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22: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1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④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间循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篇2

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2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3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理论及其主题

--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4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篇3

关键词:新课标;概念图;分析;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章节自我检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画概念图”。《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的自我检测中说道:“画概念图是指将有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可见,“概念图”的引入成为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概念图的构成

什么叫概念图?概念图是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来展示概念间层级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通常由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组成。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是用来显示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一般关键概念置于顶层,较具体的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依此类推。如,《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自我检测中列举的画概念图(见图1)。

概念图不能与一般的流程图、模式图等相混淆。如,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见图2),这是一张流程图而不是概念图。尽管它与概念图有好多相似之处,如,用方框或圆圈将相应的文字圈起来,用连线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方框或圆圈内的文字不是概念,连线表示的也仅是有氧呼吸过程中先后形成的物质的顺序。

二、概念图的制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分层次写出概念:含义最广、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向下或四周辐射写出下一级的概念,直到最后层级。

第三步:建立连接:用连线将相关概念连接起来,一般是相邻层级概念间的连接,也可建立交叉连接。。

第四步:注上连接词:建立连接后,针对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认真提炼出连接词,连接词必须是最概括、最简短的词语,最后标注在连线旁边。

如,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中,以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为中心构建生物学概念图(见图3)。

三、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概念图的类型

1.从表示层级概念间意义关系上分析,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概念图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反映概念间拓展延伸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见图4)

(2)反映概念间组成关系。(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2章:见图5)

(3)反映概念间生理变化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4章:见图6)

(4)反映概念间操作流程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6章:见图7)

(5)反映概念间因果关系。(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4章:见图8)

2.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看,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概念图的类型又分成几种

(1)给出了概念图的框架,补充完善概念图(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自我检测:见图9)

(2)给出相关的各种概念,根据概念间关系,要求构建概念图。如,必修模块《稳态与环境》第5章自我检测:画概念图: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见图10)

(3)给出一个核心概念,要求构建概念图。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自我检测,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些内容?(见图11)

四、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新授课中的应用

1.教师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知识性繁琐、难度较大的内容,可通过围绕核心概念向四周延伸知识点、层层推进开展教学。

如,在学习《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内容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如图12所示的概念图,引导学生层层探究。这样学生能逐步感受这节内容中有关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概念的辨析、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理解蛋白质构成的基础上,能自己分析总结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其功能多样性相适应的关系。

篇4

一、高中物理会考体现的是素质教育功能

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学业成绩考试,它面向全体学生,是检测高中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检查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二、高中物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

高中物理会考是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高考选拔人才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与高考有着显著区别,即面向全体学生。高中物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是物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日常教育教学要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观点。为此,高一阶段不宜设置频繁的周考之类的小考,应该适度设置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而试卷的命题应该因学校因学生而宜,尤其是学困生较多的普通高中更不应该照搬名校试卷,而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据会考标准自行命题,有机地把课程标准要求与会考标准要求结合起来,命出符合学情校情具有特色的试卷。

对于高一来说,课程标准设置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标,高一又有很多学生倾向于文科,所以对于非重点高中来说,如何把课标和会考标准结合起来有效实施教学是物理教师不应该回避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非重点高中,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较差,又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应该针对会考,不应该针对高考。升入高二后已经分为文科理科,对高二文科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很明确地以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数学这六门高考科目为主干学习目标,而高二文科物理是选修1―1,吉林省高中阶段物理会考之前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一个学期,这期间还有实验会考考查,教学时间不是很充裕,以会考为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度与广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科物理课堂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意。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甚至很枯燥,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老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新课标下的课堂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课堂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灵活起来。老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激情。要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就像学地理、历史一样容易,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二)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课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生感性因素比理性因素要明显,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元的、发散的。自我评价低,自我要求低,惧学,厌学,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归因,逻辑思维能力差,不善于分析、推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学过的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文学是讲形象思维的,所以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想象来掌握知识的,其逻辑推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物理研究的是纯物质的客观世界,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研究的思维方式是确定的、聚敛的。给文科生上好一节物理课,就要多给他们一些形象化的东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的图、文、声、活动影像并茂。

篇5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物理课程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

1990年调整后的物理教学大纲,必修课的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比较全面的物理基础知识,注意面向大多数学生,降低了难度和要求,缩小了初、高中的台阶,减小了学习困难。加之会考制度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改变了过去学生文理科知识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但是“二、一分段”这种模式,仍不能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性质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的内容要照顾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了,要求不能过高。重点校的师资、生源等条件好,多数学生感到必修课的内容浅,他们学有余力,高中的前两年“吃不饱”,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课的要求又不能降得过低,否则无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这样,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不能适应必修课的要求。“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一直困扰着高中物理教学。

必修课的内容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都能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且学有所得,又要考虑与选修课的衔接,照顾到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学的情况下很难处理。1990年调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见。

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应当继续1990年的改革初衷,总结几年来实施“二、一”分段的经验,充分考虑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以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作进一步的改革。

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要为将来准备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矗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的差异,要为有不同发展倾向或发展前途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物理课,明显地分开层次,便于分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解决“跟不上”与“吃不饱”的矛盾,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且学有所得。

物理是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物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矗物理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学生将来的流向如何,在高中阶段都需要学到足够的、全面的物理知识,对物理学的概貌有所了解。由物理学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有普遍意义。在高中阶段学习物理课,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知识面不宜过窄,程度也不宜过高。如果仍采用分段的办法,则现在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仍无法解决,不能使不同流向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出路何在?与其分段,不如分为两类物理课,以便分开层次,便于在适当的时候分流,这样对高中物理教学可能会更合适些。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物理课可分为两类。两类物理课的大纲要有不同的要求,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明显地分开层次。

Ⅰ类物理课属于基本要求的物理课,要学习跟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关系密切的基本物理知识。知识面应该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使学生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内容对全体学生来说要求较高,Ⅰ类物理课的程度要低于现行必修课的程度。定性的内容多些,定量的计算少些。

篇6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化学教师需调适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激发学习化学的原动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切实落实化学实验教学。

一、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中化学科目的考察方式及作用方式

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为语数英三门科目高考计入总分,理科加试数学附加题,文科加试语文附加题,总分共480分,高校录取的本一、本二等各批次的分数线由三门学科的总分划定。理科考生须选物理选修科目一,文科考生须选历史作为选修科目一,在剩余科目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选修科目二,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考生成绩采用按照参考总人数的一定百分比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对于选修科目的要求由高校录取时自行要求,但本科院校必须至少有一门选修科目达B等第。化学科目在学生选择时与政治、地理、生物为平行关系,学生选择其一作为选修二,未选择化学科目的则须将化学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按绝对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若获A等第则可以在高考总分中获得1分的加分,若四门必修科目同时获A等第则可获得5分的加分。

二、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化学教材的体系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有8册,分别为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为全体同学在高一年级必学内容,通常在高一年级结束后进行选科分班,选修化学的同学须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外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中选修一册进行学习。

该套教材的编写体系基本上抛弃了课改以前的老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主线的特征,注入了新的理念,以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科发展为线索,着重体现出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诸方面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多种栏目的设置既注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协作学习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八本教材的内容安排各有侧重。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以蜻蜓点水般涉及了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各个方面,要求很低,点到为止。对于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分别有相对应的一本教材再次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阐述,增加了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要求。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拉开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层次。

三、当前模式下学生对化学科目的选择状况

在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化学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只划定等第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在实际录取过程中相当多院校尤其是本一批次知名院校都特别强调对物理学科等第的要求,而等第的划定是根据选修该学科的总人数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划定而不是按照绝对分数划定,基于此,相当多同学都放弃了对化学科目的选择。大家都清楚勇于选择物理和化学组合的同学大多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佼佼者”,选择化学科目就意味着要和更加优秀的同学去竞争B以上的等第,这无疑降低了在高考中取得B以上等第的机会。化学学科相对其他几门课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要学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会削弱在语数英三门科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再加之最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难度又相对较大,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改以后江苏省内多个地区多所学校在分科后选择化学科目的学生人数比课改前大幅度减少。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建校以来化学科目的高考成绩都一直比较优秀,所以选修化学科目的同学比例在苏州市普通高中学校中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市区其他学校选修化学的比例要低更多,这种状况也就相应的造成了多所高中学校化学教师的相对盈余,部分化学教师只能暂时转换岗位了。

四、当前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化学课课时减少,完成教学内容难度很大

高考模式中化学学科的作用方式的改变必然决定了化学科目已经沦落成为事实中位于语数英和物理(历史)后的三流学科,各中学面对现实中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得不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增加语数英的课时数,压缩选修科目尤其是选修二学科的课时数,比如高一年级的数学课基本都在每周六节以上,高三年级的数学课每周12节甚至更多,化学科目基本上就是每周两节或三节,甚至有四星级高中的理化班化学课每周只安排两节课的情况。新的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没有降低,事实上在能力方面的要求还比课程改革以前要求更高,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要真正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2.化学教师对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层次、深度的把握不易

新的一套教材编写的理念很新,代表了时展的需要,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容易,给实际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难度。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全面撒网、面面俱到,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对各板块知识的层次和深度的要求把握上,各个学校甚至是不同的老师处理的都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材的深度处理,还有老师则直接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相关板块内容直接按照选修教材的要求来安排教学。两种风格各有其利弊,严格按教材难度和深度教学,不增加深度,对于高二选修化学的同学来说深度较浅,而后一种方式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在高一年级刚开始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使相当多同学形成化学内容多不易学好的认识,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索性在高二分科时放弃对化学的选择。

3.化学实验教学在目前的模式下已明显弱化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已经被大大弱化。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王妍等几位老师的调查研究报告得出如下数据:63.6%的学生表示喜欢化学实验,59.7%的学生认为亲自做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很重要,但只有2.9%的同学在中学“大多数实验由自己完成”,79.1%的同学在中学“偶尔做化学实验”,还有13.6%的同学从未做过实验。

实验教学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下列方面:

(1)化学学科课时的减少,增大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实验教学从准备到实施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分组实验更会占用更多的课时时间,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只好忍痛割爱。

(2)新的高考模式取消了旧模式中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既然不考试不检查,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必然会减少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

(3)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真实的实验操作提供了众多的替代方式。教材上安排的探究实验在百度视频中搜索即可找到丰富的视频资料,直接播放视频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避免了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的机会。但是,看电影式的虚拟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却是大打折扣了。

(4)部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为所有学生开设课程中设置的有关实验。

(5)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设置了选作试题21A“物质结构与性质”和21B“实验化学”,从实际高考试卷情况来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题目相对来说答案大多是直来直去,学生更容易拿分,但化学实验的题目本身也许并不难,但回答问题的角度不易把握回答不易完整,即使会做也很难拿到高分,大多数学生会选择21A。因此,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中都选择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据本人了解,近几年几乎没有学校选择学习《实验化学》。

五、在当前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1.化学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摒弃功利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提高学生知识点的简单累积量和应试能力。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继续发展性,强调学生学习的意愿、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和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基础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者学的越多越好,而是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当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保持一致,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大意义,抛弃过去的以升学率和分数高低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做法。 转贴于

2.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过程

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吸收引进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养,改进教学风格。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经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应用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学过程。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协助学生学习客观的知识,还应当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中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和感动,也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更有可能成为丧失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

3.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的一段时间里对化学学科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为化学变化的神奇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趣味所吸引。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越是随着学习化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高考的模式、升学的压力的影响固然很大但并非问题的全部,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如果一味的迎合高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教学过程重复着“讲知识点—做题目巩固知识点—讲题目—再做题目—考试”这一枯燥乏味的循环,如果只是为了分数,只是为了考试,可能选择生物或其它学科来的更省力一些,何苦要来学化学呢?

化学教师的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更高一些,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的合成、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生产生活中化学品安全等很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进步而学习化学的价值观,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的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知识的原动力,让学生受用终身,为社会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4.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中,对选修化学的学生与非选修化学的学生在学科内容的要求上有着非常明确的层次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不能一位求多求深求全。高一年级中必修教材的处理难度最大,既要面向全部学生又要兼顾以后选修化学在高考中更高层次的内容要求,如果直接按照高考对能力和内容的要求来组织高一必修教材的教学,势必会导致部份学生不能很好接受所学内容,反而使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学好。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应当是高一化学的主要任务,选修内容在相应的选修教材教学中再进行深化和提高,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

5.切实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所应该发挥的重要功能

戴安邦先生曾经提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提到“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这也是戴安邦先生所强调的。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应以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落实。师生协作完成每一个探究实验、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供条件满足部分学生自己的探究性实验,少做几张试卷,少讲几道题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呢?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高考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也给中学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化学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调适理念,改进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成长,与时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妍,王伟群,王丽丽.新课改前后学生选择化学专业动机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1,32(2):47-50

篇7

关键词: 小高考 复习计划 复习目标 复习方法

2010年,我省将“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测试,六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在画线前加10分计入统考成绩”的规定调整为:“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画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画线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这一政策的调整,让很大一部分学生看到了能拿到1分甚至几分的希望,各个学校为此调整了师资力量,增加课时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拿A,我就结合本校的实际,谈谈对生物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吃透考试大纲,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测试范围: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和环境”共三个必修模块;试卷结构,题型比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占分值分别为7:3,试卷难度比例: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占分比例约为7:2:1;内容比例:必修1占分约为30%,必修2占分约为30%,必修3占分约为30%,实验占分约为10%。测试方式和时间:闭卷笔试,测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共150个考点。其中A级要求:64个,B级要求:78个,C级要求:8个。

根据复习的总时间,按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要求,按照“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十七个部分和实验进行复习。每个部分约2―3课时。复习期间进行三次模拟考试。

二、找准目标,理性面对

首先在心理状态上要摆正位置。从实际出发明确目标:我们在保C的基础上,力争得到更多A。对本来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要求不能过高,不要施压,一定要他们“跳一跳,摘得到”,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其次在知识要求上要找准。这次考试的难度是7:2:1,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了试题的基础性。其中的10%是选拔A的考生,试题主要是来自应用部分。这部分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理解并掌握应用是很难的,这就要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割舍。特别是于保C争B的考生,在复习时切勿把知识点挖深,题目选得很难。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题,遗传规律中的相关计算等就要果断筛选。推荐用好教材后面的基础习题,力争全面掌握。

三、巧用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一方面考试说明中明确基本题占70%,而且近两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中大部分选择题与部分的非选择题都与课本的知识点扣得很紧,另一方面由于考点内容多、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抓好基础,至关重要,因此要重视对各模块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复习。

2.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各模块的知识点牢牢刻在大脑沟回里,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我们采取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最后汇总整个模块。概念图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近年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在复习时可将人教课后练习中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

3.注重探究,联系实际。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探究实验中重点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作出假设、设计对照、设计实验步骤,最关键的是能预期实验结果,并学会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等能力。考纲考察的有(黑体实验结果分析为C级要求):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素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8.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通过高中生物学习,记住一些原理结论和事实并不是根本的目的,能用生物学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实生产、生活现象,理解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并对特定条件下的事物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判断或假设更重要。

例如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人类的遗传病的调查及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失调引起疾病等、艾滋病的机理、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范围是有限的,但是考查这些知识的题目却在题海中,如何使练习有针对性?最重要的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记忆是准确再现知识、正确描述问题的必要条件。对照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测试点,系统地完成各章节、各单元的练习,在全面复习结束时,选择1-2份综合练习,进行自我评价,使复习过程井然有序。如可参考如下思路:

第一阶段:时间6周,内容基础复习;目标是对考试范围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全面复习,能力以理解和记忆为主;方式以自主学习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教师强化考点精讲为主,练习为辅。

第二阶段:时间2周,内容综合复习,目标是对各单元有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训练学生对部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方式是通过训练及师生共同查对相结合,尽量不留死角。

第三阶段:时间1~2周,内容应试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质;方式是模拟考。

在复习中,要对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不仅关注70%的单选题,30%的主观题也不能忽视。主观题型有填空、识图、分析、实验等,在复习时都要一一训练。

例如识图题可能包括图像题、图解题、表格题、图表综合题等类型。生物图表信息题在创新情境的基础上还起到考查能力的作用。

总之,在学业水平复习中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进行归纳整理。另一方面精选一些过关题让学生及时巩固,但要注意不要做过难的试题,更不要把时间花在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不作要求的知识上。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创新 ; 教学方法 ; 乙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8-01

在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学创新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在教学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下面以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3节乙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本人的创新方案。

一、教学流程安排的创新

对于乙醇的教学,一般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创新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创新教法的改进是把乙醇与钠的反应从乙醇分子结构之前学习调整到乙醇的氧化反应之后学习,这一调整的优势是更有利于突出官能团的教学,这样从烃到烃的衍生物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更自然。这样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法创新

一般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利用乙醇与钠的反应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上,从乙醇的分子式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应在选修5的教学中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定量实验来完成,因为在选修5的教学中要学习从有机物分子式推导有机物结构的方法,涉及到方法论的教学,把选修5的教学内容提前到必修2中来学是违背认知规律的,是没有全面把握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整体安排,因此在必修2的教学中不宜作此推导。而创新的教法是:给学生时间提前预习,由学生直接写出乙醇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而老师则结合分子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作重点讲解,这样来进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乙醇化学性质教法创新

乙醇的化学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般教学法只注重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而忽视了乙醇氧化反应的教学,而创新教法则突出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教学。乙醇的氧化反应有三个方面:①燃烧②催化氧化③被强氧化剂氧化。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重难点,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采用了灵活变化的设问形式为学生营造科学逼真的探究情境。对课本P74实验3-3进行了多重改进:1.把变黑的铜丝分两类实验,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趁热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另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立即伸入酒精灯的内焰灼烧观察现象,两者都能使变黑的铜丝又变红,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2.对实验现象认真分析、严密推理,对于乙醇催化氧化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及断成键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写出分步反应的方程式及总反应的方程式。3.进一步追问由黑变红的铜丝表面是否有氧化亚铜生成?怎么检验?相应地补充验证实验即把变红的铜丝伸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4.催化氧化实验中的催化剂是过渡元素铜或银的单质,引出人体内的生物催化剂酶对乙醇在人体内转化的分析,进而引出检验酒驾的方法最终导出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及高锰酸钾的反应,并补做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

这样,乙醇的氧化反应教学的整个过程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自然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亮点纷呈。

而对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则主要分析现象而不涉及定量实验,并跟水与钠的反应现象作比较,这样处理教材既讲清了性质又主次分明。

四、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教学的创新

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的教学。1.列表比较羟基与氢氧根。2.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将卤代烃分一元卤代烃、二元卤代烃及氯代烃、溴代烃等。

五、知识归纳教学的创新

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时,采用了知识原理线、应用线、社会价值线三线并行三线熔合的立体总结新模式,统摄全部内容又简明清晰。

参考文献

篇9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册书着重讲述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1.第一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在1.1节学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时,教材先介绍了太阳的大气层,然后介绍了太阳活动的类型,最后阐述了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为使知识连贯、有条理,可用列表1进行比较。

在学习1.2~1.3节“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之前,为使学生将初中已学的经纬网知识与本课顺利衔接,摆脱对旧知识似有若无的感觉,应注意复习经线、纬线的基本知识(表2)。

当然,对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更应及时比较总结(表3)。

关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变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颇感困惑的难点,在比较时应注意尽量使知识简洁明了(表4)。

2.第二单元中可比较的内容

(1)关于2.1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三大类岩石可以按照其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等几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可以从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组织起来,明确知识的内部联系。

对于“外力作用与地貌”也可列表比较(下页表5)。

(2)关于2.2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垂直分布”虽然难度不大,但若分别从高度、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流运动特征、天气状况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几方面,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进行比较,则更易凸现重点。

“季风环流”历来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表6)。

关于“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可比较的项目更是显而易见。前者可以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降水区位置、天气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者则可以通过分别绘制南北半球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分析其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3)关于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学习了解世界各地纷繁复杂的气候是令众多学生头痛的问题,而对于给出图表数据资料,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前者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对比记忆;后者则可以选取常见的几种气候类型,分别从温度(如以0℃和15℃为界,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哪个范围,从而推测该气候类型属于何种热量带)、降水类型(如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两方面进行比较总结,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三册中可比较的内容

这两册书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讲起,阐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及时比较、总结所学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获得新知识,同时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

1.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可以列表比较(表7)。

关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可以列表比较(表8)。

2.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可比较的内容

本单元先后着重学习了农业和工业,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触不太紧密,为避免繁琐枯燥,可进行归纳对比(下页表9)。

3.必修三中可比较的内容

篇10

一、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采用表格来总结人物活动,可以减少记忆的头绪,提高记忆的质量。比如说对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主要活动的归纳,可以整理成如下的表格:

这样,知识看起来非常清楚,学生容易记忆。

二、专题的复习注意抓住专题的主线

教材共分六大专题,每个专题的整合都是按照一定的主线来选择人物的,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突出这一点,以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知识,比如说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选取的人物都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的活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一专题中,有两条主线: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演进,既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又要掌握列宁、、邓小平在实践中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知识,既重视理论,又关心实践;再比如说,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中选取了三位帝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政治家,功绩并不比他们逊色,但是为什么教材没有选择呢?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的历史活动中,教材突出展现的是他们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所作的贡献,这也成为本专题的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了解了每一个专题的主线,有助于他们将琐碎的知识融合为一个整体,降低了复习的难度。

三、分析历史人物,注意将他们的活动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对重复的知识点要重点讲解

比如,讲解专题三“华盛顿”时,华盛顿一生的功绩可以概括为两件事,即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和促进了美国民主制的发展。在讲述促进美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时,我们可以联系必修一专题七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再比如讲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史实是在必修本中学习过的,所以可以结合必修一、三的知识,将孙中山一生的事迹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理论成就,即由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二是实践活动,着重讲述他一生中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这样在选修的复习中,能够进一步巩固必修的知识,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四、复习过程中,注意同一专题的人物、不同专题的人物的联系和比较

比如,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讲授唐太宗和秦始皇时,可以比较他们在建立和完善中央官制方面的异同点,进一步探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复习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时可以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有何异同,同样可以将他们的这一思想同中国的“依法治国”的思想进行比较。再比如可以将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把不同人物、不同思想、不同时代的内容进行比较,便于学生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五、学习历史人物,对人物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活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一般坚持如下的标准,一即生产力的标准,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标准;二是采用阶级的分析标准;三是注意看历史人物的主流,不要拘小节;四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不要苛求古人;五是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既不能忽视历史人物的作用,也不能人为地夸大其作用。评价时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语言精练。

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在新课改的推进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在高考中已成为命题的一大重点。而人物的学习在这方面出题是最有可能的。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悟性,必要时为了应对高考可以总结规律。比如学习专题“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后,我们要体会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探索的非凡勇气和创新精神等等。学习专题六,从中外科学家身上我们感悟到的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