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7:1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概念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02(2013)06(b)-0118-01

概念图的教学方法凭借其独有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1、概念图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图是指呈现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图解,通过箭头的作用,将圆圈或方框内的概念相互连接,以此来表明两个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构图。

在概念图中,命题、概念、层级结构和交叉连接是其主要的图表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的讲解,通过将相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重复积累,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如图1。

2、概念图在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1 概念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借助概念图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总结起来,避免遗忘,通过建立生物网络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将相关的生物知识编人概念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DNA章节的讲解过程中制作概念图非常详细的表明了DNA的组成构造,如图2。

此外,概念图教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细胞的实验课上,利用显微镜等器材,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组成结构,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绘制细胞构图,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提高实验课教学的效率。

2.2 概念图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对于新知识的教学,老师通过制作概念图,将所要讲的知识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贯通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温故知新,为日后高中生物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光合作用”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制作概念图,明确植物光合作用的步骤,了解叶绿素、维管束等器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二氧化碳、水或者阳光等的不可或缺性。通过制定这样完整严密的网络体系,学生迅速了解该章节的相关知识,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对课程进行复习时,也应该借助概念图,将所学知识绘制成表格,明确相似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比如在对整本生物课程进行回顾时,将所学的知识全部梳理到一个图表中,并对相关知识点再进行总结划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

篇2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各个“点”(知识点),但这些“点”在同学们的脑子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不易灵活运用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试成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提高高三生物期末考试成绩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考取好成绩必须具备的。生物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较高,当然仅是熟记这些基础知识是远远达不到高考要求的,还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

相关教师建议同学们细读课本中的重点章节,来深刻理解基础知识。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所考内容中有60%-70%是考生物学中重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光合呼吸作用、免疫、神经激素调节等等。要确保基础分能高比率地拿下,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本,在复习阶段,不少同学重做题轻课本,这种舍本逐末做法很危险,最终会吃大亏。而且很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往往愿意利用整段时间,如用一、两个小时去读生物书的一、两章的内容,好像记住了很多,但过两天做题又不知考的是哪部分的知识了。生物的很多专业术语对于兴趣不广或课外知识不太丰富的同学来说是很生僻的,一下子很难记住很多术语。所以生物的复习不适宜进行间断性复习,建议每天看一看,时间不要长。

摆脱做题惯性

美国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一个想法使用一次是一个技巧,经过多次的使用就可以成为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在生物选择题上容易出错,并不是不会,而是“不小心”而犯错。这是和大家做题惯性导致的。平时做题时,喜欢从知识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导致被题目所误导,故而出错。而生物选择题要想做的准确无误,并且加快做题速度,必须从题目的角度出发,有时候甚至抛开知识点。当然并不是说要同学们背离课本知识点,而是要求同学们正确的理解生物命题的原则。

生物之所以归结于理科,说明生物学科与数理化一样,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性,而不是单纯的文科式的记背就能掌握。老师发觉,大家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凭借“感觉”去做,反而忽略了题目条件,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应根据逻辑推理,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

学科内的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因而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内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同时也要有效避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全面系统的复习,才能在面对考题内容、形式变化时泰然处之。

对于一些非重点内容,如课本上的小资料、小问号、课外读等,由于平时疏于复习而往往在高考中失分,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在试题中出得并不难,因此有必要给以关注。生物几乎都是功能上的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的区分,更多的是关键词的理解,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区分等。

合理归纳总结

同学们在这一学期的生物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准备期末复习时,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利于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应对考试答不完卷子的6点技巧1、熟悉基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解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一些基本的、常见的问题,前人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题思路和常用的解题程序,我们一般只要顺着这些解题的思路,遵循这些解题的步骤,往往很容易找到习题的答案。

2、审题要认真仔细。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3、认真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4、熟悉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5、一定要学会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6、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生物的备考四大策略总结注意事项1:

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① 复习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习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注意事项2:

针对性的学习永远比盲目的刷题要有效率。

生物考察的知识点很有限,将自己错过的习题重新做一遍,将知识点弄懂弄透。另外寻找归类的习题册,针对自己的错误题目,寻找相关题目强化练习。

重新梳理一遍核心概念、核心过程,掌握专业术语

以考纲出发,结合课本,对每一个核心的概念和过程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可以自己默写一遍,然后对比辅导资料,那些自己不熟练的或者遗漏的,就一定是自己薄弱的。

注意事项3:

重视课本,夯实双基、突出主干知识,抓好学科内综合

夯实“双基”,立足点首先放在课本上,课本是生物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蓝本”,应该重视课本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如课本中生物术语、概念、定律都具有规范性、权威性,抓住课本的知识点,把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按照高考的能力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拓宽、纵向加深。

纵向着重在“理解”,应有层次、有序,横向着重的是“渗透”,应有意识、有机。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要进行提炼、梳理、归类、对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重要的要领、规律、原理、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使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同时对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或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补缺强化。

立足课本,可以用专题形式进行复习,抓好学科内综合,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特别是那些反映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内容、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和能够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要理清知识的发生和本原,在教师帮助及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分类、整理、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了牢固的基础,就可以从容应对高考,以不变应万变。

注意事项4:

注重答题规范

篇3

关键词:高中理科;学习方法

1. 前言

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看看周围成绩好的学生并不是那些智商高但不努力的学生,而是那些才貌平平但擅长寻找和总结学习方法的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广大学生寒窗十多年所必备的素质,然而高中理科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特点突出,致使大多学生的理科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

2. 高中理科各学科学习方法

高中理科的学习具有渐进性、逻辑性、技能性、自学性等特点。

2.1 数学

数学的考察主要还是基础知识,难题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1)首先,对课本上的内容上课之前预习一下,否则上课时有一个知识点没有跟上老师的步骤,下面的就不知所以然了。

(2)其次是要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比如:高一代数的函数部分,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可以将这些函数的上述内容制作在一张大表格中,对比理解记忆,并在解题时将函数表达式与图形结合使用。

(3)最后是要加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题要认真仔细的做,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除了作业之外,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熟能生巧,从而加快解题速度。

2.2 物理

物理的学习可以参考“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的“三多法”。

(1)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课后进行复习,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所应用的定理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2)多练习,既指巩固知识的练习,也指心理素质的“练习”。巩固练习是指要认真完成课内习题和课外练习,同时有选择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基础好的同学还应该做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另外,平日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信心。

(3)多总结,首先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定理,要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外延、推导、应用范围等,总结出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其次要对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就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之后分析自己的错误、弱项,以便日后克服。

2.3 化学

学习化学要做到三抓,即抓基础、抓思路、抓规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提高能力的保证。学好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在做题中要善于总结归纳题型及解题思路。化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联系和记忆知识。如化合价的一般规律,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态不同。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因为化学要记要背的东西很多,而且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阅读与动手、动笔结合。要自己动手推演、计算、写结构式、写化学方程式,或者动手做实验,来验证、加深印象和帮助理解,有时还要动手查找资料来核对、补充某些材料。

2.4 生物

生物跟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主要参考下面的三步法:

(1)不断回顾,温故知新。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会在前后不同的章节中出现,如关于DNA的知识,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遗传和变异等部分学习到,这些内容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应注意不断回顾,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2)利用图表,善于归纳。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这些图表在课后复习时应很好地利用。另外许多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也可以自己通过列表进行比较,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的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复习生物学知识时,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之间,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3. 高中理科的基本学习方法如何掌握

3.1 掌握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理科各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学生应该对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比如:对于数学,学生应该先学方法再做题,并重视知识与知识的相互关联起来;对于物理,应该分割学科内相对独立的部分进行分而治之,从而理清相关概念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化学,应该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进行记忆和比较,同时重视实验课以便从实验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2 对思维习惯进行拓展

学生们在接受传统教育的时候,思维往往停留在了教师设定的情境中,引起了思维定势和思维依赖性而很难进行独立思考,这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障碍。高中理科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很广,因而知识面窄和知识层次低成了全面学习的阻碍,学生只有学会用严格的逻辑判断和思维来对待每一道理科习题,才能在实战中对自己已形成的思维习惯进行不断拓展。

3.3把听讲与自学结合起来

高中的授课方式通常是把三年的全部知识在高一高二便讲授完,而留下高三一年的时间来进行高考复习,因此课堂容量大和教学内容多致使许多学生没法及时消化课堂内容而顾此失彼。因此,学生想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进度,不但要认真听讲和努力思考,而且有时候需要进行提前预习和自学。自学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自学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因而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捷径。学生课前先自学,在课堂上便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讲,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解难点。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知识,还可以慢慢的掌握学习技巧。

3.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传送带,其责任和义务是把知识传达给学生,然而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是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比如生物学,应当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与问题,加深理解和学以致用。

篇4

高中生物比初中生物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吃力,从而降低了教师教学效率和效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不仅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对生物教学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能够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更好、更快地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有兴趣,才会有探索、研究的动力;有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有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更容易。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1)生物场景再现,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营造一个最贴近教学内容的场景,让学生在活跃的、生动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和教师一起学习,这样教学效率就会突飞猛进。例如,在学习器官移植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关于器官移植的影像,让学生对器官移植产生足够的好奇感。这时教师问:“同学们是否想了解关于器官移植的更多知识呢?”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时教师再将器官移植发展的历史(即初想阶段、实验研究阶段、临床早期和发展阶段)和器官移植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突出贡献传授给学生,他们一定听的特别投入,对新知识也记忆忧新。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新知识,教学效率也就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2)问题式教学,让学生产生疑本文由收集整理惑,刺激学生的学习细胞,使学生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教学模式,我们就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如我们吃的东西如何在体内消化?消化情况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巧妙地让学生走到教学内容中来,并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及时加以总结,整合学生自己探讨出的答案并加以补充说明,使所学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

(3)模型和标本的展示。模型具有简单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对于研究生物内部结构有着更加直观的展示,使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先睹为快,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容易。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分析和学习研究的能力,当他们看到模型的瞬间就产生了好奇心,便会有自主去探索的冲动;能最容易接触到实物的标本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促进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二、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适宜地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及时地给枯燥无味的生物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教学更加有活力。学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感知生物学的实用性。例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课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进行讲解,从当地的气候变化、水资源情况、环境污染等学生们熟知的情况入手使学生更重视所学知识内容之后,再延伸到学生所学习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中来。这样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式,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做好生物笔记,有助于课下查询和温习

在学生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都有非常齐全和工整的笔记。这就说明笔记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生物学笔记是学好生物的秘密武器,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记笔记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通常学生都不愿意记笔记,其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讲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不愿意记或是有些同学想记却因为跟不上等其他因素而不记。见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课时要不断地提醒学生记好笔记并相应地放慢语速。教师平时要对学生记笔记的方法加强指导,使学生记笔记的水平得到提高。

四、建立错题记录本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习题的类型也非常灵活多变,但是我们都知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么变都不会超出课本的理论知识。很多题目只是变了

转贴于

一种说法,其考察的知识点还是一样的。学生面对如此纷繁杂乱的习题世界,怎么样才能高效率、高正确率地完成问卷呢?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第一遍做对的题很难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时出错,反而是那些第一次就做错的题目即使教师讲解明白了,当再次遇到时也特别的容易出错。这就需要我们对知识进行不断地巩固和温习。可是我们面对如此多的知识点全部温习就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不但会精神疲惫,而且也不会有太大的成效。那些已经掌握不会出错的知识点我们完全可以不去温习,但是当我们拿起课本或笔记本时又不知道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哪些是没有掌握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学生平时将那些错题都整理到一起,并在每道错题的下面注好所考查的知识点和自己做错的原因,这样当我们想要温习时拿出这个整理好的错题本就一目了然知道自己要复习哪些内容了。

五、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有些教学内容不仅单单只是涉及生物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和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这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就与化学联系紧密。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让这种联系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物教学,从而使生物学习更加简单化和轻松化。

六、实验课程让生物教学更加生动和充实

篇5

关键词 “四步走”教学模式 习题课 讲评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习题讲评是高三生物复习中重要的环节。但有的教师在习题课上总是按照从第一题到最后一题的顺序评讲,这种方式从表面来看,似乎顾全大局,所有题目都讲到了。可是,这种讲评方式弊端很多。例如,少部分学生做错的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可能不成问题,这样就难于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评讲时间分配不合理,重难点很难突出;这种讲评课以教师讲为主,难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效果,并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总结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四步走”教学模式。

1 “四步走”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

1.1 第一步“边做边思考”

在试卷头上设置一个小表格,学生填出不会做的题目题号,并归纳出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便于教师批改时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改完后,再总结出学生错的多的题目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例如,表1是某张试卷中学生所填内容的节选。

有了这张表格,学生在复习时就能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的地方。

1.2 第二步“自主纠正,反思内化”

教师改完试卷后,及时将试卷和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一天核对答案。学生自己分析简单的题,标记不该错的题。在核对答案后,不少学生会发现:很多题目错不是因为自己不懂,而是审题不清或者粗心造成,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学生列出粗心致错题,每次统计有几题是这样的情况,自我警示。当学生发现这种低级错误越来越少,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学生对有的题目是真得不懂,这说明他们并未学好该部分内容,是知识盲点,需要下工夫,从基础内容重新复习,做到查漏补缺。复习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表格提示内容去重视自己的薄弱点。

1.3 第三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每节课前面一段时间(约15 min),学生前后座为一个小组,经过互相帮助和讨论,把一些难度小的题解决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点拨。这样,在教师帮助下,60%以上的题都不需要再讲解。重点讨论的问题一般是:① 自查不能解决的问题;② 优秀解题方法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促进智能发展;③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1.4 第四步“式综合”

教师引导学生将比较难的题按知识点分类,将相同知识点的题集中在一起,对每个知识点找一个最典型的题目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去解决其他的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约20 min)。同时,教师注意可改变条件,进行变式训练(约10 min),挖掘知识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教师设计变式训练时,要注意针对性,以练促思,以练促改,练中悟法。通过练习,促进学生运用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巩固矫正成果。

试卷讲评完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失分进行总结、反思,填到试卷末尾的表格(表2)中。

2 以具体课例来说明四步走模式的实施过程

2.1 过程

以2013年的江苏生物高考卷为例,一般这份试卷的讲解要花2课时,以选择题部分为例,说明四步走模式的具体实施课程。

第一步:课前从设置的表格中已经统计出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做的题有3、4、8、10、12、15、22、24。这说明这些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全班学生都可能遗忘或一知半解的,因而看到题目觉得不会做。而笔者在批改时发现5、9、11、18、19、20、23、25题错误率高。这些题是学生认为自己会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做对的题,说明他们可能对知识没有理解透,也可能审题不仔细,或者有粗心的毛病,看书不认真,教材中的内容都没记住。

第二步:对全班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后,教师将试卷和答案提前一天发下去,请学生自己核对,在每个错题前标记出错误原因:是真的不懂,还是粗心,还是没审题……并将信息集中好后填到试卷前面设置的表格中。

第三步:上课的时候,教师再次征求学生意见,得出第4、8、9、10、11、12、15、19、20、22、24、25题是看了答案后还不清楚的。接下来,对于难度很高的题目例如第8题,可以不要求学生去讨论,请学生用15 min时间,分小组讨论其余的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对答案,而是找出每个选项错在哪,并且改正过来。最后,每组派一位学生分题汇报讨论结果,如果某些细节还有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

第四步:在学生汇报结果时,笔者发现学生难以自己理解第8、10、19、22、24、25题,也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了,需要教师精讲。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例如,第8题和22题涉及知识点都是遗传学上染色体的识别和基因的分布与扩增。所以重点以第8题为例来讲,如果染色体与平时看到的不大相同,为端着丝点时(图1),同源染色体数目的识别,突出解题方法:数染色体数目就是看着丝点数量,同源染色体看是否能配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X和Y染色体除外)。讲完后,再让学生充当老师自己再讲一遍。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完全理解,教师又做相应的变式训练:刚才的题全部是端着丝点染色体,那么如果出现两种染色体都有的情况(图2),学生会认识吗?假如这是雄性二倍体生物的分裂某一阶段图形,这里有几条染色体,几条单体,几对同源染色体,处于哪个分裂时期?

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难题,教师都可通过以下的步骤评讲:教师精讲,寻找解题方法――学生消化,再自己复述――改变条件或题型,做变式训练――总结规律。这样从而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用一个题目来解决一个知识难点。一节课下来,教师能够很好地将选择题评讲完。如果按次序一题题讲,一节课不一定能讲完,而且学生的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试卷讲评完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照前后的表格进行反思,总结出这次试题中有多少是不该错的。

2.2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有些学生无法融入到合作学习中,最后可能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个旁观者。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信心,带着他一起看题,找思路。可能他的基础比较差,但由于教师在旁边一对一指导,而不是当着全班人讲,给了他一点信心,另外教师在身边也给他带来一点压力。于是即使不情不愿,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也开始了对题目的探讨,时间久了,开始把问问题开始变成一种习惯。

另外,时间分配要合理,讨论时间不能太短,否则无法达到完全理解题目的目的,时间太长又会影响后面对更高难度题的精讲。

3 “四步走教学模式”的优点

3.1 体现了知识与方法,体现了能力培养,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习题课中,教师切忌使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方法,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找出错误,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教师着力于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扫清题目中的一个个障碍,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在做作业中存在的粗心、急于求成等一些不良习惯,以便改进。在该模式中学生充当了学习主体,自己找出错误点并加以纠正。通过表格,学生在复习时很快找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和易错的题,以此提醒自己改掉粗心的习惯。

3.2 深化、活化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习题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而在本模式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以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要目标,习题课不能就题讲题,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让学生多想多练,侧重于问题的分析,而不是具体运算或证明过程。“四步走”让学生先想后练,必要时教师适当点拨,设置思维阶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

3.3 重视小组合作,以学生为主体,训练科学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步走”教学模式中,通过小组合作,取众人之长以补己短,每个学生都可以是老师,去教组内其他同W;同时每个人又可以去向组内其他成员讨教。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更严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养成了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了自我审查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3.4 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

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为课堂上学生探讨和教师的引导留下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课堂上要核对答案,学生要用到约5~6 min时间,这样用于思考的时间减少,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进一步累积,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科学技术力量的蓬勃发展,导致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上,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老师授予学生知识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手段条件。这种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更直观地感受记忆

传统教学模式也是有许多优点的,而作为高新的信息技术,两者也是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发挥各自的有点所在。老师在进行高中生物备课的时候,要考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糟粕舍弃,取其精华,这样更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在进行有丝分裂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利用FLASH动画,播放分裂过程,学生只有直观的看到了有丝分裂,才能在脑海中有个清晰的认知。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口诀记忆法来总结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如:有丝分裂并不难,间前中后末相连。重难点的地方要加大讲解力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那些稍微容易的知识点,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如果学生全部依靠多媒体技术,那么自身的能力提升也比较慢。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自身的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知识储量。例如在教学“DNA分子结构”时,这个重难点是DNA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讲解时不能形成完整的画面,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

二、改进信息转换方式,让知识再现课堂

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较多抽象化,较为复杂,各方面的知识牵扯广,很难被学生理解和吸收。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的将问题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这些限制,因此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只能利用一些图片。这些静态图片所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只能将一部分的知识点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会有许多的弊端。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弥补这个缺点,让知识点直观的展现在课堂之上。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将光合作用的过程清晰明了的展示给学生,如果展示后还有不懂的地方就询问老师。因为有的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有些学生都不明白大致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先进行传统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在课堂上讲解,接着再利用信息技术,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展现给学生。学生看到之后,能够清晰的明白,是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然后合成养料并释放氧气。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于知识能有着直观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

三、模拟生物实验情境,加深实验原理理解

生物实验是生物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知识点,有些知识内容就是为了实验而服务的。但是实验非常多,现实条件却有着限制,学生不能将全部的实验都做一遍,那么如何做到让学生如同身临实验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视频呈现给学生,学生观察实验视频后,也能对实验有一定的了解了。老师还可以利用flas,一步步操作实验,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操作实验。这种虚拟的实验课堂,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自己在脑海中构建出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细节。学生通过这些动态模拟实验,可以将实验更好的理解,对于实验中的具体步骤也能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教学“植物细胞吸水失水”时,老师可以把实验用flash软件展示,细胞在失水时,各个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吸水时哪些结构又复原了?原理是什么呢?又比如DNA复制过程,老师的讲解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全面的了解复制过程,利用动画演示,学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的步骤,对于实验的理解更加全面。

四、支持个性化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如今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减少老师压力,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如今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广,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学习的方面。传统教育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老师不能做到人人皆顾,所以有些学生不会的问题很长时间都得不到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模拟教学完全能够实现,学生如果哪些章节有所不明白,可以利用教学视频进行再次学习。老师可以在教学软件上设置多个选择性作业,例如:在教学“DNA”时,教师可以设置转录视频与作业、DNA复制视频与作业等等,有些学生对于DNA的转录过程并不明白,那么在选择题目时,便可以选择转录过程进行学习并练习。最后在软件上也应该设置一个汇总练习,如果学生在汇总练习上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应该找到这方面的视频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老师也能从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上找出一些需要着重讲解的题目,能有效的节省教师统计题目的时间,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选择也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进行查漏补缺,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生物教学之中,能够有效的降低教师的压力,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明白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步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要能够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与课本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教学想结合,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基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3(09)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实验反思;师生关系

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且,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换句话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探究欲望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而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推动生物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教师主宰,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几乎全部被教师占据,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每节课、每天都是在被动的知识灌输当中度过。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进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型,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在上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及时吃一些食物,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什么在起作用?人在患急性肠炎时,往往采取静脉输液治疗,输液中有葡萄糖。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有人认为,吃糖过多或吃得过饱,即使不吃肥肉也很容易引起肥胖,你认为对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使学生自主去探索,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生物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借助生物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探索和思考中,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完善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考中不考具体的生物实验,只是考查相关的知识点,所以,一些教师经常会忽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则是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目的就是应对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思维,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论证与研究。

例如,在开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非但没有明显增长,反而出现数量下降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要求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在排除操作不当的前提下,提出“PH值(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培养液的浓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原因,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总结反思,提高探究能力

反思是一种手段。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强调教师去总结、反思,总认为只有教师的反思和总结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其实,除了教师以外,学生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搜集资料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在授课的时候,我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导入新课,但是,课下有一位学生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孩子应该从长相来说是和父母相近的,但是,人们经常会说,外甥像舅,会不会有矛盾呢?虽然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却是学生在反思之后得出来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探究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得学生总是等待着教师的教,总是依赖着教师,没有自我,没有个性。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这就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尊重和关注,逐渐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采取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探索,最终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例如,实验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要实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坚持多元化的思想,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更要鼓励创新的思想工作。对未写成和失败的实验也要进行鼓励、肯定,再引导学生找到实验改进的地方,对实验独到之处要大力表扬,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生物课上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生物世界的精神,并在实现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丽.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篇8

关键词:生物复习课;方法;提高

任何功课的学习都离不开复习,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复习课在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成功有效的复习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提高生物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下面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立足生物课堂,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生物课题的学习内容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革,何以谈得上创新与实践? 笔者回顾自己以往的生物复习教学,觉得过于死板、放不开,瞻前顾后,总怕学生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因此课堂上常常进行炒冷饭,学生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机械地进行知识的重新整理和记忆,课堂复习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复习效果并不佳,优秀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底子薄的学生抄来抄去,还是一知半解。其实,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复习中,笔者一改以往的复习模式,只给他们提供一些复习的思路和线索,让他们顺着线索自己复习教材,找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对症下药。或者采取一上课就直接给学生罗列本节复习内容的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复习,这样做后发现学生兴趣浓厚,复习效果明显提高。如:复习《泌尿系统》这一章,让学生遵循如下线索复习:排泄及其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其功能、肾单位结构和功能、尿形成的过程、排尿的途径及意义、人粪尿处理的原因和方法。这样一条主线,使各知识点既脉络清晰,又相互联系。在复习第五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时,笔者预选设置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1)新疆的哈密瓜为何特别甜?(2)温室栽培植物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产量?(3)北方地窖如何保存蔬菜,仓库怎样储藏粮食?(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抓好“两个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在强调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近几年试题内容来看,知识考查的重点大多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并且很多知识点都是多次考查过,不同的是变换不同的形式而已。所以,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上每一节课以前,笔者都让学生课下把课本精读一遍,上课时,先让学生回答复习的课本内容,自己认为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这样笔者心里就有数了,讲课时能够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学生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觉得被动。在课堂上,笔者尽量多鼓励,少指责,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爱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笔者都认真倾听,并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给他们留有余地作出评价。

三、要留给学生更多思维活动的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应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思维的客观环境。课堂中要求教师尽可能讲得少一点,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讨论。但教师应该怎样少讲,怎样启发,这是值得我们重新深思的问题。在生物课堂复习中,笔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种种创新实践的机会,课堂讨论便是其中之一,有时大家的讨论就像原子反应堆,通过思维相互碰撞,迸发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为了一个小问题,大家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作为一个教师,自己首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既要适时指导,又要谦虚好学。经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的知识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在讨论中出现的学生思维活动的相互碰撞,就是创新意识的火花,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火花,并由此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真正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目的。

四、把控好生物课堂,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即多触角思维,它有四个特点:一是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能根据所发展的新事实,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二是多,对一个总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从而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三是全,要全面地考虑问题,要考虑问题的整体和细节,要考虑问题的纵向和横向,要考虑问题本身,和相关的条件;四是新,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学生有可能想自己所没有想到的,或在众多可能的新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这种方法,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在平时的生物复习教学中笔者总是努力做到:(1)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定好框子,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课堂上笔者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一次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了四只绵羊,这些绵羊的性状表现如何?试分析原因。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就会充分打开思路,挖掘课本中遗传变异的知识,推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2)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善于标新立异,敢于班门弄斧和异想天开。如在讲血液这节时,笔者提问人体的血液是红色的,那么动物有血液吗?若有,会是什么颜色?同学们大胆猜想,发表意见。然后笔者给他们提供了相关资料,他们的猜想有对有错,激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3)经常进行分析类比,使他们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方法,增强探索性,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生物复习教学中笔者常采用数学图像原理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如分析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在人体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道中被消化的关系曲线图,让学生从图示分析三种大分子有机物被消化的情况知道小肠是消化食物最主要的场所。再如通过讨论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推测一种生物数量减少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笔者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五、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为了加强生物复习教学的直观性,笔者充分开发和利用尽可能用到的教学资源,如资料、挂图、课件、模型、故事、诗歌、实物标本。甚至自己准备和制作一些适合教学的版图和教具,如用线、闭路电视线及纸板制成胸廓模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理解呼吸肌引起的呼吸运动,以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理。又如用泥巴制作血细胞。

六、重视生物实验的复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生物复习课中,实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每年的生物考试都有实验。每期复习时,笔者都将实验内容融于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归纳总结有关实验的方法体系;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和材料培养学生对实验设计题和探究题的操作能力。最后精选一些试题让学生演练,提高解答生物实验题目的能力。

七、采用多种方法复习基础知识

1.表解复习法

学生的知识是块状的、短线的,因此在复习时,笔者就把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完成知识的系统化,使知识点连成立体的知识块,并使逐条知识块连接成知识线,再用长短不同的线编织出纵横交织的知识网。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复习时,应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理清各章、各节或各类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教学概念图等动物运动的知识框架,生物多样性的单元知识树。

2.板画复习法

板画简洁明了、形象直观,边讲边画,能让学生形成一个简明扼要清晰的印象,再加上使用鲜艳的彩色粉笔的刺激,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如:在复习桃花的结构时,边讲边画桃花边叙述桃花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画时按照由下至上,由外到内的顺序画成整朵桃花,在画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心口一致,与教师保持一致。然后让学生默记后自画桃花,标出名称,叙述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即兴练习法

练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复习后练习,尤为必要,及时地趁热打铁,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每复习完一个知识点后,笔者都根据知识点,设计一些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即兴练习。 即兴练习可防止学生学习兴趣减退,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再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掌握知识,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由“图”设题法

图表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和升华,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而在进行复习时,应重视对图表的复习,重视培养学生看图分析的能力。强调学生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把冗长的文字叙述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绝不能忽视对图表的复习,片面地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记住,就可以了。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无法达到一个好的复习效果。 生物课本中配有许多插图,所以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复习的重点。重视“图”的复习,由此设置一些有关的习题,可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记忆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如:复习尿的形成可结合插图设题:

(1)记忆图中所示结构的名称及功能;(2)尿的形成过程包括----和——;(3)血液、血浆、原尿、尿的区别是————;(4)流入肾脏的血液与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含量高——含量低;(5)两端都连毛细血管网的血管是———,两端都连动脉血管的毛细血管网是——。

5.连线记忆法

生物教材中有的段落是重点段落,包含的知识点多,若成段记忆,就很枯燥。若采用连线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认真钻研生物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对学生情况成竹在胸,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分析、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取得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玉亭.浅谈如何上好生物复习课[EB/OL]./xueke/100930/11395258.html

[2] 黄海鸿.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有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会考;复习策略

初中生物总复习是生物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系统总结前期所学内容的必要方法之一。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调理,建立知识网络或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复习的宗旨所在。就生物复习课来说,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潜心设计,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同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然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复习工作,做到针对性强,复习效率高,确实不容易,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一、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会考在六月下旬举行,内容涉及初中四本书,初二学生的功课本身也比较繁忙,在初二的下学期,学生要用一个多月时间学完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还有两周时间用于初中生物实验考查的复习,所以用于复习的时间不会太多,在复习前,一定要制定复习计划,这个计划可以从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出现的问题做相关调整,做到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复习的过程可以结合实际采用两轮或三轮复习法。一般在四月中旬左右进入会考总复习,时间的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阶段(四月中旬--六月初)归纳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网络,辅以基础训练;

第二阶段(六月初--六月二十左右)进一步夯实基础,完成会考复习指南资料;

第三阶段(最后一周)学生查漏补缺,落实知识。教师精心选题,学生做各县的质检试题。

当然有些老师在初二年上学期就结束所有功课,这样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都用于复习,时间充裕,复习更到位,学生也能更轻松地面对会考。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改进传统复习模式

新型复习课则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学习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尽量让学生完成。学生自己能够整理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只是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再出手引导、帮助,从而形成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复习模式。

三、采用科学方法,分阶段进行复习

1.巩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复习基础的知识,要求面要全。重点就是明确考点,梳理知识,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历年来会考基础题面广量足,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做到定时间、定内容,明确会考对各章、各知识点的能级要求、变化情况、考试新动向。重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在哪里,就设置怎样的典型性例题和针对性练习,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中,要指导好学生根据考点,整理知识,归纳分类,掌握重点,并通过针对性训练,将单一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使知识系统化。

2.专项训练阶段。纵观近几年来的会考综合题,多数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要通过重点知识的专题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根据第一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学生出错多的问题,通过概括、归纳和总结,进行强化训练,选择典型的习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将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再次呈现,进行讲评,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应试能力。这个阶段主要采取“练——评——讲”的复习方法,坚持以学生综合练习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练习,获得学生知识“盲区”的信息,在有针对性的开设专题训练,达到深化知识、扩充知识的目的。

3.查漏补缺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是经过了系统的强化训练之后,对于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的。这一阶段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教师个别输导。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理解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补缺补漏。特别在复习的后阶段,还要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要做好考试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充满信心。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将学生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四、精选科学复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记忆方法

面对初中生物会考,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在找寻一些切实有效的复习记忆方法,结合会考的要求,确保学生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常用的有理解记忆法、结构体系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分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联系生活记忆法、化整为零记忆法等。如《绿色植物》这一章中藻类、苔藓、蕨类、裸子、种子植物从生活环境、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是可采用列表格比较分析,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记忆也深。又如在复习三种血管时,我们从三种血管功能、结构特点、血流速度、分布情况、出血颜色等方面对比。还有在记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时,总结为“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盖、六染、七吸”,大大提高了记忆效果。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有利记忆知识的方法很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应通过研究自己学生的特点,来找出适合他们的好方法。掌握了好的学习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化繁为简,既能完整地记忆生物课的基本知识,又能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落实,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为了学生更快的全面掌握全部内容,复习中要注意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把重要知识点印下来,分发给学生,做到人手一份,要求背会记牢,并安排小组长检查督促,将情况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则有针对性地抽查,每天抽1--2个人,使复习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3.重视书本上的插图,指导读图作答

从历年的生物会考试题来看,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就提醒我们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插图的复习。在现行的初中生物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使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拿起笔,边画边记。尽管学生画出的图不会像生物系的学生那么专业,但在边画、边说、边注的过程中,学生对图中的各种结构印象会深刻许多。

4.通过练与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练习题的训练是提高成绩重要手段。在学生练习时,要求学生分三步走:首先学生独立,闭卷完成,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在题号前作记号;第二步学生讨论,开卷解决,把问题弄明白,如还不明白,在题号前在再作一次记号;第三步问老师,解决掉后,抽空把这些题拿出来再做,把这些原不会,不懂的题目,弄懂,弄通。每次检测题,基本上都是近来的会考题,并要求学生45分钟内必须完成,以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技巧,提高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马虎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一些基础题黄金分的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训练时,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如要求学生在任何练习中要做到:能做的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在试题订正中,要求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说明理由;在试卷评讲中,不断渗透各种题型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把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挖掘其最大潜能,把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

五、关注命题热点方向,及时调整复习对策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分析近几年的会考试卷,在复习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关注题目的改装和嫁接,关注课本的插图,联系生活实例来深化知识,提高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设计适度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应对开放性试题。三要在复习中渗透课改精神,要重视生物与社会热点事件,初、高中衔接的知识点,来应对创新的素质型新题。如传染病、免疫的知识点常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传染病出题。

六、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临界生转化

一个成绩较好学生要想再提高成绩,难度较大。而提高一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成绩,只要我们少下功夫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这部分学生,可以开展学生结对子的方法进行“一帮一”活动,定期检查,及时通报表扬,激励学生。千万不要把成绩较低的学生当成负担、累赘而抛弃。

七、落实课改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篇10

1 教材、学情分析及设计思路

1.1 教材分析

在济南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的第四章“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中“尿液的形成和排出2”主要包括“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排出”。学生在学习了“尿液形成和排出1”后,已经掌握了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较为复杂抽象,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标准对本节要求为“能够概述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

1.2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特点,但是对于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发生了哪些生理过程还不甚了解,对于肾脏如何形成尿液更是知之甚少。该部分知识较为抽象,所涉及的生理过程也较为复杂,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仅仅依靠阅读教材、分析数据不能完全掌握“尿液形成过程”。

1.3 设计思路

本节课基于“3015高效课堂”教学规则而设计。“3015高效课堂”教学规则是指在45 min的课堂内,有30 min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教师通过设置种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完成“新授”任务;剩余15 min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主,学生完成新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衔接。即教师的讲授时间控制在30 min内,而其余时间则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随堂练习、教师的当堂批改作业和评价反馈等。这样,在一堂课中,学生既能高效参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有自主练习和巩固的时间,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015”教学规则下的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设问导学、自学反馈、互助释疑、总结拓展和堂清检测等环节组成。

本节课用新闻播报――“‘钢’的肾”导入,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肾脏到底是何种器官,为何如此重要?肾脏如何产生尿液?进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设问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独立完成“自学反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由肾动脉进入肾脏,再由肾静脉流出,却为何在输尿管中流出了尿液?血液在流经肾脏时到底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血液在流经肾单位时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了哪些重要的生理过程?教师通过对血液成分、流经肾单位路线图等知识的回顾,让学生重新认识形成尿液的结构基础――肾单位。

“互助释疑”部分通过视频、模拟活动和表格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明晰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肾单位能够完成这些生理活动?让学生在梳理这两个生理过程中,感叹肾单位的精妙结构,并进一步深化生物界普遍规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在“总结拓展”环节,教师用自制教具模拟“肾单位”,演示动态生理过程。让学生回顾两节课的全部知识点。即模型各部分分别代表“肾单位”的哪些结构?该模型模拟了“肾单位”的何种生理过程?这样没有模拟出“肾单位”的哪种生理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梳理知识并自建知识网络。

随后,教师再提出“‘钢’的肾”,启发学生得出:“透析”过程仅仅模拟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终身透析和移植肾脏是尿毒症患者延续生命的两种选择,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种种弊端。教师播放“科技前沿”:美国一家公司用细胞工程和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具全部肾功能的实体肾脏。这样设计拓展了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最后,通过“堂清检测”和习题巩固,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点。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

(2) 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描述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并阐明人体排尿的意义。

2.2 能力目标

(1) 学会分析表格中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及含量变化的差异,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学会用教材中的图例来描述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立志用自己的创新来改变世界和人类的生活。

3 教学重点、难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

4 教具准备

(1) 仪器:100 mL烧杯2个、铁架台1个、注射器1个、一次性注射器1个、滴管1个、滤纸1张、改进漏斗一个、漏勺1个、托盘1个(以上仪器配6套)。

(2) 材料:红墨水1瓶、84消毒液若干;八宝粥生料若干、细沙粒若干;新闻播报“‘钢’的肾”、尿液形成过程、3D打印肾脏等视频。

5 教学过程

5.1 新闻播报,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教师以《新闻播报》――“‘钢’的肾”导入新课:相信大家听到这则新闻后,感到的不仅仅是心酸,也一定钦佩胡颂文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坚持。“钢”的肾模拟了肾脏的哪一部分功能?肾脏又是如何产生尿液的?

这样的新闻播报真实性较强,贴近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课堂不仅仅有知识、有技能,更和现实生活相关,能够强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5.2 明确目标,设问导学

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一名学生朗读“设问导学”部分:

(1) 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历哪两个生理过程最终形成尿液?

(2) 泌尿系统由哪几个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各有什么生理功能?

(3) 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排尿对人体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仔细阅读教材67-69页。教师提示:图文结合,手脑眼并用,用红笔圈划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独自找出答案。阅读时,学生用红笔圈划出关键词和图片中的重要知识点,不理解的地方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

5.3 自学反馈,红笔纠错

通过导学案预设好的、精选的题目,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自学反馈”部分,教师巡视并用红笔批改部分学生的作业。3 min后,教师在大屏幕展示答案,要求学生对照答案,自行红笔批改。

“设问导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大致教学内容,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教师组织下一步的教学。“红笔批改”的过程能够让教师收集学生自学效果的第一手学情。“自学反馈”和“红笔批改”两个环节能够让教师调整下一步教学活动: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不需讲解或者较少讲解;对于学生疑问较多或者重、难点部分,教师需要重点突破。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好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带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组织教学,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放矢。

5.4 突破难点,互助释疑

5.4.1 重认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肾单位

学生回答肾单位的结构组成,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血液在流经肾单位时,到底发生了何种神奇的生理过程,形成了尿液?再引领学生回顾一下“血液”相关知识点。

教师进一步引导:前面学过了物质运输的途径,肾脏内的血液从肾动脉进入,从肾静脉流出,那么血液在肾单位中又是如何流动呢?同桌学生进行讨论,完成血液流经肾单位的路线图。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肾单位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里流动的为动脉血(鲜红色),而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物质交换,肾静脉里流静脉血(暗红色)。教师提出问题:血液流经肾单位为何能形成尿液呢?

5.4.2 明晰尿液的形成过程

活动1:教师播放“尿液的形成”视频,播放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发生的生理变化,要求学生归纳出:尿液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重要生理过程。

活动2:模拟活动――筛八宝粥。教师用漏勺、八宝粥原料和沙子等材料用具演示,并要求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筛出来?哪些物质筛不出来?这个过程模拟了肾单位何种生理功能?落在托盘中的小米、大米能否丢掉?这些物质又代表了肾单位中哪些物质?将漏出的大米、小米重新捡回模拟了肾单位何种生理过程?而沙子模拟人体何种物质,最终去向哪里?根据部分学生的回答,其他学生质疑、补充、评价。小组合作,分组演示本模拟活动,并让组员说出以上问题。

活动3:分析数据,验证尿液形成过程。学生掌握了尿液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后,教师安排学生再次精读教材68页,结合图1,对比表1中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小组讨论并完成尿液的形成过程的验证(温馨提示:请学生先仔细观察血浆、原尿、尿液分别取自肾单位的哪些位置?)。

教师提出问题:

(1)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可以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

(2)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哪些成分全部或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

小组讨论后,填图完成,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追问:这些物质为何能被重吸收回血液?这些物质被重吸收,在表格中如何体现出来?

学生回答:肾小管外侧紧紧缠绕毛细血管,而且血管壁较薄。大部分水、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对人体还有用处,还要回到血液中。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水的浓度减少,蛋白质、葡萄糖都变为0,可能被重吸收回到了血液。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尿素和尿酸发生了“重吸收”没有?为什么他们的浓度却增加了呢?

教师提供数据启发学生思考:人每天产生原尿约150 L,而尿液只有约1.5 L,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尿素、尿酸的浓度才相应地升高了。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仅仅是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还有一部分无机盐也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而表格中无机盐浓度升高,只不过是由于重吸收了大部分水。

教师同步生成图例板书(图2)。

前两个活动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理过程通过视频、模拟活动等形式呈现出来,简单、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中思”、“做中学”,较好地掌握了知识。第三个活动通过表1中各种液体成分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锻炼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技能。

5.4.3 感叹肾单位的精妙结构

在学生了解尿液形成过程后,教师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肾单位有何特别之处,才能形成尿液?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囊壁都由一层细胞构成有何好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与肾小囊内壁紧贴有何好处?肾小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小组在讨论中,各抒己见。

本活动不仅能让学生重新梳理一遍尿液形成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感叹:肾单位结构太精妙了!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普遍规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5.5 学以致用,链接生活

教师展示生活化问题:小张拿到体检报告单,发现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你认为可能是他肾脏的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小李在遛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他家的小狗在公园撒了一泡尿,过了一会儿,尿的旁边出现了很多的蚂蚁,你认为可能是小狗肾脏的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

通过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生物学现象和问题,引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这些有趣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需要应用到生活中去。

5.6 总结提升,拓展前沿

教师演示肾单位动态装置(图3),让学生回答:该实验教具中的漏斗、玻璃管、各段皮管、球形皮管、缠绕玻璃管外侧的皮管等都模拟了肾单位的哪些结构?注射红墨水代表什么?其他学生质疑、补充、评价。

然后,教师安排小组分组操作肾单位动态演示装置。实验前教师提示:

(1) 分组:4人一组,2人作为操作员,1人作为观察员,1人作为解说员,角色轮流更换。

(2) 实验前,要求学生用滴管吸取84消毒液提前滴在漏斗的滤纸中,打湿滤纸。然后再进行后续演示操作。

(3) 操作中,小组思考:该动态演示实验模拟了肾单位的何种生理过程?没有模拟出来何种过程?烧杯中的红色液体和黄色液体分别代表何种液体?

教师选择一组学生演示,其他组学生提出异议和补充。讨论中,学生得出该实验没有模拟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师此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改进这个模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教师再呼应导入部分:胡颂文“‘钢’的肾”“透析”模拟了哪种生理功能?尿毒症患者要么终生靠透析延迟生命,要么靠肾脏移植来获得新生,但是这些治疗措施都存在种种弊端!

教师引入“科技前沿”:2015年4月1日,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Organovo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美国波士顿的生物实验室里成功打印出了具有全部肾功能的实体肾脏,给千千万万尿毒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教师进行情感升华:希望这项技术早日普及到我们生活中来,让千千万万尿毒症患者赢得新生!也希望同学们能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喜欢科学、热爱科学,用自己的创新改变世界和人类的生活!

5.7 堂清检测,达标巩固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精选的部分题目,之后进行堂清检测。教师巡视并用红笔批改部分学生题目。接着,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呈现正确答案,学生核对答案,红笔互批。疑难问题由教师点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