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范文
时间:2023-04-03 07:2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必修二生物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1高二生物备课组由组长林英组员叶锋、高晓燕、陈佳佳组成,本学期我们将以学校工作意见和教务、教科处等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为目标,以学校教学工作实施方案为指南,以生物教学大纲和学业水平测试纲要为依据,认真开展少教多学的课题研究,加强教学模式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使高二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本学期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高质量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本学期要完成教学任务是人教版选修本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以及进行必修一的实验复习,如果时间允许还将进行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章)
教学进度安排要非常紧凑,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效率。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制订。本届学生高一时由于特殊原因,学生的生物学的基础比较薄弱,落后面比较大。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将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足够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指导学生建立错题簿,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在辅差方面,用鼓励和耐心的态度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努力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对月考、期中考及平时测验进行评价分析,认真分析情况,找到改进措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力争达到教学相长。
2.贯彻教学常规,加强备课组职能,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本学期我们将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年级教学的核心作用,健全集体备课措施,提高备课效率。我们将把每周的周一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我们将完成以下的事情:
①将教材划分,确定出重点与难点以及备课内容。
②将内容分配给各教师,并确定好主讲人。
③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典型例证、同步训练、跟踪测试作出统一的规定。
④在教学框架和教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教案和学案,每人按计划完成自己所负责的教案和学案,由全组讨论后共同使用。
3.深入开展教学科研
我们备课组每位老师都将参与学校的高中少教多学提质减负”教研课题的研究,计划每两周安排一位老师开一节课题观摩课.
组织老师相互听课评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课题评议,及时反馈给上课老师,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另外鼓励每位老师按时完成每学期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4.组织学生参加4月1日的生物奥赛初赛
在上学期辅导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组织好竞赛辅导,把竞赛辅导与培优活动结合起来,制订生物科竞赛辅导工作计划,落实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辅导学生,争取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竞赛辅导工作。
5.研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方向,组织高二备课组出好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和模块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2为了提高高一生物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本备课组努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努力推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构建有科组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科研上一个新台阶。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新学期高一生物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于生物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数学校不开设生物,学生缺乏必要的生物知识基础,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包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
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讲授、训练内容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实验班练习编写、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普通班课堂笔记和练习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一种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
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内质网互动平台,积极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3这篇关于《高二生物教学计划》,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在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课是高级中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课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二)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学生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
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选取生物的结构和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是理解生理知识的基础。生理知识是阐明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重视选取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
(二)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必须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选取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
生物学是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方面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使学生知道生物与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联系各地的自然实际。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的生物种类有很大差别。因此,所选取的植物和动物,既要重视其典型性,又必须尽可能是各地比较常见的,以便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些动植物和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规律。
3.选取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
(三)适当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很快,生物课必须重视用现代生物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内容,并且适当地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科学知识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班级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64、166、169、170四个班级,虽然通过班主任,我对个班的现状有了一点了解,但由于生物是从高二开始的起始课程,所以具体情况还不能下定论。
四、教学进度安排
高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又有别于初中生物的学习。高中生物的学习注重于理解,所以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要强,本学期的任务是完成第二册的学习,也就是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学习。同时完成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好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教学计划范文4新的学期咱们将以丰满的作业热情,端正的教育态度,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法,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快更好执行教育进度,以进步生物学科的教育质量,具体措施如下:
一、规划新的讲堂教育形式
讲堂教育的根本原则:大讲堂、大容量、低难度、主动参加、三讲三不讲(讲要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先学”现已把握了的不讲、内容太偏或者对学生的常识结构和往后开展没有太大的效果不讲,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真正使生物课成为高效讲堂;
讲堂教育的形式:预习检测——情景引入——方针展现——学案导读——自主学习——考虑体会——合作探求——迁移使用及反应;
二、强化基础常识教育
高一学生所学生物常识应以基础常识、根本技能的把握程度为教育方针,适当进步学生生物常识的剖析、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因而,在教育进程要使学生做到深化理解所学常识,清晰地熟悉某个常识与其他常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知道使用这些常识的条件和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组织相关的常识处理实践问题。
三.加强学法辅导,培育学生杰出的学习习气和学习爱好
教师在教育进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辅导,以进步学生的学习功率。要使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学好生物,要引导学生把握生命科学的实质规则,促进学生构成适合本身开展的学习习气。生物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要结合生产、日子实践进行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常识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让生物讲堂教育充溢热情和活力。
四.加强对《新课程规范》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剖析研究
篇2
统筹谋划是工作实施的前奏,是获取成功的基点。一中为了更好的发展,不断的进行谋划、改革、更新。作为备课组长更应该在学校总体部署下,贯彻执行年级组制定的各种措施和教改方案,为提高我校生物教学水平而积极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现特制订本学期高二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 学情分析
生物虽然被学生选择为高考必考科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牢,给予时间不够充分,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以往的知识内容,经常出现遗忘的状态;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课时的限制,很难做到层次性教学,达到人人都清的效果。目前年级做好部署,对班级和学生进行了更明确的分析,针对本班级学生特点,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的教学,抓好重点班尖子生的培养,注重学困生的帮扶工作。本学年有一个有力的因素,我们已经完成选科学生的学考任务,这样在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不会分散精力去学习准备非高考科目,为高考科目的学习提供了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
二、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和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两本教材属于旧教材《稳态与环境》一本书的内容。新教材将一本书扩展为两本书,但仍然是主要从内环境的稳态出发引导学生形成任何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存在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分别从动物个体、植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不同层次的稳态如何实现的,借助的结构基础是什么,由此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的生命观念。但是在总体知识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深入,难度和深度也有所增加。因此本年度教学任务紧张,教师投入的精力要比以前更大,需要精研教材,扩充教师知识面,还要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
三、工作计划与实施
(一)认真组织好集体备课说课活动
备课是教学环节的首要工作。我们面临新教材新高考,研读教材、课标尤为重要。所以在备课前我们要做到:
1、认真研读课标,把握难度要求,斟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2、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把握好基础性,层次性,重视图片和流程图的学习,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3、深入理解教材以及教材所涉及的深入知识,扩充教师本身知识面,追本溯源,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4、注重知识的呈现方式,情境的寻找与应用,多问学生为什么,加强问题设置,避免教学变成教材的誊写者,以此强化理解和记忆。
5、注重形成网络化和结构化的知识结构体系,避免知识凌乱琐碎。
为了达到要求,具体实施如下:在高一放假我们就布置任务完成选择性必修一的学案和课件的初步单元化教学设计,在本学期我们的备课将会利用集体备课,由主要负责人梳理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高考要求等,然后由大家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新教材,研究新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导学案和课件,做到落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授课活动要求
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还要认真备好每一课时的课,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并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课件和书写教学案,并根椐学生自学情况,教学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后并及时反思。
(三)进一步完善学案教学,积极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探究式生物教学方法。
生物学知识内容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上课前,先让学生利用学案进行充分自学,熟悉基础知识,上课时,师生再进行互动,通过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就是难点,再进行讲解,坚持做到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只讲重点、难点,真正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探究式大容量的高效生物课堂。
(四)分层作业布置
备课组长选择固定一套试题作为整体训练,然后组织教师分别编写好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课后练习(作业),做到课堂知识日日清,当天回顾,及时巩固;讲过的旧知识循环回顾,以总结知识、补错题、价值题为主,避免遗忘。
(五)组织好周测和月考
要求:周测题难度和题量适中,及时评阅等并讲评;月题题量要充足,卷面要清晰,难易适中,无错误,考试后及时分析讲评,查找不足,以便在阶段的教学中及时修正。
(六)做好听评课,共同提升
依据学校和年级组的要求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每次公开课都认真组织,集体讨论,发现亮点,查找不足,总结提高。
(七)以老带新,促其成长
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制定好师徒结对计划,要求新教师必须听完老教师的课,充分备课后再上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达到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需要。
(八)加强技术性学习
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制作课件,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九)配合生物教研组搞好本学科集体教研工作,
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四、教学目标
本备课组本学期的主要任务如下:继续坚持贯彻“抓中间,促两头,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的战略思想。注重“双基”,踏踏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逐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科能力。争取在全市联考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保三争二。
篇3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②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
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⑤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⑥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文章分析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4段)列举动物游戏的现象。
第二部分(5~8段)游戏类型及特征。
一层(5段):写动物游戏的类型。
二层(6~8段):介绍动物游戏的特征。
第三部分(9~15段)介绍现今世界上对动物游戏研究的几项结果。
一层(9段)指出动物游戏行为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二层(10~14段)介绍人们对动物游戏行为的几种看法
三层(15段)指出要解开动物游戏的秘密,还要深入研究。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
2、语言准确、平实、通俗易懂。
语言特色
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概括,避免含糊、偏颇。如“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高仿真和动物行为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深入体会。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问题探究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并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3、初步了解了动物游戏的方式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动物为什么游戏。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找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几种学说。
明确:动物游戏的学说有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4、动物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动物游戏的学说也是多种多样的,你同哪种学说,请结合自身知识加以说明。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赞同一种学说,也可将两种或多种学说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我们无法确定问题的答案,要解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5、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
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6、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猜你感兴趣:
1.高二语文必修三《离骚》原文及注释
2.高中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3.人教版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
4.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篇4
关键词:人教版化学;理科;结构体系
一、人教版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化学1》有4章,《化学2》有4章,为了更好地使全体高中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必修《化学1、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2]。《化学1》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运用分类方法,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化学性质等为主线,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对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属性变化进行概括和应用进行讨论。
《化学2》在初中元素周期表和《化学1》学习过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非金属元素氯、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具体分析碱金属、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由周期表中的元素,寻找出物质的成因,从而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在初中和《化学1》中涉及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讨论化学与热能和电能的转换;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又从能源的角度切入有机化合物烷烃,并分析讨论,最后回归到社会,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结束。
《化学1》以实验为主线,《化学2》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从不同方面体现融合,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突显出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出高一阶段化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为后续的多样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作铺垫。
二、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及分析
表2 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
台湾翰林版化学教科书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文本,基础化学(一)第一章以“物质的组成”为切入点,介绍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质与变化,接着介绍“原子量和分子量”,用分类的方法介绍了纯净物、混合物和溶液。第二章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介绍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并介绍元素周期表及结构。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分别介绍化学反应及与能量的关系和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基础化学(二)则以“物质的构造与特性”开始,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网状固体和金属固体,为第二章“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和与生物体的关系的讲解作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化工的关系,突显化学的社会价值。基础化学(三)则以介绍“气体的通性”开始,引出气体定律和理想气体。接着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基本化学反应原理。总体而言,基础化学(一)、基础化学(二)包含了化学原理中难度较低的内容,而难度较高的计算则放在了基础化学(三)中。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化学科交叉、教法
生物学是在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精确的、定量的、升入到分子的综合型学科,学科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的地方。虽然现在科学已经逐渐的在淡化学科间的界线,但生化学科的交叉点还是最多的。内蒙地区09年进行新课改,开始使用人教版新版教材,相对别的省份展开得相对较晚。教改后要求在新教材中主张渗透学科间的交叉。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发现,两学科在进度上的不协调。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造成没有化学知识作铺垫的情况,为生物学习带来障碍,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也显得乏力。
解决好这个矛盾,则会降低生物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但教师在讲授时,越过化学知识讲生物,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一知半解。这样为生物的学习和化学的学习都会埋下隐患。本文就笔者综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与化学教师的探讨,得出一些想法,就高中生物与化学课程矛盾进行归纳论述、望能为教育同行尽些绵薄之力。
一、生化学科交叉错位部分(人教版必修中的呈现举例)
表中归纳可知,生物在高一上学期教学的内容中,有许多就在化学高一下学期或者高二才接触这些内容。这样两学科就出现了教学进度上的不协调。例如,蛋白质、糖类、核酸、脂质等这些内容。按课程标准(如蛋白质)要在对应1-2课时完成其基本单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空间折叠形成一定形态的蛋白质分子,掌握他们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等。对于一个高一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就要对一些化学专业名字接触:“基团”、“化学键”、“结构式”、“结构简式”、“羧基”、“氨基”、“肽键”等不能理解,造成学习困难。此时我们的教学方法一定得处理得当,过细讲解化学则会变地道的化学课,有悖生物学教学内容;草率避开则会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化学知识的初步认识形成障碍。对此,笔者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错位知识教法探究
1.按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进行教学,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每章每节所联系用到的化学知识.对该部分知识简单分析,学生学过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提点提点,直接可用于生物教学.若是学生没学过的,则应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适当拓展相关化学知识,使其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上去理解现在的化学名词概念,使学生有能轻松感,成就感。这样学生拥有理解的完整、正确概念做基础,就可很快用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讲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出现了“氨基”(一NH2)、“羧基”(一C00H)等有机化学的术语,而在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清楚地讲符号“一”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并表示共价键。在讲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这部分化学知识,并对蛋白质的结构式加以解释。这样,对生物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不仅对生物课的学习有益,也减缓了以后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在讲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时,教材首先讲三磷酸
腺苷这一重要的化合物,学生对三磷酸腺苷是完全陌生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这部分内容。只要先适当地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讲一下生物的特殊性以及ATP的特殊性,这样,细胞内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储藏过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用各种电教手段以及实验方法“激活”化学知识。
教学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切人点,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如投影、实物、演示实验等形象而生动地解决化学知识给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构成的障碍,以达到“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在氨基酸空间结构讲解时,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分子及投影图像,学生在学习书写氨基酸结构式时就能随心所欲的书写以及辨认应用了。另外,在学习“淀粉遇碘变蓝”时,教师不妨分两步做实验:首先用纯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为参照,其次再用种子加碘酒变蓝,这样,既能说明种子中含有淀粉,而且对“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化学
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三.教材编排优化建议
优化现行《生物》和《化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内容在生物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在相应章节中设置诸如“科学视野”、 “阅读资料”、“注释”等小栏目,对正文内容中出现的化学名词作以解释和说明。初中化学教材可以提及一些化学键和有机物的初步知识,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像缓冲溶液、层析(色谱)等知识,生物中经常应用,而高中化学该部分为选修内容,部分学校不开设该部分内容.可以在生物教材的对应章节增加对应知识的标注,注明在化学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以便学生自助学习和查阅。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本教育;师生角色互换;前置作业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欢天喜地庆贺高考制度的恢复,而今,我们却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讨论着如何改革高考制度。三十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就如摸着石头过河,学生许多素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滑。长期被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严重限制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扼制了学生潜力的挖掘与拓展。因此,新课标教育理念要求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便应运而生。
一、生本教育的定义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一种生本式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依靠学生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二、“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提出
山区县各种资源有限,人们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不多,所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广大学生都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高考分数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课堂就很难脱离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而且,笔者从十年教学生涯中深刻感到,要改革不理想的考试制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从教育方法入手,尽量让教育往培养素质方向靠拢。比如,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非应试能力。然而,“师生角色互换”式的课堂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师生角色互换”是指让学生课前自学,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归纳和重组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充当教师角色,将自身对知识的领悟传达给其他同学,亲身体会老师对信息的加工方法,教师只需在适当时候参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作好引导,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培养能力双重教育的目的。
三、“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的运用
“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关键是要设计好前置作业。前置作业是指在老师开展课堂教学前布置给学生完成的“作业”。前置作业的设置要相对开放、低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有几种比较典型的课型,下面谈谈常见课型中前置作业的设计以及“师生角色互换”课堂的开展实例。
1.常识课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常识介绍的课型,对于这种课型我一般会将前置作业设计成三部曲――浏览课本内容归纳知识要点提出你的疑问。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一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归纳本节内容知识要点,课堂上请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述他们对这节内容的理解,最后提出自己的疑问,请班上的同学回答。以下是我校高二某学生的课堂实例。
这位学生首先向同学介绍了本节知识结构,然后呈现教材P54图,让同学们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表转换,列出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表。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完上表内容后,此学生再简单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利用教材信息让其他同学讨论并回答教材P55讨论题。
最后,他提出了个人疑问:“植物激素也有专门的分泌器官吗?与动物激素相比有何不同?”希望班上同学或者老师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及时表扬这位学生的表现,回答他的疑问,并扼要总结以及对本节知识作必要补充。
2.习题课
每个学生对相同知识点具有不同的视野,导致学生答题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习题课前置作业时,可要求学生课前整理好错题,在错题旁边注明出错的原因;或者让学生收集认为最容易错的题目和推荐认为最好的题目,在收集试题时必须说明自己选择或推荐的理由。
教师要对学生的总结和自我剖析作出及时的表扬,随后邀请答对的同学讲述如何思考这些题目,最后再作必要的解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将原先所做的试题重新复习了一次,最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题目的价值。
3.探究课
我们的课堂教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探究,其实是对前人认识的重认识、重验证。因此,让学生事先通过预习做好知识的准备或充分的感知,即使学生自学后知道结论,他也必定心存种种疑问,依然保持着浓厚的探究欲望。探究课的前置作业教师可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五个问题:(1)探究目的;(2)原理;(3)实验设计;(4)预期结果;(5)你的疑问。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一节中,高二某学生课堂上首先向大家介绍此活动目的及原理,然后着重介绍并投影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这是最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最后提出如何确定浓度梯度范围的疑问。教师应即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并补充“预实验”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预实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
从“师生角色互换”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既有“学习身份”,又有“指导身份”,这里面的“学”体现在课前的主动自学,课上共同分享,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知识体系。我们亦可从中摒弃拘谨被动的师本课堂,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疏远氛围,实现自由、平等、积极的交流式生本课堂。通过前置作业,还可纠正学生学习依赖性心理和做事眼高手低的浮躁现象,培养学生做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解除对学生智力发挥的限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力。
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家长十分注重分数,而忽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家长轻视的态度也会导致学生对前置作业敷衍的结果。以上这些困难,需要我们教师在“师生角色互换”式课堂的实践中研究对策,不断完善这种具有尝试性的新型教法。
参考文献:
篇7
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减数分裂”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考试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又是学习遗传定律的基础,理解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三个班级均是普通班,这部分内容虽已学过,但由于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学生大多都已忘记,虽然才复习完有丝分裂但是因为减数分裂比较抽象,所以学生难以很快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减数分裂的概念。
(2)阐明形成的大致过程。
(3)区分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4)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表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保证物种稳定的重要条件,从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概念。
(2)的形成过程。
2.难点
(1)区分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数分裂发生于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染色体的行为等内容,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遗传定律、生物变异、个体发育相关内容的真正理解和运用。减数分裂这节在必修模块中起承上起下的作用。因其有复习过的有丝分裂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知识作铺垫,也要为遗传规律和生物的变异夯实牢固的细胞学基础,扎实复习本考点意义重大。但因教学内容抽象,知识量较大,因此该内容上了四个课时才完成。这部分内容虽然在高二已经学过,但相当抽象而存在遗忘率偏高的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先安排了一节自习课,让学生梳理一遍课本内容,同时让学生自己绘制减数分裂图形,然后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深刻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点遗忘的程度,在展示的过程可以看出许多同学都很沮丧,都觉得这些知识点几乎快忘光了。另外,在后面的几节课中同样采取先让学生做,而后老师再进行补充的方法。几节课下来,有许多同学不再像第一节课那样觉得什么都不会,虽然仍对知识点掌握得不是很好,但起码老师讲的问题能听得懂了。
从有丝分裂已有的认知到减数分裂中未知的规律的探究、温故知新。分散难点、分步处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行为,图文结合。课堂上边练边讲及时反馈巩固复习成果,能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学比较精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让其通过图形表达出来。这样既检测了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程度,又完成了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采用的是从图形中总结规律再回到图形中去,让学生真正理清其内在区别,同时又配以例题来巩固。这样的处理又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和找规律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高三生物课程 复习课 高效课堂
根据教育部门各年级课程设置,高中生物学课程课时安排每个模块均为两个课时。如此,广东绝大多数高中在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进入高三生物复习,每周四个课时。要完成全面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三本书,选修两本书的内容,期间还要完成各种测试的试卷讲评,任务非常繁重。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创设高效课堂是有效手段之一。
一、巧妙安排复习顺序,以新角度复习旧内容
在上新课的时候,教师讲授光合作用的内容基本是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在第一小节中首先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其中加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然后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在第二小节中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在高三一轮的复习中,此内容的切入点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然后提示学生,本内容复习的光合作用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这个反应式中,教师让学生观察此反应式,鼓励学生提出和此反应式相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出问题:H2O和CO2是如何变成CH2O和O2的?怎么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能在光合作用中到哪里去了?哪些因素在影响光合作用?这个反应式是如何发现的?由此引出光合作用过程、场所、色素、影响因素、探究历程等相关问题的复习。
从新角度复习旧内容,使新课学习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转化成复习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其间复习回忆旧知识,还有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的过程,不会让学生感觉在吃剩饭。如此处理,能充分利用学习方法中的组织策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类,以核心概念、核心理论为中心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例如可以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把涉及光合作用的所有内容全部囊括其中,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细讲原理典例练习,培养元认知能力,为迁移而教
在2011届最后的模拟练习中,学生所做的华师附中一道涉及光合作用的习题和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中的26题蝴蝶兰的题目有极大相似性,但是高考时有学生觉察不出两者的类同之处。在模拟试卷中这种相似的题目非常罕见,但是学生不能迁移,实在令人痛心。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29题第(4)小问,要求提供监测叶绿素产品中是否含有其他色素方法并写出主要步骤。此内容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主要的步骤是一样的。由众多此类问题可见,让学生在书本中的情境中掌握一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这些知识在新情境中运用的问题,即知识的迁移问题。
布鲁纳曾说:“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心理学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强调基本原理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学生迁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细胞呼吸的原理、光合作用的原理、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教师要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在基本原理教学中,研究表明,影响迁移的一个因素是学生学习的例子的数目。吉克(M.L.Gick)等人的研究告诉我们,要将某一原理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需要用多个例证(不少于两个)来说明这一原理。此外,还需指出,每个例子中原理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做才会有助于迁移。根据这一原理,在进行考点复习时,教师需对相关的考点提供足够的例证进行说明,并且要循序渐进地注意使用变式训练题。要先使用和原理相似的例子,以促进学生很好地理解,然后使用变化大的例子,这样可促进迁移。根据此原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复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将课本中文字过程的描述转变为简单的方程式;将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转换为用O2释放速率表示的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变化规律表格转换为曲线图。在平时教学时应多关注知识迁移的训练。
为迁移而教的另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和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控。布朗(A.Brown)等人研究表明在下述条件下,迁移更容易发生:(1)所迁移的知识可用原因结果关系描述;(2)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灵活应用以及在各种情境中的应用;(3)有精力从原先学习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原则。由此在加强原理教学的变式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能够从例题中提取出问题解决所涉及的原理及相关知识点,根据题目的具体问题,如何灵活应用原理。教师在讲解习题中学生出现的共同问题时,不仅要指出正确答案,而且要指出正确与否的原因,教会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不仅是完成了作业,而且要能领会试题在考什么考点。例如: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第26题:观赏植物蝴蝶兰可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
(1)依图分析,长期干旱条件下的蝴蝶兰在0―4时?摇?摇(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摇 ?摇;
此时段?摇?摇(填“有”或“无”)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原因是?摇?摇?摇 ?摇?摇?摇。
参考答案:有。此时段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第一、二阶段均有[H]产生,第一、二、三阶段均有ATP生成。无。此时段没有光反应,而暗反应必须要由光反应提供ATP和[H],故不存在暗反应。
解析:此题涉及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和过程,一些考生因为题干中蝴蝶兰在夜间吸收CO2并贮存在细胞中,所以认为夜晚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意识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本来就是连续的过程,没有光反应也就没有暗反应。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晚上都可进行的。如果在课堂训练中,教师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并能够灵活应用,正确迁移,他们也就不会因此失分了。
三、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在复习课中,要注重详略,多讲学生需要的。如此,可以节省上课的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复习的深度。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虽然对复习内容进行过新课的学习,但是因为相隔时间较长,基础知识遗忘得非常多。针对此现象,可以让学生采取课前复习的方法解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理科班学生常常因为课外作业量大而无法完成此工作,教师可以采取课上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然后在午读的时候进行基础知识识记的巩固训练。
考试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考纲和学生的情况,精讲学生需要的、难理解的,略讲记忆要求多、理解成分少的,使上课的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应用。比如在必修一中,细胞的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内容要重点讲,而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内容可以略讲。为了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学生画真核细胞的结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时期的物理模型图。在必修二中,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计算是难点,需多加练习,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可以假说―演绎法的步骤为线索,进行复习;变异涉及育种方式要精讲多练,育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复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内容是必修三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可让学生通过调节流程图来进行复习。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现代认知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篇9
[关键词]同一个 上课模式 不同班级 不同效果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中学校的每一个年级都会有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班级,因此,一个教师得承担两个或更多的班级的教学任务。但我们发现,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中,采用同样的上课模式所取得的教学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有的班级学习效果很好,而有的班级学习效果很差。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取决于教师能否使一节课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每个班级学生的素质不同。因此,在当今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同一个教师承担多个教学任务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现笔者就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所带的3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苍梧中学2010级3个班级(1003班、1006班、1010班)共225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大都来自苍梧县及其周边地区,超过65%都是来自乡镇农村。
2.方法
采取由同一教师(笔者本人)上课并讲授同一课程(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第一册),教学后再一起进行统一考试的方式。我校高二生物分为文科和理科,文科为每周2个学时,整个学期共38个学时;理科为每周3个学时,整个学期共57个学时。本次选择的3个班都是理科班,每个班级的课程教学时数完全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均采取了确保重点、难点、易错点内容得到保证的理念,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3个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试卷都由高三具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统一命题,第三次考试试卷为2012年1月梧州市高二年级的生物统考试卷(选择该试卷的目的是减少漏题以及避免学生根据科任教师的习惯猜题、蒙题等因素对成绩的影响)。试卷格式为:分值是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非选择题4题(三题为综合分析填空题,一题为实验题),共4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阅卷采用流水作业,同一题目(综合分析题或实验题)由同一个学科教师批阅,以减少评分误差。学生的考试成绩输入Excel,计算出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同时计算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说明:优秀≥80、80>良好≥70、70>合格≥60、60>不合格)所占的人数、比例,并进行比较。
二、研究结果
我们计算各班学生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人数、比例以及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详见表一、表二和表三)。
表一 各班级学生考试人数以及考试成绩各项指标的比较
(考试时间:2011年9月28日早上8:00――9:30)
表二 各班级学生考试人数以及考试成绩各项指标的比较
(考试时间:2011年11月8日早上8:00――9:30)
表三 各班级学生考试人数以及考试成绩各项指标的比较
(考试时间:2012年1月13日早上8:00――9:30)
从几次考试的结果来看,1003班的各项指标最好,其次是1010班,最后是1006班。这些结果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上课模式有关。
三、分析与讨论
1.学生的课堂表现
1003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够主动地学习,将精力放在整堂课上,课后能够主动复习、完成作业、预习新课。1010班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地放在学习上,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管懂不懂,都先大声回答。所以在1010班上课时总觉得上课时间短,因为要提醒这个或那个学生注意听讲。而在1006班上课时,学生很安静,教师提出问题,基本上没有人主动来回答,教师点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比较小。所以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的兴趣、动机等显然相差很大,而且不同的班级,其纪律、学风、班风也相差甚远,这是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之一。
2.学生的学习效率度
1003班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基础普遍较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比较容易地解决,学习相对轻松。1010班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听课后对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但是不管课堂上还是其他时间,都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老师来补充、讲解。而在1006班,学生们不管懂或不懂,都不敢说、不敢问,甚至惧怕做题,学习效率不高,在很多时候学生们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这些也是造成成绩差异的因素。
3.教师的上课模式
本学期采用的上课模式为:①课前由科代表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所有问题交给老师。②教师将收集来的问题输入到课件的第一页。③上课时先进行“你的问题我来答”活动,即A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由B同学来回答,不管对错,教师都不进行点评。④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⑤学习完课程内容后,进行“我的问题我来答”活动,即课前A同学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由A同学来回答,并且在A同学回答完后,由教师进行点评。⑥进行练习巩固。这个上课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所以哪个学生主动学习就会取得好的成绩。这是影响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
四、解决方法
1.改变教学方式
在教学时,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上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
2.督促学生学习
一名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5分钟,也就是说学生不可能整堂课都在听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问题,如备课内容是否过多,学生能否消化,能否把握重难点,学生在理解知识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建议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放在前半节课上,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端正教学态度
篇10
关键词: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课程设置;毕业会考
德国的教育由各联邦州负责,中学课程设置由各州设定操作细节,但一般大同小异。巴伐利亚州是德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州,其教育水平可以代表德国教育的最高水准。
德国基础教育①从五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分流后学生会进入3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中进入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学生在十二年级结束时需进行高中毕业会考(Abitur)。该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但与高考不同的是,它不是选拔性考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成绩用来证明学生是否具有上大学的资质,只要通过即可。文章按照惯例将文理中学的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定义为高年级阶段,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和高三年级。
一、课程设置与评分体系
(一)课程目标与重点
德国文理中学高年级阶段的课程目标与重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广泛、深入的普及教育,并以此为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做准备。第二,在高中毕业会考中,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须包括基础学科(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第三,高中毕业会考共设5门考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外,学生可自行安排考试科目。第四,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从所在中学提供的课程范围中选课,并设置个人学习重点。第五,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也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致力于为学生的大学学习、自主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第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主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责任感。第七,课程特点体现在两类研讨课中,即科学导论类研讨课和针对大学学习及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二)课程选择
十年级是高年级阶段的导入期。在结束导入期前半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从学校提供的课程中选择一些科目,作为自己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重点。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包括四个半年)取得的成绩将被纳入高中毕业总评成绩。各文理中学根据学校的学科重点提供相应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无例外,学生在整个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将受所选学科的约束。
1.各科目学时
在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所选科目包括必修科目、选修科目和旨在培养个人能力的研讨课。三门基础科目,即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每周学时数各为4学时。其余科目每周2~3学时,若学生将第二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列为会考科目,则每周学习4学时(见表1)。
2.选课说明
学生必须填报所有的必修科目。对于选修科目,学生可在表1所示每行的几门科目中选取一门作为选修课程。其中,自然科学2(生物、化学或物理)或第二及第三外语或信息学只需在十一年级学习。对于研讨课程,学生须在十一年级全年和十二年级前半年选择两门研讨课。针对个人能力发展情况,学生可根据总体选课情况自行决定其他科目及其学习时间。
(三)特色课程
1.研讨课
科学导论类研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技能,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则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职场能力。研讨课通过拓展校外联系,让学生对学术和职业实践有初步了解,并使他们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规划有广泛定位。在十年级时,学校会通知学生哪些主要科目会开设研讨课,以及这些研讨课的主题,同时会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对于研讨课的想法。研讨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工作的普遍方法,并着眼于高校和职场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就这方面而言,无论主题是什么,所有的研讨课都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研讨课中,学生会进行自主研究,而教师只是作为专业和方法层面的专家指导学生开展工作。许多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上的伙伴建立了联系,因此,研讨课发挥着联接文理中学与高校和职场的桥梁作用。
(1)科学导论类研讨课
研讨主题包括世界宗教在德国(主要涉及科目:宗教学)、文学模型在电影作品中的表现(主要涉及科目:德语)、发现莎士比亚――人物、时代与作品(主要涉及科目:英语)、经济市场中的数学(主要涉及科目:数学)、未来能源(主要涉及科目:化学)、历史转折性事件对地区的影响(主要涉及科目:历史)。
在研讨课中期报告中,学生将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研究工作的结果作出详细论述,并自主撰写研讨课论文(大约为10~15页),参与答辩。
(2)针对大学学习和职业定位的研讨课
学生在对大学学习和职业进行定位的过程中,会得到为期一年半的指导。通过参与一个以应用为主的项目,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和职业的定位将更加深入,尤其是有目的、系统性的团队合作能力会得到提升。伴随着外部伙伴的加入,学生有机会对企业及其所提出的要求有更加切实的了解。可行的项目包括借助机器人组合部件的汽车安全理念的发展(伙伴:汽车供应商;主要涉及科目:信息学)、网页设计(伙伴:区域报社;主要涉及科目:德语)、针对地方企业的市场分析实践(伙伴:中小型企业;主要涉及科目:经济与法律)、关于“预防成瘾”的项目规划和实施(伙伴:社会机构;主要涉及科目:生物学)、商场的围墙外立面设计(伙伴:城市建设局;主要涉及科目:艺术)。
2.附加科目
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范围选择附加科目。通常,这些科目每周的学时数为2小时(见表2)。
3.外语科目
(1)长期学习的外语
指第一外语(从五年级起)、第二外语(从六年级起)以及文科类学生的第三外语(从八年级起)。学生必须在高年级阶段至少选择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作为高中毕业会考科目之一。
(2)较晚开始学习的外语
学生可以从十年级开始学习该外语,但必须选择该外语课程学习直至十二年级。由此,学生可以在十年级提前结束自己的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学习。
4.艺术或体育方面的附加科目
如果学生想把艺术或音乐选为会考笔试科目,那么除了正常的艺术课及音乐课学习之外,还须选择附加学时(艺术每周2学时,音乐每周1学时),以达到高中毕业会考对专业实践基础的要求。如果学生想选择体育作为会考科目,则须选择每周2学时的体育理论课程,以获得该科目的专业理论基础。
(四)评分体系
1.毕业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德国高中毕业总评成绩满分为900分,其中平时成绩600分,会考成绩300分。根据上述评分要求,学生从高年级阶段的第一天起就要为积累分数做好准备。在十一年级前半年、十一年级后半年、十二年级前半年和十二年级后半年4个阶段,学校将为学生确定半年成绩。最终,共有40门次科目的半年成绩计入毕业总评,每门次科目满分15分,共计600分。通过高中毕业会考,学生将获得总评要求中的另外300分。这300分由5门会考成绩组成,其中每门满分60分。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的最终成绩超过732分,那么等级为优秀。
学生在高中毕业总评中获得的分数将最终换算成等级,具体换算方法如表3所示。
2.平时成绩计算方法
各科目的半年成绩由大成绩和小成绩或研讨课成绩综合评定而成。大成绩指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每门所选科目的课堂考试成绩,不包括研讨课;小成绩指学生通过口试、实践、测验、报告展示和实习所获得的成绩,包括小论文。在每个阶段的所有科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至少获得两个小成绩,其中一份是口试成绩。关于如何确定研讨课成绩,学生可以从自己所在学校获得相关信息。
在每半个学年结束时,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所有成绩为其计算出半年成绩。其中,大成绩和小成绩的平均分在半年成绩中权重相同。若学生有一个半年成绩为0分,则视该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未选此课程。通常,这种情况意味着该学生将不能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且必须留级。
3.成绩录入规定
从十一年级前半年至十二年级后半年,共40门次半年成绩将会被纳入学生的总评成绩,包括来自必修、选修范围的30次成绩和来自能力培养范围的10次成绩,学生可选择删去一个较差的半年成绩。5门会考科目的成绩必须全部纳入总评成绩(见表4)。
二、高中毕业会考
在十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将参加包含5门科目的高中毕业会考。面向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是德语、数学和一门长期学习的外语。另外包含一门社会科学范畴中的科目,如宗教学或伦理学、历史和社会学、地理或经济与法律;一门其他科目,如生物或化学或物理、另一门外语、信息学、艺术或音乐、体育。
在毕业会考中,德语、数学和另一门科目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其他两门以口试(学术讨论)的形式进行。笔试为全联邦州统考。
(一)笔试
高中毕业会考笔试于每年5月进行。在5门会考科目中,3门会考科目是笔试,其中德语和数学必须笔试,第3门会考笔试科目可以从另外3门中任选一门。选择艺术或音乐、体育科目的学生还需参加特殊专业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和专业实践)。
(二)口试(学术讨论)
高中毕业会考口试最迟于会考笔试开始前6周举行。学生必须确定自己的会考口试科目,除德语和数学以外,其他所有的必修、选修科目都可选为口试科目。考试委员会将针对学生4个阶段的学习确定主题范围,这些主题范围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基础。
(三)考试结果
最终,5门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是每门考试分数乘以4(即最高15分×4),因此,每门科目的最高分数为60分,5门科目满分共300分。
三、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前提条件
如果未满足表5中的某一规定,或学生退出高中毕业会考,则视为第一次会考不及格。
四、启示
德国文理中学高中课程体系给我国带来如下五点启示。第一,研讨课为学生顺利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充分明白在大学将如何学习所选专业,且将来如何在这一领域发展。第二,选课系统为学生在必修、选修和能力培养范围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天赋选择学习重点。第三,平时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2/3、会考成绩占毕业总评成绩1/3的评分体系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能够充分选拔人才,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打好学习基础。第四,平时成绩中40门次科目的成绩会被带入毕业总评成绩的规定,避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只注重会考科目,忽视其他科目的现象,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第五,会考科目成绩必须计入总评成绩,其他科目可以忽略一次最差成绩的规定,尊重了学生天赋和特长不同的事实,使偏科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