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23: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前对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为了能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生物知识,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精神,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一些适度、合理的个性化处理。
1.对生物发现史等教学内容进行列表处理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重视生物事实的发现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让学生领略生物科学的发现过程是生物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根据课文的叙述,教师应首先在课前列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科学史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教师可根据材料、试剂、条件、现象、结论,列出表格,对课文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表格处理方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教材的重难点,有选择地使用课件
在必修模块中,有一些重难点较微观、较抽象,在课前教师应选择好课堂教学的课件和Flas,使抽象和微观变为形象和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攻克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扩大视野,加速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必修三模块中,有许多与生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知识点就是重难点,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免疫调节,还有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等,这些知识点是重难点又较微观,难以用实物展示,这时极需课件辅助教学。在课件的演示下,学生对一系列过程印象更为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十分必要。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工夫,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从认识生物现象去获得生物知识,或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物现象,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能够解决许多日常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时,以检测某人尿液中的糖含量来判断他是否有可能患糖尿病来激发学习欲望,会有很好的效果。②迁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就越有利于迁移。因为只有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易于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新旧课题的共同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与有深度的思考并行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在提高课堂效率的背景下,高一生物课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优势互补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就某一个课堂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自学,自我认知,自我总结;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小组结果,老师做出点评。在小组合作探究后,还要有揭示出教学内容本质的问题的提出。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四、恰当比喻使知识简单化,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对于生物学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果在课堂中尝试了比喻教学,使抽象的知识趣味化、简单化,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例如,在学习ATP这节内容时,学生知道多糖、葡萄糖和ATP中都含有能量,但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的只是ATP。对于这三者之间的能量关系学生很糊涂,使用时容易混淆,如何使它们简单化呢?我用了这样的比喻:把多糖比做支票,葡萄糖比做百元大钞,ATP比做一元小钞。提问学生:如果我现在手上拿有一张两千元的支票,他想买一斤西红柿,他该怎么做?学生就会回答说:先把支票拿到银行兑现出两千元现金,然后再换出一元小钞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马上就明白细胞中的“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直接能源物质。这样的教学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篇2
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师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4、加强直观教学法的应用,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3
一、图式的涵义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在如何高效学习及解决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代,图式理论正日益成为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益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图式对高考生物复习教学的意义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者只将知识存贮到自身大脑的记忆过程,而更应当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促使大脑重新建立新的理解的过程。基于图式具有的构建、推论、搜索、整合等功能,运用图式教学不仅使高三学生较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思维、推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一)有利于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物学知识大至生物圈,小至分子,有现象有本质,有结构有功能,有过程有结果,有实验有理论,有内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异常生理,……知识零碎,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
图式理论指出,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高中生物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虽然繁杂,但是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如果能够建立生物知识体系,不仅提高识记、存贮效果,而且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图式将生物知识结构化,把生物概念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最终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再将图式与图式联系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完善的图式知识体系的建立,使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学生将生物知识清晰地存贮于记忆中,便于在解题时能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实现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部分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过于简单、封闭,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局限于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缺少全面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只重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知识松散、孤立,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是低功能的、缺乏活力,难以面对高考。
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是高考备考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不是将概念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而是要利用图式理念,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对生物知识分门别类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将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图式知识结构,便于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知识。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图式理论认为,对于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问题解决能力,认知图式与智能技能、认知策略,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又以认知图式最具奠基功能。
图式作为一种结构良好的知识形式,具有体现知识点的罗列性、知识的概括性、知识间的联系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与加工、变通和迁移、预测和推理,从而形成和发展能力。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将分散的的知识进行有效集合,分析生物知识间的因果、层级、隶属、比较等逻辑关系,提升对知识的完善、推理、联想、迁移等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生物图式的建构与启用
图式教学过程就是积极建构图式、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建构多种图式,并有效激活图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能力。
(一)建构高中生物学知识图式
复习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图式将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形成横向、纵向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完整的学科基本结构。
1.寻找联结,建构概念层级图式
概念图思维是由美国的教育家Novak教授提出来的。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连线、连接词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概念层级图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可指导学生用以梳理某专题内容学习要点,使基本知识结构简要呈现。例如:在复习“染色体变异”知识时,可指导绘制概念层级图(图1所示)。
图1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2.分析比较,建构图表组织图式
对于要素分析多呈并列关系的生物事项,可借助表格图式。使用的图表有一览图表、系统图表、比较图表、示意图表、数字图表等。一幅幅图表既美观大方,又简洁实用,使原本长篇累牍的知识井然有序,复杂繁琐的关系一目了然。例如为便于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可采用图表图式(表1所示)。其它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适应性与应激性、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常染色遗传与伴性遗传等内容的复习均可应用图表组织图式。
表1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比较表
3.梳理脉络,建构程序流程图式
流程图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发展、终结等过程,多用于反映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即运作程序,在大量的技能训练中多用此图式。由于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且逻辑性强,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复杂系统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和清晰脉络,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图2 动物细胞培养流程图
4.厘清关联,建构网络综合图式
网络图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图形化、结构化的表达。知识网络图更多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有关。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可用网络图把相关知识点建立关系,将知识结构化,逻辑化,这样便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整合、应用。例如生物由微观至宏观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元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又如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图3表示:
图3生态系统成分网络图
(二)启用图式,发展学生理解应用能力
图式的即已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生物知识仅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面对高考,启用、激活才是关键。图式一旦被唤醒,图式所附加的生物知识信息便快速被大脑感知,就可实现图式的理解、修正、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比较分析
教师根据相关概念的异同、生理过程的相似、原理现象的差别等,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促使图式有效地活动起来。当遇到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相关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时,可以通过设计概念间的异同,来激活学生大脑中不清晰的图式,这样既可以巩固、提取运用旧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有关的知识联系。如复习“减数分裂”时,可以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有丝分裂图式,通过比较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快地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并明确两类分裂的异同。比较分析法启用图式还可用于如“竞争和捕食”、“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DNA与RNA”、“两大遗传规律”等的复习教学中。
2.引发联想
篇4
摘要:《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两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该专业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热工类课程。该课程具有知识丰富、专业性强、课时多等特点。在《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176-02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能源专业的毕业生,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责任。为达到培养专业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的目标,作为新能源专业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1,2]。此前的相关文献中报道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教学的优秀经验[3-6]。本文在此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热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探索,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精选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专业必修课,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讲授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成为教学的关键。
热工类课程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门课组成。《工程热力学》按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性质与过程、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气体动力循环、水蒸气、蒸汽动力循环、制冷循环、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实际气体的性质等内容分为若干章节;《传热学》按照传热基本概念、稳态热传导、非稳态热传导、对流换热、热辐射及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分为若干章节。由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产业专业,学科领域广泛,涉及能源类(如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化工类(如基础化学、物理化学、新能源材料)、力学类(如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多门课程和领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有所侧重,应充分考虑到不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点产生重复。另外由于《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难度较大,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课程中的要点和基础知识。可以以“基本原理―公式推导―影响因素―实际应用”为主线介绍该课的有关知识,建立每章知识结构图,让学生清楚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对重点的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进行原理介绍,仔细推导相关公式,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会混淆概念,相对轻松地应对课程。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介绍空调在夏天与冬天的工作原理、冰箱开门对室内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热力学定律进行分析,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能反映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学术水平,加强学生对后续专业方向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以创新性地教带动创新性地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发展经济,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这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路。与此对应的是,要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加大教学与科研的力度、提高教学与科研互动水平。在当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身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高校教学的难题和重点。传统的直白讲课和搜集各种习题以供学生练习只会让课程变得生硬和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普遍的抄袭作业和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为了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就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教师通过对平时科研工作成果的再学习,并结合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某些方法,使学生对重要问题达到本质上的领悟。在这种途径中,教师的创新思维方式以及从中体现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开发创新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传热学》教学时,学生往往对传热的基本概念,尤其是二维与三维的导热理论及方程很难理解。一般地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微观导热原理推导,得出一维傅里叶导热定律和二维三维傅里叶导热定律,并给出几个常用的导热方程。这种教学方式中,推导过程比较晦涩,给出的方程也较为难懂,学生们很可能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将导热理论与生活问题相结合,或者采取数学建模的方法,将导热方程与实践相结合,选取最适合该问题的模型,以达到课程有趣生动、富有创新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创新性地“教”带动创新性地“学”,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以后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探索中打下良好基础。
(二)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呈现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全新的境界。在《传热学》的讲授中,一维的传热理论和公式很好理解和应用,但二维与三维牵扯到微观传热理论,以至于推导过程较为复杂,传热方程较为抽象难懂。因此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描绘各向同性材料的微观传热过程,让学生理解不同形状材料在具有不同位置的热源时如何进行热传导。通过绘制动态的卡诺循环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并理解第二类永动机无法制成的原因。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由于信息量大、内容广,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部分和原理的学习,板书不可缺少,使学生能够有充分时间紧跟老师的思维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三)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调研小组,每五个人为一组,选择新能源与热工基础理论相结合的课题,通过查找国内外科技文献,调研总结新能源专业前沿知识,形成调研报告,锻炼学生阅读科技文献的能力,提前为毕业设计的开展奠定基础。各小组也可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并通过文献调研,形成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知识系统。课程结束时,各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授课老师根据报告提出问题,该组同学进行即时答辩,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在成绩的评定方式上,可以设定了四项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考勤、课堂互动表现和课堂笔记,通过此部分的考核,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锻炼学生提炼课程重点内容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根据每个小组的调研报告、PPT展示、答辩情况打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三部分是每节课结束前的思考题,采取加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四部分是传统的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为课程讲授的基本内容,专业性强的理论部分强调定性了解,让学生对热工基础有个整体的认识。
随着新能源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热工基础理论散发出强大的活力。根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61-62.
[2]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质能方向)人才培养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36-237.
[3]武和全,姚永腾.对“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5,(4):90-91.
[4]武和全,吴云强.提高“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267-268.
篇5
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以主题、实验、任务等形式开展)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程追求的是满足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可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和时间来自主安排学习,集中有效时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学习生物科学史对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苏教版必修3教科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中关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材展示了科学史上的4个实验,依次推进,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该部分内容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充分理解实验的设计目的、准确分析实验现象、合理推导实验结论,这也为继续探索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好素材。
与传统生物学教学相比,以微课程的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学能更直观地展示实验内容,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引入微课程教学模式,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教学片段
2.1 教学片段一
学生课前自学达尔文实验,理解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的关系。
达尔文的实验起源于对植物向光生长的研究,学生对向光性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一现象”的层次;另外,学生也没有认真实际地观察过胚芽鞘,对相关实验涉及到的材料如琼脂、云母片等的作用不太了解。所以,对达尔文的经典实验的学习,采取课前自学微课程的学习模式,学生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达尔文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过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自学结果。
师:在达尔文的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材料是什么?
生:金丝雀草的胚芽鞘。
师:达尔文是如何解释向光性这一现象的?
生:单侧光照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向下运输到伸长区,由于这种影响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生长就快于向光一侧,所以会向光弯曲。
师:从达尔文的实验中,大家看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外因和内因是什么?
生:外因是单侧光照,内因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
师: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在哪里?你可以用什么更直观的方法证明吗?
生: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伸长区。
学生介绍实验方案:用记号笔在胚芽鞘上标记,然后观察胚芽鞘各部分区域生长距离的变化,来判断胚芽鞘生长部位。
教师肯定该生的思考,再进行补充,完善该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师:达尔文有没有真正解释向光性的原因呢?达尔文提出的“影响”是尖端本身还是某种物质呢?如何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能传到下部,但它为什么会弯曲生长?
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主要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2-39实验和图2-40实验,帮助学生理清物质(多、少)与生长(快、慢)的关系,理顺“尖端放置位置下部物质多少下部生长快慢”的逻辑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结论:在黑暗中进行是为了消除光照对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伸长区分布的干扰。结果说明“影响”在尖端下段分布不均造成弯曲生长。
2.2 教学片段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证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并引起胚芽鞘的生长。
师:詹森和拜尔的实验解决了达尔文实验中的哪些假设?
生:两个实验说明了达尔文提出的“影响”是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并且这种物质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师:如何确定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并引起胚芽鞘的生长?请大家设计证明尖端确实可以a生某种影响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的物质的方案。
教师提示:如何选择实验材料?用什么做“载体”?如何得知载体上是否有这种化学物质?画出你的草图与同学进行讨论。
生:小组讨论设计方案,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解释设计方案。
生:这个实验中的不同之处是琼脂有没有和胚芽鞘尖端接触。没有与胚芽鞘尖端接触的琼脂没有使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生长,而与胚芽鞘尖端接触的琼脂使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生长。这说明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来自于胚芽鞘尖端。通过B组的实验,可以排除琼脂对胚芽鞘生长无影响
师:除了这位同学的设计以外,其他同学也有不同的设计,那你们的方案是否还存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呢?请大家跟随我一同观看一下当年温特所做的两组实验的视频,然后依据温特实验对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
学生利用IPAD,观看温特的经典实验过程,自我评价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师: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请利用温特的实验结论解释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原因。并与达尔文的解释、詹森和拜尔实验的解释相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生:该设计能排除琼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确保实验中只有“某物质的有无”为单一变量,充分说明了的确是胚芽鞘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
生:第二组实验又充分说明了单侧光导致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从而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以上过程没有让学生直接学习温特实验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先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并进行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同时,学生能更熟练地分析复杂问题。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让学生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的教学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使其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逐步培养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3.1 微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萨尔曼・可汗发现,通常学习中有“瑞士奶酪式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这个“间隙”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掌握新内容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问题是不同的学生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要学生快速向前,而不管他们面临的保证通过原有基础继续建构的“间隙”。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并不断叠加困难,形成“学困生”。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具备“向光性”的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必修2初步学习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学习能力上,高二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强而抽象理解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经典实验的设计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多年心血,学生在40 min内真正理解实验设计,体会实验严谨性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于微课程的形式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家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根据需要暂停、倒退、重复和快进观看教学视频,有助于更好地内化知识。如果忘记了较长时间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直至掌握。教师再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通过精心设置问题,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2 微课程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并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本节课中经典实验较多,为了充分让学生领会科学家的实验意图和科学方法,特别是达尔文的实验,所以对这部分内容以微课程的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反复观看实验的方法与分析来理解达尔文的实验精华。当学生初步获得实验设计的能力之后,教师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詹森和拜尔实验、温特实验的设计思路,学会控制变量,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新的情境中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
微课程教学的介入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划分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课前阶段,教师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自主学习检测单,开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配套资源――微视频。而此阶段的学习时师生不在同一时空,学生是完全自主学习的主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和其他W习资源,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而在课堂教学阶段,师生处在同一时空,学生接受检测,开展探究,以完成展示学习作业――引入新实验分析――质疑和阐释――总结反思的一体化学习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作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问题引导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本节课以微课程应用创新了以往科学史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导学一体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升了学习绩效。
3.3 微课程与其他教学策略综合应用丰富了教学策略的内涵
本节课中,微视频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承担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变量、探究过程演示的不同功能。而对于高中生物课堂而言,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思维以外,还要通过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重要概念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以及在生物实验的实际操作中提高观察、动手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达成并不能只靠微课程一种模式来实现还要通过讲述归纳、绘制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方式来实现。本节课最后,教师利用画板图的形式在白板上边画边导出向光性原理,理清本节课的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植物激素调节的核心概念。因此,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选择,微课程只有和其他教学策略进行综合,才能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受限于教师制作微视频的水平、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能力、学生信息素养和网络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等,要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明.支加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中的教学问题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6(5):34-36.
[2] 黄璐璐.基于不同功能的微课设计――以“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9):52-53.
篇6
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发展与成长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中学政治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入手来努力完成理念的过渡。
一、学会把教学和亮点相结合,寻找课堂最佳切入口
教学是一个艺术过程,绝不是平淡的。我们在潜意识中把授课过程理解为一个艺术的演示的过程,在艺术的互动中完成知识的自然的而且是简单的传授。这就需要教师有提升教学的艺术能力,有驾驭各种丰富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天下无事不可拿来所用”的胸襟。
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我们可以为每一堂课寻找一个亮点,激活学生的兴趣,点明本课的主旨,烘托课堂气氛,表达师生情感,同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使亮点成为一个最佳的教学切入口。
[案例1]
在讲授必修1中的《企业和劳动者》时,我精心选择了这个案例: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使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国际一些主流媒体在报道该新闻的同时,将目光齐聚中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战略,并认为中国企业正在登上世界舞台。并且由此展开一系列围绕授课内容的提问:
1?郾你知道企业的几种分类吗?你能通过自己的课前准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知道联系集团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吗?
2?郾根据你的判断它又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公司呢?
3?郾从你事先的调查准备中你认为联想集团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集团老总,你认为还有什么地方要注意的吗?
正当同学们感到骄傲的时候,我再展示了一段后续报道:
几年前我们为TCL集团兼并法国汤姆森电视机业务、联想集团兼并美国IBM公司PC机业务而大声喝彩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们今天的处境:TCL所兼并的法国汤姆森电视机业务亏损严重,联想集团也正在为所兼并的PC业务扭亏为盈而努力,明基集团兼并西门子德国手机业务造成6亿欧元亏损,已进入破产程序。
可想而知学生们都很惊讶,我很自然很生活地展示了风险的概念,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学会把教学和时间相结合,让时间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还要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时间非常紧张和宝贵。这个矛盾不仅影响着学校工作,而且影响着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的作风和理念本身。
[案例2]
一次课前,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我正准备进入教室,却被几位学生叫住了。学生手上捧着一只受伤的天牛。学生很兴奋,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我灵机一动,今天政治课讲的正是价值。眼前不正是一个生命,一个有价值的生命吗?我宣布:“今天在上新课前我们首先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小心地把天牛放在了讲台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必管了,有的说把它制成标本。这时一位女同学说:“你们大狠心了,它又没有死,怎么能不管或制标本呢?我们不是说要珍惜生命吗?”有的同学又提议说送到生物学家那里。顿时,教室像炸开了的锅,全体同学一门心思想办法救天牛。最后,大家决定把它送到学校的花园里,放在草丛上…… 大家在这个随机的事件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体验到了爱心、奉献给别人和给自己带来的暖流。
不要总担心教学改革给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的时间问题。因为教学任务绝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当你改变了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你就会感到教学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时间是为学生的成长而存在的。
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直观性强,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创造一个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同时也能缓解思想政治教师在准备教学素材时所承受的压力,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备课时间。我们必须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把教学和智慧相结合,展现教学的艺术和水平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情的饱满度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以满怀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以饱满的热情、从容的微笑和历史的使命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灵。 同时,在饱满的热情中加入智慧的注脚,教学效果就会得以强化。
[案例3]
有位老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你将如何妥当地处理此事?”有的学生说自己动手修理,有的说凭发票退货,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索赔,还有的说到媒体曝光……这些显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营计策、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老师给这些学生分别授予了“修理师”、“总经理”、“律师”、“记者”等称号。班里有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憋了半天,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老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你具备了高明领导的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热烈鼓掌……
一个小小的临场发挥,可能成就一个学生,“人与人的心态差异是微小的,而这一差异造成人与人巨大的差异”。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必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可以关注学生的发言内容,并就发言的内容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评价的艺术性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心里话表示理解、认同和欣赏,给学生一种信任感。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教育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教师的智慧有的时候能改变学生的一生。智慧源于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习惯思考,这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学会把教学和情感相结合,师生共同经历成长过程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却是一个战战兢兢的灵魂。
如果政治教师总是教条式地说教,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上,毫无情感,大道理、大教条,生硬地塞给学生,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这种封闭的、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其结果必然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教师的关爱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
[案例4]
上必修课往往不容易,上政治必修课就更不容易了。面对这个困难,我精心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环节。如在教授“三个代表”的知识时,我在课上先讲解了相关知识点,并在课堂上留了时间让学生背诵。接着我布置了一条特殊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考家长,考题就是“三个代表”的内容。我“指导”学生:家长很有可能回答不全,如果是这样,你立即背给他听。学生心领神会地回家了。第二天结果反馈回来了,果真有很多家长不会,于是很多学生做了自己父母的小老师。当然也有理论水平较高的家长出色地回答了题目,我都亲自打电话向他们表示祝贺。家长十分感动。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增进了师生的情感,而且增进了学生和父母的情感交流,增进了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更发挥了政治课堂作为宣传阵地的作用,可谓一举数得。
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爱,是联结心灵的珍贵的线索,依靠它们,师生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对方,能感觉到对方内心最细致的活动。近十年的学校工作经历使我坚信,如果我真诚地关爱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这种态度,他们就一定会爱惜我的心和我的情绪,在我心情沉重或者生病时能理解我。他们甚至会说话也轻声轻气,避免吵闹,力图使我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都能尽量得到安宁。这种心连心的感觉,这种珍贵的情感,令我倍感呵护,这就是使教师保持对工作热忱对生活热爱的源泉。
教师必须做教育实践的总结者,在总结中体验出遗憾的痛苦,更体验出领悟的幸福。人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自我更新、自我创新、自我前进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道路。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乘着这四驱动车,我们的教学日臻完善,我们的理念日益纯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2.
[4]吴俊明,刘敏编著.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新教材、新大纲明显增加了实验的分量,在此背景下的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江苏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实验要求谈谈高考生物实验的命题特点、题型与复习策略。
问:新教材、新大纲下实验内容和考查要求有哪些变化?
答:新教材、新大纲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实验内容较原来的教材、大纲有大幅度增加,实验个数由原来的4课时增加到33课时。从内容看,新教材的实验内容几乎遍布教材各章节,尤其是选修一基本以实验为主。从实验形式看,改变了以往的单一形式,有观察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植物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等;验证性实验,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探究性实验,如《探索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酶在洗涤方面的作用》等;定量、定性实验,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模拟实验,如《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模拟尿糖的检测》等;调查类实验,如《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等;基本技能实验,如《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微生物的实验培养》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体系,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方法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生物高考说明中对实验考查的目标和要求是“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能力考查要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从实验试题的来源看,其主要来源于教材学生实验、隐性实验、拓展实验、大学科研论文,其比重在保持在40分左右。从试题形式上看传统与创新并存,基础与能力并举,严谨与开放互通,课内与课外互融。
1.教材实验是实验题命题取材的基点
对于来源于教材实验的试题,学生要能独立完成“考试内容”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这类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用具、方法的理解,检测学生是否会处理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是否能够客观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数据,并得出相应结论。
例1.(2012年江苏卷)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散
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C.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D.探究有丝分裂日周期性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
解析:解离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压片是使细胞分散开,A项正确。低倍镜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B项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时间长,观察到的细胞大多为间期,这时观察到的是细长丝状的染色质,C项错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主要是观察分裂期,由于分裂期时间短,只有了解有丝分裂日周期性才便于实验取材,D项正确。
解析:(1)由于本实验要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鱼苗生长较快,利于在实验过程中较为明显地观察其效果,而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由于实验需要在网箱中进行较长时间(题中介绍要8周),所以得在开展实验前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否则有可能因为鲈鱼不适合新的环境,而严重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2)植酸酶为蛋白质,高温会使其失去活性,因此烘干处理时需要注意温度不要过高。(3)除植酸酶外,影响鲈鱼增重的外界环境因子还有水体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这些无关变量。(4)因实验组的平均增重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增重,可初步得出添加植酸酶的饲料可促进鱼体生长的结论。(5)因动物蛋白质含量多,肉食性动物的消化酶中的蛋白酶活性应比脂肪酶或淀粉酶活性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鲈鱼的蛋白酶的活性高于其他两种消化酶的活性,因此鲈鱼应为肉食性动物。
答案:(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2)温度不能过高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3)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
问:一般地,高考实验题的题型有哪些?能否结合实际例子分析解题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高考实验题的题型大致有实验操作技能题、实验原理理解应用题、实验结果分析处理题、实验设计题、实验改进题、经典实验信息解读迁移题等6种常见题型。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分别加以说明。
1.实验操作技能题
生物实验能力是在掌握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技能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观察、思维、自学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手脑并用的特殊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是生物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生物实验的全过程,是保证实验安全顺利进行以及获取正确结论、测定准确数据的基本条件。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5.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如何排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解析:(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内部或表面;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则污物是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看污物是否转动,若污物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2)用吸水纸在装片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2.实验原理理解应用题
研究历年来生物高考中的实验题和得分率表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能力是主要的设问角度且又是考生的弱点所在。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依据,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应用和验证,考查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是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理解应用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善于运用实验原理,有针对性地从题目中提供的各种特征入手,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3.实验结果分析处理题
一般情况下,凡进行实验都有结果出现,这些结果呈现的形式有数据、颜色、气味、形态等。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善于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看这种结果是由什么因素制约主导的,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判断、推理、解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并抓住其实质性的变化,从中提炼出解题要点。我们在平时实验中,既要重视真实记录实验结果,还要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将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重视对结果的分析;既要重视对成功实验的剖析,也要重视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包含对影响实验结果正确性的原因作决定性的判断)。
例7.(2012年江苏卷)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短时间反应时(对简章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都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解析:本题以酒精对人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为题材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以曲线图的形式呈现。试题情景熟悉、真实,联系考生的生活实际,考查的知识来自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容易引起考生共鸣。从试题设问看,考查的面广,层次分明:第(1)问考查从曲线图中直接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比较简单;第(2)、(4)问让考生分析乙醇使人体神经行为能力指数降低的机理,难度稍微上升了一些;第(3)、(5)问可以说是本题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具亮点的地方,要求考生答出正常人“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这个复杂反射活动所经过的神经中枢,以及分析一些常见疾患不能作为测试对象的原因,属于知识的应用层次,体现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
答案:(1)稳态(2)延长(3)大脑皮层和脊髓(4)突触(5)反射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实验设计题
从近几年高考中实验题型的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的能力成为命题趋向,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设计一个实验,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题目要求,明确实验要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要验证此“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2)分析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哪些方法和原理。(3)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要根据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及材料,不要少用或多用。(4)设置实验步骤:分析每一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或几个相关实验的延续性,安排实验的最佳程序。(5)预期结果和分析: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达和处理。另外要注意的是,进行实验设计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设置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要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6.经典实验信息解读迁移题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包含着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能力与方法因素。用经典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在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涉及经典实验的题型主要是推理判断型。这是一类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需要考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在常规的思维上需要一个跨越,以创新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在分析、推理和综合之后作出判断。这类试题解题的一般程序是:在审题时先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再重新组织题目的文字叙述使之变得简明,从而利于准确解题;将简化后的表述与已知的同类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本质区别,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最后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事实、概念或原理,并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或描述。
问:2013年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向是什么?
答:高考生物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考查学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同时考查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这一命题指导思想下,命题继续保持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风格。从1999年以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查实验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里所讲的“提高”,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例如,从最初的课本实验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开始,转变为对成套实验装置的操作,再进一步发展到对可能的几套实验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后又发展到用常规实验仪器进行创新使用,而最近两三年已拓展到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和指导、评价,这与当前提倡的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题的进行是完全一致的。
今后高考生物学实验题的命题趋向,从能力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继续注重考查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实验的过程、原理、现象和结果,以及运用恰当的生物学术语阐述生物学的现象、原理和方法。
(2)创设新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图、表、曲线和数据等表达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的情况。
(3)培养创新能力,考查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涉及实验的思路和实验设计等内容的开放性实验题将会加强。
如果从涉及的实验类型情况看,今后高考生物学实验题的命题趋向,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按照实验效能上的差别,可把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鉴于中学生实际研究能力较低的状况,命题中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让学生验证某种化学物质(如镁元素、钙离子、生长素)或某种环境因素(温度、光照、CO2浓度等)对某一生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让学生验证某一生理过程产生或消耗了何种物质(如CO2、O2、淀粉等)。有时也要求学生设计一些略带探索性的实验,如某项生理数值的测定,某种处理方案的寻求,某些科学假说的判定等。
(2)以简易性实验为主
按实验的复杂程度可把实验分为简易性实验和复杂性实验。由于中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训练,而不是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加上中学实验设备又普遍较为简易的客观因素,所以命题中一般只会让学生设计一些简易性实验――使用常见的材料用具,采用简单的操作方法的实验。但也不能排除在少数情况下,命题者想考查一下考生对新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和体现一点试卷的现代色彩,有意在题干中介绍一些较先进的实验方法,如缓冲溶液技术、离心技术、放射示踪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等。
(3)以植物生理实验和环保类实验为主
从以往的实验试题来看,植物生理类实验是设计题中实验的重点类型,这与植物易于进行培养和实验有一定的关系。对动物生理类实验和微生物类实验来说,由于学生有关动物、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较贫乏,虽然该类实验比较难做,一般认为命题人对此会有所顾忌,不会将其当做重点类型来命题,但是2003年高考上海生物卷、广东生物卷、江苏生物卷和全国理综卷都以此作为命题类型。环保类设计题虽然近年来所考较少,但在当今社会将环境保护当做热点问题的形势下,该类设计题无疑是一个潜在的重点题型,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总体情况看,今后高考实验设计还是以植物生理类实验和环保类实验为主。
问:关于备战2013年高考的实验复习有什么建议?
答:生物实验题首先依据所涉及的实验是否来源于学生所学的教材,可分为课本实验题和课外实验题。课本实验题指的是考卷中与课本学生实验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的试题,要求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分析实验原理、运用操作经验。课外实验题指依据教材之外的实验所设计的试题。
课本实验题按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内容识记题、原理分析题、操作经验题。
(1)内容识记题:要求学生根据对教材中所学实验的具体内容的识记来答题。应对措施:加强实验内容的疏理训练,巩固记忆。
(2)原理分析题:要求学生理解课本实验各步骤的基本原理,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应对措施:仔细分析实验过程,全面弄清各步原理。
(3)操作经验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应对措施:平时强化实验操作训练,复习强化操作经验题型的训练。
课外实验题又可分为如下三类:信息读取题、实验分析题和实验设计题。
(1)信息读取题: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根据表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图表,正确地读取相应的信息而进行解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分析图表、图解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应对措施:要有意识地加强图表题的训练。
(2)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学生依据一定的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分析其中原因或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理解所考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应对措施:重视分析实验程序,重视分析实验结果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3)实验设计题: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应对措施:讲清解题的思路,强化针对性训练。
复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罗列教材中的显性实验,提高实验技能。所谓显性实验是指教材中明确注明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研究性课题或实习等。收集教材中的隐性实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平时说到实验,一般是指上文所说的显性实验。实际上,课本在讲述某一知识点时,往往都由实验引入或加以实验验证。这些实验,课本中虽未明确注明,却是科学家们研究过程的再现,我们把它称为经典实验。经典实验在生物学发展史中,深刻地影响着生物学思想的发展,显著推动着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如必修教材中酶的发现的一组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的一组实验、生长素的发现的一组实验等。对于这些实验,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将它们一一找出,从中感悟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实验的安排和设计等。隐含在课本中的实验,除经典实验外,还有些诸如观察、验证、应用等类型的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包含在课本的正文中,在课本的小资料栏目以及复习题中也有一些,同学们可一并将它们找出分析。
归类显、隐性实验,进行综合阅读复习。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这些显、隐性实验,而应该从这些实验的原理、所用材料、步骤、数据采集与处理上的异同等角度出发,给这些实验分门别类,从而组成不同的实验板块。比如按实验材料可分为非生物材料实验(模拟实验)和生物材料实验,生物材料实验又可分为植物材料实验、动物材料实验、微生物材料实验;按实验方法可分为显微观察、临床观察、调查、杂交、同位素示踪、生化检测等;按生物学实验技能可分为显微技术、染色技术、装片制作技术、徒手切片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测量技术等类别。同学们还可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以更多的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
(2)开放生物实验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做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克服不会设计对照实验,或设计的实验缺乏科学性,或实验步骤不合理的缺点。同时通过实验录像和网上的模拟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能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从而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将许多科学家成功探索自然的实验及发现改编成实验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能否提出合适的假设是至关重要的。合适的假设往往是最终结论的前提,提出假设之后如何验证,这是更高要求的训练。
篇8
关键词:主干知识;体系;策略;意义
一、主干知识体系构建策略
在构建主干知识体系过程中,要以《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认识发展规律为条件,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
1.精选教材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打破章节限制,但要遵循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达成学习目标的原则。精选内容后,选择按知识间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主次关系进行重组,也可按自然和人文方面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最后以知识串、知识树、思维导图甚至知识网络的方式呈现。
以植被为例,植被是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属于地理主干知识,与其它自然要素、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精选教材知识时,笔者先整理有关植被的一些基本知识;其次是重组其上位知识(影响植被状况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最后重组其下位知识(植被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首先,整理植被的基本知识(概念、类型、衡量指标、易混概念等)。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并能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植物群落的泛称。可分为自然植被(天然森林、草原)和人工植被(各种作物、茶园、花圃)。衡量植被疏密指标是植被覆盖率。易混概念是自然带,自然带是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的,植被是它的主要 标志。
其次,重组其上位知识,即探究影响植被状况(种类、生长、分布等)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气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同一纬度地带,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自然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受盛行风的影响,树枝向背风一侧生长。
地形影响自然植被的垂直地域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拨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也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向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背阳坡,但由于向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背阳坡。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此外,土壤也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在土壤贫瘠、欠发育的地方,植被稀少。
人类活动影响植被的覆盖率。人类保护植被、恢复植被,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相反,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植被减少,使得植被的生态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 恶化。
最后,重组下位知识,即综合分析植被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分不同区域,从静态或动态上综合分析植被的作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植被减少,使得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地表因缺乏植被保护,防风固沙能力减弱,风蚀沙化现象严重,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在湿润、半湿润的山区,若植被茂密,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小,泥沙来源少,河口三角洲面积小甚至难以形成。从动态上分析,若植被减少,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减弱,地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引起河流水位暴涨暴落,容易引发洪水灾害;地表径流增大,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引起水土流失,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一旦流速减慢,泥沙容易堆积,抬高河床,造成水位上涨,排水不畅,洪涝灾害多发;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洪水期时,入湖泥沙增多,湖泊面积减小,蓄洪调水能力减弱,水旱灾害多发;含沙量增大,河道泥沙淤积,影响航运;含沙量增大,使得水质变差。但含沙量增大也会带来好处:为下游带来肥沃的土壤;泥沙来源增多,下游沿岸平原以及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河口渔业资源增加。根据同样的原理,我们也可分析提高植被覆盖率带来的影响。
在城市,由于绿地面积减少,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绿地面积减少,造成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由于绿地面积减少,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危害人体健康。
植被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林区可发展林业、木材加工业;草场发展畜牧业、草业经济、乳产品加工业;植被差的地区,限制或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
2.选好时机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还必须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和《高考说明》。对于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教师,建议先构建较为简单的知识体系,不断积累、补充和完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水平,科学地选择时机。过早会加重学习负担,太迟可能难以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养成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笔者会在高一年的章末复习或学期总复习时,有意识地进行简单的知识体系构建,到了高二文、理分科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的增强,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且必修3的教材也适合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此时,笔者会十分重视,不断教给学生构建方法,提早为一轮、二轮复习做准备。二轮复习极其重要,有些教师只重视完成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有的是对知识的重温,有的是以练代讲,这都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3.分清主次地位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地理的方法。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笔者先是示范,教给学生构建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构建。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他们都能达成学习目标。
二、构建主干知识体系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知识体系让零散的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知识体系呈现出清晰的知识脉络,能反映出宏观与微观、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准方向调取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自然要素间互相影响、互相透渗、互相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在上文提到的:在湿润、半湿润的山区,若植被减少,能引起其它要素先后发生变化,它们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重组知识,能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4.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有了逻辑思维能力后,他们也能很快地形成逆向思维能力。从上文中知道,植被茂密(或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小(或增大)。相反,当知道河口三角洲面积状况时,学生就会去分析流域内植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