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22: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沿用初中学习生物的观点对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对植物、动物、人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知识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参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识结构不一样了,更微观,更前沿,知识容量更大了。
其次,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理综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一张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学校课时安排得少,导致学生觉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所以首先要认清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从个人知识量和难易程度的比例来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识量也大,生物的知识量少(三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理综三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很难,而生物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习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对来说容易得分。在关心大科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础。
二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要熟烂于心。生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说,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用心背书,生物成绩就可以处于中上等水平。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书中更专业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话答题更能得分。另外,背的东西,遗忘是很正常的,但经常重复这些知识点,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所以要经常看书。
其次,习题和作业。可以选择一两本教辅资料,带知识点分析和习题详解的这类课外书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地做题,从而取得高分。对于一般的学生,用学校订的教辅资料就足够了,除非是尖子生,想进一步拔高,还可以再自备一套资料。把做题当成积累。题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频知识点了。选择题要兼顾速度与准度,高考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与老师沟通,进行错题反馈,解决疑难问题。每周新课都有对应的题,在老师讲解之前,要独立完成。老师讲时认真听,对于自己做题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课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一点,要多鼓励自己,不会的题就问老师,老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
三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感而发的一些拙见。说到底,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创的一些记忆方法和读者分享。
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细胞的特点总结: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两个低,两个慢。即:细胞核大,细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积),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的白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呼吸速率减慢。最后强调有两个“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纯,稳定遗传易区分,花大杂交周期短,后代数多易统计。
孟德尔假说演绎实验过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基因分离定律:遗传因子控性状,体细胞中都成对,形成配子时分离,随着配子传后代。
篇2
[关键词]知识点 记忆技巧 规律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7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中文”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技巧。在此,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技巧。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五、通过实验现象增强记忆
篇3
一、2015年高考生物学科考纲解读
1考试内容和课标要求一致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修的3个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态与环境》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考纲划定的考试内容涵盖了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3《现代科技专题》共5本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理念,特别突出能力考核,能力立意明显,在兼顾学科基础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考核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2侧重科学素养考查,联系实际,关注STS
考纲中明确规定,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简称STS)的协调发展。
3考查四种能力,涉及82个考点和26个实验
考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的能力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理解能力,二是实验与探究能力,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四是综合运用能力。考试内容包含3个必考模块(67个考点)和2个选考模块(15个考点)共计82个考点,对考点的要求掌握程度分为Ⅰ级和Ⅱ级两个层次。Ⅰ级要求对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出的相对简单的情景中识别和使用它们,与课标中的“了解”和“认识”层次相当;Ⅱ级要求理解所列知识点和其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能够在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与课标中的“理解”和“应用”层次相当。各册教材考查能力要求和内容重点如下:
(1)必修1的21个考查内容中,有4个Ⅰ级,17个Ⅱ级。Ⅱ级要求主要落在细胞的结构、代谢和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其中细胞的代谢最为重要,而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为重中之重。
(2)必修2的22个考查内容中,有5个Ⅰ级,17个Ⅱ级。除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人类遗传病3个知识点外,其他全为Ⅱ级,其中细胞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等知识点最为重要,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的区分度在此部分内容中体现得更加突出。
(3)必修3的24个考查内容中,有8个Ⅰ级,16个Ⅱ级。Ⅱ级要求的重点在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神经、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上。
(4)选修1只考查“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两个专题。
(5)选修3有5个专题,但基本上只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
(6)对26个实验考查要求参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即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表中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原理、方法,学会分析、判断,还能进行简单的探究。
总体而言,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新课标要求吻合,体现了高中生物教材和课程对当今中学生物教学的要求。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看,重点放在“理解”和“应用”两个层次。试题的素材多为来自生活、实践和与社会发展、生产较为密切的新情景、新材料,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大量的试题以实验情景设计,今年考纲中必考的实验也比大纲版多了,大纲版考查14个,重点考查4个,而课标版考查26个,反复考的有6个。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均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并结合当年试题进行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备考。
此外,考纲对“生物考试内容”表中3-1(2)其他植物激素的要求掌握程度也由“Ⅰ级”改为了“Ⅱ级”。类似这样的新修改内容和要求部分,很有可能在今年试题中出现,教师要在复习中多关注。
4试题类型、数量、赋分与大纲卷相比略有增加
理科综合全卷总分还是300分不变,但是生物试题的题型、题量和总分与大纲卷明显不同。课标卷的生物试题由6个单项选择题、4道非选必做题和1道非选选做题组成。单项选择题分布在I卷的1―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中的必做题分布在II卷29―32题,共4题39分;非选择题中的选做题分布在II卷的第39、40题,要求选做其中1道题,赋分15分。课标卷生物试题总量比大纲卷增加了2道题(1个单项选择题和1个选做题),总分由原来的72分提高到了90分。
二、近年来课标卷试题特点和高频考点
1正误判断型选择题的分布明显增多,重在I级能力考查
下表统计了近4年全国课标卷两套试卷中以正误判断形式出现的选择题题号:
生物Ⅰ卷(选择题)考查能力要求在Ⅰ级水平,重点是对必修的3个模块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进行识别、区分和解释。
2非选择题中部分探究和实验分析类试题增多,多为II级能力测试
从上表可见,近两年课标卷的非选择题中,实验分析和探究的试题明显增多。
3非选择题中的两个选做题难度有差异
两个选做题题号为39、40。第39题出自选修1,多为微生物实验原理、操作及观察方法和分析,偏向于感性认识,容易得分。第40题出自选修3,题目情景多来自于现代高科技题材,偏向于理性思维的考查,难度略大。建议学习基础弱一些的非示范性高中,争取创造条件开设选修1课程,做过微生物培养和分离实验的考生,选做第39题得分率会更高。
4高频考点集中在5本教材的5个板块
根据近三年课标卷高考试题考点(详见表1)统计分析:生物试题题量不多,相对集中在细胞、代谢、调节、生态和遗传5个板块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中。高频考点集中在必修1的“细胞的代谢”、必修2的“遗传基本规律”、必修3的“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选修1的“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选修3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三、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经过第一轮系统复习后,考生对教材和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理解,但是对考点及其测试要求不是很明确,进入第二轮复习后,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要求,帮助学生抓重点,提高解题能力。从以上分析来看,选择题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常附有图表信息,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图表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非选择题多为实验设计和分析说明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建议第二轮复习分7个专题进行:选择题专题、实验题专题、细胞专题、代谢专题、调节专题、生态专题和遗传专题。前2个专题是题型训练,后5个专题是重点板块知识的重构与整合。
1先做两类题型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选择题。生物选择题全都是单项选择题,很多学生不愿多花时间审题,错选、误选的情况不少。近年高考的选择题常考内容有:细胞结构、功能的辨析,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分析和判断,生态、免疫、内环境等重要概念区分以及遗传变异类型的推测算等。试题特点是题干短、文字少,有的还附图表,图表中隐藏着解题信息。如是实验题,通常附有数据表格、曲线或装置图、结果图,要找准“题眼”,学会“破题”,明确题目考查的目标知识点。生态题多是几个相关概念或现象的描述,要求考生养成慢读、细审、深思后作答的习惯。
(2)实验题。实验题是高考的重点题型。考纲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17个实验,考试说明指出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即简单验证、观察、分析和处理,初步探究和简单评价、修改等。解答实验设计题要注意“6依托”,即细心审题、原理分析、材料分析、变量分析、结果分析和正确表达。
近年高考常见的实验题有4类:实验分析题――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验方案,分析其中的步骤、现象、结果,作出解答;实验方案纠错或完善题――对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或不完善处进行改正、补充,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实验设计题(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遗传和生态相关知识。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实验有5类:观察实验6个,包括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减数分裂;模拟实验3个,包括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模拟尿糖的检测;探究性实验7个,包括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调查类实验1个,即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验证类实验2个,包括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以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观察类实验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常考(如2014年课标Ⅱ卷题4,课标Ⅰ卷题4,江苏卷题15,上海卷题21等);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如2014年课标Ⅰ卷题29)也有考。可见,这3个实验是考查热点。观察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需要使用显微镜,有关显微镜操作和装片制作、观察方法是复习的重点。
探究性实验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明显增多,尽管多数探究试题并非全程探究,而是部分探究。实验分析类试题也多是选择实验的某个环节,要求考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操作等作出相应解释。学生解答这类实验试题常见的错误是实验设计科学性不够、无法区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对照实验设计不严谨,对实验观察方法和分析不到位。教师要应用“假设―演绎”的思路方法,从研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环节入手,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分析、描述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复习相对简单,重点是牢记生物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验证和绿叶中四种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尤其是理解鉴定试剂的使用方法和特定的颜色反应机理。
模拟实验和遗传病的调查在课标卷中很少出现,复习时可以淡化。
2再做5个重点内容的专题复习,重构板块知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重点板块知识的复习,主要是帮助学生重构知识框架,加强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明晰容易混淆的考点,避免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参照考纲和考试说明看书,特别是薄弱学校及学困生,复习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花在教材阅读和分析上,重视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只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记忆主干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如选做题内容主要出自“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工程”3个专题,可以将这3个专题的知识整合为图1。
3巧用高考真题、仿真题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题感和节奏感
在理科综合考试中,考生应试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知识掌握不全、记忆不劳、推理不畅;二是考试过程中遇到新题型、新问题、新情景,心慌而解题不快;三是物理、生物、化学三科的做题时间安排不当,没能做好、做完。对于每个考生来说,如何科学分配好答题时间和顺序,遇到问题如何化解,都要根据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探索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求更高。那么,怎样才能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呢?基于当前一些高中生物学教师做出的打造高效课堂创新实践,结合自己对传统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对该如何创设高效高中生物学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传统高中生物学课堂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传统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观念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中,教师偏重于“教”,即重视把生物学知识按照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脱节,即教师授课的方式让教师觉得很顺畅,而那样的方式却不是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课堂模式。例如,在必修1“细胞膜”内容教学时,传统教学流程是:先出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的功能,再展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然后讲细胞膜的物质组成,再讲各组成成分的结构与功能,最后教师总结出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并且会出现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情况差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就必须更新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换单方面的、主观性的教学为师生结合的引导式教学。如,在进行必修1“细胞膜”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玉米胚细胞膜的存在及其功能,然后教师展示细胞膜发现科学史中一些经典实验及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细胞膜的成分及其作用和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最后利用相关练习,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转变教学观念后,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姿态存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学新观念也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的好坏也会对教学效果造成显著影响,长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都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在必修1“细胞膜”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然后逐一讲解质膜的各种成分、作用、结构特点、功能特点,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讲课,课堂氛围就非常沉闷、枯燥,还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使教学效果显著降低。一些教育教学专家说,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学生所处的是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表现完全是由教师课堂氛围塑造能力决定的,因而可以说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过程中,负有直接的、完全的责任。
因此,在营造良好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氛围时,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几点来活跃课堂氛围:(1)教师应当带着高昂的情绪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2)教师在课前应当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通过互动使听讲的学生更加专注,使思想游离的学生把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中;(3)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应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如,多打比喻、适当开一些学生身边的玩笑等,让学生在教师幽默的教学方式中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4)教师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图片、视频等材料进行教学,这些直观性的视觉刺激往往更能增加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欲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盘活课堂气氛。
三、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良好规划
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涉及一些生涩的、难易理解的知识点和题目,这些知识点和题目往往使学生产生学习困惑、丧失学习信心,也就是生物教学中“难啃”的硬骨头。如果将这些生物教学难点直接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会导致教学效果变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进行“难啃”的生物学知识点教学之前,先将基础性的、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充分教学,然后逐步增加知识点的难度,让学生逐步适应,最终再将生物教学的真正难点展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在之前较为容易的知识点教学的支撑下,学生会对知识难点产生接纳感和熟悉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也不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信心被击溃的情况出现。这种按照知识难度和关联度层层推进、逐次加深的教学方式,就是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的良好规划。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前,教师对课堂教学难易层次进行良好规划,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学习生物学遗传规律时,教师应当先讲授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使学生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然后再学习分离定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熟练运用分离定律后,再学习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让学生总结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和学生共同解决一些相关的题目。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会使高中生物学知识点教学更加顺畅,同时会大大减少教学中较难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提升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目前,我国高中普遍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物知识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动画演示,转变为直观的、易于理解的知识形式,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直观性,这对于学生的生物学思考能力和生物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学视频、图片非常感兴趣,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生物学课堂进行辅助,可以调动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活跃生物学课堂氛围,增强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教学时,教师先播放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的整个过程的三维动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且明白减数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也为接下来师生进行减数分裂的分时期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设备辅助生物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1)多媒体教学应当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来应用,切忌滥用,导致生物学课堂教学喧宾夺主;(2)多媒体教学应当充分结合课堂知识内容,在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时,切忌过多展示和知识点无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重点;(3)多媒体教学应当和教师的教学合理结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演示,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观念、营造课堂氛围、规划教学实施、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高效的高中生物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物 新课标 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60-01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吉林省在2007年开始施行。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工作就接触新课标教材,没有使用过其他的教材版本,所以没有像一些同仁那样对新课标教材感觉到不适应。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选择的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编排体系上合理、有序。设计内容上体现出了编者的技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体现在对内容编排上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并且维持在现行高中的知识水平,避免出现过深过难;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对必修各模块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总结如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先讲细胞作为高中生物模块一的内容。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是让同学们在整体上认识细胞,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多样性(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的统一性(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然后分层次介绍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及行使的功能,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
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形成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要经历衰老、凋亡甚至癌变。其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模块二讲基因。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些内容可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如何变化?人类怎样利用的基因?基因频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模块三讲环境。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先讲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再讲个体的外环境,个体以外还有个体,同种的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既强调了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呈现了生命系统的稳态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生命系统来说,其稳态不仅仅有其自身的调节,还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人类的行为而言,是干预生命系统稳态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问题已经干扰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保护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结构;课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高中是人生轨迹的一个转折点,高中学习直接关系到的是高考,所以高中知识一定要学好。高中生物教学不应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优化知识结构,优化课堂设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施教学工作。笔者在教学中从下面方面入手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和课堂设计。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三、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作者:罗朵 单位:神木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21-122.
篇7
“学情分析”主要指在教学前对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学生情况的研究与分析。一般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三、学情分析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植物细胞工程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植物细胞工程”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3第二章“细胞工程”的第二节,本节主要学习内容是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之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依据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农作物育种的广阔前景。其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承载着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景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科学素质的培养。
设计思路:依据细胞全能性原理可以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学生在必修I模块已有了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回顾已掌握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讨论,共同协助,培养学生小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节知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通过回顾已有知识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之一,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并且这部分内容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相应的实例,加强对知识宏观七的把握,要求学生用举例方式说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林业及濒危植物的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过程。
(2)捕述人工种子的结构和应用。
(3)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
(2)尝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学会制作人工种子模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认识生物科学的技术手段及生物科学的进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乐于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3)体验人工种子设计的科学性和巧妙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并激发求知欲。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搜索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成果(重点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师准备:马铃薯、人工胚乳、花生等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番茄一马铃薯图片,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的视频材料(胡萝卜形成层培养过程),人工种子图片。
3.2 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粮食问题已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于是人们提出一个梦想:番茄的果实和马铃薯的块茎是经常食用的蔬菜,能否让一株植株地上部分结番茄,地下部分长马铃薯呢?这个幻想可能实现吗?(图片展示番茄――马铃薯)现在已经被成功培养,就是应用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手段(引入新课)。
问题讨论:
①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通常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
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细胞全能性?
④为何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⑤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吗?
⑥生物体所有细胞全能性都一致吗?
教学意图: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回顾原有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理出细胞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对必修I课中与上述两知识点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充分地复习;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3 学习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教师纠错并归纳总结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原因。
问题讨论:
①具有全能性一定能表现出全能性吗?(展示图片:科学家利用花瓣培养的)
②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
③为什么植物的花瓣在植物体内没有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呢?
④怎样才能由一块组织通过培养得到一株完整植株,应该如何操作?
教学意图:由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在问题的积极探讨中,充分激发学生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求知欲。
3.4 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概念:分析把握三个要点:①原理;②条件;③材料。
过程:请阅读课本第46-47页有关内容和图示,分小组讨论分析和回答以下问题:
①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有哪些?
②在植物组培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
③为什么切取胡萝卜根的形成层,其他部分也能培养成小植株吗?
④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
⑤请学生们根据上述过程概括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然后播放胡萝卜形成层组织培养的有关视频,总结归纳。
教学意图:通过独立阅读,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视频及图片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所学知识立足于实际,增强知识的可信度。
拓展:(1)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的植物体?
(2)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5 强调几个概念
教师需要强调愈伤组织、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植物细胞的再分化等概念。
教师设问:既然愈伤组织能发育成植物,那能不能把愈伤组织先保存起来,像种子一样等需要时再用呢?可以制成人工种子。
3.6 学习人工种子
教师讲述:这个设想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于1978年提出的。这一设想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因为不少植物需要生长数年才能结出种子;优良杂种的后代因发生性状分离而丧失其优良特性;种子的生产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制种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启发学生回忆玉米、小麦等植物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按这种思路,来研究人工种子的制备。(教师发给学生材料,由学生根据课本第47页,制作“人工种子”模型。)
教学意图:促进学生角色的转变,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领悟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7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归纳总结和拓展
植物细胞工程中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包括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其中植物组织培养是基础,它的应用在现代农林业中越来越广泛,可以快速繁育无病毒的植株,并能保持母本的优良形状。
3.8 布置课后作业
根据人工种子的制作要求,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提供其他可以做人工种子模型的材料,并讨论:
人工种子有哪些优点呢?
同时举例说出植物组织培养在农林业及濒危植物保护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听说读写 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带有科学性和技术性的理科必修课程,是中外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进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2],这必然需要大量生物学相关人才,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投入社会需要中,学生光靠在课堂上、课本上学到的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学生平时回答问题、做练习及考试测验等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笔者发现学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相对较弱;运用规范性、专业性语言描述及表达问题的能力还需大大提高,而这些问题在高三学生中较普遍存在,所以,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提高获取、选择分析、吸收转化和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得到这四种能力的强化锻炼,以下从教师及学生两个方面总结出几个培养策略。
一、教师方面
1.合理恰当解释、应用专业语言。
有些专业语言深奥难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教师运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进行解释或替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语言功底进行旁征博引,能够灵活地“寓乐于教”。此外,学生通过教师的“言传”准确辨析专业语言的要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2.及时、辩证、分享前沿信息。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成果见诸媒体,关于生物学相关的新闻、报导等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毕竟以后的时代掌握在新生代手里,学生通过了解信息把握动向,能够提早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这不仅体现了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为教师、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举两得。
3.正确、有效引导关注重点。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就是课本,虽然课本上的内容简练、插图精美、故事简短,但其背后隐藏的意味深远,而且高考考查的点越来越精细化,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挖掘、吃透教材,遇到困难能够回归教材、回归概念,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自如地运用到本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及解题中。
二、学生方面
1.“听”专家、权威机构的相关解读:辩证地吸收知识。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蒸蒸日上,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铺天盖地,不同教辅用书关于同一科学知识的解读有时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这令处于辨别能力形成关键期的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这样的形势包围状态下到底要参考哪一种说法呢?以下给出几种解决途径。
(1)选择相关领域专家的解释。
针对某一热议话题及观点,专家层面的解释更能够让大众信服,毕竟专家是“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对于学科知识的专业基础深厚、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选择有一定影响力的权威机构的解读。
一般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会有各大媒体、出版社等机构发文解读,其说法同样参差不齐,这其中不乏海内外较有名气的本领域科研团队或者佼佼者们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规范性,所以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清楚或存在疑点的信息时,要能够想到用网络搜索、比对的方式进行筛选和参考。
(3)选择教师的参考说法。
学生由于甄别能力不是很成熟,加上对很多领域存在更多未知,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遇到问题都是参考老师的意见,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比学生广,了解全面信息的能力及辨别能力比学生强,对本专业的一些科研内容能够做出解释,可以给学生一个参考。
2.看别人怎么说、自己又该怎么“说”――学会严谨地组织语言并表达。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功能,生物学亦有相应的生物学语言,在做生物学类演讲、相关文章或书本的撰写及生物现象的解释等都需要用到规范的生物学语言。规范使用生物学语言要从学生阶段培养,不管是教师讲课、学生做练习题或回答教师提问,老师都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对于专业术语一定要明确其含义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切不可张冠李戴、混淆一通。学生若要准确、规范使用生物学语言,则需打好基本功,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认真学习,多注意观察留意专家、老师如何应用,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抓住机会加以应用和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3.结合所见所闻及所做的题目,学会细心研“读”课本文字并发现、总结。
读书要读什么、怎么读?高中生学业任务较重,生物知识的获得主要是由课本这一载体呈递,近年来高考题越来越注重回归教材,课本上一些小字部分或者正文中的举例说明等内容都可以作为出题点。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II卷选择题第2题就有关于端粒的考察,这是在人教版必修1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三节中“细胞衰老的原因”中的内容: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对应C选项;全国I卷生长素相关知识的考察,其中选择题第2题选项A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课本P48原话“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提炼而来。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平时看书一定要认真、仔细并加以消化和变通。
虽然现行的教材比老教材看似简单了很多,文字简练、知识点少、语言描述简单易懂,但实际上文字背后隐藏的背景和内涵还是很深厚的,学生在读教材的时候除了要读核心概念,还要从这些概念的获得及经验的总结过程中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验证假设、如何在以后的做题及研究中开动大脑合理解决问题。建议学生可尝试如下方法。
(1)读核心概念并建立知识网,系统把握知识点。
如必修1主要围绕细胞这一关键词,看到这一词语首先应该想到什么是细胞?细胞由什么组成?细胞包含哪些结构、各结构有什么功能?它是怎样生活的?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呢?通过这样的系统构建并逐步细化填充的方式不仅能够牢固地记住整本书的知识梗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系统的方法统筹全局并掌握各知识点。
(2)读科学史并尝试还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
每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们长时间的摸索、验证、质疑、再摸索、再质疑,并在不断重复中完善,伴随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总会有因此而被的结论,所以科学研究永远没有终点。学生若能想象科学家们为科研而不懈努力的场景,了解每一个研究背后的辛苦付出,知道每一个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后遇到挫折时亦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而不至于急于求成、半途而废,则将远远比多做对一道高考题更有意义。
在读科学史的时候学生要善于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失败的原因及为什么后来的科学研究能够更加合理,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能导致结果又有新的变化。这一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读题面信息并回归教材、回归概念。
习题的编制一般围绕课本中心知识进行拓展,学生在阅读题面的时候应该能够熟练联系课本中对应的知识,将重要信息进行转化,轻松应对。
4.学会规范答题。
在平时考试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题一看,知识点都会,于是信心满满地填完交了。但是对完答案后发现这里缺一点那里少一点,分就很低了,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回答语言不规范。
不规范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心大意,审题不清;
(2)概念模糊,关系不明;
(3)语法疏忽,缺宾少主。
所以,在以后做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细心审题、明确考察意图;牢记概念、学会加以辨析,能够区分相似、易混名词及概念;注意语法措辞,清楚表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得越多、越透,学生得到的就越少,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不断吸收更多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这一点值得所有生物教师和学生深思。学生自身也应该从各方面总结归纳,强化听说读写能力,并把这些能力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光合作用;检测;高中生物;方法
高中生物中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点主要分布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五章“能源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做了大致的介绍,并具体介绍了几种验证光合作用产物的方法。然而笔者总结了历年的高考试题以后发现,关于检测植物光合作用的方法考查方法,笔者经过整理以后将几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的验证光合作用的方法汇集在一起进行了总结。
一、“半叶法”
“半叶法”在高中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五章“能源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就有提到。这个方法最早出现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用于定性地检测光合作用的产物。高中阶段对检测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考查,并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具体改进方法是:(1)方法上直接用碘蒸气处理叶片,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2)用银边天竺葵代替天竺葵,进行如上实验,主要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合色素和光照。(3)该实验设计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判断:曝光部分为对照组,遮光部分为实验组。由此进行植物光合作用及相关条件的检测。
二、“同位素标记法”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这种方法在高中教材中用途颇广,例如,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探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探究DNA半保留复制的方式等。此法的关键之处是用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替代原物质中的某种元素,通过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大致推测该物质的行径。
卡尔文正是利用该方法验证了光合作用中各种物质转化规律。高中阶段所考查的内容比较简单,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大概有以下几个:(1)探究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该探究过程中需设计两组实验:第一组用18O标记H2O,CO2用正常的16O;第二组用18O标记CO2,H2O则用正常的16O。通过收集到的O2是否具有放射性初步推测其来源。通过该方法验证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源于H2O。(2)探究光合作用中CO2的去向。该实验用14C标记CO2,通过对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探明了CO2中C的转化途径:CO2C3(CH2O)。
高中阶段常用的放射性元素及其标记的物质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用32P标记DNA和35S标记蛋白质验证遗传物质、用3H标记氨基酸探究蛋白质的合成及分泌过程、15N标记DNA验证半保留复制等。
三、“黑白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