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内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16:0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内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媒介伦理 非正式控制 自律 他律
媒介伦理从媒介诞生之日起就作为重要要素存在于媒介及媒介关系中。现代媒体在社会中除了要处理好自身发展还要兼顾好一定的“社会控制”功能,媒介与伦理在现实需要中交叉而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媒介伦理学。
传播媒介在担负着传播功能的同时,还担负着社会控制的功能。只不过与传播功能相比,社会控制是一种“幕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有效控制。美国学者沃伦・布理德(Warenn Breed)在其文章《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中提出“潜网”的概念。他强调,在报社内部始终存在一个十分微妙又强劲的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图得以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新来的从业人员对既定行规进行干扰。新记者会逐渐循规蹈矩,然后将自己融入那张潜网。①媒介伦理在这张巨大的“潜网”中扮演了网络中的每一根网纹线,从伦理方面框定了整个网络的内部活动以及内部人员的活动。笔者认为,媒介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价值、控制、引导、规范”四个关键词展开,核心是媒介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建立,而其中从对媒介的控制角度、自律与他律两个方向综合来界定现在媒介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显得比较确切。
一、 媒介伦理学中的对媒介非正式控制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自律: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规范
综观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媒介伦理问题,其背后很多主导因素是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或缺失。在对媒介进行非正式控制的过程中,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是整个媒介职业道德的基础与基石,规范了个人道德也就是从基础的层面规范了整个媒介职业道德体系。将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规范同媒介伦理失范的不同侧面结合起来发现,个人道德失范很多是基于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即媒介生态环境随整个社会多元化发展,非正式控制下的个人道德规范没有及时跟上环境的多元化发展而引发、出现了部分伦理漏洞与伦理冲突,如出现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与误导广告等。
“纸馅包子”这则假新闻的出现,就是媒介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失范的典型。无论记者訾某是唯利是图而编造新闻还是使用媒介手段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以求达到典型效果,他都超越了媒介从业人员个人的道德底线,沦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约瑟夫・R・多米尼克在其著作《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中提出了与从事媒介传播职业的人密切相关的五种道德原则:中庸之道原则、绝对命令原则、功利原则、无知之幕、自我决断原则。②运用上述原则评判“纸馅包子”这则假新闻, 记者把“无知之幕”变成了“无知之墓”,被外界的利益诱惑最终成为了被自己所认为的“利益”而利用的媒介从业者。
(二)他律:媒介行业的行为准则
1、微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
对于媒介行业而言,单个的媒介组织是行业细胞;而对于单个媒介组织而言,媒介行业是单个媒介组织的集合。媒体个体内部控制通过在大多数媒介单个组织中制定文字形式的编辑方针、运营方针等来完成内部成员的道德规范。外部压力则是通过经济压力、媒介监督、媒介道德规范与职业精神的教育等来实现。
微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是针对具体环境下具体媒体的伦理存活要求来制定媒介行为准则的。譬如,广播电视系统通过《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1995年5月1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认真贯彻执行》等。③相对比之下,美国等欧美国家选择在自我管理中实现管理与伦理的结合,并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约束与匡正了媒介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如:美国电影协会评级系统(MPAA rating system)等。
2、宏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
宏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是指国际性、区域(地区)性媒介行业内的行为准则。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闻传播史发现,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区域性事务交往的频繁,在这些特定的区域或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或是区域性的媒介组织。此类媒介组织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实现了媒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对于微观媒介行业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媒介伦理问题。如在技术垄断和媒介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霸权背景下的媒介霸权。
将“文化霸权”的概念引申至媒介领域就表现为两种形式的“媒介霸权”:一是国外媒介集团通过媒介优势来剥夺它国信息与媒介,上升到了“媒介帝国主义”的层面上。二是在以国内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行通过媒介手段进行掌控,从而得到心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绝对优越感。宏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是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整个行业均衡的利益分配等提供一条道德准则,提供一个价值方向。然而,“媒介霸权”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更大范围内对于媒介伦理的违背。“媒介霸权”将大量媒介资源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这少数人形成对媒介的垄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家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撰的《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提供材料:
1954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研究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并在法国波尔多通过了以下关于新闻人员的义务宣言。
……
1977年8月,在阿拉伯联盟主持下,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了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4)
虽然应运而生的这些行为准则多少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从时间和内容上来看就会发现其弊端:宏观上的媒介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但没有固定组织在固定时间审视并制定与时俱进的行为准则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而是拓宽了如“媒介霸权”等滋生的肥沃土壤和放纵了宏观层面上媒介失范者的伦理缺失行为。
二、 媒介伦理学中的对媒介正式控制方面研究内容
媒介伦理学中的对媒介正式控制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来实施的。与非正式控制方面研究内容相比,此部分相对比较硬性。在媒介发展中,严守机密、保护著作权、尊重隐私权和名誉权、提倡正当竞争等媒介伦理问题在大众视野中越来越被关注。在媒介职业道德体系的塑造中,除去非正式控制方面的软性研究内容外,就是正式控制中的硬性法律内容。当然,法律的公平、公正以及法律的强制性等特征在媒介职业道德的塑造中得到重视与充分体现。
(一)自律:约束媒介从业人员行为的法律
从媒介现实来看,我国注重从伦理与法理两个角度来共同约束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在不同的侧重面上对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许多道德准则等相继出台。如《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等,但媒介职业道德体系塑造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对个人职业道德塑造的泛化与分散,只是针对现有问题解决现有问题,可能有些问题还不能一次性彻底解决。其次是没有形成关于媒介从业人员个人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等内容的系统法律。目前,约束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还只停留在道德准则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系统法律的层面,约束性、强制性以及个人的贯彻还没有准确地落实到位。因此,我国的媒介伦理应该有硬性与软性、显性与隐性两层面相结合的道德准则和相关法律共同构建完整的媒介职业约束体系。
(二)他律:形成对媒体进行监督的法律
将约束媒介从业人员个体行为的法律以及框定媒介主体性质的法律排除在外的话,剩下的就应该是从对媒介正式控制的他律内容。而在他律内容中,最主要的是要形成对媒体进行监督的法律。如通过其他相关法律对媒介法律系统形成对比与参照,从而达到监督效果,促使媒介职业道德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并最终走上一条正轨发展。■
参考文献
①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2
②[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著,蔡骐 译:《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36―540
③④⑤蓝鸿文主编:《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0―245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 教学 本质 属性
数学概念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的本质内容,将其成为概念。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必须更为重视,大量的抽象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如果学生分析出概念的意义,品读其中的内涵,那么便可以让学生深入的探究到数学内容,对于数学知识有了新的理解,能够品尝到数学的味道,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注重概念引入,总结概念的特点
概念是有一定的特点的,因为人们在总结时都根据事物已有的规律进行推导归纳,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规律入手去理解概念,然后尝试自己总结概念。
自己总结的概念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老师应该负责概念入。比如圆的教学,生活中有许多圆,那么这些圆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开始举例子,举出了太阳、跑道等等事例,但是对于概念的总结却不是那么熟练了,老师可以加以引导,从圆的基础圆心入手,看看圆心与边的关系。除了理解方面的引入概念,老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概念引入,比如让学生自己去画一个圆,或者是准备好定长的线然后固定一端,尝试着去画一个圆形。这些实践操作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感知圆的概念,帮助学生总结圆的特点。概念的总结主要需要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总结能力,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观察出发,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有什么联系,然后通过总结规律来训练概念总结能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概念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分析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中也要配合老师,积极的进行概念的分析与总结。
二、创设概念情境,理解概念的内容
有些概念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难理解,因为这些概念并不是直接的进行理论说明,有一定的思维层次。那么老师在教导这些概念时,就应该换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创设情境其实就是让概念逐层的进行分解,学生在一个情境中逐渐理解情境所描述的内容,然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将概念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总结就比较简单了。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教师可以采用索马里海盗的故事,如:海盗对于航运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如何才能保证船只的安全运行呢?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呢?学生就开始思考了,茫茫的大海上面,如何去看到自己的位置坐标呢?有的人说通过卫星定为,卫星定为如何确定位置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经度和纬度确认位置。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导出来了,学生经过情境的学习之后,对于坐标的概念就有所了解,再接触坐标的概念就不会陌生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升,不会觉得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对于概念不产生畏惧心理。
三、抓住概念本质,掌握概念的属性
概念都有一个本质的内容,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正是因为学生不理解概念的本质内容,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分辨概念题,就会显得非常困惑。学生一看这些概念都好像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本质,通过本质的内容推理出其他的属性内容,如果学生对于概念的本质不了解,老师可以将2个概念搭配到一起进行教学。这些概念的混合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之中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之前学习过的概念进行推理,学习如何去找寻本质。学生寻找本质的能力比较弱,老师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互补角”,老师可以通过例题去将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互补讲给学生听,然后再用例题解释互补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与位置无关。这些本质的内容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掌握了这些本质内容,学生在解决习题时就可以分辨出什么是互补角。又比如等腰三角形,只要抓住两边相等这个概念,就可以很好的辨别出等腰三角形了。掌握本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题目时,有着清晰的辨别思路,不会将内容混淆,将知识掌握的更为透彻。
四、讲清概念来源,了解概念形成过程
学生不了解概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W生不明白概念的形成过程,不知道如何去推导出结论的。初中课堂中的学生应该学习推理与总结,而概念的总结正是需要非常熟练的推理总结能力,初中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概念形成过程就可以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知识。学生掌握的内容知识概念的表层内容,推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学生自己推理一遍过程,可以极大的提升理解力。比如在推理圆的概念,可以展示给学生如何去画一个圆,从画圆的步骤中推导出圆的概念与特点。概念的过程推导,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需要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概念的本质从而推理出概念的属性。教师在教学时多注重概念的引入,在课堂中带着学生去探究概念的本质,找到知识的规律,从而提升概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建利. 试论初中数学概念的有效性教学[J]. 中学教研(数学),2014(04).
[2] 王振方.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 基础教育论坛,2015(10).
篇3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重要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50-01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很少有人重视。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
一、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概括性总结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它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小结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懂得适时课堂小结更是一门艺术。“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良好的课堂小结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往往将其看做一个承上启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境)情节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话等。能否恰当地进行课堂小结,并充分发挥小结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谈谈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课堂小结艺术初浅的认识。
1、概括性总结
这种总结方法是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要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3、趣味性总结
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O’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4、串联性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注意将知识概括、总结,还要不失时机地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良好的整体知识结构。如,在教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应建立一个与圆有关的知识整体,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顺向思维和可逆思维。通过这样的串联,理顺了思维的程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原有结构,使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运用,发展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
5、悬念性总结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小结;运用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旨在培养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温故知新的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分类与不同,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寻找共性、化繁为简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当前章节的掌握,在更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前提下开始新章节的学习。课堂小结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再现,也是对既往课堂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章节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课堂小结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提炼中开发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如果说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的“鱼”的话,那么帮助养成自主归纳总结则是其中的“渔”,其对学生长远学习的帮助更大,意义更加深远。本文结合本人的日常教学实际,浅谈几种课堂小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一、趣味口诀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会涉及到各式各样的公式、定律及法则,这些干涩的数学公式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往往会比较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对这些公式提不起兴趣,记忆起来的效率自然高不了。教师在教学这些公式、定律的时候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形式,这些有趣的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如顺口溜,言简意赅、趣味生动、方便记忆。这样一来,首先学生就会出于对这些有趣的口诀的兴趣进而记住这些原本死板的公式定律;其次,学生在对这些有趣的口诀的研究与记忆中获得了乐趣,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记忆公式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质数的学习与记忆”时,教师可以编出如下口诀:“一位质数2、3、5和7,两位1、3、7、9前加1,4后3,7前有9,7后1,3、4、6后加7、1,2、5、7、8后添9、3,二十五个质数要记全。”这样的口诀对于学生而言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有了这些简单的口诀帮助后,学生就可以更快的记住老师教授的公式定律,提升学习效率。
二、强化知识重点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会运用强化知识重点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末端或者新课时即将开始之前,将学生上一章节所学的重点整理成提纲,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这一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司空见惯,效果也差强人意。但是在教师采用这一方法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吸收教师已经归纳好的知识重点,没用运用到学生大脑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改过程中要求学生转而成为课堂主角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强化知识重点”这一方法时应该转变视角,让学生成为归纳重点的主体。一来可以达到对重点知识温故知新的目的,二来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归纳过程,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时,当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即将开始下一章节前,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异同点?三角形计算面积为什么要*1/3?”等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总结自己在学习这一章节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并整理出学生认为的这一章节里的难点、重点。教师根据学生们总结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归纳。这样的总结是建立在学生自己先行思考的前提之下的,因此消化起来效率就会更高。
三、章节连贯总结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连贯性相当强的学科,不同于语文这类文科学科每个章节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数学学科是一个体系,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看似互不相干但是都是这个体系的一个个分支,从其内在意义的角度看,每个章节之间都是存在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数学的这一特点。一定要把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掘出来,循着这条线进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提高效率、事半功倍的同时更可以引导学生看到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大局观。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章节时,不但要分别讲解这两种图形各自的特点与面积计算的方法,更要联系“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几何关系”等内容进行连贯归纳,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个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立体性的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结构特点,对这部分重点做到了然于心。
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小结的开展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明确这一点之后,一小学教学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要开发出更多科学有效的进行课堂小结的方法。文中提出的几个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实践下来确实行之有效的方法,算式抛砖引玉,以求广大教学工作者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发、分享更多的科学方法,从而将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运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神添砖加瓦,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卢春梅.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小结的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0
篇7
关键词:结束 高中数学 结课方法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20-01
结课,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结课的效率如何,对于整体的教学活动质量有一定影响。在结课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检测,可以利用悬念引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1]。完美的结束,有利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更加享受数学学习。
1 完美的结束――概括总结结课法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需要关注自己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概念、定理以及重要的教学思想进行探究与学习。于结课环节中,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呈现,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思维逻辑图,有利于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思路的清晰化。概括总结性的课堂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一些概念,在结课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提醒,会使学生的思维激光更加清晰。
比如在讲解了《交集、并集》之后,教师在课堂的结课环节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是很必要的。利用课堂结束的五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展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区别,让学生分清到底什么是交集,什么是并集,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概括总结结课法,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学成果的升华。
2 完美的结束――思想导向结课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数学思想,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只有学生的思维完善度提高,其学习方法才会越来越丰富,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更有效地开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解决难题,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开发者与研究者。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通过为学生布置一些疑问来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运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搜集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在课堂结束环节,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展。
比如在学习《函数模型与应用》之后,教师不能满足于课本练习内容,而是要从培养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应用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找一生活性的应用案例,像水费与用水量的关系,像成本与利益的关系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思维导向结课法,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3 完美的结束――反馈调节结课法
高中数学课堂是具有动态性的,教师可以预知学生的部分反应,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课前制定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更多的课堂问题产生。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需求,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调节。那么,课堂反馈就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调节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结束环节,通过提问或者检测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口,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不足,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比如在讲解了《圆的方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简单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概念性的提问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可以就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讨论,一些学生提出教学活动没有趣味性,那么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准备适当的游戏。一些学生提出课堂提问太难,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课堂提问的难度。
4 完美的结束――怡情激趣结课法
完美的结束,是可以促进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的结事。每一位高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需求,他们希望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得到其它同学的欣赏。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是推动数学教学活动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代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克服传统思想的限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及学习态度建立,从审美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在课堂结束阶段,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发表自己个人创新学习心得。
比如在学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之后,教师要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一些学生提出“随机事件以及概率可以被应用于事故发生机率的计算中”,教师要表扬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其它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促进数学课堂更加成功。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影响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结课环节要具有及时性与高效性,关注高中数学教学结课方法的优化,是进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2]。高中数学教学结课四法,是于大量教学实践中检验的方法,希望四法的有效使用,可以推动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不再是过去的占据课堂绝对主导地位的角色. 学生也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探究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提升自身思维能力.
一、自主探究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引入是每堂课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由老师几句简短的介绍后开始讲课,无法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陌生的事物好奇心很大,因此,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引入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在每次数学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这样,每堂数学课便有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利于整堂数学课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楼房是什么形状的?粉笔盒是什么形状呢?电视机、洗衣机等又是什么形状呢?然后,我让学生针对这几个问题,结合数学课本,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回答这个问题. 接下来,学生立即展开了自主探究解答. 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都比较好奇,每个人都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几分钟之后,我提问了几名学生,学生已经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本次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引入环节成功进行.
二、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
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教学内容引入之后,老师应该对本次课的教学计划做简单的说明,然后向学生分配自主探究学习的任务,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题目.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深入数学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自己认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意义要远远大于老师单独的讲解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首先,我向学生分配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任务,以及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基本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我也参与了一个小组的探究,一名学生首先想到了整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分配律、结合律等使计算简便,然后该名学生将这个方法运用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当中. 另一名学生举出一个例题:■ × 20 + ■ × 20 = ?并且进行了分析,该题有两种解题方法. 第一种:直接计算,可以得到■ × ■ = ■ = 20;第二种可以利用分配律,将式子变成■ + ■ × 20 =1 × 20 = 20. 其余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几名学生一起归纳出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规律.
通过这种课堂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
三、自主探究总结、复习
自主探究总结复习是让学生对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复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要对自身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身份,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向学生提出建议. 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复习,学生对于已学知识会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便于查缺补漏. 并且,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共同探究学习,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发挥集体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探究课堂当中,当各个小组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之后,我让全班对这次探究进行了一次总结. 首先是知识的总结,我让几个小组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先进行了一次简单概括,然后让另一名学生对这几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统一总结,最后得出一般规律. 其次,我们总结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探究过程中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太大,不敢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我同学生共同制订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小学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自主探究引入教学内容、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及自主探究总结、复习这三个课堂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轻松;逻辑思维;教学方法
那么,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又应该怎样设计自己的课堂,从而让学生注重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呢?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营造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的前提之一就是情感,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认为数学课应该是充满理性的,正因为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太过注重理性教育,所以才会让数学课堂显得很严肃生硬.其实,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加期待教师关爱的眼神,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这样对学生的听课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题目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来解答这道题,关于其解
题思路,教师则不需要急于告诉学生.不管学生能不能做这样的题,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让学生轻松地去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路,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答题目,这样学生在理解题目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吃力和压抑,从而让学生更加愿意来参与课堂.
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想着完成教学任务,此时,我们更需要让整个数学课堂轻松起来,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教师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
二、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真正的课堂上,却很少有教师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应该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学习到真正的数学,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开拓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以下面的数学题为例:
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CD,E、F分别是AD、BC的中点,BA、CD的延长线与FE延长线相交于点G.试说明:∠BGF=∠CGF.
关于这道题目则有多种解决方法,那么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则可以适当提醒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想出多种解决方法,再让各小组学生派一个代表来讲解自己最有代表性的解题过程.
关于上面的解题步骤,教师也可以让讲题的学生将自己的解题原理提炼出来,这样听课的学生才能更加容易理解.总之,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有激情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
三、注重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的习惯
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传统的教学习惯则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总结,而学生在机械地听教师讲解.这样的方式也许对部分学生有用,但是更多的学生却感到很乏味.所以,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师则可以将总结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总结课堂学习效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
以大家都感到困难的初中函数为例,当教师将这部分内容讲完以后,那么,此时教师则可以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来进行总结,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1)关于函数这节内容,其基本原理是什么,请总结出来?
(2)解决函数问题有很多方法,那么,你们知道的方法有哪些?
(3)学习这部分内容,你们感到最困难的地方是哪里?
关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尽量提出具有总结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总结的价值,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总结这一环节,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整个数学课堂当中来.
总之,
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也是需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数学课堂气氛,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轻松自在的心情来面对数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题高.
参考文献:
[1] 张文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选择能力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对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可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关键,问题是促使学生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背景下,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要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重点关注,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教学中的某一环节,都应对数学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合理有效地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刺激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1]
例如,教师在讲“函数的应用”一节时,就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较好地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设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函数吗”“函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学习函数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让学生探讨。探讨的过程就是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指点,以引导学生更快地接近相关教学内容。但要重视的一点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通过探究解题思路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题目是数学最主要的构成形式,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解题思路的探究来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高中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太注意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析,通常都是拿来就做,做过之后很快就忘记,因而只要题目发生改变就要重新思考。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给学生一些新颖的、典型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并指导学生探究解题思路的方法。[2]有的题目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的题目需要巧妙的解题思路,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类题目来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刺激学生寻找最佳解题思路的欲望,从而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双重提高。
比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一节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对其中某些题目解题思路的探究分析,来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讲“画出不等式2x+y-6=0表示的平面区域”一题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这一知识,还没有建立起相关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就可以先带领学生探讨解题思路,再画出其平面区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三、借助教学内容的反思总结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合理地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了解,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反思总结是数学教学中思维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核心,学生只有对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反思与总结,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3]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对每一种类型的例题都要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找出科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保证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优化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排列”的时候,教师讲完该教学内容,就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反思与总结,使学生通过总结排列数的定义、排列数与一个排列的区别以及排列数的公式,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更好的掌握排列的基本原理,进而使其能够顺利解决排列的应用题。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中学生的数学作业主要是以习题为主,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监督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判明学生解题思路的对错,同时也借助回忆性的思维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4]高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由数字、符号以及文字、字母等构成的,知识的内涵以及形式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数学思维来进行抽象知识的学习,这对于智力尚处于发育中的高中学生来说还有较大的难度。如果缺乏回忆性的思维,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就比较容易忘记。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回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思维过程进行定期的回忆及总结,如让学生根据教材目录回忆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根据某个知识点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等。[5]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再加工,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使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提高。