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0 18: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高考备考;能力培养;有效性
2009年湖北省全面推行新课改,作为接触新课改的第一批老师,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更新等。2012年湖北省首次实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生物试题在分值、结构、考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卷面分值由72分增加至90分,这一变化对高中生物教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学科地位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学压力加大、教学要求更高。如何进行有效的高考备考是摆在每位高三生物老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过去一年备考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研究高考信息,注重合作交流,认准复习方向
1.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
首先要深入研究《普通高中生物课学程标准》和理综《考试说明》,把握好复习方向和重点。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因此复习过程中,熟读教材、落实好基础的同时抓住主干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2.研究高考生物试题,高度关注同卷型地区的联考试题、名校模拟试题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突出的特点是稳中有变,试卷难度变化比较平稳,而试题类型有创新,考查方式更灵活,能力要求在提高,高考怎么考我们就怎么练,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
3.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收集和整理备考信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你送我一个苹果,我送你一个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你送我一条信息,我送你一条信息,每个人手上就有两条信息。积极参加联考质量分析会、备考经验交流会,借鉴经验调整复习思路;充分利用QQ上各地的生物教学群进行教学备考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发现教学上的盲区,甚至误区,对一些有争议的知识点、试题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处理时会更恰当合理。
4.尽早确立选修模块的复习思路,切忌徘徊不定、浪费宝贵时间
我个人认为在上新课时,《选修一》和《选修三》都必须讲,为节约时间可适当快一点,像少数学校只上一本,采取“押宝”式的教学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学生就是被选择,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喜好,这种做法明显不合理。但是从备考的角度,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跟学生讲明《选修一》和《选修三》各自的特点,讲清新课标理综选修部分的考查模式及其他省份考生历年的得分情况,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让学生本人尽早做出选择。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要因为一两次考试改变主意、换来换去,一定要集中全力把所选的模块弄通弄透,反复记忆、加深理解。从今年高考的反馈来看,选修模块以这种思路处理是对的,学生的得分都很理想。
二、立足基础,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指导学生比对分析,找出知识的核心、共性、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层次,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还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渗透到每节课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精力集中,放慢速度,逐字逐句地过目、过指、过口、过心,并标识重点字、词、句),并在老师的长期分析指导和学生的多加练习和巩固中不断强化。审题能力也包括识图、识表能力,这也是考查能力的形式之一,近几年高考比较侧重这方面的考查,要着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切中要领、总结方法,建议进行专项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讲,主要讲方法,以“例题讲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大环节构成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精练,就是要练方法、练思维、练能力,要求教师熟悉考点,精心编排每一张训练卷,及时批改反馈,透彻讲解;学生不折不扣完成训练,总结归类,精进方法。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试卷中对语言的要求较高,而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失分严重,要让学生答题时语言科学、规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语一定要反复推敲,力求简洁、准确,同时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训练题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无论哪种模式的高考试题都十分强调考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常见的题型有: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现象等。这些题目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肯定不行;依葫芦画瓢,照着教材的实验设计做实验也不行。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中每一步设计的科学依据。要让学生掌握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假说演绎法、对照实验法、单因子实验法等。同时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合理安排复习进度,保质保量完成阶段复习目标
我个人比较赞同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目的各有侧重,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第一阶段可以持续到高考年的二月底,主要任务是全面熟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学生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按章节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内化课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容应对实验题型。第二阶段从三月初到五月初,第二阶段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可以以专题(遗传和变异专题、代谢专题、实验专题、题型专题等)的形式展开该阶段复习。第三阶段复习从五月中旬到高考,最后的冲刺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提高应试能力,确保水平正常发挥。考生反馈的有效做法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错题本,查漏补缺;考点回炉,加强记忆;选做真题,提前适应高考题。
参考文献:
篇2
山东省的生物新课标教学已经实施了7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时初、高中知识却很难顺利衔接。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巩固的问题,还是思维意识和方式方法的转变问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目前初中只在初一、初二开设生物课,初三年级不开设生物课,初二年级结束时进行初中生物的学业水平考试,既作为初中学生合格毕业依据,又是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高中阶段高一、高二、高三都开设生物课。各种客观原因使中学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断一年,且初、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容易造成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脱节现象,学生适应高中课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初、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是否顺利实施,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在实施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主要从初、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阐述。
一、知识体系方面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高中课程和初中的课程标准是衔接的。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都是包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从课程设计来看,初中课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了十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高中生物课程则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则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包括“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3个模块。
从课程内容来看,初中生物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生物课程多着眼于浅显的生命现象的描述和学习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其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有更多的指导。高中生物课程则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例如:遗传的分子基础部分,初中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为:①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③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而高中生物课程的具体标准是:①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过程。②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③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④概述DNA分子的复制。⑤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能力要求层次都为Ⅱ。可见,初中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而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化,是将初中知识进一步综合、概括和提高。
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在主要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主,没有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差异和脱节。
二、教学过程方面
首先从学习的主体——学生方面进行分析,高中生物不仅在学习内容上较初中深奥许多,而且对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也有较大差异。初中生物的学习以记忆为主,所学的是生物学宏观方面的知识和比较直观的现象,形象思维居多。如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初中要求①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②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③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④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比较直观、形象、具体。高中生物所学的内容则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纵深方向发展,所学的生物现象较复杂、抽象,知识密度加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也大为增加。同样的生命活动调节,高中则注重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之上的①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②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③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想象、概括、归纳总结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比初中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转贴于 有些学生进入高中后不能尽快适应两种学习要求的差异,导致在初中时生物学习优良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吃力甚至“落伍”。还有些学生凭借初中的学习经验,搞临时突击,对平时的学习不重视,过分自信,导致学习不扎实。
教师方面,高中教师往往很少主动地去钻研初中教材,对初中生物学知识了解掌握的不够具体、全面,仅依照高中教材内容及要求来实施生物教学,加之学生又有一年的生物学习空挡,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渡”不自然。
三、评价标准方面
初中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往往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凭借,立足点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初中要求的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评价在升学中发挥的作用,而很少顾及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铺垫和信心。高中生物教学则不仅要面临高中学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更注重的是应对高考。高考是一种以基础知识考查加以难度和区分度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选择。带有初中升高中考试性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的过关达标性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在考试性质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初、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差异。
四、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几个途径
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高中生物有所帮助。
在知识体系方面,初、高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高中教师应适当把握较为全面的初中课程的基本内容,合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生物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高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初、高中教材对知识点以及要求的差异,对初中知识点中与高中基础知识点有衔接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甚至从头来过,为学生能够顺利适应高中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初中有关内容的回顾,初中主要是“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高中阶段则是“在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基础上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既是基本内容的再现巩固,又是利用原有知识进行的拓展延伸。再如在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
篇3
(一)在把握旧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新教材。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有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高中的生物知识体系的把握已经相当到位,这是我很羡慕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和我一样是从初中教学半路出家的,或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我们才刚刚步入高中的教学,虽然我们的理念是全新的,但对高中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性不够,这是我们欠缺的。旧的高中教材三本书(必修一、二,选修全一册)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体系是相当完善的,应该是备课时要参考借鉴的书。因此我认为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新课标,还要把旧教材拿来做一个对比,对教学内容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修改。
如必修二开篇的《减数分裂》,新教材对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的阐述与以往完全不同,并不是按照的形成过程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两条线来叙述的,而是先在第1课时介绍两次分裂的时期和特点,第2课时再出现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各时期的细胞名称,并且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没有图示,也没强调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学生们补充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让学生自己发现与形成过程的不同之处,再以图表归纳总结。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这个环节也要补充到教学设计中,对于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研究题目,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授课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课程的教学最后的终结性评价还是高二非选修班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选修班学生的高考,平时学得再轻松,考试不能通过,这样的教学还是失败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手上只有一本课程标准,当然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核心依据,但我经常在想这两次考试怎么考?我现在任教三个班,一个非选班,两个选修班,对于非选班我的教学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不再增加任何多余的教学内容,但选修班我适时的补充一些知识,到底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补充?我充分地研究了课本配套的两本练习册《学习评价手册》和《实验》。在备课时,研究教材后,我会先把两本习题册做一遍,如果发现一些知识点课本上没有涉及,但习题上却出现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在选修班我是进行补充的。
如必修三《人体的稳态》中有关“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在新教材中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效应阶段、反应阶段。而《实验》P8的第4题填图题中却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很多课外的习题书上也有不少题目和三个阶段相关,所以针对选修班我在课堂上仍然做了适当的补充。
(三)更新对教材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尽快更新“相对老化的知识结构”。高中生物增加了以前没有学过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第五章中提到的“细胞凋亡”、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有关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必修三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还有一些内容原本只出现在老教材的“课外阅读”部分,现在课本中教在正文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如必修二第五章生物进化中的“中性突变”学说,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等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研究。我的做法是首先阅读课本、教学指南,吃透教材内容,研究题目,发现其蕴含的知识点,并借助网络进行知识扩展与储备。如在“细胞凋亡”一节中书上提供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的DNA电泳图。我在对DNA分子的电泳作资料收集时,在网上获得了三种细胞的DNA电泳的动态图,于是收集下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感性知识,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四)设计教学案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我们这一类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极易分神,更不愿意做笔记,所以我在进行必修二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进行了教学案的设计。我们玄武区从去年起就开展了“四边”活动,即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我的教学案设计的主旨就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边听课边思考,边学边练。在“教学互动”环节中我尝试配套教材的“积极思维”、“放眼社会等栏目设计一些填空题、图表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阅读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过程中,针对“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一个自学阅读题,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由组合定律与分离定律间存在的关系,并充分理解2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图解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再如对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我设计了具体的题目,把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叙述转变成遗传图解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填写,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图解的书写原则,又构建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
篇4
关键词:基因工程 选修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43-02
20世纪7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飞速发展,基因工程这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1]。作为前沿性学科,基因工程技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已渗透到很多领域,如医学、药学、农学、环境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等学科,各学科知识相互交联,形成致密的知识网络体系[2]。基因工程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医药、工业和农业领域,在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和生产领域拥有重要地位[3],因此,基因工程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4]。2013起该院开设了《基因工程》选修课,共20学时。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内容过多过深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消化困难,内容过少过浅浪费课堂资源;学生对于知识似懂非懂,没有清晰的逻辑和概念;把选修课当做修满学分的工具。为了走出教学困境,教师们深入分析了授课对象,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善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基因工程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受益。
1 授课对象
最初基因工程选修课面向非生物技术专业所有学段本科生,据总计,大一和大二学生占70%以上。面对的问题是,此学段学生主要进行的是基础学习,基本没有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程度浅,基础极为薄弱。这种情况下,除了绪论以外,学生无法立刻接受较为专业的知识,更无法将本专业知识与基因工程知识链接,如此一来,学生逐渐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改变授课对象为该校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临床输血、食品科学的大三大四学生,此学段学生都已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在对本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后,学生首先在选课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进行选择,在课堂上也能将基因工程与本专业知识点交叉互补。
2 课程设置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四大专业课,其中相互关联的知识有很多,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理论知识,内容复杂,概念抽象、注重技术应用[5]。基因工程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基因工程知识内涵,了解当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研究成果。
首先,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学校选择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由邹克琴主编。此书不仅有基础知识讲解,还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知识点较为全面。同时还推荐两本选择阅读书籍:由克雷格・文特尔著的《解码生命》,阅读该书可激励学生的科研斗志;由于该校是医学院校,因此推荐学生阅读李校抑鞅嗟摹痘因工程与药物研究》,该书可为学生提供基因工程在药物研发中应用到的理论,并列举药物生产实践。除此以外,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其他感兴趣的相关书籍,并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达到知识的共享。
其次,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基因工程选修课课程设置为两大部分:基因工程原理和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基因工程原理包括概述、分子克隆工具酶、分子克隆载体、PCR技术及其应用、DNA序列分析、DNA诱变、DNA文库的构建和目的基因的筛选,对于专业课中涉及到的人工染色体载体、表达载体、基因操作中大分子的分离和检测等内容过为复杂,在选修课中进行删减,只进行简单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包括基因组研究技术,基因工程在动植物、微生物、医药上的应用,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评价及其管理。重点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新的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教学方法的更新
基因工程知识内容抽象,技术性强并注重实践应用,这使学生时常感到理解难度大。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教师通过板书和课本进行授课,学生忙于记笔记,被动接受大量知识点后难以消化。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讲解抽象内容时配有动画和图片,使知识点的讲解更生动和形象。课程中涉及到大量操作技术,如PCR、分子克隆等,单纯靠文字描述学生无法理解。选修课课时有限,所以无法安排实验或现场观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视频或动画,对操作技术逐步展示并讲解,使实验操作形象化和具体化。另外,该校正在筹建生物技术虚拟实验室,在不久的将来,基因工程授课可充分利用此平台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另外,在教学中添设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思考题,如“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的未来?”“调查转基因食品在你生活中的占有比例”“你用过转基因疫苗吗?”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对基因工程的应用发展现状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并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结合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讲解基因工程技术在科研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对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意识的人才有重要作用。
4 考评机制的改革
以往的选修课考评采取笔试开卷考试,学生可以轻易地完成考试获得学分,修完课程后普遍认为收获较小。因此经过不断改革和实践,确立了基因工程选修课新的考评机制。由课堂考评(20%),作业考评(30%)和期末考评(50%)共3部分构成。课堂考评包括出席情况、课堂问题回答等其他课堂活动;作业考评包括随堂作业、布置的文献查阅、文献翻译、课外读物阅读心得等;期末考试则可有多种形式,如:分组课题答辩,自主命题的小论文写作、外文文献阅读和总结等。经过实践后,认为此考u机制发挥基因工程选修课的教学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 结语
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在基因工程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认为在课堂上对授课内容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不仅收获了学科上的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增进了友谊。虽然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创新和实践,以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高理论水平和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小华,姚庆收,秦加阳,等.医学院校基因工程教学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73-1175.
[2] 苏泽红,练高建,何淑雅,等.生物科学专业基因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3(18):157-159.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学习方法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点,但相对分立的知识点学习记忆的难度明显高于成体系系统的知识网络,所以,如何对已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体系,一直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而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包含的知识点在高中化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根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有机化学部分除了作为必修部分的考点,还作为选考内容的两大模块之一,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而高中有机化学部分相对于无机化学部分的知识网络脉络更加清晰,有机物种类明确且相互有密切联系,在搭建了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后,对解决高中有机化学的高考题,应该已经有比较大的把握。
1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
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的知识分立在必修2和选修5两本教材中,而在必修2中给出的知识点少,主要属于介绍性知识,不能依托于此构建知识网络,只能进行分立知识的记忆,在正式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将这些相对分散的知识点补充进去。因此,构建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网络更多的依托于选修5。
1.1网络知识节点: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在第一章先给出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对有机物的类别和官能团进行了介绍,此时将有机物分为烃和非烃。烃分为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非烃则依据官能团进行分类,主要的类型如下:实际上,根据后面的学习可以发现,有机物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能团的影响,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加直观的学习,可以先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教材中绝大多数反应式采用的有机化合物都是包含2个碳原子,所以,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可以先采用乙烷及其衍生物代表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以这些不同类别的有机物作为网络知识节点,现在各个知识节点处于孤立状态,同时包含的内容非常单薄,需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所需的内容对知识节点进行丰富补充,并形成连接知识点的线条,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1.2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的搭建:在上一节中根据第一章节的内容,以有机物类别作为知识网络的网络节点,本节中进一步根据后续章节中的内容对知识节点内容进行补充,以及构建连接知识节点的线条,主要需要把握的是不同有机物类别的特殊性质,和相互转化的反应类型及对应的反应条件。如果说选修5的第一章是对高中有机化学的基本介绍,供学生提炼出一个个知识节点,那么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其实都是对于第一章所提到的知识节点的内容补充和网络线条连接。这三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不同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化学性质,还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以课本第二章第一节为例,在这一节中介绍了三种有机化合物:烷烃、烯烃和炔烃,还有三种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聚合反应。其中取代反应连接了烃类和卤代烃,加成反应连接了不饱和有机物和饱和有机物,或者不同不饱和度的不饱和有机物,聚合反应是属于不饱和有机物的特殊反应。根据这三个反应,可以将第1节中的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及有机聚合物联系在一起,主要脉络是烷烃烯烃炔烃的衔接。对知识节点的补充中,重点在于其具有的特殊性质和其涉及到特殊反应。例如在第三章第二节醛这一部分中,醛所涉及的特殊反应有银镜反应和与新制Cu(OH)2生成Cu2O红色沉淀,这在高考中都属于标志性的破题点,解开这一环后,根据有机知识网络,基本可以推导出前后涉及到的各个反应以及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高中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也需要注意“将知识读少”,比如在学习芳香烃和醇\酚这两节时。根据历年有机化学部分的高考题,芳香烃在大题中通常作为R-基存在,即作为有机分子中除了官能团剩下的部分。故而在搭建网络时,在明确酚类和芳香烃的特性后,不妨将芳香烃作为一个单纯的R-基看待。在不涉及到芳香烃和酚类的特殊性质时,作用普通的烷烃烷烃知识节点看待。
2总结
篇6
关键词:复习效率;知识网络;合作;核心概念
目前,在现行高考模式下,作为选修学科生物总是伴随着“限时”,甚至“减时”,却又不能减效的困境,这就是目前高三生物学科所处的教学环境,另外,高三学生生物基础也不容乐观。那么,面对现状,如何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做到减时增效,提升复习效率呢?
一、重视合作共享,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现行高考模式下,高三生物选修班级少,任课老师也很少。任何个人、学校所拥有的高三复习资源都是有限的,它很难在短时间内独立作出所需的最新分类模拟试题、分类高考试题、课件设计等,因而要在高三复习中,及时获得所需资源,从而有效组织好复习,就必须学会合作共享。
合作共享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合作是指备课组内、教研组内、区域内不同学校间,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积极交流、碰撞,促进每个成员不断反思自身做法,及时调整自身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共享就是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学生个性教育方法的共享等等。
二、注重核心概念,提升学生构建和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华罗庚说:我们要将书越读越薄,意思是只有抓住书中问题的主干和脉络,才能对全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地认识问题。高三生物复习中涉及大量的生物学概念,有一部分学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往往具有明显“理科男”的一些不好的特质,那就是追求在克服一道道物理、数学难题或难点知识中获得一些成就感,而对生物这种需要建立在大量概念基础上的学科不积极主动去学,甚至有些小排斥。这些学生往往觉得很难记住生物学大量的概念,也就很难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因此,合理构建知识网络,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构建形成知识网络呢?具体做法就是要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也就是“抓点连线建网”。抓点就是在课堂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复习内容,抓住每一个章节中的核心概念。接着,将多个核心概念通过恰当的内在联系连接起来,积点成线,进而使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连线成网,形成知识网络。
三、着重解决问题,增强课堂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高三生物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学生又会因多种因素,不断生成问题,也会积累问题,不同学生间又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不同学生对待问题的解决态度也不一样。因此,高三一轮复习中,首先需要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学生暴露出问题。通过课后的交流、课代表的反映等多种途径,收集问题。再分析、梳理这些问题,从中发现真正的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普遍性问题、主要问题等等。再从课堂、练习中发现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对个别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去解决,从而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注意典型错误,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试题评讲是高三复习过程中很重要的内容与复习形式。试题讲评也是很容易出现课堂上学生乏味现象,显著消磨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进而蔓延到整个生物复习课堂。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评讲没有重点、准备不足、评讲随意、讲评不及时、一言堂、一味指责、简单报答案等等。因此,要把试卷讲评课放在整体复习系统中设计,从试卷内容的设计、测试的时间选择、试卷的批阅与讲评等环节,要有整体安排。试卷测试后,需要及时批阅,客观题需要统计错误率及错误选项,主观题需要及时记录典型错误,以错误为焦点,分析导致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只是遗忘、审题粗心、概念不清、概念迁移应用能力不足等等。同时,对错误的讲评方式也需要设计:教师讲?学生讲?同学互助?师生互动?等等。在试卷讲评课堂中紧紧抓住典型错误,及时纠正,提高课堂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
五、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实际
篇7
一、分值分配
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总分90分,题型题量基本不变,理综第Ⅰ卷1~6题是生物选择题,每题6分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4分,由29题(2009、2010、2011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0题(2009、2012、2013三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31题(2010、2011两年由Ⅰ、Ⅱ两部分组成)组成。
二、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的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来文字量、图表量都在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选择题字数在900个左右,非选择题字数1440个左右,总字数在2350个左右,答案字数320个左右,并且图表总数约为4~6个。2009年有一道对实验结果作预测并绘出折线图题及一道遗传图解题,2010、2011、2012各有一道绘制遗传图解题,2013有一道题要求绘制食物网。试题的呈现注重图、表、文结合,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识图表及图表文转化能力。加强对学生准确获取图表文信息及图表文转化能力的考查,这应该也是今后高考命题的趋势。
三、各模块分值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1)高考考点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约占生物总分的66%。
(2)本人认为今年安徽省的高考生物试题考查依然以必修2和必修3为主,生物技术实践一般以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考查;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则还是会结合必修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
四、考查知识点的变化
(一)2009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激素调节;基因工程。
(二)2010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膜系统、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植物组织培养。
(三)2011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分化、细胞代谢;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动物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基因工程。
(四)2012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凋亡、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生态系统;凝胶色谱法;动物细胞工程(克隆)、基因工程。
(五)2013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癌变;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微生物计数;基因工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主干核心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试卷以“代谢、遗传、调节”为三大命题中心。
五、命题特点
(一)三道非选择题:29题一般考查细胞代谢(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和实验知识(2009、2010、2012)或细胞代谢、实验及生态知识(2011);30题一般考查调节知识(2009、2010、2011、2013)或考查调节和生态知识(2012、2013);31题一般考查遗传知识加选修部分(2009、2010、2011、2012、2013)。
(二)实验能力的考查常考常新。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方面,高考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进行考查。生物实验不只是考查一些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实验思路、实验原则和变量的确定,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评价等的考查,更主要的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实验问题情景,通过实验设计来考查学生实验方面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安徽高考生物卷的29题许多学生无法找到题目中实验步骤的缺陷,即使有部分学生能找到缺陷也不能很准确的作答。这说明实验在高中学生学习中存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法,没有用实验思维进行实验的学习。
(三)命题材料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有些题目的题干背景新颖,其实理在课本上,重在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如2012年第6道选择题的“留树保鲜”问题。
六、备考建议
(一)构建知识网络、扎实复习
在一轮复习中,不能让知识停留在零散状态,而应对章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提高,对照《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再现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提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熟练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特别是解题能力和做题速度的训练;复习要到边到拐,猜题、押题都是不对的;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复习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切忌在学习上构筑空中楼阁;减少一些无谓的资料和练习(不主张题海战术、但也不能不做一定量的题,要精选精练),增加自我思考、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时间;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关键在于理解,只有想通悟透生物学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不管试题情景如何新颖变化,但解答它还是离不开课本知识。
(二)认真对待错题、整理错题,快速提高自己
错的原因:是知识没有掌握、还是粗心大意;是审题不清、还是思路不对;答题是否规范、完善完整。
(三)关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四)重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五)关注高考高频考点
1.必修1:(1)细胞中物质的鉴定;(2)细胞的渗透作用;(3)酶及其在代谢中的作用、特性、相关实验;(4)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细胞呼吸;(6)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7)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癌变及衰老。
2.必修2:(1)遗传变异的细胞基础;(2)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性状;②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途径来控制性状;③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④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4)遗传规律及其拓展(遗传的非典型现象: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若自交后代表现型为1:2:1是不完全显性;若是2:1则是致死基因型;②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的非典型现象:9:3:3:1的变形9:6:1、9:7、9:4:3、12:3:1、1:4:6:4:1);(5)在育种中的应用;(6)人类的遗传病(①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不一定带有致病基因)、类型及预防;②调查遗传病的方法;③系谱图与遗传病的判断);(7)杂交实验与探究。
3.必修3:(1)植物激素调节;(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能不能口服;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机制: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导、传递、反射弧、特点);(3)免疫调节(淋巴因子可由T细胞和效应T细胞分泌);(4)内环境与稳态调节(血糖调节及健康);(5)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如问生态系统成分,答生产者;如问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答第一营养级);(6)生态农业;(7)生物富集作用、水体富营养化。
最后,用好《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后面的题型示例很有必要看,他有一定的导向性。考试说明中的“知识内容及要求”可以作为一个纲要,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当然检查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做题查找自己的知识盲点、漏点。两个结合起来,查缺补漏、找知识盲点效果非常好。)并做一些近年的高考真题,如全国卷、安徽卷等。
【参考文献】
篇8
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同时可以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掌握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医学的发展形势。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案例教学;医学检验;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利用典型案例来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医学检验的临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存在与实际应用脱轨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因此,加强案例教学在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与实际检验脱轨问题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部分,可以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有利的依据,只有医师合理的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才可以更好的执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临床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缺乏和医师及患者的沟通,其仅能通过教学案例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因而在判断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列的问题。例如在血细胞分析仪器的使用中,医师需要对可疑的数据进行显微镜检查,而检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仪器过于依赖,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检验风险。在检验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对于实验部分却缺乏有效的重视,会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因此在医学临床检验专业的教学中,融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1]。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运用
(一)在正常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在对医学临床检验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案例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另外,教师选择的案例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需要符合现代的最新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作出充分的准备,学生需要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提升对知识点的熟悉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案例教学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收集资料,并且要精心的设计案例教学的关键点,以便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充分的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加强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例如在贫血的案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案例的病史和身体特征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由于掌握的资料不一,并且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而通过讨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资料来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最后可以形成正确的诊断结果。其次,教师在讨论结束后,要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拓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终使学生掌握贫血的临床检验。由此可见,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而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2]。
(二)在选修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学的要求较高,因而需要较长的授课时间,但是由于教学要求的限制,致使案例教学难以在正常的教学中全面开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医学的临床授课中,学院逐渐开展了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选修课的实行中,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并且可以对常见的临床检验进行分析,以便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贫血症状的案例教学中,正常的授课中教师只能对贫血的一般症状、实验室检查、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在选修课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收集资料,拓展贫血知识的教学范围,同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继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针对贫血现象,教师可以将知识点适当的拓展,使学生可以了解贫血患者的血小板含量变化和骨髓的症状变化。由此可见,在选修课程中行案例教学,是对正常上课的拓展和补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3]。
三、结语
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较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继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缺乏实效性,同时教师对案例教学的方式缺乏了解,致使案例教学效果低下,与实际临床检验相脱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以合理的选择案例,并且在教学中,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希望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琦,齐晓丹,高涵等.基于案例教学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02(22):3363-3364.
[2]汪桂华,李丽,徐耀忠,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检验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01(12):49-51.
篇9
/
1 材料选取与情境设置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3.2 难度控制相对合理
篇10
我认为高三地理教学第一轮复习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而言至关重要,因为第一轮复习不仅复习时间长,而且知识点覆盖面大。如果学生从这时开始配合教师课堂教学进度进行自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理解的学生初期自学模式步骤如下:
模式1原本应该是在学习新课之初进行的。但复习时距离新课学习,时间间隔已久,而且原本的基础多存在漏洞,所以这个基础步骤一定不能省略。再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调整节奏或时间。
模式2在学习策略中属于元认知策略的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组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所以该阶段建议学生准备两个本子记录课本疑难和练习错题,以便了解自己,找到问题重点,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二、精选练习,减量求质
高三学生的学习心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在练习上的表现就是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外盲目地做题或大量地做题。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练习能加深、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使其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而且能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上的漏洞,及时纠正,为后面的复习指。明方向;但是题海战术是徒劳的,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可能使学生因为极度的疲劳得不到恢复,学习效果非但没有明显提高,反而挫伤自己自信心,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认为完成练习必须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 独立完成练习。不能动辄翻书或直接询问同学、教师。一定是要先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不行再寻求别人的提示或启发。
2 数量适当,难度适宜。教育心理学有“适当过度学习”的概念,题量和难度需要适应自己的能力并略加提高,这样有利于自己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的后续发展。
3 养成练习定量定时的习惯。根据题量和难度规定自己完成的时间,模仿考试状态,调动自己的应急状态,提升紧张感,提高完成效率。
三、阶段反思,调整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育心理学》,同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阶段性地回头看看,思考自己什么地方需要加强,什么地方需要调整,比如学习方法、复习进度等。对某些问题要大胆质疑和探索,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合作,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四、具体内容具体对待,逐一击破
江西地理高考考点是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还有新教材新增的选修部分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几部分内容组成。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也很强,而且每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学科基础也不一样,因此复习的方法需要很有针对性。
自然地理是难点,对文科学生而言是最难的,常常是课听懂了,书也看懂了,但碰到题目还是不会做。自然地理的学习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科基础,它重视原理分析、运动规律的总结和运用,因此学生在自学时除了要完成对基本知识的识记,更需要有相关的配套练习,最好是读图题。另外就是要常做图文转换的练习,把文字叙述画成图示,抑或反过来看懂图中的信息,尤其是找出图中的隐性信息。
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国土整治以及选修部分的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复习方法相较自然地理则不一样,这部分的知识点存在明显的因果逻辑关系和相关性分析。学生只要肯花时间,难度并不大。
1 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各个因素间的联系。例如分析地形问题时可以涉及多个方面(见下表):
2 分析问题注重多角度、多层次。例如分析某一类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可以从生物、工程、农业三个角度分析。再比如分析洪水频发的原因,可以从植被破坏这个角度导出水土流失结果,如引起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甚至形成地上河,使河流的蓄洪能力下降等存在因果逻辑关系的四个层次。
五、专题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一轮地理复习结束后,学生的知识点得到巩固,需要更进一步的整理归纳。文科学生要加强学科内综合能力,配合二轮复习需要采取中期自学模式3(见下表)。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联系的。”(《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知识框架也被称为知识网络或知识树,即是《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所称的“脑图”。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章节、教师复习进度先行列出知识框架,使自己的知识点具有整体性。如下面以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列出知识框架:
六、热点复习,联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