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0:4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1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3、举例: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碳在生物之间的传递形式:有机物

③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形式:co2

④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种类

a.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

b.化学信息:通过信息素传递的信息,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

c.行为信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2.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信息传递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a.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引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

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

注:物质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不能在生物与生物间循环。

5.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6.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篇2

关键词:把握 分值 复习效率

生物课共分为6册书,其中必修3册,分别是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分3册,分别是选修1、选修2、选修3。生物课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内容比较庞杂,因此记忆、复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考试成绩不高,自己也很恼火。复习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样,关键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生物教学,与学生的交流,总结了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知识的联系关

生物课内容的编排是按照知识点的一定顺序来设置的,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抓住这些内在的联系,复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起来了。

例如:生物《必修1》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本章的内容是必修1课本的核心知识,对它的复习就很重要。

本章共包含有4大节的内容,分别是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如果按逐节复习,知识点多,不好将它们联系到一块,不好记忆,不好复习,效果还不好。那么我们换一种方法思考,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首先我们绘制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模式图中的有机化学反应需要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是有关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内容,就可以进行复习,它包括了1、酶的作用和本质,2、酶的特性及实验。

模式图中的光反应阶段ATP的形成和分解过程,是有关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 -ATP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有机物(CH2O)为生物提供能量,是有关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

模式图中的整个过程,是有关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

我从光合作用的1个知识点带出了3个知识点,由点到线不仅将这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复习效率。

二、把握概念的异同关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感念非常相似的词,意思非常相近或相似,有时却相差很远。例如: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自养型与异氧型、需氧型与厌氧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环境、叶绿素与叶绿体、细胞呼吸与细胞发酵、核酸与核苷酸、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这种情况,将它们抄下来并写出它们的异同点,更好地服务于复习。

三、把握错题关

学生在做作业、资料和试卷时,都会做错一些题,对于这些做错的题,有的同学不屑一顾,认为那不重要。在我看来,那可是失败的见证,做错的题目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当时做题时是自己知识点不会?理解错误?还是粗心大意,等等。虽然当时做错了,但是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讲解,发现自己的错误之处,印象比较深刻,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复习时,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复习,研究错题就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方式。

四、把握复习的细心关

许多学生考完试后说:这次试题不难,答得不错。但成绩下来后,自己却傻眼了,怎么才这点分?细看,才发现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却因为自己的不细心而白白丢了分。

例题:假设作为模板的DNA,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460个,那么DNA复制4次需要(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这个题是个填空题,但是同学们的答案多样:600、640、8100、8640等等

正确答案:8100。一般来讲计算题的答案是一个的,为什么这道题有这么多的答案呢?

首先:题目中告诉的条件是共有1000个脱氧核苷酸对,脱氧核苷酸对的对排版时放在第二行,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2000个,许多考生没有注意到,那么计算肯定会出错的,这道题就是抓住了考生不细心的缺点。

再次:DNA复制4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需要的含义是全部的但不包括原来那部分。

计算过程:

A+T+C+G=1000 X 2=2000个

因为:A=T C=G

所以:460 +460+C+G =2000

C=540

复制4次共产生DNA数:2 4=16个

篇3

一、巧妙引导,激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通往学习效率的首要通道,学习兴趣不会随意造访,而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设计、引导,将生物学习中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淡化、提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中生动、奇妙的一面,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自然爆发.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生活元素,尽量使课堂立体、吸引.

(一)教学语言引导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常认为生物知识只要理清思路,熟悉概念就能够有效被输送,至于语言怎样组织并不重要.这无疑是片面的想法,教学语言是是维系课堂发展,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学语言足够吸引,融合智慧,不乏趣味,才能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随语言引导投入学习,点燃学习兴趣.生物教学语言最重要的是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复制,而要设定好引导方向,多挖掘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元素,从生活中收集丰富的导课材料.例如:在进行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的学习中,教师这样引导:2011年10月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将2011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授予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在学生们略带疑惑却专注的表情中,教师继续:斯坦曼于2011年9月30日去世,4年前他被诊断为胰腺癌,他用自己发现的免疫疗法延长了生命,也正是质的证明让诺贝尔奖破例把奖项颁给了已去世的人,同时也让全世界人们看到了免疫调节的力量.综合了新闻、人文内容,包含新奇色彩的教学语言成功调集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情境引导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走进生物课堂,为生物教学带来了更具象化,更立体的一面.多媒体情境能够将学生由学习只用脑的固定模式,提升到融合感官体验,全方位吸收知识的灵活、趣味模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图片、多样动态的环境中消减生物知识的枯燥性,消化生物知识结构的复杂性,而感受到形象、轻松的教学,从而催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多媒体引导内容的选材,可以是有争议性的知识点、有难度的知识点.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学习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是典型的教学难点,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字面上.于是,教师设置了多媒体情境引导,用动态模拟形式展示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具体的成像,清晰的步骤,让学生们轻松就观察到细胞由一个分裂成两个时染色体结构和细胞内其他结构的变化全过程,并由此深刻吸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知识点.在多媒体情境引导下,学生们卸下了思想包袱,轻松完成学习.

二、设疑启发,强化科学思维

在生物学习中,只有具备灵活的思维素质,才能够有效对应生物知识中的抽象面.因此,思维启发教学法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一味地单向说教,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并且活络起来,设疑,便是很好的启发手段.一方面,问题具有指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另一方面,答疑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设定,对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深度没有限制,能够给予学生宽松的思索空间,在心灵上也形成鼓励.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二《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设疑:人的胖瘦是由基因决定的吗?生活元素十足的问题果然让学生们集中思维,并产生了争议,在讨论分析得出“胖瘦的确与基因有关”的结论后,教师再度提问:“人类所有的病都是基因病,这种说法正确吗?”层递性问题为学生们的思维方向指出了路径,带着疑惑,学生很快抓住“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的切入点,得出患病也是性状的表现,说法是有道理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补充了“有道理并不是绝对性”,设疑启发有效完成实施.

三、实验合作,培养自主能力

生物是需要反复验证和实践的学科,因此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常常集中在实验操作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正常等教学结果方面,而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让实验作为载体引导有效学习,这其中自主合作就成为了主要实施方向.在实验中分组合作早已为教师们所利用,但很多时候,合作的形式化大于实践化,教师不要限定、干预实验操作,而要让各组学生自主设计,分工协作,积极探究,在相互交流中获取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实验.教师在分好组别,明确实验目的,提供材料后,便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每个小组都设置了详细的方案.从核糖体、溶酶体等的颜色区分,到细胞器的比例计算,再到用彩泥进行制作、组装.无论是胸有成竹,还是万事开头难,学生们都体现出了进步的过程,从开放的实验环境中得到了真正的知识巩固与应用.

四、活动体验,鼓励个性发展

篇4

【关键词】概念图 高中生物 新课教学 一轮复习 二轮复习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概念图能明确地显示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等级关系。教师把概念图引入教学中,教会学生在新课学习、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中巧妙地利用概念图,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不断积累过程中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一、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第一章末的“自我检测”中指出:“画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三本必修教材一共十九章内容,其中有十五章内容章末的“自我检测”中出现画概念图题型,而必修一则是每一章都出现。由此可见,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填空式概念图的应用

高中生物知识零碎难记,这是不少学生在新课学习时碰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掌握了知识点,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这是因为缺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及时总结并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尤为重要。借鉴教材章末“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题型,在学生初知知识点的基础上,将每一节知识都整理出填空式概念图(如图1)。学生在完善此概念图的同时可以区分大、小分子物质运输方式,加深对三种跨膜运输特点的认识。

(二)开放式概念图的应用

在新课小结中,对于一些浅显的知识,可以尝试完全由学生自主构建相关概念图。如学习了《细胞核》一课后,教师提示:“以细胞核为中心,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学生课后独立完成,在下一节新课前5分钟学生展示成果,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完善图形构建。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时时处处让学生意识到学好高中生物并不难,方法是关键,而构建概念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每个概念图下方配以适量的判断题以强化知识。通过对概念图的完善以及对判断题的诊断,使知识不断在脑海中反复滚动,学生最终将新知识牢牢地巩固。

二、概念图在一轮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高考考试大纲对理解能力的要求: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高三一轮复习的原则:以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基础,巩固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建立生物知识网络。一轮复习强调的是“全面、系统”。学生常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大量做题,事倍功半。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构建概念图,以便能深刻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

由于在授新课过程中教师已经逐步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了每课或某单一概念的小结,学生绘制概念图已经轻车熟路,这时便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构建每一章内容的概念图。要让学生在通读课本的前提下,做到看著书的目录,能回忆出该章节的主要内容。以章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本章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到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与该核心概念有关的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写出这些知识点,写得越多越好。每个学生的设计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之间通过小组交流,相互指点,补充完善,会使彼此的概念图更系统,更全面。这种按照个人的兴趣和认知构建的概念图是最容易记忆的。长期坚持下去,由构建小概念图到构建每章概念图,学生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习多了一份学习情趣,更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方法。

系统化的知识复习和综合化的习题训练是一轮复习的中心,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自主构建,头脑中储存了一张张严密的、有序的、立体的、系统的概念图,各概念的位置有了合理的顺序。教师精选题目,最好是高考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概念图检索知识,帮助解题。起初可以是直接利用自己制作的概念图直观检索,之后慢慢上升到利用思维概念图来提取知识,逐步提高复习效率。此外,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标记,反馈到概念图上,查缺补漏,使知识体系更完善。

三、概念图在二轮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二轮复习是一轮复习的强化,延续上一阶段“夯实基础”的原则,应更高效地利用之前整理好的概念图,要求学生对高中生物中各概念要做到“说得清,记得准,写得出,用得上”。每天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把整体知识回忆一遍,统揽全局,避免知识遗漏。在答题时,学生先在大脑中寻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联系,再作答,强化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对概念图进行适当的修补。

篇5

[关键词]生物 新课标 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60-01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吉林省在2007年开始施行。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工作就接触新课标教材,没有使用过其他的教材版本,所以没有像一些同仁那样对新课标教材感觉到不适应。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选择的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编排体系上合理、有序。设计内容上体现出了编者的技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体现在对内容编排上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并且维持在现行高中的知识水平,避免出现过深过难;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对必修各模块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总结如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先讲细胞作为高中生物模块一的内容。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是让同学们在整体上认识细胞,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多样性(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的统一性(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然后分层次介绍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及行使的功能,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

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形成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要经历衰老、凋亡甚至癌变。其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模块二讲基因。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些内容可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如何变化?人类怎样利用的基因?基因频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模块三讲环境。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先讲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再讲个体的外环境,个体以外还有个体,同种的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既强调了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呈现了生命系统的稳态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生命系统来说,其稳态不仅仅有其自身的调节,还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人类的行为而言,是干预生命系统稳态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问题已经干扰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保护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课本插图;专题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6

学业水平考试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作为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所以,学业水平考试引起了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重视。生物学科的考试时间定在高二上学期期末,面临着课时紧、内容多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是取得成绩的关键。笔者总结多年的复习备考工作,发现以课本插图为依托,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册教材的核心内容分成七个专题进行复习,不但实现了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同时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必考考点,也符合了学业水平考试非选择题结合图形来考查的命题形式。在此,笔者分别对这七个专题的内容进行如下介绍:

一、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涉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和第三章共15张插图,包括原核细胞模式图、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细胞器结构及功能、细胞核结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结构模式图、生物膜物质运输、信息交流图。插图涉及的相关内容几乎都是高频考点,其中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及相关细胞器的功能往往是非选择题必考的一题,物质跨膜运输、生物膜系统、原核与真核生物的区别方面的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复习策略:对于原核及真核细胞的结构以及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这一考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先找前后两者的共同点再找两者的区别。对于各细胞器可引导学生按双层膜、单层膜、无膜结构进行分类记忆。生物膜结构与物质跨膜运输这两个考点可以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为例,可以使学生对生物膜系统这一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细胞分裂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包括必修一第六章7张插图、必修二4张插图。主要包括细胞周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之与卵细胞的形成。细胞分裂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只有看懂课本插图,才能理解如细胞周期、四分体、联会、同源染色体等核心概念,才能分析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量的变化。抓住图形中的要点,才能正确的判断细胞分裂时期、区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以及与卵细胞形成的不同。分析近几年来的学业水平考试题,往往都是考查细胞分裂时期的判断以及相关时期对应的细胞名称及染色体、同源染色体、DNA数量等的判断。

复习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放在一页,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图放在一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在明确了前后两个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的基础上,请学生自己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点。对比观察找不同,同样适用于三个前期、三个中期、三个后期图的比较。在熟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之后再引导学生自己绘出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曲线,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对于本专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可以指导学生画概念图来进行归纳。

三、细胞代谢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中和酶相关的有三张插图、ATP的来源与利用两张图、有氧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各1张图,这一专题的内容是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往往结合曲线来考查,关于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准确记忆各阶段的场所、物质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够看图准确分析各阶段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复习策略:可指导学生将课本中有氧呼吸过程与线粒体的结构绘在一张图中,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叶绿体的结构绘在一张图中,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四、家族遗传系谱图

主要内容:这一专题只是在必修二分析人类的遗传病中出现,学生在分析系谱图时,要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遗传方式、正确书写基因型及表现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等,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复习策略: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提升,例如,可以通过“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男”为患病女的父亲或儿子);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女”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这一口诀来判断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五、DNA分子的结构、复制、转录及翻译模式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涉及必修二第三章和第四章共5张插图,有DNA分子结构模式图、DNA分子复制图解、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蛋白质合成示意图、中心法则图解。

复习策略: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例如看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说出组成DNA分子的四种基本单位、三种物质、两条链、一种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看图说出DNA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条件、过程、结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六、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及稳态的模式图

主要内容:本专题包括必修三第一、第二章共20张图,包括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反射弧的组成,突触的模式图,激素的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免疫调节。

复习策略:这部分内容涉及的专业术语多,较为(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6页)抽象,学生理解记忆普遍觉得难,例如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本正文内容,才能看懂插图中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同样还有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模式、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示意图等都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再看课本插图加以巩固和提升,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七、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简图

主要内容:这一专题在课本中涉及的插图四张,该部分内容难度较小,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属于得分题,包括识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清楚生物之间的关系,会数食物链,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

复习策略:复习中关键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规范答题,尽量减少失误丢分。

篇7

关键词 生物新课标Ⅰ卷;福建卷;考试依据;试题;比较

随着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逐年增加,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卷(下文简称全国新课标卷Ⅰ)与福建自主命题卷的理综生物部分(下文简称福建卷),不仅在试卷结构上,在命题的思路上也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满分都为300分,但新课标Ⅰ卷生物满分为90分,福建卷为80分。新课标Ⅰ卷生物题量为“6+4+2选1”,即选择题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为4题,共39分;选考部分两题,1题考查选修一模块,另1题考查选修三模块,选做其中一题,共15分。福建卷生物题量为“5+3+1”,即选择题5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3题,共40分;选修1题,为选修三的必答题,共10分。

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在命题思路上的差异,也形成了各自试题的特色。我们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理综生物试题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试题命制特点,希望对福建省高中生物学教学有所启示。

一、从命题说明看福建卷

福建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从2009年至今的自主命题已形成了一定的“闽派”风格。从每年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组编写的命题说明可以发现,生物试卷严格遵循全国《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既有利于高等学校科学选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制。试题全部为原创,不超出课程标准要修,充分体现了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具体体现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探究性与综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新情境的创设,突出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

为落实能力测试目标,福建卷在试题的命制上,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弱化考查知识内容的记忆,强调考查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弱化考查枝节内容,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弱化考查实验步骤的记忆,强调考查实验原理与方法;不回避热点问题,强化考查信息获取能力。

从命题说明与具体的试题看,福建卷的一大特点是强调试卷的覆盖面。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的数量(如表1)可以看出,每年试卷各模块考查比例恰当,而且所考查的知识点(以考试大纲知识内容表分类)都达26个以上,体现了试卷的覆盖面较广。

福建卷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新情境的创设。从2011-2014年福建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的相关情境(如表2)可知,每年试卷涉及到6~7个的情境,也就是基本上每道题都有一个具体情境。通过新情境的创设,不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二、从数据看新课标Ⅰ卷

首先,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理综生物部分各模块分值与考查知识点(如表3)的数量统计看,新课标Ⅰ卷不注重各模块在试卷所占的分值比例,如2011年必修1模块占43分,而必修2只占8分;2012年必修3模块也占到42分;除2013年外,每年必修2模块所占的分值都不多。同时考查的知识点数量也不多,2011-2014年平均考查14个知识点,与福建卷考查的知识点数量有一定的差距,可以看出新课标Ⅰ卷并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说明:表中未列出选修一考查情况;表中“+”后的数据,表示考查考纲知识内容表所要求该模块实验的分值。

从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考点分布与分值统计(如表4)分析,试卷考查点相对集中,四年一共只考查36个知识点(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02个考点(不含选修一考点)来说,覆盖面偏小。

说明:表中未统计选修一的内容;表中“+”表示该知识点内容在试卷中另题也有出现。

其次,一些公认重要的内容,多年并没出现,如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四份试卷合计分数超过40分的考查内容有细胞的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这些是新课标Ⅰ卷的高频考点。与福建卷相比,对种群和群落等知识的考查明显多了。由于种群和群落等知识在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上,多属于Ⅰ层次,福建卷较少涉及,但对新课标Ⅰ卷而言是必考内容,近年分值都在10分以上。

从试卷的难度方面看,以河北省近三年新课标Ⅰ卷难度值比较(如表5)分析:全卷难度在0.61~0.68,属于大规模选拔考试预期范围;但选择题偏容易,三年的难度值都大于0.73;同时由于选考题的分值仅为15分,虽然选考题两题难度值并不一致,但对全卷的总体难度值影响不是太大。

说明:整卷难度栏中上一行为做选修一的值,下一行为做选修三的难度值。

试卷的阅读量与答题量也影响着试卷的难度,福建卷的生物部分文字量,都保持在2500个左右,但试卷中的图表相对较多,2013年有4图4表,2014年有6图1表。几年来,福建卷都没有出现简答题式的设问,答题的文字量不多,平均110个字。

新课标Ⅰ卷近四年试题图表与文字数目统计(如表6)。由表6可见,整卷总文字数与福建卷相差不大。

数据来源: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唐永红老师讲座课件

但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一道选择题和一题选考题,而且图表也比福建卷少,因此,新课标Ⅰ卷的阅读量总体小于福建卷;新课标Ⅰ卷在题干的叙述上,更显简洁。然而从答题字数上看,新课标Ⅰ卷却比福建卷多出许多。如何准确而快速的答题,考验考生的表达能力,这是福建考生今后要加强训练的重要内容。

由于新课标Ⅰ卷与福建卷选考题设置方式不同,如何处理选修一的教学,是福建省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从近三年河北省、湖南省选考题选做情况和难度值统计(如表7)分析,要完全控制选修一与选修三的难度完全一致是比较困难的。

说明:题号39为选修一试题,40为选修三试题。

不同省份考生选做选修试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通常情况是选做选修三的人数较多,在河北省差异尤为显著,估计与地区教学内容的差异有关。

三、从试题看新课标Ⅰ卷

对2011~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试题进行分析,并与福建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新课标Ⅰ卷试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依托教材,注重识记

与福建卷试题强调情境设置,素材多来源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真实实验相比,新课标Ⅰ卷命题多依托教材,直接使用教材上的素材,因此选择题的题干中常出现:“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的形式,其中的“……”多为教材的内容。例如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选择题第1、2、3、5题;2014年的选择题第1、3、4题,都是以该形式设置题干,考查的全是教材上的记忆的知识内容,这应该是选择题难度值大于0.73的原因之一。

从非选择题考查点设置看,许多填空都属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Ⅰ层次水平,是教材内容的记忆。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第30题,第(1)题,考查细胞器在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第(2)题,考查体液免疫中抗体的形成过程等,都是教材上现成内容的记忆,而且第一问的答案还设置了3个填空。2013年第40题选修3的选做题,题干中提供了3则的素材,但在后面的设问中,还是以基因工程操作过程、蛋白质工程的目的、胚胎移植的对象等记忆内容做为考查点。同样,在实验题的考查上也主要是记忆内容,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问题设置回答解离的作用、染色剂的酸碱性、染色对象等内容,尤其是第(2)题,直接要求写出细胞核的功能。

正如长沙一中甘伟丰老师在分析2014年湖南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文章中所总结的“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而今年大部分高考题是教材知识甚至是教材原文在考卷上的重现。高中生物的学习只有在识记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能力才成为可能。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建议教师整理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督促学生背诵”。

2.关注学科方法的考查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与过去的生物单科卷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强调学科方法的考查,常常涉及的学科方法有:实验观察、比较归纳、重复对照、模型建构、抽样检测、类比推理、假说演绎、问题探究等等。新课标Ⅰ卷在加强学科方法的考查上,更具创新特色。

例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第32题的第(3)小题,是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而进行的问题探究,似乎考查内容与生物学无关,实际上考查的是生物学素养 ――实验的对照、观察,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考查某油料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其中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判断推理,回答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什么。

在2013年课标Ⅰ卷的第31题遗传学内容的考查中,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应用假说演绎方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过程来验证假说。

通过模型构建来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内容,也是新课标Ⅰ卷常涉及的考点。如2012年新课标Ⅰ卷的第29题以种子萌发时种子干重与胚乳的干重变化曲线,考查细胞呼吸。其中有2空要求考生计算,一是计算该时间段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是多少mg。二是求最大转化速率为多少mg*粒-1・d-1粒。这都是数学模型应用的具体表现。

3.不强调覆盖面,考点相对集中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已经看出,试卷的覆盖面不大,考查的知识点偏少。从整卷的试题来看,可以发现:在试卷编制时,不过分强调模块间的比例关系;对某些考点多年都涉及,成为高频考点。

如2011年新课标Ⅰ卷的6道选择题中有5题都与必修1模块有关,完全不考虑各模块间比例关系。近两年的选择题的模块分布相对好些,但必修1模块的数量还是偏多些。

对于高频考点,不回避,可能上一年刚考过,相似的内容在下一年又出现,这可能与命题者认为试题相似,但每年却是不同的考生有一定的关系。如2012年、2013年第1题选择题,两题都考查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tRNA、mRNA、密码子等有关知识。如果从2011~2014年的生态题比较来看,发现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概念的判断、次生演替、食物网等内容,常常出现。

4.以遗传题进行难度、区分度调控

作为常模参照考试,高考重视难度和区分度的调控,据2013、2014年河北省对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的难度统计(如表8、表9)分析,可见遗传题是调控的主要 杠杆。

从上表所列的难度值分析,不难得出许多试题都属于容易题,尤其是选择题。整卷中最难的试题非遗传题莫属。特别是2013年新课标Ⅰ卷的第31题,难度值为0.12,是近年来最难的一道试题。就生物学科而言,通常将难度值≥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0.4~0.7之间定为中档题,≤0.4的试题定为难题。以这标准统计,2014年新课标Ⅰ卷的容易题、中档题、难题的分值比为50:25:15,明显容易题占了绝大部分,主要靠15分的难题进行区分度的调控,而这15分的难题,全是落在遗传题上。从这也可看出,新课标卷的命题上,在确保基础分前提下,以遗传题对学生进行能力选拔,筛选录取本一中名牌大学的学生。

5.大学教师命题特征明显

全国组织命题的新课标卷与大纲卷,均以大学教师命题为主,这与福建省有中学教师参与高考命题的方式有着一定的不同。上述试卷的覆盖面、高频考点的出现以及前后年试题的相似等等特点,应该也都与大学教师命题有一定的联系。此外,大学教师更强调科学性问题,常用专业语言进行描述,而且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上,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可能存在着一定差异。如矿质元素的概念,在新课标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该概念,而且考试大纲中也没明确要求,但在2013年的新课标Ⅰ卷第3题却出现了该概念,同时在该卷的第29题第(3)问的参考答案中,也要求回答“矿质元素离子”。“矿质元素”的提法,对于“无机盐”而言,是更加规范、准确,但对中学生而言,似乎超过了考试要求。

再如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2题,考查的是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从答案设置上看,D选项为NADPH/NADP+比值下降。以还原型辅酶Ⅱ的方式来表示变化情况,由于NADPH、NADP+ 的表示,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于边栏中相关知识部分,教材正文中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H]来表示,以更加科学的NADPH、NADP+ 表示,对学生的要求就提高了。

篇8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兴趣以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倘徉在知识海洋中的享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当中,教师可以利用Flas展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产生一根肽键都要用声音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在这种环境当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同时,教师在再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点拨,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如说氨基酸的个数与脱下来的水分子数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直观,教学的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利用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当中,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知识点有很多,如说“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当然,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构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单纯地传播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加工和创新,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高中生物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灵活性的教学手段,并且信息技术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当中,将其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物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可以利用校园网、互联网、公共教育网站、专业教育网站等平台和资源,为生物的教学与学习服务,让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和资源进行探索,深化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资源查找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的过程和内容,了解当H218O、CO2和H2O、C18O2当中的O转移到C6H12O6的变化和过程,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资源,不同于课本中的知识,这些资源多数是视频资源,将实验的过程全部展示出来,学生观看这些资源能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一旦停止光合作用,ATP、NADPH等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这样的问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在学习光合作用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的知识不自觉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当然,高中生物课程上有很多实验,这些实验在网络上有很多类似的实验过程,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学生观察相同的实验过程,可以将其运用到相同的实验当中,避免实验的失败。

3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由于很多生物知识并不能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抽象,即便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说得很细致,很多学生对于一些知识还是一知半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体化、动态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内容非常抽象,也比较神秘,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知识直观化,并说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展示DNA分子的空间机构,再利用动画展示DNA的复制和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件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DNA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如果在复制的过程中出现干扰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等,然后再让学生总结DNA复制的特点。又如,在学习“遗传规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属于微观的、动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情况下学生观察不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过程,这样就能带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这部分知识不再神秘。

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三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新课标课堂结构协调策略作一探讨。

1 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 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一进行“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时,我们用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①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要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②为什么人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一些多酶片?③为什么在果汁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一些果胶酶之后,果汁的产量就会增加而且更加清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酶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而言,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3 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新课标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容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二是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要根据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和生物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其第一节讲述的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的知识,是学习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重要基础知识,而该节中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与学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又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二节“细胞增殖”讲述的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则是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知识,特别对于学习有关减数分裂这一难点知识尤为重要,而该节中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则是学习必修二“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变异等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

4 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做到这一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便是一个首要问题。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技法和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水平、科学精神等都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如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我校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境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选取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一归纳拓展一迁移应用”三个过程学习各探究点。

问题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提问攻略 新授课 实验课 复习课

提问是一项古朴的教学方法。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运用以提问为核心的“精神助产术”进行教学,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回答,直至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先前结论的荒谬,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一、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反复地实践着,然而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很多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无意义问题多,课堂提问形式化。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等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2.问题的水平偏低,课堂提问低级化。如复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教师提问: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学生回答: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样的问题只能让学生从课本上直接找答案,不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缺乏挑战性、探究性。

3.模糊问题较多,课堂提问随意化。例如教师在上“细胞膜的结构”一节时,指着细胞膜结构模型问学生:“请认真观察一下细胞膜结构模型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颜色很单调”“像花生”“像冰山”,等等。而教师的本意是想通过教具引出细胞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和镶嵌贯穿在其中的蛋白质构成的,但由于提问设计得含糊不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提出问题不给学生时间思考,怕学生答不出来,急于求成。比如当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复习测试前提出些比较难的题目,如果几分钟后学生答不出来,有的教师会直接讲解,但其实可以先提出些台阶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把答案递在嘴边,最后再核对答案。

二、新授课中的提问攻略

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教学技能之一。课堂提问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控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循循善诱,把握时机,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根据课的类型,提问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导入中的提问

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能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一节课的良好延伸奠定基础。例如,在上必修1“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用实验来导入,先让一个学生向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吹气,试管就浑浊了,提示学生呼吸运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由细胞呼吸产生的。再点燃酒精灯,让学生观察有机物的燃烧过程,并让学生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机燃料燃烧的区别和联系。再追加一个问题:“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生物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再例如,在必修1“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两块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萝卜条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引入问题:如果把这两块马铃薯分别放入等量浓盐水和清水中浸泡15min,再取出来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天平能否继续保持平衡?如果不能保持平衡的话,是左盘下沉还是右盘下沉?你能否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解释呢?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对同一种植物细胞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解决此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做好迎接新知识的准备。

又例如,在讲授必修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上斑马吃草,狮子捕食斑马的视频,提出一系列问题:①这片草原可以构成什么结构?②能不能写出一条捕食食物链?③如果这片草原上只有狮子,没有其他动物,狮子能生存吗?④斑马需要获得能量吗?是如何获得的呢?⑤草中的能量又是来自哪里呢?⑥斑马中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仅被狮子等捕食者获得了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既对上一节内容做了复习,又能激发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兴趣,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2.课堂中重难点的提问

高中生物知识点相较初中,内容深入,揭示反应机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直观,所以针对比较抽象,学生又必须要掌握的重难点,不能仅仅枯燥的直接问,而应该设置一些阶梯,循循善诱,让学生“伸伸手,够得到;动动脑,想得通”,而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如在讲必修1“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的固定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CO性质很不活泼不能直接被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原,那么怎样才能让CO活泼起来呢?”这样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去寻求、去获得。经过教师点拨,学生知道原来CO必须首先与一种五碳化合物相结合,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就能被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原,这样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再例如有的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把握,教师不妨把知识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如在讲授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时,若提问:如何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在哪里?②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多少?③流入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又将有几个去向?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多层设问、四面出击,核心问题便不攻自破。

3.课堂结尾中的提问

课堂结尾中的提问可以有多种方式,可以和导入中的问题相互呼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1)和导入中的问题首尾呼应。如在讲授选修3“基因工程”时,导入中给了幅传说中“角似鹿、鼻似狮、目似虎、唇似牛、爪似鹰、髭似马、鳞似鱼、身似蛇”的龙的图片,并提问是否真实存在龙,如何造出一条这样的“龙”。学完“基因工程”后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要造出这样一条龙要经历哪些步骤,学生根据做学知识能够答出需要经历“获取控制合成鹿角、狮鼻、虎目、牛唇等的目的基因制备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筛选重组细胞实现功能表达”等过程。

(2)对一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在必修1“细胞质和细胞器”结尾时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问题:原核生物中唯一存在的细胞器是什么?含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哪些?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哪些?由单层膜构成的细胞器有哪些?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哪些?高等动植物的区别主要有哪些?这些问题既是对本堂课琐碎的知识点的总结,又是学生自己动脑筋归纳的结果,记忆上应该比全由教师讲效果要好很多。

(3)在课堂结尾提出一些发散性的、结合社会热点的问题。如讲授必修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后,可以提出“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能说出原理吗?你认为将来,生物技术还能在哪些领域获得成就?”或者学完必修1“生物膜系统”后,提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有没有更好的模型?”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实验课中的提问攻略

生物课中的实验课非常重要,生物学实验不仅仅是验证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多方面的能力。所以实验课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好。那么要上好生物实验课,除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经历实验整个过程,在动手过程中或是动手后适时的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必修1“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中让学生做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下问题:①与常温下的试管相比,90度高温水浴中的试管出现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什么?②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③加入无机催化剂Fe3+和过氧化氢酶的两种情况下,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声,这说明什么?④加入无机催化剂和酶时,其中哪一种反应速率快?说明的什么?⑤那么相比高温或者无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酶对于生物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为什么至关重要?

再例如在必修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过程中,组织学生“将强光(200W灯泡照射5min)、弱光(25W灯泡照射5min)、黑暗处理过的3片葫芦藓叶的临时装片。分别置于显微镜下,然后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形态变化。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在光线变化的条件下,叶绿体形态发生了变化,那么在其他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叶绿体还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呢?”此后学生就会积极思考,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复习课中的提问攻略

高中生要么面临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要么参加高三的高考,无论哪一种,都要进行复习。复习课就显得很重要,在复习课适时的提些问题,不仅对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思维的发散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复习必修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时,可以提问“从写列几种情况分别找出,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分别是哪些?”①某地区的农作物因遭遇连绵的阴雨而严重减产。②在一现代农业的温室大棚内,工人正在向温室内的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我们发现,经这种方法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增加。③在盛夏的中午,很多作物因蒸腾作用过分剧烈而导致气孔关闭,出现了“午休”现象,同时测定发现,植物的单位时间内的光合作用产物量显著减少。④某地区作物因某种原因而产量低下,经农业专家测定后发现是由于土壤缺乏磷元素造成的,经补充磷元素后,作物产量显著增加。

再例如,在复习选修3“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时,可结合必修1、必修2“细胞增殖”的有关知识点提问:①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和有丝分裂有何异同?②什么是同源染色体?③如何识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图像(从细胞是否均等分裂和染色体行为方面分析)?④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有何不同?⑤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否只能进行减数分裂?⑥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和卵子是否直接就能结合形成受精卵?⑦有性生殖和减数分裂有什么联系?⑧胚胎移植的前提是什么?上述问题具有综合性和连接性,对复习有显著帮助。

总之,课堂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正确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效果。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就是要利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重点,不时变换提问方式,精心组织提问语言,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并培养学生发现、研究生物问题的勇气与方法,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教师应变能力的体现,一种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更是联通师生之间的桥梁,提升课堂凝聚力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门艺术,把握这门艺术。让提问之花,在课堂绽放。

参考文献:

[1]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郭友,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