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15: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八生物下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62-01
初中生物知识面广,教学内容涉及动植物、微生物、人体和遗传等多方面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且杂,许多学生因此而出现学习障碍,逐渐失去生物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需采取有效措施,激起学生的记忆热情,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基础,并灵活应用所学。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辅以具体的教学例子,谈谈教学中三种高效记忆方法的运用。
一、运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部分生物学科的内容十分抽象(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不运用正确的记忆方法来记背往往容易忘记。比喻记忆法即借助比喻,利用生动、浅显的事物来说明和解释一些抽象、复杂的事物。这种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生物教师可以用比喻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浅显化,将陌生的知识点比喻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用以比喻的事物要与相关知识点,在外观、功能或性质等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
“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光合作用的过程为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将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教师可利用比喻记忆法,把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工厂生产的全过程――工厂生产的过程需要原料、厂房、人工等,最后才制造出产品,光合作用的过程也需要原料(水和二氧化碳),厂房(叶绿体),人工(光能),最后生产出由这些因素结合所得的产品(淀粉和氧气)。在这里,叶绿体就可以比喻成为“整个工厂”。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对光合作用这个抽象的理论概念有了形象具体的感知,理解起来难度低,记忆起来印象深刻。
二、利用事物异同对比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词义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所涉及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茎的结构、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等内容),如不注意,会造成知识体系混乱。对比法是指列出相关名词清单,从范围、内涵、外延、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相似知识的异同,并用最适合自己的形式进行对比,如利用表格、树形图等,在鲜明的对比深入理解和区分知识点,避免混淆。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内容时,许多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将两种植物的特点记混,理解和记忆起来不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表一进行对比记忆。
通过以上表中几个突出特点的列举与对比,学生能直观抓住二者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相似中找出不同点,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并且有利于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从而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生物知识。
三、借助联想,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联系记忆法是指根据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联系起来,以达到高效认识新事物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运用联想记忆法,要将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联系,尽量选取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的事物。
例如“眼球的结构”这一知识点虽看似简单,但学生对于眼球的内部结构却十分陌生。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眼球中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和脉络膜的作用,并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知识量大、记忆难度大。教师可以利用照相机与眼球结构相似的这个特点来展开讲解。照相机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眼球的结构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联系起来,总结出:照相机在观看到物体时,光线透过照相机的凸透镜,产生类似小孔成像的效果,影像会在感光元件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而照相机的凸透镜就相当于眼球的晶状体,感光元件就相当于眼球的视网膜。这样讲解能使学生通过联想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将陌生的事物转化为熟悉的事物,使新旧知识得以融合,更方便记忆。
篇2
关键词:能力立意;问题中心;有效课堂;复习策略
课堂教学是高考复习的主阵地,也是关键所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是系统全面的章节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巩固所学生物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所以,教师的复习内容也应以能力立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能力立意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瞻前顾后,滚动提高
高三学生生物必修课本已经学完,我们重新拾起复习时,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学会回头看、向前看,只有瞻前顾后才能滚动提高。复习课中这种方法可以用在讲任何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涉及前后知识,教师都应带领学生展开联想,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串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中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复习,就不能像学习新知识那样,只是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知识点的复习,而应把这些知识点与必修二中“减数分裂”知识,选修三中“胚胎工程”等知识点相联系,通过比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其中的规律,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我借助相关教学媒体,串讲知识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归纳总结,从而构建细胞增殖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内容再来复习时绝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教学,一方面是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高一的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征就行了;但是,对于高三的学生,仅仅掌握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减数分裂的知识、胚胎发育以及遗传变异等知识相联系,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注重瞻前顾后,滚动提高,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聚焦,教师点拨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逐节逐章层层递进,全面系统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课本上正文、附文、图片等都不放过。生物高考以来,没有哪一道高考题目是脱离教材的,可以说题材在教材之外,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基础之内,所有的高考题目的答案都在教材之内。所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案教学,把知识点问题化,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总结归纳,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能力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细胞分裂”的复习课中,我先发给学生复习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细胞分裂的问题,我再带领学生总结归纳细胞分裂的知识网络,弄清楚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一部分知识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同样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还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思路的引领、学法的指导。传经布道的关键在于传授技艺、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以梯子,讲爬梯子的要领,让学生自己爬上去”。在综合能力上,老师的责任是抛砖引玉,授之以渔。一轮复习备考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然后针对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剖析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当中,从更多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这些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训练,不断提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高考能力的提升需要千锤百炼,离开了必要的练习,学生答题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而且,练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一片新天地,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习充满乐趣,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在“减数分裂”复习课中采用的
试题:
1.给几个细胞分裂图(图略),请判断下列细胞分别属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该细胞叫什么?形成的子细胞是什么?
2.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在只供给含31P的原料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再各自进行减数分裂。则最终所产生的八个中,含31P和32P标记的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50%、25% B.100%、25%
C.100%、50% D.75%、25%
3.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在什么时期(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以上三道题中的第1题比较简单,是此内容的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只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就可以回答,这可以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第3题所考查的内容则比第1题又进了一步,需要学生把细胞分裂的基本知识和遗传知识进行简单的小综合,才能作出回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探索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围绕学生的兴趣开展具有有效特色的生物课堂
初中生正处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时期,所以对生物知识也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生物课堂中展现教学的有效特色。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行为”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动物行为讲给全班同学,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行为目的、为什么动物会有不同的行为等问题,再将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探讨,最终找到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将知识点进行点评、总结、归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展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有效的生物教育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解决知识问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初中生物课堂也应该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听懂了”转变为“学懂了”。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这种自学模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好地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生物教育目标的有效性。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技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生物 重要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097
学习初中生物是为了全面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和我们一样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大小小的生物它们的生态体系。面对教学改革新形势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概念图运用到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是对生物教学的一次创新与改革。对此,基于概念图着重研究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学。
一、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是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则负责听讲,记笔记,做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感兴趣就听一下课,不感兴趣就不听,甚至在玩。这样进行生物概念教学,长此以往,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只会每况愈下。对此,教师应基于概念图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1.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让学生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乐学、善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要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方向地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前,学生能够做好学习准备,对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能自我选择、自我强化;在学习中,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在学习后,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评价。
2.创新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概念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生物复杂难懂的概念知识及零散的知识点以图表形式,很好地综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学习,对知识关键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中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概念图这一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如通过概念图让学生轻松了解到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经过概念图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知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与其他废物。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章节里相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思考相关的概念关系,然后将所关联的概念关系用概念图展现出来。
如图1绘制出概念图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对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概念图,可先理解各个知识点中的关键点,再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内涵,然后再把它们对比串联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这样学习,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且能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了培养和训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生物时,有很多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概念,我们只知道去记去背熟,这样只会记了就忘,掌握不了知识。而概念图教学法可以把这些概念转换成概念图,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生物概念体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概念图教学法。
二、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展现分析
概念图教学法是利用概念图将某些知识元素以直观的图解方式进行描述的一种进行教学法,它能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记笔记、构建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知识等。生物的重要概念是对概念本质的深刻认识,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当教师讲课速度有些快,学生笔记跟不上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先简略地记个大概,课后再绘制概念图来整理课上没听懂或是遗漏的概念与知识点,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消化。对于教师而言,可用概念图把每一个章节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课堂上,教
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完善概念图,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概念图分析符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论是重点还是难点,都主要集中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上。例如,在初中生物中,我们所学到的“光合作用”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然后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个重要概念不仅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主体是绿色植物(即只有绿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还指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光照,以及需要光合作用的载体。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很好地展现出了重要概念,其中详细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三、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传递优化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物课不仅需要对生态系统不断探究,还需要注重过程到结果的转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把重要概念存在的信息优化传递,还要帮助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和理解运用,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人体生殖系统》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两性生殖细胞、受精过程这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进行转化迁移,让学生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两种,各自结构与具体的功能不同,因此受精过程会产生新的生命个体,这一过程包含了胚胎的发育和受精转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如图3)展示其转化过程,让学生立体、全面、系统地理清男、女性的受精过程。
四、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框架构建完善
1.构建知识框架
随着教学不断地改革,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得到应用,当我们学习概念图后会发现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知识框架来把握知识点,知识框架的组织及构建可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明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概念进行学习、加深记忆并建立重要概念。例如,初
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以及生物概念、原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
通过概念图组织框架,让不同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体系。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可以“植物体”为例,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把“植物器官、植物细胞以及植物组织”等与人体结构具有差异性的知识点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通过概念图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其中包括生物个体以及器官组织、系统”等。
从结构上看,构建知识框架能让学生更加注重学科内容及细节和整体,且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与接受。
2.完善知识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善知识框架,我们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知识加以简化,并找出主题建立主题概念框架,然后结合主题概念图逐步深入,这样组织结构就可以实现完善知识框架的目的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框架来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共同讨论问题,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从而细致全面地把握重要概念。如教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如图5所示的概念图完善知识框架,通过概念图和知识框架的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步完善知识框架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并培养学生快速又准确的解决问题能力。
篇5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知识储备不够,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理解清楚,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相互印证,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总体把握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每章一个总结”,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补充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充实教材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毒馒头,毒油条,瘦肉精,辣椒中的苏丹红,毒木耳等等),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3结论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教学 困惑现象 破解方法
伴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实施,许多一线教师开启了探究教学的改革之路,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不断更新,以“探究性”教学为引导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探究性”教学能收获多少呢?笔者发现不少所谓的“探究教学”仅仅是一个花架子,并没有收获预期的成效。
一、高中生物探究教学中的主要困惑
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以及与同仁的探讨,发现高中生物探究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探究教学无层次
不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知识点的层次感展现出来。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有一部分是基础知识点,有一部分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而探究教学应该应用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或教学需要,将探究教学广泛应用于所有的知识点的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知识点也运用探究教学的方式加以渗透,就显得探究教学无层次可言。
2.探究教学无趣味
所谓探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教学掌握学习方法。这个过程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难题,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这种主观上的因素导致对探究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而不少教师并没有发觉这一点,导致探究教学无趣味可言。
3.探究教学无价值
有的教师存在着“为探究而探究”的错误理念。比如,针对一些实验题,通过多媒体播放就可以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而如果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很可能会手忙脚乱。所以有些探究教学无价值可言,反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不到位。
4.探究教学无收获
有的教师很困惑,为什么探究教学开展了这么久,而学生依旧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甚至对生物学科不感兴趣?这就说明针对探究教学,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梳理、总结,在某些具体方法的引导上,还出现了错误。探究教学无法收获成效,探究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谈。
二、破解高中生物探究教学中困惑的几种方法
综合上述困惑,笔者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高中生物的学科角度出发,认为破解上述困惑,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探究兴趣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才能充分调动起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跟随着教师所引导的思路进行探究,并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着去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具备探究兴趣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入比较重要,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让课堂内容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如,分析生物食物网的知识点时,笔者融入了一个有趣的食物链,以引导学生探究(见图1)。笔者开始引导学生:这幅图是关于某个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简图。假设有人在小岛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在跟踪调查这个生态系统时,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2),而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较小。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图中的变化去探究,比如沙氏变色蜥处于第几个营养等级?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沙氏变色蜥与卷尾鬣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通过类似的探究方式,学生对这样故事性的生物题目有了一定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通过这样的探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理念。
2.引入小组合作
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点的消化、理解也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所谓“扬长避短”,笔者常想,学生之间如果能够优势互补就好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博采众长。而在小组合作中融入探究教学,无疑使“博采众长”的想法成为现实。特别是针对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小组合作产生的成效很明显。
一般来说,笔者会在班级讨论的时候,融入小组合作模式。比如,针对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见图3),学生们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要求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中探究,看看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们纷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有的小组提到“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能量”;有的小组提到“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有的小组提到“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有的小组提到“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系统的分解者”……针对他们五花八门的总结,笔者随后又让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探讨,看看大家的观点是否都准确。很显然,一个学生小组提到的“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液和沼渣可以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提升该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但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属于该系统中的分解者,所以不可能加以循环利用。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切不可一味旁观,而是要引导学生,成为合作课堂的串联者。在类似的讨论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探讨了解别人的思维和探究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博采众长,也教会了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融入信息技术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子白板融入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新鲜事,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具体的探究教学中,为探究教学“锦上添花”,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发挥多媒体在探究教学中的优势――吸引学生的眼球、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教学中开展“DNA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由于实验课堂时间、空间、设备、材料的局限性,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实验的全过程,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开展探究学习。比如,通过动态的画面了解DNA粗提取的全过程,分成几个步骤,需要哪些材料,学生一边看一边用笔记录下来,针对不同材料和不同保存温度对DNA提取量的影响,探究DNA检测的多种数据和结果(如下表)。
4.发挥教师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探究性教学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一点经常被很多教师忽略。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某教师上课有意思,很喜欢上某教师的课。这样的话我们听过很多遍,其实说到底就是教师个人魅力发挥的积极作用。
篇7
一、课前:自己给自己说课
说课即教师述说自己对新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和理论根据的过程。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实施,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体系以及轰轰烈烈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如何去适应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变革呢?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关键在于教师备课观念的革新,只有树立正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备课观才能真正实施好新课程。我的备课观的改革是:每节新课前都自己给自己说课。程序则按照宝鸡市校本研修中制定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四个步骤进行。
说教材,我要求自己透彻地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难易程度,并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七、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课的特点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说教法,则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演示、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能起到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作用,而且会使复杂、微观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学法的确立目的则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借助学习生成问题,树立“我要学,我能学”的信念,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说过程,则基于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着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勤于动脑,并逐步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课前自己给自己说课的习惯使我能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释教学方案,展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习惯使我自身的理论水平、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都逐步得到了提高,并形成了自己教学的特色和风格。
二、课中:力求高效
40分钟的课堂是展示教师风采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平台。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课中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和方法。
1.有所不讲才能有所讲。七、八年级的学生要学多门课程,假如每科都布置课外作业,学生的负担势必太重。为了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没有布置过一次课外作业,新知识的讲授、巩固及导学案的拓展都在课堂上完成。并且,我还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消化所学知识。这些“量”的任务迫使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要浓缩再浓缩、精练再精练。我将名言“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改编并应用于我的课堂。给学生留出时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使其自觉地融入课堂,学生才会乐于和教师交流,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中。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指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感官,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生物形成全面的正确的感知。课堂上我除了利用彩图和上级部门配发的鸟、鱼、骨等标本或模型外,自己也制作一些教具。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式之一,能启发学生进行识别、分析、比较,找出本质属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概念、结构、规律功能和原理,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3.得体的言行。“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并喜欢生物学习,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言行。上课时,我一定要求我的神情始终是目光柔和、面带微笑的,动作一定是得体、优雅、知性的。关键是我的课堂语言要以“学生爱听”为原则,力求句句话都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并能扣动他们的心弦。同时,我还注意语言的艺术美。比如,讲解昆虫类和两栖类地生殖和发育时,我分别应用了诗句“青草池塘处处蛙”“点水蜻蜓款款飞”“春蚕到死丝方尽”等来表明不同的繁殖阶段。课堂上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我也尽量使用艺术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倾听下一板块内容的兴趣。
三、课后:及时记教学札记
教学札记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后,依据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的总结和评价。特级教师方家驹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是:“坚持记教学札记,几年后你一定能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我虽然没想到成为佼佼者,但希望自己快速进步,因此,每节课后我都记札记。我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札记分类。
1.记教态。总结课堂上自己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传递的是否都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2.记亮点。亮点主要指采用的教法能使传递给学生的生物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听着简单明了。有的亮点是我苦苦思索的结果,有的则是我讲课过程中猛然想起的。
3.记学生。记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记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及自己的处理措施等。总之,我将每一节课、每一环节都分类记成札记。
篇8
(1)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非教会学生某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必将会被高效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本章节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词,如神经节、神经中枢、周围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等,这些名词无论是从语素上讲还是从具体的含义来说,都极其相似。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各个名词组成和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辅助记忆。具体的方法以的人体神经脉络图为例,或以一根有枝节的树枝进行类比。形成相应的记忆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通过模仿进行相似的独立思考,最终实现生物知识水平的提高。
(2)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而活跃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理论和结果,进而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过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乳酸菌饮品、防腐方法、污水净化、甜酒制作过程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利用都有哪些、运用了哪些原理。学生在解决教师所设置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会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优化,最终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逻辑梳理能力
逻辑梳理能力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适用于各个学科。通过归纳并总结类似、相反等对比关系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记忆、掌握知识。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梳理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体系和系统规律,并在学生不具备该能力之时通过示范帮助其生成相关意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对整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本章节的讲解,可以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为主线,可以对血液以及流通所经过的器官的作用进行引申。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挂图展示帮助学生总结血液运动的规律,即“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引申,将生活的常识问题加入其中,如心脏疾病的预防,以及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引申。当学生接触了此类学习方法后,印象会更为深刻,不但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教师应该多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4)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非因为它本身缺乏学习的意义,而是因为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更加复杂、严谨,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观察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升学是最大的任务;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应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师全程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大胆一试,包揽实验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学生亲自设计的实验与书本或教师设定的实验不同,他们从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参与进来,不仅能更明确实验目标,而且能培养其科学、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观察、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成功,他们将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失败,他们也更愿意从根源处寻找问题,有助于身心发展。生物实验并非一定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简单、持续时间长的生物实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伊始就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种植几株植物,从播种开始,完整地参与、记录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的知识。而当植物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虫、杀虫等状态,恰巧可以与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让学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结语
篇9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极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但是,微课的出现却有利于破解这个桎梏.由于微?n的视频特性和可下载保存,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形成高效课堂.
二、初中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内容选择
一般可选择单元、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或总复习中的某个专题.如《物体浮与沉》,《液体的压强》,《串并电路》等和总复习中《测密度的特殊方法》,《电路故障分析》等专题可制作成微课进行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设计
在用手机、摄像机或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前,要先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总复习的《用特殊法测密度》专题举例.
2.1 教学设计内容: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用特殊法测密度》
2.1.1 适用对象:八、九年级学生物理学习
2.1.2 选题意图 :密度测定是中考的重点之一,同时又是中考的热点.密度的考查主要以操作性的实验题型出现,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兼顾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利用天平和量筒,只要分别测出被测物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算出被测物的密度,这是最基本的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则往往是天平、量筒不会同时具备,此时只要借助适当辅助器材,同样可以测定物质的密度.
2.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利用天平和量筒或辅助器材,只要分别直接或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以算出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人文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措施: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复习反思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质疑.
(2)课中讲解或活动: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产生的疑问,在教师引导下再看视频,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问,最后完成一定的训练题,巩固、提升学习效果.
(3)课后复习反思:要求学生课后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并通过反复看微课解疑.
2.1.4 教学过程
预习自学(课前8分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过程中可以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产生对测质量和体积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课中前8分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测质量和体积的各种方法(5分钟)展示点评、拓展提升测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如等量法测密度和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3分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总结提升(课中2分钟+课后1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课中2分钟)自我完善、训练提升(课后10分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2 设计亮点:
(1)采用PPT录制方式,合理的利用了PPT的动画功能,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中不出现教师的身影,使学生少了敬畏,能更加自如地学习.
(2)选择思维方法-典型例题分析-思维总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过程,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3 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利用天平和量筒等计算物体的密度
学习资源:微课视频《用特殊法测密度》
学习方法与任务:
(1)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可以采用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等方法.
(2)观看后自主完成《强化训练》,并尝试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强化学习:网络专题训练的下载、网络在线学习.
篇10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创新课堂
教学理念包括教师对教学课程的认识,对学生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认识等基本观念。教学理念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见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其他教学创新的先导。
(一)教师不能认为教材是唯一的教学用具,把课本等同于教学内容。比如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一课中,讲关于仿生学的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仿生学的概念,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我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课堂互相交流、资源共享,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同时,收获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快乐地融入其中,享受了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的快乐。
(二)不能把教师看成教学过程的主宰,要与学生共同交流,积极互动,共同解读课本并且有所生成,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实际,促其主动发展。比如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学会生物学探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自己的课题,根据课题确立调查途径、调查方案等。调查结束后还要进行调查总结,并相互交流经验。在整个过程中,师生共同交流方案等,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如何。”即教学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学,而且是快乐的学。因此,我对生物教学如何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学生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教师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在讲《病毒》时,我讲了五句话,让学生猜出我要说的一种生物是什么。这样既导入了新课,又把本节课的知识提纲呈现给了学生。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如:在讲血液成分时,我以一张血液化验单为例展开学习,并指出学习知识后,可以应用于生活。学生反响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生物。单调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喜欢学生物的基础上,达到会学生物,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一般的科学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协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会学习。如在讲《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我第一次让他们收集资料(关于克隆)。学生收集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在相互交流、资源共享时,对于一个主题下什么资料是有价值的进行充分的评价。学生们有了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再次用到该方法时,就可以应用自如,获得了该项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和实践。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使学生高效学、学好。从学生心理出发,新颖、独特的事物大多易吸引学生,因此,为集中学生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教师就应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真正融入课堂。
1.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整体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事物简约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能多角度地获得教学信息。
(1)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视觉媒体的优势,表现教学内容,较之语言、书本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人的生殖》中介绍生殖过程时,用多媒体展示整个生产过程,这样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在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和获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了解了生殖过程的内容,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2)扩充信息,增加知识量。多媒体课件可以容纳大量的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整体化构建,有利于横向或纵向把知识网络化。另外,在教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等内容时,仅靠课本上的资料、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这样教师和学生都很轻松,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音乐尽显教学魅力。把音乐引入课堂,也是生物教学创新之处。初中生物课常常被安排在下午或体育课之后,学生从各种活动中带着不同的心理情绪走进生物课堂,身心比较疲劳,或是还沉浸在各类运动之后的兴奋中,注意力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所以要及时调整学生学习新课前的心理。
2.使用直观教具,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都揭示了客观真理。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演示可以使微观世界直观化,其中包括演示活生物体、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独创教具。例如:在学习被子植物受精的过程时,我用杯子模拟子房,吸管模拟花粉管,透明气球模胚珠,两种颜色的豆子模拟和卵细胞,制作了受精作用的模拟盒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学生想看、想弄清楚某些问题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晓华.初中生物课导言中运用音乐的尝试[J].生物学通报,1995,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