年30题都是考查光合作用的内容,但是2015年采用的是光合作用实验的形式,考查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2016年采用的是坐标图的形式,考查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4.学科特点突出,体现生物素养
在全国卷的试题中,关注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人体疾病和健康、生态建设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背景下关注生物学。在题目中考查学生阅读、图表曲线分析、实验探究等能力,让学生综合分析后,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懂得运用,对待问题有自己正确的看法,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策略
根据试题考点的考查内容和形式,对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回归课本,吃透基础知识
在生物复习过程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沉迷于题海战术,脱离了最重要的教材。从考试大纲来看,所有的内容都是源于教材,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重视教材。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讲解题目时,学生经过老师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填这个,此时,学生对知识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因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如遗传规律,学生很难明白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如2014年32题(2)要求学生写出预测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结果需要满足哪三个条件时,学生就不知所措。老师讲清楚知识点后,可以以基因为中心,教学生进行拓展,联想起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伴性遗传、中心法则、基因频率计算等,形成知识串,温故而知新。
2.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学生普遍看题比较马虎,扫一眼,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答。我们仔细分析试卷会发现,题干给的信息对解题是有提示作用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是有层次的,步步加深。因此,学生认真审题,能更好地了解出题人的考查方向,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学生在做非选择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错别字,如“神经递质”写成“弟”“第”“乙烯”写成“希”“稀”等,因此,要端正态度,要注意课本中专有名词的写法。不少学生在语言的描述方面不通顺,因此,平时要训练语言表达和措辞,学习如何概述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实验,在做题时要先把知识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合理的语言组织,再填写。
3.多练,善于总结错漏点
想要提高分数,做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题目,巩固知识点,把握课本的主干知识,了解知识的考查方式。同时,对同类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纳作答的方法。建议同学们做题时,准备一本错题集,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整理成册,从错题集中找出自己知识的错漏点,及时回顾课本。老师也可以通过练习,得知学生知识短板,课堂上再次强调,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关注生物热点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是一门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学科,分析全国卷的试卷特点时,不难发现我们的命题人也非常重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闻热点,可以尝试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提高我们的生物素养,也能让学习充满趣味。
高考,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根据大纲和考试要求,进行全面的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综合、创新、逻辑推理等能力,培养自己的生物素养,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更加有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龙.近三年新课标理综卷I生物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
篇3
有的医学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相关,应用这些医学知识点进行渗透,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生命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内容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渗透吸水等相关,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水中毒”现象:若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补充盐分的话,血浆中无机盐浓度下降,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水分就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造成“慢性水中毒”,人会觉得头晕、口渴,严重的还会突然昏倒,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致死。关于“神经调节”中的“突触传递”,其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合成、释放、传递、结合受体、降解再利用这么几步。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所致的递质传递功能障碍慢性病;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促使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含量(神经递质)增多,产生抗抑郁作用。可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神经递质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后被酶降解的作用过程。
2教学知识点,理解巩固
在“遗传与变异”一章涉及多种人类遗传病,让学生理解人类遗传病的病因及遗传方式,遗传概率的计算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例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血友病X连锁隐形遗传,学生对这些病症的表现及病因充满兴趣,但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方式、概率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出示血友病在英国皇室中遗传的系谱图,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该病患者、携带者及其孩子的基因型,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传特点;对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等,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族情况,绘制成遗传系谱图,通过课堂交流进行理解巩固。
3应用选修课进行实验探究
本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由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此外,涉及有关科学小实验,如自制酸奶、自制葡萄酒等。在教学实践中,将重点放在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小课题上。例如,进行“面包防腐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防腐实验(加入盐、糖、胡椒粉、干燥剂,或风干、放入冰箱等)。在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后发现,加入胡椒粉的面包片最先发霉;风干的面包片最不易发霉。究其原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可能会引起霉菌生长;水是生命之源,食物(面包)脱水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此外,学生还进行了“微波炉辐射杀菌效果”、“不同清洁用品洗手效果”等实验探究。学生初步踏入微生物学领域,在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获得了研究的乐趣。
4时间的利用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
篇5
关键词:知识网络;构建方法;呈现形式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各种或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网络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清晰整体,其中每个知识点在网络中都有相应的特定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比较容易。第二,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和水、[H]”联结,或通过“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第三,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到原来的知识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网络的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点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下面重点从生物教学中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和网络的呈现类型(形式)上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三步构建法,即找点、连线、建网(即遵循点、线、面的数学构建原则)。现以构建“基因专题”知识网络为例加以说明。
(一)找点
找点是指在生物学课本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为了防止找点时的遗漏,可以根据课本目录查找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有大小之分,一般把课本中节的名称或课本中用黑体表示的标题,定为大知识点(一级知识点)。对于标题之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成为小的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例如,在构建基因专题网络时,要在课本内容中找出与基因相关的知识点。与基因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集中在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册和选修本中,大知识点有:基因(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基因多样性。选修本中有:基因的结构、人类基因组研究、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在大知识点之下,通过分析归纳出小知识点。例如,DNA复制一级知识点中归纳出二级知识点:概念、场所、模板、原料、产物、过程、特点、意义。把这些相关的一级、二级知识点都罗列出来,摘写在一张白纸上(或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完成了构建知识网络的第一步。
(二)连线
连线就是把查找出来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线连接起来。线有干线和支线之分。干线一般是连接一级知识点的线,通常为一条。支线是连接二级知识点的线,数目较多。例如,在基因专题知识网络中,把基因库――基因――基因结构――基因功能――基因变化――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研究,这些知识点用一条干线连接起来。把翻译中的二级知识点用支线连接,概念――场所――模板――原料――产物――过程。
(三)建网
建网是构建知识网络的第三步。在找点、连线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纸张的大小,整体考虑知识点、干线、支线的位置,确定整个知识网络的布局,使知识网络整齐美观,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网络图图例见本文表1、图1、2、3)
二、知识网络的呈现类型(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网络的大小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知识网络通常有以下四种呈现类型(形式):
(一)列表格网络
把教材中易混淆(相似或相关)的知识,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对比的内容、项目,逐项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以加深理解,并避免知识之间相互混淆。例如,光反应和暗反应、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及微生物的培养基的知识等。
(二)流程图网络
这种知识网络的呈现形式适于把具有发展、变化或形成过程的知识,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按先后顺序编写出知识流程,并把相关的知识放在流程的合适位置上。如高中生物中的关于细胞分裂、动物的物质代谢、生物生殖、个体发育、生物生理、生物进化、实验步骤等内容的各个知识点用流程图构建成知识网络,教学效果尤佳。
(三)衍射(树形)图网络
衍射图也称树形图,即根据一定的规律按顺序将主要的概念连成主线(树干),然后对主线上各点进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识点放在主线上各点所引出的支线(树枝)上。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非常适用于专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它能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的联系起来,常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引出几条主线,使每个孤立的知识点成为网络中活化的一员,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联想、归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使记忆形成有序性,可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现以染色体为中心归纳出如下衍射图:
(四)括号图网络
括号图也可叫展开图,是通过把有关知识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来,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从属的层次关系,分门别类地用括号将其层层展开,网络起来,就组成了一幅“括号(展开)图”。这种图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特别是复习时经常使用的主要方式,尤其适合于对生物体结构等方面知识点的教学。现将花、果实、种子与胚珠的结构及发育关系整理成如下图所示: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概念、生物学术语、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基本理论。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常要靠记忆,(有人说学习生物七分靠记忆,三分靠理解)生物的确有点象理科中的文科。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发现有的同学好不容易对某些知识点硬记住了,但考试中也没有或不能答好题。这就好象是语文中只认识了许多单字,在语句和文章中却无法读懂题意一样和运用一样。通过把相关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加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梳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并形成生物学科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将会使得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象一棵大树要想长得枝繁叶茂,必须得靠纵横交错的根,吸收提供各方的营养,生长的硕果才有源泉。只有把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生物科学知识才会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刘德富,张毅茜,胡克能等.高考A计划总复习[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89.
[2]王美华.充分利用图表,提高教学效果[J].生物学教学.1999,24(10),15-16.
篇6
关键词:3D课堂模式 高三 生物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66-01
1 “3D课堂模式”概述
以“发现(Discover)――领悟(Digest)――发展(Develop)”为主线的3D课堂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思路。其目的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或给予一定的学习材料,由学生自主构建和发现学习材料中的内在价值,并在探索过程中将知识内化,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发现是基础,领悟是过程,发展是目的,在发展中又会产生新的发现和领悟,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进步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如果应用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上,则能够有效地转变现有的以讲授和训练为主的高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复习效率。
2 “3D课堂模式”的实施策略
2.1情境导入,在冲突质疑中发现问题
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情境导入往往被忽略,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奔考点,然后习题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很少,思维训练不积极,课堂沉闷,复习效率低下。
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具有独立性,高中生更是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同时自己会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乐于去尝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生物复习课中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其在质疑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一节课或一个专题的讨论主线。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学生解决起来势必会更加起劲,效果大不相同。
例如《基因工程》专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上的一个重难点知识,主要涉及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操作流程、基因工程的应用和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章节进行复习,学生不仅会觉得知识点零散、复杂、掌握起来费劲,而且毫无新意,学习动力不强。
教师可以首先出示情境材料:中国疾控中心对湖南“黄金大米”事件的情况通报。通报称,湖南省江口镇中心小学25名儿童在午餐时每人食用了60克“黄金大米”米饭。“黄金大米”米饭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汤光文在美国进行烹调后,未按规定向国内相关机构申报,私自携带入境,违反了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规定。疾控中心将会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分。
随后引导学生对这一情境材料进行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很容易形成以下问题串,并和本专题复习要点形成对应关系:(1)“黄金大米”是什么?转基因食品、基因工程的概念;(2)“黄金大米”是如何产生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和基本流程;(3)“黄家大米”事件的当事人为什么会被处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
将学生的问题汇总归纳后,要求其通过阅读课本或查阅资料去尝试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以“黄金大米”事件为主线,将本专题的知识点穿插其中,形成网络,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2.2材料分析,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科学本质
万般修行在于悟,领悟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3D课堂模式强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中领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规律,从而将知识内化,形成学力。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领悟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同化和再加工的过程。
例如在复习光合作用专题时,外界环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应用是难点,学生往往分析不清。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也就是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光合作用的本质。复习时可以给学生展示问题材料:
例: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点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若植物缺少镁元素,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
C.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CO2浓度
D.若白天光照强度始终处于N点,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解析:选A、B。M点时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若植物缺少镁元素,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合作用会减弱,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为光照强度;若白天光照强度始终处于N点,由于夜间植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则在较长时间内该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解决本题时教师应先引领学生认真分析曲线,明确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时分析曲线上的特殊点,找出影响该点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归纳总结。通过这样对知识的同化领悟再加工再应用,让学生真正领悟生物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3拓展提升,在探究学习中发展能力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增加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从而去改变生活,甚至创造新的生活,这也是3D课堂的最终目标。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在高中阶段,探究性学习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复习细胞呼吸时,学生掌握细胞呼吸的基本原理后不应是学习的终点,因为细胞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息息相关,教师应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关探究活动,如细胞呼吸原理在微生物发酵、食品储藏等方面的应用,既可以让知识学以致用,又可以联系选修一的相关内容,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探究方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升。
篇7
关键词:高考化学 专题复习 整合
一、做好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对知识内容层次这样要求,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对化学学习能力这样要求,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提取实质内容,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来看,化学知识多而散,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快速准确地解决化学或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必须进行知识整合。必修内容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为学习选修内容作必要的铺垫,是真正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选修是为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是必修内容的补充与拓展,为化学各个领域培养人才开设的。可以尝试将必修与选修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必修2第二章与选修4第一章可以整合到一起,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质量和能量均是守恒的,能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化学能不仅可以转化为热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前者可以用盖斯定律解决,后者可以运用原电池、电解池原理解决。
二、做好每一章内知识块的整合
为了减少学生复习量,提高复习效率,可以将每一章内知识点整合,如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共有三节,分别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主题是化学物质及其分类,很清楚主题就是学生复习时要构建的小专题、小网络。简单来说,化学物质的分类旨在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给一条主线,探究总结出一种方法,即课本第25页“实践活动”中第3个问题中框图中的规律。更深程度上思考,重在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或不同的角度对化学物质分类结果就有不同不是绝对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也一样,没有物质的分类方法,化学反应的分类就很难。
三、做好每章之间知识点的整合
对于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方程式中的有关计算,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让学生形成思路一:要计算微观粒子数,先要计算出这种物质的量,然后搞清楚构成这种物质中粒子间的关系;进而从物质中粒子数的计算过渡到各类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中,思路二:上下单位只要相同,左右单位相同或相当,就可以大胆地去列比例关系式,计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电子转移数、反应热、转化率和环境PH值等,这样不仅有助于上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梳理,而且把课本中零散难懂的计算进行了有效的归纳和总结。
四、做好学科之间的整合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开发新能源,解决此问题仅凭扎实的化学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例如介绍电解原理,可以将化学学科中的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和物理中的电流的形成整合在一起,阴阳两极上离子的放电顺序的判断是基础,电流的形成(外电路通过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内电路即电解槽中阴阳离子通过定向移动也形成电流)和方向的判断是关键。
五、做好检测试题筛选、检测、评价和教材挖掘之间的整合
篇8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有助于实现减负提效。
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减少教师板书、标示重难点的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学习习惯以及知识内部的相互联系,将教材、教参、教辅和课外各种资料上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制成多媒体课件,以图片、模型、动画、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将知识点此地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对知识的展示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加课堂容量的同时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效。比如,在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教师在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观察到的和常见的几种细胞的模式图展示出来,让学生总结细胞的分类和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课堂重说教、轻观察,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既解放了教师,也让学生在操作的经历中、自然地环境下、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极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成功探索。
二.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学科中,有一些生涩难懂、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微小的生物个体以及难以理解的生物现象,比如,基因、染色体、DNA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的知识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采用教师的口头讲解配以模型、挂图和刻板的教学道具,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力竭,不停在挂图、模型上进行指示,根本顾不上与学生交流,更顾不上观察学生的表情以判断学生的接受情况。这样的课堂,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学效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学生往往听得昏昏欲睡,甚至不知所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课件,将电视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可产生出一种集声、像、字、画于一体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方式可获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具有亲临其境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且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强化教学内容,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学习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
三.多媒体技术能促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
传统理念里,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讲者、接受者,只能从课本和教师两个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而生物知识的抽象性决定很多内容需要教师详细讲解,而每个教师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学生对听来信息的理解和加工能力也各异,这就导致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接受理解不同步,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会出现大量的疑点,这些疑点如果不能即使解决,逐渐聚集就形成了负积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变抽象为形象的工具,传统课堂上不易讲解清楚的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一目了然的展示在大家面前。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省略了教师的讲解环节,教师只需组织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环节,学生将自己的一问题出来共同探究、解决。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观察、思考、探求、获取新知。比如,在学习《基因的表达》这一章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这些生命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深入探讨。这正符合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四.多媒体手段能实现难点突破的高效。
生物课程中有许多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的抽象知识,这些知识依靠传统手段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难以实现有效突破,是传统教学中的难点,让很多教师感到颇为棘手。而多媒体技术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得力帮手,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的形式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形成”时,教师可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Flash课件将减数分裂的每一分裂时期做动态展示和定格处理,让学生看清每一时期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及DNA的变化,然后用多媒体打出其变化过程的图像曲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繁难、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实现了学校的高效。
篇9
1 材料选取与情境设置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3.2 难度控制相对合理
篇10
关键词: 生物高考 考纲解读 命题趋势 备考策略
怎样利用考前冲刺阶段的有限时间,全面提升学生在生物高考中的应试能力,达到高考的要求呢?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了解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根据命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后强化自身的薄弱环节,讲究复习策略和应考策略,方能走向成功。
一、2010年考纲解读
1.考试性质及能力要求。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纲》)的生物学科部分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能力要求还是考试范围,基本保持不变。《考纲》仍分为五部分: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考试性质为选拔性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内容的能力要求仍为四种,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纲》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作了明确的界定。
2.考试内容分析。
2010年《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包括9个板块,约133个知识点与17个实验,这些内容涉及必修一、必修二的全部内容;选修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必修部分的拓展和延伸,还包含生物学热点问题,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过程等。
3.命题的指导思想。
“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因此,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将继续全面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继续围绕能力考查这个中心,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现实问题。
二、近三年试题特点与变化趋势
1.内容分布特点。
特点一:注重主干知识,兼顾知识覆盖面。近三年试题中均涉及了“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及“生物与环境”四大主干知识,但考查的比例和形式略有区别。如2007年和2008年的考卷中主干知识的比例为83%,2009年为78%。
特点二:选修内容不容忽视。近三年考查选修教材知识占分比例分别为:2007年33.3%、2008年33.3%、2009年22.2%,可看出选修内容的地位,这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已经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同时也预示着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
2.能力考查特点。
特点一:注重与生产、生活和健康相联系。如以当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甲型H1N1型流感为背景,近三年试题对考生应用“免疫”方面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连续的考查。考题中频繁出现围绕人体激素调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产品、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内容所设计的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
特点二: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纵观近三年的考题,曲线图、表格、流程图等丰富了试题呈现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对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如2008年第30题Ⅰ,要求通过对曲线图及实验流程图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解释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2009年第31题要求考生根据曲线图提供的信息,分析试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得出实验结论,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特点三:文字表达量大幅增加。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全国理综卷(大纲版)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字符数分别是130个、265个和322个。2007年几乎都是填空题的形式,2008年填空兼顾表达的形式,2009年几乎是长篇大论式的答题形式。另外,2009年生物试题号题由原来的2个增至4个。文字表达量的大幅增加,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作出较为准确简练的表达。
三、对2010年命题趋势的展望
1.稳重求变,突出能力。
2010年《考纲》与2009年基本相同,所以命制的试题的题型、题量、范围、考点分布等也应基本稳定。如有变化,试题可能将会在新情境、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可能会加大图表类命题的考查力度,以相关隐形知识为背景材料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试题可能会增多。
2.突出主干,加强综合。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似乎已成为一种模式,所以四大主干知识仍是命题的重点,实验题的情景或许会有所创新。试题会注重章节内综合,以及必修与选修教材间的知识联系,由点向面综合考查过渡。
3.注重方法,强化探究。
2008年和2009年理综Ⅱ卷的生物实验设计类题的题量大大增加,这说明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力度有所提升,以教材实验中隐含的大量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为背景,2010年实验命题可能会对探究类实验设计步骤的思维的正确性,对现象与结果分析的逻辑关联性等方面有较大力度的体现。
4.取材新颖,关注热点。
以源于社会生活和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为背景材料,关联生物学相关知识,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以“流感”、“低碳经济”等热点与新兴名词为背景材料的命题在2010年的考题中可能会得到延续。
四、2010年生物高考备考冲刺阶段的备考策略
1.回归课本,构建网络。
任何一年的考题中,基础知识题都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对《考纲》中列出的知识点做逐一梳理,把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以便能快速、正确和高效地提取相关的知识。
2.教练结合,排查纠误。
考生在答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题不清,不明命题者的意图;选择题鉴别、判断不准;概念含糊,思路不畅,推理能力不强,思维不严谨;不会处理图解、图表、数据、曲线等信息;实验题得分率一直偏低,不能按照实验原理表述;表述笼统、不规范,不会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正确答题;时间不够,考试焦虑。
出现的原因:阅读能力差,理解不透,分析不全,处理信息能力弱,不会联想;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得不够准确,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缺乏;学生的解题心理,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方法、技能、迁移能力薄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扎实,背景知识较窄;解题习惯不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考试技巧和考试心理亟待加强。
冲刺阶段的复习应选择前一阶段各类测试(如月考、周考等)中暴露出的知识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忽等,有针对性地适度训练,认真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同类型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避免相同失误再现。
3.选做真题,模拟演练。
选择近几年各省区的高考真题进行“实战”演练,是一种在短期内能较大程度提升应试能力的措施。在演练过程中学生要注意临场应试的几个原则:①认真审题,弄清题意。②做选择题不要轻易地把生活经验往试题上套,要用学科概念、原理,去分析、比较、推导。③Ⅱ卷最好按顺序做。答案要准确、简洁、规范化,即要做到层次清晰、表述条理、逻辑严谨,紧扣原理,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4.关注热点,联系生活。
高考命题会对近几年特别是前一年度内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有所体现。如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化学奖中“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H1N1流感”、“低碳经济”等,都可以成为命题的切入点。但要注意切不可为“热点”而“过热”地投入,要善于从材料的问题情境中去联系理论,理性地去分析思考。
5.调整心态,从容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